评价模型范文

2023-09-15

评价模型范文第1篇

摘 要:煤炭能源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产业,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能源开采量也在不断增加,煤矿工作因为其特殊性时有发生安全事故,煤矿生产也因为安全管理不善造成大量损失,严重影响了能源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一严峻的安全管理形式,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本文就针对煤矿生产的具体特点,以预警管理指导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在安全事故模型的基础上,提升预警控制能力,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良好的安全管理系统。

关键词:预警控;制安全管理;系统;

一、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煤矿生产工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安全问题始终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但是重大安全事故并没有很好的从根源上进行控制,安全生产的情况不容乐观。我国煤炭生产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却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所以提高预警控制强化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安全是工人的根本需要

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也是工人最基本的需要,一旦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基于工人的生产活动也就无法正常开展,更不用说追求高效的安全生产。

(二)安全是煤矿生产的需要

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情况直接影响到具体的经营,安全事故对煤矿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各类安全事故的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加上其他安全问题引起的间接损失,对于煤矿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如果不对安全问题加以控制,很难真正提高经济效益。

(三)安全是能源行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传统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也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所以全新的安全管理系统是必然的,其中预警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确保煤矿行业正常发展。

二、煤矿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

煤炭行业始终是以安全生产为主要工作中心的,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遵循着国家检查、行业管理、企业负责以企业自主管理为主的模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煤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追求市场收益上,安全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工作点。传统安全管理工作,通常是根据经验和安全原则对生产工作进行管理,属于经验管理范畴,相比之下现代化的安全管理则更加注重系统工程理论,在传统经验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多学科专业指导理论,形成一个综合的安全管理模式。合理引用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对安全信息进行实时的监管,对生产过程实现动态的管理,积极改造客观条件,主动分析和判断安全问题,打破传统单一主观判断决策的模式,加入更多科学数据的分析,系统的综合的看待问题,找到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将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最好是能够将事故在萌芽阶段就发现并消除掉。所以,现代安全管理工作主要解决的是如果消除导致人员伤亡的安全问题,消除职业病,降低损失,采用系统工程原理,建立标准化指标和技术方法,有效的识别生产工作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及时的消除或预防,使工作保持在一个动态安全的状态。

三、煤矿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安全事故主要是主观的不安全行为和客观的不安全环境造成的,同时安全管理失误也会造成生产安全问题,为了更好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要对事故的成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对事故进行预测和准确的分析。

(一)事故模型

通过事故模型描述事故发生的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与管理的逻辑联系,事故发生便能够通过安全管理进行一定的控制。事故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客观环境中存在诱发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就是认为主观上的行为造成事故。由此可以说明,事故隐患是由客观条件和主观失误共同造成的。客观上隐患的存在不仅是环境的隐患,还有可能是操作或管理的隐患,在事故形成过程中,客观隐患是主要的,但同时操作或管理的失误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所以对于安全事故的分析和处理不能只从主观失误出发,还用综合考虑具体的客观因素。

事故模型可以进行如下的描述:井下生产的工人、机械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地面指挥操作的相互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并产生着相应的潜在隐患,客观物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设备老化、防护装置不科学等,主观认为不安全因素主要是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管理失误主要是越权管理、管理漏洞等。这些潜在因素都会形成安全隐患,而安全隐患就会造成事故发生,会产生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二)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第一、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能很好的落到实处。

第二、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管理力度也比较薄弱。在安全管理方面,因为人员编制问题导致很多安全问题被忽略,导致安全管理并不全面。

第三、专项整治工作不够平衡,有明显的表面工作倾向,检查工作也并不全面,存在安全疏漏。

第四、安全管理投入不足,停留于传统安全管理模式,效率低,安全保护措施也不足。

第五、事故处理不规范无标准,对于安全事故的处理是积累安全管理经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事故处理逃避责任,缺少相关的处理标准,安全管理工作仍然存在隐患。

四、煤矿安全预警控制系统

(一)预警管理理论

预警管理在我国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比较晚,但目前预警管理机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预警管理是安全管理中较为系统的管控理论基础。安全管理实质上是一个控制的工作,按照一定的安全标准来评估目前工作的具体状态,及时的纠正或保持现有的工作状态,对工作进行调控以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预警管理改变了传统经验管理的方式,以预防安全事故为主,逆向考察安全模型,控制安全状态。基本的工作原理是:制定一个安全指标,安全预警管理人员以该指标对预警管理对象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与指标进行对比,考察当前工作状态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并对安全事故的可能性等进行评估,以动态反馈的形式对工作状态进行相关的调控。

(二)安全预警管理体制

以往的安全管理主要以制定安全计划为主,建立在经验之上,有一定的工作基础,根据具体的实施结果来调整安全工作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检查和分析工作状态,抽取有效的安全状态信息,以此来确定具体的管理方式,但是这个安全信息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利用过程中具体的安全信息,以预警管理体制加以控制,可以很好的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三)安全预警控制分析过程

第一、监测。该过程主要对可能出现事故隐患的地方进行具体的监控,动态收集相关的工作状态数据。一方面是对安全环节的监测,另一方面是对检测信息进行处理和保存,建立预警信息档案,作为处理经验储存起来。

第二、识别。根据监测数据和信息,按照安全指标,对当前煤矿工作状态进行分析,判断其处于安全状态还是隐患状态,及时找到存在隐患的位置,是安全预警的重要参考。具体的识别有利于更快的进行预警,同时还有利于及时的制定处理方案,降低安全事故产生的影响。

第三、诊断。识别的结果对安全和隐患做出了一定的知识,明确化当前的工作状态。同时,处于隐患状态和危险状态,还要对事故成因和隐患发展进行判断,从整体出发判断事故的影响和隐患的严重性,快速找到问题所在,以便尽快调整工作状态,恢复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孙建华,郭英霞,张锦鹏,秦宪礼,张克春.基于煤矿的多层次模糊综合安全评价方法[J].煤矿安全.2009(05)

[2]刘勇,江成玉,李春辉.基于WebGIS的煤矿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J].煤炭工程.2012(01)

[3]高晓旭,董丁稳,杨日丽.BP神经网络在煤矿本质安全评价模型中的应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06)

评价模型范文第2篇

一、成功老龄化

成功老龄化是指在老龄化过程中, 外在因素只起中性作用甚至于抵消内在老龄化进程的作用, 从而使老年人的各方面功能没有下降或只有很少下降[1]。, 1997年, Rowe和Kahn继续提出成功老龄化三维模型, 即避免疾病和残疾, 较好的认知和生理功能, 积极参与生活。旨在能够不被生物年龄所限制, 老年人不但没有疾病, 而且没有疾病干扰的危险因子, 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心智健全, 能够与社会和谐共处, 具有积极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够进行生产性劳动[2]。

二、我国老龄化现状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 目前我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相比居家和社区的老年人, 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身体、心理情况都较差。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遗留问题, 城镇养老机构和农村养老机构的差别比较大。农村养老机构多为敬老院, 主要为五保户老人免费提供相关养老服务, 城镇养老机构主要为缴费的养老公寓, 生活环境照护条件都比农村敬老院水平高, 农村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较城镇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素质差, 健康程度低, 生活水平低, 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较多, 因此在研究养老和老龄化问题是一定要重视城乡差异, 从而进一步提出建议, 解决问题。

关于Rowe和Kahn提出的成功老龄化三维模型, 实际上是有不足的, 比如避免疾病和残疾, 这就比较绝对, 老年人基本上都会有些慢性病, 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等, 但分轻和重, 不严重是不会影响正常生活的, 因此有学者提议可以定的宽泛些, 改为“没有严重疾病”。此外, 老年人更加重视心理感受, 心理维度是影响幸福指数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显然Rowe和Kahn提出的模型忽视了这一点, 同时还应该关注周围人文社会环境对老年人的影响。

三、改良和再建Rowe和Kahn模型

本研究借鉴Rowe和Kahn模型, 将其引入我国养老机构, 根据我国国情与老年人特点进行改良和再建。主要考虑如下因素:首先, 我国养老资源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为不足, 健康照护方面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社会资本都极为欠缺, 老年病患较多, 因此标准放宽为“患较少疾病”;其次, 受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 百善孝为先, 得到充分的照顾体贴, 心理就会感到满足, 因此, 心理健康很重要, 于是将“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维度加入模型。最后, 改良后的模型为 (图2) : (1) 患有较少疾病; (2) 较好的认知和生理功能; (3) 积极参与生活; (4) 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城乡养老机构老年人在“患较少疾病”模型标准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由于建国初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城乡差异较大, 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在逐渐完善, 新农合制度也在发挥作用, 但要想实现同步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此外, 医疗照护资源城乡差距明显。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由三部分组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老年人屮还存在部分公费医疗[3], 研究者分析发现各种保障制度与成功老龄化的关系中, 只有公费医疗与成功老龄化呈显著正相关[4], 因为公费医疗只针对政府机构人员, 城镇其他行业都无法享有此待遇更何况农村, 这也是造成城乡差异的一方面原因。另外, 农村自上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瓦解后, 20多年来没有任何替代, 医疗资源极度匮乏, 农民没有钱看病, 大部分老人更是不想拖累儿女, 有病不到医院检查, 生怕查出来病需要花钱治疗, 生病后往往都是小病扛, 大病拖,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城乡医疗保障方面差别较大, 医疗资源、照护资源等方面农村较城镇缺失严重, 因此在成功老龄化模型标准1“患较少疾病”产生显著差异。

研究数据显示农村养老机构老年人和城镇养老机构老年人在成功老龄化模型标准2“较好的认知和生理功能”并没有明显的差距, 尤其在生理功能这方面, 农村老人长时间从事农活或者外出打工, 实现了较长时间的体能运动, 而在认知功能方面, 农村老人接受教育水平略低于城镇老人, 此外, 两类群体心理健康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 这大概与年龄段大体相当, 且都离开儿女居住在养老机构有关, 关于二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方面也并无显著差异。

整体来看, 城镇、农村养老机构的成功老龄化并没有明显差异, 考虑有如下因素:首先, 在政策方面, 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看病贵, 看病难问题,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同时积极完善医疗卫生建设, 改善医疗卫生环境, 加大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其次, 在经济方面, 加大力度进行农村经济建设, 进行精准扶贫, 派第一书记驻村进行建设, 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第三, 通过本研究分析发现, 与成功老龄化显著相关的维度中, “积极参与生活”和“较好的认知和生理功能”与成功老龄化的相关性更为紧密, 城乡养老机构在这两个维度里并没有明显差异, 但在“患较少疾病”方面与成功老龄化相关性稍低,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两类群体成功老龄化基本趋于一致。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Rowe&Kahn的成功老龄化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和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特点, 进行了改良和再建, 新模型主要包括: (1) 患有较少疾病; (2) 较好的认知和生理功能; (3) 积极参与生活; (4) 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此模型应用于我国城镇养老机构和农村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中, 可以从数据看到, 农村养老机构成功老龄化符合率为17.2%, 城镇养老机构老年人成功老龄化符合率为19.6%, 农村低于城镇, 然而并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历史留存问题导致的城镇和乡村发展不平衡, 但国家政策的制定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正在慢慢缩小有关系。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 社会、家庭、个人都应该积极努力共同应对, 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长期护理险制度、加强养老机构各方面建设, 同时要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一同为实现城乡养老机构成功老龄化而努力。

五、启示

实现城乡养老机构成功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个人及其儿女的责任, 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需要相关养老法规政策建设、养老机构设施建设, 照护资源的配备等等。根据本研究结果, 得出以下启示:

(一)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目前我国尤其基层和农村, 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缺口较大, 缺乏医疗专业人员, 包括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 并且绝大部分没有经过规范的专业的训练, 诊疗的技术有限, 服务人员就更少之又少。继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同时, 进行疾病预防宣传, 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 并进行筛查治疗, 控制病情恶化。政府积极为实现城乡养老机构成功老龄化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任重而道远。

(二) 加强养老机构环境建设。

与居家社区的老年人相比, 机构老年人的认知和生理功能较低, 因此对环境设施要求就相对来说较高。需要硬件设施辅助老年人行动。比如养老机构的床铺应是舒适的家庭床, 而不能是铁板床;马桶安装成带扶手的安全马桶;同时, 为老人配备简单的锻炼身体的设施工具, 加强老人的身体健康能力;此外, 可以增加些绿植树木, 绿色代表着生命力, 老年人看了会格外的清爽, 有助于心理健康。[5]。

(三) 培养养老机构老年人正常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虽然实现成功老龄化离不开丰富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于老年人个体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有规律的运动和饮食, 不酗酒不吸烟。成功老龄化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 贯穿整个于生命周期, 所以要倡导所有人从中青年开始就要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 为成功老龄化做准备。

(四) 关注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健康

养老机构应该配备心理咨询服务人员, 同时对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进行心理健康培训, 及时准确评估老人心理状况, 及时发现具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 开导、劝解老人, 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

(五) 帮助机构老人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首先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 鼓励督促老年子女及家属经常探望老人, 加强与老人的互动与交流, 多关注老年人。同时老年人得到培训机构护理员的关爱很重要, 要培训护理员尊重老年人爱护老年人, 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对待, 为老年人填补家庭亲人照顾关爱的空缺。在养老机构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帮助老人相互联系交流, 建立友谊关系, 建立好朋友支持体系。

【相关链接】

空巢老人, 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 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 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 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 空巢老人比例很大, 到2050年, 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 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也再次引发关注。社会上也涌现出入一系列如电视盒子等专为老人设计的科技产品, 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最大程度的解决空巢老人寂寞的问题。家庭"空巢"综合常常表现出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 食欲减低, 睡眠失调, 平时愁容不展, 长吁短叹, 甚至流泪哭泣, 常常会有自责倾向, 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 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 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 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根据调查显示, "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 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 比例占到10%-20%。"问渠心理网认为, 社会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 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贫乏。再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 极易引发精神疾病。老年空巢问题是个社会问题, 主要还是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健全完善。"心理学家指出, 这包括物质层面的, 比如年老体弱、无人赡养、就医困难。尤其是精神层面, 孤独寂寞、对儿女的思念让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国外有义工制度, 定期看望老人, 陪老人聊天, 值得借鉴。2009年12月5日, 在国际志愿者日的当天, "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在江苏省南京市、贵州省贵阳市、甘肃省兰州市同时举办, 标志着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在全国组织开展的"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启动仪式由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主办, 基金会理事长甘英烈, 副理事长曹分田, 秘书长陈瑞峰将分别出席启动仪式。

扎实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该行动将以社区为依托, 组织志愿者特别是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志愿者, 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

摘要: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 养老问题迫在眉睫。机构养老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了城乡养老机构差异, 并将Rowe&Kahn的成功老龄化模型进行改良再建, 由三维模型改良为四维模型, 通过城乡养老机构对比以及成功老龄化模型的研究结果, 得到相关启示, 无论是从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度还是老年人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 都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城乡养老机构差异,成功老龄化模型改良,成功老龄化启示

参考文献

[1] 杜鹏, 加里∙安德鲁斯.成功老龄化研究--以北京为例[J].人口研究, 2003 (3) .

[2] 郑碧强.离退休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与成功老龄化之质性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 .

[3] 苏宏图.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研宄.中国市场[J], 2017 (31) :68-69.

[4] Feng Q, Son J, Zeng Y.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uccessful ageing:acomp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Eruopean Journal of Ageing[J].2015, 12 (2) :83-94.

[5] 刘汝坚;赵姝怡;袁华茜.人文关怀视角下养老机构硬件设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市场周刊, 2017 (6) .

评价模型范文第3篇

在使用模型来计算人才吸引力时, 有加权的方法, 如AHP、专家评分法等, 但使用这些评价方法所获得的结果通常是主观的。

熵在信息系统中是对不确定性的度量。通常, 熵值可以用来估计指标的离散程度, 熵值小, 指标的离散程度大, 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权重就大。因此, 信息熵可用于评价所获得的系统信息的有序度及其效用, 从而根据评价指标值矩阵来确定指标权重。熵权法可以尽可能消除每个指标权重计算的人为干扰, 使评价结果更加真实。熵权法实现步骤如下:

(1) 对n个样本, m个指标, 则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 (i=1…, n;j=1, …, m) 。本文通过查阅济南统计局官网的数据, 对2013-2017年间15个指标的5个原始样本数据进行整理。

(2) 处理冗余数据或者异常值, 对数据进行归一量纲化。通常数据被处理到[0, 1]区间, 其中正向指标越高越好, 负向指标越低越好。数据标准化处理用到的公式:

为了方便起见, 归一化后的数据仍记为xij

(3) 计算指标的熵和权

首先计算第i个样本占第j个指标的比重pij, 再计算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ej和信息熵冗余度dj, 最后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wj。

用MATLAB实现以上步骤, 得到x1-x15的指标的权重为

(4) 计算各样本的综合指数:

其中xij为标准化后的数据。以上流程里用MATLAB实现得, 济南市人才吸引力2013-2017年的综合指数依次为90.0520, 90.6065, 90.8447, 93.8470, 95.6508。济南市人才吸引力指标权重如下表:

根据综合指数显示, 济南市人才吸引力综合指数逐渐上升, 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高。且自2015年以来, 上升速度较快。再由人才吸引力指数权重可以看出济南市的发展前景和收入水平分别约占44%和38%, 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指标。

二、结语

本文的模型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与迁移性, 即不仅仅针对济南等其他二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水平综合评价, 对于其他省市仍然灵活适用, 其他各省市的各指标数据即为相应的输入依据, 在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处理后, 可以获得人才吸引力水平的综合评分。熵权法的突出优点即避免了主观性带来的影响, 但是在指标值的变动很小或者很突然地变大变小时, 熵权法用起来有些局限。因此, 本模型对其他各省市的人才吸引力水平改善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就济南市的人才吸引力现状展开研究, 旨在提高济南市的人才吸引力。本文结合科学的评价标准, 确定15个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根据济南市统计局的指标数据, 建立基于熵权法的人才吸引力综合评价模型, 客观地对指标赋权, 由静态综合指数和权重评价济南人才吸引力水平, 可得济南市人才吸引力综合指数在2015-2017年间实现了从90.84到95.65的飞速增长, 人才吸引力水平大幅提升。

关键词:人才吸引力,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 郑文智.福建省人才吸纳水平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 2008, 11 (2) :21-25.

[2] 闫文周, 顾连胜.熵权决策法在工程评标中的应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 36 (1) :98-100.

评价模型范文第4篇

草图绘制能快速表现出新的汽车造型构思, 但用二维手段来表现汽车这样的三维形态, 缺乏立体的直观性, 而且也不够准确, 草图与最后成型的车辆往往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我们需要一个将平面图形立体化的过程, 这就是汽车模型制作阶段[1]。它提供一个立体的汽车形态, 在这样的基础上, 确定方案或进一步推敲就比较容易了。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迅速, 尤其是最前沿的VR技术也给实体油泥模型制作的必要性带来了疑问。计算机三维建模有快速、精确等优势。但是和实体模型相比, 数字建模的灵活性还比较低, 实时数字影像也远未达到完美的程度, 在人机互动方面这种差距就更为明显[2]。所以即使在汽车和数字技术都相当发达的国家, 数字模型也从未取代油泥模型。

2 油泥模型制作

2.1 模型制作准备

(1) 车身总布置图。

汽车首先是工业产品, 其次才是艺术品。不同于纯艺术的自由发散, 工业产品必须有一个严格的工程限制和安全规范。在设计师绘制效果图之前, 这张包涵了大量工程信息的车身总布置图会由汽车开发的工程部门提供给设计师以便他们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创作, 尽量避免后期由于工程不达标而进行的反复修改。

(2) 效果图与胶带图。

设计师在绘制效果图和草图后, 为了能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把握车身的曲面尺寸, 还必须贴出大致的与模型同比例的胶带图, 贴图的过程同时也是设计师细化设计的演化。

胶带图参照效果图和工程图纸依据车身尺寸进行贴绘。胶带容易定型更易修改在模型制作初期, 大部分的尺寸和型面都要依据胶带图来确定。

(3) 工具与设备。

在设备的选用上, 高基准度的工作平台是首要保障, 在以后的模型制作过程中无论是从胶带图上获取数据还是之后的对称制作都会经常测量坐标数据, 并且反馈给数模建立部门, 在一个划有坐标网格线的高基准平台上工作是绝对必要的。

2.2 模型制作过程

(1) 模型初胚与上泥。

在效果图上将轮距、轴距、最小离地间隙、轮宽比等数据取出, 制作模型内芯。好的内芯可节约油泥成本、减少敷油泥的工作量, 也可作为敷油泥的参考基础面, 更能减少造型过程中的变形及出现不清晰的结构轮廓。

油泥厚度取决于对设计方案把握的成熟度, 设计不明确时余量就要加大, 反之则较薄。另外, 对于不同的车体位置敷油泥的厚薄也有差别。但整个模型敷油泥的厚度要尽可能一致, 防止厚薄不均导致收缩后表面开裂。

(2) 模板取型与初刮。

通过胶带图上的截面线制作模板。在大比例模型制作过程中一般都使用木板或有机玻璃板来作, 这样的型板不但能够取型还能够进行刮削操作。通过模板取型即可把模型的大形就基本确定, 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必须多次用测量图纸, 用高度标取点, 采样点越多, 模型越精确。

(3) 细部成形与对称制作。

为了达到设计的不断深入, 油泥模型上的造型变更始终贯穿整个制作过程中更改的同时也是设计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最终确认车身一侧造型完成之后使用三坐标测量及对造型作全方位测点, 将所有的点反馈到另一面上。在某些大面上还可以使用模板进行对称取型。

(4) 细节制作与表面修饰。

细节成型包括前罩、车窗等, 附件有后视镜、排气管、门把、车轮等。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开始附件的制作。

油泥模型精刮完成后要对其进行修饰, 一般有喷漆和贴膜两种方式。喷漆的漆面效果可以达到与真车同样的品质, 但是表面喷漆后不可能再对造型进行修改, 因此一般只有展示用模型才会采用喷漆作为最后的修饰手段。贴膜则是另一种有效修饰模型的方法, 同样能够达到展示目的且贴膜能够方便的撤去以便进行修改。局部覆膜可用于检查表面光顺度, 完成整车覆膜后可用于整车的展示评估。

3 油泥模型评价方法

3.1 造型评价

汽车造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设计出迎合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车身造型。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发出新车型, 市场部门在项目建议书之前作了大量市场调研和型谱分析, 他们是造型评价的决策者。在前期开发阶段, 作为唯一直观的造型产品, 对于车身造型油泥模型的评价是市场部门获得产品信息的最有效途径, 决策层通过审查全尺寸样车模型来最后确定该车型是否正式投入生产。

3.2 工程评价

汽车造型设计受限于工程因素主要体现在总布置与生产工艺, 人机工程, 空气动力等众多方面。模型制作过程中, 在工程部门与设计部门频繁的信息交流下对模型进行重复修改评价。

3.3 模型表面质量评价

评价油泥模型表面质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表面光顺与造型评审做准备, 对于同样的造型, 油泥模型表面质量越高, 就越有利于提高表面光顺的质量和建模效率。

在平行灯光下 (一般有自顶端的平行灯光检查顶面高光, 和从侧面打上的侧光检查侧面高光) 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观察模型表面, 通过映照在上面的灯光和环境光, 初步判断模型表面曲率的走向是否一致、协调、平准, 以此评价制作的质量。

对于自油泥模型生成的数模首先用高光线对曲面品质进行评价, 在实体模型上尤其是全尺寸模型上很难使用全方位的平行光对模型新型照射反光检验[3], 而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下可以很方便的运用软件功能对整车模型表面进行高光照射分析, 这种质方法是最终也是最有效的表面质量评价方法。

4 结语

油泥模型制作是汽车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身油泥模型作为设计、工程、市场等部门间信息交换的最直观媒介是汽车造型设计的必要手段, 完善建立模型师、设计师、工程师之间的交流平台是提升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

计算机数字化造型设计作为最主要的汽车造型设计方法将向越来越完善的方向发展, 但存在的诸多弊端使其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设计方法, 现阶段汽车造型油泥模型制作技术须与CAS, CAM/CAD逆向工程以及VR技术融合发展、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 有效提高造型设计的效率, 缩短新车型的研发周期。

摘要:通过对汽车油泥模型的设计制作, 研究其在汽车开发流程中的位置与作用及其基本的制作和评价方法。提高油泥模型的造型更改效率是其制作技术的发展趋势。由于油泥模型相比虚拟数字建模具有一些无法替代的优势, 油泥模型制作还将长期被置于一个不可动摇的位置。

关键词:汽车造型设计,油泥模型,数字模型

参考文献

[1] 施畅.车身造型设计的创新性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 2008 (8) .

[2] 吴浩聪.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研究与微型轿车的设计开发[J].武汉理工大学, 2008 (10) .

评价模型范文第5篇

1 基于Arc Engine的GIS应用系统开发原理

1.1 ArcGIS开发组件介绍

ArcObjects是ESRI公司ArcGIS系列产品的开发平台, 它是基于Microsoft COM技术所构建的一系列COM组件产品, 是专门为开发人员提供的二次开发软件, 通过ArcObjects, 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开发出功能强大的GIS应用系统。

ArcEngine是ArcGIS Engine的简称, 它是由ESRI公司基于ArcObjects开发的一套用于构建应用的嵌入式GIS程序的组件库。由于使用桌面版的ArcObject开发出来的程序仍然无法脱离ArcGIS平台, 因此ESRI将ArcObjects中的一些组建单独打包出来, 构成了ArcEngine开发包, 使用它开发的程序不需要安装ArcGIS桌面版程序, 运行只需要购买单独的Runtime就可以了, 这使得产品在灵活性和费用上都比较有优势。使用ArcEngine, 可以将GIS功能嵌入到已有的应用软件中, 自定义行业专用产品;或嵌入到商业生产应用软件中, 如Mirosoft Word和Excel。ArcEngine不仅支持COM开发, 同时支持.NET、C++和Java开发[6]。ArcEngine把GIS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若干个组件, 每个组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GIS组件与其他非GIS组件之间, 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 形成最终的GIS应用软件。组件如同一堆各式各样的“积木”, 它们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 (GIS功能和非GIS功能) , 根据需要把实现各种功能的“积木”合理搭建在一起, 就构成了具体的应用软件[7~10]。

1.2 软件开发环境

软件使用微软Visual Studio.NET 2005的集成开发环境, 注册ArcEngine开发组件, 然后建立一个基于窗体的应用, 添加ArcEngine组件并应用C#语言编写程序代码构建可视化软件。ESRI将众多的COM对象放置在不同的组件库中, 从.NET的角度看, 它们被组织到不同的命名空间 (NameSpace) 中。在本软件的开发过程中, 我们共应用了ArcEngine的八个组件库, 其中包括System、Carto、DataSourcesRaster、Geodatabase、Control四个基本组件库, 和Geoprocessor、Spatial Analyst Tools、Data Management Tools三个用于实现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的特殊计算和分析的组件库。其中, System库 (即ESRI.ArcGIS.esriSystem名称空间) 是ArcGIS框架中最底层的一个库, 它提供了一些被其他组件库使用的组件;Carto库 (即ESRI.ArcGIS.Carto名称空间) 包含了为数据显示服务的各种组件对象;DataSourcesRaster库 (即ESRI.ArcGIS.DataSourcesRaster名称空间) 中的COM对象用于获取保存在多种数据源中的栅格数据, 同时还提供了用于栅格数据转换等功能的对象;Geodatabase库 (即ESRI.ArcGIS.Geodatabase名称空间) 中包含的COM对象是用于操作地理数据库的;Control库包含了在程序开发中可以使用的可视化组件对象, 如MapControl、LicenseControl、PageLayoutControl、TOCControl和ToolbarControl等组件对象, 我们用这些对象来组建GIS的主要界面和实现GIS的基本功能。Geoprocessor库 (即ESRI.ArcGIS.Geoprocessor名称空间) 提供了对toolboxes和tools的访问。SpatialAnalystTools (即ESRI.ArcGIS.SpatialAnalystTools名称空间) 包含了用于对栅格数据执行空间分析的对象。DataManagementTools库 (即ESRI.ArcGIS.DataManagementTools名称空间) 包含了用于对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本身进行投影变换、属性表管理等操作的对象[10]。

2 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

气候条件主要由气压、气温、湿度、风力、日照和降水等要素组成, 在所有气象指标中, 气温和湿度对人体影响较大, 软件选取了上述2个要素为主要评价指标, 运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的温湿指数 (THI) 的计算公式, 计算研究区每个栅格单元的温湿指数, 在此基础上, 计算出不同地区的气候舒适期, 最后对研究区的气候适宜性进行评价。

温湿指数 (THI) 由俄国学者的有效温度演变而来[11], 它的物理意义是湿度订正以后的温度, 综合考虑了温度和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THI的计算公式如公式 (1) 。

公式中:THI为温湿指数;t为月均摄氏温度 (℃) ;T为华氏温度;f为月均空气相对湿度 (%) 。

基于温湿指数的区域气候舒适期划分标准如表1[12], 基于舒适期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标准如表2[5], 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在进入软件运算前, 需对气象数据进行预处理。我们选取研究区范围内一定数量的基准台站, 时间范围至少为近40年来月均值。先采用ARCINFO的地统计分析模块, 运用合理的插值算法, 分别获取研究区一年十二个月的温度和湿度的栅格图层, 再通过投影变换和重采样的空间处理, 保证其一致的栅格单元大小和坐标投影系统。

3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体系结构

软件编写的最终目的是方便从事旅游、农业等领域区划的研究者, 考虑到面向的不是专业的GIS人员, 所以, 采用ArcEngine开发有针对性的应用软件, 实现部分需要的GIS功能, 而不必再使用原来庞大的专业GIS软件, 如arcgis desktop;在该软件中, 由于封装了全部的分析和计算的过程, 用户只需简单地依次输入十二个月的温度和湿度栅格图层, 即可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3.2 关键算法实现

经过了对研究区十二个月的温度和湿度栅格数据预处理后, 我们将这两组数据分别存储在两个字符串类型的数组中, 按照图1所示, 将进行温湿指数的计算、舒适期的判断、舒适期的累加、气候适宜性的评价四个步骤。接下来依次介绍四个步骤的实现方法。

(1) 温湿指数的计算:依据公式 (1) 进行循环栅格运算。得到研究区十二个月温湿指数的栅格图层, 将结果存储在一个包含十二个元素的字符型数组中。

(2) 舒适月的判断:将第一步得到的十二个月的温湿指数数组, 根据表1的标准, 判断每一个栅格值是否是属于舒适期, 是则赋值为1, 否则赋值为0。

(3) 舒适期的累加:将第二步得到的值为1或者0的栅格数据数组, 运用循环结构执行累加, 得到的栅格图层值即是研究区舒适月的数量。

(4) 气候适宜性的评价:将三步得到的栅格图层按照表2的判断标准, 评价得到气候适宜性的类型。

为了得到研究区整体的气候适宜性评价的结果, 将五个类型的栅格图层进行影像拼接, 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

算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

3.3 西北地区气候适宜性评价

本文研究的西北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本区位于亚洲大陆内部, 地形复杂多变,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 气温低, 降水少, 昼夜温差大, 日照时间长, 太阳辐射强。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是造成西北地区气候差异性的主要因素。

本区的气象数据来自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从国家730个基准台站中选取了西北地区180个台站, 时间范围为1961年至2001年月均值资料。通过空间插值运算模拟、投影变换和重采样, 得到西北地区十二个月的1km×1km温度和湿度栅格数据。将他们输入到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软件中, 软件将执行图3的运算, 最终得出西北地区气候适宜评价结果如图4所示。结果表明气候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全国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候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 具体而言:

(1) 不适宜地区面积193.63×104km2, 约占西北五省的46.5%, 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祁连山和天山山区以及阿尔泰山边境地区。

(2) 临界适宜地区面积52.42×104km2, 约占西北五省的12.6%, 零星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地区, 柴达木盆地周边、横断山区水源地和天山山区。

(3) 一般适宜地区面积116.8×104km2, 约占西北五省的28.07%, 主要集中在北疆盆地, 河西走廊, 陕甘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及青北高原等地。

(4) 比较适宜地区面积49.56×104km2, 约占西北五省的11.91%, 主要分布在南疆盆地和汾北谷底。

(5) 高度适宜地区面积3.64×104km2不到西北五省的0.9%, 主要分布在藏南谷底和关中平原的大荔县周边的少量地区。

4 结语

以栅格为评价单元, 使用ArcGIS Engine来建立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软件在目前尚未发现先例, 由于ArcGIS Engine采用了嵌入式的开发技术, 使得建立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软件能更好地兼容到后续的管理系统中去, 以解决气候适宜性评价中效率低、费时费力等问题;以栅格为评价单元可以更精确地反映研究区气候条件的内部差异, 有利于气候数据的信息化、科学化。这一系统方法的建立和软件系统的开发, 对类似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工作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13~14]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辅助依据。当然由于模型算法的优化性以及参数设置的差异性, 在处理时间、效率还有精度上会有些差异, 相信在以后会在这方面不断的改进。

摘要:气候适宜性评价已成为人居环境和旅游资源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栅格为评价单元, 以Visual Studio.NET 2005为开发平台, C#为开发语言, 开发了基于ArcEngine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软件, 将繁琐复杂的GIS空间分析过程封装起来, 用简洁友好的输入输出界面, 帮助研究者计算出研究区的温湿指数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THI) 、气候舒适期, 从而得到研究区气候适宜性评价的结果。本文以西北地区为例, 输入温度和湿度的栅格数据, 该软件即能快捷地得到西北地区气候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基于ArcEngine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软件设计与实现是计算机软件技术、GIS技术、气象学、区域规划等多学科技术融合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GIS,ArcEngine,组件,温湿指数,舒适期,气候适宜性

参考文献

[1] 刘梅, 于波, 姚克敏.人体舒适度研究现状及其开发应用前景[J].气象科技, 2002, 30 (1) :11~14.

[2] 谢雯, 任黎秀, 姜立鹏.基于MODIS数据的旅游温湿指数时空分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 22 (5) :31~35.

[3] 徐军昶, 王永丽, 王菁, 等.陕西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评价及人口分布[J].陕西气象, 2009 (1) :9~13.

[4] 高卫东, 姜巍, 胡莎莎.济南市旅游气候的舒适度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3 (1) :94~98.

[5] 唐焰, 封志明, 杨艳昭.基于栅格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 2008, 30 (5) :648~653.

[6] 朱政.通过ArcGIS Engine构建GIS应用[Z].ESRI中国 (北京) 有限公司, 2004.

[7] 宋关福, 钟耳顺.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1998, 3 (4) :313~317.

[8] 谢小蕙, 等.基于ArcGIS Engine的开发原理和方法的探讨[J].城市勘测, 2006:46~48.

[9] 田波, 周云轩, 李俊红, 等.基于.NET和ArcGIS Engine开发上海市滩涂资源管理系统[J].工程与应用, 2007, 43 (14) :184~186.

[10] 兰小机, 刘德儿.ArcObjects GIS应用开发——基于C#.NET[M].江西:江西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1~9.

[11] 范业正, 郭来喜.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3 (4) :17~24.

[12] 刘清春, 王铮, 许世远.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资源科学, 2007, 29 (1) :133~141.

[13] 汪宙峰, 何政伟, 黄润秋, 等.利用ArcGISEngine开发滑坡危险性评价系统[J].测绘科学, 2006, 31 (6) :103~104.

上一篇:规范研究下一篇:农业信息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