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学范文

2023-12-28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1篇

(西北有色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早期; 影像学诊断

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发现时已多为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时机,因而早期诊断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报道指出,在今后30年,肺癌将成为我国居民疾病类别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们日常工作常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影像学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其影像学特点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31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35岁~74岁,平均年龄47岁。临床大多无症状,体检发现28例,12例以胸部不适、咳嗽、胸痛、偶有血痰或发热就诊。其中26例为周围型小肺癌,5例肺结核。病灶直径1 cm 6例,1 cm~2 cm 8例,2 cm~3 cm 17例;病变部位右肺25例,其中上叶前段8例,尖后段6例,中叶3例,下叶背段3例,下叶基底段5例;左肺6例,其中上叶4例,下叶背段1例,下叶前基底段1例。病理诊断:腺癌17例,鳞癌8例,未分化癌3例,混合型3例。26例因咳嗽痰中带血丝等症状临床就诊,5例为体检时发现。31例全部胸部正侧位片及部分病灶断层,31例胸部CT扫描层厚10 mm,病变部位为3 mm薄层扫描。

1.2影像学特点

本组均行X线胸片、普通CT和(或)螺旋CT检查,均见肺周围孤立块状影。块状影直径<2 cm 2例,2 cm~6 cm20例,>6 cm 9例;伴液化空洞9例,有明显分叶8例。点状及结节状钙化16例,其中单发14例,多发4例,大多位于瘤体外周部,钙化灶CT值较高(260 Hu~700 Hu),并在X线胸片上可显示钙化;斑点状钙化11例,钙化部分比点状或结节状钙化大,CT值相对较低(100 Hu~150 Hu),钙化灶多位于瘤体内部,大部分X线胸片不能显现。

2、结果

2.1X线胸片表现呈密度较高、轮廓模糊的结节状或球形病灶者26例、呈肺炎样小片状浸润者5例。

2.2CT、螺旋CT表现以分叶征、细短毛刺与锯齿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为诊断肺癌的有价值的基本征象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具有上述4 种征象者17例,具有3种以上征象者25例。有23例显示分叶征;18例显示细短毛刺和锯齿征;26例有血管集束征;22例显示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20例显示胸膜凹陷征。

2.3CT动态增强扫描31例中有6例作此扫描,以CT增强值在20 Hu~60 Hu之间作为诊断肺癌的一个指标[5]。6例中有4例CT 增强值在此范围,<20 Hu 1例,>60 Hu 1例。

3、讨论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4 cm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历来是影像学的难题之一,而周围型支气管肺癌(peripherallung cancer, PLC)的定性诊断仍是影像诊断的研究热点。目前对SPN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形态、内部结构、密度特征及CT 增强值的变化及血管分布改变等方面。Swensen,Yamashita等研究认为SPN的CT增强值在20 Hu~60 Hu之间时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一个指标,CT增强值≤15 Hu,可强烈提示为良性结节。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癌的主要手段,胸部X线检查的敏感性大约是直径1 cm以上的结节性病变,对肺癌诊断存在漏诊率高的问题,但每年1次的胸部X线检查使1期肺癌的检出率增加26%~32%[1]。而且CR、DR等数字影像技术也已经开始用于肺癌的检出和初步评价,其图像质量越来越好,并可消除胸廓骨骼的影响,调节灰阶,进行放大等后处理,有助于降低肺部小病变的漏诊率。

3.1胸部平片及体层摄影在胸部疾病影像诊断中胸片是基本检查方法,SPN往往在常规胸部X线平片检查时发现。普通X线检查可以对病变准确定位,但因其分辨率差,无法观察细微结构,对肺尖、心、肋膈角等较隐蔽部位的小SPN有时难以发现,更无从观察其密度和结构。因此,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体层摄影是胸片重要的补充检查方法,可观察肺内球形或肿块阴影的边缘和内部结构,观察气管是否通畅,结节与气管的关系,确定病变区有无空洞等。其表现为:癌肿为球形和不规则形。不规则形为肿瘤各部分生长速度不一或结节内部纤维化、机化所致。早期直径≤2 cm时,结节呈轮廓模糊的球形或小片状阴影;肿块边缘多有分叶或脐样切迹,也可呈边缘平滑的阴影;肿块边缘模糊或有毛刺,也可光整。常规X线胸片不易显示细小毛刺;肿块的密度多数比较均匀,部分瘤体坏死引流形成偏心、厚壁空洞,鳞癌常见,病灶内可见小低密度或透光区,称小泡征,多见肺泡癌和腺癌,极少见肿瘤内钙化;邻近胸膜受侵,局部胸膜增厚、凹陷,即胸膜尾征、“兔耳征”、胸膜凹陷征等。气道体层摄片仅能显示肺段支气管,无法显示段以下支气管与肿瘤的界面关系。

3.2CT、HRCT(包括增强)检查及表现目前多采用CT检查。该法简便,密度分辨率0.5%较普通X线的2%高,且CT扫描可以显示胸片不能显示的小病变及结节内部的细小结构。HRCT对细小病变的显示较普通CT更为清楚,对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螺旋CT扫描时,检查床连续匀速运动前移,可获得胸部连续图像,发现肺内小结节优于普通CT,由于扫描时间短,增强效果好,又可减少50%对比剂量,CT检查价格较低廉,易被患者接受。CT除能更清晰显示肿块在胸部平片及体层摄影片的表现外,还能较好显示肺内血管纹理朝向肿瘤弯曲或聚拢之征。肿瘤一般为单支血管供血,有时因反应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将附近血管牵拉靠向病变形成血管纠集征。CT增强及HRCT表现:Yamashita等[2]认为,病变强化主要与对比剂进入病变血管外间隙以及病变的血管数量增加等因素有关,血管越丰富,强化越明显。其增强的形态特点:不强化:主要见于良性;均匀强化:多见于腺癌,偶见于结核瘤;不均匀强化:病灶内见点条或片状不强化或强化显著区,良恶性结节均可有此改变;周围强化:由于病灶中心液化、坏死或干酪形成,中心不强化,周边强化。可为鳞癌或结核病变;包膜样强化:多见于结核瘤。炎性假瘤可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周围强化,且强化的周边部分比恶性结节更不规则。即炎性假瘤的强化形态没有明确特征可寻。而增强值的变化特点:Swensen等对550例SPN进行了增强前后CT值变化的研究,结论是增强后CT值增加≤15 Hu时,强烈提示良性结节。Yamashita等[2]报告结果是所有肺癌增强值均>25 Hu。增强值>25 Hu的结节高度怀疑为肺癌。也有报告恶性结节增强值>42 Hu,炎症良性结节增强值<44 Hu,即SPN 的增强值在20 Hu~60 Hu之间时,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一个指标[3]。>60 Hu时,炎症性结节的可能性大。

3.3鉴别诊断本病可与多种病变鉴别:结核球,病变好发于两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密度较高且常钙化,包膜下环形钙化、空洞及卫星灶等可与本病鉴别。球形肺炎:病灶边缘模糊,好发于肺野外围,形态呈楔形或长方形且边缘较宽,无强化或强化较轻。纤维瘤:病灶密度高,界线清,无分叶、无空洞、无毛刺,可与肺癌鉴别。另外,转移瘤因有原发病史及多个病灶更容易鉴别。当然,在诊断过程中,还应密切结合临床及重要的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考虑后做出最后诊断。我们认为<1.5 cm 的病灶增大缓慢,恶性征象少,本组有2例观察1 a才增大0.2 cm,另1例经抗结核治疗2 a 无明显变化。当直径>1.5 cm 时病变增大较迅速,一般1个月~3个月会有大的变化,恶性征象也逐渐增多,甚至发生转移,尤其小细胞癌早期即可转移。总之进行性增大,不论抗炎抗结核都不会缩小是肿瘤的特征。恶性征象明确后不能因钙化或空洞的存在而动摇诊断,在动态观察中,钙化与空洞随时间变化,其大小、位置、形态也会发生变化,本组有5例病灶内钙化表现为斑点状、偏心性,随时间变化改变位置,有3例小空洞表现为偏心性,随时间变化呈圆形、新月形或裂隙状,也可扩大或缩小。应用薄层CT对显示病灶不光滑,浅分叶甚至毛刺及结节内钙化、空泡征及空洞较常规CT 为佳[4,5],尤其<1.5 cm的结节,诊断价值较大。本组5例采取2 mm~5 mm的薄层扫描其中4例能显示出恶性征象。应用增强CT:CT值增强量15 Hu~60 Hu多为恶性病变,<15 Hu 多为良性,>60 Hu 多为炎症[6,7],本组4例增强CT扫描完全相符,所以在鉴别诊断中多利用CT 增强扫描,会有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Soda H,Tomita H,Kohno S,et al.Limitation of annual screen2ing radiolography for t he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J].A ret ro2spective study,Cancer,1993,72:2 3412 346.

[2] Yamashita K,Mat sunobe S,Tsuda T,et al.Solitary pulmona2ry nodual:preliminary study of evaluation wit h incre mentaldynamic CT[J].Radiology,1995,194(2):399405.

[3] 陈为军,陈书林,张辉等.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附36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8):673674.

[4] 秦乃姗,将学祥,唐光健.动态增强CT扫描鉴别诊断小肺癌得意义[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4):265267.

[5] 孙红,白友贤,蔡祖龙等.X线胸片与CT诊断1 cm左右周围型小肺癌[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8,6(1):10212.

[6] 邓克学,曹东兴,李世青等.增强后薄层动态CT对孤立性肺结节病变的评价(附45例病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3):144146.

[7] 秦乃姗,蒋学祥,唐光健等.动态增强CT 扫描鉴别诊断小肺癌的意义[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

作者简介:张国栋,男.出生年月:1967年10月.职务:西北有色医院党委书记;职称:主治医师(1997年晋升);毕业院校: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专业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2篇

1、 高仟伏摄影、软X线摄影的概念

2、 数字X线摄影包括的内容

3、 CR、DR、DSA概念

4、 MRI的特点、限度(缺点)

5、 T1WI、T2WI、PDWI概念

6、 超声的主要用途、优点、缺点

7、 胸部、脊柱、头颅常规位置X线摄影方法

8、 放大摄影原理、公式计算

9、 造影检查、对比剂、阳性对比剂、阴性对比剂概念

10、 碘过敏试验方法

11、 碘药物反应的临床表现

12、 心血管造影必备条件

13、 Seldinger技术常用穿刺设备

14、 ERCP、PTC概念

15、 静脉肾盂造影

16、 CR与显示功能有关的后处理参数及意义

17、 DR的图像后处理参数

18、 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螺距概念

19、 头颅、胸部、肝脏、脊柱的常规CT扫描方法

20、 薄层扫描、重叠扫描、靶扫描、高分辨力扫描、图像堆积扫描

21、 常规增强、动态增强、增强、延迟增强、双期和多期增强

22、 CT-A、CTAP、CTA

23、 螺旋扫描、多层螺旋CT的优点

24、 CT的后处理MPR、MIP、SSD、CTVE

25、 CT值、部分容积效应、边缘间隙现象、窗位、窗宽、CT空间分辨力

26、 MRI序列:SE、FSE、IR、STIR、GRASS中英文名称、各序列的特点

27、 SE序列T1WI、T2WI、PDWI扫描参数

28、 MRI对比剂、增强原理

29、 MRI的流动现象、MRA的成像方法。

30、 影响MRI图像质量的因素

31、 颅脑、胸部、腹部MRI扫描方法

32、 超声检查的应用范围

33、 超声的优点、缺点

34、 超声类型

35、 超声扫查基本方法

36、 胶片特性曲线

37、 显影药、定影药的成分。自动洗片机显影药与手显药的不同。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5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和术后1年随访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情况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前缘高度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较治疗前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前缘高度丢失程度和Cobb角丢失度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的优势,可有效将患者体内骨缺损空腔填充,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椎体高度的丢失,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内固定; 植骨; 临床效果

Inter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Vertebra Bone Graft for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Bone Graft Fractures/HE Li-wen,WANG Rong-sheng,SHI Yu-mi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2):044-047

【Key words】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Inter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Bone graft; Clinical effects

First-author’s address:People’s Hospital of Xinyi City,Xinyi 525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11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外科常见和多发疾病之一,约占脊柱骨折的50%以上,包括骨折脱位、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等[1]。其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因外力作用而受到损伤和破坏,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跌伤等是导致胸腰椎骨折的常见原因[2]。由于胸腰段是脊髓的圆锥与马尾神经的移行区,故当患者发生骨折后其神经损伤具有多样化表现,为了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恢复椎管的管径及神经功能,临床对脊柱不稳定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一般采取手术治疗[3-4]。单纯后路切开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式,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脊柱旁软组织的损伤[5]。但是椎体内的骨小梁结构与伤椎不能在同一时间恢复,产生蛋壳效应,椎体由于缺乏生物学强度,应力主要集中于钉棒上,容易使内固定失效,导致伤椎椎体塌陷和丢失矫正度等[6]。鉴于此,笔者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5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男11例,女8例;年龄16~62岁,平均(46.3±4.6)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7例,重物砸伤2例;受伤部位:T114例,T124例,L17例,L24例;压缩性骨折12例,爆裂性骨折7例。观察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17~61岁,平均(45.3±5.2)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9例,高处坠落伤11例,重物砸伤6例;受伤部位:T103例,T117例,T128例,L112例,L25例,L31例;压缩性骨折22例,爆裂性骨折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及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胸腰椎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胸腰部脊椎存在明显受伤史,胸腰部活动受限严重、存在压痛、重胀等情况及X线提示胸腰部椎体压缩性骨折或爆裂性骨折;(2)受伤时间在1周左右,为单椎体骨折;(3)可耐受手术。排除标准:(1)严重骨折疏松、肿瘤等病理性骨折者;(2)心肝肾功能存在严重障碍者;(3)陈旧性骨折者;(4)资料不全者[7]。

1.3 方法

1.3.1 观察组 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手术材料是由于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所生产的椎弓根钉系统。具体方法如下:全麻后取患者俯卧位,将其腹部悬空,保证患者处于中立位,透视下椎弓根影像于棘突两侧对称性分布,并将记号笔于正中线及伤椎上下相邻的椎体标记出来。然后以伤椎棘突为中心,纵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紧贴棘突两侧剥开腰背筋膜,行椎板骨膜下分离显露双侧椎板、小关节突,根据“人字嵴”法定位进钉点,C型臂X线机定位椎体,椎弓根探子探测椎弓根四壁完整后按顺序拧入椎弓根螺钉,进行椎体复位并经透视证实复位良好安装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伤椎椎弓根入点并用椎弓根探子证实孔四壁完整,扩大至6 mm。将植骨套管沿推注栓插入椎弓根骨道内,将自体松质骨或异体松质骨骨条通过套管植入椎体。透视伤椎复位满意后锁紧椎弓根钉系统,关闭切口,24~48 h拔除引流。

1.3.2 对照组 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除无伤椎植骨这一步骤外,其他治疗步骤均同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前术后前缘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观察其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程度、Cobb角丢失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详细记录。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术后前缘高度和Cobb角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前缘高度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1年随访前缘高度丢失程度及Cobb角丢失度比较 术后1年随访,对照组前缘高度丢失程度和Cobb角丢失度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737,P<0.05),见表3。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若不及时治疗,可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对压缩性骨折或爆裂性骨折导致脊柱不稳,但无明显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一般主张积极手术治疗,以避免严重后凸畸形或迟发型瘫痪的发生,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8-9]。传统开放性手术具有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对脊柱旁软组织损伤大,晚期易出现功能障碍等不足之处,而与其相比,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对软组织损伤小的优势[10]。自学者Mathews最早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取得较好效果以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受到临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1]。但该种治疗方式对施术者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解剖结构熟悉,且在术中还要正确摆放患者体位,使其腹部悬空,以使静脉腔压力减少,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12-13]。此外在术前还应将正中线、椎弓根体表投影等标记出来,便于掌握螺钉的置入方向,螺钉的置入应在X线机监视下完成,以保证螺钉的准确置入[14-16]。

尽管大多数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后,可恢复伤椎的高度及外形,但椎体内的骨小梁结构并未在同一时间恢复,往往留有空腔,形成蛋壳效应,即血肿机化以后以纤维化的方式促进愈合,而椎体内部则形成空隙,导致蛋壳椎发生,出现塌陷、丢失矫正度等[17]。有关学者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治疗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椎间隙高度等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对其进行随访时,上述指标均有所丢失。他认为单纯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虽可以使伤椎外形得到恢复,但椎体内的骨小梁结构和破裂的终板等不能在同一时间恢复,复位后的椎体即表现为蛋壳样。由于椎体间隙无法骨愈合,仅以纤维样的组织愈合,尽管术后患者前缘高度和Cobb角虽较治疗前改善,但待其将内固定物取出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可随患者活动的增加而发生丢失。本次研究以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前缘高度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较治疗前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尽管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后前缘高度和Cobb角优于单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在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发现,术后1年对照组前缘高度丢失程度和Cobb角丢失度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显著减少前缘高度丢失程度及Cobb角丢失度及内固定物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松动、变形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周成洪等[18]研究也表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消除伤椎椎体的“蛋壳”效应,大大减少远期椎体高度再丢失及内固定物应力过大造成断钉、断棒、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本研究与过去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看出,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脊柱的稳定性,其效果优于单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可增加固定节段的承受力和刚度[19]。

综上所述,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的优势,可有效将患者体内骨缺损空腔填充,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椎体高度的丢失,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黄承夸,苏国生,韦文,等.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4(7):713-715.

[2]刘永强,范金鹏,李一鹏,等.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46-48.

[3]尹占民.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7例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4):369-371.

[4]杨建中,康立星,吴伟,等.经双侧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36-37.

[5]李鹏,侯秀伟,胡军华,等.后路经关节突截骨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所致后凸畸形[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144-146.

[6]李春宇.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84例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27-28.

[7]王兴水.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方法应用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43-44.

[8] Fradet L,Petit Y,Wagnac E,et al.Biomechanics of thoracolumbar junction vertebral fractures from various kinematic conditions[J].Med Biol Eng Comput,2014,52(1):87-94.

[9]冯晰旻,田兴辉,赵旭鹏,等.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成型治疗胸腰椎骨折远期疗效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2):188-191.

[10] Oken F,Yildirim O,Oken O,et al.Short or long fusion after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does not alter selected gait parameters: a preliminary study[J].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2011,29(6):915-918.

[11]丁建华,周小勇,汤伟,等.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椎间融合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8):1-3.

[12]胡光东.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30-31.

[13]张鹭.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1):39-40.

[14]陈希凡.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配合[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1):72-73.

[15]高翔.经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22-2123.

[16]曹贵君,孟纯阳,张卫红,等.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胸腰椎骨折早期疗效观察[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4):307-311.

[17] He D,Wu L,Chi Y,et al.Facet joint plus interspinous process graft fusion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late correction loss in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ith disc damage: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small clinical trials[J].Clinical Biomechanics,2011,26(3):229-237.

[18]周成洪,龙亨国,沈万祥,等.经伤椎短椎弓根钉置钉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2012,17(5):608-609.

[19] Knop C,Fabian H F,Bastian L.Late results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after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transpedicular bone grafting[J].SPINE,2001,26(1):88-99.

(收稿日期:2015-12-25) (本文编辑:李颖)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 浅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特点及CT诊断价值。方法 选入本次研究对象共计50例,均是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入院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进行CT检查,分析CT影像學特点,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做对比。结果 经CT检查44例患者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经计算CT诊断灵敏度为97.67%、特异度为71.43%、准确度为94.00%。确诊为GIST的患者,CT诊断良性符合率为66.67%、恶性符合率为81.82%。GIST患者CT影像学特点:27例为不规则形、17例肿块呈圆形;肿块最大直径在4.2-15.7cm之间;有20例为不均匀实性、8例为均匀实性、2例可见钙化灶、14例为囊实性混合。2例良性GIST边缘清晰,和附近器官有着明确的分界线;15例潜在恶性GIST患者中有10例与附近器官边界不清、有5例边界清晰;27例恶性GIST患者中有23例未能确定和附近器官的关系,有4例附近器官受累,另有1例向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肿块位置:10例胃间质瘤、20例小肠间质瘤、1例直肠、3例结肠间质瘤、3例肠系膜间质肿瘤、7例未能明确部位。结论 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CT发挥较大作用,通过影像学特点可以准确的判断良性或恶性,还能判断肿瘤位置、肿瘤形态、肿瘤的大小、近远处转移等情况,为后续手术治疗方案确定提供资料,是值得大力宣传推广的诊断方式。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胃间质瘤;小肠间质瘤

在所有胃肠恶性肿瘤患者中,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占比1-3%,肿瘤位置处于胃肠间叶组织,近些年发病率在逐渐升高,增长速度约为10-20万例/年[1]。针对该疾病在临床中需要及时、准确诊断,之后在制定合理的介入手术方案,才能最大程度减轻对生命健康的伤害。在众多诊断方式中,影像学技术是GIST诊断的重要方式,其中CT有着扫描范围广、扫描时间短等优势,同时还能准确鉴别GIST所处位置,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危险性,为疾病确诊和后续手术治疗提供更多可靠的参考资料,优化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2]。为了更好的推广应用CT诊断GIST,本次研究筛选50例2017年1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疑似GIST患者为对象,对术前CT诊断效果和影像学特点做详细阐述,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患者年龄区间34-79岁,均值(52.74±3.62)岁,其中包括21例女性患者、29例男性患者;临床症状:14例腹痛、14例腹部肿块、10例上腹部不适、12例便血。

1.1.1 纳入标准:①存在胃肠道肿块;②经血常规检验,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等指标不同程度降低;③无CT扫描禁忌症,并与术前进行CT检查,保留完整影像学资料;④研究通过患者和家属同意,已经签订书面协议。

1.1.2 排除标准:①不能严格遵医嘱者;②因为辐射等其他原因拒绝CT检查者;③伴随精神分裂症、意识不清等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1.2.1 CT检查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检查仪器为:GE16排、西门子双源CT机。检查前要求受检者禁食禁水至少8小时,检查前15分钟,使用浓度为2%的500-800mL泛影葡胺充盈胃肠道;患者保持仰卧体位,结合临床症状确定扫描位置。参数设置:间距为1.5cm,螺距为0.9,重建层厚为2mm,层厚为5mm,管电流为140mAs,管电压为120kV。再实施双期增强扫描时,使用高压注射器以2.5-3.0mL/s的速率向肘静脉注射浓度为300mgI/mL的造影剂100mL,注射25-30秒开始进行动脉期扫描,注射60-80秒开始进行静脉期扫描。

1.2.2 CT对肿瘤性质的判断标准:检查结束后由2名资深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认真观察CT征象,判断肿瘤性质。如果软组织肿块经过CT平扫,可见混杂密度或是均匀的等密度影,增强扫描后可见明显的周边强化,或是囊变、中心坏死情况,则判断为恶性。两名医师给出的诊断结果不一致时,再由第3方介入;如果结果一致则出具诊断报告。

1.2.3 病理诊断方法:均进行免疫组化、光镜检查。GIST诊断标准:S-100为阴性或弱阳性,CD34为阳性,CD117为阴性。根据细胞是否异型、细胞核是否分裂为标准判断光镜检查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有三种,分别是潜在恶性、恶性、良性;诊断指标:①潜在恶性肿瘤诊断:肿瘤细胞排列密集、丰富,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肿瘤内部可见出血、坏死、囊变,胃间质瘤核分裂像在5个/50HPF以上,肠间质瘤直径在4cm以上,胃间质瘤直径在5.5cm以上;②恶性肿瘤诊断:肿瘤呈浸润性,或是肿瘤向附近淋巴结或是近处、远处器官转移。如果有1项潜在恶性指标,最终结果为潜在恶性;如果有至少2项潜在恶性指标,或是1项恶性指标,最终结果为恶性;如果无上述两种指标,最终结果为潜在恶性。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CT和手术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结果,并计算诊断符合率。

1.3.2 分析50例研究对象的CT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结果,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做为金标准,计算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1.3.3分析所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SPSS24.0软件整理,定量资料行t检验,用()表示,定数资料行x2检验,用率(%)表示,统计学意义成立时P<0.05。

2 结果

2.1 所有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T诊断结果

50例患者经过手术病理检查43例确诊为GIST,CT检查确诊44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CT诊断灵敏度为97.67%(42/43)、特异度为71.43%(5/7)、准确度为94.00%(47/50)。見表1

2.2 对比CT和手术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结果

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2例为良性、27例为恶性、15例为潜在恶性;CT定性诊断符合率方面,良性符合率为66.67%(2/3)、恶性诊断符合率为81.82%(27/33)。见表2

2.3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分析

4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都为外生性肿块,CT影像学特点如下:①在肿块形态方面,17例肿块呈圆形,27例为不规则形;肿块最大直径在4.2-15.7cm之间;肿块密度方面,有20例为不均匀实性、8例为均匀实性、2例可见钙化灶、14例为囊实性混合。均匀实性肿块患者经过增强扫描,有4例不均匀性强化、4例明显均匀性强化,内部可见斑点状坏死灶。2例良性患者肿块形态均为类圆形,最大直径小于5cm,密度、大小、形态等与恶性存在显著差异。②44例胃肠道间质瘤都是腹腔内肿块,体积较小的肿块在CT图像中未能清晰显示向消化道腔内突出的部分。其中10例胃间质瘤患者中,有9例为腔内外混合性肿块,1例良性患者为腔外型肿块,与胃壁相连,胃壁增厚,与正常胃壁相比较在增强扫描时稍强。20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有4例肿块与小肠广基接触,表明小肠为肿块来源,同时可见局部肠壁偏心性增厚、扩张。1例直肠、3例结肠间质瘤主要是向腔外生长,均为混合性。7例未能明确来源部位和3例肠系膜间质肿瘤均为恶性。③2例良性GIST边缘清晰,和附近器官有着明确的分界线;15例潜在恶性GIST患者中有10例与附近器官边界不清、有5例边界清晰;27例恶性GIST患者中有23例未能确定和附近器官的关系,有4例附近器官受累,另有1例向肠系膜淋巴结转移。

3 讨论

在临床中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率并不高,患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中,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体检或是其它胃肠道手术时才发现患病。即使患者有不适症状也缺乏特异性,以腹部包块、呕血黑便、机体消瘦、腹胀腹痛、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为主,上述症状的出现与肿瘤良恶性、大小、发生部位的不同存在一定关系[3]。GIST常发生部位是,食管和阑尾、结直肠、小肠、胃部,发生率分别是2%、5%、25-35%、60-70%,另外也有极少数发生在腹膜、肠系膜、腹膜后[4]。如果是恶性GIST患者在血液循环和种植等因素影响下,容易向着肝脏、腹膜、肺部等器官转移[5]。根据肿瘤和胃肠道壁管之间的关系进行类型划分,主要有胃肠道外型、浆膜下型、肌壁间型、黏膜下型[6];其中胃肠道外型肿瘤的起源部位是胃肠道管壁以外相关的腹内其他部位;浆膜下型肿瘤起源是浆膜下,管壁基底与肿瘤蒂相连,向壁外突出;肌壁间型的特点是可见向腔内外生长;黏膜下型肿瘤特点是向腔内突出生长,通过蒂与管壁连接[7]。

如果胃肠道管壁肌层内分布的肿块,在生长过程中会向腔内突出,让黏膜隆起,就容易引发溃疡。向腔内突出的肿瘤有部分为息肉状,与基底是依靠蒂连接。部分肿瘤会向浆膜外、浆膜下生长,但是主体在壁外,只通过细蒂与胃肠道管壁相连,也就让处在肠系膜浆膜下、结膜下、网膜下、胃下的肿瘤主体产生,部分表现与肠系膜或大网膜肿块相似[8]。大多数GIST为膨胀性生长,肿块内部可见出血、坏死、囊性变等情况;肿块呈孤立性圆形或是椭圆形,有着清晰的边界,少数为分叶状或多发[9]。

尽管患者经过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但是患者如果存在高危因素,术后还是容易复发。为了保证手术质量,最大程度清除高危因素,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就要在术前有明确的诊断,对病情有全面的认识,再以此为依据制定更加可靠的手术方案。以往在临床诊断中主要是按照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平滑肌肉瘤等标准来判断,但是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发现,GIST病灶内部主要是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组成,数量不等,不存在平滑肌细胞[10]。根据组织学形态、免疫学表现以及电镜特点,可以将GIST分成四种类型,分别是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未分化型、平滑肌分化型、神经分化型[11]。

CT是目前诊断GIST主要影像学技术,在平扫过程中可以反映肿瘤和胃肠壁之间的关系,肿块便捷清晰光整,为类圆形,一部分呈分叶状,疾病是尺寸巨大的恶性GIST,对附近组织的浸润程度也比较轻,只能看到与附近组织边界模糊不清[12]。如果是良性GIST患者,一般肿瘤直径不超过5cm,大部分为密度不均匀[13]。如果是恶性GIST患者,则肿瘤直径在5cm以上,密度不均匀,病灶内部存在变性坏死、囊变,可见低密度影[14];肿块黏膜面溃疡比较多见,经过观察,如果溃疡深且大,说明肿瘤内部出现气液平面[15]。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进行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实质部分有明显或是中度强化,而且恶性GIST一般强化不均匀,部分患者会累及附近器官和组织,比较少见向淋巴结转移的病灶,多见向肝脏、腹膜等部位转移的病灶。在本次研究中,50例疑似GIST的患者经过CT检查确诊44例,诊断灵敏度为97.67%、特异度为71.43%、准确度为94.00%;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良性符合率为66.67%、恶性符合率为81.82%。上述结果说明,CT诊断有着较高的灵敏度,诊断效能好,还能比较准确的区分肿瘤的良性和恶性。主要是因为,CT检查能够弥补X线片等影像学手段的不足,干扰因素少,能同时查看肠腔外、肠腔内的情况,提高早期肿块检出率和GIST确诊率;同时还能为肿块内部结构特点、病发部位、周围脏器浸润等情况提供更多影像信息,方便进一步进分析GIST的表现,从而准确鉴别良性和恶性。

综上所述,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CT发挥较大作用,通过影像学特点可以准确的判断良性或恶性,还能判断肿瘤位置、肿瘤形态、肿瘤的大小、近远处转移等情况,为后续手术治疗方案确定提供资料,是值得大力宣传推广的诊断方式。

参考文献:

[1]邢金子,郝丽,秦绪杰. 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2019,026(025):171-173.

[2]蒋明巧,韩福刚,罗丽.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型及意义初探[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20,v.39;No.356(03):77-80.

[3]胡东,哈九大,王东海,等. 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023(008):1376-1378.

[4]路鸣,魏赟,史红媛,等. CT纹理分析在鉴别胃肠道异位胰腺和直径小于3 cm的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20,39(03):493-496.

[5]黄送,李玉林,樊妮娜. 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定性,定位诊断中的价值[J].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v.47;No.229(05):38-40+44.

[6]寻航,王立兵,孟德杰. MPR及CTA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0,018(003):281-283.

[7]孟建民,陳立光. 基于增强CT的胃肠道间质瘤纹理分析对术前危险度分级的预测价值简[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3):420-424.

[8]唐雪松,周宇. 基于增强CT的胃肠道间质瘤纹理分析对术前危险度分级的预测价值[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42(01):97-101.

[9]龚海鹏.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MR表现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003(018):68-69.

[10]全志成,邱强,许欣. 良,恶性消化道间质瘤MSCT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对照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8):141-143.

[11]袁芬,刘震,李泽然,等. CT增强鉴别诊断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与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v.30(03):106-110.

[12]何蕙香,杜振双,胡清福,等. 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价值[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20,v.23(11):57-59+63.

[13]魏磊,刘世超,李颖. 飞利浦64-MS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 河南医学研究,2019,028(024):4540-4541.

[14]任采月,王升平,任敏,等. CT纹理分析在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价值的初步研究[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9,035(002):228-231.

[15]孟美玲,房良,刁泽园,等.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Ki-67指数及危险分层相关性[J].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056(001):P.17-21.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5篇

CT增强,是从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再进行扫描,可以使某些病变显示更清楚 注意事项 :行CT增强前了解患者病史及一般情况:

1、询问过敏史,严重多种药物过敏者不宜做,防碘剂过敏;甲亢、哮喘、怀孕是禁忌;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慎做. CT增强者检查前空腹3小时,但可以进食少量流质、水,切记降压药照常服用,最好把血压控制140/90mmhg以内,如果病人超过160/100mmhg,放射科会拒绝行增强检查,所以检查前给病人测个血压。如HR110次/分,考虑增加过敏几率,会遭拒绝。 增强CT需要签告知书,80岁以上老人不能本人签署,需要家属陪同检查,无家属者需医生陪同。 糖尿病患者临检查前先测个血糖,要求控制在10mmol/l以内,有胰岛素注射者暂不要使用; 服用二甲双胍患者检查当天、当日、后一天暂停服药; 上腹CT检查要求空腹8小时。 告诉病人检查后多喝水,以促造影剂排出(放射科护士建议100ml/h连续2天) 检查后当天、次日会影响血糖水平,事先做好宣教,以免患者疑惑。 血管CTA是要增强的。 前列腺CT需要留尿。 建议所以做增强CT的患者均有肾功能检查报告。

MRI检查注意事项 了解病史:体内有无金属支架、起搏器、义眼;女性盆腔、腰椎MRI要了解有无放环。(支架放置半年以后方可行MRI,金属支架不可做MRI,钛合金可做;盆腔有放环一般均不能做;有支架植入的请在申请单内注明预约1.5T的MRI。) 前列腺MRI排空尿 检查前告知病人去除所有金属物件(手机、手表、首饰、金属钮扣、女性胸罩 检查时间比较长,烦躁、危重、不配合患者不宜,或请医护陪同 MRCP(胰胆管成像)需增强,需严格空腹 MRA(血管成像)一般不需要增强 身上背有其他仪器设备切不能行MRI,以免损坏仪器;胰岛素泵不易发现,病区护士检查前及时取下。预约单预约时间前往等候,否则会造成等候时间太长

超声检查

超声波检查 US检查 是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进行观察 需要空腹的检查:检查上腹部,如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肾上腺、肾动脉、左肾静脉、腹部血管、腹膜后、上腹部肿块等,需要空腹后检查,通常在前一日晚饭后开始禁食,次日上午空腹检查,以保证胆囊、胆管内胆汁充盈,并减少胃肠道食物和气体的干扰,否则检查结果可能会受较大影响(咨询超声科主任:如果病人因特殊原因少量饮水服药可允许) 需要憋尿的检查:检查盆腔、膀胱、前列腺、精囊腺、输尿管下段、下腹部包块、子宫、附件、早孕等,需充盈膀胱。可在检查前1-2小时喝水 或各种饮料 1000-1500毫升,喝水后不要排尿,使膀胱充盈以利于检查。怀孕3个月以上者无需特殊准备,但妊娠中晚期疑有前置胎盘者,仍需饮水充盈膀胱后再做检查。 胃镜、结肠镜检查者需两天后再做超声检查,临床如果预约空腹B超与胃镜在同一天,要先做B超在做胃镜 腹部胀气者影响胆囊、胆管及胰腺图像的观察,可服用乳酶生片剂三天后检查

胃镜检查 是应用最广、进展最快的内镜检查,通过检查可直接观察食道、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或肿瘤等的性质、大小、部位及范围,并可进行组织学或细胞学的病理检查,以及镜下治疗。 电子胃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内镜、视频处 理器和电视监视器,检查所获图像清晰,具有操作简单灵活、病人不适感降低,提高诊断能力的优点 胃镜前准备 护士:

1、了解病人进行胃镜的目的、病人基础疾病(诊断?止血?息肉摘除?,有无心肺疾患、服药情况,检查前生命体征)

2、宣教:检查目的、方法、配合,检查中不适时如何缓解,了解心理状态,缓解紧张情绪 有假牙者告知检查前取下假牙

3、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查检验:凝血功能、血常规血型、肝功能、乙肝三系等;心电图、X线等 患者准备 ?检查前禁食、禁水、禁药6-8小时,胃排空延缓者适当延长禁食时间;有幽门梗阻者应检查前2~3天进食流质饮食,检查前一天晚上应行抽尽胃内容物,必要时洗胃,检查前三天内不宜作钡餐检查。 做活检和息肉摘除术者停服阿司匹林、波利维等抗凝血药1周 糖尿病人检查日禁食餐暂停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监测血糖,告知如有头晕、饥饿感、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可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 检查日通知嘱病人遵预约单时间携带检查单、利多卡因胶浆、小毛巾前往,虚弱者、老年病人轮椅护送 注:如同天进行空腹B超与胃镜检查,告知患者先做B超再行胃镜 胃镜室操作流程 患者先签署知情同意书; 利多卡因胶浆缓慢咽下 ? 配合护理: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头稍向后仰,两腿屈曲,放松腰带及领扣。张口轻咬牙垫 插管。?胃镜达到咽部时应嘱患者作吞咽动作,以助胃镜顺利通过,恶心时可嘱病人深呼吸。 ?检查过程中观察病人面色、呼吸、脉搏等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检查者,停止检查并做好相应处理。 胃镜检查后护理 检查后病人咽喉部麻醉尚未消退,嘱其不要吞咽唾沫,以免呛咳。不要反复用力咳嗽,以免损伤咽喉部黏膜。 检查后2小时麻醉作用消失后,咽部无麻木感后方可饮水,如无呛咳可进食,进食温凉流质,当天进食清淡半流或软食,避免过热饮食。行内镜下治疗如摘除息肉、异物取出者遵医嘱进食。 检查后几天观察病人有无消化道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叮嘱患者检查后注意大便颜色,发现呕吐发热、腹痛等不适及时处理 注:胃镜检查前勿忘开胃镜饮食单,营养室配置一天饮食中午流质,晚餐面条 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

主要用于诊断炎症性肠病以及大肠的肿瘤、出血、息肉等,并可行切除息肉、钳取异物等治疗 肠镜检查前准备 护士 了解基础疾病,检查前病情,检查目的,目前用药; 宣教:检查目的、过程、注意事项;检查前饮食要求;肠道准备方法,需要达到的清肠标准表现 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查、检验(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等) 肠镜检查患者饮食准备 检查前三天宜吃无渣或少渣半流质饮食,不吃蔬菜、水果。若疑为肠息肉,准备做电切术者禁食牛奶及乳制品。如上午行检查,检查前晚晚餐后禁食,如下午行检查,检查日早上可进食易消化流质,中餐禁食。 检查前不要补充铁剂、停服阿司匹林;检查前24-48小时不要吃甜菜和冷冻的红肉,以免引起肠道变红 特殊病例 息肉摘除术检查前一周停服阿司匹林、波利维等抗凝药; 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者检查前正常服药 糖尿病者检查日禁食餐嘱暂时停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检查日监测血糖,低于3.8mmhg或出现低血糖反应报告医生给予注射高糖,高于16.7mmhg可注射短效胰岛素 患者肠道准备 肠道准备方法很多如聚乙二醇法、磷酸钠盐法,、口服硫酸镁法、口服甘露醇法、平衡电解质液法、口服蓖麻油法、番泻叶法、便塞停法

肠道准备要求:清水便,无粪渣 护士必须了解病人肠道准备情况,询问或观察大便是否还有粪渣,肠道准备不充分通知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清洁灌肠

配合护理:

1、患者取左侧卧位,检查肝门有无异常

2、肠镜前端涂润滑剂后缓缓插入肛门,注气等腔进镜,熟练配合医生进镜退镜,变换患者体位,按压腹部。

3、指导病人深呼吸、腹部放松,术中配合,必要时变换体位

4、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 检查后护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出血倾向,

2、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及肠鸣音是否活跃,

3、观察大便情况,

4、卧床休息,

5、做好肛周皮肤的护理,6饮食护理,

上一篇:医疗技术下一篇: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