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论文范文

2023-03-19

分子生物论文范文第1篇

如今, 高分子材料的使用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一些高分子材料的飞速发展, 对人们的生活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 高分子材料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使得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 由于大量使用高分子材料后而产生了非常多的塑料废弃物, 这些废弃物在处理起来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给自然环境带来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目前对于塑料垃圾的处理方法非常有限, 而且由于这些方法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通用的处理手段有:填埋、焚烧和回收再利用。填埋法是经常使用的一种处理方法, 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弊端, 比如说由于填埋需要, 大量的土地被用来进行填埋塑料垃圾, 造成土壤的浪费, 而且使得土壤的肥力下降, 持续劣化;在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但是同时容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造成二次污染。另外对塑料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的难度非常大, 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 进行回收处理也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从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 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和填埋的方法并不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最好的途径就是从原材料下手, 改变材料的类型, 加大对环境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力度,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 生物降解高分子定义和降解机理

一般来说,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不需要光、热和水等条件, 而仅仅依靠微生物作用就能够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 最终生成CO2和H2O, 所有的生成物都能够被环境完全吸收, 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从而减少了对人类的危害。目前对于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其概念也做了非常科学的定义, 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统一。按ASTM定义认为生物降解材料是指通过自然界微生物 (细菌、真菌等) 作用而发生降解的高分子。

生物降解的降解作用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酶的直接作用。物理作用指的是一些微生物细胞能够粘附在高分子材料的表面, 这些细胞通过自身的增长使得材料发生机械性的损坏。化学作用主要是由于外界PH或者湿度的变化而发生了一些化学变化, 产生一些新的官能团。

2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按照材料来源和生产方法的不同, 可以将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分为以下三种。

(1) 微生物生产高分子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高分子材料。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ICI公司开发的3-羟基丁酸和3-羟基戊酸酯的共聚物 (PHBV) 及其衍生物 (商品名为Biopol) 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资源研究所开发的聚羟基丁酸酯 (PHB) 。这类产品具有较高的生物分解性, 但由于其较高的生产成本, 使得其价格非常昂贵, 目前在消费中占了非常低的比重。努力开发新的工艺方法可以降低成本, 是这种方法今后的发展方向。

(2) 合成高分子材料如已成为研究开发热点的聚乙烯醇和主要活跃在医用领域的聚乳酸 (PLA) 等, 另外还有美国Union Car-bide公司以聚己内酯 (PCL) 为原料开发的商品名为“Tone”的产品 (售价在4.4美元/kg左右) 。

(3) 天然高分子材料是指用纤维素、淀粉、甲壳素、单宁和树皮等为原料合成的塑料, 用这些原料制成的材料可以完全降解, 对环境带来的压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解决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 美国、日本、奥地利和中国等国家正积极研究开发这类降解塑料, 它们具有很好的完全生物降解性和透气性。

天然高分子材料虽然具有以上的优点, 但是它的热力学性能相对较差, 因此如何制得具有更好降解性和实用性的生物降解材料是摆在国内外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3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后,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与能源枯竭问题越来越严峻, 在这种背景下, 生物降解材料逐渐发展起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 也更多的被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应的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该产业获得的很好的发展机遇, 展示出蓬勃的发展前景。根据相关分析, 生物降解材料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的发展比较好, 在市场中比较受欢迎。

3.1 水域环境中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

据日本有关部门对水域环境的调查结果表明, 高分子材料的污染有废渔网、废弃的渔船、废的聚苯乙烯 (来源于保温渔箱) , 由于水域环境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不易回收、管理难度大的问题。这些废弃物不易被注意, 因而其危害性也越大。

由于生物崩解性的降解材料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所以对渔网生物降解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能完全降解为C02和H2O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实际操作中, 渔网的质地、性能强度与生物降解性的矛盾已成为研究开发的关键。

目前使用的渔网线材料大体可分为尼龙 (PA) 、聚酯 (PET) 和聚乙烯 (PE) 等。其中PA的生产和使用量是最大的, 很受人们的青睐。相对而言, PE的价格虽然贵些, 但其强度大, 故而也很受欢迎。近来PCL的出现为生物降解材料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3.2 容器包装材料中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

发泡聚苯乙烯、聚乙烯和聚丙烯是大多数容器包装材料中主要的化工材料, 主要用于一些一次性使用的商品的包装和一些容器中, 在这些物品中经常被使用到, 是造成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基于这个原因, 人们开始考虑用一些可降解的塑料来取代这些污染比较大的材料, 这些举措有利于减少塑料垃圾对于环境的破坏, 帮助我们更好的治理塑料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如用生物降解塑料制成的各种包装袋以及各种包装容器等, 废弃后可和垃圾一起被降解成肥料, 给垃圾处理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现有食品包装用材料 (发泡聚苯乙烯、聚乙烯和聚丙烯) 中加入淀粉、生物降解剂、生物降解促进剂、光敏剂、光敏促进剂和其他一些添加剂, 可制成生物降解食品包装材料, 或生物和光双降解食品包装材料, 在食品包装材料中得到的广泛的使用。

3.3 玩具及体育器械中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

玩具的生产中塑料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废弃玩具的回收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大的难度。在日本有一种称为“自由树脂”的塑料, 这种塑料在60℃的温下能够展示出很好的延展性, 根据这个特性可以将这些塑料捏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制成玩具、装饰品、文具等, 在冷却以后又展现出很好的硬度, 有利于形状的保持, 同样的再加热到60℃以后又开始变软, 重新用来塑造形状。大一点的孩子或成人对于滑雪运动不会陌生, 但对于滑雪板的弯曲强度和抗冲击强度与材料的关系方面了解的人可能不多。最近一些材料专家用聚酰胺纤维、碳纤维及环氧树脂作原料, 采用拉挤工艺, 生产出一种滑雪杖, 这种滑雪杖抗冲击强度高、弯曲强度大, 已经被大力开发和使用。

3.4 降解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随着高分子材料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 其中每种材料的性质也有非常大的差别。在医学领域中材料的使用也有很长的历史, 主要用于人体各种组织的修复与置换, 也可以作为药物控制体系的载体材料和体内短期植入物, 在这些方面的应用最多。将用生物降解高分子作为载体的长效药物植入体内, 在药物释放完之后也不需要再经手术将其取出, 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痛, 也可以达到更快的治愈。目前作为药物载体被广泛研究的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有聚乳酸、乳酸一己内酯共聚物、乙交酯一丙交酯共聚物和己内酯一聚醚共聚物等脂肪族聚酯类高分子, 此外还有胶原、海藻酸盐、甲壳素、纤维素衍生物等天然高聚物。这种生物降解高分子是抗癌、青光眼、心脏病、高血压、止痛以及避孕等长期服用药物的理想载体。这类材料可在生物环境作用下发生结构破坏和性能蜕变, 其降解产物能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或被肌体吸收利用或被排出体外, 主要用于送达载体及非永久性植入装置。

另外,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也可用于文体用品中的高尔夫球具、钓鱼竿和海洋、登山等野外制品等, 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越来越被广泛的使用, 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 开发新型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降解材料显得尤其重要, 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本文综述了生物降解高分子的降解机理, 着重介绍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研究应用进展。

关键词: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降解机理

参考文献

[1] 贺爱军.降解塑料的开发进展[J].化工新型高分子材料, 2002, 30 (3) :1-7.

[2] 王身国.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类型、合成和应用[J].化学通报, 1997, 2:45-48.

[3] 李世普.生物医用材料导论, 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4] 王琳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J].塑料科技, 2002, (147) :37-41.

[5] 黄根龙.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J].上海化工.1996, (2) :32.

[6] 翁端, 等.环境高分子材料发展与展望—第三届国际环境高分子材料大会综述[J].高分子材料导报, 1998, 12 (1) :1-4.

[7] 王钧, 等.完全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合成及应用[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2, (6) :46-47.

[8] 陈祥, 高林, 等.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05, 3 (1) :31-34.

分子生物论文范文第2篇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教材中,共安排了3个物理模型建构的内容,如下表所示:

此外, 通过物理模型构建可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例子, 在教材中还有很多, 比如:“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染色体变异”、“建构重组DNA分子”等。[1]

下面以《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第3章第2节的“DNA分子的结构”第2课时的教学为例,分析如何进行物理模型教学。

1课前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 ,要求学生复习必修1“核酸 ”的知识点和必修2“DNA分子的结构”第1课时所学“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史”的相关内容。

(2)每个活动小组自主选择材料 (泡沫塑料 、纸片 、牙签 、橡皮泥等常用物品均可以用做模型制作的材料), 尝试建构DNA分子的结构模型。

2课堂教学

2.1展示自主建构的DNA分子结构模型,学习结构组成

教师请活动小组推荐两个学生上讲台,展示他们自己的作品并讲解建构模型的依据和建构过程、 体会。 然后学生进行DNA分子结构互评 ,教师拓展小结 。 教师可以通过模型建构的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加强团体协作意识。

教师进入第二个环节即 “问题串”, 层层递进开拓学生思维。 问题1:组成核苷酸的三个部分是怎样进行联系的? 问题2: 脱氧核苷酸长链是如何连接而成的? 问题3:如何通过脱氧核糖与磷酸的排列,在模型上体现DNA的反向平行? 问题4:碱基的配对应该是怎样的?[1]师生根据前面同学的回答,共同总结出本节课的 第一块内 容 , 即DNA分子的组 成 。 再从 “ 基本单位———单链———平面结构———立体结构”入手,由简单到复杂, 由平面到立体,共同学习DNA分子的结构,最终就能很轻松地掌握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2.2查找自主建构的DNA分子结构模型错误,体验结构组成

(1)教师播放DNA的平面结构图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展示的图片找出所建构的DNA分子结构模型错误之处,并请学生回答如何纠正。 这个活动中,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到其他活动小组参观,并进行纠错,促进学生交流。 如果能够课前做好“生生DNA分子结构模型交流评价表”,学生之间通过量化打分,可将物理模型建构的学习更好地落到实处。

活动完毕,师生可以共同总结得出,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在哪些方面需要多加注意的。

(2)教师展示DNA分子结构的立体模型 ,学生观赏并尝试旋转自主建构的物理模型, 体验平面结构怎样进一步形成立体结构。 之后,对照自主建构的物理模型与标准DNA分子结构模型,体验DNA分子作为生物界主要的遗传物质在立体结构上是如何精妙,如何规则。

2.3比较各组自主建构模型的异同点,归纳结构特性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制模型不同点 ,小结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教师要求学生写出所建构的模型中的碱基排列顺序, 不同活动小组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碱基不同提问:DNA分子通过什么方法使 其自身储 存足够量 的遗传信 息,从而承担起生物界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角色? 学生会从含氮碱基、脱氧核糖、磷酸甚至空间结构几个方面思考,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思维碰撞。 可先得出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在多样性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出DNA分子结构的特异性。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制模型不同点 ,学习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教师要求学生比较不同组的模型有何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思考:DNA分子是如何维系它的遗传稳定性的?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用生活中的实例,DNA分子的立体结构像生活中的什么? 一个旋转楼梯是如何维持它自身的稳定性的? 楼梯的扶手就相当DNA分子结构中的什么? 台阶呢?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得出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2.4自主建构新的DNA分子结构模型,进行汇报交流

教师给每个活动小组一套教具盒“DNA分子结构模型”,学生利用教具里的材料,建构新的DNA分子结构模型。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由教师给出一定的要求, 比如要求不同的小组分别组装不同碱基排列顺序的DNA模型等 。 学生也应先对模型组装顺序进行设计 (组装的顺序可以设计如下: 基本单位———单链———平面结构———立体结构)。 另外,组装完成后,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从而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应用。

以上设计以学生课前自主建构DNA分子物理模型,课堂中交流模型制作,查找模型错误点、异同点,重新自主建构物理模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以自主建构DNA分子结构模型为主线,以交流模型建构为辅助,较好地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一方面,进行DNA分子结构模型课堂上交流,这一方法强化了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掌握遗传学的知识提供了强有力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两次进行DNA分子结构模型的自主建构,既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又较好的实现了DNA分子结构知识的巩固提升。

模型建构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在课堂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引导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分析、交流、修正得到正确的物理模型,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物理模型的建构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直观认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DNA分子的结构》一课为例,讲述如何应用物理模型建构方法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效率。

分子生物论文范文第3篇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2016年5月23日,中国最后一位以先生称呼的女性–––杨绛,带着对大自然以及艺术的眷恋,永远告别了这个她曾热爱的世界。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沉浮命运的典型。在许多熟悉她的朋友眼中,杨绛先生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不大的寓所没有见过任何装修,就连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几个旧式的柜子、桌子。多年前,国家出资为她的房子装修,就遭到了她的拒绝。而对于自己的作品,她亦如此,当出版社出重金力邀她出席作品研讨会,杨绛先生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也许,杨绛先生深知上苍不会把所有幸运集中在某个人身上,生活千姿百态,保持知足常乐的心境,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创作出好作品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这是杨绛先生淡泊名利的真实写照,也是她低调处世的人生哲学。

1953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杨绛随之从大小姐的身份过度到了“老妈子”。但她从未觉得委屈,因为她爱丈夫胜过爱自己,即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身临不幸中,他们依然携手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浪漫人生传记。1998年,丈夫去世,但杨绛仍不改初衷,默默继承丈夫未竟的事业,以惊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整理丈夫多达7万余页的手稿。因为手稿涉猎题材之大,再加上多年来随主人颠沛流离,纸张大多已变黄变脆,有的甚至模糊破损,字迹难辨,杨绛先生耐心一张张轻轻揭下,抹平,粘补,分类装订,认真编校,订正……。直到2003年《钱钟书手稿集》与读者见面。从左钱家媳妇时对诸事的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后来在各种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他和她的爱,平常而又真实,跨越世纪,感动世人,是波澜岁月长河中炼出的一块真金。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追忆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我看到了一位“老派”中国知识分子求实的学术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在历经整个世纪的起起落落和风云变幻之后,从来都不当一个醒目的存在。忍生活之苦,保其天其,哀而不伤。依旧温柔敦厚的活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做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待到白发苍苍之时,书写下充满智慧与哲学的警世恒句,为中国青年指点迷津。

她的名字如星光闪耀,但她却谈她此生最大的渴望是人们能把她忘记。杨绛先生的一生,大 真应了那句“人山人海里,你不必记得我,你只要记住感动初心,以及爱。”

她走了,带着对这大千世界的深情,悄无声息,如同一滴清水,融进了无垠的大地之中。

(作者单位:山东泗水一中)

分子生物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创新生物学人才

前言:

分子生物学的目标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细胞活动的规律,从而揭示生命的本质[1]。虽然它在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分子生物學的教学却因为课程内容多,学科交叉广,理解难度高,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而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集中表现为教师授课难和学生学习难。这种现状不但困扰着老师和同学,也与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如何克服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瓶颈”?本人在从事十多年的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努力研究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力求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除了选用好的教材,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如何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2]。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完整、清晰的、有层次、条理的知识。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从提高自身学科素养着手。“一本教材书,数种参考书”,除分子生物学国内、国外各类版本外,与分子生物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其他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我们也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强化,不断夯实专业知识、拓展专业领域,基本构建了分子生物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了对教材处理的前提。既避免了教学中各学科的重复,也进一步凝练了知识。此外,我们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全国优秀教师学习,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了教学内容合理组织的一些思路。

1.思维导学模式。在DNA复制教学环节,知识点多,并且较分散,很容易在教学中造成学习困难和知识混淆的现象,针对这章教学的特点,我们采用了思维导学模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重点、难点解读。本科教学形式多样化,也更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淡化了教师的教学,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教师必须围绕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合理组织和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比如在讲解染色体端粒末端修复机制中,教师首先要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梳理出重点。染色体端粒末端修复机制的知识点包括:(1)引物切除造成的遗传信息缺失;(2)端粒末端的特点;(3)体细胞和性细胞末端修复机制的不同;(4)DNA结构的变化;(5)端粒酶的修复机制。梳理知识点后,总结教学重点:一是引物切除后损伤修复在体细胞和性细胞中的不同;二是四链DNA结构;三是端粒酶的修复机制。其中端粒酶修复机制的讲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点集中在端粒酶的性质和修复发生的过程。

经过对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准确把握和合理组织,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无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4]。为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我们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启发式、联想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5],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分享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教会学生灵活掌握学习的方法。

1.启发式教学。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针对每一次的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抛砖引玉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与讨论,这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进行到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学习环节,提出甲基化修饰的生物学意义,这个问题覆盖范围广,涉及到了DNA复制的调节、蛋白质和DNA甲基化修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Epigenetic(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分析—不断启发—再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互动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不断的讨论分析中通过展示不同的思维、发表各自的观点,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消化、理解来达到理论的升华、拓展[4]。

2.联想式教学。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6],因此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避免重复,一方面要通过联想知识点适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整合能力。如在讲解化学修饰对基因的表达调控时,将细胞生物学中的信号转导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基因表达调控对细胞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

3.探究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每一个理论知识的背后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如确定遗传物质是DNA的两大经典实验,我们以探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从实验设计,到结果显示,再经过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以课题研究的角度,研究人员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将学科概念、理论产生的起因和过程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努力探索,走近科学,让学生从中领悟知识形成的探究性和科学性,逐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4.多媒体多样化教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微观性、复杂性、抽象性和动态性。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而多媒体技术则具有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特点[7],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多年来我们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手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图像处理清晰直观,文字表述简洁明了、主题突出。课件中的图像来源于国内外的网络数据平台。如讲述DNA半保留复制机理时[8],首先将DNA可能存在的几种复制方式用图像展现,并利用Meselson和Stahl设计的DNA复制同位素示踪实验和密度梯度离心实验来进行结果验证,引导学生明确掌握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并结合文字,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中的背景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静态、抽象的微观知识清晰讲解。

多媒体课件动静结合、声像互动。对于生命过程中动态的知识点,比如DNA的复制、RNA的转录、蛋白质的翻译过程,可以将这些复杂的生命过程利用多媒体手段做成动画并配以文字和声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学习效率。

三、知识领域的拓展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除包含基础理论知识外,还有大量理论应用的研究方法部分。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将知识局限在教材中,利用课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去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最新进展、发展趋势[8],以及生物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1.专题讲座与专题讨论。专题讲座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组织参考资料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比如在讲授“SNP技术”时,先从遗传标记分析的发展着手,把一代、二代的标记分析做知识性的回顾,再将纳入教材的第三代标记分析“SNP”做详细的讲解,引导大家理解什么是单核苷酸多态性,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的生物学意义以及在医学、农业、畜牧等多种领域的发展与应用。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也使教师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

专题讨论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某一个专题自行查阅、组织文献资料,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9]。比如在讲授基因重组的教学内容时,设计“转基因的利与弊”供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工程药物和转基因动植物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让知识离开课本走进生活,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这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入、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10]。

2.生物信息技术与数据库。生物信息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PCR技术”的专题讲座中,不仅要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以及应用进行讲解,还要特别对引物设计的生物信息技术进行补充,介绍学生对一些常规的生物信息技术软件Primer6.0、DNAman、Olig6.0、DNAStar、Cluster等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度。

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自行查阅和组织各种文献资料,因此,必须特别强调互联网资源运用的重要性。教师通过介绍中国知网、维普、清华同方、NCBI等几个常用资源库,使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资源库进行查询,对互联网资源的熟练应用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信息收集和辨别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修养与教学基本功。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导演,又是一名演员。作为导演,首先需要有最新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设问、适时讨论、适时启发。其次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课堂节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激情,使教学有的放矢。否则会在教学中出现“启而不发”和论证条理不清的现象;作为演员,还要有良好的课程驾驭能力,通过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泛的认知领域、全面的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丰盛的知识大餐,而不是一锅夹生饭。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思维水平这3个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此外,还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各项教学技能。

2.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只有运用合理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尽量避免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上出现过多的文字,否则多媒体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老师由照本宣科转变为扮演放映员和播音员的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就适得其反。多媒体和传统教学只有合理地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

总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后继学习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的教学,不在于给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目前,我们关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阶段,除了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修养和科研素质外,也以“夯实基础、拓展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8]作为教学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在今后把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有生有色,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等.现代分子生物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2]戚晓利,张丽敏,薜春梅.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3,20(6):51-52.

[3]朱虹.《分子生物學》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启发式教学和论证型教学的综合运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90-192.

[4]许崇波.《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连大学学报,2005,26(6):41-43.

[5]文静,申玉华,赵冰.高等学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农业,2013,305(8):92-93.

[6]王荣,刘勇,姜双林.高等师范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2,29(1):100-102.

[7]张金岭.浅谈多媒体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9,(30):189-190.

[8]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58(6):159-161.

[9]胡旭东,王晓玲,吕芳昕,等.中医药博士分子生物学进展课程中专题讨论法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117-119.

[10]赵延林,王敏.大学生创新实验对岩石力学教学的促进作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146-148.

分子生物论文范文第5篇

编者按: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从2003年设立至今,该奖项已经成为祖国关爱自费留学生的知名品牌,受到国内外权威媒体和有关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

广大自费留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进一步加强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弘扬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奋发拼搏的精神,本刊从2006年开始,向广大读者介绍部分获奖者。此后我们又开辟了“我的留学经历”专栏,真诚欢迎更多的自费留学生将你们留学中的酸甜苦辣与心得写给我们。

本栏目联系电话:010-62257722转231

传真:010-62252501

电子信箱:fenghuaduan@yahoo.com.cn duanfenghua@hotmail.com

赵欢,2008年获奖者,留学瑞典。

1982年出生,200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应用物理系。随后进入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学习,2006年加入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微技术与纳米科学系光电子实验室,并于2009年4月获得博士学位。课题方向为光纤通信波段GaAs基Gain(N)As(sb)量子阱生长与激光器制备研究。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刘越,2008年获奖者,留学瑞典、挪威。

1977年出生,四川大学法学学士,挪威奥斯陆大学法学硕士,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学硕士,现在挪威奥斯陆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学习专业为网络法律,研究方向主要为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对个人数据保护法的挑战。

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作会议发言。留学期间迄今共有10余篇论文发表于国际性核心刊物或专业著作。2006年夏受邀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学院网络法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2007年夏受邀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学院网络法与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2008年8月学术论文在第三届国际法律、安全和隐私网络法律大会上获得优秀学生论文奖。2008年作为生物识别技术和个人数据保护研究的专家接受挪威重要律师杂志的采访,并获邀参与挪威司法部就在护照上运用生物识别技术的讨论。

在四川大学学习期间,连续4年都被评为优秀学生,并获得奖学金。留学期间,曾获得2001、2002年挪威政府QUOTA奖学金。攻读博士期间获得2005、2006,2007年度挪威国家研究协会科研基金。奥斯陆大学2006、2007、2008年科研基金。

李鸿翔,2008年获奖者,留学美国。

1978年出生,2000年获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2年8月赴美国留学,2004年获得俄亥俄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现在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任助理教授。

目前共发表期刊会议论文17篇,著作专章(book chapter)1篇,申请美国专利1项。多次参加该领域知名国际会议,是多种IEEE核心会议和刊物的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审稿人。现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Dn 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特刊客座主编。主要研究包括:多用户、多载波、多天线系统优化设计和信道容量分析;基于OFDMA的宽带无线网络最优性分析以及资源分配算法;脏纸编码(Dirty Paper Coding)干扰预消除;多蜂窝(Multi-cell)合作传输等无线通信前沿热点。

开创了一种新型协同混合无线网络,该网络在单一频率上通过干扰预消除最优化的同时支持HDTV广播和无线Internet数据接入服务,它代表了无线演进的最新趋势,为如何最大化提高频谱利用率和节省基础设施费用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解决方案。

在美留学期间,曾获得多项荣誉,包括俄亥俄大学Stocker奖学金,2008华盛顿大学优秀助研奖(Outstanding Research Assis-tant Award)和杨氏研究奖(Yang Research Award)提名。

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以及Sigma Xi荣誉学会会员。

王博,2009年获奖者,留学美国。

1982年出生,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同年秋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2006年初获理学硕士学位,随转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功能多孔能源材料领域创始人奥马尔(Omar Yaghi)教授。2009年初获化学材料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研究与设计,以及其在能源储存、石油催化裂解,二氧化碳的选择性吸附等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科学》和《自然》等杂志上,被《洛杉矶时报》、《巴尔的摩太阳报》、《堪萨斯星报》、加拿大CBC新闻、英国BBC国际电台、《英国化学世界杂志》、《美国化学工程快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20余家新闻媒体报道。其中关于二氧化碳的定向捕捉技术还被美国Wired杂志评选为2008年度全球十大绿色科技,并被英国皇家化学会评选为十大前沿化学技术。此外,还获得5项国际专利。

2005年4月-2006年3月,担任密歇根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

2007年7月~2008年7月,担任美国全国研究生论坛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发起了美国可替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

欧阳卓,2008年获奖者,留学日本。

1974年出生,1999年获得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中国医科大学妇产科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赴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3月获得东京大学生殖肿瘤学专业的博士学位。

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妇产科领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博士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篇(均为SCI收录),另有多篇论文在审。

王浩平,2008年获奖者,留学法国。

1980年出生,2002年7月获河海大学工业自动化学士学位,曾获严恺、曙光、南瑞继保等各项奖学金,连续被评为校三好学生、院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毕业生并免试推荐研究生。2005年获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自动化、信息与图像工程硕士学位,2008年获该校自动化与工业计算机博士学位。曾获法国教育科技部3年全职研究基金,曾任法国鲁贝国立高等纺织工艺工业大学助教。

现任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信息、电力电子与自动化学院助理教授和法国国家重点实验室LAGIS UMR CNRS 8146的科学管理委员会委员。

上一篇:高中生物论文下一篇:中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