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

2023-03-22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本文探讨了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经验分析了如何教好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所采取的一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并针对应用型本科文科学生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认识的偏差、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教学方法方式的改进对策,同时还提出了要想让应用型本科文科学生学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这门课,应尽量采取分级与层次性教学模式上课,这种模式是文科学生提高实际应用计算机能力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层次性

随着时代发展,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本科教育也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这样就提出了注重理论实践应用的本科教育,简称应用型本科,并且有文理之分,每种应用型本科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时代在发展和社会在进步,越来越需要应用型本科的文科生既要懂专业又要懂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才,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猛,计算机应用渗透全球各行各业,个人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了,如网上购物等。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文科院校,对文科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不能轻视,必须清醒认识到提高文科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采取一切有力的措施提高文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素养。下面谈谈面对当今信息社会,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有些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不区分文理生的。文科生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应与理工科学生有所区别,不能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理念、思路、定位,要体现传统继承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重视不够。在思想上有些人认为应用型本科文科学生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平时在计算机教学中对他们就要求不高,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就够了,如只要求上网会搜索信息、能进行简单的排版等,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Word高级排版、Excel的高级数据处理不做要求。在将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科生还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选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在工作中就可以得心应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速度和质量。有些文科生也有错误的认识,觉着大学计算机基础不是自己的专业基础课,学好学不好无所谓,意识不到将来计算机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就像大家都要学会开车一样。

(2)学时少。进入90年代,各本科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生开设其他的计算机课程比较少,这样应用型本科文科生一般只能学习一个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最多60个学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48学时,况且理论只有16学时。学生觉着理论学时太少,不能满足本科生的需求,作为一个应用型本科文科的学生,要想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是有困难的,所学计算机知识在工作中根本不够用,和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

(3)设置合理性差。文科生理科方面的基础相对较差,要因材施教,应用型本科所使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要分文科与理工科教材,文科使用的教材内容要翔实、淺显易懂、图文并茂,偏向应用操作,这样才能让文科生容易学会。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文科专业开设相关的其他计算机课程。应用型本科文科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根据学生有无基础分层次上课,有些专业根据需要在后续还要选择其他的计算机课程,使部分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不至于缺乏连续性,最终达到分层次上课。

2 提高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出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

2.1要重视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与维护,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发展更新换代快,要及时更新设备,再一个就是学生实习用的计算机利用率高,系统经常出问题,键盘鼠标经常不灵,实验管理人员维护要及时。(2)学校要加强机房管理,因为有些学校机房虽然很多,但是这些机房分别属于不同的院部,管理起来比较困难,不能达到资源共享,有些资源利用率低下。所以,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政策,统一调配全校机房,计算机设备淘汰比较快,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这样可以节约成本。

对于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老师来说,必须改变旧观念,旧思想。目前计算机技术对每一个人都 很重要,文科生并不是不需计算机文化知识,而是目前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对学生是不够的。在大学计算机教学工作中要深入学生中搞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到因材施教,上课前要充分备好课,认真负责上好每一节课。让文科学生既懂本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又懂计算机方面的技术知识。

对于应用型本科文科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门课的兴趣,还要让文科学生懂得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的重要性。有些文科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是辅助课,不是专业主课,60分万岁,思想上就对自己要求不高。因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般在大一开设,由于是新生刚到大学,尚未深入到专业学习阶段,难以清楚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计算机的重要性。许多同学学习一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最后只练习会了打字,而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会。有些文科生机基础较差,简单的数学知识也不会,尤其英语基础差,这些基础知识不掌握学好计算机是困难的。

2.2加大学时数

对应用型本科文科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我们要根据就业需要,收集资料,修订应用型本科文科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学时数,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可以开设其他计算机课程,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如生猪健康养殖专业的,可以增开有关养猪管理软件的学习,同时,增加上机操作,让学生多实践,提高自己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

2.3根据专业设置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针对应用型本科文科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不同现象,首先教材要选择文科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不能和理工科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形式和安排上要根据文科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新生军训期间调查一下在高中是否学过计算机信息方面的课程,据往年所教的班级调查情况,有些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开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尤其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高中根本就不开设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根据有没有高中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将学生分为二种情况,对有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进行编班上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础好的要求教师上课时增大信息量,扩大知识点,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计算机基础比较差的要求老师要讲的细一点和慢一点,多补充一些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这种层次教学模式既符合应用型本科文科生目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规律,又可以人尽其才。

3 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本科文科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完善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想让不同专业、基础和个体差异的应用型本科文科学生学好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大家都要重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尤其教师要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深入学习研究、相互学习交流,研究出一套合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法,注重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应用需求,提高应用型本科文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好地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且能很好使用计算机开展本专业工作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明纲,李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落地的探索[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8(21):221-225.

[2] 王新,赵玉钧,王娟.“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福建电脑术,2018(4):79-80.

[3] 吳成英,张华. 基于智能社会的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8(17):194-195.

【通联编辑:梁书】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大学文科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教学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础要求》中明确指出“在信息社会里,个人对于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计算机基础成为文科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文化课程,目的是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如何使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这都是摆在所有讲授计算机基础老师面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作者:黄华 黄忠良 张永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主要有大一下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二上学期开的计算机应用(包括数据库技术, 多媒体技术, 网络应用, 程序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课, 占4个学分, 共64学时。计算机应用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 分别必修不同的应用课。这些课程大部分老师均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方法。即以讲授理论为主, 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教学内容;实验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我们学校学生专业不同、有农学、理学、林学、艺术等等;计算机基础不一、水平差异较大。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也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 本人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进行有益的探索实践。

1 计算机基础课的特点

1.1 内容广, 知识更新快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中英文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库、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基本知识等。由于计算机软、硬件不断更新换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也随之不断变化。新技术、新理论也不断地充实进来, 也就需要担任计算机基础老师在专业知识上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1.2 概念性, 操作性, 综合性强

纵观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内容,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是概念性很强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会很难理解。操作系统的应用, 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是实践性很强的内容。要想把这部分内容熟练掌握, 一定要多实践操作。同时相关课程之间互相交融, 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 要融会贯通。

2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的落后性

目前, 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并且常常是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选用经典教材, 对课程中各部分内容逐一详细讲解, 甚至每个功能及操作都逐条命令地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基础差的学生或习惯中学教学方法的学生, 能使他们学会单一软件的使用, 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基础好的学生会觉得太啰嗦、吃不饱, 这样的教学方法抑制了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甚至因此丧失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教学条件受到制约, 由于近年来招生规模的大幅度上升, 瓶颈问题出现——学校机器台数与学生人数比率下降, 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只重视计算机理论课的教学, 对于实验教学, 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实验教学在整个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导致实验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在选择教材的时候, 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 常选择一些理论性难度高、实践性弱的教材, 这样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成绩不高的结果, 甚至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2.2 课程的融入性滞后

各专业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体系, 如何把计算机知识融入到学科体系中, 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新的研究方向。例如, 对于在艺术学院讲解这门课程, 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融入他们的专业中, 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产生更多丰富的作品,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 课程内容的强实践性和传统考核方式的强理论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实践性很强, 它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通过熟练操作计算机这一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 优化其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 并利用其完成工作任务。但是, 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式全都是采用纸和笔的方式进行, 这使得学生已经养成了“重动脑, 轻动手;重理论, 轻实践”的不良学习习惯, 对提高计算机使用技能极为不利。

3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探索

3.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

针对前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 避免照本宣科, 对书上已有的、学生自学即能掌握的知识尽量少讲, 布置学生自学完成;而对书上没有的、又非常实用的知识或技巧则通过实例演示说明和精讲。一般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每一章的内容和特点不同, 本人采用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种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 而是从实际的例子入手, 让学生动手, 分析案例, 做出自己的作品,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适当讲解。该教学方法的特色就是从案例到理论, 由感性到理性。例如, 对于计算机基础中的多媒体技术, 本人先演示多个多媒体作品, 包括图像制作处理作品, 网页作品, 动画作品, 视频处理作品等等, 然后介绍每种作品的制作软件, 制作方法, 再布置相似的任务, 让学生分组动手去实现, 在实现过程中, 会产生很多问题, 再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一种是任务驱动法, 就是给学生一个任务, 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找到答案。例如,对于计算机硬件知识点, 本人不是从主板、内存条、等等单独硬件的原理讲解, 而是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配置四台电脑, 分别是学习型、家庭娱乐型、网吧游戏对战型、办公商用型, 硬件配置写好后, 再根据各个部件说明这种配置的优点, 这样, 学生自然会进行网上资料查找并相互讨论, 自然会对各个硬件的参数、工作原理熟悉, 通过学生这种自主性的学习, 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还可以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最后一种是精讲+问题讨论法, 就是利用10~15分钟精讲原理的重点难点, 然后提出多个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 再讨论, 多次循环后, 将难点、重点理解。例如, 对于数据中数值的数制转换问题, 包括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本人先精讲10分钟这些数制之间的规则, 然后通过给出多个问题, 分组讨论, 最后通过相应的例子应用对应的规则, 使学生对规则印象深刻。

3.2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内容上要突破以往的不分专业背景、所有专业教学内容一样的状况, 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知识结构和需求, 分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并注意与专业的后续课程设置相结合。非计算机专业学时少、时间紧。因此, 应精选教学内容, 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入手, 以最简捷的形式表现出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由于I T产业的迅猛发展, 常常会出现现行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落后,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为了使学生接受的知识是最新的、最先进的, 就应当将新的内容不断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就要求教师不满足于现状, 勇于创新和实践, 对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一定的把握能力。本人的做法一般会结合所教班级专业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机的整合与取舍面向学生毕业后的专业需求, 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让学生体验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 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 在讲授多媒体技术时, 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 重点给学生讲解3Dmax内容, 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 重点讲解图像处理知识。

3.3 考核方面提倡60%实践加40%理论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试除了要对属于知识记忆性的基本理论进行考核, 而更重要的要考核体现学生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实际操作及遇到新问题时的应变处理能力, 因此应将理论知识考试占为40%, 这部分内容为计算机比较重要的原理, 而上机实践考试占为60%, 除了基本的实验, 这部分主要包括windows基本操作, word文字排版、excel表格处理、ppt制作, 还包括很多综合性的实验, 主要为:网页制作、图像处理、flash制作、声音处理、视频制作等等, 这样就会使学生不忽视基本理论知识时, 又更重视实践操作。

4 结语

总之,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涉及知识面广, 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很多。我们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计算机教育的规律, 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基本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 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不辱使命, 为我国尽快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做贡献。

摘要:本文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后,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进行有益的教学探索, 包括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及考核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 艾明晶, 王丽, 焦福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5, 2:24~27.

[2] 刘景顺, 白建明, 李华.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计算机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5 (6) :37~39.

[3] 宋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及内容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06 (7) :38~40.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二、教学时数:56学时/68学时,一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周学时:4

三、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

四、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大学各专业计算机教育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五、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及Internet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的应用和网络的基本知识,以及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

(一)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二)掌握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

(三)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四)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建立、编辑和排版等基本操作。

(五)熟练掌握Excel工作簿的创建、工作表的编辑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操作。

(六)熟练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七)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

(八)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熟练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操作。

(九)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

(十)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基本方法。

六、教学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计算机的概念、历史、发展、应用;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中的数制转换、数据表示与信息编码。 学时分配: 4学时(理论) 第2章

计算机系统

主要内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各部件功能及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系统软件的概念(操作系统、实用工具程序、语言处理程序),应用软件的概念。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4学时(理论) 第3章

操作系统概述

主要内容:Windows界面及基本操作;利用Windows进行文件管理、程序管理、磁盘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4学时(实践)/第二学期6学时(实践) 第4章 字处理软件

主要内容:Word工作界面及文件的基本操作;文字的录入和编辑;文档的格式设置和排版;表

1 格的制作和处理;对文档进行图文混排;打印输出及其它功能。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14学时(实践)/第二学期16学时(实践) 第5章

电子表格软件

主要内容:Excel工作界面及文件的基本操作;数据的输入和编辑;工作表的格式设置;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图表的制作;数据分析;工作表的打印输出。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12学时(实践)/第二学期14学时(实践) 第6章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主要内容:PowerPoint工作界面;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在演示文稿中加入各种对象;对幻灯片进行格式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和交互功能;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打印。

学时分配:6学时(实践) 第7章

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

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及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的基本组成和组网技术;Internet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网络安全基本常识。 学时分配:2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 第8章

数据库基础

主要内容:数据库相关基本概念;利用Access完成数据库的建立、修改、查询等基本操作。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2学时(实践)/第二学期2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 第9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多媒体基础知识;图像处理基础;声音处理基础;动画处理基础;视频处理基础;与多媒体相关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3学时(理论) 第10章

程序设计基础

主要内容: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算法结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3学时(理论)

七、作业设计

要求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结合教材,配套相应的实验指导书,统一布置4次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教师要对每次的作业进行批改并有记录,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

八、教学策略

(一)精讲多练,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启发、互动、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方法,计算机课程全部在机房授课,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根据课程需要可以“边讲解、边操作、边辅导、边练习”,注重实例引导,任务驱动,讲练结合。

(二)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熟练运用各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同时,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针对不同专业设定对口的相关课程体系,提高专业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时分发教学文件,随时监控学生的上课情况,同时利用局域网和校园网上交作业;教师随时在学生中走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监督学生听课,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整个机房上课过程实现多媒体和局域网的网络化教学。

(四)加大学生课后自由上机练习力度。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熟练程度还需要课后学生自己自由练习。为学生全天开放免费机房,教师对后进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的辅导,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九、考核方式

(一)考试课,上机考核,由计算机在题库中随机抽题,计算机自动阅卷并给出成绩。

(二)试题类型:选择题 + 中、英文打字 + 操作题(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

(三)成绩比例:满分100分,平时成绩30% + 期末成绩70% 。

(四)平时成绩的评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打字情况、测验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综合表现而定。

(五)命题原则:结合课堂内容,重点突出,难易得当,重在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十、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何桥主编,高教出版社,一般教材。

参考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与习题集》,尹相

一、王北星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

《办公软件应用试题汇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计算机委员会,红旗出版社。

十一、质量标准

(一)修完本课程的学生,英文打字120字母/分钟,中文打字30汉字/分钟。

(二)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完成各类文档的排版、数据的管理、幻灯片的制作等。

(三)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熟练的浏览网页、下载和上传文件等。

(四)学生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完成简单的信息管理。

(五)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十

二、教材的删减与增补

根据授课内容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对每章的课后部分习题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同时适当的增补了上机操作实验。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1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在“教”中存在的问题

(1) 忽视教学理论课程。教师对理论课教学重视不够, 课程讲解过于形式化, 不作深入介绍。由于部分章节的理论性较强, 而且比较抽象, 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讲解, 加之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 而学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不会有创新, 也就没有了成就感, 慢慢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2) 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由于长期受中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很多学生不适应高校教学。在升学的压力下, 为提高“效率”, 传统模式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流程:教师全面负责收集、归纳、传授知识, 学生只需要被动接受教师上课讲述的内容。这种模式忽略了对学生探求知识能力的培养, 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 有待提高教学水平。随着高校的扩招, 高校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 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因此, 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计算机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不会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研究的教师是教不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的, 这也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习目标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 大一新生还没有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 对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从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待本课程的学习。

(2) 学习水平有差异。由于不同地区中小学的教学条件不同, 使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对高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不感兴趣, 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又因计算机知识贫乏而自卑, 而失去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3) 专业课程有矛盾。各专业在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中, 有关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等知识与应用技能是都要学习的。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探讨

2.1 改变传统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我们应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保留现有教学模式的可行、合理之处,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探索出能够适应知识经济需要, 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现代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下,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挥、主动创新, 使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加强, 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

2.2 注意因材施教, 实施分段教学

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普遍还是采用在同一个班和用同一本教材进行的统一教学。基于教学对象的特征分析,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着明显的层次差异。我们要根据专业与生源差异设置课程提升教学内容, 实施分段教学。根据专业与生源差异设置课程, 教学内容按“大学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设计基础”两个层次设置。其中, 第一层次采取“A+B”的分段教学模式, 即“A”为各专业必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 加上“B”为“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等课程中的任一门, 按16教学周计算, 前10周可兼顾学生间水平差异, 针对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应用软件精讲多练, 后6周则根据专业取向选修“B”的内容;第二层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则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设置C、C++、VB或VFP等。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专业方向或就业意向自主选修课程, 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 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素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 要及时“充电”, 通过进修、学术报告、新技术讲座等方式, 学习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和先进的软件, 避免知识老化, 实现知识更新, 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素质化建设是决定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能否跃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 主要包括教学水平、学历层次的提高, 年龄、职称结构的合理分布, 教书育人、敬业爱岗的培养, 队伍的发展与稳定等。

2.4 强化实验教学, 注重实践能力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 实验课上需要学生多练, 加强操作训练, 实验课应以学生动手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 给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和探索, 体会使用技巧。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讨论, 内容可包括实验项目设置的合理性、难易程度以及技术延伸等问题的探讨, 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使学生在实验之余能够拓展思维、深化实验内容。

2.5 改革考核方法, 体现素质教育

目前高校普遍采纳无纸化考试来评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其本身通过近几年的实践, 发现也存在诸多的弊病。它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开发应用能力的考察。学生要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机械地完成题库中题目的填空或者操作、单一的无纸化考试已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我们应该建立更加灵活、更加丰富的教学考核评定方法, 注重能力和创新的培养。

3 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 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 又是人才素质教育, 也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更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 对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及拓展其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各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探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周翔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 2006, 3.

[2] 时光.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7) :107~109.

上一篇:计算机软件毕业论文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