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经济论文范文

2023-03-05

热点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1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在几个月内很快波及世界,酿成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也受到明显的影响。这充分说明

(

)

A 美国对世界各国经济起支配作用

B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c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的影响增大

D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2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国股市遭受重创,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化的再思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受到的损失最大

B、发展中国家处于完全不利地位,面临最大的经济风险

c、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可能减少对发达国家的金融依赖程度

D、为了维护本国金融安全,不要对发达国家开放金融市场

3 近期一本财经图书《货币战争》名列畅销书榜首,但其中部分观点倍受争议。该书作者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归结为国际银行家为获取暴利而阴谋制造的结果。对此,你认为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应该是

(

)

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金融市场极不稳定②政府干预社会财富分配,导致财政不堪重负③联邦政府权力过大,在经济活动中没有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④超越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消费模式,加剧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热点2】新中国60华诞:1949年是中国命运的拐点,这一年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纪念新中国60华诞,是纪念我们的先烈,也是昭示后人,1949年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却是最重要的瞬间。我们不能忘记。回答4~6题。

4 右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

A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 日军占领南京,血腥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c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南京光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D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5 2007年,新华社在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 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 进京赶考

B 日出东方 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c 力挽狂澜 进京赶考 日出东方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D 力挽狂澜 日出东方 进京赶考 星火燎原 灯塔指引

6 朱德同志称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这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

(

)

A 创建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B 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

c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D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热点3】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是这30年,中国人才真正告别了传统,迈入了现代社会,它是中国历史转折的里程碑。回答7—10题。

7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表现在

(

)

①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8 30年前从小岗村发轫的中国农村改革,让中国农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温饱甚至是小康。30年后,中国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再次蓄势待发,中国农村即将翻开新的更加美好的一页。对下列两幅图片的相关信息解读有误的是

(

)

A 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B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c 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果

D 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不利于工业化建设

9 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 ① “北京奥运”、“炒股” ② “雄起”。其中①和②兩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

(

)

A 西部开发 解放思想

B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

c 对外开放 大国崛起

D 人世 市场经济

10 右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你认为最有可能属于

(

)

A 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热点4】民族团结:今年是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周年。1959年3月28日,对历史来说,不过是短暂的一天;对西藏而言,却是一个新旧社会的分水岭。从这一天开始,雪域高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土崩瓦解,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挺直腰杆成为自己和国家的主人。回答11~12题。

11 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有

(

)

①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②实现了藏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③促进了藏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④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⑧④

D ①②④

12 2008年3月14日,少数不法分子在西藏拉萨制造了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大量的事实清楚地表明,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的。我们和达赖集团的矛盾,本质上属于(

)

A 民族问题

B 宗教问题

C 人权问题

D 维护祖国统一和分裂祖国的问题

【热点5】海峡两岸关系:1949年后,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造成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两岸同胞相隔咫尺海天。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经过30年的努力,直接“三通”终于梦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浓

墨重彩的一页。

13 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台北会谈达成的协议,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于2008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的来临。首倡两岸“三通”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时间和机构是

(

)

A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

B 1981年國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c 1982年外交部

D 1984年中共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

【热点6】大国关系:中美关系三十年的发展总体上保持着健康、积极的发展势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更应携起手来,共度时艰,共担国际责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萨科奇以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主席的双重身份会见达赖这一长期从事分裂祖国活动的政治流亡者,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对中法双边关系造成了严重损害。回答14-i5题。

14 2008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纽约就中美关系发表演讲时说:“我们坚信,无论谁入主白宫,中美关系都要向前发展,历史的潮流不会逆转。”这是因为是

(

)

A 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和益,也顺应时代潮流

B 中美之间的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 中美之间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

D 中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

15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却遭到了劈灭性的破坏,“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右匿昭示国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战争劫难,这场战等浩劫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热点7】2009年周年大事:五四运动90周年;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60周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1929N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80周年;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建立等。

16 1919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题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下图)。对该漫画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寓意民众团结的重要性

B 反映了画家对卖国贼的痛恨

c 褒扬了爱国学生的先锋队作用

D 反映了五四运动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D这场由美国金融动荡带来的全球性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地区经济之间难以完全脱色,全球经济将不得不面对“环球同此凉热”的现实。

由“华尔街金藏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

2 c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各国应合力共渡难关,任何旨在促进个别或少数经济体增长的保护主义措施都将有害于全球经济的振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持续多久,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共同努力。

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何趋利避害,使得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很值得关注。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如何从全球性角度合作应对这场危机”的能力。

3 B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使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不断尖锐化 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

反思历史,可以从中汲取防范和处理危机的智慧。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多少有点类似。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4 D本题以历史事实的要素(国民政府的覆灭)为考点,要求在理解图文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识记。其有效信息主要包含在题干的文字说明中,图示作证明作用。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本题主要是引导考生关注重大历史事件。

5 A解题的关键在于将关键词对应重大的历史事件。

日出东方: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一支用先进思想武装的新生政治力量,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决定力量。

星火燎原:标志是“第一个红色根据地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对全国农村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鼓舞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力挽狂澜:标志是“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付出了无数鲜血与生命的代价,终于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路线,自己选择自己的领导人。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灯塔指引:标志是“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是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进京赶考:中国革命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进京时。将这一行程比作“进京赶考”。

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整体感知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微观把握。

6 D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井冈山道路的理解,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7 A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现化化内涵的理解。现代化一般主要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一个现代化社会,不仅是经济高度发达,其政治、文化也应该是高度发达的,同时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8 D“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所谓的“三农问题”,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本题主要是引导考生关注民生问题。

9 B 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本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的把握,并借助时代的流行语感受30年来的沧桑巨变。

10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本题要求准确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间接考查了对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

11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本题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建立和发展的理解。1965年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西藏人民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实现了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深刻地改变了西藏的贫穷落后面貌。

12 D以达赖为首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西藏地方政权早已被西藏人民自己建立的民主政权所代替,西藏的命运和前途再也不可能由达赖喇嘛和迭赖集团来决定,而只能由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来决定。这是西藏不容否定和动摇的客观政治现实。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西藏打砸抢烧事件”本质的认识。众所周知,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认为西藏有独立的根据,也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承认达赖的所谓“流亡政府”。

13 A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本题主要是引导考生关注海峡两岸ll三通”的启动,两岸“三通”的实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凡是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凡是有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情,不管面临多少困难,遇到多少阻力,花费多少时间,终究都会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得到实现。

14 A中美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歧决定了两国关系仍将处于竞争与合作的曲折发展进程中。

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本题主要是引导考生要从长远、全局的角度来看待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

15 B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惨遭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从文化角度看,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空前惨剧;从历史的进程看,这一落后挨打的惨祸震惊了有识的中国人。

2009年是中法建交45周年,回顾这45年走过的进程,中法关系总体上是好的,本题重在引导考生关注目前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中法关系。

16 c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构图简单,寓意明显:广大人民集中力量,一起朝着三个卖国贼吹气,人民的“气力”集中在一起,把三个卖国贼吹得人仰马翻、四脚朝天,画家对卖国贼的痛恨、对人民团结力量的赞叹跃然于画上。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五四精神的理解,提高考生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意识。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唐本草》亦称《唐新修本草》,有时简称《新修本草》,是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编修成功的,由唐朝政府颁行,这是国家颁定药典的创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而外国最早的药典——牛伦药典是1546年由牛伦堡政府刊行的,比《唐本草》晚九个世纪,所以《唐本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新修本草》原指三部分文献,即《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据多数文献记载以上三部分共五十四卷:《本草》二十卷,《本草目錄》一卷、《药图》二十五卷、《药图目录》一卷、《图经》七卷。《本草》部分是讲药物的性味、产地、采制、作用和主治等内容,《药图》是描绘药物的形态,《图经》是《药图》的说明文。《图经》和《药图》早已失传,无可考见。仅有《本草》这一部分,宋朝以后虽也不再流传,如今只有残卷本,但其内容绝大部分保留在后世本草中,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新修本草》实际就单纯指《本草》这一部分内容而言。

热点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在后危机时期的重大机遇期,如何认识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努力实现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实现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成为农村经济金融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一)扩大民间投资是后危机时期保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后危机时期要确保经济增长,必须继续实行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领域的措施。应从前一阶段注重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更加注重扩大产业投资,夯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央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广泛参与各种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只有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经济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南于受制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农村民间投资和市场机制明显不足,经济回稳的基础仍不牢固,出现了“政府热、企业冷;公共投资热,民间投资冷”的现象。具体原因包括:市场准入存在障碍,民间投资领域受限;金融体系不健全,投融资渠道不畅;创业活动不足,民间投资缺乏载体;缺乏有效的财税扶持,民间投资激励不足;市场需求不足,民间投资缺乏动力:投资服务体系不完善,投资环境不优。

(二)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是后危机时期支撑内需的强大力量

城镇化发展,尤其是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城镇化战略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所在。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5%,与发达国家和地区8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空间依然巨大,城镇化发展的潜力依然可观。将扩大内需与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内需持续扩大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需求,培育高消费群体;城镇化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扩大民间投资:城镇化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推进经济的服务化,壮大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城镇化有利于实现安居乐业市民梦,培育创业者和新型农民。

(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后危机时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中小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扩大出口、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就业方面解决了我国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当前我国就业状况仍不乐观。创业是就业之源,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需要鼓励创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扩大就业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有利于激活民间投资,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进而构建我国内需主导、消费支撑型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整个经济形势的好转,在金融危机中深受重创的我同中小企业,逐渐迎来了恢复性发展。但是,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其发展中的诸多深层问题仍旧没有解决,门槛高、融资难、负担重、创新能力弱等四大问题依旧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顽疾。

(四)支持农业与农村调整经济结构是后危机时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农业构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危机中凸现出农村产业的自生能力不足、农村经济外部依赖性、农民增收难、农业结构失衡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后危机时期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变异影响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米,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由原来的统购统销逐渐转变成自南贸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统一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然而统一的、自由的农村市场所面对的金融供给,却是一个行政分割和局部垄断的金融市场体系。尽管农村金融机构进入门槛有所降低,但是仍然南国家高度控制,竞争机制难以形成,存贷款利率行政管制,资金价格严重扭曲,经营业务“画地为牢”,形成金融主体多方割据;信用社垄断经营,金融服务功能难以发挥,严重影响农村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对接。

在这种政府主导型模式之下,农村金融市场是从农村经济体外部依靠政府的力量人为地强制植入到农村经济体内,是一种他组织成长模式。该模式很少包含农村金融主体和经济主体的内在贡献因素,它往往是基于对外部金融模式的移植。在政府金融因素的刺激或迫使下,虽然农村经济体系内层还缺乏金融市场成长因素的必要积累,电只能强行启动,以表示对政府外部金融刺激的一种有意识的回应,表现为有量无质、效率低下的量性增长。

(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影响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改革强调的是市场化的道路,农村金融供给的利益调节机制必然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面对比较效益处于不利地位的农村产业,金融部门优先把资金配置在第二、第三产业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金融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名为“支农”的机构或资金,往往倾向于离开农村,而农村信贷资金强烈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农村金融供给的利益调节机制与农村比较效益的错位带来了明显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成为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伴随农村经济比较效益低下的是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乏、特质性成本与风险、非生产性借贷为主这四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问题。所以,如果要让金融机构自然选择,它们会纷纷离农而去:而如果政府强令金融机构支农,农村金融机构又别无选择的话,则因无法克服上述四大问题带来的成本和风险问题,会累积损失,最终变成“问题金融机构”。

(三)市场需求不可持续影响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化解经济危机,一般认为以农村市场为突破口,国家出台了汽车下乡补贴、农机具下乡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一系列措施,企图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这一政策效应虽然明显显现,但对于启动庞大的农村市场确是杯水车薪。属于低收入阶层的农村居民其边际消费倾向应该大于城镇居民,然而由于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农村家庭的高储蓄倾向,因此启动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市

场要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前提。在农村市场的消费基础不巩固甚至还十分脆弱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会给农村金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作为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而利益受损的农村和农民,应该得到必要的相对利益补偿,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目前看来,实现这一过程主要有两种可行的途径:一是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加农村收入、提高农业补贴,或者通过政策性金融弥补市场失灵;二是推进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吸引资金回流农村,通过资本输血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前一种途径属于一次性外部补偿,后一种途径则内生于制度变迁产生的市场扩容,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支持。因此,必须尽快调整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价值取向,出台可行的替代性调整方案与政策,在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中对农村市场给予更多的补偿和资助。

三、后危机时期实现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启动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

加快垄断行业改革,降低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保障不同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防止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要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带动民间投资,加大对中小民企的政府采购,积极开拓民间投资的国内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构建民间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平台,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有效缓解中小民企融资难问题;要积极鼓励创业活动,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培训指导和各类创业孵化器建设,以创业活跃民间投资;要加大初创企业和微型企业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力度,构建扶持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要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化的投资服务机构,优化投资环境,依托各类开发区建设各种民营经济集聚区。

(二)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当前的城镇化进程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把放开中小城市户籍与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当前城镇化和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促进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与大中小城镇体系合理化。当前应该积极地放开中等城市户籍,小城市更是完全可以放开,县城则要“敞开城门”;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服务,加快城镇安居工程建设,实现农民工的“创业梦”和“安居梦”,让进城农民工安居乐业。政府要把中小城市和县城作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载体,积极鼓励农民工返乡就地创业,改变农民工长期“候鸟”型流动方式:加大政府对城镇化的财政投入,探讨土地融资的新模式,解决农民工创业融资问题:创新城镇化建设筹资机制,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构建政府和民间共同在城镇化方面投资的新格局,用好政府发动型和民间发动型的两种城镇化机制;积极应对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实现进城农民工与市民的平权,加快城镇新老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农民工实现“城市梦”;加强城镇化的科学规划,在继续推动东部城市圈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在中西部地区依托县城发展壮大一批中小城市,实现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三)发挥金融、财政政策优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 金融服务方面多措并举,畅通企业融资渠道。一是在金融政策上扶持中小银行,给其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鼓励其给中小企业贷款:同时再把民间资本扶持起来,让民间资本和中小银行承担起为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的一个平台。二是进一步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方式,引导国家保险机构、社会保险机构为中小企业经营者和融资机构提供信贷保险,助力分担担保风险:三是发挥资本市场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2 财政政策要“少取多予”,让企业轻装上阵。针对中小企业的需要,实施诸如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亏损抵免、再投资退税等措施,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要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费用和治理滥收费,尤其是各行业协会或者中介机构巧立名目的摊派和“搭车收费”,直接减轻企业税外收费。

(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1 坚定不移地支持稳定粮棉油及其他农产品价格,是后危机时期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32作,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连续多年实现粮食丰收,为我同价格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支持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是后危机时期稳定物价、管理通胀预期的首要措施,也是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的农村金融在后危机时期面临的首要政治任务。

2 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后危机时期巩固农业基础,拉动内需的重点。积极配合支持中央和省重点投资计划,配合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列入发展规划、政府主导、社会关注、具有显著民生效应的非经营性建设项目。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和农村能源与环境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农业生产基地开发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县域城镇建设,包括城镇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和环境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农民集中住房改造工程等。城镇建设不仅是城市化的桥梁,更是近期启动农村消费的突破口。针对农民对住房消费热情高的特点和存在的巨大潜力,要把城镇建设作为解决农村就业和撬开农村消费市场的切入点,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结合点,促进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要切实加强非经营性中长期贷款项目风险管理。要高度重视因金融危机导致政府财政收人减少,对农村金融非经营性贷款安全的威胁,采取措施,防患未然。

3 以支持农业产业化作为后危机时期带动农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代表着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后危机时期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外向度高,受金融危机影响重的现状,把工作重点放在客户维护上,既帮助客户实现恢复性增长,又有效规避贷款风险。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带动农业产业进步升级。优先支持开户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及创品牌、创名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要通过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实现恢复性增长,促进农业产业化稳健发展。

(五)创新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1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为适应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要鼓励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增加在县域地区的网点设置。对新设立的机构网点应缴纳的税收予以适当减免,对开办初期经营亏损的,财政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充分肯定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加大对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

2 激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由中央财政和各地省级财政共同出资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降低金融机构支农风险,使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得到回报。合理运用财政杠杆,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减免等措施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激励县域资金主要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对县域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较多的给予一定比例奖励。积极发展以各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B资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机制。

3 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种主体经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应增强财政税收支持,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状况,通过保费补贴措施,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满足农业多元化发展需求。创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对农业巨灾风险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的分摊和转移,提高保险经营者的积极性。通过农业保险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合理分散信贷风险,调动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4 努力满足农村中小企业有效需求。涉农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金融服务方式,尽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利率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贷款高效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在内的“六项机制”。按照简便、高效的原则。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推进小企业贷款工作开展。

热点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房产新政的出台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打压已初见端倪,但也由此引发了一些法律上的纠纷和思考。

叶金荣上海市荣业律师事务所主任

违约,还是情势变更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拉开了房产史上最严厉的宏观调控序幕。相关政策出台的目的,在于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但不可避免地会让部分已经签约的商品房及二手房买主,因为难以支付高比例的首付款而出现被迫“违约”,这种未必真正构成合同法上的“违约”状态,被社会公众形象地称之为“政策性违约”。

在北京市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案例。2010年3月,甲通过中介公司介绍,与房主乙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约定首付20%,余款通过申请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向乙一次性付清。合同签订后,甲向乙交纳了20万元购房定金。其后,甲在准备申请银行贷款时,获悉根据新的国家政策,自己需要支付的首付比例已从20%上调到30%,首付数额提高了30万元,以甲现在的经济状况,无法支付多出的部分首付款。

甲认为贷款首付比例提高是自己无法预见的,由此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自己没有过错,因此,乙应该将定金退还;而乙认为由于甲自身资金的原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应当适用定金罚则,定金不予返还。后甲诉至法院,请求解除双方买卖合同并要求乙退还购房定金20万元。

在该类纠纷中,房屋购买人和出卖人对于因政策变化导致合同履行遇到障碍的事实一般并无争议。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购房人认为因政策原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构成情事变更,买方有权解除合同,购房人无须承担责任,其已交纳的定金等款项卖房人应当予以返还。而卖房人则认为,虽然因政策原因导致合同履行遇到障碍,但并非无法履行,双方应当根据政策相应调整合同条款,合同应当继续履行。如果购房人提出解除合同,即构成违约行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定金无须退还。

关于情事变更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六条中有明确规定:“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

实践中,法院在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审理案件时,是相当谨慎的。2009年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对适用情势变更的审核程序明确:“确需在个案中适用情势变更的,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审核。必要时应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审核。”

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7月20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纠纷案审判指导意见》第七条规定:“对于买受人请求解除商品房合同纠纷案件,要严格依法审查,对不符合解除条件的不能解除;要引导当事人理性面对市场经营风险,共同维护诚信的市场交易秩序。

从理论上说,房产新政属于当事人订约时所不能预见的情况,但是房产新政带给房屋买卖合同的影响并没有达到可以适用情势变更的程度。并不足以导致房屋买卖合同的履行显失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不符合《合同法解释二》中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

笔者建议,购房者在房产新政实施后,如果继续履行购房合同确有重大困难的,还是要从合同条款本身约定下手,先看看合同是否有条款规定了这种情况下的合同解除权,以免起诉后得不到法院的支持,遭受更大的损失。■

环建芬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当今房价过热,地价难辞其咎

新国十条的重点在于控制房屋的贷款,以此间接控制房地产市场的炒作,从而发挥政府在稳定房价和保障住房方面的职责,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安康。不少人对国十条的出台抱有极高的期望,认为房价将因此而获得控制,低房价的时代即将到来。因此,发生了大量房屋买卖违约的事件。但是也有些不少人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我国房屋地价占房价总价的15%至30%,地价才是决定房价的核心因素。要彻底解决该问题,关键在于降低地价。

对此,笔者认为,房产商冒着极大的风险投资于房地产市场,唯一目的就是获得超额的盈利。如果地价高的话,其在出售房屋时,必然会将风险转嫁于房屋之上,抬高房价。

那么为何我们不能或无法控制地价呢?首先,从1994年起,土地出让金就归地方政府所有,不用再上缴中央财政。伴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发展,土地出让金便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向土地要收成,向土地要效益”一时成为土地部门的工作重心。地价的提高,是短时间内体现地方政绩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如此一来,就很难期望有关控制地价政策的出台。

其次,现今很多土地出让都采取竞拍这种方式,这也是近来“地王”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通过竞拍,即使非常低廉的物品也有可能被炒得非常高,更何况是土地这种稀缺资源呢。僧多粥少的局面让地价上涨顺理成章。我们必须认识到,整个房地产产业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房价回归应当是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都回归,而不能仅仅是房产商单方面进行降价。

最后,从整体上说,我国的商品房还是处于一种卖方市场,现有商品房总量不足迫使市民只能砸锅卖铁,向高房价屈服。如果我国能够大力开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那么市民在购房时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当商品房卖方市场逐渐变为买方市场,房价就自然会回归理性。

综上,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当不断改革土地出让制度,引导地方政府以合理价格出让土地,改变“价高者得”的单一拍卖方式,促进地价理性回归。同时中央政府也应考虑适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方式方法,减弱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度依赖,尽快使地方政府从依赖土地的状况中解脱出来。除此之外,国家也应当考虑社会的弱势群体,加大廉租房、经适房的建设,使人人能够安居乐业。房地产市场是我国众多产业中的一环,但是要搞活经济,单单靠这一环是远远不够的。地方政府必须合理分配资源,全面发展地方各级产业,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地方经济的长远稳健发展。■

胡坚秉同济大学副教授

住房保有税,离我们有多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中城市,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给这些城市带来了较大的住房压力。基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房少” 的基本国情,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了我国整体房价的不断上涨。此外,越来越多的投机者纷纷囤积大量房源待价而沽,造成住房需求非正常的快速增长,形成虚假的供不应求的局面,进一步推动了住房价格飙升。

针对不断攀升的房价,有的人主张,政府应当运用强有力的税收调控手段来控制房价,并且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目前,世界各国对不动产的征税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对不动产的转让行为征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另一种是对不动产的保有征税,以不动产的评估值为计税依据;还有一种是对不动产转让时的收益征税,以所得额或收益额为计税依据。例如美国的一些州,政府规定百姓在购买第一套自住房时可以免征不动产保有税,当购买第二套住房时,就要对其征税,再购入第三、四套住房时,财产保有税就会有一个较大的增加。 加拿大不动产财产税税率是三年内不动产平均值的0.5%。也就是说,一套三年均值40万元的房子,一年的财产税为2000元。如果逾期缴纳不动产税,就会被罚款和增收利息,连续三年欠缴,政府有权将不动产拍卖。

最近有消息称,重庆拟对高价商品房征收“特别房产消费税”,随后,有媒体称,上海也拟开征住房保有税。那么针对现今高房价,政府到底应该征收何种税?征收者似乎对此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八)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列举的十项内容,必须由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这叫“立法保留”。这十项内容只能由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法律保留的方式来行使,其他机关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九条规定:“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九条在这里规定了相对保留事项,但有关税收的基本制度也即新税种的出台即使尚未制定法律的,也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除国务院以外的任何机关和地方政府都无权制定新税种。

所以,到底应该征收什么税?以及如何开征都应属于“立法保留”事项。地方政府随意决定税种、任意征税的行为,显然不是一种依法行政的行为。

热点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在拉美,双边自由贸易也异常红火,墨西哥和智利这方面最为积极。据WTO统计,1999年末,拉美共有22个经济联合体,其中1991年以后出现的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的就有17个。

一向被称为自由贸易“真空地带”的东亚地区,也首次加入全球双边自由贸易进程。最积极的国家当属新加坡。2000年11月,新加坡分别与新西兰、墨西哥正式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2002年1月和6月,分别与日本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签署了相关协定。另外,新加坡与美国、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印度、韩国的谈判也在进行。日本除与新加坡已签协定外,与韩国、美国、中国和东盟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谈判也在进行。中国政府于2001年11月正式提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于2002年5月与东盟正式启动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设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也正在酝酿和商议之中。

WTO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今年出现的美国对进口钢材强制实施201条款(详见本刊今年第7期)和美国提高农产品补贴就是典型事例。同时,由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反全球化浪潮汹涌。1999年,WTO贸易部长西雅图会议启动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的计划夭折。2001年12月,多哈会议在最后关头决定启动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但就现实情况看,多哈回合不可能一帆风顺。毫无疑问,WTO多边贸易谈判一再受阻,已成为双边自由贸易再度盛行的主要原因。原WTO总干事穆尔不久前说:“自从1993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至今未重新开启全球范围的多边贸易谈判,因此现在出现了很多国家热衷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倾向。”

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某些局限性也是许多国家热衷于双边自由贸易的原因之一。与旷日持久的WTO多边贸易谈判相比,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与程序复杂且缺乏国家强制力的WTO多边贸易体制相比,双边自由贸易机制只有两个当事方,因而具有易操作、约束力强的特点。另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促进当事双方自由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乃至双方政治关系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比WTO多边贸易体制更直接、更有效。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往往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当作通向更高层次经济乃至政治合作的第一步。

部分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的开展遇到新困难

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通常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或区域经济集团,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组建自由贸易区而进行的贸易。目前,已经启动的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或以此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已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重要的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非国家共同体等。另外,一些跨洲或跨洋的大洲际自由贸易区计划也顺势而生。

但是,在新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这些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目前,在这些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计划中,有的因谈判屡屡受挫而陷入僵局,如拟于2008年建成的“欧盟-拉美自由贸易区”;有的因谈判争吵不休而无实质性进展,如计划于2005年建成的“美洲自由贸易区”;有的因计划不能推行而脱离原有主题,如拟于2010年启动的“APEC自由贸易区”;更有些一直停留在构想阶段难有新的突破,如美欧间的“跨大西洋共同市场”。

即使是已经启动的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也因成员方利益的冲突出现明显的裂痕,如目前世界第一大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今年5月21日,因双方谈判破裂,美国开始对从加拿大进口的木材征收高达27.2%的反倾销税,从而导致美加木材贸易战急剧升级。墨西哥也开始抱怨在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农牧业损失惨重。墨西哥众议院发表的研究报告说,自从墨西哥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以来,墨西哥农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由6.34%下降至5.5%;该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蔬菜水果的出口量仅增长了8%;墨农牧业进口总额则由当初的29亿美元上升至42亿美元,增加了近44%。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将于2003年年初解除20种农牧产品的保护性关税,这将对已经处于竞争劣势的墨西哥农民造成新的打击。这已在墨政坛引起了反应。可见,这些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已成为双边自由贸易再度盛行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各国重新调整自由贸易政策

新形势下,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由贸易政策,由原来的侧重“多边”,调整为侧重“双边”或“多边”与“双边”并举。

美国政府认为,如被排挤在多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之外,将给美国企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而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将有助于美国确立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合。今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长期制约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的总统“快速审批”贸易谈判权。布什总统在获得这一权力后表示:“我们将更快地与单个国家如智利、新加坡和墨西哥建立自由贸易关系。我们还将与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关系。”

日本过去非常反感双边自由贸易谈判,现在却来了个大转变。日本—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便是日本签署的第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有分析认为,日本紧锣密鼓地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最大动因是为了加大出口,拯救它恶化的经济。今年6月,日本推出政府振兴经济的六大发展战略,其中第六项被称为“全球化战略”,主要内容是:以全球化大市场为目标,推动包括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内的地区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建立东亚自由经济圈。

韩国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双边自由贸易的热潮当中。东盟国家则采取“多边”和“双边”并行的自由贸易政策,一面积极参与WTO多边贸易谈判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一面又积极寻求开展同其他国家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总之,各国自由贸易政策的调整,已成为全球新一轮双边自由贸易强大的内部推动力。

双边自由贸易的根本特征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因而它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也是双重的: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又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1,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一致性。

一是二者所体现的贸易原则基本一致。WTO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自由贸易原则、透明度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等,而这些基本原则恰恰是双边自由贸易所追求和遵循的,只是这些原则所适用的范围大小不同而已。至于说双边自由贸易会对第三方产生歧视,这也正是这种体制所确定规则的需要,就像WTO多边贸易体制并不适用于非成员方一样。

二是两者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基本一致。世界各国可以通过双边自由贸易密切相互间的协作和配合,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发展能力。同时,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筑起防范全球化风险的第一道防波堤。所有这些,都和WTO多边贸易体制所追求的经济效应相一致。

2,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矛盾性。

双边自由贸易“内外有别”的政策会冲击WTO有关原则和规则。如果把双边自由贸易放到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内考虑,那么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双边自由贸易客观上造成了协定内外WTO成员方贸易待遇的不同,甚至对某些WTO成员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贸易保护主义“堡垒”,从而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非歧视原则相背离。更有某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包含明显的违背WTO有关规则的内容。

3,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兼容性。

正是双边自由贸易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具有上述一致性,WTO多边贸易体制才得以包容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即允许WTO成员方成立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然而,GATT/WTO对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均提出一些约束性规定:任何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都必须有利于促进成员间的贸易,而不应增加对非成员的贸易壁垒和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

尽管双边自由贸易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但两者一致性的一面又从发展趋势上决定了双边自由贸易必然走向WTO多边贸易体制。现实情况表明:从总体上看,双边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上,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地推进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由于WTO多边贸易体制已经基本涵盖了全球,绝大多数推行双边自由贸易的国家和地区都属于WTO成员方,这就决定了那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要执行WTO规则的基本要求。▲

热点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社会热点主题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以当下发生的重大时事热点问题为研究内容,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研究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主要特征为:时代性、教育性、情境性和探究性,其学习方式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社会热点 研究主题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基于真实、复杂的问题并由学习者通过合作对该问题进行探究,完成任务或者制造出产品的一种教学方法[1]。项目式学习的实施与操作首先须要考虑的是确定项目主题,即提出问题。一般来说,主题的选定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探究的价值;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在情境创设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中产生的研究主题,与项目式学习有很高的契合度,我们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热点主题项目式学习”。

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热点主题的选择,以当下国内外大众普遍关心的、具有一定教育功能和意义、有研究探索价值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主题,通过围绕主题创设模拟情境(或者进入真实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研究,达成一定的目标任务。在实施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主题选择、情境创设、教育目标定位等几个关键问题,发挥主题项目式学习方式的价值和意义。

一、选择合理的项目主题

热点主题项目式学习,其主题的选择既要有适当的“热度”,也要富涵教育价值,更要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

1.热议性

热点主题项目式学习,其显著特征就是“热”。只有足够“热”,才会有广泛的关注度和讨论价值,学生才会在生活中进行自发的思考和表达,形成对热点问题的初步认识和探究欲望。所谓“热”,并不是把所有人趋之若鹜的话题当作研究主题,应该多维度地看待这个问题。第一,即时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可谓是“爆热”。例如,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各种媒体争相报道,是生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的每个人关心的话题。第二,周期性的社会热点事件,是我们能预知的“预热”。例如,每年春天要召开“两会”,而“两会”的热点提案和问题从地方到中央的媒体都会进行采访和报道,引起广泛关注。第三,百姓生活中关切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让大家倍受关注。例如,一度扰民不止的广场舞现象和社区居民屡见不鲜的遛狗不牵绳现象,都引起过公众广泛的热议,甚至涉及了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修改与完善。第四,发生在班级或者学校等小环境中的热议现象,虽然社会影响力不够,但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教室和学校垃圾站都配置了多个垃圾桶,倡导大家垃圾分类,但是只有极少班级和同学能严格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进行分装和倾倒,多个垃圾桶形同虚设。类似现象不胜枚举。其中某些热点事件并不适宜选做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它远离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缺乏开放性和探究性,学生探究的价值和意义不大。

2.适切性

有热度的社会事件如果能与高中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相联接,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这样的主题不失为一个好的项目式学习主题。

从教师的角度看,从热点事件中提炼的探究主题必须以准确把握学情为前提,这样的选题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项目式学习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学习,除了考虑学生已具备的课程知识之外,还要考虑学生之于项目应具备的具体技能和思维习惯。那么,哪些具体技能和思维习惯是须要考量的呢?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著的《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一书中提出了知识时代必备的7C技能:(1)关键的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解决问题、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管理项目(能够设计出合适的方案和行动计划,能够执行计划并监控过程、评估结果;也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方案进行持续改进)等;(2)创造力——创造新知识、设计最佳解决方案、艺术化地表述和讲故事能力等;(3)团队协作能力——合作、彼此协调、互相支持、彼此忍让、达成共识、团队建设等;(4)跨文化理解能力——跨种族、跨知识背景、跨组织文化的理解;(5)沟通能力——整理相关信息,融合运用媒体资源;(6)信息技术掌握的能力——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知识管理;(7)自主规划职业和自主学习能力——管理变化、终身学习、职业定位、关键的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看,项目式学习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自己学习的决策者,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而教师与学生在思想观念、心智学识、生活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根据学情制定的项目式学习主题可能会与学生实际存在差异。还学生以选择自由,让他们从社会热点事件的背景出发,自己提交感兴趣的项目主题。教师起辅助作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创建或者调整他们的项目主题,确保项目与课程标准一致。

3.教育性

好的項目主题从社会热点事件出发,从生活中获得,契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主题价值。这个价值主要体现在是否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相关。《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一共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其中小学70个主题,初中55个主题,高中27个主题。这些项目主题除了与对应学段的课程教学知识和实践相关之外,无一不在渗透正向的教育理念。例如:关于“家乡河流的污染问题研究”,引导学生要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基于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不同层面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心入脑,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进行热点主题项目式学习,关键还在于情境的创设。该学习方式的情境虽然源于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和体验感,但由于课堂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具备完整呈现真实情境的条件。所以,要以现实的热点问题为原型,优化真实情境,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优化真实情境呢?真实的社会热点事件发生不是孤立的一个点,而是有时间线和逻辑线,这些主线脉络上都分布着一些关键小事件。依循这些主线脉络,把握关键点,把一个热点事件分解为若干具体情境,这些情境都围绕着项目主题,彼此之间紧密衔接,既有连贯性又有整体性。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又能跳出情境,使项目学习更具真实性和合理性。

1.目的性

首先,论证项目选题。与其他所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一样,项目教学要回答一些关键的问题:学生能学到什么?掌握什么?培养学生何种素养?带领学生涉猎什么领域?对学生的发展能否有意义?项目开展前必须论证项目对学生学习的意义,能否引导学生形成责任意识,增强参与意识,养成社会意识;还必须论证项目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能否使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将知识认知与能力发展同课程标准相契合。

其次,设计项目标准。好的标准能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一个好的项目应该是:难度适宜——符合學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挑战略高于其能力基础的任务,实现发展;导向精准——项目要解决什么核心问题,明晰什么关键概念,培养什么关键能力;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年龄特点、能力特点,项目内容的选择要能激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项目的实施环节要能吸引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客观——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反馈、调整实施环节。

再次,组织小组活动。项目学习大部分任务需要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小组的和谐分工合作是项目顺利推行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项目效果的达成。因此,应根据相应的实施标准与学生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划分,为项目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2.驱动性

好的驱动问题是项目学习成功的关键,它可以从项目主题中提炼出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它不仅包括知识性的问题,还应有任务性的问题。问题设计得当,既可以促使学生“回答”,也可以促成学生“探索”,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驱动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讨论提出,让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参与其中,以真正实现学习目的。

3.实效性

传统的学习方式通常为信息式学习,本质为知识储量的增加,忽视了能力的提升。项目式学习注重结构式学习和转化式学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把握知识呈现的规律,形成新的知识逻辑结构和思维体系;并将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习得的新知识和能力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体现进阶性的特点。项目学习过程要保障学生进行真实的学习,沉浸式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制定明确的任务目标

基于社会热点的主题项目式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围绕主题、创设情境过程中,充分考虑哪些情境要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战疫”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为例,因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我们可围绕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成果呈现四个方面来实施。

1.价值体认

学生通过各种“战疫”活动,体验不同寻常的生活经验,在观察和解决各种问题中增长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在分析和比较中美抗击疫情的不同结果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责任担当

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各种“身宅心不宅”的学习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理解“宅即做贡献”等防疫要求,自觉践行公民职责;崇敬真、善、美的“逆行者”,哀痛不幸的遇难者,在现实和网络世界中能够发出正能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争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3.问题解决

学生将“战疫”生活中发现的“疫情根源、战疫实况、防控措施、疫情数据、疫情之思、疫情影响、疫情下我的学习”等问题转化成有意义的问题,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切身问题并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搜索和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审辩思维的能力、学习研究的能力,以及通过网络进行自主自律学习的能力。

4.成果呈现

学生在“战疫”生活中,通过积极的学习和思考与研究实践,进行了实际操作,设计完成了有创意的“战疫”小手工、绘画、歌曲、游戏、研究报告等实践创新项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与学习的欲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体现项目的学习特征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基于教育的本质,关乎教育的核心,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教育的途径,都是以具体项目推进和真实情境为载体、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的,而不是把知识的机械传递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和任务。教学活动在传承知识的同时渗透育人价值,成为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

1.时代性

教育的时代性体现在教育是在整个社会这个大背景中展开,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当今社会中,国家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变革的诉求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当说,任何社会形态下的学校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时代性的要求,教育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当前我国的教育面临着在“两个大局”,即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背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2],教育如何适应并承担此重任是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2.教育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3]。立德树人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这一学校育人的主要渠道更是如此。项目式学习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项目主题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教师应当优先考虑的问题。如何在当下国内外社会时事热点中筛选出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符合学生身心和认知发展规律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达到培养其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的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目标,这是教师完成根本任务的体现。

如在以“战疫”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和了解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党和国家决策的反应迅速、策略措施的科学有效、组织执行的有力到位、物资保障的充分充足这些事实,深刻认识和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胞感情,“上下同心,共克时艰”的组织执行力。相對比中,更容易体会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对党和政府的有力举措由衷地赞叹,树立了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3.情境性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和教学环境。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其学习的专注度和参与度。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项目式学习的一大优势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进入高度“仿真”的模拟情境甚至是沉浸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即奥苏伯尔所说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一教育理念进行的有效教学。“战疫”的主题就是即时发生且现实正在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事件,具有完全真实的情境。每一位同学都亲历其中,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以此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研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真实情境中具体现象的分析与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对课程与学科知识、技能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链接,体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探究性

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一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是要基于学情,二是要考虑其“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设定有一定难度,能够充分挖掘其学习与发展潜力,即我们通俗所说的“蹦一蹦,够得着”的学习目标。

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的主题一定是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问题要具备目标性、创新性。“目标性”指问题是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在独立学习所具有的能力基础上,发现或预设其“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其学习潜能而制定的学习目标;“创新性”是指问题能够真正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具有引导学生能够持续不断、步步深入进行研究的特性。在“战疫”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分别设定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不同维度的学习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立程度不同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理念。教师在指导学生设定选题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而选择不同的子课题。多元化的选题为学生深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社会热点的主题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载体,通过围绕当下国内外正在发生的重大时事热点问题,由师生通过学习共同精心遴选问题,巧妙创设学习情境,让学习在情境中真实发生,通过学生项目小组的合作、探究,最终完成一项复杂任务的学习活动。学生在适切的主题下,通过真实情境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不但在实践中领会、巩固和运用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和发展,以期实现融入生活、走进研究、知行一体、德才双修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1(001).

[2]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3]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上一篇:社会法律论文下一篇:全球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