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论文范文

2023-03-05

全球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各国金融市场存在的差异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文章首先对两者的概念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当前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具体状况以及有可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这一经济环境下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方向,目的在于使我国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金融市场地位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金融市场差异 全球经济失衡 战略

一、前言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金融市场差异的出现归根结底由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以及体制所决定。在金融市场差异条件下,各国对资本的吸引力会有所差别,久而久之则会导致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出现。对金融市场差异以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分析能够为使有关部门及人员认识到当前国内经济的发展状态,这对于发展策略的调整能够起到导向作用。

二、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简介

(一)金融市场差异

金融市场主要指以办理有价证券以及处理各种金融衍生品的买卖的市场。根据不同国家经济体制以及整体实力的不同,金融市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的国家而言,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各项金融业务的办理以及衍生品的买卖的过程中会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而上述目的的达成又能够反过来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1]。相对而言,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则恰恰相反。由此可见,金融市场差异的状况一旦出现,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其状况会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二)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指的是世界各国由于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一种失衡状态,同时也指受长期的金融市场差异影响而导致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出现往往源于长期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各国都必须提出一项长期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国家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增长提供保证[2]。

三、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全球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种种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其中金融市场差异的出现便属于非常严重的一项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由此所导致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也已经影响到了很多国家。

(一)金融市场差异现状

从全球的角度看,金融市场差异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世界各国的金融资产总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地区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明显。根据对近些年来全球金融资产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全球金融资产分布状况十分不平衡,作为全球经济的中心,美国金融资产分布情况占全球金融资产总数的31.9%,其总量较亚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多出1.8%。相对于美国而言,日本的金融资产总量占全球各国的第二位,其比例为11.7%,但较美国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中国的金融资产总量占实际金融资产总量的7.6%,在各国的排名中较为靠前,但与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经济体之间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次,不同收入的国家金融市场差异较大。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国家的收入也会存在差别,鉴于此,国家之间金融市场的差异也就会不断的扩大。

最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情况较为明显。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向主要为发达国家,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收益相对较高,且在风险防范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金融市场差异。

(二)全球经济失衡现状

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并非从未发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属于全球经济出现的第一次失衡。就目前的情况看,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其中美国为主要代表。自20世纪后,美国经济出现逆差的状况便一直存在,并在2006年达到了巅峰。受美国经济逆差的影响,很多与美国存在经济往来的国家均受到了波及,在这一情况下,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开始变得更加明显[4]。

四、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下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

在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下,为避免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必须积极转变发展战略,要使其能够有效的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的发生,这样才能使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更加稳定。

(一)转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在过去,我国采取的一直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即在进出口贸易中以出口为主,进口为辅的发展战略,同时,为了鼓励出口,国家还提出了大量的鼓励措施,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国家的出口商品数量急剧增长,在增加了出口总额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这对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转变出口导向型战略能够有效的拉动内需,从而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5]。需要注意的是,保持进出口的相对平衡非常必要,这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内需不足是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居民对于储蓄的需求量过高方面,通过深入的分析发现,导致居民储蓄量过大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居民往往会出于养老以及医疗等目的进行储蓄。为拉动内需,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加强设备保障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要从医疗卫生以及养老失业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设,从而使居民能够在失业以及疾病等问题发生时得到国家及时的补助。在这一环境下,居民的储蓄量必定明显减少,同时也会促使其更加热衷于消费行为,在促进资本流动的同时,国家经济的发展必定能够被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各国经济体制等方面问题的影响,金融市场差异的问题正在逐渐深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金融市场差异会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状况的发生。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下,为避免自身受到过多影响,转变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要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目的,从进出口战略的转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两个角度出发使国家经济能够得到更加快速、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争.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J].世界经济研究,2012,07:10-15+35+87.

[2]张嫄.论美元本位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特征及可持续性[D].吉林大学,2011.

[3]姚晓磊.金融发展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D].吉林大学,2014.

[4]李宏,陆建明,杨珍增,施炳展.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失衡:一个文献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10,04:3-20.

[5]曹金涛.中美经济关系失衡到均衡[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作者简介:孙郅博(1995-),男,汉族,山西临汾人,现本科在读。

全球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真正的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其特征是:第一,全球化始于美元全球化;第二,非市场经济国家融入世界市场,成为全球化的组成部分;第三,互联网的出现把全球真正连成一体,巨量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同步流动;第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新配置;第五,19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一系列全球性危机;第六,全球治理开始全覆盖、机制化。

由于上述六大要素在最近20年左右时间里同时出现并相互作用,才有完整意义上的全球化。这六大要素目前还在继续发展,还是雏形状态,远远没有终结和完善,还在酝酿和变化当中。所以全球化还在发展中,全球化体系还在形成中,因此全球化远远没有终结,还要有很长时间的进行过程。

中国共产党对全球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我们的官方语言真正用“全球化”这个概念不到十年时间,用“全球治理”概念的时间不到五年,十八大以后党中央越来越关注全球治理。我们对世界趋势的战略判断是“三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这三化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是改变未来世界的主要潮流。与此同时,西方对全球化内涵也有“三化”:政治民主化、经济私有化、价值观普世化。这三者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定义的全球化内涵。可见,对全球化内涵存在着中国和西方的两种界定或者说是两种内涵,存在着西方的全球化和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全球化。全球化的不同定义,意味着不同选择、不同方向。两种全球化的争论刚刚开始,谁占上风还没有定论。未来可能是这两个趋势的融合,也可能是两个趋势的冲突。

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另外一个潮流即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也在出现。当前逆全球化的特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范围的财富流动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财富更不均衡,各个国家之间贫富更加悬殊;第二,全球治理遇到深刻的制度障碍,最关键的是对全球财富分配无法做出制度安排,目前不可能用超国家力量来处理超国家的财富分配;第三,全球化推动文化、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对民族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第四,全球网络造成草根阶层大规模卷入高层政治,出现全球范围的民粹主义浪潮。

用这个观点来看全球化的变化,也就比较正常了,并非不可思议。特别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自认为是全球化的受害者,随着英国脱欧和特朗普上台,英美两国成了逆全球化的领头羊。现在美、英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全球化负面潮流似乎超出全球化正面潮流。

可见,全球化的两面性凸显了。我们本来所声称的全球化是建设性的,促进发展的,促进稳定的,促进和平的,这是理想主义的全球化。现在破坏性的全球化,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正面全球化和负面全球化是同时存在的,是全球化的一个整体的两股力量。任何事物必然有正反两个方面,如果只有正面全球化,就不成为全球化,不符合客观规律。

这两种力量并存的情况下,全球化就不可能是一种不加选择的全面全球化,只能是有所选择的全球化。各个国家的竞争力、要素、文化、国情不一样,各国只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全球化。但是,某个国家认为有利的正面全球化,在另一个國家看来可能是不利的负面全球化。

面对全球化的两重性,各国选择的差异性、复杂性扩大了。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两股潮流都在发展过程当中,都处于起步阶段,都没有充分完整表现的情况下,在全球治理薄弱的情况下,各国进行有选择的开放,由此而来产生有选择的冲突、有选择的合作。

我们将面临一个很长时期的合作与冲突并存,甚至是冲突大于合作的全球化时期。有些国家在没有新办法的情况下回到老办法,特朗普就是回到孤立主义、排外主义、保守主义、保护主义等老办法。我们就要堂堂正正地变成规则建设者、世界治理者。这就是中国新的战略机遇。

(摘自《探索与争鸣》)

全球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近日,事关国际贸易统计改革的国际研讨会,十天内在中国召开了三个。国家统计局与联合国统计司共同举办国际贸易统计地区研讨会,亚洲国家的高官悉数到场,共同研讨亚洲发展中国家提高国际贸易统计质量的问题;商务部先后在成都和北京两次召集相关部委官员和学者与国际专家对话,交流国际贸易统计改革的最佳路径。

这种讨论升温绝非偶然。今年2月,联合国统计司和欧盟统计局就召集各路机构,研究贸易统计数据与其他经济统计衔接的问题。6月,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主持,召集联合国统计署、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及各国统计和贸易部门的高官与学者汇集华盛顿,研讨贸易统计改革事宜。

《财经》记者获悉,目前世贸组织(WTO)、经合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正在酝酿改革现行贸易统计体系,试图找到真实反映全球产业链在不同国家不同生产环节增值途径的新测度,从而揭开隐藏在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与贸易背后的增加值“迷踪”。

WTO总干事帕斯卡·拉米也为此奔走呼吁,在他的推动下,WTO发起了“世界制造倡议”,提倡按增加值核算贸易流量,以期纠正贸易全值统计对贸易实况的扭曲。此举在国际间掀起热浪。

中国也借此浪潮,提速研究步伐,考虑采用新统计方法的可行性。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中国高层曾就此作出相关批示,引起相关部委的重视。

贸易增加值方法将如何取代传统的统计方法呢?

iPhone旅途“迷踪”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世界贸易图景,“二战”后制定的管理世界贸易的规则已经无法准确表达全球贸易的新语境。

跨国公司要素全球化配置形成了生产环节细分,单纯一国出口的商品已经少有,大多是“万国组合”。信息技术和全球化分工的浪潮,将世界贸易链的架构冲刷得更加细碎化。

在贸易研究专家们看来,一台iPhone的贸易旅途可以更好诠释这种变化。

一部美国自中国进口的iPhone批发价是178.96美元,其生产链跨越多国。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的学者研究,来自日本的闪存(24美元)和屏幕(35美元)占增值的33%,来自韩国的信息处理器及其相关零件(23美元),占比12.9%,德国制造的全球定位系统微电脑、摄像机、WiFi无线产品(30美元)占比16.8%,而来自美国的蓝牙、录音零件和3G技术(12美元)占比6.7%,最后由中国工人组装贡献了6.5美元的增值,占比3.6%。

显然,中国出口的产品并非都是纯粹的中国原材料、中国加工和生产。

“中国制造”的一个芭比娃娃,原材料中包含了沙特的石油、美国精炼的乙烯、台湾地区加工的乙烯基塑料颗粒、日本提供的尼龙头发、美国生产的包装盒。同理,深圳出口的无论是一只机器狗,还是一辆保时捷汽车等等,零部件都横跨几大洲。

尤其在高科技产品领域,情况更是如此。中国55%以上的高新技术的机电产品出口,并非“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而是“Assembled in China”(中国组装)。

但现行统计却将所有的商业价值归于出口的“原产地”国。

“这是一种统计偏见。”加拿大特利尔大学国际商学院阿里·阿斯切教授前不久在成都表示。他说,中国加工贸易中大约10%的价值在国内,而更多的价值在国外。因此,“把中国看成世界工厂是有危险性的,也许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组装产品’的国家”。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余建华不久前在成都表示,将原产地定为组装出口最终产品的国家,导致原产地被误读。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2010年出口额为15779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占了50%左右,外资企业的出口占到当年出口的55%。虽然出口价值并非全部在中国生产和增值,但统计上都算在了中国头上。

拉米也在此间重申,由于生产的全球化分工,来自不同国家的组件多次跨越关境,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导致了重复计算、多头计算货物价值的问题。

更糟糕的是,传统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忽略了贸易链上的服务增值,不能真实解读贸易流带来的就业、收入等利润分配。瑞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N95由芬兰设计,中国生产,出口美国,但从实际增值看,芬兰的硬件制造和美国的分销环节占比最大,分别为35%和50%,来自中国的占比为2%。但这样的增值“迷踪”长期被隐藏。

余建华指出,当前的贸易统计方式仍建立在传统货物贸易形态上,不能准确反映全球生产链的全部过程和在不同国家不同生产环节的增值的实际情况,无法全面体现贸易对就业和收入方面的作用,给各国政府制定贸易政策提供了不准确的信息。

在前不久召开的成都会议上,专家普遍认为,不完善的数据将导致贸易决策的误判和宏观经济政策抉择的失误。越来越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制下的跨境关联已经彰显传统关境贸易统计方式蛰伏的缺陷。

中美顺差之辩

关于中美贸易顺差额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中一个争论点,即是统计口径的差异。

早在1994年,中美经贸联委会下设的贸易统计工作小组,曾就几个年度的数据进行了比较,企图寻找到双边贸易失衡的“原罪”。而按关境统计的贸易总值与按生产链增加值统计的贸易值间差异较大。

根据世贸组织和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按传统贸易统计,2008年中美贸易顺差为2850亿美元,但如按增加值贸易计算,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只有1640亿美元,占传统贸易统计的69%。

WTO经济研究统计司国际贸易统计处主任安德烈亚斯·穆雷尔也表示,如果采用增加值方法并调整加工贸易因素,2005年美中贸易逆差将会缩减到一半,由2180亿美元减少至1010亿美元,与此类似,2008年2850亿美元的双边逆差也会缩小40%以上。

由此看来,新的视角反映出以往的统计方式也许对双边贸易平衡的真实性产生误判,对各自比较优势的评估产生了误导。

实际上,早在18年前当时的中国外经贸部曾提出过现行国际贸易统计扭曲双边贸易平衡的问题。但由于中国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人微言轻”,并未得到呼应。

新近WTO与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东亚贸易模式与全球价值链:从货物贸易到任务贸易》的报告,用增加值测度东亚地区贸易流的方法在全球掀起波澜。该报告从一个多边的视角还原出全球贸易的另一番图景。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图景不仅引发对贸易失衡的再认识,也使人们自省各国的贸易政策取向。

新视角使一些国际专家意识到,中国并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祸根。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并非中国一家所致,而是与近百个国家的多边贸易赤字,其背后是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效应的发酵。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泛亚地区供应链的共振反应。因此,华盛顿一些人士施压人民币汇率和实施贸易制裁,通过对中国一国的压力来解决美国问题,肯定是开错了药方。

新统计正本清源

跨国公司主导的世界贸易链已经远非十年前那种单纯的货物出口业态,蛰伏缺陷的传统统计扭曲了国际经贸关系,增添了贸易摩擦加剧的“火药”。

美国次贷危机后,世界经济衰微,贸易的不平衡引起各国关注。一些国家采取设置贸易壁垒、提高关税等贸易保护的方式提振本国就业,并企图以“全球脱钩”的方式,摆脱全球化的波及。

但这些方式却正在削弱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利益。专家们警告说,由于生产分散化和相互联系的不断加深,使用贸易限制措施限制进口可能难以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初衷,反而导致本国出口成本的增加。

更多人相信,如今,已经没有纯粹的“你与我”,大家都是贸易链上捆绑在一起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通过贸易和资金流的跨境融合,才能促成全球贸易链上的蛋糕越做越大。

由此,近年来,改革贸易统计体系的呼声也愈来愈强烈。作为全球化进程的护航者,WTO等国际组织正在酝酿改革现行贸易统计体系,这也是贸易自由主义推手拉米奔走呼吁的动因。

业内的共识是,在多边贸易体系陷入泥潭的当下,贸易增加值统计方式变革是贸易自由化突围的一种新视角。

据了解,目前国际推崇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分析生产的具体环节,从中找出具体投入物的原产地和价值的直接方法,但这种方式对微观数据要求较高,只能适用于统计数据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和地区。第二种方式是采用增加值方法测算贸易的间接方式,通过对各国官方数据和国民账户进行调整来体现。WTO目前就是使用这种方式。

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传统统计方法的受害国,正在全面参与国际贸易统计改革。不过,目前还停留在部委与研究机构的探讨中,还有待与国际组织的对接。

据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副司长齐舒畅透露,统计局早在2007年就开始着手研究增加值的贸易统计,与中科院、北京大学等机构合作,目前编制出42个部门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试图更准确反映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齐舒畅同时透露,正在与日本机构合作研究,试编反映增加值来源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有望明年3月发布。据介绍,国外的投入产出表比较详细,但中国只是逢2逢7的年份编制投入产出基本表,逢5逢0年份编制延长表,并且是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一时还无法测度贸易增加值,存在时间序列差、数据滞后等问题。

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司司长郑跃声表示,贸易增加值统计方法是国际上正在探索的新视角,是真实反映全球贸易运行的新的测度工具,但目前还不能取代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助理、研究员姚为群指出,将来实施可能是与现行统计方式并存的“双轨制”。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副会长贾怀勤也认为,建立在海关关境货物统计与国民账户核算体系贸易统计之间的桥梁,更多是“一种补充,而非取代”。

推行一项国际改革显非易事:联合国贸易统计体系的改变,成员国的跟进需要时间,统计体系与各贸易部门数据采集方法对接需要时间,贸易部门的数据与生产部门、劳动就业部门等多部门的数据对接也需要时间。因此,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宋弘说,“目前还没有推出的时间表。”

一位多年研究统计的人士表示,研究国际贸易统计的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外汇管理局等部门目前还各自为战,在数据共享上不够畅通,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积极主动的研究体系。

由此,采访中多位专家建议,应该借鉴美国隶属总统的协调委员会机制以及数据共享立法的经验,由商务部牵头,在国务院层面下统筹各部委协同合作,这有利于争取国际技术援助,也有利于与世界银行、亚洲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推动相关统计改革。

针对世贸组织在日前提出的“世界制造倡议”,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余建华表示,中国支持世贸组织日前发起的“世界制造倡议”,愿意积极推动全球贸易统计改革,并建议世贸成员国统一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制定出简易可行的改革方案,可从具体产品入手,适时对新的统计方法进行试点。

这种视角也有助于中国政府重新审视自己十年来的贸易政策乃至产业政策的模式。各个环节的增加值分析显示,中国的能源及原材料密集型增长模式上代价昂贵,在全球大宗商品周期波动下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生产“轻型化”乃当务之急;改善自身在“微笑曲线”上的位置,从“以量取胜”走向“以质取胜”刻不容缓。

更重要的是,这种视角也给亚洲依赖出口拉动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拉响警笛:亚洲经济增长的动力未来将随着欧美实体消费的衰微而显得更加脆弱易伤,经历了出口巅峰喜悦的亚洲必须加快转型。

全球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我国企业在这一背景下,应该积极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坚持独立资助、自力更生,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维护经济安全等几个方面深入阐述了我国经济和企业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这些策略和论述对我国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经济全球化;策略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不管哪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我国企业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方面应该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策略,本文试作论述。

1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面临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企业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我国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为了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正式的席位,更好地参与全球的经济分工,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可以更方便的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利用国际规则应对反倾销等问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积极适应新的形势,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范围更大,领驭更宽,层次更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都要充分利用,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发展空间得以拓展,在开放中促进改革和发展。

2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我国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了对外开放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同时,引进先进技术,要把引进和开发,和创新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结合自己的创新,形成自己的优势。在利用国外资金的同时,要重视积累,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既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不能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关起门搞建设,要把我国的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决定了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践证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一原则是必须是要坚持的。否则,我们的经济建设就会碰壁,就会因为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而失败。

3  我国企业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

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技术落后,通过引进外资在华投资不但解决了资金短缺的矛盾,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但仅仅依靠“引进来”的政策,还是无法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一旦外部环境有所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撤资,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同时,国内市场需求不足,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中国的产品有了开拓新市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一些产品在国际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具备了开拓国外市场的条件。

中国的企业应该借助全球化的东风,不失时机的积极“走出去”,到国际舞台上施展身手,争取更大的发展。“走出去”的战略搞好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就会增强,国家经济得以长远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一定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进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引进来”的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要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走出去”的实质是以投资换资源、换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更主动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在我国经济和企业积极“引进来”的战略后,又制定了“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努力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并让其具有国际竞争力,使境外投资上一个新台阶。

“走出去”归根到底是企业走出去,政府只能起到牵线搭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的作用,所以,培育我国自己的跨国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要赋予有条件的企业和相关科技单位以外贸自营权。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我国企业在参与世界经济中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我们要积极引导,积极组织国内比较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鼓励他们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当地的市场和资源。企业视野要放开,看的全面一些,在看到欧美市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我们要加快步伐,努力培育我们国家自己的跨国公司,让我国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赢得先机。

4  积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有二重性,一方面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各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在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中,要重视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积极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抗拒,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但一定要有风险防范意识。

①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治改革,提高我国政府的质量和办事效率。要提高我国共产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政府改革一直没有间断过,转变工作作风,严厉惩治腐败。这些建设和改革奠定了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基础和稳定局面。

②加强全球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力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我们要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设,积极参与多边活动。积极参加区域性世界性的组织会议,参与这些组织规则的制定,积极推动构建与大国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政治上推进多极化,在经济上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③积极构建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确保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从宏观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力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从微观上要在国家内部打造国家经济安全体系,即通过对内部经济关系的适时调整和制度创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不安全因素的冲击,包括构建一系列的制度安全网,如金融安全制度、贸易安全制度、产业安全制度、环境安全制度、信息安全制度等;构建监督与执行防御体系,对制度安全网进行监督和执行;构建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及时地消解经济安全的隐患。

④加大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确保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无论经济的竞争到什么地步,最后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几乎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培养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不断理论进行创新,进而进行体制创新,进行科技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才能让我们沉着应对国际的风云变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朱久兵(1976-),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

全球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虽然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但是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世界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剧。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是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世界经济就繁荣发展;逆全球化抬头,世界经济就萎靡不振。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通、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人们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自觉推进还是有意阻挠,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不同地域的民族、国家与个人之间交往日益普遍,彼此依赖越来越紧密,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谋划发展时所必须面对的时代潮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坚持走自己道路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改变了自己的面貌与命运,也通过改变自身而深刻地影响和造福了世界。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做大全球经济贸易“蛋糕”,支持完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坚持与全球贸易伙伴互利发展,相互成就,不仅成为“世界工厂”,更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和全球创新合作的重要参与方,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貢献。

当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商品贸易出口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有能力、有信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建设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对矫正既有经济全球化的不足,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发挥着引领作用。

“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应该拿出进一步加强合作的信心和勇气,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积极推动世界经济良性发展。

上一篇:热点经济论文下一篇:评经济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