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2023-09-22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摘要:在世情、国情、党情产生了新的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中国的发展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等四个方面的国际新形势下,执政文化建设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改进。

关键词:执政文化;建设;国际

执政文化是政党的灵魂,是政党存在与发展的维系和支撑。由执政党建立、培育和推行的执政文化,是政党统治国家的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导,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出现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形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等新特点。这是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时期的新形势下,世情产生新的深刻变化背景,所做出的科学总结和总体把握。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升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产生新的深刻变化的世情,对执政文化建设提出的崭新要求。

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面对的国际新形势,把执政文化建设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最终增强执政能力,提升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是适应和应对世情的深刻变化,适应和应对当今世界形势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需要,也是加强党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一、面对新时期世情产生的新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集中体现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社会已经到来,全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等。

(一)面对日益明显的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并没有出现多极格局,但是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了。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开始谋求独霸全球的战略,其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企图遭到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抵制。近年来欧盟一体化整合进程逐渐加速,在政治方面其整合目标是各成员国用一个声音说话,其对世界未来政治走向的影响日益剧增。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废墟上破旧立新,由于其不甘于长期屈居在美国的阴影之下,外交战略逐渐由对美国的追随战略转向积极进取外交,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休克疗法失败后,俄罗斯采取了务实稳健的经济政策,普京及其继任者重视经济发展,并且强调务实外交,以最大限度维护俄国家利益为总原则,为国家复兴服务,目前其大国地位有所恢复。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势头,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较快,实力有所增强,是促使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变,维护世界和平和改革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构建新秩序的基本力量。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力量都要维护自身的国家与民族利益,而不是转向屈从于他国利益。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博弈和对比。格局发展的总趋势是多极化,但是多极化格局,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它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博弈、对比。

世界政治格局由二极向一超多强的转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苏联解体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将其执政实践置于科学执政理论指导下,从而丧失了执政地位。这告诫我们,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必须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从而为党的肌体注入崭新的生机与活力,把执政实践置于科学执政理论指导之下,客观真实地判断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党控制全局能力;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稳妥、更科学、更坚实有力地完成时代和人民赋予党的历史重任。

(二)面对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促使各国经济进行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全球化建立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基础之上,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广大发展中国家饱尝贫穷落后的悲苦。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使世界政治产生了深刻变化,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也必然产生相应变化。这对党的执政实践提出了新挑战,表现为:由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超国界机构的干预,国家权力相对缩小;由于超国界机构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未来政治体系中的巨大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使得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时,政治主权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

为了克服上述挑战,更科学有效有利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更谨慎稳妥科学地避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能够更迅捷科学有效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挑战,使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更加牢固。

(三)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发展生产的根本途径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生产管理。而这两者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素质,才能改善生产管理,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科学技术在近代得到全面发展以后,日益呈现出加速化、综合化、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特点。

在新科技革命的支撑、生产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经济竞争的推进等背景下,21世纪必然是知识经济世纪。其主要特征是:知识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资源,成为了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伴随着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时代而到来,它具有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特征。

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这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国际背景下,意味着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用是否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是否为科技发展扫除了体制机制障碍的标准来衡量。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在我国面临以下困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升级难度较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科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占优势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克服艰难险阻,摆脱上述困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更迅捷、更及时、更科学地认清体制机制中的弊端,更有效、更有利、更合理地制定铲除弊端的科学方法和配套措施,更严谨、更稳妥、更科学地执行这些方法和措施,公正、公平、公开地评价这些行动的效率、效果、效能,并且建立畅通高效的结果反馈机制;由前一改革阶段的结果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完善各领域改革间的统筹协调措施以及改革的步骤和方法,更科学合理、有效完善地进行下一阶段改革;从而将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与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利、更有效、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来解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四)面对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是现代文化的取向,这也是整个世界在全球文化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并且是发展的可能结果。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彼此间认知、整合的速度得以大大提高。同时,文化的民族自觉性也在全球化刺激下日益高涨,本土文化在民族感情影响下和全球化形成了强烈互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要适应全球化浪潮大趋势,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和活力,不仅要容忍与其他文化共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之间的对话,不断地从其他文化汲取所需要的养分,以求壮大自身。这一点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化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增强执政能力,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领导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且从中发掘出最本质的,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加深和加速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真正融入全球的共同发展,不断学习和借鉴他国文化精华和优点,使得世界范围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可以为我国所用。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辐射力,遏制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西化图谋;最终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强有力地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向深层次领域的延伸,世界形势的新深刻变化必然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如果不针对这种变化进一步进行加强,就难以更好地指导党的执政实践,难以适应新情况、新任务的要求。党的执政文化建设需要从以下两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首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执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新时期世界形势产生新的深刻变化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拓宽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的思路和视野。其次,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执政人才队伍,是执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执政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因此,必须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全体党员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敢于并且善于学习世界范围内的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为执政文化建设开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元中.加强执政文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竞争力[J].传承,2007(6).

2、吴秀粦,严以振,查英青.科学技术与社会[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晓德,张晓芒.历史与现实—世界文化多元化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雷厚礼.中国共产党执政学[M].人民出版社,2007.

5、黄明哲.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1).

*本文属基金项目,课题项目名称: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08B002。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其中王方为通讯作者)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摘 要:全球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背景和根据,马克思主义本身包含十分丰富的全球化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和实际进程得益于全球化的推动,全球化的变迁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与内容,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寓于全球化的进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渊源;传播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它以资本主义为参照物,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分析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剖探索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基于全球化进程基础之上。马恩运用全球化的思维方法,阐明了早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两重性,揭示了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指出全球化必将走向共产主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每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改变着自己的形式与内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背景和根据,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在世界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推动力。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渊源极深,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寓于全球化的进程中。

一、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根据

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背景和根据,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使用过“全球化”这个术语,但他们早在160多年前就天才地发现并考察了全球化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里,马恩提出的“世界交往”、“世界市场”、“世界历史”和“自由人联合体”等视角,不仅在全球化研究上具有方法论的开创性意义,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不平等的海外殖民贸易,“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全球化殖民掠夺等分析,马恩得出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并且天才地预见了“资本”的历史宿命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的学说,它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即“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全球化思想昭然若揭,说明马克思主义在诞生时期就开始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从而也使自己的“主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而呈现出“世界性”或“国际性”特征。

全球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根据,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马恩一直紧贴时代的脉搏,追踪全球化脉络,从剖析资本主义,注视欧洲革命,瞻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到考察亚细亚社会,预测世界革命;正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从“世界历史”走向“全球化时代”的过程,并发现了资本主义资本增值的秘密,发现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展现了自己理论的巨大影响力和生命力。

马恩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现资本主义其实是一种世界体制,其实质就是把全球经济合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和扩展的过程,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需要与驱动力,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互为动因。资本的经济全球化在空间上不断扩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把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纳入到这个体系中。商品成为天生的平等派,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种经济全球化击垮了落后国家的旧世界的同时并未给他们创造一个新世界,只是使它们沦为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殖民地,“打破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使未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马恩认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这种扩张具有两面性,在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颠覆与破坏。广大的殖民地和贫穷落后的国家在全球化中必须要完成两个使命:一个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的封建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个是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马恩肯定了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全球性的普遍交往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彻底解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3]。只有全球性的普遍交换才能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而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使命的承担者——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的交往中才能产生、成长和得到彻底的解放。马恩认为大工业产生的无产阶级必须加强国际普遍交往才能实现工人的国际联合,工人才能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成长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如果没有实现国际性的普遍联合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所以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告诫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印证了马恩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预见,如全球“网民”的自由发展越来越接近马克思关于“自由人”的发展不受分工和交往局限、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等等,曙光初现。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依赖全球化

不仅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也依赖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即美国著名全球化研究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说的全球化的1.0版,这个阶段的全球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老欧洲国家用武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这些列强把世界由大尺寸缩成中尺寸,推动全球化的主要行动者是国家,国家的实力角逐,击垮了殖民地国界的藩篱,把世界变成了统一的市场。

而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质性的传播和落地生根是列宁主义的出现,这得益于全球化2.0版时期的推动。这个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促使第二次产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引发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促使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列宁一针见血地把垄断资本主义叫作帝国主义,深刻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俄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的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影响世界的全球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亦是全球化的产物。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努力学习以近代资本主义为中心内容的西洋文明,学习怎样复兴民族和现代化,“师夷之长技”,追赶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但老师总侵略学生,打破了学生学习西方的迷梦,使学生失掉了实现社会大变革的全球化语境。在帝国主义时代,落后的中国想通过资本主义化来实现本国社会进步和富强已经不可能。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瓜分了中国,几个列强在中国圈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并在相互矛盾和竞争中形成了对中国社会的交织影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被堵死,被动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大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沉重地压迫着人们,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封建主义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不通过革命的暴力就不能推翻反革命的暴力。最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充满社会冲突的时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化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如果没有革命的行动,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理想。这表明社会革命与全球化、现代化的关系密切。革命的本质就是要为参与全球化、实现现代化开辟道路。一个民族要真正参与全球化、实现现代化,首先是要独立,不能是半殖民地。政权不独立就无法对外交往,就会缺少参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对内就会缺少发展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其次是要反封建,不能是半封建社会,要解决土地问题,打破地主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只有市场经济才是全球化的制度化平台。经过多年的寻找,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从全球化视角来看,中国革命是通过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以一个民族国家的姿态真正进入全球化的最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这种源于西方的文化思想,其立场和价值追求正是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中传播到中国,契合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所以说,马克思主义通过苏俄在中国的出场本身就是全球化使然。

三、全球化的变迁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进程

全球化的变迁,不仅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与内容,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进程。回顾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如果说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被挟持地进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的话,那么1978年以来中国打开国门、改革开放的历史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为主动、逐渐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马克思主义者曾对20世纪中期全球化的变迁认识不足,错误地判断了时代主题,搞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进程,给中国和世界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留给我们的全球化思想遗产包括“三个世界”的理论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时刻准备打仗”等等。毛泽东全球化思想是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挑战被动回应的产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和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则敏锐地捕捉到了全球化发展新动向,对时代主题做出了新判断,提出改革开放和搞市场经济,尤其在苏联解体、柏林墙被推翻后不久,邓小平及时地南巡并且发表一系列讲话,针对全球化的重大变迁进行主动的回应,提出不再空谈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看到了和平与发展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从对抗、对立逐步走向互存、共存的趋势,提出我国可以借鉴资本主义的经验和市场经济的杠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对20世纪末全球化的变迁做出的主动积极的回应至今影响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进程。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面对苏东解体后的居安思危,警醒全党以苏共为镜,尊重全球化世界趋势,具备全球化视野,从面向世界到融入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是全球化的催生物,又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它寓于全球化的进程并不断创新。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十月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欧洲传播到亚洲;十月革命促使全球化时代开始产生质的变化,全球化不再只是资本主义的一元性的。十月革命创立的社会主义全球化运动,给中国和世界人民以深刻的鼓舞和启示,二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纷纷建立,全球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在全球化的历史变迁中,先后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既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同时各自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其实就是顺应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与时俱进的历史,就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国情和世情相结合的历史。

总之,全球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背景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丰富的全球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实际进程也来源于全球化的推动,全球化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与内容。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源远流长,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还是实际进程都寓于全球化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逐渐减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期间, 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是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 我国银行也迎来了巨大挑战, 针对这种情况, 我国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制度形成符合当下经济发展方向的管理体系, 在根本上提升自身竞争力, 扩大自身的综合实力, 促进我国经济实力不断进步。

二、金融全球化形势下中国银行业面对的难题

信息披露制度不全面;在《新资本充足率框架》文章中, 将信息披露作为确保银行资本充足的一个基础准则, 要求银行必须对公众披露与资本结构、风险构成和资本充足率相关的信息, 中央要时刻督促被监管者注重信息披露质量, 严格要求被监管者对公众进行信息披露, 构建市场制约制度。但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处理上懈怠, 特别是在加入WTO后, 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在向海外进行扩展业务时存在风险;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 中国部分银行在积极解决外资银行竞争的同时, 也在积极地扩展海外业务, 并将其视为应对全球化银行市场竞争的必要措施。但是, 我们也要注意到其中隐藏的风险。一方面, 文化的差异, 法律制度不同, 方法方式也各异, 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复杂的财务状会把中资银行拉入谷底;另一方面, 海外发展会受到当地银行的打击。监管的国际化脚步不符合银行发展需要;随着国内银行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 从国内形势分析, 上市银行的监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如果中央银行监管方式依旧按照传统发展, 将很难发挥对上市银行的监管作用。

这些问题加深了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银行的负面影响, 使我国银行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面临巨大挑战。

三、提高我国银行竞争力的策略

采取产权制度变革, 把四大国有银行转变为股份制银行, 在西方国家, 只有以股份制发展的银行才可作为商业银行。因此产权制度改革是必要举措。在产权制度改革中, 要从我国实际出发, 采取国家控股的制度。可以通过产权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 重新建立国有银行的所有制结构, 促进政企分开的经济制度形成。还可以采取增加资本金和增资扩股的方法扩大资本金的投入, 使国有银行有充足的资本, 有利于扩大银行规模并且避免经营风险, 提高竞争力。采取股份制可以快速处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问题。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东要求增加自身权益会造成银行经营者的经营不善。这样可以使国家控股的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银行。应该创建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目前, 我国减轻了对外汇的管理, 扩展了外汇市场引进和发展, 在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时, 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结构调整, 保证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中能平稳增长。银行及相关的汇率工作部门要拓宽金融服务, 增强外汇管理水平, 为企业的平稳、高速发展提供优势和帮助。企业自身要调整结构, 及时更换经营制度, 更好地适应汇率变动及提出应对汇率变化的方法。

推进银行重建, 强化经营管理。四大国有银行虽然已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之列, 但与著名的跨国银行相比, 仍然有一定差距。在全球银行合并的局势下, 更显得规模有限。要想扩大市场, 必须进行重组。一种观点认为, 我国中资银行与西方国家相比, 数量不多, 不适合合并重组。经过分析发现, 除四大国有银行外, 其他的银行竞争力低, 很难与西方商业银行作比较。重组的方式是四大国有银行为基础, 与其他商业银行进行合并重组, 建立银行控股企业, 还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收购西方管理良好、规模相对较小业银行, 作为新的银行控股企业的分支公司, 注重扩展海外业务, 有能力与西方跨国银行进行竞争。

逐步实行混业经营。目前, 商业银行采取分业经营的制度。在这种经营制度下, 无法避免的一个现实问题:四大国有银行业务单一, 盈利方向有限, 信用风险增大。在金融全球化形势下, 西方跨国银行实行混业经营, 将业务有限的金融经营店和经济雄厚金融企业进行混合管理。要根据我国金融实际考虑, 逐步向混业经营进行过渡, 扩展业务范围, 采取混合经营手段, 提高我国在国际地位。

调整业务, 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全世界经济发现角度考虑, 银行的信贷业务已进入网络时代, 成本高, 风险小, 方便扩大业务范围, 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增加盈利手段。中间业务通过低风险、高收入的优点被全球银行接受和认可, 已经转变为西方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必须发展和扩大中间业务的市场, 同时, 深入金融电子化, 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平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高金融效率, 但也给我国银行的金融稳定和安全带来挑战, 我国银行如何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难题。除了进行自身管理制度的更换, 创立一个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制度外, 还要在产权管理、金融监督、货币改革、信用管理及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提升银行在金融全球化形势下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在国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经济快速增长, 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然而, 我国银行在金融全球化的局势下面对超强的竞争力, 单一的管理形式、经营概念已经无法顺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要快速提升我国银行的竞争力以便更快融入。本文主要根据金融全球化的局势下提升我国银行竞争力进行探讨。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主要以A公司为实例对市场营销战略发展新趋势进行解析。具体是阐述市场环境变化下企业营销理念更加重视战略、合作、“知本”以及将“客户之上”观念置于首位等内容,从市场营销个性化、客户主导化、“扁平化”营销组织以及“柔性”营销管理等新型发展趋势进行探究。希望市场营销策略的不断革新使饮料产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关键词:市场营销战略;发展新趋势;战略转型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市场营销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在市场营销战略上体现得最为显著,其呈现出多样化新型趋势。在宏观经济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情景下,A公司务必要创新营销战略,构建营销新型局面,这在强化其核心竞争实力方面体现出巨大价值。本文以市场营销战略发展新趋势为论点,做出如下论述内容。

1 在市场环境变化下市场营销理念发生的转变

1.1营销理念重视战略

在计划经济的长期导向下的国有企业,甚至是部分闻名民营企业,经营目标与长期战略规划上均存在较大的漏洞,经常为了获得眼前利益看重的只是产品的短期畅销。新时期下,现代企业重视维护、创造企业的营销特色,加大在生产经营设施和技术等领域资源投入数额。

1.2重视合作

“商场如战场”,竞争的成功是以敌方失败为基点的,这是传统不可摧毁的竞争观念。其在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上表现的极为显著。但是国内企业竞争大都是建设在低水平价格战方面上,最后使竞争双方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当下,该种营销竞争观念不被认可与奉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赢的战略联盟、企业间合作已是现代企业必然发展模式。

1.3重视“知本”

过去企业营销活动中多数依赖有形的资本,那么在资本匮乏或缺失的情况下,营销活动的开展就会遇到阻碍。在知识经济一体化时代企业更重视的是“知本”,即营销人才的实用价值,其将会演变成未来营销致胜的核心资本。

1.4重视顾客

当下的市场营销若能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彰显出营销优势,客户需求得到切实满足以后,营销战略才会日趋完善化。

2 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2.1市场营销个性化

市场深度细化与各细化将会演变成将来国际市场发展的整体趋势。国际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主观的认为将来“市场经营者”的目光将会从大规模群体转移至搜寻特殊合适目标方面上,该目标存在的位置便是财富存在的位置。在物质条件不断充实的情景下,客户特殊需要不断增加,其在消费结构、时空、品质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是“特殊的合适的目标市场”被建设的内在动力,市场规模可能会“缩水”,但是其产品营销份额将会不减反增。目标市场特殊性的增强向营销商提示客户行为的繁杂化与完善化。

从某种程度上讲,将来的客户整体上与大众维持同质化的产品或服务消费,但是在高学历与愈发特质化价值观念的导向下,其更加热衷于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所以A产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与竞争者争夺市场空间之时不处于劣势地位,就应该迎合单一客户的特殊需要对产品进行规划研发,编制并推行相关的市场营销整合策略,这将是新世纪营销个性化的外在体现形式。在计算机技术的导向下,信息社会供需关系转型为动态化的互动关系,此时客户无论身处何地,在任何时间均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相关信息传递给供应方,从而使自体特殊需求得到切实的满足,并且产品制造商也可以互联网为媒介对客户的市场反馈信息进行实时追踪,并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需要。

2.2客户主导化

现代企业在后续的发展进程中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会将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取代,从多个维度满足客户需要,不断规划与生产更加新颖的产品,例如A制造商在保持饮料原有刺激味道的同时,将樱桃酸甜所构成的独特口感融入其中,这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营销管理的重心也将会发生一定的轉型,不再是单纯的关注业务量的增加,而是重视质量管理。营销目标会从压缩成本、提高效率转型为拓展业务、提升客户忠诚度方面,例如以塑料材质为主导的室外和手推式售货机让A的销量呈指数型上升。基于客户管控着信息技这一实况,所以可以推测的结论是在后续的发展中客户将会支配与引导经济市场运行走势。日趋成熟化的免费电话号码、全球球通用的信用卡、通宵送货服务等系统将会使客户有效的掌控与支配信息与技术被掌握,这种趋势智慧愈发强劲。现阶段,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触及到与产品相关的多样化信息,从而达到辨识其品质的目标,选取合理的时间与地址将其采购。总之,将来的经济市场将是客户主宰的大环境,其实互联网时代与电子商务时代的整合体,其体现出快捷性特征。

3 顺应巾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应对策略

3.1把市场营销新趋势与企业管理机制有机整合

把市场营销新趋势整合进企业产品从规划设计的全程序管理是迎合新趋势的重点内容。只有借助建设和新趋势相吻合的组织管理机制,才可以实现对新趋势的经济性、可执行性、实施进度等内容进行整体管理与评价的目标,上述所谈及到的组织机制包括组织结构与决策形成和支撑系统、资源配置体制的同时,还涵盖了与之相匹配的预算机制、责任机制、培训机制、监控机制、处理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活动开展的流程机制以及操作流程。

例如A品牌营销策略规划之时,宗旨在于提升自品竞争力,塑造良品形象,具体是借用3P品牌营销策略将3A取而代之。3P( Pervasiveness、 Preference、 Price to Value )品牌营销策略即无处不在、心中首选、物有所值。在上述品牌营销策略的导向下,在对可口可乐品牌规划设计之时,发现其品名、内涵、包装、定位以及广告等竞争要素均是可圈可点,这是新时期下,A品牌升级的方式,为可持續发展目标的实现注入能量。

3.2建设消费者喜好的管理机制

信息反馈策略,这一发展对策的编制与实施,最大的功能体现在引领消费者喜好方面上,企业应建设信息披露体制,以多样化渠道为媒介将较为全面、详实的产品营销、服务等信息提供给消费者及潜在客户,其在强化A产品魅力方面体现出巨大一定的优越性。

结束语

综合全文论述的内容,对市场营销战略发展新趋势有一定的认识。A公司应立足实际,加大对市场营销工作调整力度,从而与国际市场发展模式相呼应,将最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客户群体,同时在互联网平台的协助下搜集来自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对产品质量施以优化策略,强化其吸引力,为公司获得更大市场空间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伟.A公司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必要性分析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03:50-51.

[2]姜贺文.浅析我国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商場现代化,2015,30:53-54.

[3]包刚.试论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6,01:31-32.

[4]宋瑶瑶.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6,04:41.

[5]尹星娈.浅谈我国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2:46.

[6]王明胜.基于国际视阈探讨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发展[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2:48-49.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摘要:在我国迈向体育强国背景下,大众媒介与现代体育的紧密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媒介体育。分析了媒介体育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认为媒介体育市场是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媒介体育市场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了积极推进媒介体育全球化、培养和造就媒介体育专门人才、遏制媒介体育畸变的市场对策。

关键词:媒介体育;体育市场;体育;体育强国

自2008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取得51枚金牌后,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这预示着中国体育事业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体育强国的建设目标要求体育发展以人为本,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全面发展。黄莉认为,“所谓体育强国,是指在国民体质、运动竞技、科学教育、产业经营、竞技文化等方面显现出强劲综合实力,整体发展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的国家。”[1]田雨普教授指出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应当是衡量和判别体育强国的两项基本标准。[2]媒介体育市场作为大众媒介与现代体育相结合产生的新兴市场,凭借现代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杂志等大众媒介的飞速发展和其特殊的市场功能与价值,一跃成为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支柱,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体育强国建设离不开产业经济强有力的支持,加强媒介体育市场研究,完善媒介体育市场发展体系,开发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实际的媒介体育市场,成为我国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

一、媒介体育市场的界定

经济全球化促使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体育产业化推动了传媒业、旅游业、中介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交流快速是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点,更多的人们从网络、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介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体育信息,媒介体育市场应运而生。

1.媒介体育的含义

现代体育为大众媒介提供最受人们欢迎的传播内容和客体。大众媒介与现代体育的紧密结合产生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媒介体育。媒介体育是“在文化工业时代,媒介通过对体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反映和重构,产生了一种以体育为原始文本,但在形式上和本质上又截然不同于体育的新的文化形态。”[3]媒介体育所呈现的体育现实不是真实的“客观现实”,而是大众媒介通过图像、文字、声音、色彩等符号重构的拟态“媒介现实”。媒介体育是通过图像、声响、色彩、符号等形式给读者、听众和观众的体育形象和信息,使人们接触到的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是媒介化了的体育,彻底改变了社会大众对现代体育的认知和参与的思维范式,使社会大众在体育的认知上对媒介产生了依赖,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2.体育产业中的媒介体育市场

现代体育产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众媒介在体育产业化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媒介体育因具有能携带和传播体育与商业信息的功能,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市场商品经济功能的媒介体育市场。

媒介体育市场在现代体育产业中占有的份额是巨大的。媒介体育市场主要包括:运动员、运动队媒介市场,体育组织媒介市场,体育赛事特许权市场,电视体育转播权转让市场和电视体育商业广告市场。其中电视体育转播权转让市场和电视体育商业广告市场是媒介体育市场最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

二、体育强国视域下媒介体育市场发展的重要性

体育强国是指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或列的国家。[4]我国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这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未来。从体育强国的视域下分析媒介体育市场的发展十分必要,对发展媒介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媒介体育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体育运动因传递着健康、拼搏、理想、胜利等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情感,而成了全世界共通的语言。“体育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在大众传媒的有力推动下,受到全世界各国人们的共同关注,迅速形成体育自身的全球化,表现为体育文化模式、制度、精神内涵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飞速发展。”[5]媒介体育兼备着大众文化传播载体和体育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在一定程度可以说,现代体育的全球化就是在大众媒介全球化推动下的媒介体育全球化。在媒介的推动下,如今NBA成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中国球迷,而且已经成为全世界球迷心中的“篮球珠穆朗玛峰”,全世界球迷都能从各种媒介的传播中了解和欣赏NBA,感受NBA的激情,享受从中带来的愉悦。

2.媒介体育市场是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应当是衡量和判别体育强国的两项基本标准。在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是为社会提供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媒介体育应承载这艰巨的历史使命。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现代体育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产品。人们在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取得体育文化知识、体育运动知识、运动明星等信息,媒介体育对于推广和普及体育运动,扩大体育的影响,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竞技运动以其特有的魅力,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通过传媒这一途径来了解竞技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说,传媒对竞技运动的认识,其实就是大众对竞技运动的认识。

3.媒介体育市场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体育传媒的经营作为产业来看,是体育文化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传媒具有极大潜力的经济力量,它所提供的大量体育文化信息,加快了体育产业进程,是体育经济发展的“推动者”。[6]媒介体育大力宣传体育,烘托体育气氛,发布体育广告,为激发人们的体育兴趣,提高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认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媒介体育市场对受众的体育文化消费产生指导性作用,许多人在传媒的作用下认识了体育,变成了体育文化消费者,为体育市场提供大量的潜在消费群体。

电视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使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体育消费已成为全球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电视转播权已经是一种国际公认的知识产权,而且成为维持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收入之一。电视体育转播产业也已成为现代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视体育转播权的转让市场更是成为了媒介体育市场的支柱。2000年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盟主要收支情况:媒体转播权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MLB38.2%、NFL55.4%、NBA36.9%、NHL14.9%;2002年我国央视体育频道收益70000万元。[7]

三、体育强国视域下媒介体育市场发展对策

在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媒介,媒介体育市场的繁荣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如何扩大媒介体育对社会的影响,保持媒介体育市场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1.积极推进媒介体育全球化

全球化使得我国媒介体育的发展质量得以提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业的进一步开放,媒介体育促进现代体育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我国的体育市场是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并有一定垄断性质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媒介体育的生存与发展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保持竞争优势,更不可能在自闭的环境中赶超一流。参与并融入媒介体育全球化的进程,加大开放力度,在参与中争取权益,并确立自身的地位,是我国媒介体育市场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

在媒介体育全球化的进程中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手段和管理理念,同时应考虑我国的国情,借鉴他们的做法,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

2.培养和造就媒介体育专门人才

我国传媒与发达国家传媒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质量上的差距。没有大批的优秀人才,我国体育传媒就无法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当前,必须根据媒介全球化的需要,立即着手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较大影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体育记者、编辑、策划、主持人等专门人才。

3.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竞争力是现代产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热门话题,产品竞争力是产业(企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要实现媒介体育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提升媒介体育产品的竞争力,拓展市场,占有消费群体。

4.大力发展体育经纪业

体育经纪业是体育产业发展和壮大的催生因素,体育经纪公司和体育经纪人的专业化服务,尤其是拓展市场的能力,在带动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体育书刊、音像制品的生产和经营,以及体育广告的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5.遏制媒介体育畸变

媒体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体育信息的过滤器,向受众传达娱乐而不低俗的体育文化。体育新闻必须遵守遵循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公正等职业道德要求,对人类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及相关信息进行的报道。但一些体育记者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一味追求独家新闻,于是各种弊端层出不穷,导致了体育新闻报道存在不少误区。

媒介体育市场应强化媒介体育从业者的新闻职业道德,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规范新闻媒体内部管理制度,实现媒体自律,遏制媒介体育畸变。

四、结 语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正处于有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特殊时期,我国体育面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媒介体育市场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发挥推动现代体育发展的作用,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但媒介体育在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上并没有作出与其自身影响力相称的贡献,在推动和促进大众体育发展方面还有所欠缺。媒介体育在体育传播过程中过度地追求商业利润导致了为满足受众而使媒介体育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发生了异化。

媒介体育作为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一种衍生物,在推动现代体育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作用,拓展了现代体育的推广方式和传播范围。随着体育现代化的发展,媒介体育必将为推动现代体育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媒介体育毕竟是通过借助符号建构出的一个拟态的体育世界。对待这种新的文化形态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体育的强势影响力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如何提升媒介体育市场的竞争力,也是对媒介体育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黄莉.从体育强国内涵探究体育综合实力构成[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2010,(4).

[2] 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

育科学,2009,(3).

[3] 郭晴,郝勤.媒介体育:现代社会体育的拟态图景[J].

体育科学,2006,26(5):21-24.

[4] 周爱光.“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J].

体育学刊,2009,(11).

[5] 田恩庆.试论体育全球化浪潮下的体育文化认同[J].贵

州体育科技,2006,(9):4-7.

[6] 曹宣广,任广耀.做大做强体育传媒 推进体育文化消费

[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19-21.

[7] 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

版社,2005:72-87,142.

Sports Power in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Sports Market Development Research

YANG Zhi-chuang, WEI Rui-ying, LIU Peng, JIANG Zhao-xiang

Key words: media sports; sports market; sports; sports power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6篇

2013年12月14日,第三届“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80多人出席论坛。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梁立新主持论坛;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宫辉力致辞。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精神的文化意蕴。“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在国内学界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是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次论坛以全球化发展为时代背景,其主题从“中华文化复兴”、“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到“中国精神的文化意蕴”的变化,不仅突出了文化自身发展的时空维度,而且强调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急迫性和理论创新性,彰显了“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的理论前沿性和现实前瞻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

二、【理论分析】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和吸收西方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举办“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因为,越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越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对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5)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必须面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改革开放现代化实践所焕发出来的生机及其思想智慧是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

(6)传统思想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但基本精神是相对稳定的。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凝练,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不能脱离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下大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更不能脱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和信念,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化不仅影响精神,影响思想社会,而且决定着经济、政治、生态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如果一种文化是孤芳自赏,这种文化不可能长期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论坛强调,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取得成功。论坛指出,中华文化的精神财富属于全人类的精神宝库。应该切实把中国精神作为一种世界资源展示给全球,并且得到世界视野下的文化认同。这是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政治命题点】

1.本次论坛以全球化发展为时代背景,不仅突出了文化自身发展的时空维度,而且强调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急迫性和理论创新性。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论坛的主要观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论坛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举办“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论坛认为,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因为,越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越能够成为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对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4)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必须面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论坛认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实践所焕发出来的生机及其思想智慧是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

(5)传统思想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但基本精神是相对稳定的。论坛认为,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凝练,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不能脱离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下大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更不能脱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和信念,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论坛指出,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中国文化怎样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

(1)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论坛强调,文化不仅影响精神,影响思想社会,而且决定着经济、政治、生态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如果一种文化是孤芳自赏,这种文化不可能长期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论坛强调,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取得成功。论坛指出,中华文化的精神财富属于全人类的精神宝库。应该切实把中国精神作为一种世界资源展示给全球,并且得到世界视野下的文化认同。这是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3.“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的理论前沿性和现实前瞻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体现的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有利于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四、【跟踪试题】

论坛指出,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从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据此回答1—5题。

1.中国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是因为:

A.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

2.之所以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是因为: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无国界,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渐消失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

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同发展

4.“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

A.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同时,共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

D.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促进世界的融合进程

5.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求同存异B.兼收并蓄C.公平、公正、合理D.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6.“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的理论前沿性和现实前瞻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这说明:

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文化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C.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D.文化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

7.论坛指出,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凝练,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不能脱离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下大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更不能脱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和信念。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可因时而变③人们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上具有完全认同感④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论坛指出,改革开放现代化实践所焕发出来的生机及其思想智慧是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这说明:

A.中国精神的源泉来自于思想智慧而非中国文化B.中国精神的源泉只能是社会实践

C.中国精神的源泉既指传统文化,也指思想智慧

D.中国精神源于对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9.论坛指出,如果一种文化是孤芳自赏,这种文化不可能长期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这说明: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在联系面前我们无能为力③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④联系具有复杂性,我们要透过事物的内部联系去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0.论坛指出,当人们在讨论、养生、健康的问题时,还有许多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我们要在民族与时代张力中把握中国精神。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真解决矛盾

C.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原理,重视事物的质变

D.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正确对待发展中的曲折

论坛指出,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据此回答11—12题。

11.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①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规律

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上述对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描述,说明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

A.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B.符合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

13.有人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全球化下看中国精神,实质上就是如何看待全球化浪潮不断冲击的本土文化,或者是民族文化的机遇和发展问题。

针对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请你为如何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提几点建议?

参考答案:

1.C2.C3.C4.A5.D6.D7.D8.B9.C10.B11.B12.A

13.(1)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学习和吸收西方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3)各国不同文化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上一篇:国内农村电商研究现状范文下一篇:圣诞习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