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论文范文

2023-05-22

全球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虽有所增长,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进出口差额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贸易占我国服务贸易和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比重都比较小,国际竞争力比较弱。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根据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定义,金融服务是指由一成员方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向另一成员方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保险及与保险有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性服务,其中其他金融性服务是指证券业和金融服务信息。金融服务贸易可分为四种模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2001—2010年间,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由3.26亿美元增长到30.5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8.24%,2002年比2001年下降6.6亿美元,除2006年有较小幅度的变动外,其他年份都处于增长趋势。在同一时期,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也由27.88亿美元增加到171.4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2.36%,2009年比2008年下降12.74亿美元主要是保险服务进口额下降所致。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来看,除2009年比2008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都在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3.09%,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十年来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2010年逆差达到最大,为140.84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需求大于出口需求。从金融服务贸易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看,其比重比较低,一直在4.2%—5.6%范围内波动,这说明我国的金融服务行业在进出口规模上虽有所扩大,但在整个服务行业中仍然缺乏自身的竞争力。从金融服务贸易占世界金融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看,其比重在经历了2002年的微小下降后,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此后,2007年又比2006年下降0.4%。2008年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占世界金融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为了反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选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A)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三个指标,并选用世界上八个主要经济体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于1965年提出,是指一国某一产品或行业的出口在该国出口总额(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与世界上该产品或行业的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之比,在金融服务贸易中,用来反映一国金融服务在世界金融服务中的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RCA=(Xij/Xi)/(Xwj/Xw)

公式中,Xij表示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Xi表示i国的出口总额,Xwj表示全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Xw表示全世界的出口总额。如果一国的RCA>2.5,则表明i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1.25≤RCA≤2.5,表明i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0.8≤RCA≤1.25,则认为i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平均一般国际竞争力;RCA<0.8,则表明i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该指数剔除了国家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反映一个国家金融服务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相比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我国2001—2010年的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始终小于0.1,2006年在0.05以下,是所有年份中最小的,2010年突破0.09,其他年份都在0.05左右的水平上,这说明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我国的传统弱项,目前仍处于较大比较劣势,基本不具竞争力。美国的RCA指数在2001—2005年连续五年呈稳定上升趋势,2006—2010年在2.15附近波动,说明美国在金融服务贸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英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所以RCA指数比较高,在所选的八国中最大,一直在4.0水平之上,反映了其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法国、日本和韩国2001—2010年的RCA指数均在0.8以下,说明这三个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但仍比我国的RCA指数高。德国只有2002年的RCA指数大于0.8,其他年份平均只有0.5,说明德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也较弱。印度的RCA指数在2003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但由于其服务外包对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使得其RCA值在2008年突破1,并在2010年达到1.226。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已位于全球金融服务出口的前列,具有平均一般国际竞争力,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与印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CA)是由沃尔拉斯(Vollratlh)等于1988年提出的,是指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某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从而得到该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CA=RCA-(Mij/Mi)(Mwj/Mw)

公式中,RCA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Mij表示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Mi表示i国的进口总额,Mwj表示全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总额,Mw表示全世界的进口总额。CA>0,说明i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比较优势;CA<0,说明i国金融服务贸易不具有比较优势;CA=0,则说明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具有中性的国际竞争力。指数越高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该指数综合考虑了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的比较优势,较RCA指数更全面、更真实。

我国2001—2010年的金融服务贸易CA指数始终小于0,2003—2006年随着保险服务进口的增加,CA指数不断减小,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也不断减弱,2007年保险服务出口又有明显增长,使得CA指数由-0.543增大到-0.445,平均CA指数为-0.5,这说明我国的金融服务出口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美国的CA指数从2001—2005年不断增大,2005年达到0.969的最高水平后又逐年下降,2010年恢复到0.507的水平,平均CA指数为0.6,这说明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英国的平均CA指数高达3.9,这说明英国不管是在金融服务出口还是在进口方面都显示出了最强劲的竞争力。法国、日本和韩国2001—2010年金融服务贸易的CA指数都在0上下较小幅度内变动,可认为这三个国家具有中性的国际竞争力。德国的CA指数2002年最高,为0.542,2004和2005年的CA指数为负,其他年份在0.15左右,可认为德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具有中性国际竞争力。印度2001年的金融服务进口远大于出口,这使印度2001年的CA指数只有-1.746,随后在2004年有较小幅度变动后逐渐增大,2008年CA指数为-0.002,印度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明显好转,而我国还处于劣势状态,在短期内不易扭转。

(三)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et Expor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NRCA)是由巴拉萨(Balassa)于1989年提出的一个改进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用一国某一产品或行业的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例与该国该产品或行业的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例之差表示该产品或行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NRCA=(Xij/Xi)-(Mij/Mi)

公式中,Xij表示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Xi表示i国的出口总额,Mij表示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Mi表示i国的进口总额。NRCA>0,说明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竞争优势;NRCA<0,说明i国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竞争劣势;NRCA=0,则说明i国贸易自我平衡。指数越高,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该指数剔除了产业内贸易或分工的影响,反映了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用该指数判断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比其他指数更能真实反映进出口情况。

我国2001—2010年的NRCA指数在-0.01上下波动,波动幅度很小,说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竞争劣势,在国际市场上只有很弱的竞争力。美国的NRCA指数都大于0,平均为0.012,英国的平均NRCA指数为0.075,是美国的6.25倍,可见其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法国的NRCA指数都小于0,日本的NRCA指数除2005年是正数外,其余年份也小于0,而韩国的NRCA指数在2002年略有下降后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又有所降低,但整体上较法国和日本具有竞争力。印度的NRCA指数在波动中增长,2007年大于0,可见印度的金融服务贸易有了较大发展,竞争力有所提高。

(四)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判定

利用以上三个指标的计算分析得出,我国的金融服务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竞争劣势,国际竞争力很弱。其中利用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A)计算的我国2001—2010年CA指数值最小,且在-0.6—0.4内波动,而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计算的我国2001—2010年RCA指数值都大于0,并从2006年以后有缓慢增大的趋势,可认为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一定好转,但当把出口优势考虑在内时,就没有这样的规律,即CA指数的值是波动的。利用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计算的我国2001—2010年的NRCA指数值最平稳,但都小于0,这说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总额比较小,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得到较大提升。

三、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

(一)加大金融机构资本投入,规范金融市场

通过政府的政策性倾斜,增加对金融和保险服务行业的财政拨款,改善金融企业的软硬件设施,提高金融机构的贸易实力,优化金融市场的外部环境。提高资本市场交易的透明度,规范市场投资行为,通过吸引优质外资,提高国内金融和保险机构的盈利能力,扩大自身资产规模,在立足本国市场的同时,逐步对外开放资本账户,真正实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打破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通过培养多元化的金融企业,像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促使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减少对国家的依赖,从而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二)抓住机遇,提升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营销力

在全球金融服务贸易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应抓住机遇,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增强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发展人民币离岸存款业务,努力推进中资银行向海外扩张市场,获取新的客户资源,同时注重提升金融服务贸易的营销能力,采取差异性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客户为本,针对不同的市场推出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完善营销渠道,加强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合作,优化海外市场的金融产品组合。

(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金融产品创新

学习和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成功经验,包括制度、方法、技术、人才和管理。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增加研发投资,加强国内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高技术、高知识、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电子金融,推动金融服务信息化发展,拓展金融服务的范围,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提升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形象和金融服务水平。

(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

通过建立和完善专业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和职工培训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优化我国的金融人才资源结构,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一方面要重视学校教育,鼓励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借助海外机构地处金融中心的优势,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工培训基地,培养复合型的金融人才;另一方面要学习先进国家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引进先进的激励机制,吸引国际优秀的金融人才,防止我国金融人才的流失。

(五)加强金融体制的改革力度,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尽快建立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和金融企业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协同监管,利用市场约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保障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安全发展。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加强我国金融业防范风险的意识,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①秦嗣毅,杨浩.金砖四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68—69

②陈慧. 全球金融危机下增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对策[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9(6):25—26

③董小麟,朱征兵.论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J]. 岭南学刊,2008(3):44

④韩景华.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9(12):9

⑤邹晓辉,陈亚珊.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业时代,2010(24):37

〔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省发展服务行业国际贸易隐形和显性壁垒研究”(项目编号:2008RKB171)阶段性成果〕

(杨杰,1989年生,山东新泰人,山东农业大学经管学院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贸易经济与管理。张吉国,1972年生,山东五莲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全球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先后爆发使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与以往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新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旨在提高本国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中为本国创造优势。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新时期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多元化市场战略、淘汰落后产能、关注新兴产业、扩大内需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贸易保护;新特点;影响;对策

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全球经济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2008年开始,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相继而来且反复恶化的欧债危机又给原本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主要贸易伙伴国家之间频发的贸易摩擦再次成为学术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关注的焦点。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的数据,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限制贸易的歧视性措施是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三倍之多。经济萧条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总是会赢得更多的支持者。当经济处于危机中时,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势会发生较大变化,而且在各国经济得以恢复后保护主义将会持续。当前,这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需要我们采取对策加以应对。

一、新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

(一)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更多地表现出歧视性的特点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各国的贸易保护是以防御性措施为主;而后危机时代,各国的贸易保护更多的是采取“以邻为壑”的措施。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的报告,自2008年11月以来,20国集团(G20)国家所采取的1013项歧视性和可能的歧视性措施中,防御性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272项,仅占27%。全球范围内,传统的贸易保护形式(包括提高关税和防御性措施)在歧视性贸易政策中的占比不到37%。

(二)以贸易保护手段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

新时期贸易保护主义不再是各国产业间或产品间竞争的产物,而是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竞争的产物。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格局,而本轮涉及范围较广的危机又加速了国际分工体系的调整。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偏向性的贸易政策可以帮助一国在未来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有利地位。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也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是这个时期调整的主题。能否在本轮调整中脱颖而出,关系到未来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分工。当其他发展中国家致力于一般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培育时,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贸易摩擦便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基于制造业回归和依托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则使发达国家对中国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显著增加。

(三)新兴产业的贸易保护措施旨在给本国创造优势

新贸易理论认为,政府的战略性政策能够永久地影响贸易格局,使一国的福利水平优于自由贸易条件下的福利水平。正如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发展曾经是电子革命的核心一样,新能源产业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一国如果丧失了在该领域的有效竞争能力,就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受制于能源约束,进而丧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个潜在产业的发展需要成功的创新,而创新所需的研究基础和动力需要市场的支持。尽管国际和国内市场都能够提供这样的科研和需求支持,但是相对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更加直接和可靠。因此,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初期,欧美等国相继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来为本国市场进入设置限制,旨在为本国创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优势。2010年10月15日,美国对我国清洁能源政策措施发起301调查,拉开了中美新能源贸易摩擦的序幕。2011年11月到2012年1月的3个月间,美国先后对原产于我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和应用级风电塔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我国的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也都表明,2012年下半年开始全球新兴产业领域的贸易摩擦逐步加剧。

(四)发展区域贸易组织成为贸易保护主义采取的主要措施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失衡”。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这个问题更加凸现出来,也使贸易保护主义情绪高涨。但如何才能实现自由贸易体制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呢?区域贸易组织不失为一个最佳的选择。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既能在区域内享受自由化带来的好处,又能通过对区域外的非成员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而使得国内的产业发展得到保护。有研究表明,区域贸易协定的缔结强化了缔约国对其他成员国的反倾销申诉。

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参与区域贸易组织的热情高涨,尤其是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截至2012年10月已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42个,其中有68项协议是2008年以后生效的,占总数量的28.1%。美国、欧盟、日本已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分别有45%、28%和62%是2008年以后生效的。

(五)反补贴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各国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案件明显增加。2008年,全球反补贴案件的数量增加至16件;与危机前的2006年相比,增加了一倍。仅2011年下半年,新增案件数量达17起。其中,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案件数量增加尤为显著。中国自2004年遭遇首次反补贴调查以来,截至2011共遭遇52起反补贴调查。其中,2008~2011年有39起,占总数量的75%。全球近半数的反补贴调查都是对华发起的,数量之多无他国可以相比。截至2011年,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反倾销的头号目标国。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未能取得“市场经济”地位。按照世贸组织规则,中国入世后15年(即2016年)将自动获得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这将影响各国对华使用反倾销措施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因此,各国陆续开始尝试使用反补贴措施,欲将其作为反倾销的替代措施。

二、新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的报告,自2008年11月以来实施的保护措施中有40%涉及到中国。作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国,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的出口和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一)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贸易救济措施可能产生的影响做过很多研究,认为可能存在以下负面影响:(1)贸易震慑效应,即自发起调查之日起,目标国涉案产品的出口就会受到影响;(2)贸易破坏效应,即在发起国做出肯定性裁决后,目标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会明显减少;(3)贸易转移效应,即贸易救济措施的适用将使原本由目标国出口的商品被其他国家的同类商品所取代,从而使目标国在发起国的市场份额减少。

以复合木地板为例,在美国对我国复合木地板发起的贸易摩擦案件中,贸易震慑和破坏效用非常明显。2005年7月1日,美国3家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发起337调查的申请,并请求签发普遍排除令和禁止令。2006年7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初裁,普遍排除令涉及的产品范围非常小。因此,2006年我国对美国的复合木地板出口仍然保持了与以前年份相同的增长势头。但2007年1月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终裁结果却令人始料不及,最终认定多家中国被诉企业在美销售地板专利侵权成立,并签发了普遍排除令。受此影响,相对于之前年份的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对美国的地板出口急剧下降。尽管有3家企业提起了上诉,但2008年7月31日联邦法院裁定维持最终裁决。2008和2009年的两年间,我国对美国的复合木地板出口缩水36%。

2010年,中国对美国的复合木地板出口出现小幅回升。当年11月10日,美国又对原产于中国的复合木地板发起双反调查,受此影响我国2011年对美国的出口基本没有出现增长。2011年10月12日美国商务部作出双反终裁,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复合木地板征收最高达58.84%的反倾销关税和26.73%的反补贴关税。尽管个别企业适用4.81%的合并税率,但大多数企业都适用于高达85.57%的合并税率。面对仅有10%的行业平均利润率,此类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无疑会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对新兴产业的影响

以光伏电池为例,就新兴产业而言,发达国家对华的贸易摩擦始于危机后。2009年8月,德国两家大型太阳能公司向德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提出对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反倾销调查申请;9月,德国光伏产业联盟准备收集中国企业证据,向欧盟提起反倾销立案调查。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先后公布了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仲裁税率(对中国涉案企业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14.78%~15.97%的反补贴税)。

美国的“双反”案件一方面产生了显著的“贸易破坏和贸易转移效应”,使得我国对美国光伏产品及组件的出口骤降、市场份额锐减;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显著的“能力破坏效应”,使得我国国内的部分生产商处于停产状态或退出市场。根据全球光伏网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美国“双反”导致2012年二季度中国对美洲市场出口量大幅下降,跌幅达到22.3%;按照出口额计算的美国市场份额也从一季度的23.3%跌落到了二季度的7.3%。2012年,光伏行业生产链的重要环节(硅棒、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生产商的数量从901家锐减至704家,其中组件生产商从原有的624家锐减至454家。此外,还有180家生产链内生产商进入临时停产状态。

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江苏省的光伏产业抓住了机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江苏省光伏产业的规模和出口都是全国之最,产量约占全国的70%,超过90%的产品销往欧美等海外市场。然而,发达国家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围堵对江苏省光伏产业产生较大影响。据统计,2012年1~4月,江苏省太阳能电池出口价值总额29.4亿美元,同比下降39.2%。以无锡尚德为例,2011年公司毛利润出现了金融危机后的首次负增长,毛利率也不及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仅有8.07%,也是自2005年上市以来的最低点。2011年,公司的净利润率和营业利润率双双为负;其中,净利润率从2010年的9%跌至2011年的-27%,营业利润率从2010年的7%跌至2011年的-17%。2012年情况继续恶化,公司市值已经由上市之初的49.22亿美元跌至1.94亿美元。

三、应对新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一)传统产业产品的出口要实现市场多元化

新兴发展中国家挑起贸易争端主要是以保护本国及本国在第三国的市场,进而实现保护本国产业发展的目的。产业要发展就要求产品必须有市场,国内市场相对于国际市场更容易控制,因此新兴发展中国家关注更多的是本国市场。而发达国家挑起贸易争端的动机之一是保证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降低失业率。为了使本国经济尽快走出危机后萧条的阴影,发达国家与我国在传统产业产品方面的贸易摩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增加。通过采取多元化市场战略,传统产业产品方面的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我国企业在出口时,应避免对某一国家过于集中地出口,使得产品在该国的市场渗透率过高或进口增速过快。

(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争端

尽管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传统产业的贸易摩擦还将继续存在,但不会是未来的焦点。更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贸易摩擦。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政府可以通过对高端产业进行保护而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此这些领域将成为当前及未来贸易摩擦的主要领域,并且是长期的、艰巨的。对待这类贸易争端,我们应该据理力争,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三)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竞争力

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来源,但这主要是依赖于加工贸易的规模。集中在产业链中部的低附加值生产无益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其过剩的产能也给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埋下隐患。虽然贸易摩擦在短期内会抑制生产和出口,但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淘汰生产效率低下的小型微型企业。竞争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更容易将生产的重心逐渐由利润微薄的低档商品转向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中档商品,这样可以降低与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同构性,进而减少这方面的贸易摩擦。

(四)进一步规范政策,不断扩大国内需求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尤其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一定要熟悉世贸组织规则,不能随意进行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可以通过消费补贴等形式弥补国内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不足的问题,以此来刺激内需的有效增长。以江苏省为例,据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江苏省外贸依存度达71.7%,其中出口依存度为41.5%。全省近20%的工业产品依赖国外市场销售。对国外市场的高度依赖使得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下降,亟待开发国内市场。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市场的开发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相对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可控性更强。从过度依靠外需转为以内需为主,是减少我国与他国间贸易摩擦的良策。

参考文献:

[1]Irwin,D.A.Irwin.Trade Policy Disaster:Lessons from the 1930s,MIT press,2011

[2]刘旭,“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2012(1):28-32

[3]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与新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赵国栋,2012年二季度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统计分析报告[EB/OL],全球光伏网,http,//www.pvall.com/news/content-52774-1.aspx,2012-09-21

[5]2012年度中国小型光伏企业多遭淘汰[EB/OL],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http://guangfu.bjx.com.cn/news/20130108/412197.shtml.2013-01-08

[6]江苏多个新兴产业相继遭遇国际贸易摩擦[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0/20/c-13567136.htm,2010-10-20

(责任编辑:闫春英)

全球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各国的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也日益突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不仅面临着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压力。如何合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对外贸易活动的重要课题。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特点基础上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对外贸易模式转变的策略,以期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模式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自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1985年T?莱维最早提出“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一)贸易呈现自由化

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生产迅速国际化

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三)资本逐渐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四)科技日趋全球化

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既有机会,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一)机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在21世纪最大的发展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拥有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的契机,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这样的成就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数量的扩大有着重要的密切联系。正是通过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中国才从世界经济市场中获得所需的资本、技术、人才等重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提高经济竞争力。同时,为了迎接国际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对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和技术都有着严格的国际标准,中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通过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内企业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结构优化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使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贸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的,引入外来竞争机制,带来压力和紧迫感,成为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国可以借助国际竞争扫除市场化改革中的障碍。同时,全球化对各国贸易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国际贸易政策随之制定,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不断调整和完整对外贸易政策,增强市场自由竞争力度,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良好的贸易环境。

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风险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明显,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球化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威胁,伴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进了大量世界各国的先进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对我国原有市场和相应产业产生很大的冲击,带来了一定的市场风险,影响了经济稳定发展。

其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市场形成一个整体供应链,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其他国家的限制和影响,在贸易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政治、经济或者其他因素的风险,就会严重制约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比如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是其中一个表现,疫情期间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很大的冲击。

再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密切,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国际间的贸易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一旦贸易中利益受损,势必会引发贸易双方之间的摩擦,中国经济也受到大量的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特点

一是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逐年攀升。近十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的20.17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1.54万亿元(如表1 所示)。二是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的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对外贸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技术增加值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很多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机电产品所占比重接近六成。去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0.06万亿元,增长4.4%,占出口总值的58.4%。三是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2019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8.61万亿元,增长5.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9%,比2018年提升1.2个百分点。四是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增加。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3.48万亿元,增长11.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1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

(二)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虽然对外贸易规模比较大,但贸易利润微薄。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中国长期处在国际分工中价值链的中低端,出口商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仍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缺少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在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二是作为世界加工重要基地,承担的经济全球化的产业链中低端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品,比如化工、皮革,这些资源消耗过大的加工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整个社会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创新转变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背景下,中国只有加强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市场的创新强国,才能提升贸易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获益。

(一)加大科教兴国力度,完善创新体系

国家应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创业技能等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培养适合经济全球化市场需求的国际贸易综合性人才,同时,加大知识创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技术密集型特别是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形成完善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体系,加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的培养,形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之路,提升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对外贸易模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对外贸易中,加强与发达国家间的高新技术等深层次合作,促进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鼓励外贸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中跨境电商商务模式,来完成传统企业的改造以及升级工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三大板块进行不断的整合与发展,从而实现传统对外贸易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最终提升中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国际竞争力。

(三)积极开发多元化国际化市场,实现优势互补的“走出去”战略

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积极影响,开发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推进与国际重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合作,同时加强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合作,同时,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转变利用外资的增长模式,逐渐形成高层次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实现我国外贸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变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实现优势互补、和谐共赢的对外贸易合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方珂然“.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模式[J].经贸实践2018(1):70.

[2]   何婧华“.互联网+”背景下百色对外贸易方式创新研究[J].知识经济,2017(23):43-44.

[3]   许英明.外商投资法开启制度型开放新时代.中国经济时报,2019-03-13.

[4]   黄利宏.新常态经济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J].贸易经济,2019(10)

作者簡介:

张广毅(1992—),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本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全球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贸易政策的选择必然对世界贸易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贸易政策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我国应当采用管理贸易这种次优的贸易发展模式。理由是,我国目前处在一个贸易摩擦的特殊阶段,选择这个贸易政策有利于我国合理的避免贸易摩擦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不利局面,保障我国经济健康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 贸易摩擦 管理贸易 贸易政策

当今世界需要自由的贸易环境,而不是保护贸易。我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但是,现实却是一些国家打着自由贸易的幌子,实际上则进行的是保护贸易。目前我国虽是贸易大国却还不是贸易强国,完全进行自由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我国还应该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制定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贸易政策,既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还不招致他国的打击报复。

一、管理贸易综述

1.管理贸易理论的内涵

对管理贸易内容的研究,国内外不同学者也是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外学者主要从三方面理解管理贸易:一种解释为,管理贸易是受非关税壁垒控制的贸易,等同于“公平贸易”范畴,采取管理贸易的部门是那些生产能力过剩的部门;而有的学者提出了较为清晰的解释,即管理贸易是政府为管理本国经济,以及国家之间经济而有意识对贸易与投资的直接干预;也有的学者认为,管理贸易是受政府政策控制的贸易。国内学者对于管理贸易的研究虽然也都有不同的侧重方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认为管理贸易具有政府干预性质。

“管理贸易不同于自由贸易,它既要遵守战后贸易自由化规则,又要采取特别保护的措施。”所以,本文对“管理贸易”的理解是这样的:指世界上各贸易主体在最大化由国际分工引致的比较利益这种偏好的过程中,为有效解决合作中的冲突,以及实现相互合作的潜在利益,所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将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政策。

2.管理贸易理论的特点

(1)博弈性。管理贸易理论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博弈的结果。一国由于生产技术、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要素禀赋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一个国家贸易政策的结果或偏自由贸易,或偏保护贸易,偏向程度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性就体现在双方博弈的结果上。因此,管理贸易的运行总是贯穿着博弈,具有博弈性。

(2)具有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双重性。管理贸易是有组织的自由和协调的保护,具有双重性。当全球贸易协调与合作得到较大发展及认同时,管理贸易就更体现出自由贸易的特性;当全球贸易协调不足或各国保护过分时,管理贸易就会体现出保护贸易的特性。

(3)管理贸易在形式上的多样性,以及实施的复杂性。管理贸易总是在不断地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根据各国所实施贸易行为的预期而博弈着,同时由于具有自由与保护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及实施的复杂性。

(4)“国家权力”国际化。当一国加入某一国际经济协调性组织时,总会丧失一部分国家的权力。这是一种“国家权力”国际化的体现。“国家权力”国际化是管理贸易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我国应该实施管理贸易政策

我国现在处于贸易摩擦的高峰期(见下表),贸易摩擦的存在给我国贸易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损失了一部分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面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潮流,我国首先应该顺应这个历史潮流。但是完全的贸易自由化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那么,我国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合理的解决贸易摩擦,贸易政策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条件及环境下,我国解决贸易摩擦的最佳手段就是实施管理贸易政策。

从国际角度来看,我国可以实施管理贸易政策,这主要是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世界各国产业间、产业内贸易与投资的增加;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协调的加强,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强化。

从我国自身的角度出发,我国应该实施管理贸易政策。一方面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能与世界通行的贸易制度相接轨的自由贸易制度。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过渡的时期,在追求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不可能牺牲自身的国家利益。因为贸易自由化作为一种建立在全球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理想目标,不可能在一国得到实现。如果某一国自行实施门户完全洞开,必然会严重损害本国的产业和贸易利益。

数据来源:根据WTO秘书处公布的反傾销数据加以整理。

三、我国采用管理贸易政策的绩效研究

1.我国从管理贸易政策中所能获得的好处

第一,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完善和加强会促进我国贸易的发展。管理贸易是要在自由贸易原则基础上,协调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均分贸易利益,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各国间的贸易关系将在多种WTO协议或协定的约束基础上有协调地展开自由竞争。

第二,中国将受到管理贸易传导作用的影响。对外贸易具有传导作用。中国在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将会受到国际管理贸易传导作用的影响。

第三,中国企业的贸易机会增加。管理贸易是以协调为重要内容的贸易体制。这种体制尽管不是纯粹的自由贸易,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管理贸易也为世界各国的企业提供了有协定或协议保护的贸易机会和市场,为这些企业竞争的合理性、合法性提供了保证。因此,那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销售渠道畅通,信息灵通,拥有全球战略的企业因竞争能力强而能更好地利用贸易机会、开拓市场。

第四,促使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近二十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一个国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是世界各国实施管理贸易的重点,另一方面该产业领域中的“大多数公司都是全球游戏者,它们在大范围内进行销售、生产,甚至连科技研究也分散在世界各地。它们通过战略同盟网和合资等方式与外国竞争者的联系愈益增多。” 于是导致的结构是,管理贸易的干预使得高新技术源头国家投资研发,而技术外溢性又导致成果的外化。由此,我国可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外溢促进本国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并以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换代,突破传统加工制造业和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受到制约的障碍,促进科技与生产的一体化,从而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创汇能力,真正实现“科技兴贸”战略,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五,促使中国尽快完善外贸法规体系。中国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目前还不完善。管理贸易要求各国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建立在相互协调、监督与合作的基础上,这也就要求中国的外贸法规要尽快的完善,尽快实现与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的接轨,以利用国际市场际遇,保障对外经贸交往,维护贸易正当权益。

2.管理贸易政策的实施给我国贸易发展带来的阻碍影响

首先,中国也会受到管理贸易负面传导作用的影响。发达国家连续不断出现经济危机,以及经济“滞胀期”导致的经济衰退和波动势必对希望平稳发展经济的中国产生负向传导作用。尤其是在1997年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竞争与抑制作用。对中国经济与贸易的“制裁”与报复行为将会从原先的一国扩及到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所有成员国。这大大增加了我国与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协商和谈判难度。

再次,管理贸易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构成威胁。管理贸易在对各国企业提供贸易机会的同时,也会使那些只重贸易,不重生产经营方式与观念落后的企业丧失许多贸易机会。对中国来说,那些不完全具备国际经营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美):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宫占奎 朱彤等著:国际贸易趋势与中国政策选择[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3]王厚双:贸易战离中国有多远[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崔日明 王厚双 王韶玲:入世与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调整[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5]赵 谨:全球化与经济摩擦[M].商务印书馆,2002

[6]李 群:管理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5(2)

全球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中国房地产;贸易争端

一、引言

近几个月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双方都就对方生产的商品加收额外关税,不断增加关税的产品名单以达到对对方的威胁,从而在贸易谈判中增加砝码。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深远,不仅仅存在在进出口贸易上,对经济的各个方面也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尤其对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房地产和楼市未来的趋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贸易战的背景

(一)摩擦阶段:2017年8月14日,特朗普政府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决定是否对“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展开“301”调查,就中国涉及侵犯美国知识产权,以及强制美国企业转让高科技技术进行调查。这一举措带有很强的单边保护色彩,使得中美贸易关系紧张,是中美贸易战的导火索。

(二)贸易战前夕: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就“301”调查结果,将从中国进口商品进行大规模的增收额外关税,中方发言人表示,:“中国不想打贸易战,但也不害怕打贸易战,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

(三)贸易战开战:4月2日,我国财政部发言:对原产于美国的七类共计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四)贸易战逆转:4月8日,特朗普称:“习近平主席和我们永远是朋友,中美将就知识产权等问题上达成一致。”美方对贸易战态度缓和。

(五)贸易战持续升级:6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重新发表不利于贸易战的言论,决定对中国价值约5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不少于25%的关税,涉及的领域多达1300多个类别。中国政府立即做出回击,对来自美国的30亿进口商品加收关税,全球最大的两大经济体走向一场前所未有的贸易大战,全球股市纷纷下滑。

(六)贸易战正式打响:7月6日,美国政府对中国开始第一批清单的818个类别,共计340亿元的商品增收额外关税。作为反击,中国在当日对美国的同等规模同等价值的商品加收25%的报复性关税。

三、美日贸易战对中美贸易战的启发

美日贸易摩擦始于1955年,至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国对日贸易逆差急剧上升,1985年约为462亿美元,约为1975年的27倍。美日矛盾不断升级,直至1985年双方协商达成“广场协议”。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日美贸易战逐渐结束。日美贸易战虽然不是中美贸易战的重复,但就美日摩擦并进一步升级至最终的后果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短期来看,美国通过单边的贸易保护强制性地限制了贸易逆差,短时间内改善贸易赤字。但根本上促使两国贸易额转变的因素应该是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美日贸易战期间,虽然从表面上看每一阶段的贸易谈判都能转变美日贸易赤字,但从长远来看贸易赤字却是上升的。由于日本本国的高科技技术水平的上升,从而将自身的产业升级,令美日贸易结构在贸易摩擦中不断重塑,贸易差额得以扩大。美国对日本的制裁反而从另一方面促进日本调整产业结构。

从汇率来看,美日贸易战对日本的影响持续了3至5年,而从经济增速来说,贸易战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仅仅在1986年1年内体现。因此,贸易战导致的日元升值、贸易量下降、对日本的经济造成短期冲击。真正导致日本经济下滑的事实上是日本央行错误的货币政策,房地产经济在贸易战中积累了大量的泡沫,然而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突然收紧导致泡沫破灭,致使经济硬着陆,导致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日本经济都处在一种疲软的状态中。

虽然美日贸易战和中美贸易战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点,但是现在的美国和当年的美国都存在很大的贸易赤字,受着来自国内的很大压力,但是,中日在对美国的政治上还是贸易上都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根本没有可比性。与80年代的日本不同,中国政府坚定地保护民族利益,断不会拿核心利益作为交换。

四、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楼市的影响

贸易战对国民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受阻,贸易顺差转变为贸易逆差,出口外汇额明?@下降,央行外汇汇款变少,于此同时,用以向企业支付等价值人民币的数量减少,以往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入房地产。贸易战的背景下,显然这部分资金流入也会相应的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房地产的资金流动性紧缺,加之大型房地产商开发和房地产交易中资金压力,下半年房地产开发速度将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减弱,楼市需求也会适度紧缩。

2016年至今,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针对楼市存在的炒作等行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然而在调控初期很多城市出现了房价不降反涨,很多楼盘疯抢甚至有些大的开放商依仗资金的优势压盘不卖的情况,调控后期房地产热度有所回降。然而中美贸易战不同于调控政策,它试图抽走房地产中的大部分资金,这会让楼市产生不安的情绪,中国房地产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楼市行情波动的情况。然而由于贸易战的影响货币贬值,很有可能会引起新一波的通货膨胀,这样从楼市出逃的资金面临贬值的风险,老百姓面临两难的境地。大部分人不敢轻易的离开楼市,毕竟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房子的保值功能更加明显。

然而,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丰富的宏观调控手段,将会出台一系列的针对性调控政策。笔者认为,国家会根据贸易战的发展演变,允许汇率适度下跌,在这里我们要认识到汇率小幅下跌并不是坏事,人民币走弱、有利于改善出口形势,加大出口力度,对于房地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资金流通不足的压力。与此同时,国家也会出台相应的货币政策,以刺激资金流动率,从而减轻资金对房地产带来的压力。从国家层面来说,房地产若出现大幅下跌是不能够承受的,所以国家并不希望贸易战对楼市产生太大的影响,释放货币流动性是与贸易战带来的可能的风险做对冲。事实上,政府一直不断调控政策从而维持楼市的稳定性,即又不能暴涨,亦不能暴跌。

无论如何,中美贸易战直接影响中国经济,有日本的前车之鉴,中国政府一定会更好的运用政策杠杆,避免房地产泡沫,更不能将房地产经济硬着陆。事实上,我国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面对贸易战的波动也不同,有些城市楼市出现阶段性的恐慌下跌,有些城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还出现上涨的趋势,总的来说比较稳定。

上一篇:跨境贸易论文下一篇:贸易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