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范文

2023-10-11

人文环境范文第1篇

1.先做人后做事

我们公司倡导每一个员工要“先做人后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在九虹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正直、诚信、清廉。

百行德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比“才”更重要,高尚的品德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而再大的才能也填补了人格的缺陷。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坚持修身立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先做人后做事”,贵在做人。做人道德要正直。要努力做到公正无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敢于坚持真正,不畏强势,不昧良知,维护正义。

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人无信则不立。失信就是失败,人格的破产是最根本的破产。九虹人都要做一个让人信赖的人:让上级信赖,让下级信赖,让同事信赖,让客户信赖。

廉洁是做人的美德。一团体、一企业,能兴清廉之风,方成发展大业。 立身修德,干部要以身作则,为人表率,“起于点滴,行于心田”,时时处处给员工做榜样。

古今往来,凡能立业成才,受人信赖者,都是品行端正的人。公司每一名员工都应知荣明辱,信守道德。

“先做人后做事”应当成为全体员工修身立德的座右铭。

2.忠诚于自己的公司

忠诚反映着一个人的品质。一个有忠诚之心的人,是可以信赖的人。

1- 1

九虹重工·企业文化手册

我们公司培养和发展员工,第一看重的不是能力,而是个人品质,特别是看重他忠诚的品质。

公司员工必须把忠诚公司作为一种觉悟、信仰和原则。作为公司的一员,必须坚持公司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视公司为自己成长的摇篮和家园,忠于公司事业,热爱本质工作。

忠诚公司的直接行为就是融入公司,和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理论保持高度一致,和公司成为共同体,与公司同舟共济。

忠诚公司必须落实在行动上。每个员工都要时刻牢记公司的利益,不利于公司的话不说,有损于公司的事不做。自觉保守企业秘密,注重个人形象,维护公司声誉。

3、拥有敬业的激情

敬业,就是忠于职守,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和工作。

激情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只要你始终具有敬业的激情,你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人,你就会成功。

敬业的激情是良好精神状态的表现,一个优秀的员工总是具有积极的思想,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主动工作。我们的事业需要具有敬业激情的员工,我们公司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要始终保持敬业的激情。 敬业的激情要体现在履行工作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之中,每一个员工都应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积极进取的态度,以感恩之情去工作。

敬业的激情是我们不断克服困难、追求卓越的动力。一个没有激情的人,一个以消极怠慢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淘汰。因此,要始终以热忱的激情,不断拼搏进取。

九虹重工·企业文化手册

4、保持谦虚的态度

谦受益,满招损。谦虚是一种美德,谦虚使人进步。

山不辞石方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方能成其深。只有谦虚的人才会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得到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自己不断进步。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始终保持谦虚的心态,反对骄傲自满。

勇于承认错误、主动改进错误是一种谦虚的美德。人非圣贤敦能无过,一个人偶尔犯错在所难免,但是决不能为错误找借口,也不能重复犯同一个错误,更不能傲慢对待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无视自己的错误。

骄傲和自满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战胜自己是困难的,但作为团队中的一员,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我们必须克已、律已,反骄破满,只有这样,我们的团队才能成为杰出的团队。

谦虚不是退避,更不是推诿,而是虚怀若谷,精益求精;不耻下问,处处学习。谦虚的人能尊敬他人,也能受到他人尊敬。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停止不前,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为实现2018年前的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不懈奋斗。

5、视服从为美德

九虹重工的企业管理具有半军事化管理的性质,九虹重工是实行高度垂直化管理的行为,这些特点要求每一个员工必须把服从作为一种职责和美德。

执令畅通。令行禁止是九虹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作为一名公司员工,有责任也有义务不断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

服从促进团结,团结出智慧,出生产力。建设一流企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公司上下团结一致。因此,每一个团队、每一个员工都必

九虹重工·企业文化手册

须把服从作为一种美德,做到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思想和行为。

服从与创造性开展工作不矛盾。我们提倡按照上级的指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反对任何机械的形式主义做法。

反对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一种腐蚀剂,是服从的对立面。自由主义强调自我而无视企业利益;强调小集体而无视团队整体,通常会形成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表现形式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水;扯皮推诿、不负责任;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内部不说,外部乱说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工作的大敌。

6、注意细节 追求完美

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是一种尽善的境界和卓越的追求,它体现着一个员工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细致精良的工作要求,是公司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建筑设备行业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因为,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和失误,都有可能酿成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任何工作都是细节的组合,把每一件简单的小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差距往往来自细节,造成不同结果的因素,常常是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公司里,员工们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小事”,但这些“小事”事关公司的“大事”。因此,做任何工作都要严肃认真。

用心做事。就是以负责、务实的精神,去做好每一天中的每一件事;不放过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并能主动地洞察到每一个细节背后可能潜在的问题和后果;尽力做得比自己计划得更好,比别人做得好。

九虹重工·企业文化手册

做细才能落实。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则精,细则成。每一项细小的工作体现都是公司发展战略的要素体现,每一个员工必须养成注意细节的习惯,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专心专注,一丝不苟地把每一件小事做细、做实、做好。

7、终生学习

学习是阶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决定他个人的竞争力,一个团队的学习能力决定他们团体的竞争力。公司提倡:每一个部门都要成为学习型团队,每一名员工都要成为终生学习的人。

学习是创新之源。惟有提高团队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把公司建成学习型企业,把员工培育成学习型员工,是我们公司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非学无以成才。学习是充满了思想性的行动,能够培养开放性、创造性、动态性的思维,只有坚持学习,才能不断登高望远,超越自我。

对领导者来说,能不能刻苦学习,是事业心强不强的表现。要有比普通员工更敏感、更自觉的学习态度,决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学习,不仅是学习现成的业务理论知识,还要从实践中学习。要勤于钻研,精益求精,成为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

学海无涯。持续学习能力是员工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每一名员工都应成为终生学习的员工。

8、有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承担的义务的认知和信念。就是没有人督促你、强迫你,你也能够自觉、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的觉悟。

在企业里,责任感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境界。责任感决定着一个人对

九虹重工·企业文化手册

工作的态度。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是公司对员工的期望。 有责任感的员工,必然是主动性的员工,有协作精神的员工。

自觉奉献是有高度责任感的集中表现。员工不论在什么岗位上,只有责任感强,就能做到恪尽职守、勤奋敬业,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天、每一项工作。

有高度责任感的员工,就会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样的员工,工作主动、标准高,创新意识强,从不满足现状,工作总是进取,争先创优,是团队中最受欢迎的人。

缺少责任感,就是“被动反应型”工作的员工,就会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工作就会落后。满足于平庸的现状,有推诿、偷懒、取巧中被动地应付工作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9、有爱心

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在心理上不是一个健康的人。

我们讲的爱心,就是关爱生命的情怀。要从一切生命的生存价值上来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大自然赋予万物以生的权利,从而培养一种“仁爱”和“博爱”的思想。

九虹重工把爱心概括为“五个关爱”,即关爱企业、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关爱家庭、关爱社会。这是我们公司所倡导的爱心理念,也是公司对员工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爱心理念”与“平安理念”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建设现代企业的必然要求,是所有员工都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爱心理念”与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核心理念的思想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公司既要在内部培育和形成爱心氛围,也要坚持把爱心奉献于社会,忠实履行社会责任。

九虹重工·企业文化手册

人文环境范文第2篇

摘要:建筑不但代表了设计师的灵感,还体现了社会的文化。一个有文化底蕴,具有民俗民族色彩的建筑群体,可以吸收和整合世界各国建筑文化的精髓,继承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建筑的现代化人文融合,建立一个具有独特文化色彩而又“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而现代建筑过于智能化和多元化却忽略了人们内心真正对建筑渴求的因素,这就使得新的建筑只存在作用性,缺乏了与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建筑;文化;创新;协调

一、城市与建筑的设计关系

一个城市的实体部分主要是由大大小小的建筑物构成的,随着全球的经济进步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的性质、内容、规模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的设计不再是单单的一个个体的设计,而是要结合周边环境以及建筑的本身的用途来进行设计建造,需要以城市的设计理念来指导整个工程的进行。

城市设计一般指进行城市区域的一个综合的环境设计。这个设计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审美、自然条件、设计功能以及技术等因素,目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一个适合人们生活发展的舒适、方便、优美、整洁的居住生活空间环境,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城市设计属于一种行政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1.1 城市设计及其任务

城市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它的主体对象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它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的物质环境形态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行为和感受。因此城市设计既要考虑到人们日常的一些活动要求,比如生产活动、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出行等,还要考虑到人们对环境的精神和物质的要求,比如建筑的私蔽性、易识别性、可居住性,周围建筑群体环境的肃穆性或活泼性,以及建筑的比例、层次、场所、序列等影响到人们审美的一些因素。城市设计包括众多内容,从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到一个标志物,一排路灯,任何在城市内进行的环境形态的改变或土地的开发利用都是需要城市设计的。因此城市设计随着设计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而改变,而设计范围的重点内容和任务就是城市和社会的综合环境。

1.2 城市设计理论发展

从古代城市到现代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风格的变化,这些发展变化都是经过一系列的设计完成的。古代的建筑设计虽然没有像现在的这样专业的建筑师、规划师和设计师,但是古代城市的设计与规划也都是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和推敲,也属于建筑学的一个分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城市规划才正式走上建筑学的舞台,进而明确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和内容,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变化。

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联系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的地域地貌特点和自然条件,一系列的与自然环境有关的因素,例如日照、抄袭、地形地貌、水质水流、风势、土地、气温和气压等,这些因素对于人们的居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存的媒介,应当适应自然的变化,创造出适合人们居住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在东南亚各国的海岛上,气候炎热,人们便用当地盛产的椰树叶、棕榈叶作为房屋的建造材料,盖起小木楼和茅草房,这样的建筑通风、简洁还凉爽。中亚西亚地区以及中国的高寒西部地区,人们则是傍山用石块垒砌石板建筑,这样的建筑不透风,人们可以保温、挡雪挡风、御寒。美国的东部、澳大利亚、中国的南方地区属于雨量充沛的地区,这里的气候较温润,人们便用木材和砖瓦盖房子,不但通风透气,还可以遮阳避雨。而像我国的戈壁滩、黄土高坡等地区,气候干燥,雨量较为稀少,人们便建起了具有特色的土坡、山边挖洞筑房形式的生土建筑,还有的地区直接把建筑埋在山坡下,形成一种半开敞式入口。

这些建筑都是具有当地的特色风格形式,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并且将人的生活与自然因素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与人文化的统一。由这些建筑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不但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实现的作用,还要来源于自然、服从于自然。

三、建筑与人文化的协调统一

3.1 建筑与人文的统一

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不但创造了文化,还被文化所创造。而建筑本身是为了人的使用而创造,在被人创造的同时,还影响了人们对建筑的观念和想法。因此建筑的出现,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起源,进而随着人文的发展演变而自我的发生结构构成、功能本质以及个性的发展。

由人的思想意识可以决定物质的形态和特点,而物质的形态特点同时又对人的思想意识起着一定作用。建筑作为人的思想产物以一种物质的形态存在,具有独特的文化内容,不但反映了人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对物质的创造发展,也反映了人们不断追求精神文化的高度。

3.2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以及与人文的联系

3.2.1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主要以木质构架为主,大多选择木构架作为房屋的承重结构,其中抬梁式是最为普遍使用的结构。宋朝后木构架开始增大,房屋的柱身进行价高,元明清之后,房屋的构架性也得到了整体的加强,排列较为紧密。

中国古建筑基本上属于单体造型,这样的单体建筑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屋基类似一种地基的作用,而重要的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上。单体建筑平面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和八角形。

中国古代的建筑物对装修和装饰有着很多的讲究,一些物品的摆放位置是有着特定的规矩的,还有一些建筑的构件和部位,都是经过美化处理的。

3.2.2 中国古建筑与人文的联系

中国古建筑要求高度的精神内涵,它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要与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伦理价值相统一。在古代,有着较高艺术价值的建筑大多起着维护社会和谐的伦理思想和政治统治制度的作用。古建筑都被赋予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表现出当时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色彩,从色彩的装饰到整体的空间组合,都是体现出建筑与人文的极高的统一和协调。

3.3 新时代建筑的特点

新式的建筑机械、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已经被运动到现代建筑中,工业化的模式不断被套用到现代建筑工程,“多快好省”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建设方式。但是当现代建筑被如此高效率的创造出来,却牺牲了采光、朝阳、通风等真正人们需要的一些空间布局时,人们开始考虑,到底是需要良好的居住条件还是一个钢筋水泥的地带。

建筑需要将技术与艺术进行完美的融合,而艺术本身就是取自于人的思想和意识,但是当今新时代的建筑大多只注重创新技术,却缺少了对过去传统经典的建筑形式和艺术形式的传承。当然,现代建筑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看法和追求,也在很大方面上代表了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但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体,建筑需要发掘内在的文化精神,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的民族色彩,继承有价值的人文精神,并逐渐发扬光大,这才是这个社会发展的真正永恒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 戴普亮.现代建筑的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杨子喜.中国古代建筑史[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梁溪培.我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的位置[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李媛媛.建筑空间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人文环境范文第3篇

1、高校人文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 我国高等院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 在校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 全国各大高校经历了空前的扩建浪潮。随之而来也产生一些问题, 不少富有特色的大学校园因为盲目扩建逐渐丧失个性。校园中的景观应该承担起校园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教育的作用。

2、人文景观在高校中的设计意义

人文景观不仅以一种艺术作品在高校校园中呈现, 使师生们与来访者无时无刻地享受到校园的优美环境。同时也是一种校园的文化传承与精神文明的展示。在高校环境建设中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二、高校人文景观的特点

1、纪念性特色

纪念性的景观可以直接表达与校园有关联且具有历史性的纪念意义的景观。为了更好地寄托文化于景观的物质形态之上, 设计此类人文景观, 不仅要体现高校的人文内涵还要将校园的人文景观所展现的纪念意义彰显出来, 包括如今流行的文化理念。

2、功能性特色

高校校园户外陈设要突出其校园的功能需求, 如座椅、街道、小桥可以满足使用的要求的同时也应该与校园文化、建筑风格相统一。通过实地考察几所大学发现的常见问题座椅休息的位置设置不合理, 公共设施太过一般, 有些地方的椅子就是一般的公园座椅并无校园特色。

3、地域性布局特色

不同的校园因为地域不同, 校园的地理环境也不相同, 整体的规划与景观设计应该遵循校园自身的自然规律来发展, 如一个校园位于一片起伏的山丘上, 校园的规划扩建及景观设计都应该根据这片山丘而建。如加州波莫那州理工大学的整体规划是坐西朝东的布局, 东南面为开阔的场地布置有教学楼、图书馆以及生活区域、体育运动场、停车场。西北面山丘区域比较多, 将其设计规划为校园的景观区域, 设置了接待培训中心及各类植物、畜牧场所。整个校园规划设计结合了其自身的校园特色自然风貌既具有独特性又极大的保护了校园的生态环境。

三、高校人文景观的分类及设计

1、雕塑类景观的设计

雕塑类景观的设计应与雕塑周围的环境以及整体校园环境和大氛围的建筑风格相辅相融, 不仅是校园中可以观赏艺术品, 还可以艺术性的突出校园自身风格。然而, 国内大学校园雕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未能挖掘雕塑的精神和文化意义, 无论是雕塑本身的设计还是与校园环境的整体设计相融合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2、设施类景观的设计

校园规划设计中, 功能型设施类的景观应做到适应周围的环境而设计, 并正确合理的设计户外设施。如电话亭、座椅、垃圾桶等设施的设计都应该与校园环境相融合并分布在合理的位置。比如可以在图书馆附近设置一些休息类的设施供有喜好晨读的学生使用。在喷泉休闲广场、运动生活区域的周围来放置些座椅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放置的地方应该根据周围环境以及人流量的大体分布情况而进行有序的放置。这样不仅可以让学校的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也能促进校园同学、师生之间的友善交流。

3、植物景观的设计

植物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 通过不同的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装饰艺术形态。高校的校园植物景观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势地貌、区域环境气候以及建筑风格进行搭配选择。不同的乔木搭配不同相宜的灌木群可以很大限度的发挥植物的个性色彩丰富校园的景观, 方便人们对于道路的识别以及外来观光的游人对校园的美好记忆。由此可见植物的个性化配置是可以打造高校校园的个性化风貌的不错选择, 如武大的樱花每到三月初就有络绎不绝的当地学生及外来游客前去参观游玩, 樱花就成为一张武大校园的特色名片。

四、高校景观的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

高校景观功能性不仅体现在功能的使用原则上, 一些景观设施能够在未来满足其校园的变化发展, 同时也体现在精神上, 高校景观应该有特殊的校园文化性, 校园的人文景观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鞭策激励学生振奋向上。

2、艺术性原则

从艺术领域看景观, 以艺术标准构架景观。高校人文景观应该有一套和谐完整的艺术语言去阐述校园文化历史, 无论是大规模的校园规划还是小范围的景观设计都应将此理念原则贯彻于设计中。

3、人性化原则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设计还应该具有人性化原则, 可以根据校园中人们的活动轨迹来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功能分布考虑到校园行走的学生比较多, 为了给校园内的师生带来方便, 在交通上采用人车分离的系统。校园闲置地方的可以合理安排利用休憩绿化等场所, 提供同学之间的学业及情感上的交流。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 让每个学生在校园中都感觉受到母校的人文关怀。

五、结束语

校园的人文景观虽根据不同的校园状态有一定的设计局限性, 但如果能够在局限性中发挥好人文景观的亮点也将是一种具有魅力的校园特色。我们可以发现人文景观在它所分布的环境中融合的越好越发显得美满生动。高水准的校园人文景观可以愉悦在校师生的心情也能为整个校园增添一份特有的人文魅力。需要设计者在设计上用心的体会并将其发展。只有学生适应和愿意使用的小品设计, 才是真正被认可的设计。

摘要:人文景观作为一种景观呈现在校园环境中, 既可以是一种功能性的附属设施又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来丰富校园环境, 为校园的人文环境加以衬托增添色彩。校园人文景观设计为校园提供文化内涵, 遵循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为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关键词:景观小品,高校,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波, 史青.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校园生态环境设计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02) .

人文环境范文第4篇

一、人文环境概念析疑

人文环境是当今社会文明迅速发展的产物, 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产生的新兴词汇。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 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社会性的, 而非自然形成的。实用概念是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 相对概念是自然环境。

析疑人文环境的概念, 需要从“人文”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文概念出现在《周易》的《贲卦. 彖传》: “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关乎天文, 以察时变。关乎人文, 以化天下。”所谓人文, 即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 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人文的概念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 人文是指社会人伦。人文区别于自然, 有精神教化, 礼乐教化之意。由此可见人文的概念从最早提出便把文治教化用于治国之道, 并广推天下, 以成“大化”。《后汉书. 公孙瓒传论》中记载: “舍诸天运, 徵乎人文, 则古之休烈, 何远之有! ”李贤注: “人文犹人事也。”此处人文指的是人世间与人有关的事情。孙中山的《民权初步自序》中提到: “会此世运进化之时, 人文发达之际, 犹未能先我东邻而改造一富强之国家, 其故何也?”此处人文泛指各种文化现象。之后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在其作品中将人文一词作为风俗、人情来理解。综上所述, “人文”的概念在我国泛指社会人伦、风俗人情、人性教化等各种多样化文化现象的总和。

在西方, “人文”一词直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而拉丁文Humanitas则继承了希腊文paideia的意思, 即对理想人性与优雅艺术的教育和训练。在所有生物中, 只有人类才有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 才能接受这种教育和训练, 所以, 西方人称人文为“Humanitas”显然来自于“Humanity” ( 人性) 。

吴国盛认为, 人文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人”, 代表了一种理想的人性, 这个“Humanity” ( 人性) 标志着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 什么样的人性值得我们活着, 否则活着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是“文”, 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理想的人性, 而“Humanitas” ( 人文) 将“Humanity” ( 人性) 改成复数, 表示实现这种理想人性的方式是多样化的。[1]

结合中西方对于“人文”的释义, 其中“人性”与“文化多样化”是共通的。综上所述, 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 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而文化变量则是多样化的, 其中包括共同体的态度和观念、人文素质、信仰系统、外界评价等等。用函数表示如图1 所示:

人文环境= ( 共同体的态度和观念, 人文素质, 信仰系统, 外界评价, ……)

人文环境的宗旨是“以人为本”, 又称“软环境”, 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

二、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的概念及重要性

一般来说, 归属感属文化心理学的概念, 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 是弗洛姆 ( E.Fromm) 氏理论中的术语, 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职业归属感则是个体对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 愿意在组织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为组织承担重大责任, 愿意在组织中发展并愿意为组织施展自己才干的心理感受。职业归属感是个人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2]

从职业归属感的概念出发, 本文认为, 监狱民警的职业归属感即监狱民警在政治思想观念上非被动地肩负起惩罚与改造罪犯、维护社会执法公正的神圣使命的觉悟; 在实际工作中对自己在民警队伍中的发展方向有清楚的认识与规划, 有在组织中占据一定位置并为组织承担重大责任的态度与意愿; 在信仰系统上自觉认定自身是监狱民警队伍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愿意为监狱事业奉献终生的灵魂支柱。

监狱民警的职业归属感直接关系到监狱民警队伍建设的凝聚力, 关系到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进程, 关系到监狱事业的安全稳定, 关系到国家刑罚执行机关的核心战斗力。

三、人文环境与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的关系阐析

本文认为, 人文环境各文化变量中, 对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有明显影响的文化变量有共同体的态度和观念、人文素质、信仰系统、外界评价。现从这四个变量出发, 对人文环境和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的关系阐析如下:

( 一) 共同体的态度和观念与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的关系

所谓共同体的态度和观念即在监狱系统这个共同体中, 对于监狱民警职业的认同度与荣誉感。态度即认同度, 观念即荣誉感。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认为职业情感是一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一种职业只有满足了此层次需要才可能产生认同度, 而认同度决定着更高层次的职业情感养成。荣誉感则是“尊重需要”, 这种职业情感更持久, 更深刻, 是把人的内心思想化为实际行动的“催化剂”, “为荣誉而战”成为这种情感最集中的表达方式。[3]

由此可见, 认同度和荣誉感在职业归属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认同度越高, 归属感越强; 荣誉感越高, 归属感越强。如图, 两者呈正相关。

( 二) 人文素质与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的关系

邢永福认为, 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个体对社会、他人和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4]

王玉华等认为, 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范畴。[5]

综上所述, 人文素质是由文化知识与修养、社会心理、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特质。监狱民警队伍的人文素质越高, 越能对民警职业和监狱事业产生正确而深刻的认知从而渗透到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准则中去, 越能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道德水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也就越能产生民警职业归属感。如图1, 两者呈正相关。

( 三) 信仰系统与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的关系

信仰系统是人文环境各文化变量中的灵魂支柱, 也是指引职业归属感的最高指挥棒。本文所指的信仰系统特指职业信仰。监狱民警的职业信仰是民警队伍在长期特定的执法工作中对监狱人民警察职业形成的高度认同感、集体荣誉感和崇高归属感, 也就是所谓的“警魂”。由此可见, 职业信仰中直接包含了职业归属感。信仰系统中民警的职业信仰越坚定, 职业归属感也就越高。如图, 两者呈正相关。

( 四) 外界评价与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的关系

监狱系统外的共同体对于监狱系统和监狱人民警察职业的评价同样对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 在社会对警察职业和监狱工作的高关注下, 媒体与人民群众如何评价监狱事业和监狱民警直接影响了监狱民警队伍的社会地位。

外界评价越高, 监狱民警的社会地位也就越高, 社会地位越高, 对监狱事业的认同度也就越高, 那么职业归属感也就越高。如图, 两者呈正相关。

四、现状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现状、发现问题,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数据统计等形式, 对监狱系统内外人文环境和新常态下民警职业归属感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 一) 监狱系统内部共同体的态度与观念中民警职业归属感两极分化严重

本文在对人文环境中此项文化变量的调研中, 采取了个别访谈调研的形式, 对不同职级的监狱民警均进行了访谈, 被访谈对象职级构成如表1 所示:

访谈结果表明, 科员以上职级的共22 人, 其中有2 人明确表明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 17 人表明有职业归属感, 还有3 人表示并未考虑过归属感的问题。所以, 科员职级以上的表明有职业归属感的所占比例为86. 36% 。而在科员职级的24 人 ( 含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普通科员) 中, 只有8 人表明有职业归属感, 所占比例只有33. 33% 。由此可见, 在此文化变量中, 民警职业归属感受职级影响, 两极分化严重。

( 二) 监狱民警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人文环境中人文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变量。其中文化知识与修养代表了人文素质的认知基础, 而文化知识与修养基本上取决于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所以在对监狱民警人文素质的调研中, 本文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对监狱民警的文化程度进行了统计, 以省内某监狱为例, 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

数据显示, 该监狱共163 人, 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占1.84% , 本科 ( 含在职大学) 占74. 23% , 大专 ( 含在职大专) 占1. 84% , 中专及以下占1. 84% , 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会影响整个民警队伍对监狱事业的认知水平, 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影响整个队伍人文素质的指数, 从而影响民警职业归属感的树立。

( 三) 新常态下监狱民警职业倦怠及自身认知不足导致职业信仰缺失, 信仰系统受到冲击

监狱民警作为一支特殊的执法队伍, 面对高要求、高标准、高风险、高关注等新常态, 信仰系统受到冲击, 出现了以下问题:

1. 民警面对封闭的工作环境, 基层一线值班、带班、加班的工作模式, 监狱和家庭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 从而把监狱工作仅仅当成“饭碗”, 得过且过, 没有把监狱工作当成一份事业。

2. 民警的“围城心理”导致自我定位偏差, 有些民警认为监狱民警相较于公安民警来说是“二类警察”, 在社会地位、待遇等方面都低人一等, 却没有认识到公安工作比监狱更危险更艰苦的现状。

3. 民警政治思想认知深度不足, 对组织处理与问责不满较多, 对违规行为潜在执法风险思考较少, 认为组织关心少处罚多, 没有认识到“从严治警”就是最大的“从优待警”。

以上问题直接导致了职业信仰的缺失, 导致职业归属感丧失灵魂。

( 四) 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对监狱民警评价不容乐观, 系统外共同体对监狱民警知之甚少或被舆论误导, 监狱民警社会地位不高

新媒体环境下, 不少“丑警”宣传充斥于各类媒体, 对监狱民警的报道不多且以负面为主。同时, 监狱系统外的共同体对监狱民警知之甚少, 本文以对监狱民警的看法为内容对省内交通系统某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113 份, 调研结果如图2 所示:

如图2 所示, 只有14% 接触过或了解过监狱民警的人民群众认为此职业值得尊敬, 甚至还有33% 的人民群众认为监狱民警素质不高且会殴打犯人, 说明在人民群众的印象中监狱民警“狱卒”的形象还未改观, 53% 的则是一无所知, 可见系统外共同体的评价不高。

综上所述, 以上原因都导致了监狱民警社会地位不高的现状, 严重影响了民警职业归属感。

五、对策及现实意义

针对以上现状, 本文就如何通过改善人文环境的各文化变量提升监狱民警的职业归属感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 注重人文关怀, 明确责任分担, 自上而下改善人文氛围从而引导共同体的态度和观念

针对非领导职级的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不强的现状, 首先领导应从思想上意识到人文环境的重要性, 注重人文关怀, 有意识地自上而下改善人文氛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引导共同体的态度和观念。其次硬手段上一方面应明确责任分担, 在从严治警, 问责加强的新形势下, 更应分清职责范围, 避免因责任不清而导致的“踢皮球”心态, 增强个人责任感从而明确共同体的态度观念;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分、奖励、表彰等多种形式进行激励增加民警荣誉感。再次软手段上可以通过各种人文关怀例如工会慰问、领导个别谈心、座谈会等形式, 此处提出的这些软手段需要摒弃走形式的工会慰问、走过场的个别谈心和座谈会, 需要真心实意能温暖人心的工会慰问、真正平等坦诚的个别谈心、真正言论自由的座谈会, 才能达到有效沟通从而以共同体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由内而外地引导态度和观念。如此软硬并举, 才能提高共同体的认同度和荣誉感从而提升职业归属感。

(二) 提高认知水平, 增强艺术感染, 营造学习氛围, 避免“负循环”, 提升人文素质

针对监狱民警文化程度和人文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学习培训机会来提高民警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 平时多开展各类文化艺术及公益活动, 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重视文化, 尊重艺术”的学习氛围, 用艺术感染提升人文素质; 另一方面因监狱民警的工作对象是罪犯, 长期在改造罪犯的环境中可能会出现被“反改造”的情况, 即沾染了罪犯的不良思想与习性, 形成“负循环”, 故而重视与避免“负循环”才能真正提升民警人文素质。

(三) 明确职业规划, 攻克职业倦怠, 注重民警职业诉求, 重塑职业信仰系统

针对信仰系统受到冲击的现状, 第一应明确职业规划, 注重个人发展与成就感的培养, 从而把工作做成事业。第二应采用轮岗制等手段攻克职业倦怠, 并注重系统内职业信仰的宣传教育, 从政治思想根源重塑职业信仰, 让民警把监狱工作当做一份事业。第三应破解“围城心理”, 安排监狱民警去公安系统挂职锻炼, 切身体会公安民警的难处, 用自身经历纠正监狱民警是“二类警察”的自我定位偏差。第四应在问责民警后做好解释宣传教育工作, 纠正民警认为组织关心少处罚多, 不保护自己系统民警的想法, 让民警充分意识到“从严治警”是为了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尽早问责是为了避免之后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故而“从严治警”才是“保安全、保饭碗”的最有力手段, 才是最大的“从优待警”; 同时, 在问责之外, 还应注重民警职业诉求, 想民警所想, 急民警所急, 切实解决民警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才能让民警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与保护。如此多管齐下, 才能重塑职业信仰系统, 提升职业归属感, 为监狱事业注入“警魂”。

( 四) 主动利用新媒体做正确的舆论引导, 加强监狱系统与外界的联系沟通, 提升监狱民警社会地位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负面报道多, 外界对监狱民警评价不高的现状, 应该主动“走出去, 请进来”, 把外界媒体和罪犯家属请进监狱系统, 揭去监狱神秘的面纱, 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将现代化文明监狱展示给媒体受众, 从而通过各种正面报道宣传监狱正能量, 正确引导舆论。监狱系统可以在内部成立一支专业的传媒队伍, 用于监狱系统的危机公关和宣传报道, 与时俱进, 与外界媒体接轨, 共同利用传媒的力量扩大影响, 树立监狱良好形象。同时, 监狱系统应多开展与外界各企事业单位的联谊及合作, 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沟通, 开拓视野, 避免固步自封, 通过各项活动提升外界对监狱民警的评价。通过以上手段提升了监狱民警的社会地位才能有效提升民警职业归属感。

综上所述, 通过人文环境这样的“软环境”潜移默化地作用于监狱民警队伍的精神建设与警魂工程, 对提升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监狱人民警察作为国家刑罚的执行者, 肩负着惩罚与改造罪犯的神圣使命, 坚守着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执法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新形势下,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进程的加快, 监狱人民警察作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主体, 如何提升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 如何让监狱人民警察这支特殊的执法队伍主动积极地应对高要求、高标准、高风险、高压力、高关注的新常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从“以人为本”的宗旨出发, 试从监狱系统内外人文环境以及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的现状及对策着手, 探究人文环境对提升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对啊人文环境,监狱民警,职业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 彼得.史密斯, 彭迈克, 齐丹.库查巴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3]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的动机心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4] 邢永福.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

人文环境范文第5篇

姓名:xx 专业:护理 学号:000000001 通过网络课程学习了《人文课程》的全部课程,其中对最后一节——护理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健康颇有感触,对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了简单的了解,现结合自身实际工作从两方面对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探讨,现将个人观点阐述如下: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和人们群众对健康需求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也就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在面临着众多的压力的同时,应在具备一定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着重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然而由于职业的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社会给予的不公平待遇,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护理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一、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1.目前医疗市场的强烈竞争、护理服务的高额限度以及适应新技术、新项目的高标准护理技能等众多外界压力形成的一系列心理紊乱综合征;

2.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定义的不稳定性、不一致性,及不公平的社会评价,是造成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的主要问题;

3.护理人员在社会、医院、家庭等众多领域里的角色转变的冲突,产生较多矛盾体; 4.护理人员年轻化,资历浅,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差,不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的平衡和调节;

5.护理人员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性,在医护、医患两方面的沟通交流问题的处理上缺乏独断性。

二、解决护理人员心理疾患的主要措施 1.护理人员要注重心理素质的提升,着重培养自制性,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提高自我放松意识,学习在紧张环境中,或在不被予社会及他人理解的情况下,有效地调节自身的心理情绪,建立合理客观的自我期望值,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最佳的心理状态。

2.社会应重视护理工作的价值,发挥社会舆论的指导。通过社会宣传,对护理人员正确的人生观、护理价值观给予坚决支持,激励和引导新一代的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塑造良好职业形象,进行护理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积极努力进行继续教育及学历提升,努力提高职业素养。

3.护理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调节神经的张弛度学会休闲,学会改变工作与休闲间方式的转换,如聚会、访友、体育活动、听轻松愉快的音乐等,解除工作带来的疲乏感。也可参加一些职业性或社会性活动,使自己有集体主义感,以利于满足自己爱与归属的需要,与他人在一起,不仅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自己的苦、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与健康。

4.护理人员要注意在工作生活中调整心态、善待挫折,当遇到挫折时要注意尽早克服因挫折而带来的消极情绪,理智地对待,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避免这些烦恼郁闷于心中。另外,要学会自省,定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

上一篇:环境治理下一篇:海洋环境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