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2023-03-22

材料产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实施“支部+产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产业帮扶中的组织保障和桥梁纽带作用,结合资源禀赋,通过支部引领,财政扶贫资金直补到户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主导、特色产业,配套实施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通过扶持,打造出了澄城县柏门村冬枣产业扶贫园、寺前镇和家楼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吉安城村苹果产业示范基地、段庄村金银花示范基地等。截止目前,发放产业直补资金3063万元,扶贫10000余户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大棚、特色产业等。

实施“财政+银行+贫困户”扶贫模式。成立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办法》和《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撬动银行贷款,对有劳动能力、技能素质和个人信用良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1-5万元限期三年的全额扶贫贴息贷款。截止目前,全县风险补偿金达到1400万元,累计发放到位扶贫小额贷款资金1.2亿元,扶持和引导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

实施“贫困村+互助协会+会员户”互助运作模式。在贫困村建立互助协会,既填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解决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支部引领,协会资金支持,对有劳动能力、需求资金少、年龄偏大、在金融机构贷不到款的贫困户发放5000-10000元小额借款,解决生产发展资金难题。截至目前,全县建立1个县级互助协会和105个村级互助协会,入会农户达7278户,其中贫困户4615户,贫困户入会率达62%。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4858万元,累计为4100户会员发放借款7962万元。扶持设施大棚420座,标准化圈舍260座,发展庭院式养殖1840余户,新栽苹果8500亩,杂果5300亩,种植中药材6600亩,有效解决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不足难题,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助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实施“合作社+银行+贫困户”产业带动模式。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利益联结”思路,采取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的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在澄城县新农富专业合作社,选定40户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利用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每户贷款5万元交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一次为其提供30头仔猪(每年二个批次),同时搞好生猪的防疫、饲料配送、育肥猪保险等服务,确定出栏保护价和保底利益保障(100元/头),使贫困户彻底摆脱市场风险和疫病困扰,在无需投资的情况下,保证户均最少2万元利润收入,帮助带动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实施“光伏+贴息+贫困户”分红扶贫模式。采取企业贷款、财政贴息、群众分红的办法,投资10亿元建设了拓日新能农光互补项目,对3418户贫困户进行扶持,每户每年可获得3500多元分红。项目建成后,贫困户可以在土地流转中受益,可以得到入股分红,可以在农光互补项目中打工,实现了多层次收益,确保了稳定脱贫。

实施“支部+三变改革+园区+贫困户”带动模式。通过村支部组织村民确定产业,主导“三变改革,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建扶贫园,吸纳本村所有贫困户入园参与经营。全县共有27个村1082户贫困户依托园区有了增收产业。

材料产业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实施“支部+产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产业帮扶中的组织保障和桥梁纽带作用,结合资源禀赋,通过支部引领,财政扶贫资金直补到户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主导、特色产业,配套实施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通过扶持,打造出了澄城县柏门村冬枣产业扶贫园、寺前镇和家楼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吉安城村苹果产业示范基地、段庄村金银花示范基地等。截止目前,发放产业直补资金3063万元,扶贫10000余户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大棚、特色产业等。

实施“财政+银行+贫困户”扶贫模式。成立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办法》和《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撬动银行贷款,对有劳动能力、技能素质和个人信用良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1-5万元限期三年的全额扶贫贴息贷款。截止目前,全县风险补偿金达到1400万元,累计发放到位扶贫小额贷款资金1.2亿元,扶持和引导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

实施“贫困村+互助协会+会员户”互助运作模式。在贫困村建立互助协会,既填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解决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支部引领,协会资金支持,对有劳动能力、需求资金少、年龄偏大、在金融机构贷不到款的贫困户发放5000-10000元小额借款,解决生产发展资金难题。截至目前,全县建立1个县级互助协会和105个村级互助协会,入会农户达7278户,其中贫困户4615户,贫困户入会率达62%。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4858万元,累计为4100户会员发放借款7962万元。扶持设施大棚420座,标准化圈舍260座,发展庭院式养殖1840余户,新栽苹果8500亩,杂果5300亩,种植中药材6600亩,有效解决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不足难题,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助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实施“合作社+银行+贫困户”产业带动模式。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利益联结”思路,采取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的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在澄城县新农富专业合作社,选定40户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利用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每户贷款5万元交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一次为其提供30头仔猪(每年二个批次),同时搞好生猪的防疫、饲料配送、育肥猪保险等服务,确定出栏保护价和保底利益保障(100元/头),使贫困户彻底摆脱市场风险和疫病困扰,在无需投资的情况下,保证户均最少2万元利润收入,帮助带动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实施“光伏+贴息+贫困户”分红扶贫模式。采取企业贷款、财政贴息、群众分红的办法,投资10亿元建设了拓日新能农光互补项目,对3418户贫困户进行扶持,每户每年可获得3500多元分红。项目建成后,贫困户可以在土地流转中受益,可以得到入股分红,可以在农光互补项目中打工,实现了多层次收益,确保了稳定脱贫。

实施“支部+三变改革+园区+贫困户”带动模式。通过村支部组织村民确定产业,主导“三变改革,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建扶贫园,吸纳本村所有贫困户入园参与经营。全县共有27个村1082户贫困户依托园区有了增收产业。

材料产业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实施“支部+产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产业帮扶中的组织保障和桥梁纽带作用,结合资源禀赋,通过支部引领,财政扶贫资金直补到户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主导、特色产业,配套实施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通过扶持,打造出了澄城县柏门村冬枣产业扶贫园、寺前镇和家楼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吉安城村苹果产业示范基地、段庄村金银花示范基地等。截止目前,发放产业直补资金3063万元,扶贫10000余户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大棚、特色产业等。

实施“财政+银行+贫困户”扶贫模式。成立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办法》和《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撬动银行贷款,对有劳动能力、技能素质和个人信用良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1-5万元限期三年的全额扶贫贴息贷款。截止目前,全县风险补偿金达到1400万元,累计发放到位扶贫小额贷款资金1.2亿元,扶持和引导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

实施“贫困村+互助协会+会员户”互助运作模式。在贫困村建立互助协会,既填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解决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支部引领,协会资金支持,对有劳动能力、需求资金少、年龄偏大、在金融机构贷不到款的贫困户发放5000-10000元小额借款,解决生产发展资金难题。截至目前,全县建立1个县级互助协会和105个村级互助协会,入会农户达7278户,其中贫困户4615户,贫困户入会率达62%。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4858万元,累计为4100户会员发放借款7962万元。扶持设施大棚420座,标准化圈舍260座,发展庭院式养殖1840余户,新栽苹果8500亩,杂果5300亩,种植中药材6600亩,有效解决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不足难题,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助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实施“合作社+银行+贫困户”产业带动模式。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利益联结”思路,采取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的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在澄城县新农富专业合作社,选定40户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利用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每户贷款5万元交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一次为其提供30头仔猪(每年二个批次),同时搞好生猪的防疫、饲料配送、育肥猪保险等服务,确定出栏保护价和保底利益保障(100元/头),使贫困户彻底摆脱市场风险和疫病困扰,在无需投资的情况下,保证户均最少2万元利润收入,帮助带动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实施“光伏+贴息+贫困户”分红扶贫模式。采取企业贷款、财政贴息、群众分红的办法,投资10亿元建设了拓日新能农光互补项目,对3418户贫困户进行扶持,每户每年可获得3500多元分红。项目建成后,贫困户可以在土地流转中受益,可以得到入股分红,可以在农光互补项目中打工,实现了多层次收益,确保了稳定脱贫。

实施“支部+三变改革+园区+贫困户”带动模式。通过村支部组织村民确定产业,主导“三变改革,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建扶贫园,吸纳本村所有贫困户入园参与经营。全县共有27个村1082户贫困户依托园区有了增收产业。

材料产业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中共孙营乡党委 孙营乡人民政府

(2017年9月5日)

一、基本情况

孙营乡位于县城西北约9公里,辖31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5.2万人,耕地8万余亩。全乡33个党支部,1671名党员,其中24名贫困党员。共有贫困村4个,贫困户652户1979人,其中,赵龙门、蒋家已分别于20

14、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南李佐、南孙营计划分别于20

18、2019年整村脱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位一直居全市前列,主要种植胡萝卜、土豆、花菜、洋葱等经济作物,粮经比例2:8。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责任担当,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专门组织到南阳、许昌、尉氏等地学习,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选择扶贫项目,用足用活政策,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二是组织保障到位。及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产业扶贫领导组,以乡长为组长的金融扶贫领导组,乡村成立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服务站。三是责任明确到位。乡党委、政府带头落实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职责,压实责任组及帮扶人产业扶贫帮扶责任,确保产业脱贫见实效。

(二)运用“四种模式”,确保精准施策。一是合作社

- 1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投入,科学配置资源,以技能培训“拔穷根”、产业带动“换穷业”,把“输血”式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最终形成由点带面,覆盖全乡,辐射周边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一个产业园”即拓展南李佐、姜寨脱毒红薯种植产业园,运用入股分红或租赁收益的方式,将新庄现有的20个标准塑料大棚纳入产业园,进行脱毒红薯种植,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同时,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肥料,鼓励引导贫困户进行脱毒红薯种植,市场价回收,预计可比普通红薯种植亩均增加收益2000元以上。

“新建一个基地”即新建东赵亭、赵龙门早熟桃种植基地。早熟桃因其反季节、品质好、产量大,近年倍受种植户青睐,群众有种植意愿。依托现有早熟桃种植,鼓励引导东赵亭、赵龙门等南部、西部贫困户开展早熟桃种植,并协调提供种苗、技术、资金支持。

探索两种模式。一是“抱团经营”模式:实行“捆绑抱团+合作经营”带贫困户。通过合作社、能人、大户,将有劳动能力、有技术、无资金贫困户组织起来,集中互保贷款,自主发展产业,既解决贫困户无钱创业,又解决了生产分散、产品销售无门的问题。二是“挂靠帮带”模式:实行“挂靠经营+入股分红”带贫困户。整合产业扶贫资金、到户增收资金与金融扶贫相结合专门用于支持产业发展。贫困户通过

材料产业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基本概况

祖师庙乡位于固始县南部山区,全乡16个村(街),人口

3.7万人,面积87.2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占40%,是个典型的浅山丘陵区,境内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发展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二、茶产业发展现状

茶叶产业是祖师的传统产业,又是祖师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积极引导广大茶农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建基地、抓管理、实施良种工程,推广机械化生产,我乡茶叶面积逐年扩大,茶叶质量逐年提高,茶叶产量大幅增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一大批山区茶农靠种茶走上了富裕路。目前,全乡茶园面积达28000亩,开采面积达22000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占29%,全乡年产茶38万公斤,产值9000万元,形成了以“仰天雪绿”为代表,在国内茶叶质量审评赛上,摘金夺银,屡获殊荣,已成为信阳毛尖的标志性品牌。使祖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我乡茶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基地规模小;二是单产低;三是茶叶良种水平低;四是茶叶品牌创建力度不够,五是茶叶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三、茶产业发展建议

指导思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态为基础,以品牌建设为主线,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机械化的要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发展绿色有机茶生产,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增长。

发展目标:全乡茶产业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计划茶园面积达到41000亩,年产干茶100万公斤,产值1.8亿元,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品牌向名牌迈进目标。大力扶持仰天雪绿茶叶有限公司,把仰天雪绿打造为“中国驰名商标”。

发展重点:

1、扩大茶叶生产基地规模。我乡的茶叶生产基地基础差,良种化低。要尽快建立一批立地条件好的茶园,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

2、注重茶园良种化建设。我乡在新增茶叶种植中坚持良种化发展思路,七冲、三区、刘楼、同圩、杨楼、大冲、纪马、黄楼、王行、小店、松林等村的新增茶园移栽无性系良种茶苗及良种点播,增强茶产业发展后劲。

3、茶叶机械化建设。要根据茶叶区域布局,从有利于茶叶种植、管理、采摘、加工、运输等的方面考虑,合理设立茶叶机械化生产加工,切实加强茶叶耕作机、修剪机、采茶机、制茶机、包装机等先进机械

设备引进推广工作。

4、茶文化与茶旅游建设 ,充分利用我乡旅游资源,加强茶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在全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大力弘扬茶文化,引导茶叶消费,增强旅游对祖师茶业的带动作用。

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大力宣传。乡成立茶产业发展指挥部,下设茶产业办公室,明确3名领导干部具体负责茶产业发展工作。通过召开乡、村、组会议,认真学习传达市、县发展茶产业的精神,层层宣传发动,调动全乡茶农发展茶叶产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提高品质,打造名牌

实施“科技兴茶”战略,引用推广先进的茶叶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我乡茶叶的品质,叫响仰天雪绿品牌,决心把仰天雪绿尽快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

3、 搞好服务,培育市场

乡政府要积极组织专门人员为广大茶农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全方位服务,建立完善好社会服务化体系,建立茶叶专业市场,搞活茶叶流通,推动我乡茶叶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篇:文化教育调研报告下一篇:质量体系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