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论文范文

2024-02-06

高校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通过对本市几所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随机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喜欢武术但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本文对加强武术教学课程设置、改革考评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等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推动武术教学在高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 武术教学 策略研究

一、高校开展武术教学存在问题

(一)忽视了武术教学的民族文化传承

高校武术教学最大的误区就是仅仅将武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而没有将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看待。武术的文化内涵是武术大的根本,失去了文化的武术也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特色,也就没有了博大和精深,无异于其他运动项目。

(二)现阶段武术教学内容单一

主要缘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以竞技体育为标准的历史根源,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仍然继承着初级竞赛长拳、简化24式太极拳为主的老传统,富于健身、修身、内容丰富的传统武术依然被拒之学校武术门外。

(三)缺乏正确的认知

武术具有技击的功能,但技击绝不是武术唯一的功能。武术的健身、修德、娱乐功能和文化功能没被发掘。

二、促进高校武术教学良性开展的可行性策略

(一)重視师资力量的培训

武术运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文化底蕴浓厚的项目。教师在教学训练中是人才建设的关键。学校武术的发展要以长期的规划作为保障,要以师资力量为基础,逐步建立系统的武术教师培训和人才引进机制,各高校应为教师提供系统学习和培训提高的机会,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教学、训练水平,这对高校武术运动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高科技、多专业的高校中,借助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自我能力,推动高校武术发展的科学化。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在得法,重存创法。高校武术教学要改变原有教学过程中过多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教学理念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安排学生看武术图片进行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在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踢”、“打”、“摔”、“拿”的进攻方法,让学生进行拆招思考破解方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武术动作的攻防,让学生相互配合进行学习。

(三)积极开展丰富的课余武术活动

高校要大力鼓励和扶持武术社团、武术俱乐部的开展,集中爱好武术的广大学生,由武术教师任技术指导,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宣传、培训等活动,使大学生能够从事自己所喜爱的各类武术活动;同时为大学生提供观看武术比赛以及表演的机会,开设有关武术专题的讲座等,同时可以通过竞赛来提高和发展武术运动,可以进行方式多样定期或不定期的竞赛,增加比赛内容,提高运动员实战能力。如校内对抗赛、校际间对抗赛。一方面,通过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促进技艺和情感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比赛也可以及时发现人才,真正担负起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责任。另一方面,竞赛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同时也是检验学生掌握该项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增加理论知识传授,注重“武德”培养

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的各门各派都定有自己的规范和崇尚的武德,故有“未学武先学德”这一说。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学生武术精神的培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信”,首先要求学生注重个人的武德修养。要“尊师重道”,做到“孝悌仁义”、“技道并重、德艺双修”,“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之举”;其次要求学生有集体的道德观念。做到“公正”、“安民”、“匡扶正义”、“见义勇为”和“以武会友”;最后要求学生练武的目的为“爱国修身、正义、助人”。所以在高校的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培养习武者助人为乐、积极进取、主持正义、不怕邪恶的奋斗精神;培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兼容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敢于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改革考评体系,提高学习兴趣

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而考核形式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必须革新考评形式,考核评价应既有教师从外部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又有学生从内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评价,还有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武术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得武术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参与到武术评价中来,不仅可以减少教师单方面评价的片面性,而且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从而产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并在参与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考评内容上应改变以往只注重技术、技能的情况,可以把考评与实际生活中的自卫防身相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重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争取做到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为积极主动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高校武术运动的开展不仅是高校体育的开展内容丰富化,而且也是武术运动自身发展的重要传播途径。在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意志力上有着其它运动不能替代的作用,通过武术运动的开展使学生判断、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的施展,对完成高校体育健康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盛燕茶.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J].搏击·武术科学.2009.11.

[2] 钱雪芹等.高校武术课教学改革探析[J].价值工程.2011(30).

[3] 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高校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足

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武术课程, 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主要表现在课时设置上。通常情况下, 高校会将武术作为学生大学期间某一学年的选修课, 供学生进行选择, 每周安排两课时, 课时较少。就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而言, 这些课时的学习并不能引起学生对武术的高度兴趣, 而且如果碰到恶劣天气, 就无法进行场地训练, 也会给武术教师带来相当大的教学压力。在有限课时中, 武术教师只能采取告诉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 甚至会产生得过且过心理。学生在还未消化教师之前所教授知识和技能时, 又必须要学习新知, 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大大下降。另外, 我国还有一些并没有设置武术课程, 这也是对我国武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严重忽视。

2、缺乏对学生武术技能的培养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武术教学中, 很多教师大多采用单一的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弊端较多。例如, 难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发展学生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能力等, 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在高校武术教学中, 很多教师更注重对武术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教学, 而对于武术技能的教学, 在存在着一定的忽视性。即使是学习相关武术动作, 也只是老师教、学生学, 要求学生照猫画虎,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这种缺乏严格规范和系统教学安排的教学方法, 也就缺乏了对学生武术技能的培养。

3、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武术教学专业性极强, 这也就要求学校必须配备专业武术教师, 要求其能够掌握一种或者多种武术项目, 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武术教师还要学习能力强, 能保持高度的教育责任心, 根据武术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武术教师要成为一名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但是, 不容乐观的是, 目前我国的高校严重缺乏高素质的武术教师, 甚至还有很多武术教师是有其他专项体育教师兼职而来, 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另外,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动作示范不够规范, 也就导致教师无法学到动作的规范和科学, 学习效果不仅会大打折扣,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受伤事件的发生。

二、高校武术教学的创新思考

1、加强学生对武术的全面认识

传统武术教学中, 教师过度关注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武术技能的学习, 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不能学以致用;在理论教学中, 武术教师所教授知识较为零散和不够深刻, 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 笔者认为,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 武术教师要做到:首先, 理论知识要讲解的深刻而系统,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并不是只由简单的动作组成, 而是理论和动作有机结合;其次, 教师在技能教学时, 不仅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还要保持武术教学课时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才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较为系统的武术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2、加强武术技法体系教学

武术动作教学由两方面组成:套路技术动作和单个技术教学。由于套路技术是一般武术教学的基础部分, 所以很多教师均采取先套路后单个技术教学的教学顺序。但是套路技术动作较为重复, 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又由于套路技术教学的推进困难, 使得很多教师开展单个技术教学时只是简单敷衍。然后, 由于学习时间的不断拉长, 学生又逐渐忘记了前面所学的套路动作从而对单个技术动作的学习造成困难, 而套路技术动作的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对套路技术动作和单个技术动作教学进行整体和系统的规划, 对学生进行套路技术动作教学时, 也要加强对单个技术动作的训练, 两种动作教学相结合, 既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 提升学生兴趣, 也能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对单个技术教学加强重视, 对其相关技能进行创新, 以摆脱传统的刻板教学, 保证学生学习质量。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从目前来看, 很多教师过度重视结果评价, 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评价方法单一, 无法促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和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要认识到, 考核结果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师不仅要重点考察学生的肢体灵敏度、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等方面, 还要考察学生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抗打击”能力、团队意识以及合作互助意识等方面, 做到从内到外, 加强学生身心素质。

三、结语

虽然当前我国的高校武术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是我们也有一群敢想敢干、专业水平高的武术教师, 笔者相信, 我们武术教师一定能够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材教法,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不仅能够能够促进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还能使得武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手中发扬光大。

摘要: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 练习武术可以引导学生修身养性, 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还能够传承中华文化。在国家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大形势下, 加强无数学习, 重视武术教学, 是很有必要的。那么, 如何提升武术教学质量, 增项学生兴趣呢?这就是需要教师来仔细斟酌了。本文从关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出发, 发现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创新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军, 邱丕相.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127-130.

[2] 薛欣, 朱瑞琪, 薛扬.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1) :102-107.

高校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高校武术教学

武术是一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 早在1999年国家就提出应当在素质教育中注意民族文化与体育教学的结合, 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调研中发现各大高校均有武术选项课, 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学生锻炼身心, 还能弘扬民族文化[2], 推动中国武术发展, 其不仅仅是一项运动, 而是中国厚重传统文化的体现, 武术中蕴含了许多厚德载物的观念和人际和谐的思想, 是对理想人格追求, 代表着我国民族智慧和美德, 应当大力传承发扬。

二、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现状

高校武术教育非常重要, 各大高校也在努力推进其发展, 然而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最主要的是教学与实际情况相分离, 学生往往很难对武术产生长久的兴趣, 大多是抱着完成课程的想法, 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武术的发展, 改革迫在眉睫, 下表1为贵州省某高校武术教学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下文将结合问卷调查进行详细分析。

1、了解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武术的了解途径为电影电视、武侠小说和书籍杂志, 经过学校体育课而了解武术的学生比例仅占18.9%, 71.8%的同学表示在进入大学校园前未曾接触过中国武术, 更不要说武术基础了。而这也就说明大学课堂上没有系统的进行武术理论知识教育, 没有使大学生了解到武术学习的重要性, 且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因材施教, 切忌脱离实际、好高骛远。

2、学习动机及态度

问卷结果统计发现, 选修武术的学生多半是因为好奇或者为了选修学分,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因为喜爱武术, 可见现阶段培养高校学生对武术的兴趣非常重要, 高校生对武术的概念认识不清, 也就使得学习态度相对敷衍, 非常不利于武术的长远发展。

问卷中还调查了大学生经过一年武术课学习后的体会与评价, 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武术课是给予肯定评价的, 认为其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但是只有约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到了一项技能, 更多的学生认为所学不够实用, 其中30%的学生为此对武术课感到不满意, 这也是为什么58.3%的同学喜欢实用性的擒拿术, 要知道这些同学在学习之初是对武术抱有一定的喜爱之情的, 在一年的选修课结束后, 反而认为没有兴趣、作用不大, 可见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亟待改善。

3、教学内容

问卷中明显发现大学生对现今的武术课堂教学内容极为不满意, 其中70%以上的同学表示, 学习内容与自己的预期不同, 提不起来学习兴趣;90%以上的同学表示想学习实用、正宗、传统的中国武术, 可以将其运用于防身自卫, 而不仅仅追求强身健体;也有20%左右的同学言辞偏激, 认为“中看不中用”武术套路不学也罢, 且“学了不会用”, 仍旧是花拳绣腿;整体表面选修武术的同学在心中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 希望学习过后可以防身自卫、修心养性, 然而多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仍然停滞于上世纪编写的演练套路, 多半是初级长拳、初级剑术、棍术等[3], 更多的留有一种表演功能, 即使学生完整的学习了动作套路、功架定势等, 也难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而无用, 久而久之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在了解了高校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和发展情况后, 就必须采用一些教学改革方法增强其实践性, 使高校武术教学重新焕发生机, 真正达到武术教学的目的。

1、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这非常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将学生发展作为教学重点, 打破原来的武术教学模式框架, 在教学方法、内容等选择上以学生的意愿为主;其次了解实际情况, 如不同院校的男女比例、教学设备等, 从实际出发;最后武术理论知识教育也是不能忽视的, 许多学生对于武术的渊源和重要意义不甚了解, 也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轻慢, 甚至还会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通过理论知识教育, 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武术, 学会欣赏武术的魅力, 转变自身的学习观念。

2、更换教材内容

所有的教学都应当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而教学目的主要是由教材内容所体现, 教材内容也直接决定了教学走向, 而更换教材内容也就意味着将以往不实用或者已经被学生所厌烦的教材内容进行更换, 选取实用价值高、趣味性更强的内容, 从根本上改变高校武术教学。本文在调研中发现, 一些学校将教学内容从原来的初级长拳、初级剑术、棍术等换成了青年长拳、擒拿术、基本功法等, 其中青年长拳是一种对练套路, 这些拳法并不高深, 易于教学, 且实用性强, 可单练也可对练, 方便学生课下练习, 能使学生体会到攻防意义, 真正起到防身自卫的作用, 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主要是讲解、示范、领做, 学生模仿、跟学、跟练, 多数是集体教学和练习的模式[4], 可以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作用不大, 学生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中会渐渐消磨对于武术的热爱。当教学内容改变时, 教学要求和方法也要随之更改, 青年长拳和擒拿术更强调实用性, 因此建议在刚学习完套路后就需两人一组进行模拟练习, 教师对演练水平进行指导, 演练结束后可以采用随机对练或者游戏对练的形式, 加深课堂的趣味性, 同时可以灵活的安排上课节奏, 使教学紧凑, 学生运动量恰当充实。

4、创造教学模式

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如果仅仅是将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灌输, 最终并不能体现实践性的意义, 实践在于融会贯通, 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智慧和创造力, 在相互学习、切磋中改变已有的拳法套路, 创建适合自己的创新动作, 这种民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也使得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更深刻的感情, 在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总结

中国武术具有重大的意义, 不仅仅是一项体育项目, 更是一种传统文化, 其重要性不必赘述, 而高校作为传播弘扬的重要场地, 其武术教学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有越来越多的外来项目吸引了当代大学生的注意力, 如:跆拳道等, 甚至有许多人对中国武术的认同感渐渐消弭, 学习武术和认真学习武术的人不断减少, 武术的影响力也逐渐变弱, 怎样吸引当代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武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中在综述调研后详细说明高校武术教学的重要性, 并根据问卷调研结果, 从了解情况、学习动机及态度、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分析现今高校武术教学的不足之处, 并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角度说明怎样改变教学现状, 完善教学改革, 增强武术教学的实践意义, 使所有学生学以致用, 还需要促进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 真正做到高校武术教学的纵深发展, 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 使其了解并认同中国武术, 体会到武术独特的魅力, 产生兴趣, 并且体会到武术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将其普及、传承、弘扬, 真正做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 以培养更多身体强健、人格完善具有文化修养的优秀人才, 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

摘要: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健全身心, 还能磨炼意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高校是普及、传播、弘扬武术的重要场所, 决定着当代大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但是调研发现, 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情况不佳, 亟待改善。本文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 了解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的情况, 并提出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角度进行改革的观点, 希望对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峰, 赵光圣.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 12 (12) :112-114.

[2] 陈志强.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 37 (38) :247-248.

[3] 张云龙, 林大参.高校实施武术《段位制》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上海高校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0 (16) :196-198.

高校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1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 也是加强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当前在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活动中, 作为高等院校, 面对新世纪的新任务,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和科技进步, 我们必须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 深刻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丰富科学的内涵, 努力加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高等院校在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播教授方面发挥的作用, 是任何其它场所的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是思想教育的重点工程。高等院校应该将此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阵地的作用, 积极宣传科学理论, 传播先进文化, 塑造美好心灵弘扬校园正气。我们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阵地的作用, 创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为广大师生和社会认同的先进文化产品和校园文化理念, 努力使高校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方式的新变化, 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化传媒手段, 巩固和拓展校园文化阵地。同时, 还要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完善适应形势发展的文化设施。只有在这样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才能从主观和客观条件下, 提供塑造新型大学生的育人环境。

2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出现的问题

总体上说, 近几年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是好的, 工作成效比较明显。但是, 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 并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1) 当前,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势力“西化”图谋、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矛盾。这个矛盾将是长期存在、起着主导作用的。对此, 我们要有高度的政治认识, 保持清醒的头脑, 自觉地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长期坚持, 毫不松懈。敌对势力现在不是在军事上压倒我们, 而是企图在文化上快速渗透我们。我们用他们的语言来学习, 用他们的逻辑来思维, 用他们的礼仪来待客, 看他们的书, 吃他们的餐, 用他们的产品。一切均可以轻松的拿来。到最后, 我们忘却了自己的语言, 自己的文字, 自己的礼仪。要在高校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中之重。

(2) 每年开学之初, 大学校园里除了稚嫩的新生面孔之外还有满脸疲惫的新生家长, 有的甚至是三代同陪。观察现在的大学生多数缺乏独立自强的品德, 自控能力差。曾经有人做过统计, 住在本市的大学生每周将衣服带回家洗的比例达到90%。高校学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而辍学的学生每年在高校都有出现。于是出现了公务员妈妈辞职陪读的现象, 出现了举家迁到学校周围陪读的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 凸显了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亟待加强, 值得担忧。

(3) 许多体育教师体会到现在的体育课越来越难上, “怕吃苦”是最突出的表现。1993年, 一篇关于中日少年的《夏令营中的较量》, 引发了罕见的中国教育大讨论。而事后, 作者再次撰文表示:中国孩子表现不如日本孩子顽强。2006年8月19日的“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传出消息, 据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从1984~2004年组织的数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 学生耐力素质在20年里持续下降, 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阶段性下降, 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 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但在精神意识上的原因我认为是主要的因素。现代中国的青年人吃苦耐劳的品质远不如日韩青年。我们的父母和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上的健康的关心程度远远没有日韩国家重视。在寒冬, 日本的学生着短裤, 拖鞋上学, 用”武士道“精神抵御寒冷。在中国, 学生们被裹得一层又一层。这里不是学习人家的抗寒方法, 而是从中看到民族未来吃苦的精神。苦吃得, 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4) 作为教师的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在教师节的时候有学生在路上向你鞠躬, 道声老师节日好。但是如今走在校园路上, 和教师打招呼的学生寥寥无几。难道是现在的教师不值得尊敬了?这个答案肯定不是。在中国这个曾经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 如今人与人之间淡然、冷漠。人们热衷于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 却忽略了我们自身源远流长的端午节、中秋节、乃至春节。原因在哪呢?就是由于我们放松了对自身传统礼仪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经济唱主角的当代社会, 追求创造最大经济效益。我们传统的礼仪无法为社会创造立马兑现的经济价值, 无法得到社会主流的认可。所以, 礼仪之邦的未来青年反而不知礼仪为何物。长久变得漠然、无情、冷血。虐猫、伤熊等等均体现了这一点。

3 武术文化教育的内容

3.1 武术文化传递爱国主义的精神

中华武术发展至今, 其内容丰富, 博大精深, 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 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作为炎黄子孙, 要体现的自己的民族精神当然也包括热爱祖国文化、热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身体力行, 广学博揽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掌握本领, 为宏扬中华武术而作出自己的贡献。“武术源于中国, 属于世界”。如今武术向世界发展迅速, 各国武术组织相继成立, 洲际武联、国际武联成员国日益扩大, 中华武术已跻身于世界的竞技体坛上, 中华民族向世界人民献出一项东方健身术, 为全人类造福。这对于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历史的灿烂的武术文化, 树立中华民族昂扬的健康形象, 激扬民族奋发向上的豪情,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提高我国在世界的威望, 起着积极的作用, 也能达到“以武会友”的目的。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纵观武术的发展史, 无论是在军旅还是在民间, 都涌现出无数的武林豪杰和英雄偶像。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 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 幼年时, 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 使他铭刻在心, 学文习武, 文武兼备。金兵进犯中原, 他率师抗金, 收复中原, 金兵闻风丧胆。后遭奸臣所害, 就义前写下了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满江红》, 以自己的行动, 杀身成仁报效祖国和人民。明代武林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 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的欺凌和狂妄, 挺身而出, 飞上擂台, 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 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 大振了中华民族的国威。现代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毕生致力于武术在国外的宣传, 扬我中华国人的威风。如今, 虽然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与过去不同, 但武德教育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无疑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3.2 武术文化传递自强进取的品德

“自强”最频繁出现在一首歌当中。“男儿当自强”随着反映武术家黄飞鸿的电影唱响大江南北, 讲述了做人要自强不息的道理。“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更是易经里的名言。武术文化里强调独立自强的品德, 在整个武术运动的习练中无处不突显出自强进取、自我修养、人格完善的传统文化精神。李贺的《南园诗》中有“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以刀寄情、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建功立业的决心一览无余。我们发出号召“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里更强调自强、进取、独立的做人品德。

3.3 武术文化传递吃苦耐劳的作风

武术大家和武术英雄豪杰无不历经艰难才成就大事业。武术家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 但是他勤奋刻苦, 终究成为一代宗师;杨氏太极大师杨澄甫, 自幼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 学习太极拳, 也历经磨难, 学得而归, 成为当代杨氏太极的一代宗师。在当代社会, 要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 不经历勤学苦练, 不历练重重磨难, 难以成功。在武术文化中将这一道理表达的透透澈澈。树立武术偶像, 学习他们的吃苦耐劳的作风, 成就自己的梦想。

3.4 武术文化传递传统礼仪的精髓

我国人民历来崇礼敬德。古人云:“大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士有百行, 以德为首。”礼影响到中国人的政治、伦理、道德、礼仪、民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国武术形成了重视传承、尊师敬祖的武术修养, 更将它作为武术文化重要内容——武德。而武德可以理解为掌握武技的人所应具备的道德, 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在学习武术时注重武德, 可以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 为自我修养的提高、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某个层面来看, 这也就是“侠”的精神境界和崇高本质。

武术一直将有无优秀的品德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 让它指引武术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一直置优秀的品德于首要地位, 让它成为武术的灵魂;一直将有无优秀的品德当作评价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标准, 激励习武人士:一直用优秀的品德为有力的武器, 鞭挞武林中的不良风气与败类。

武术是一把双刃剑, 品德好、懂礼节的人能够用它防身、行善、行侠仗义, 品德不好的人可以用它做坏事。学武术可以使人更好地帮助别人, 也可以使人做坏事更方便。因此, 作为中国武术的精神和灵魂, 武德是非常重要的, 从古到今各武术门派都非常重视武德修养的培养。所以说未曾习武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 (拳谚) 。再高的武艺也是受人们的思想主司的, 它是否施展在正确的地方, 完全决定于思想。所谓“心正则拳正, 心歪则拳偏” (拳谚) 。执此之论, 武术力主择人而教, 只教品性正派的人, 不教品性邪恶的人, 有如《拳经.拳法备要》说的:“贤良秘授救危困, 邪亡休传害众生。”少林寺的一些歌诀也再三强调:“忠诚善良传衣钵”、“少林真武技, 莫传恶歹人”。他们力主在学练武艺之前必须学习、培养高尚的品德:“练武先练德, 教人先教心。”“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拳先习德。”

武术文化的武德内容涵盖了中华5000年的礼仪文化, 也将这5000年的礼仪文化在实践中展示出来。从拜师学艺, 到以武会友, 再到擂台比赛, 都折射出武术文化的礼仪精髓。

4 武术文化教育针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有哪些形式

4.1 开设传统武术文化课程

武术课程在各个高校都有开设, 但传统武术文化的课程在高校的课程表中难觅踪迹。所以开设传统武术课程, 是将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以课程的形式进行传授, 通过传统武术文化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学习为人处世的标准, 改变学生精神面貌。

大学生处于人生最旺盛的阶段, 对学习的领悟力高, 接受能力强, 对大学生进行武术传统文化的课程教育最有效果。

4.2 利用武术文化讲座

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繁荣校园文化。各种讲座是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工具。邀请著名的专家学者举办各个文化领域的讲座, 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饥渴。我们可以邀请武术文化的专家学者专门来到校园和大学生面对面座谈。用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征服大学生。让更多的大学生来体悟武术文化, 端正自己的世界观, 学习观, 人生观。

4.3 扩大武术社团的功能

学生社团是由具有某一方面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的, 为实现成员共同愿望而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社团建设也是建设高校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目前武术社团在高校开展的虽然红红火火, 但是武术社团目前的功能肤浅, 停留在武技的学习, 武技的交流上, 没有深入到文化的层面。社团辐射面广、影响大、人员流动快, 将武术文化要传递的内容在武术社团的活动中进行, 对建设高校精神文明有积极作用。会员之间的礼节交流, 练习时的武德修炼, 会被带到社团之外, 体现校园文明。

4.4 组织武术文化的交流

文化在交流中有比较, 就有了鉴别。武术文化可以作为高校对外交流的手段之一。在交流的过程中扬长补短, 加强自己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内, 举办武术文化沙龙, 武术电影欣赏, 武术表演等等武术文化交流形式, 丰富校园文化, 建设校园文明。

5 武术文化教育应该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方法形式多样, 作为中国高校因该把武术文化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武术文化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精髓, 武术文化的传播载体也是多样的, 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活泼, 好动, 富有朝气的特点。用武术文化传播的手段建设高校精神文明, 无疑事半功倍。

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目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但是我们坚信, 未来武术文化必将走在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 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并就如何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进行了论述, 旨在为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推动武术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武术,文化

参考文献

[1] 沈清松.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改革[A].两岸大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8, 11 (1) :221~237.

[2] 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3] 旷文楠, 等.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 8 (1) .

高校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1 武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武术教学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体育课形式。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中国武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流派众多, 拳种由古至今发展到百余种, 就是最好的证明。武术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 既要保持民族特色, 又要结合时代, 就需要不断的创新。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的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 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1.1 武术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1.1.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 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 教与学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因此,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 他们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转变观念, 其次再突破思维、开拓思维。

1.1.2 运用武术运动自身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指出, 人的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 武术的直接兴趣是武术活动本身和武术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意识到武术的目的, 掌握武术知识和技能的结果而间接产生的。缺乏直接兴趣, 会使武术课成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 则使练习者丧失学习的毅力和恒心。良好的武术兴趣必须是这两者的协调统一。因此, 针对兴趣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众所周知, 武术是通过攻防格斗的身体练习来改善和发展体能、增强体质的一项运动。它以跌、打、摔、拿、击、刺等动作为运动特点, 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技击乃武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显著特点。在教学中应突出这一特点。在讲解动作要领、规格的同时, 应结合讲解动作的用途, 剖析动作的攻防含义, 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动作的内涵, 较快的掌握动作的技法, 培养武术意识。通过武术练习, 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满足, 而且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 建立起武术与运动的直接兴趣;同时, 随着上述情绪体验的深化, 有进一步产生了学习的需要。

1.2 武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透视当前武术运动的发展, 出现了练套路不能实践, 练散打不会套路的现状, 造成了能武不能用误解, 学生对学习套路没有兴趣也在所难免, 戚继光曰“既得艺, 必试敌”, 提高武术水平必须将其所掌握的技法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对其的理解和运用的水平。可见套路与散打在武术运动中是不容分割统一体, 套路的形成是源于散打技术, 是多个的散打招式按一定的规律串联而成的, 可以说套路中的每个动作都是由散打招式演变而来, 因此套路中的每个动作应具有其攻防含义, 有攻防含义就具有技击价值。教学要挖掘套路中丰富多彩的技击方法来滋养武术的发展, 是武术教学走出困境的最佳选择。各种自由组合运动都需要套路来支持, 做到套路与实战训练相结合。例如:太极拳可以和太极推手相结合, 拳术与散打相结合等。再例如通过“学以自用”不但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 在武术教学中要深挖武术套路的技击价值, 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3 武术教学中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 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顽强的意志、毅力, 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 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 它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因此, 在武术教学中, 有必要加强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培养, 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国武术有着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包含有传统文化特色和传统运动特征。从文化形态上说,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从运动形态来说,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一个主干项群。浓厚的“传统”, 给生活在这一传统环境中的人们一种认同感、自豪感。于是, 继承传统、振兴传统、弘扬传统, 成了普受武术传习者乃至国人关注的问题。人们用自己认为得当的方式、从个人的角度为继承、振兴和弘扬武术履行着责任和义务。因此, 在教学中, 可以多向学生介绍武术的概念、特点、作用与发展史, 以及各级学校和社会对武术师资的需求及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对学习武术的渴望, 以唤起学生学习责任感、紧迫感。

2 改进教学方法是根本

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其武术教学内容是以整套规定套路为主, 课堂结构始终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 以“讲解—示范—练习—纠错”较为固定的程序进行规定套路教学, 可所谓“灌入式”教学。教师只专注教会学生套路, 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掌握。学生为了记忆和掌握整套技术动作要反复的琢磨和练习, 如此以来长时间练习规定套路, 学生会产生枯燥、厌倦的情绪, 导致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教学本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 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然而教学中“灌入式”教学仅重视教师“教了什么”, 而忽视了学生“学到什么”或者对学生的潜力发展置之不理, 教师讲的过多, 模式化、刻板化, 学生学习就缺乏活力, 教学气氛紧张, 就达不到教学效果。传统的“罐入式”教学尽管在教学新动作阶段有一定的效果, 但却忽视了学生主动锻炼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因此要深入的研究“教”与“学”的规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直观法”教学, 教师多做示范,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手段, 采取类比教学法是学生知其所以然, 为培养学生积极性思维奠定基础;多采用“情景法”, 有意识的创造设计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 加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同时, 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 正确的引导学生独自创编武术套路动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3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保障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方法手段的实施, 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 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能力与创造思维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来进行。教学结果评价体系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体系应科学合理化, 力求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体育专业学生通过对武术课程的学习都得到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 笔者认为, 对于学生成绩考核的评定, 可以由原来多侧重于技术达标逐渐过渡为重视学生未来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多种能力, 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例如, 可以让学生在规定动作类型的基础上自己编排并表演成套基本动作进行考试;以及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提问、讨论发言、学习进步的幅度等等, 均可在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力求通过考核, 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创新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怎样有效的将创新教育与武术教学更好的结合?怎样去突破教师原有的定式思维找到更多、更好、更新的切入点, 理出创新思路, 完善创新方案?还有待于更多的教师去深入的研究。总之, 我们要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 在武术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 争取在武术的教学的方法和效果上有更大的进步, 继续把中国武术发扬光大!

摘要:本文主要从如何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出发, 围绕武术教学的创新, 提出武术教学和创新教育结合的对策和建议, 为武术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创新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蔡纲.武术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武术科学, 2008 (6) .

[2] 郭思危.体育教育专业加强武术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可行性探究[J].体育世界, 2008 (9) .

[3] 吴耀锋.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中武术教学的创新与改革[J].网络时代, 2009 (7) .

[4] 张春红.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 2005 (6) .

[5] 郑大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教书育人, 2005 (14) .

上一篇:辅导教学论文下一篇:伦理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