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06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将对于“学习强国app”做出详细介绍,随后阐述“学习强国app”与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系,之后探讨分析做好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最后提出利用“学习强国app”做好该项工作的有效策略,以求助力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强国app 高职学生 教育管理

前言

教育事业是我国提高人才储备量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家在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且在其中的投入力度也逐年提升,力求为国家发展培养出更多全新型的人才。其中,高职教育工作便是重要一环,通过高职学校教育工作,可以培养出更多实践型与技能型人才,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而在信息化时代,在高职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将“学习强国app”应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但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加优质的完成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能保证该项工作的条理性与科学性,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

一、“学习强国app”介绍

“学习强国app”是面向全国用户打造的国防党建知识学习平台,通过该学习平台,用户可以掌握最新国家动态,时刻掌握相关政策信息,积极参与学习积分排名和知识答题互动等,此外,通过“学习强国app”还可以开展党建文化宣传,并且举办相关党务知识学习主题活动,以求助力共建美好社会的事业发展。“学习强国app”由中宣部主管,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学习网络,实现有组织、有指导、有管理、有服务学习,致力于打造集大成创新学习生态。该app中所包含的学习资源丰富,如:权威思想库、完整核心数据库、丰富文化资源库、智能学习行为分析系统、创新学习生态系统、有效管用学习服务系统。除此之外,视频学习也是其一大亮点,可以使用户获得鲜活的学习体验。第一频道、短视频、慕课、影视剧、纪录片等,可以为用户源源不断的提供学习资料。还包含在线答题功能,例如:文字题、音频题、视频题,每周一答、智能答题、专题考试等,可以让用户对自身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此外,“学习强国app”还可以提供积分、消息沟通等方面功能需求,全面满足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学习需求。

二、“学习强国app”与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系

针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来说,将“学习强国app”应用其中,用以辅助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这样可以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为高职学生党员的学习提供媒介与帮助。通过“学习强国app”,学生可以接触和学到海量的知识资源,学习形式也发生了显著改变,可以通过短视频、慕课、音频等形式展开学习,入脑入心,不仅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且也接触到最新的时政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党员思想认知与综合能力具有极大的裨益。与此同时,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反过来也对“学习强国app”起到了推广的作用,让更多的人接触并了解到该款app的优点与功能组成,并且共同学习与了解能够逐渐产生依赖,并且将其应用在自身的学习中,这对于“学习强国app”发展运营具有极大裨益。总得来说,“学习强国app”与高职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之间起到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的作用,两者之间互相依托且不可分割,也就是说,想要全面提升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将“学习强国app”应用到其中,而“学习强国app”也需要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与理论基础,以此实现一举两得的目的。

三、做好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党员思想认知

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开展期间,需要高质量做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这样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质量,对学生党员本身来说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提高学生党员思想认知便是其意义之一。对于高职学生党员本身来说,其属于高职学生中的佼佼者,不但品学兼优,还拥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高职院校中的其他同学可以起到表率与榜样的作用。基于此,高职院校便需要充分做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注意到学生的思想倾向与认知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性的引导,使学生党员能够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身行为,为高职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带动高职院校内的学习氛围,从而助力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端正学生党员学习态度

优质完成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能使学生党员充分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促使其能够通过自主探究与自主钻研的方式来高效完成高职院校中的课程学习。在该项工作中,高职院校通常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了解学生党员的心理波动,并且给予其科学性的引导,确保学生党员始终都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来面对自身学习,这样不但对学生党员的自身学习与发展具有极大裨益,还能保证高职院校中的学习环境,构建其充满竞争性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们做到力争上游、追求真理、勇于争先。这便达到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目的,同时也端正了学生党员的学习态度,保证其能够高质量完成自身学习,并且毅然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

四、利用“学习强国app”做好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学生党员对“学习强国app”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为了全面保证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优化学生党员培养效果,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提高学生党员对于“学习强国app”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乐于利用该软件进行学习,提升自身学习质量。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教育工作职能,充分控制学习工具宣传导向,向学生们讲解“学习强国app”的功能模块构成以及所能够提供的服务类型,了解其在学习中的优势,并且做到主动将该软件应用在党务知识的学习中。而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党员对于“学习强国app”的重视程度,学校需要安排专人负责向学生党员进行讲解,并且倡导党员学生通过该软件进行学习,这样不但使“学习强国app”得到了推广,还使学生党员的学习更加便利,接触到更加广泛的学习范围,保证学生党员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并且在不断学习中获得自我升華,从而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党员。而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这样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利用“学习强国app”与学生党员互动交流

在“学习强国app”的最新功能模块中,包含信息模块,该项功能模块的主要服务职能就是提供组织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交流,以达到提升信息传递效率的目的。所以,在高职院校对学生党员教育观管理的阶段,需要对于该项功能模块进行利用,即通过“学习强国app”与学生党员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其学习进程与学习状态,这样不但能加强高职院校与学生党员之间的交流,还能够使高职院校实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为其提供适当的帮助,以保证学生党员的学习质量,以达到优化高职院校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成效的目的,使学生党员能够迅速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定期开展党务知识竞答比赛

在学生党员的学习过程中,其学习的成效极为重要,这关乎到学生党员的思想认知情况,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解程度,所以,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该项问题,以提高学生党员的学习成效为目标,采取多样化手段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检验学生党员的学习情况与效率。而定期开展党务知识比赛的方式便可以达到此目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党员学习党务知识的积极性。所以,需要将“学习强国app”应用到其中,通过运用该软件对于党务知识进行学习与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内涵,并且做到关心时事政治,这样便可以保证其在党务知识竞答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也能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检验,一旦发现某个学生党员思想出现问题,高职院校便可以及时进行疏导与教育,从而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

(四)在学生党员范围内大力推广“学习强国app”

在学生党员的范围内大力推广“学习强国app”,让学生党员逐渐了解并喜欢上该软件,并且自发利用该软件进行党务知识学习。在实际宣传推广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学习强国app”的宣传推广,做到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化宣传效果,提高该软件在学生党员中的影响力,令其为学生党员的学习提供更大的便利,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手抄报宣传、板报宣传、活动宣传等,以上宣传方式都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党员认识到利用“学习强国app”学习党务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党员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可以将“学习强国app”应用到其中,以此为学生党员的学习提供资料与学习途径,同时也能保证学生党员学习的成效,提高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认知,从而优化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明哲..新时期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探究[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5,.000(001):70-71.

[2]薛惠元..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实习期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索[J]..贺州学院学报,.2018,.034(001):126-129.

[3]韩丽华..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辽宁经济职业技術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00(001):89-90.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如何处理好“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者在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严格管理是高等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有效手段。“人文关怀”则必须以“严格管理”为前提,在“严格管理”的过程中辅之以“人文关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 严格管理 人文关怀 辩证关系

近年来,随着“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和“学生需求是第一信号、学生发展是第一目标、学生成长成才是第一标准”的服务理念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明显增强。然而作为以人为主要对象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如何在“严格管理”学生中发扬人文精神,真正体现“人文关怀”,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从制度和机制层面上确保“以学生为本”工作理念的贯彻和落实,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是高等学校按照宪法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调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保证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条件。可是,在实际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无论是作为管理对象的学生,还是作为管理者的学生工作者,对“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涵义的理解和把握,都或多或少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工作者在“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之间处于两难境地。

从管理对象来看,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是“80后”、“90后”出生的,个性显得更加张扬,不会事事惟命是从,同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部分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对抗”、“自私”、“依赖”等偏执甚至偏狂的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反映在对待学校的严格管理的态度上,一方面,不能正确理解学校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的意义,认为严格管理制约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损害了他们“民主自由”权利,阻碍了他们学习、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而只要人文关怀,不愿接受管理,对学校的严格管理表现出强烈不满,对学生工作者的严格管理过程产生强烈的逆反和对抗心理,动辄以所谓“维权”把自己放在学校的对立面。另一方面,则是对学校的严格管理采取消极抵抗的策略,你管你的,我干我的,奉行我行我素;对学校的严格管理漠然置之,或者轻描淡写,敷衍了事,即使违纪违规,受到处理,也泰然处之,行若无事,对学校的严格管理抱无所谓的态度。

从管理者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部分学生工作者却陷入了严格管理学生的误区。这种误区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重管理,轻引导”。重视表面上的服从,满足于“管住学生”,以维护学校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在工作中,管理者自觉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管理客体、对象,对学生随意发号施令和管、卡、压,管理过于严格,有时近乎苛求,在管理工作中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二是“不敢管,管不了,不想管”的现象严重。近年来,由于对“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的理解存在差异,个别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争吵、拉扯、甚至动手相向的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出现教育管理者“自危”的现象,他们担心严格管理,导致学生出现过激言行,行为走向极端,甚至对簿公堂。从而出现个别管理者对学生“不敢管”或“管不了”的情况。于是,他们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违纪现象置之不管,放任自流,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态度。有的教育管理者则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举止等方面是小事,不用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否则就会压抑学生个性。所以,只要学习好了其他方面就不必太苛刻。

上述情况表明,由于少数学生和管理者不能深刻理解“严格管理”的涵义,不明确严格管理学生的目的和意义,把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对立起来。假使我们不能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势必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校学生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的涵义界定及其特点

1.严格管理。主要是指对学生的管理,原国家教委7号令对其作出了明确定义,即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2005年9月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条指出: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依法治校,从严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由此,我们可以将对学生的严格管理界定为:一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制定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规章制度、标准和规范;二是指要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严格贯彻执行这些管理规章制度、标准和规范,以此来规范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严格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学校工作整体的协调、高效、有序,实现培养目标。因此,高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党和政府为了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以及教育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就要制定教育法律法规对高校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则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学生严格管理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在严格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确立正确的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办事,自觉按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2)具有权威性。所谓“权威是一种被视为合法的权力或社会控制”。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权威性,一方面,表现为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是国家高等教育意志的体现,而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是教育法律法规赋予学生管理者的权利,具有工作运作程序的规范化,高于个人意志;另一方面,表现为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应得到高校各级管理者和所有学生的自觉服从,不容侵犯,学校管理者和学生都要按规章制度办事,做到令行禁止,“依法治校,从严管理”才能表现出来。(3)具有强制性。法理学上一般将强制性规范称为“强行性规范”、“强制性规定”,指行为主体“必须”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其立脚点在于公共利益。而高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的立足点则是学校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的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控制、监督、惩罚等强制性手段,使学生以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去完成学业的管理方式。因此,对于学校的管理要求,学生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其侧重点在于抑制部分学生消极的、被动的方面,以保证其接受健康的教育,实现健康的发展。此外,高校学生管理还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它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学习、生活、行为的整个过程。

2.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一句话,就是对人的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它体现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就是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内在需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理解、关心、帮助、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并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服务,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由于它与“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一致,因此,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具有以下特点。(1)人文关怀对象的广泛性和普及性,即是指所有高校学生关怀关心的对象。学生工作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表现好的学生,而且对各方面表现差、自律性不强的学生要施予更多的人文关怀。(2)人文关怀事项的针对性。即是指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纪律、情感、心理素质以及在校期间的言谈、行为、举止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运用教育管理者本身所具备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把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直接联系起来,进行关怀和疏导。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遵章守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人文关怀方法的引导性。即是指人文关怀不是教育管理者简单生硬的直接灌输和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工作中以学生为本,营造自由、民主、宽容的氛围,因势利导、开放互动、达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以身正人的目的。(4)人文关怀时空的灵活性。即是指人文关怀不受时间、空间和其它条件的束缚,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现实要求,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地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从而避免教育管理工作教条化、理想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的弊端。

从以上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的特点来看,严格管理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人文关怀则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那么,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则是有效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三、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辩证统一关系分析

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教育和管理质量中缺一不可。

1.实施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是紧密联系的。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是高等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和内在要求,其目的是保证学校整体工作的协调、高效、有序。通过严格管理,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给学生提供安定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如果离开严格管理,离开规章制度的约束,学校就会象一盘散沙,处于无序状态,会使大学生放任自流,势必影响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高校必须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使学生在规范下更好地发展自己。而实施人文关怀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手段。因为要强调严格管理,必将使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需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用激励、感召、启发的方法,实施人文关怀手段来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促使学生认知、理解高校严格管理的必要性,从而把在严格管理过程中的强制行为变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将规章制度与大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距离调节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此实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取得“1+1>2”的管理效果。可见,严格管理所追求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局面与管理上保持思想活跃所要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2.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严格管理并非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规章制度,而是指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强调人文关怀,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采取说理教育、情感陶冶、行为养成、榜样示范、环境熏陶等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可见,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的目标相同,前者强调制度与管理,后者强调人性与关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如果离开严格管理去谈人文关怀,就会导致集体主义观念的弱化,个人主义的发展与泛滥,势必削弱管理的政策性和权威性;如果离开人文关怀而一味强调严格管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的发展。那种把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或只进行严格管理,不施行人文关怀;或只施行人文关怀,不进行严格管理的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其效果必然是不好的。因此,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所要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目标是相同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正如有论者所指出那样,“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这段话则说明了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辩证关系。

3.实施“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管理理念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在建设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仅仅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达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既“严格管理”,又在其过程中进行“人文关怀”,才能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内在约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保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和谐,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总之,无论是严格管理,还是人文关怀,都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作为教育管理者,要提高政策水平,加强人文素质修养;另一方面,作为学生,要认识到严格管理对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要提高合作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大地发挥“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靳润奇,池卫东,王冬梅.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

2.杜晓莉.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08(8)

3.载维·米勒等.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4.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5.孙辉.人文关怀与实践概念[N].光明日报,2002.12.26

6.杨建祥.“严格管理+人文关怀”:企业管理理念创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0)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责编:吕尚)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现如今由于全社会的高职学生日益增多,这主要得益于在我国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式的教育,而逐步改变为面向百姓即普罗大众的日渐普及的教育体系。但是由于高职学生数量的激增,与之对应的管理体系不完备、教学教育水平跟不上。就导致高职学校在运行管理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好地管理高职学校,完善高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是高职教师和管理者都应该一直探讨下去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学校 学生管理 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与此同时高职生的在校人数也逐渐增多,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在高职生在校人数逐步提升的同时,部分高职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的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这就对于学生的管理要求大打折扣。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水平、管理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高低。要在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高职学校的管理水平如果停滞不前就是一种变相的落后。因此要对现有的高职生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

1 高职院校在工作中要改进的问题

现如今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展招生,高职生的数量群体在逐步增加,但是也带来了对高职在校学生管理难,学生素质及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良莠不齐的诸多弊端。学校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越来越多。对于高职生的管理要多多注意方式方法,要做到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改善现有的落后的学习方式方法,使得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变得更加高效。共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1)随着学生人数的激增高职学校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迎来全新的挑战:每位高职生的生源学习水平与自身素质参差不齐[1]。如何在这种情况之下实行可以针对、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管理政策,这值得每一位学校的管理者及在职教师去深思。要做到挖掘学生的思想根源[2],让学生从根源处开始就发生质的改变,从而影响到他自身的学习、生活,以至于方方面面都能做的比以前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的管理能够高效率、有条不紊的开展每一项工作。与此同时,高职生学生数量的上涨,也带来了任职教师数量不足。教育教学水平良莠不齐、教师自身思想素质进修不足等诸多来自教育团队自身的不足与漏洞。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针对于对学生做工作的辅导员,可能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比较短,工作能力相对不足,与学生沟通不顺畅,无法高效地针对学生做工作,就导致了工作的拖延,学生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而有效地传达到出了问题的学生当事人身上,从而学生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个错误。

(2)网络全球爆炸式的普及,大量繁杂的信息充斥在学生们的视野之中,使得学生们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正在影响着当代高职生们的学习与生活,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带来了相应的困扰。它冲击着当代学校对于高职生的管理教育[3]。

(3)针对当代高职生的教育教学,教师要懂得以学生作为中心,转变过往的陈旧观念。要逐步建立教师是辅导、引导学生的引路灯的角色,不要一味的只是将知识一股脑似得传授给学生们,要树立为学生们服务的新观念。每一位学生都应当被关注、被尊重、被了解。教师应该要及时引导,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件的能力,实现为学生教学,服务更加优质化、高效化。

2 确定针对高职学校的行而有效的管理策略

由于社会高等教育的快速普及,催生了众多的高职生,但是当今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普遍都相对较短,在管理方法的积累方面积累成果较为薄弱,同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执行力的相对落后都是当今高职教育的诟病。故而,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行而有效的调整。否则高职院校的建设极易停滞不前、萎靡不振。其中增加一些变革的新规程,努力的探索高职教育的新方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上的问题,寻找新的突破口,更加合理、科学地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是上策。

当今社会除了教育教学水平要提高,学校的建设也要更加的有“内涵”,所谓内涵建设就是要牢牢把握各方面建设的根本,有以下几点策略供参考:(1)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提升;(2)是注重各个院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加强彼此的联系;(3)注意教师队伍的教育水平及综合素养的提高。

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高职院校的学习科目的开设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情况做到及时与社会需求与经济需求接轨。要创建适合该校学生发展的主题特色科目,打造学校的自主独立品牌。以此来作为学校对外的名片,打响知名度。争取打造更多有效的精品课程。提升“内涵”的建設就是要求学校在课程质量上面痛下苦工。将更多的创新精神融入到课业建设之中,要坚持创建完整的发展体系。注重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教学教育水平的扩展延伸,同时也要兼顾到学校要开展一定数量的课外活动,来满足学生对开阔视野的迫切要求。

在教师队伍内部的管理上,更是不能松懈,要注意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只会教书是远远不够的。在对教师的管理上要有一套清晰明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可以采用“標杆管理”。所谓的“标杆管理”就着眼于同行业具有最强实力的领先者,以他为榜样、标杆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与同行业最强的领先者之间的比较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借鉴学习,改革创新,对比研究等一系列的措施去拉近彼此之间的差距。根据优秀的领先者去制定一些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制度来完善自己。争取赶超同行业领先者,争当领跑者。

要培养一支水平一流的教育教学队伍并非易事,通过对外引进新人才,对内加强重点栽培的方法来进行改革。多多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3]。标杆式管理的特点我们并不陌生,其实就是在与标杆的对比之中,争当优秀的过程。

根据掌控的方式来说,由外引进属于对外控制类型,内部栽培培养则是属于学校的内部控制。而标杆式的管理兼顾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范围、工作业务进行自行控制,从而有效地优化个人竞争力,达到单位、个人双赢的局面。提高了高职生教师的教学水平。标杆式管理是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方式。

3 优化高职学校校园文化

除了应当注意在校高职生的课业水平,更应当注意到多彩多样的校园文化,对在校高职生的影响力。优化在校高职生的校园文化迫在眉睫。学校的精神主流主要就是以学校校园的校园文化为载体表现出来,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塑造了什么样的高职生。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生活,可以举办一些例如像乒乓球大赛、篮球大赛、科技小作品展览、课前十分钟演讲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在校高职生们的校园文化。以此来加强学生在校对课余时间的管理。

4 结论

一所高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是这项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也不急于一时。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之中,要明确办学的理念,使得各种规章制度都趋于规范化。学校要避免在执行校园管理时的特殊化,一切按规章制度进行,趋利避害。管理从严做起,也要注意丰富学生们的课余学习生活,提升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丹.提高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4(26):193.

[2] 杨晓旻.高职英语课堂有效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以剑桥商务英语(中级)(BEC Vantage)课程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4):164-165,169.

[3] 舒荟萃.提高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实践——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65-68.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根本目的,教育界正积极地开展幸福教育的探索。幸福学校文化在教育工作的各个领域又具体化为合理的教育目标、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谐的管理机制、完善的课程体系、幸福的教育活动等。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制度规范与行为习惯等各个层次立体推进幸福文化信念建设,提升幸福文化的强度。

[关键词] 学校文化;幸福;途径;策略

以教育幸福为价值追求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正确的教育观、幸福观的指导下,开展追求幸福教育的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行为习惯与物质载体等文化要素的总和,简称幸福学校文化。幸福教育需要幸福理念的指导、幸福情感的驱动与幸福机制的保障,这些都需要幸福文化与教育过程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幸福文化对于幸福教育的引领作用。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提升教育的幸福程度有赖于提升学校文化的幸福程度。因此,学校应通过加强以教育幸福为价值追求的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幸福教育。

一、目前学校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或精神支柱,其通过学校使命与愿景、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来凝聚人心,优化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协调学校教育行为。学校文化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战略与教学绩效,也影响着学校师生的精神生活与幸福感受。因此,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而持久的影响作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在每个成熟的学校都普遍受到重视。但不少学校没能抓住学校文化的本质,致使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后只产出了一些标语口号或文本资料,真实的学校文化并没有真正改观。在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大家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总结为“五重五轻”,具体表现在“重外化轻内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变化轻进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笔者遂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与学校文化实地调查,将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部分学校领导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不得力、进程无规划,在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也没能及时培育出明确的、得到全校师生高度认同的学校文化。其次,学校文化缺乏幸福感。学校文化过于强调功利目的,学校的部分管理制度与管理行为甚至损害师生正当的公民权益,从而不能发挥学校文化对学校教育工作与师生成长的促进作用。第三,学校文化的内涵不够系统、全面。学校文化的内涵基础是学校的责任、使命与愿景。学校文化的价值追求要与学校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战略相统一,不能偏面地将“乐”文化或“孝”文化当作学校文化来建设。第四,学校教职工对于校长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缺乏信念,学校文化的价值追求或价值主张的真实性得不到全体员工的信任,部分学校领导言行不一,文化管理仅仅是摆设与装饰。第五,文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也容易造成极端自由化,政令不通。

二、幸福学校文化的内涵与结构

(一)幸福学校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学校文化的内涵,设计学校文化的风格。学校文化的类型与风格要与学校组织的行业特性与师生群体的人员属性相匹配。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充分认识学校的责任与使命,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法。学校的责任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的对象是人,涉及人的思想与情感,价值引领、情感关怀等是常用的工作方法,师生的人际关系质量对教育绩效有显著影响。学校文化类型应与学校的这些行业特点相适应,要建设充满人文关怀、有利于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促进提升师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温和型组织文化。从组织文化的内涵属性角度,这种温和型的组织文化既要倡导无私的人文关怀与和谐的团队氛围,又要实现严格的科学管理与过错惩戒;既要专注于学校内部的教育过程,又要适应社会对于学校及所培养人才的要求;既要坚定地执行学校的发展战略与教育理念,又要灵活地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本文将这种既重视内部统一性又强调外部适应性,既重视稳定性又强调灵活性,既重视德治化的价值引领又强调法治化的规范约束,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形成的和谐型积极文化称之为幸福文化。幸福文化与教育相融合产生的以教育幸福为价值追求的学校文化简称为幸福学校文化。因此,从组织文化内容结构的角度,可将幸福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在正确的教育观、幸福观的指导下,开展追求幸福教育的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行为习惯与物质载体等一切文化要素的总和。学校幸福文化在教育工作的各个领域又具体化为合理的教育目标、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谐的管理机制、完善的课程体系、幸福的教育活动等。

(二)在学校建设幸福文化的价值

幸福文化与教育具有天然的相融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幸福生活的能力。教育过程既涉及科学方法与知识,又涉及人的交流与协作,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综合提升过程,实现教育幸福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融合的过程。将学校教育与幸福理念相融合而产生的学校幸福文化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幸福文化是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与民俗文化融为一体的文化──幸福文化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相融通的,能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同形成共同价值观,而且幸福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后,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就能在学校的管理与教育工作中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量与教育力量;2.幸福文化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为一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文化——幸福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既推祟人文精神,又彰显了科学精神,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文化;3.学校幸福文化与师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及精神生活紧密相联系,是“活”得有生命力的文化──幸福是人日常精神生活的基本追求,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愿望、态度与经历的情感体验,追求幸福能成为各项人际互动或教育工作的现实追求。因此,幸福与教育相结合可以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幸福学校文化的内容与结构

幸福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学校文化的内容与结构着手。只有清晰地理解了学校文化的真正结构,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建设活动。著名的美国学者埃德加·沙因在《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一书中将组织文化定义为:“一组基本的假定,即组织文化就是群体在解决其外在适应性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学得的一组共享的基本假定,因为它们运作得很好而被视为有效,因此传授给新成员,作为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解决的正确方法。”沙因认为组织文化的结构应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人为事务、价值观和基本假设。“人为事务”包括“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价值观”包括人才观、质量观、团队观等思想观念及组织经验升华而成的精神文化;“基本假设”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与真理、人性、人类活动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沙因认为“价值观或精神文化”不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基本假设”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文化本质,因为“基本假设”是组织成员内心真正相信的能够成功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信念,其决定了组织成员如何观察与认识组织事物及其采取的行动。组织文化建设若不能抓住本质而舍本逐末,则必然事倍功半。依据沙因的文化本质理论,学校文化的内容与结构除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四种类型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相互间的人性与人际关系认识、学校管理过程中真正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教育评价与考核真正重视的指标等隐形的价值信念。

总之,若将学校文化本质内涵的多层结构形象的用“文化盆景”来描述,那么先进的社会文化是学校文化汲取营养的土壤;景观树代表的就是学校文化系统;树根代表学校文化的根基,即责任与使命;树干代表学校文化的主体,即基本假设;树枝代表由基本假设产生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树叶、花、果等代表由核心价值观创设出的人为事物,即代表“机制流程、评价考核、行为规范、景观标识、故事传说”等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盆景”当中的假山顽石、塑形铁丝等代表着社会系统当中具有约束能力的道德、法制等系统。“文化盘景”体现的组织文化四层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学校文化盘景与组织文化结构

三、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机制、途径与策略

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组织文化的品质。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的组织机制、精神生活与行为习惯等开展建设活动。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制度规范与行为习惯等各个层次立体推进幸福文化信念建设,提升幸福文化的强度。沙因的文化本质理论为学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开展能够真正有效改变学校基本假设的文化工程。

(一)幸福学校文化的建设机制

合理的机制是组织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学校幸福文化建设的成效同样需要文化建设机制的保障。幸福文化建设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机制:1.幸福文化的诊断评价机制,通过开放民主的沟通机制与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不断检讨学校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2.幸福文化的培育创新机制。学校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文化思潮与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实际,抓住学校教育事业变革中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及时加以培育与提炼,使幸福文化的内涵得到不断创新与丰富。3.幸福文化的沉淀传承机制。通过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各部门工作目标计划的制定、工作管理资料与经验的整理总结等活动,及时沉淀与强化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优秀价值理念等文化元素,防止领导更替、教师流动、学生毕业等造成优秀文化的失传。4.幸福文化的应用研究机制。探究学校文化在服务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即探究学校文化与师生的精神生活及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途径与策略,在学校的战略决策、评优考核或矛盾处理等各项工作中均自觉以幸福文化为指导原则,营造全校师生认同尊重学校文化的组织氛围,自觉以学校文化的内涵来指导自身的工作与生活。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机制要以追求教育幸福为目标,以宏扬幸福精神为核心,设计出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等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整体方案,即设计出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机融合的、以精神文化为统率的四个层面协调统一的学校文化发展建设机制。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师生精神生活途径、行政管理文化建设途径、课程文化建设途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途径、学校社团活动文化建设途径等,其中核心途径是人的精神生活途径,因为文化与人是紧密联系的。人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人的人格发展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最终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形成。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等学校组织成员的各项重要工作与精神生活相结合,通过推进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与指导思想等来体现价值观、信念等文化内涵。具体有以下几种建设途径:

1. 以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为途径,以法治精神与责任担当精神等来塑造幸福文化。

2.以课程文化建设为途径,以课程理念与课程中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来塑造幸福文化。

3. 以班级文化建设为途径,将幸福文化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习惯当中。

4.以科研文化建设为途径,科研或学术文化是影响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通过科研中的合作互助、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精神丰富学校的幸福文化内涵。

5. 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活动为途径。如结合校庆、校舍搬迁、行政领导换届、开学式、休学式等学校发展与建设的重大活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通过活动来宣传表彰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突显幸福文化的内涵与载体。

6.以学校与社会组织环境相互作用为途径。如通过学校与新闻媒体、社区家庭等组织的交流沟通来体现与塑造学校的幸福文化。通过加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学校文化中,对解决教育脱离社会的弊端有重要作用。具体的学校文化建设途径及其建设内容的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学校文化建设途径与内容结构

(三)幸福学校文化的建设策略

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多角度的。从建设幸福文化的内涵角度看,应提升学校文化的内在品质。如要提升学校发展的稳定性,应加强学校的发展战略建设与组织愿景建设,重视学校运行的工作流程与制度建设;要提升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性与积极性,应该重视学校内的管理团队或教学团队建设,给予教职员工更多的情感关怀与工作支持;要提升学校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竞争力,应鼓励业务精英开展科研创新与教育实验等。在建设幸福文化的强度方面,要将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合二为一,真正树立师生对于幸福学校文化的信念。从建设学校文化的结构角度看,应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幸福度。总之,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沿着幸福文化的内品质、结构与强度等方面开展建设活动,在学校文化的基本假设、核心价值观、制度、行为等各个层次立体推进文化信念建设,提升幸福文化的强度。以下四种策略对于幸福文化建设而言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1.确立幸福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作用中的核心战略地位。要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发展及学生成长的具大价值。学校文化蕴藏着教育理念,承载着道德价值,具有价值引领、情感驱动等教育功能,对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直接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决定学校教育绩效与办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不仅要突出学校文化在学校内部管理中的地位,也要力争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将学校建设成为学校所在社区的文化高地。

2.建设与幸福文化理念相配套的工作机制,以刚性的制度来保障理念的执行。一方面,机制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制对于学校的幸福度具有根本影响。学校的管理与评价机制要真正体现民主、公正的人文价值与合理高效的科学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将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工作相结合建立学校文化的执行、维护与强化机制,保障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得到执行,而不是仅仅靠师生的自觉行动。

3.加强学校管理团队建设,由真正拥护与信仰学校文化理念的业务精英组成领导团队,提升组织执行文化理念的能力。领导团队应对民主、公正、平等、诚信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身体力行,与员工能进行充分沟通,给予员工真正的尊重、信任、激励与支持,在工作上敬业、进取、奉献,将学校视为家庭,承担起学校生存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在管理机制上,多实行民主集体决策,建立公平的长期考核与逐步升职制度等,提升学校文化的幸福度。

4.构建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机制与文化实践机制,提升学校文化的强度。将学校幸福文化的理念与师生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让学校文化真正落地生根。具体措施可通过举办有效的学校文化体验活动宣传与推广先进的文化理念,通过价值意义的宣传教育促进全校师生对于学校文化的自觉遵循;通过严格践行职业道德规范,重视教育工作的过程管理,提升学校文化知行合一的质量;通过学校业务精英在践行文化理念中的榜样示范和成功事例来坚定师生对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信心;通过举办定期的文化仪式活动强化与升华全校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境界等。

5.以科研创新机制建设为核心的科研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的人文品质与科学内涵。建设学校文化应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并描绘出美好的建设愿景,让人确信值得追求。通过学校的科研活动,丰富与完善学校幸福文化的内涵,为全校师生对学校文化树立信念打好基础。科研创新机制对于教育绩效与学校文化均有重大影响,通过科研创新机制可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发展学校的人力资源,提升学校课程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对于学校发展战略与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德,王玉芹.组织文化类型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46-149.

[2]陈湘舸,杜敏.幸福文化及其价值定位[J].甘肃社会科学,2008,(6):61-66.

[3]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4]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7-70.

[5]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81—87.

[6]亓殿强,周新奎.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9,(5):21-25.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技工学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当注重学生管理,促使学生可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学校育人质量。技工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取最佳的创新途径,培育出优质技术型人才。本文首先从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入手,同时阐述了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途径,最后总结了全文,旨在为实现学生素质、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参考意见。

关键词: 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途径

技工学校应当将学生管理作为核心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管理流程。在新课改背景下,技工学校应当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与理念,加大管理力度。通过实践证明,技工学校只有注重学生管理工作,才可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技能人才。

1 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组织

1.1紧抓学生管理工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技工学校领导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加强。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氛围的管理,这也就意味着,技工学校想要将自身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注重学生管理工作,加大学生管理力度,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2组建学生管理部门。

技工学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为保障工作的有效落实与全面开展,应当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将管理工作划分到各科室各负责人。通过划分责任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有序的教育环境,以此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1.3重视学生管理工作。

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人员在遵循管理工作制度的前提下,加大学生管理力度,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内,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选取最佳的学习方式。在日常工作开展中,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三生教育,促使学生可形成良好的习惯,开展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

1.4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各技工学校应当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制度。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不仅需组建专门的学生管理部门,还应当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管理人员在各项工作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学生在学校中,会受到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只有完善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才可促使学生开展自我管理,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充分提升技工学校育人质量。技工学校本身是育人、培养技能人才的场地,开展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 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途径

技工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当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不断创新工作途径、理念,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1选好用好班干部。

技工学校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开展中,要充分挖掘班干部的潜力,鼓励班干部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促使学生自我管理,协助教师更好的开展管理工作,实现管理效率、工作效率的提升。在开学一个月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选举班干部,一般選举人缘好、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当组建班委会、学生会等团体,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保障机构。

学生干部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时,教师应当促使学生做好角色的转换工作,帮助班干部明确管理方式,强化各类先进管理手段的应用。不仅如此,教师还需强化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与提升,以便更好的与学生开展交流工作。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干部在管理工作开展中,可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凸显,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为学生后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 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个层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其应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效率。技工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当强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吻合。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具备很强的广泛性与立体性,技工学校在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过程中,应当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促使技工学校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2.3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队伍建设中,应当配备德育教师、专职管理员、心理辅导员、学生干部,只有切实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才可更好的巩固技工学校高效管理工作开展。技工学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打造一支认真、负责的管理队伍,确保管理队伍内的人员能够勤恳开展管理工作。管理队伍人员需要清晰认知自身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与作用,确保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强化学生引导,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此达到最终的育人目的。不仅如此,专职管理员还需要强化与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三者间的联系,从各个层面入手,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2.4 树立平等管理理念。

在技工学校学生管理组织工作开展中,管理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手段,对学生一视同仁,确保管理理念的公平性、公正性。技工学校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特殊性质的学生,比如:单亲家庭学生,教师在学生管理组织工作开展中,不得采取强硬的态度,主要是因为采取强硬的态度,会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导致管理效果适得其反。总而言之,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当遵循平等观念,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给予学生尊重与关爱,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针对单亲家庭、孤残学生、贫困学生,管理人员需要始终以耐心的态度去管理学生,细心观察学生,明确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难点。班主任应当强化与管理人员之间的配合,促使特殊群体的学生可在心灵上萌生归属感。技工学校应当定期开展感恩教育,促使学生可相互帮助、相互引导,构建良好的合作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为自身后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蕴含着很多丰富的文化精髓,将这些文化精髓融入到校园文化内,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校园活动开展中,通过融入爱国精神、团结精神,可促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领悟其中的精神力量。技工学校应当紧抓各个特殊的节日,通过开展主题演讲来强化文化教育。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最终目的,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学生心中植入爱国情怀,逐步实现学生政治敏感度的提升。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在校园活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才可全身心的投入到各项校园活动内,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6 理论实践相融合的育人模式。

若只是对学生开展理论教学,将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技工学校应当适当放手,促使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强化理论与实践两者的有效结合。只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可充分发挥出技工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作用。例如:技工学校可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做到学校、企业、家庭共同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实习环境,只有学生投入实习工作中,才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技工学校在课程设计中,还应当侧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自身后期的就业发展奠定基础。

2.7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注重培养技能人才的背景下,技工学校管理工作开展中,学科专业工程属于重点,技工学校应当将培养合格、高素质学生作为育人目标,加大教学模式研究力度,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新育人途径,可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如此,技工学校还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科技创新比赛,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技工学校可聘请著名学者、专家开展校内演讲、兼职任教,推动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在自由、开放原则基础上,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优秀、创新性人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当重视组织管理,创新管理途径。通过在学生管理问题基础上,深入分析学生管理组织需求,创新学校管理工作,可实现技工学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彭琴. 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50(04):107-121.

[2] 葉军峰.现代技工院校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探究[J].职教论坛,2016,20(13):255-259.

[3] 袁满.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及创新途径选择[J].求知导刊,2016,10(09):1080-1085.

[4] 李赛. 技工院校职业指导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5,10(19):188-189.

[5] 高健. 企办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企业文化融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36(01):139-148.

[6] 李木杰.缪劲翔.杨娜. 技工院校办学质量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22(06):122-127.

[7] 谢穗.招春袖.容少英. 技工院校试行学分制的实践与思考[D].湖南农业大学,2018,39(06):756-765.

上一篇:语文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化学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