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教学范文

2024-05-03

文言教学范文第1篇

1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方法如下:

1.1美读法

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 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 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1.2表演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1.3绘画法

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 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 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2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 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 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3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 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 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 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 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4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 “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 《幼时记趣 》一文为例。 文中 “以丛草为林”中的 “以… … 为… … ”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 “把… … 当做”。 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 本文中的“以……为……”与其中“以……为……”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 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要想取得事业上和人生上的成功, 反思最重要,而总结又是反思的前提,让学生每学完一课都进行总结。 笔者认为课堂总结不是老师在那里总结,要把“表演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何体会,感觉有哪些还没有做到最好,可以采取怎么样的方法去补救,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等方面去总结。 每一节课都这样总结,既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态度,又可以使学养成凡事总结的习惯,还可以教会学生总结的方法。 这也正如老师的教学反思一样。 总之,笔者认为学习文言文,离不开文言基础知识这个根本,只有“咬定‘根本’不放松”,在此基础上活学活用方能学好文言文。 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枝奇葩,绽放异彩。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

文言教学范文第2篇

哥哥(女生叫的):OPPA 哥哥(男生叫的):hiang 奶奶:哈拉不你 爷爷:哈拉不几

姐姐(女生叫的):哦你 姐姐(男生叫的):努那 大叔:阿则西 小姐:啊加西 姨妈:姨末 阿姨:阿吉妈 朋友:亲古 舅舅:桑丘

你:诺

我们:吾利

谁:怒古(塞哦是说话的语气词)怒古塞哦 我:那 (是我,那呀;我走了: 那儿看达)

喜欢你: 丘外嘿

我爱你: 沙郎EI(这个音更近) 亲爱的: 差嘎啊~ 非常(很):侬木侬木(非常喜欢你:侬木侬木丘外嘿)

是;内/也 不是:啊你呀 不行: 安对 不知道:木拉

不要/不喜欢: 西罗 不要走:卡几马

走!: 卡! 快走!!: 摆里卡! 走啦~: 卡扎! 我走了!: 那儿看达! 起来!: 以罗那 出来!: 纳挖 进来!: 脱罗挖 上车: 踏

你好: 阿尼阿塞约:可以有很多用法,打招呼可以,分手再见也可以 谢谢: 卡撒哈米大/古吗诶哦/古吗扑四米大 不好意思: 捶送哈米大 对不起: 米呀内(米呀哈米大) 没事/没关系:捆擦那有 恭喜: 粗卡EI 祝贺: 出卡嘿哟 拜托: 扑他哈米大 可爱: KI哟达 漂亮: 以扑达

傻瓜: 怕不 (加感叹词: 怕不呀) 王八蛋: 望撒个几 无赖/没教养: 撒嘎几

有趣: 退米一搜 真神奇: 兴噶达 疯了: 米错索

什么: 摸或者摸噶(加多一个 为什麽说为er) 为什么?: 无为? 怎么了?: 为古类

怎么回事?: 温泥里呀? 怎么/怎么办: 哦提开 你说什么?: 木孙素里啊? 真的: 虫么儿 (也可以说"亲加") 知道: 阿拉索 ,知道吗也是用阿拉索,只不过最後那个索就是重音,还要很强的语气

快点: 摆里 又: 度

但是: 哈几满 可是: 恳对

说说看/说吧!: 马类吧 好吃: 马西达 吃吧: 摸果

傻瓜:怕不 真神奇:兴噶达 王八蛋:望撒个几 什么:摸噶/摸

不好意思:准送哈米大 拜托:扑他哈米大 真的吗:从吗 我知道了:啊拉艘 我不知道:那木儿老

谢谢:卡撒哈米大/古吗诶哦/古吗扑四米大

喂(打电话时):呀扑赛哟 吃饭:潘博 死:初

宝贝:爱gi 亲亲:波波

睡觉:嚓(二声) 情人:爱宁 老公:难彭 朋友:亲古 大婶:啊君马 走:卡

喜欢:促哇(诶偶,安大) 爱:撒朗(诶偶,安大) 不,不是:啊泥(哦) 没有:噢扑嗦 努力:啊杂 加油:

加油:fighting 不要:哈集马 不喜欢:西罗

还有一些同中文发音很相似,像韩国,太阳,基本同中文发音一样。

另韩国人在名字后加“西”表示尊称,男的相当于先生,女的相当于小姐。 快点:把勒 新娘:新布 怎样:奥代 哪里:奥第

漂亮:泥博(大) 爸爸 a bue ji 妈妈 e me li 哥哥/亲爱的 o ba 大叔 a je xi 儿子 a der 女儿 der 姨母 yi mu 大嫂 e zum ma 再见:彩嘎

打扰了:西咧司米大 舅舅:桑琼 袜子:洋嘛 人生:宁森 未来:眉来 我们:吾里 幸福:hing 佛

你好

a ni a se ou

阿倪阿塞哟

再见

中文:再见!(送客人时用)

拼音:an(1) ning(2) hi(1) gai(2) sai(4) yo

文言教学范文第3篇

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在2002年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中(目前我所用的教材),文言文单元一共16个单元,占总数的47.1%,且不说老师们教授这16个单元付出了多少劳动,花了多少心血。单说本人在高三复习时,针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尽人意的情况,就课本中的十个文言文单元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复习。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同时积累关键实词、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并每单元进行一次检测,再从课内辐射到课外。可是当用课内的实虚词及句式用法等知识呼应贯通课外文言语段时,学生却不会用已掌握的课内文言知识去解决课外文言语段碰到的问题。我困惑。这必须反思:是不是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看来,高三阶段复习任务繁重,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复习课内文言文,算是一种奢侈,可学生是不是认为复习时间太仓促,在走过场?于是我调查所教班级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建立在对课文熟悉的基础上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一个多月的时间复习,那效果肯定会不错。关键是有70%左右的学生在复习前对以前所学的文言文,脑中一片混乱,有的学生连文章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都是在近期复习是才知一鳞半爪,更谈不上对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即使有平时的背诵,但也就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肯定与我们的教学思想及教法有关系。

一、教学内容贪多求全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定位问题,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5个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可是我们无论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篇目,无论什么教学对象,教学时必然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逐字逐句串讲、理清结构、领会主旨、分析写作特色等模式进行教学。显然这没强化《大纲》的要求,没弄清楚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本质上的不同点。现在中学生读文言文感到难,难就难在语言文字和句法上,难在古文化知识上,而不是难在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上。显然这样的全面是基于教师、基于教材,而决不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

二、讲解分析烦琐不堪

所谓烦琐既指讲解的内容,又指讲解的方法。教文言文时,我们总是担心学生“吃不烂”、“夹生饭”,于是注重串讲,灌得很满,惟恐疏漏,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教法僵化,即便是自读课文,教师也是小心翼翼扶着走,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方法的烦琐导致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

三、学生主体意识失落 文言文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存在着以教师的串讲分析或者以串讲串问的形式代替学生的思考,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现象。渐渐地学生上文言文养成只要带着耳朵机械地听,自觉一些的学生机械的在书上做笔记。这样他们课前不会去预习,课后合上课本万事大吉了。心想:反正书上有笔记,考前再看一遍。但考前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很难实现这一想法。于是,一拖再拖,知识一忘再忘,到了高三复习时,旧内容成了新内容。

对策研究

在实施语文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应以新课标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所以我认为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㈠、优化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过程的目标指向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很明确——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亦即离开老师能独立读懂一般的文言文。所以把教学的重心从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转移到字词句的学习上来(学习字词句,也是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训练重点)。也许有人认为,翻译课文的过程不就进行了字词句的学习了吗?其实不一样。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如果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就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 同样,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分析文章的微言大义和写作的技巧上也大可不必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生学的现代文远远超出文言文,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能力了,即使还没有具备这种能力,完全应该通过继续学习现代文来提高。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只要扫除了文字障碍,能译成现代汉语,便完全可以用从现代文里获取的阅读分析能力,去领会文言文的内容和写法技巧。由此可见,把这一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如对《促织》的教学只用两教时,不用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写法特点,只要结合课后练习题有意识地检查学生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学生都能较准确地指出来。因为作为“例子”,分析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在学习白话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小说时已进行过,如果老师再把《促织》在这方面的写作成就当“例子”讲一遍,岂不多余?

当然,我强调教学中应有目标,有重心是就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来说的,是针对教学面面俱到而提出的,但不能绝对化。比如,就文体来看,古文里有而现代文里没有的,例如赋、骈体文。从修辞的角度看,文言文里有互文,而现代文里没有,这些我们还是有必要讲。但这种讲只能是点拨式地,重点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体味,去积累。

㈡、重视诵读与积累教学

⑴、先谈重视诵读教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由于许多篇目需要背诵,所以我们更强化学生诵读。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所以除了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还要读得流畅,声情并茂,一位老师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简要地介绍了作者的家世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深深地被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可见声情并茂的诵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能让学生通过感觉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不等老师讲解,就理解了课文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学生要达到如此水平,还需反复训练,教师可通过朗读比赛,设计一些选填虚词的题目让学生做等手段促使学生去读去揣摩。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⑵、再谈重视积累教学。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当然,读文言文已不写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学习文言课文,作为“例子”的应是这篇课文的词语、句法、文化知识等。只有一课课学下来,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和古文化知识,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特点等,才能为“举一反三”打下基础。当然,对这些知识的积累也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必须在阅读体味中积累。而积累的重点应放到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别是实词)和古文化知识上。因为“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吕叔湘《语言的演变》)又因为文言文是反映古代社会现实的,要想读懂文言文,对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文化情况必须了解。而“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吕叔湘《语言的演变》)故句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处无外乎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臵句、省略句等,这方面量少容易积累。

如何进行积累教学呢?我认为可行的方法是,从高一第一册进入文言文单元学习起,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整理积累文言词语,并把它称作“文言词语仓库”,告诉他们如何使自己“仓库”里的东西保存有序,便于查找(规定都按音序排列)。学第一篇古文时老师先做整理积累的示范,让学生学着做,以后便完全放权给学生。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里规定的每一课词语,以及单元短文里整理的那32个虚词,人人都必须整理积累。此外,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又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整理过程中,每种意义用法都必须附有准确的例句。为了使积累教学落实到实处,定期检查学生的笔记本,指出不足,肯定成绩,鼓励他们继续积累。为了高效率的整理积累,还要求学生互通有无,只要认真扎实地去积累,势必会为阅读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尝到积累词语的甜头,还应经常印一些课外的文言语段去进行知识的迁移,检查他们是否会用从课本上学到的“例子”去解决新问题,成功了自然会增强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会更乐意积累。

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⑴、凭借“注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生学习文言文仍是采用“对照式”的学习方法,即边看原文,边看注解,边记忆的方法。如果只考书本上的文言文学生还可以应付,如果考试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就不会用课内的知识解决课外内容。为什么?我认为缺乏的是一种思维能力。难怪在强调能力的高考题面前,他们常常是望洋兴叹。可不可以利用课文注释采取“掩藏法”。首先要求学生将课文注解遮盖起来,然后自读课文,碰到有注解的,不要急忙“偷看”课本注解,不妨学一学求仙学道之人的苦思冥想,从已有的知识中去寻找链接点。在自读中,学生如果领悟错了或者没有领悟出来,也并不意味着前功尽弃,毕竟他们的思维已经经受了一次磨练。长此以往,他们的内功将潜滋暗长。学生不仅能在领悟中掌握知识,而且能在领悟中发现注释上的不妥之处。会凭借工具书自己去寻找答案。

⑵、凭借“空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志公先生曾多次指出,教材的注释说明不能太详尽,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在这方面,教材的编者可谓惨淡经营,凡是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的知识内容,教材一般不注解,留下“空白”。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精嚼细喂地塞给学生,结果教材预设的“空白”被老师填补了,编者的目的落空了。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运用“猜读法”,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领悟确认。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该句中的“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可根据上下文进行“猜读”,应解释为“应当”比较切合语境。并会引用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的“合”来进行印证。让学生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的探求,经过了从无到有的内化创造,所学的知识也就自然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⑶、凭借课文中“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中那些关键语句,必须重点讲解并要学生掌握。例如,有一位教师讲“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一句中的“忽微”一词时,做了三件事:一让学生查注释,弄懂“忽微”的意思;二让学生找出类似“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意思的成语、俗语;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 “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典型实例。这三件事一做,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正弄懂了“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如果我们在像这样的关键地方多下功夫钻研备课,学生收获的还不只是以上这些。(还可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等) ㈣、尝试让学生自主课堂

文言教学范文第4篇

口东街道黑狼中学

孙艳萍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文言文都是语言课本中常出现的课程。文言文是了解古代文化遗产的桥梁,它的价值不言而喻。但是,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来说,都存在“文言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学生

1、学生怕读文言文。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一些词语用法的不同,古汉语常识等,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视文言文为第二外语。

2、迁移能力差。有些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解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可以做课内文言知识题,但如果一旦拿到课外文章便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迁移能力差。

3、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常常忽视诵读、积累等的训练,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当面对新的文章时,往往不能主动寻求当前情境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对于教师

1、教学观念陈旧。很多教师认为,对于学生来讲,文言文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毫无基础可言,因此,多数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唯恐学生学习知识时有遗漏或抓不住重点,干脆把文言文教学变成纯粹的知识传授课,一上来就把所有的知识点大到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小到实词的词义虚词的用法等,一一嚼碎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把学生当成知识接受的容器,根本就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没有自己的知识建构过程。短时间来看,也许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会好一些,但是,从长期来看,危害甚大。因为它严重削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不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误区。 2 、教学方法落后。

文言文课堂一般都是教师的一言堂,整节课就只听见教师辛苦讲解的声音,而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与记,很少看到学生全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文言文一般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串讲式”,串讲的好处是能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而弊端则是整堂课死气沉沉,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给讲解得支离破碎,根本体会不到文章内蕴的那种人文性和艺术性。这也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恶感,如此乏味,又如此艰深的文章,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二、文言文教学难的解决办法

大部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全靠教师的讲授,然而大部分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后,仍不能理解、领会。针对上述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激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1、注重课堂的精心导入,进行富有趣味的情境创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进行长篇大论的介绍,达到对文本整体感知的目标,我采用有趣的情境教学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比如讲到《伤仲永》一文,我将课文的大致内容改编成一则小故事,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学生听了之后,感觉特别有意思,然后才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学习课文内容,再结合我改编的小故事,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便容易多了,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情境创设这种做法改变了文言文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师讲生记”的沉闷气氛,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也比较有趣,这样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才会有持久的活力,才能吸引学生。

2、注重诵读以培养语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语感,是比较快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良好的诵读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背古诗文十分钟,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增强语感,这既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知识面,还可以在读背过程中逐步体会古诗文的朗读节奏、语调、情感等,又提高了学生相应的古诗文领悟、阅读和理解能力。

为了激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如了解“亦”是“也”的含义后,随即让学生理解词语“亦复如是”的意义;学习了“焉”是兼词,理解词语“心不在焉”;学习“缘”是“沿着、顺着”的意思,理解词语“缘木求鱼”,让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既可积累词语又有助于理解词义。另外,鼓励学生多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点,这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针对学生工具书使用率不高的现象,我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每人必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并强调学生做好文言文阅读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课下的注释,遇到难解的字词自主查阅工具书,再结合具体语境对词义的义项进行推断、取舍。

3、注重方法指导,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渗透学法运用。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规律性的知识。面对如今普遍存在的文言底蕴尚浅的学生,最持久有效的做法便是“授之以渔”,学生一旦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便会对学习充满自信心从而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进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学习,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文言文翻译方面,我会在适当的时候适量给学生补充“直译”和“意译”的文言文翻译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自学或预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练习、运用,学习效果总体上比较明显。另外,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新知和旧知进行有目的的归纳、整合,也是很好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如《孙权劝学》中有“初,权谓吕蒙曰„„”中的“谓”和《大道之行也》中“是谓大同”的“谓”,我让学生将不同语境中的“谓”进行对比,加深他们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类似的做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及固定搭配词组的用法,如“之”、“而”、“也”、“者”、“为”、“然则”、“若夫” 等的用法。

文言教学范文第5篇

一、重诵读而轻理解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要多读多背。诚然,多读多背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有的教师在讲课前要求学生将课文读熟并背诵下来,讲完课后强调最多的还是叫学生多读多背,仿佛只有多读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课文。在教师的潜意识里似乎有这样一个观点: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读熟、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而学生呢,却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如将“则弛然而卧”的“弛”字写成“驰”,将“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写成“此系贞良死节之臣”等,这些皆因不理解意思而造成。

鉴于此,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二、重讲解而轻自学

就常规课堂而言,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字字”当然包括课文每一个句子的实词和虚词。我要问:字字落实有必要吗?在我看来,字字落实不必要。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读其它古文。讲得多,并没有实效,也无必要。至于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确实要下功夫落实的。正如王力先生所言,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我们差不多在任何一部古书中都和它们接触,如果不彻底了解它们,不但这篇文章读不懂,其它文章也懂不了,甚至完全陷入误解”“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这是一种以简驭繁的方法”。王力先生的这个看法与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所谈到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说:“什么是文言文的基本训练呢?首先是讲求字义,„„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意义不同的意义。”

上一篇:中学教学辅导下一篇:老人专业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