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28

组织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有序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是当前促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应加强政府引导,准确把握社区社会组织的概念、行动逻辑和政策要义;理顺培育管理机制,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纳入社区治理整体布局;强化街道服务管理职责,以城市基层党建为引领,调动街道社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完善公益创投等项目化运作方式,利用项目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尊重基层首创精神,营造良好环境,增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还要注重增强社区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引导社区社会组织主动自觉参与社区治理,使社区社会组织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城市社区;社区建设;社区治理

一、引言

近年来,各地方和有关部门通过实践创新积极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使我国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及相关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积极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下,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表达社区需求与居民诉求、提供社区部分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构建多元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社区社会组织的行动成效直接关系社区治理的整体水平,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提高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培育居民的公共意识、开拓社区公共空间。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复杂性以及社区需求多样化、社区利益分化的现实,要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必须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有效地参与社区治理。随着《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未来一段时间内,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工作将逐步走上有序的发展轨道,社区社会组织在发现并解决社区问题、改善基层民生、增进社区凝聚力等方面的功效也将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本文以天津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为例,通过观察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实践逻辑和现实困境,探寻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思路及相关实践策略,从而进一步阐释社区社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区、满足居民多元化社区需求、促进“三社联动”等方面的现实价值与社会意义。

二、社区社会组织的界定及相关问题

随着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及社会组织培育工作的广泛开展,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功能和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社区社会组织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如何从学理层面界定社区社会组织?对此,学界的讨論比较多。康晓强认为,社区社会组织是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实现公益性或共益性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①陈洪涛、王名认为,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社会自发组织。②夏建中等学者认为,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是指以社区为活动范围,以社区居民为成员或服务对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为目的而成立的各种社团类组织和民办非企业。③概括而言,学者们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内涵已形成基本共识,如其主要成员是社区居民、主要活动范围在社区等。从概念外延的角度看,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的共识还包括社区社会组织是当前社区治理多元主体中的重要一员,能够为激发基层社会活力、促进基层社会发展和秩序重建贡献力量等。不过,学者们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定位仍存在不同观点。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社区社会组织是由街道、社区内的居民或组织根据自身需求而自愿组成的,具有一定的草根性和亲民性,能够为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且表达社区诉求而有所行动,尤其在调动居民参加社区公共生活与公共事务、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和一定潜能的社会组织。

目前,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实践方兴未艾,社会学界对此保持关注并积极跟进。从社区社会组织的基本形态及培育创新的角度看,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的存在形态。这方面研究主要探讨社区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分类、特点、经费来源等。在分类上,一些学者从活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概括分析,如有学者将社区社会组织分为社区福利组织、社区文体组织、社区居民权益维护组织、社区志愿活动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组织以及为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低偿服务的便民利民组织。④在管理方式上,社区社会组织被划分为三类:一是正式注册的组织;二是在街道或社区备案的组织;三是未注册也未备案尚处于发育过程中的组织。⑤在特征分析上,一些学者在借鉴已有关于社会组织特征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认为社区社会组织具有非政治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等基本特征。⑥总体而言,上述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研究为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实践指导,但作为一般性认识,这些研究侧重于描述,多停留在静态分析层面。

第二,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相关研究普遍认为,社区社会组织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建设和谐社区、凝聚社区力量等方面能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如康之国指出,社区社会组织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有效提升社区服务的效率、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更好地为社区提供服务,提升社区参与程度,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化解社区矛盾,增进社区认同。⑦康晓强认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对社区治理结构转型具有战略意义,政府应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育和成长提供充分的社会空间和资源支撑。⑧李雪萍等学者也认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促进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⑨王名等学者进一步指出,社区社会组织是实现居民自治的重要路径,有助于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与心理层面的需求,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格局,是维护社区社会稳定的“安全阀”。⑩概而言之,这些研究不仅明确了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位置,而且明确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存在价值及发展方向。

第三,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对于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但在实践层面,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还面临不少难题。耿云指出,社区社会组织的地位尴尬、生存处境艰难、公信力面临考验。徐家良等学者指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存在一系列短板,如其合法性缺失、公信力不足、获取资源的能力较弱等。此外,有学者还指出了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诸多外部困难,如公众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认识有待提高,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总体来看,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难,既与政策、环境支持不足等外部因素有关,也与社区社会组织自身规模、能力不足等内在因素有关。

第四,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模式。在积极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下,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基层政府和民政部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各地有关部门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些适合本地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培育模式与孵化机制,如以技能传授为主的师徒模式、以社会组织为主导的专家向导模式、以社区社会组织为基础的同伴模式。总体而言,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工作较过去有了更多制度保障,政策环境大为改善。对此,有学者及时跟进研究,并总结提炼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现实针对性的发展模式。但正如徐林等学者指出的,在社区内外部资源存在异质性的现实条件下,“政府主导”“社区主导”抑或“合作发展”等组织发展模式都可能只是备选策略,不存在最佳策略,更不存在唯一策略。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应因地制宜,根据社区资源、社区多元主体的状况等多种因素,通过引导、合作、博弈、自觉等多种方式逐渐推动。

整体来看,虽然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理念及宏觀制度安排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社区社会组织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但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及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的治理目标来看,要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充分、高效参与,还需要宏观的政策性工具和微观的具体制度,不断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多元化互动机制。随着我国社会组织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建设总体进程要求的提出,以往对社区社会组织一般性的静态研究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需要适时拓展理论分析框架以适应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针对当前我国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模式还比较单一、运行效果不够理想等实践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关于社区社会组织功能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在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实践中深化认识,以期实现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整体把握和综合施策。

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

实践创新:以天津市为例1.天津市社区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截至2016年3月,天津市共有社区社会组织26165个,其中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237个、基础型社区社会组织24145个(包括社区服务类6200个、社区事务类4016个、慈善救助类1405个、文化体育类11356个、社区维权类1168个)、特色型社区社会组织1783个。天津市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都是需要注册登记的,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一般只需备案。2013年4月,天津市民政局制定了《关于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意见》,对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全面部署,明确了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组建模式、扶持培育等具体内容。比如:在组建模式上,实行“1+n+x”模式,其中,“1”是指每个街道、乡镇建立1个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或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引导、服务和管理;“n”是指每个社区建立若干个基本型社区社会组织,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社区事务、慈善救助、文化体育、社区维权等;“x”是指每个社区根据居民构成,建立具有本社区特点的特色型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上,天津市实行所有社区社会组织统一登记备案制度:街道、乡镇是备案服务与管理的主体,对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可直接向所在区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实行统一备案。一般来说,在组织体系架构上,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是所在街道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或服务中心的成员。

从实践来看,天津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既离不开社区的内生需求,也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和政策引导。2013年《关于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意见》出台后,天津市社区社会组织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倍增计划后,天津市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有了大幅提升,2013年总数为13464个,2014年总数为15512个,2015年总数达24296个。从这几年的数据来看,天津市社区社会组织数量不断扩大,类别更加多样。

从天津市社区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过程来看,政府引导是突出特点。天津市不仅在市级层面专门出台政策以指导、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还在区级、街道层面通过政策创新与实践创新等各种具体措施,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以NK区为例,该区不仅制定、落实了2个关于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专门文件(《NK区关于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意见》《NK区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还通过开展各种公益创投活动等举措,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截至2016年3月,该区共有社区社会组织3235个,其中备案的有3210个(包括社区服务类357个、社区事务类684个、慈善救助类342个、文化体育类1656个、社区维权类171个)。在该区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中,比较有特色价值的是成立于2011年的WDD街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会。截至笔者调研时,该促进会的专职工作人员已发展到28个人(最初仅有6个人),并孵化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414个。

2.重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社区治理创新实践的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在天津市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加强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天津市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持续改善政策环境,积极营造重视和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市政府通过出台《天津市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平台建设,使社区社会组织有能力真正“动起来”。

一般来说,社区社会组织有两种比较常见的成立方式或渠道:一种是由行政机关或群团组织出于社区公共事务等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成立;另一种是居民群众缘于共同的文体娱乐等方面的兴趣爱好而自发成立。从天津市的相关实践来看,随着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不仅培育渠道越来越灵活多样,如项目培育、“以社育社”等模式相继出现,而且社区社会组织所涉及领域越来越多,涵盖社区事务、文化体育活动、社区服务、公益慈善、维权以及其他特色服务活动。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不少社区社会组织不仅是居委会提供社区服务与管理的助手和伙伴,还是居委会发动居民参加社区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笔者曾问一位居委会主任:您为什么如此重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她坦言,起初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很大一部分动力是为了开展社区工作、解决社区问题,在工作开展中居委会也真正“尝到了甜头”,因而越来越重视这项工作。在她所在的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推动社区公共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比如,在开展文明楼门创建、社区志愿服务、社区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与更新等活动的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通过积极参与具体的社区实践,不仅帮助居委会分担了很多棘手事务,还不同程度满足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整体而言,天津市通过体制完善、机制创新,把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纳入社区建设整体布局中,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公益、社区志愿、社区自治、社区调解、社区安全等社区实践,由此不仅增强了社区社会组织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的主体能力,也调动了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天津市的实践证明,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不仅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不断成长为能够为政府提供部分公共服务的承接者、监督者、受益者,而且有利于增进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扩大社区社会资本,弘扬社会正能量,提高社区共治、自治的整体水平。

3.积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实践

近年来,天津市在市、区两级层面积极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并通过在这些活动中实施的各类项目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这种做法已取得一定成效。因为公益创投项目一般要求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是已注册的社会组织,所以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的项目大多需要依托所在街道辖区内的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也就是说,申请主体是街道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实施主体是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也有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尝试直接申请的情况。如T区的公益创投中就有专门面向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含各小区业主委员会)的项目。2016年,天津市市级层面的公益创投活动中由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的项目主要有:JXL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为老服务项目,“儿童心智成长发展”项目,“阳光之家—暖心助老”项目,无忧夕阳护理技能培训项目等。在区级层面,以BHX区为例,社区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主要有:“彩虹微笑”儿童庆生会项目,“七彩阳光”关爱残疾人服务项目,“收藏开启互助锁,集报搭建连心桥”项目,“创和谐邻里,建美丽家园”邻里节项目,宜春里情系夕阳—银龄行动公益项目,“晨光—丽日—夕阳”孝亲敬老志愿服务活动,“志愿助残、和谐大沽”项目等。这些项目涉及社会福利、残疾人服务、公益慈善、社会志愿等多个领域。除此之外,一些街道也尝试开展类似的公益项目,如BHX区DG街开展居委会公益创投项目。

整体来看,实施公益创投项目是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一种积极尝试。通过承担项目,一些社区社会组织不仅锻炼了团队、提升了能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自身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活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活动的引导,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得到明显提升,社区、社会组织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到增强,社区舆情表达渠道进一步拓宽。可以说,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活动是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创新、促进“三社联动”的重要方式。较之一般社会组织参与的政府类公益创投项目,部分社区社会组织自发组织的公益创投项目在设计上更贴近居民日常生活與实际需求,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这种参与方式的运行时间不长、受限条件较多,其成效及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概而言之,天津市不仅通过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实现了社区社会组织数量的快速提升,而且通过多种举措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初步发挥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功效。但是,与促进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还有待进一步激发,其参与的持续性和深度还比较有限,组织的整体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一些挑战。如: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尤其是街道层面的社会组织运行机制亟待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平台建设有待加强,不少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人、财、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还不完善,特别是从事专职社会组织工作的人员还比较缺乏,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虽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主动发展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区能人、志愿服务带头人缺乏吸引力,激励机制不畅;一些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的公益创投项目缺少支持性的专业机构参与。另外,从调研情况来看,社区社会组织由备案类转向注册类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这些组织发育还不够成熟,力量有限,影响力较小,内生动力不足;二是注册程序烦琐,注册要求比较多。一位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的评析值得关注:备案管理挺好,一是有街道、居委会帮着把握方向,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压力较小;二是依靠街道、居委会也能够获得各种资源,比较省心、省力;三是少了很多烦琐程序,不必填各种表格。

四、从引导到自觉:有序推动社区社会组织

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对天津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参与社区治理实践的考察,可以发现,要有序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一要从改善综合制度环境出发,加强政府宏观引导,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及社区治理机制改革,根据社区发展实际及社区社会组织的不同类型,积极拓宽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提高政府配置资源的效率,切实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纳入社区治理的整体布局以及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之中;二要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的自觉性,进一步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和自组织功能,使其自觉参与各种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真正成为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1.加大政府引导力度,理顺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管理机制

审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难题,有必要加大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倡导分类治理,走精细化发展之路,既要重视顶层设计,又要因地制宜,还要注重基层实践创新。积极践行治理理念,深化对社区社会组织内涵与功能的认识。让渡社区服务与管理的部分空间,积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生活,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社区活力、社区秩序、社区减负增效、社区治理多部门联动等具体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营造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要基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双向增能的角度,搭建平台、汇聚资源、适度激励、科学管理,破解政社不分的难题,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制度化与法治化建设。要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激励与管理模式,为社区发展及社区自治夯实组织基础。针对当前社区治理难题、社区热点问题,要积极组建和培育相关社区社会组织,优先扶持和鼓励养老、公益慈善、为民服务等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要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备案与注册管理制度,着重理顺基层运行机制,尤其要强化条块结合,调动街道的能动性,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平台与保障机制建设,使社区社会组织孵化、运行及作用的发挥规范化、常态化。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立预警制度,对长期不活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正面引导和规范。

2.开发社区公益创投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向具备一定能力的社区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加大社区公益创投项目开发力度,通过独立、联合等方式向社区社会组织购买相关服务,发挥项目的引擎作用。当前,要进一步规范项目发布、申请、立项、验收、评估等制度设计,在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上更加体现社区社会组织的特点,增强项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加强项目培训,尤其要针对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或骨干成员开展活动策划、申请书撰写、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项目执行效率。建立健全向社区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让社区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参与中真正“动起来”“活起来”。通过购买相关服务,让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或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带动、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实践,尤其要发挥街道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或专业性较强的支持性社会机构在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训等方面的作用。适度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规模,建立常态化资金保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率。与此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拓展资金支持的渠道,防止出现过度依赖财政资金的现象。

3.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结构,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工作能力

厘清党委、政府与社区的权责边界,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区社会组织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实践,在调整和优化社区治理结构中认识和把握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位置与地位,有序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拓展其生存与发展空间。围绕能力建设,根据社区社会组织的不同类型、不同需要,逐步完善组织架构、活动规范等方面制度,提高社区社会组织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水平,使其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的优势,凸显其志愿性和自治性,以动态的视角深化对社区社会组织的一般性认识,提升社区自我调节及居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做实做强街道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推动街道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走向专业化,使其工作人员逐步专职化。通过深化街道体制改革,调动社区居委会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开展得好的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也较为顺畅、频繁,居委会较为认可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此外,还要注重发挥居委会的监督、调解功能。居委会要及时了解社区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和运行状态,当社区社会组织存在内部矛盾或发生外部纠纷时,要适时恰当地介入进行指导。

4.强化“三社联动”,重视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以高昂的行政成本来强化社区治理是难以为继的。鉴于此,整合社区内外资源,调动各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形成社区治理合力显得尤为迫切。要以“三社联动”为依托,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探索构建具有自治与共治、协商与协作特征的社区治理多元主体之间可持续互动的机制。当前,要把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实践纳入“三社联动”之中,使社区治理各相关主体之间增进了解、增强互信,确保“三社联动”的各种项目顺利实施,凸显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结构中的作用,真正实现社区治理各方共建共治共享。通过“三社联动”,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承担项目,鼓励专业社会工作组织“陪伴”社区社会组织成长,形成“以社育社”的良性发展机制。鼓励社区探索、创新“三社联动”的可持续互动方式,开发社区服务创新项目,在项目实施中发现、培养社区社会组织的带头人、骨干、积极分子,发掘社区内生力量。培育居民自愿组建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识,引导居民参加社区社会组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设符合新时代需要的社区文化,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五、结语

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既是创新基层社會治理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激发基层社会活力、提高社区自治程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很多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对于优化社区治理结构、提高社区参与程度、调动社区内外资源、维护社区秩序等具有重要社会价值,而且在具体实践中能够发挥“桥梁纽带”“润滑剂”“减压阀”的功效。但是,当前一些社区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能动性并不高,有很多是被引导或者因社区工作需要而被邀请的。在一段时间内,这种被引导、被邀请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但长期来看,这种缺乏自主性的参与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使社区社会组织建设规范化、常态化。当前,要因地制宜,以需求为导向,根据社区实际及社区社会组织的不同类型,有层次、有步骤地分类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要由“重引导”向“引导与自觉并重”转变,而且要更加凸显社区社会组织的自觉性。在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上,要由“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而且要更加重视培育的质量,让社区社会组织在创新社区治理中成长起来、活跃起来。

从实践来看,政府引导是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路径。为此,要加强政府民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沟通与互动,整合政府内部资源,把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立足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精神,挖掘更多社区社会组织的生存样态,通过多种灵活的间接手段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质量,特别要注重提升培育工作的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使社区社会组织逐渐走向自觉。也就是说,在政府引导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社区社会组织的自觉性,增强社区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凸显其与社区保持亲密联系的特性,增强社区自组织的能力及创造力。总之,培育、发展、壮大社区社会组织,要将其“嵌入”社区治理的各种实践之中,进行动态培育、动态引导、动态养成,使其真正融入社区治理结构。

之所以要关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通过社区社会组织来组织社区、动员社区,能够激发社区活力,推动社区治理方式转变;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建构良好社区秩序、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求。从实践来看,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探索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治理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素。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的成长、发育及作用的发挥。从社区治理结构与社区治理多元主体之间持续互动的视角看,如何看待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结構中的位置与地位,如何形成持续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机制与保障机制,以及如何评估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效等方面,都还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和创新。

注释

①康晓强:《社区社会组织研究:回眸与展望》,《社团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②陈洪涛、王名:《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基于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行政论坛》2009年第1期。③夏建中、[美]特里·N.克拉克等:《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第8页。④杨贵华:《对当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⑤夏建中、张菊枝:《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与特点》,《城市观察》2012年第2期。⑥李雪萍、曹朝龙:《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城市问题》2013年第6期。⑦康之国:《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机制研究——以天津市H区为例》,《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⑧康晓强:《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结构转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⑨李雪萍、曹朝龙:《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城市问题》2013年第6期。⑩王名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57—159页。耿云:《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其对策》,《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徐家良、武静:《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思路》,《上海城市管理》2015年第3期。周宇宏:《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中国社会报》2015年1月26日。赵罗英、夏建中:《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北京市D区为例》,《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3期。徐林、许鹿、薛圣凡:《殊途同归:异质资源禀赋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路径》,《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第4期。此处的数据是2016年3月笔者参加天津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现天津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组织的关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中所得,文中其他数据,若无特别说明,均来自此次调研。

Guidance and Consciousness: A Path Analysis of Urban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Li Peizhi

Key words: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urban commun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community governance

组织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的协调与配合,不仅是建筑企业项目部门的重要管理工作,还会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将对工程项目中的质量、成本、进度等各个方面都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的主要作用,并就如何实现科学的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键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项目管理;分析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工作,是以系统的观点,来指导工程项目的各项技术活动,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的计划、组织、调节、控制、决策、指挥等内容进行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所有员工的综合素质,保证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顺利实现。

一、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的作用

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管理的职能,以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并在严格遵循相应法律和法规的同时,建立起符合技术规律要求和满足生产过程需要的技术秩序,进而实现保证工程项目经济、安全、质量的最终目的。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按照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进行开展,进而确保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的正常进行。

2、良好的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工作的协调与配合,能不断的提升工程项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所有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而能对工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隐患与问题进行提前的预见和处理,将质量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工程质量真正得到保证。

3、充分开拓出工程中人员、设备、材料的潜力,在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使工程成本得到最大化的降低,进而提升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4、能减少和避免建筑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通过良好的协调与组织,及时的发现并寻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提高了工程问题的解决速度。

二、现代建筑工程如何实现科学的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

1、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

管理是现代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使工程质量能满足甚至超过用户要求的前提。首先,需在工程项目中由上而下建立起一套严密、健全的技术管理体系,使工程能从投标、招标直到竣工验收的各个阶段中,都能有效实施将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融入其中,以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的实现;其次,应制定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例如技术交底制度、施工技术管理方法、技术文件审批制、图纸会审制等等,使工程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使技术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对施工过程中有可能或已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技术处理,进而使工程项目的质量得以保证。

2、做好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

技术组织管理工作,能够确保工程项目能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和进行。在人员的技术组织方面,需要具备合格的技术指挥系统、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作人员;在技术装备的组织方面,则应具备先进的施工机具、相关规程规范和标准、设计说明和图纸,以及明确的装备技术要求等等。同时,在技术组织管理工作时,还应注重新材料、相关结构以及新工艺技术的检验与试验工作,并需要有严格的技术岗位责任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与之配套。

3、加强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推广应用,不仅改善了当前建筑行业的整体形象,使建筑项目的工作强度和工程成本都有所下降,还提高了建筑项目的安全水平、工作效率与技术水平,推动了建筑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但从整体上来看,当前建筑行业使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整体利用率还较低,仍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与许多不足之处。

为此,建筑企业应提高信息化技术在当前施工管理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并跟据工程项目中施工管理的特点,制定出信息化战略计划,并大力推进工艺控制软件与计算辅助项目管理的应用水平,以切实加强施工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4、做好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与技术资料的检查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是否达标,技术资料是否齐备,既是质检部门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项目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为此,有必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做好工程质量与技术资料的检查工作。

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的效果如何,分项工程的质量怎样,技术措施能否可行,质量保证资料、质量评定记录是否齐备等等,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与项目的质量控制情况。为此,应针对以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与修订,并开展工作人员的个人自检,班组之间互检,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等多方面的检验模式,然后与通常的质检员、班组长、项目经理的检验模式进行结合,以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及时进行解决。同时,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通过奖励和处罚的实施,使检查机制能更具有实效性与目的性,进而确保工程质量的实效。

5、提高员工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能力

在现代建筑工程当中,伴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建筑工程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和适当的形式,以提高员工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能力。技术管理部门应将最新的施工工艺、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技术的要点、检验和验收的标准都编制出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使工程项目中检验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都能及时的熟悉自身工作的要点。并在实际操作中,由技术员与工艺员进行引导和指正,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逐步展开,以确保所有员工能快捷有效的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对现代建筑工程项目而言,人才是企业顺利生产与发展的基础与命脉。建筑企业中人才的综合素质越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也会越大。因此,在当前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建筑企业更应当有侧重、有计划的逐步培养和吸纳优秀的人才,并不断更新在项目中的工艺、技术、材料等方面的新知识,通过不断的平衡、优化与调整,使建筑企业中的人才资源配置能更科学合理,进而加快企业自身的发展步伐,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

总结:

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事关建筑工程的质量大局,并且始终贯穿于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此,在工程的实际建设中,不仅需要努力的做好以上的工作,而且还需要与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与配合,例如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以及解决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等等。从而使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工作得到不断提高与完善,进而为工程项目提供真正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树民.着重对建筑施工技术项目管理的刍议[J].建材与装饰,2011(10).

[2] 冯爱珠.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J].建材发展导向,2011(7).

[3] 庞宏伟.针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1(13).

[4] 蒋会明.施工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运用[J].四川水力发电,2011(1).

组织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陈春花教授阐述了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企业如何应对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结合了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先进企业案例,从理论延伸到实践,给我们讲了绘声绘色的“一堂课”。

每个行业都有生命周期,优秀的企业总是能够面向未来,提前布局,寻找变化以及未来的机会,发现可持续增长的路径。这就要求企业有增长型思维和管理不确定性的能力,这些不确定性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

书中提到组织需要驾驭不确定性,而组织成员拥有持续创造力是根本解决之道。组织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进化,来应对或转化不确定性的风险。个体作为组织的基础,个体核心竞争力的融合就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作为依附组织的个体来说,只有不进行学习和创新,才能和组织一起成长。

如何激活组织成员的创造力,正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书中有一半的内容都是实践的精华,作者指导我们从七个方面作出根本性的改变:结构、文化、激励、工作习惯、绩效检验、价值共同体以及领导者角色。这七个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很多前沿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我对其中“结构”变革方面有以下三点感悟。

第一、消除结构障碍的方式

陈教授提到激活组织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打破内部平衡,我们一直学习到的公司组织结构有职能、矩阵制、事业部制等,但这些都是按职能划分不同部门组成的垂直型组织结构形式,这会造成重复管理成本高、职能部门员参与业务程度低,如此公司虽然有明确的分工,但是缺乏协同力。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未来的组织,是有组织无结构的。”实现这个目标的首要工作就是以任务团队结构取代层次结构,按照顾客的需要而不是按照只能进行组织,从而形成以工作小组、团队为基本单元的组织结构,强化组织对客户需求情况的反应速度,适应变革的持续性。作者举了韩都衣舍的案例,该企业内部组织体系不再是层级结构,而是小组结构,让每一个小组从设计开始,可全程对最终价值负责,让组织可以依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重组组织要素。这种划分小单元、责权利统一的方式,更有利于激活每个团队的战斗力。

集团公司采取的也是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既保证了集中统一的指挥,又能发挥各种专家业务管理的作用。缺点主要是各职能单位自成体系,不重视信息的横向沟通,工作易重复,造成效率不高,增加管理成本。同时,职能部门缺乏弹性,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迟钝。

职能部门在每年做预算的时候,就体现了工作重复的问题,子分公司需要给人力资源、经济运行部、财务部、研发中心分别提供各口径的预算,数据既有交叉重复,报送时间的先后顺序也存在矛盾。因此,这项工作应该由一个小业务单元完成,可每年从各部门选取一名员工,组成预算管理小组,只下发一套统一的表格。子分公司先填报表格中业务口径预算,预算小组成员审核完毕后,通知子分公司可以开始填制财务预算,整体编制完成后,预算项目小组最终审核汇总,如此,这套表格涵盖业务口径和财务口径预算,便于后期跟踪分析。

第二、请划分小单元的功能

稻盛和夫创造的“阿米巴经营”的经营原则是“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和经费最小化”。为了在公司实践这一原则,就要把组织划分成小的单元,一方面,小单元成员直接接触市场,对顾客的需求可以从各方面进行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小组成员共享利益,就从控制成本转向主动协同提高效率。

划分小单元可实现全员参与经营并培养出具有经营意识的人才,各个小单元的领导会树立起“自己也是一名经营者”的意识,进而萌生出作为经营者的责任感,尽可能地努力提升业绩。同时,小单元的成员更容易清晰的知悉该团队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并且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取利益,那么自然能激发基层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举了“打造小碧桂园”的成功案例,碧桂园按照区域划分成10个“小碧桂园”,每个区域的总裁都明晰旗下每个项目的.状况,一个地区负责人说,“这就像碧桂园给了我一个最完美的创业平台”。这也是碧桂园成倍增长的内在驱动力。

集团公司正在组建混装部,这一举措就类似于将公司一项业务划分出来,作为一个小单元,如果权责利分明,团队目标清晰,那一定是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公司旗下三家爆破公司,也适用于按不同地区整合成小单元,按地区划分便于项目跟踪和设备管理,读书笔记同一地区项目团队之间相互帮扶,共同达成这一地区利润最大化。整合的过程涉及股权的变更、人员的调配、资产的划分等诸多复杂的问题。但混装替代包装已成必然的趋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打破内部平衡,让组织更具柔性是必要的选择。

第三、小单元更利于打造团队文化

首先,小单元更容易打造轮岗的机制,给予员工最大化的获取新机会的可能,不允许固化员工的角色和岗位,更有利于每个员工的成长,同时熟悉每个岗位的工作,更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协同力,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工作中需要协调的问题。

其次,我认为打造团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双向沟通,一方面让公司信息透明化,另一方面允许员工自主表达。设法让小单元信息处于全透明的状态中,利于公共平台发布团队的各项信息和工作成果。鼓励员工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提高每个员工参与度,提高业绩与每个人相关的时候,员工就能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这也就是快乐工作的前提。如此便能购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的氛围,营造平等、理解、信任的组织文化氛围,保证成员在组织中的长期发展观,促进成员和组织共同成长。

最后,给予员工组织的支持感,让员工感受到组织愿意并且能够对他们工作努力成果进行回报,不管是工资增加还是发展机会等重要资源,员工就会增加义务感,并且按照互惠原则,通过增加角色内和角色外的绩效来达成组织的目标。

集团公司也是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班组培训,短短三天收获颇丰。每一个团队都是小单元,组员为了团队荣誉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陈教授的书中开篇和结尾都提到的一句话,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集合智慧的时代。这是一本前沿的管理类读物,信息量巨大,初读此书写下这篇读后感,我会再读第二遍,一定会写出不同的感想。《激活组织》读后感2

本书一共五个章节,第四章有这样一段话:“一个组织的创新能力,依赖于组织成员的创造力的发挥,所以激活个体成为组织管理新范式的核心”,其核心是组织转换自已的管理功能,从管控转向赋能,陈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

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强调分工带来效率,所以陈教授的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这一观点,这实际上是对整个管理理论的巨大的挑战。作者通过共生逻辑阐述了这一观点,而且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等都是互相依存的,否则将越来越验证以存活。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是今天企业应对变化的基本选择,而创新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构建共生逻辑,以达成价值共生,共同生长。

第二、激励价值创造而非绩效考核

我们的工作习惯就是,你指引什么就做什么,你考核什么就做什么,这是我们的工作习惯。而如果你很严的绩效考核就会带来很大的绩效,但可能创造力就会被扼杀掉。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很大的组织改变,这个改变就是,从考核绩效转向激励价值创造,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改变。

第三、新文化

价值观是否能够产生绩效,不仅取决于价值观本身,更取决于价值观的管理。华为总裁任正非提醒华为管理者“让听到炮火的人做出决策”,他创造性地设计了“轮值CEO”带领这家已经站在行业高端的企业进行全面的组织转型。企业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啊啊米勒预言:“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家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联想到集团公司一年来的所作所为,有很多工作和书中的内容是贯通的。通过控股新疆玉象胡杨公司、沙雅丰合能源公司,是构建共生逻辑的创新商业模式,将供应商变成合作伙伴,是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公司竞争力的最佳选择。集团公司决定成立基质混装站的战略决策,在硝酸铵生产线旁建立基质混装站,减少了硝酸铵的配送,形成了地面制备站集中生产乳化基质,配送车远程物流配送,装药车现场敏化、混合、装药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形成“一站多点”的服务体系,这种作业模式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了区域辐射面积,并便于现场作业点的灵活拓展,非常具有战略眼光。集团公司周一视频会议主持人每月由一位高管轮流主持,我想究其原因,也是希望每一位高管能够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是从管控转向赋能的一种具体做法。

本书的第五章,是陈教授用最多的篇幅来阐述的,因为这是激活组织的7项具体工作内容,从组织的结构、文化、激励、工作习惯、绩效、价值共同体和领导者角色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让我感到受益匪浅。

第一项工作:打破内部平衡

传统组织结构的弊端:一是严格的层级制度降低了工作效率;二是部门之间难以协作;三是知识型员工自主行动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受到限制;四是难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组织结构的弊端在生产保卫部还是比较突出的,本部门工作往往沟通比较顺畅,一旦牵扯到其他部门,往往就存在推诿扯皮现象。文章中所讲的突出平等、速度与效率,以任务团队结构取代层次结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通过互联网模式消费的销售公司比较适用,我们生产保卫部如何借鉴仍需要思考。

第二项工作:基于契约的信任

华为强调责任而非感恩,保证员工与组织之间是一种单纯的、基于责任的平等交互关系。从根本上管理员工的期望,可能采取的做法有以下五种:第一,尽可能地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工作关系是正确而合适的,即把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第二,让员工感受到责任承诺与组织对个体的承诺是明确而可靠的;第三,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一个适当的交流,在具体情况发生变化时,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第四,确保人们因为好的绩效而得到承认;第五,确保人们因为努力而得到承认。我认为如果我们努力做到上面的五条,员工会感受组织公平,努力后得到肯定,会提升职工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组织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很多施工企业的管理机构不全, 虽然施工企业存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管理要求建立的管理机构, 但存在很多兼职的现象, 管理权和监督权没有进行科学划分, 没有建立健全的民主决策体制, 管理机构有名无实。在具体项目执行的过程中, 管理人员的责任和职责相对分离, 在企业接到大的工程项目时, 很难抽调到相应的管理人员。

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大多数情况下由公司内部的职能部门去制定, 各个部门之间是独立的, 都从自己部门的职能范围出发, 部门之间缺乏配合与沟通, 造成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不健全的管理体制自然不会发挥有效的控制作用。其次, 管理体系中缺乏关于责任的制约和追求制度, 不能有效地监管和处罚施工中的违规行为。

1.2 内部监控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内部控制缺乏科学有效地监督评价和纠正体系。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人员数量少, 素质低, 即使查出项目上存在的问题, 出于种种原因, 不能有效监督和处理, 内部审计的形式多以事后检查为主,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地检查和评估, 不能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 对发现的问题不能严格处理, 导致错误屡查屡犯, 缺乏纠正违规行为的制度和措施, 达不到应有的控制和管理效果。

2 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 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机构, 每一个建筑企业都应建立项目经理部、工程施工处、专业工程施工队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每接到一个项目时, 由该项目经理作为第一责任人;由质检负责人负责具体的质量管理工作, 由相应的质检处负责开展工程质量的具体检查和监管工作;工程施工处以各处处长为质量第一责任人, 由质量自检员负责本处的质量自检工作;建立工地实验室、质量检查组、资料整理组进行分工协作、各负其责, 落实质量责任, 做到专人负责, 有责必究。在每一项目结束后, 各项工作的管理人员应回归原位, 等待下一次工作的分配, 以解决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在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后, 还应制定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管理机构, 要求建立工程项目质量的检查、监督、管理一条龙的质检制度, 对工程全过程的质量问题制定考核标准, 开展全员质量工作评比, 实行工资挂勾, 按照制度进行管理, 在工程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或者事故时, 要对责任人给予免职及经济处罚[2]。

3 树立组织机构人员的责任意识, 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3.1 树立责任意识

工程开工后, 加强项目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领导人员的责任意识, 以项目经理为核心, 带领全体管理人员学习合同文件, 技术规范, 制定全体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 明确各职能人员的责任, 制定详尽的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3.2 加强责任培训

对全体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必需的常规教育, 加强工程执行中的工作质量考核, 实行全体施工人员持证上岗, 挂牌作业。在施工之前, 认真检查原材料、机械设备、施工技能、检测方法等硬件及软件设施。设想工程执行中可能遇到的质量问题, 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确定设备与设施都齐备完善之后, 再进行施工。

4 加强施工的质量管理

4.1 制定质量控制程序, 明确工作职责

在每项工作形式前, 要求项目负责任人首先编制上报“开工报告”, 在工程施工衫,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充实项目管理部门的质量管理, 工作人员制定全体施工人员的质量职责。施工后首先由施工企业进行质量自检, 自检合格后, 报请现场监理工程师检验, 合格后方可继续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在每一道程序的操作中, 都要严格遵守质量控制程序的规定, 使质量管理工作贯彻于整个工程的施工之中。

4.2 提交施工组织设计, 明确工程质量目标

在各个单项开工之前, 要预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设计详细的施工方案, 并且质量目标。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 认真审查工程施工队的施工组织设计, 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或技术经济分析。施工组织设计中不仅要有对施工现场的规划和布置, 还要有具体的操作方案、质量控制方法、安全措施、劳动力、物资、技术保证措施等。

通过认真细致的技术交底工作, 使参加施工的工作人员组织设计中技术标准以及操作细则, 从而工程的质量目标, 使工程目标层层落实, 为开展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

4.3 选择试验路段, 确定可行的施工方案

充分发挥工地试验室的作用, 在全面开工之前, 认真做好试验路段的施工, 根据试验数据, 确定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 以及质量控制措施, 确定具体的施工操作方法来指导全线工程的施工设计。方案制定以后, 不是不再变动的静态方案, 也不能只有的一套方案。在施工过程中, 要根据施工和实际情况对已定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设计方案之前要根据施工成本、进度等要素作出配套的方案设计, 以便利用不同的方案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 确立经济、省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5 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

5.1 认真做好方式前的测量工作

在工程开工之前, 项目管理人员要对导线点、中桩和高程进行反复的、准确的测量, 使之达到闭合的要求, 保证中线和高程误差在规定允许的范围之内。在施工过程中, 要重点对公路路基中线及各个桥涵构造物的平面位置、高程、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等进行严格的控制, 使各项测量成果都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

5.2 加强对工程原材料及设备的控制工作[4]

原材料的质量决定着工程的质量, 目前, 原材料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料原多、施工进度快、检验人员和设备不足、材料的质量检验跟不上;人为地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工程材料的标准;材料管理不善, 存在二次污染的现象;材料供应者弄虚作假;材料采购与使用脱节;针对以上情况, 项目经理部要成立工程试验室, 配备工作认真负责, 业务水平高的专职试验人员, 认真开展工地试验工作, 为工程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严格要求原材料的质量, 不合格的原材料进入工地。要求钢筋、水泥、防水材料、排水材料等原料进入工地时要有出厂合格证, 同时对原材料取样进行试验, 合格后方可进行原材料的定购。对于混凝土、砂浆等半成品原材料, 也要加强质量控制, 在不同标号及水泥砂石料不同时, 要经过工地试验室的技术人员作出配比, 在现场作业时严格按试验室确定的配合比例进行施工, 根据工程技术规范取样, 进行试验路段的检测, 并确保试验数据真实准确, 从原材料方面保证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公路建设采用机械化施工是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的前提。建设工程的机械化水平是由机械化程度、技术装备率、设备完好率、机械利用率及机械操作性来衡量的。路基建设采用重型振动压实机械, 路基的压实度才有保证;灰土采用场拌、沥青、水泥拌和设备自动计量、自动上料, 就能保证混合料的技师摊铺设备、自动找平、预压、熨平, 就可保证路面的平整度。所以在施工之前, 要对工地设备进行检验, 工程质量才有保证。加强施工现场的原料和设备检测, 在各项工程施工中, 认真地进行检测和试验工作, 遇到问题, 及时分析原因, 调整施工工艺及时进行补救处理, 确保对原料和设备的管理, 保证公路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5.3 工地现场的管理和路面质量的控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运用工程管理的知识, 对工程质量影响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中, 确保管理措施健全, 目标明确, 做到事前预防, 事中严格控制, 事后相应调整, 提高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在工程施工中, 加强自修单项工程的现场质量控制, 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加强施工作业组织, 施工进度, 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公路建设施工来讲, 要严格把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关, 重点做好路基压实度的控制;桥涵构造物强度, 尺寸的技术指标的控制;同时还要做好路面外观质量的控制及公路基层, 面层的强度, 稳定性和平整度等主要指标的控制[5]。

6 协调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关系

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工期是根据精确计算, 科学安排而制定的。工程的进度受施工过程中自修, 各种因素的影响, 进度计划可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作出相应的调整, 但如果违反施工规律, 盲目提前工期, 就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是互相矛盾的, 片面追求施工速度, 就可能忽视了工程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 一定要杜绝为提前通车而抢工的现象以及工程后期赶工的现象。

严格控制工程质量, 提高工程抽检的合格率, 在进度与质量发生冲突时, 进度必须服从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按规定日期完成工程, 避免因资金不到位等因素, 使计划进度严重滞后的现象。

7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施工企业签订合同之日起, 就要有计划地实施工程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组织专门技术人员拟定《工程组织设计》, 对设备、人员动员周期作出科学的计划, 制定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各分项工程的施工程序以及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措施。

针对公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体制, 组成素质过硬的质量监督、检测小组, 加强施工过程中责任的明确问题, 材料的管理的淐, 以及工程质量的监管问题。

明确工程质量目标, 严把材料质量关, 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 新材料, 严格执行班组自检、项目部抽检、监理验收的“三检”制度, 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实行动态控制, 在不影响总进度的前提下, 对项目进度及时高速保证设备的先进性和完好性, 及时、足量地提供工程施工所需的原材料, 搞好茙, 提高劳动效率。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是我们面对公路工程施工的组织与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只要我们这些相关的从业人员科学是, 认真执行, 及时弥补过失, 工程质量就会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

摘要:工程的组织与管理是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一个企业素质的综合反映, 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 本文就目前企业工作质量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制, 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 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等解决策略。

关键词:公路施工,工程组织,质量意识,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昊昱, 曲丽娜, 王蕾.公路施工建设与环境保护[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2 (6) .

[2] 胡绍坤.高原地区公路施工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3) .

[3] 许溶烈.施工技术的创新与集成──辞旧迎新话本行[J].施工技术, 1996 (1) .

[4] 陈德臣.提高公路施工质量[J].公路与汽运, 2001 (3) .

组织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中小组织的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良好的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对中小组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中小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稳定发展的保证。中小组织有一个良好的薪酬管理和完善的激励机制, 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保持一个积极的工作态度, 提高个人绩效。还能促使员工的学习, 提升整体的素质水平;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有利于企组织的价值表现。但是在实际发展中, 对于薪酬管理和激励机制的还存在一些问题, 导致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一是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 薪酬体系的完善是中小组织发展战略实现的保证, 但是, 中小组织还被传统的思维影响, 实行统一的薪酬管理, 导致与组织的发展不符, 薪酬分配不合理, 考核不客观, 影响了组织战略的实现。二是受传统薪资的影响, 太过注重职位的高低, 让员工的把所有的工作任务都放在了晋升上面, 体现了设计的不公平, 严重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阻碍了员工创造性的发挥。三是薪酬过程问题导致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主要是中小组织对薪资的保密, 管理过程不透明, 导致员工私下会对工资进行对比, 就会产生疑问, 当疑问得不到解决的时候, 就会产生不满, 导致工作的懈怠和不重视。四是奖金设计问题, 把奖金变成了固定工资, 让优秀的员工的付出与收获不能成正比, 就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五是奖励机制不合理, 不具备科学性, 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二、中小组织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的改革完善

(一) 中小组织进行薪酬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薪酬设计是薪酬管理的基础工作, 在进行薪酬设计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战略与发展阶段原则, 主要是要根据组织的战略需求来进行设计, 要明确组织的文化与发展形势, 组织鼓励的是什么, 支持的是什么, 都要在薪酬设计中提现出来, 此外, 组织在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薪酬策略要不相同, 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决定。经济性, 主要是一个组织的成立, 都是为了发展和赚钱, 中小组织的规模小,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能够支付员工所有薪酬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竞争性原则, 了解市场的特点和竞争情况。要充分的体现远攻的价值, 得到合理的发挥。公平性的原则, 设计不同的薪资, 让组织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 同时还要与相同规模的中小组织不存在太大的诧异。激励性的原则, 薪酬的设计要符合员工贷呃发展需求, 能够达到激励的效果。

(二) 中小组织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的发展

面对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中小组织的薪酬设计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薪酬管理和激励机制要改变传统的管理, 进行改革创新。 (1) 把薪酬看作是一种投资, 而不是成本, 在当前经济体系逐渐完善的环境下, 组织的发展壮大依靠高素质人才, 中小组织要把人员看作一向资源, 重视人才的发展, 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 才能未组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 除了工资或者补贴之外, 还要重视精神上的报酬, 薪酬, 就是要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双满足, 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发展的环境, 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都具有相同的发展机会, 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完善考核, 考核与薪酬紧密的联系, 要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绩效考核, 要全面地进行考核, 坚持公平公正。重视考核内容, 针对不同的部门, 不同的岗位, 就需要有不同的考核内容, 全面的反应工作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资评定, 坚持公平的原则, 把考核结果与薪酬奖励联系起来, 让员工认识到, 工作绩效与自己的薪资有关系, 起到一个监督激励的作用, 促使员工不断地去提升绩效, 提高中小组织的经济效益。 (4) 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 能够满足可持续化发展的要求, 稳定员工, 让薪酬股权化, 激励员工。

三、结语

在发展的新时期, 中小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 重视薪酬管理和激励机制, 重视人才的发展对组织的重要性, 要不断地进行薪酬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激励机制的健全, 对其进行改革创新, 达到激励的效果, 促进中小组织的稳定发展。

摘要:在发展的新时期, 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了社会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薪酬有了更高的要求, 中小组织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其中薪酬管理和激励机制就是当前需要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中小组织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薪酬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创新健全, 激发中小组织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中小组织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中小组织,薪酬管理,激励机制,改革,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艳学.中小企业薪酬激励机制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14 (29) .

[2] 徐敬.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4) .

上一篇:项目管理理论论文下一篇:权益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