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间管理范文

2023-09-07

大学生时间管理范文第1篇

当前大学生很有必要培养一个健康的, 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 这对我们的实际大学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当别人还在思考今天该干什么时, 自己已经坐在图书馆看完了自己今天所需要借阅的专业书籍, 当别人还在上课的途中说说笑笑时, 自己已经坐在教室预习完今天的课程, 当别人在寝室玩游戏时, 我们却已经学会了几十个知识点, 并且将其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2 大学生对时间管理不重视的原因

2.1 由于大学教育模式与以前的教育模式的差距所导致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时间管理方面的培育与引导。高等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自主的学习方式, 这与中国传统教育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大学生刚入大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感受到迷茫, 时间管理能力也是差距很大, 但总体来说基本都很薄弱。而大学基本不会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引导这就是导致了一种强大的反差。所以导致大学生时间管理弱的原因不仅在于学生自己, 更在于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古板与高等学府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忽视所造成的。

2.2 由于大学生自身性格和经历所导致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的大学生因性格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 家庭环境不同等原因, 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千差万别。作为教育者, 必须因材施教, 教育学生充分了解自己, 掌控自己的时间, 照自己的性格来制定目标, 安排时间。比如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老师所编写的心理学大辞典就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自主学习能力。辅导员应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 通过自我意识来总结自己使用时间的情况, 然后指导学生分析时间的使用方式, 制定基于个人性格的学习、生活计划。比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 擅长于在长时间内完成一个任务, 但完成得很仔细, 不过却不具备合理分配时间的能力。

3 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措施

3.1 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时间管理对自己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

对于高校教育者来说, 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方式让大学生及时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

在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一书中, 张志杰老师就说过时间管理对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 根据调查发现, 大多数的老师是不会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宣传的, 因为这些老师大多自己都没能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在实际大学生活中我认为辅导员和班主任要通过谈心谈话、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明确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进而精心设计每一次班会的内容和形式, 激发学生时间管理的意识。根据实际教育引导的需要和效果可以把它做成一系列的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这才是彻底解决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薄弱的关键手段。

3.2 学校要重点培养大学生对事物合理安排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时间管理就是对自己即将做的各种事情的一种安排, 对事物安排的越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时间管理的效率。因此, 大学生强化时间管理首先应意识到对事物合理安排的重要性, 时间管理中对事物进行合理的利用往往能够事半功倍的。总而言之, 合理有序地进行时间管理可以让我们有限的时间变得更加的高效, 可以大大的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而精彩。

3.3 要准确找出浪费时间的根本原因

大多数大学生即使明白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依然很难提高自己对时间管理的能力。这是由于大学生没有准确找出自己浪费时间的根本原因所造成的。

(1) 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网络游戏所影响。而大学生浪费时间的根本原因一般具有多样性, 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存在一定的网瘾, 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会老是受到游戏的影响, 像这一部分学生就应该着重强调和处理解决自己的游戏网瘾。可以通过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学校所举办的相关赛事来建立新的兴趣爱好, 使他走出寝室参与到同学活动中去, 然后慢慢培养他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使他成为一个有规划有计划的大学生。

(2) 有的学生天生性格就非常散漫。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天生散漫, 这就需要对他的性格入手, 彻底解决相关弱点。同样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和面对面谈话等方式矫正他的时间观念, 培养他的时间管理能力, 加强他的时间管理意识。

(3) 对学习时间管理方面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我们大学生可以多读一读有关大学生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 多听一些有关时间管理的课程, 强化我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同时也帮我们找出浪费时间的根本原因, 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的产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4 结语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非常优秀的, 但是由于传统教育与大学开放式教育的差距导致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会有极大的不适应。有的学生会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成为大学生活中的成功者, 而更多的学生会迷茫而懒散下去。但是只要辅导老师和学校能够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与宣传, 大学生一定能够及时培养出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让自己的时间安排更加有效率, 是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与高效。总的来说, 时间管理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

摘要: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其大学生活的状态, 间接导致了与他人之间的差距。所以, 通过解决大学生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来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管理,大学与社会,团体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 黄希庭, 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 2001 (5) .

大学生时间管理范文第2篇

[摘 要]当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各高校的发展共识。将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纳入生涯规划教育整体统筹,构建多层次、交互性的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能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海外交流项目及活动,助力于学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高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才的新需求。

[关键词]国际视野;大学生;生涯规划;国际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日趋紧密,吸引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已成为教育体制改革和内涵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才的新需求,已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国内外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的发展情况

国际视野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和地理空间,以世界维度的开放视域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1]国外发达国家普遍将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韩国提出,大学要提高学生的“国际性认识”,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扩大对国际问题的研究领域,强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日本教育界提出:“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在国际化社会中要想生存下去,除了牢固掌握日本文化外,还应该对各国的文化和传统加深理解。”美国在《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明确提出:“要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发布的《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对国际化发展战略给予重视,高校在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定位方面,整体认知度较高,能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发展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从个体来看,我国参与国际交流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从1978年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仅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就高达52.37万人。

二、当前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拓展国际视野的主动规划能力不足,参与国际交流的比例仍有待提升。根据《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15年我国通过学校办理的在海外修读学分的在校生人数平均每校仅为99人。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视野教育未成体系,重宣传、重平台、轻课堂教育。要将国际视野教育作为一个体系进行整体统筹,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载体和教育者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建立“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形成国际化育人的整体合力。

二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规划的能力不足。要将国际视野教育纳入学生规划教育的全过程,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发展进行规划,将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经历的历练作为个人发展的指标和目标之一,主动规划个人国际化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和日程。

三是各种教育保障措施没有形成体系,项目实施的过程监督不够。学校要提供实质性的保障支持,积极拓展交流平台和指导师资,依托学校特色,进行项目创新,提高交流项目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生涯规划视域下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的设计和实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加强理念教育,指导学生合理规划,探索建立生涯规划视域下的分层次、交互型“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

(一)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的模型构建

该体系的建立有三大宗旨:一是引导学生主动“走出去”,二是引导学生明白走出去“学什么”,三是提供可选择的平台,让学生可以走出去。该体系的模型圖如下。

在本体系模型中,大一为启迪阶段,这一阶段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拓展国际视野,让他们打开思维看世界。大二为选择阶段,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找寻实现拓展国际视野的路径,制定好个人规划。大三为尝试阶段,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开始主动参与各类交流活动、访学项目。大四为实践阶段,这一阶段要让学生通过校际交流项目等走出国门,或者为大四毕业后出国做好充分准备。硕博阶段应结合专业发展和职业定位,通过国际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身水平,让学生向高层次人才标准靠近。

(二)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的特点

一是与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讲座、走进课堂、交流经验分享会等形式,提升学生国际交流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将参与国际交流活动融入个人生涯规划,确定阶段性目标,进行目标管理,将国际交流转化为自觉行为,形成较活跃的校园国际交流生态圈。

二是体现分层次教育的特点,注重个性化方案辅导。学生的发展目标、自身条件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重点、课业安排差异较大,适合参与的交流项目也不同。所以,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重点的分类、个性化指导。整体而言,本体系通过有重点、有计划的系统指导,引导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大一、大二阶段引导学生走出去,明白学什么;之后的阶段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帮助学生走出去。

(三)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的实施

拓展国际视野不仅能为出国留学做准备,而且它还是提升学生就业终身发展能力的重要驱动力。在体系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将国际视野的拓展纳入生涯规划整体统筹,以国际处等职能部门为牵引,各部门协调共进,合力做好学生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国际视野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是爱国主义与国情教育。我们要培养的是立足中国情怀、放眼国际视野、勇担社会责任的人才,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是国际视野教育的基础。只有立足中国看世界,学生的“国际视野”才不是空洞的,这样的学生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为中国未来发展做出适时适当的贡献。[2]要使学生在放眼观世界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保持将来学成为国服务的热忱不改。

二是国外人才培养体系及国际化人才素养要求。应让学生立足国际标准思考自身专业发展定位,树立国际竞争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赴国外友好院校交流学习,了解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方法。此外,还应进行学校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改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基于任务的学习。

三是国际交流常识教育。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国家现亟须培养一大批熟知世界、贯通中外的、具备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的人才。在让学生熟知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同时,必须要做好国际文化和国际礼仪的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提升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3],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和“使者”意识,让出国交流的学生成为展示中国青年学子风采的流动旗帜。

2.国际视野教育载体形式

一是走进课堂和教材。国际视野教育应与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堂对接,做好教学大纲、课件设计和其他实践实施环节的通入,加大国际化视野教育的内容,体现终身发展的指导理念,让国际化的概念融入学生的终身规划。在课堂组织方面,要整体统筹,引入国际最新的理念和内容,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引入MOOC网络课堂资源,让学生能广泛地了解国外高校的特点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增强多文化融入能力。

二是加强氛围熏陶。应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做好国际交流信息发布和活动组织,形成浓郁的舆论氛围。通过国外专家教授报告、国外文化讲座、学长经验交流、文化体验活动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浓郁的国际化氛围,让国际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从而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勇气。要积极开展调研,针对学生最迫切的需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三是加强多部门协调。要充分利用现有国际处、学生工作、教务、学院、学生社团等渠道,形成培育国际化人才的合力。应以国际处职能部门为牵引,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理顺学分转换、学生选派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无忧交流。应坚持“总体规划、突出特色、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思路,鼓励学院建设“一院一品”的国际交流品牌项目,形成以校级国际交流活动为品牌示范、院系特色为主要载体的国际视野教育基本格局。

3.建立国际化“激励评价指标体系”

为提升各部门和学生个体对国际化的重视度,要建立自我激励驱动与外部激励带动相结合的激励评价体系,发挥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提高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效力和积极性。

内部激励方面:应结合专业评估,“双一流”大学建设等国家评价指标体系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开展好政策宣传,提高院系重视国际化的内在发展动力;结合高层次人才引进标准、职称评聘、职业晋升标准等,激励师生不断提高自身学历和能力,增加海外交流经历。

外部激励方面:针对学生,完善已有学生评优体系,设立国际交流专项奖、助学金,鼓励学生长期和短期出国交流;针对院系,开展国际化考核评比,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并及时兑现奖励资金,提高院校的积极性。

学生国际交流参与度是衡量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学生占比,加大力度推动国际人才培养已成为各高校的发展重心。本文通过构建多层次、交互性的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体系,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海外交流项目及活动,希望能为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提高高校國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孔燕.国际视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72.

[2] 高静.浅议高校学生国际视野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3):64.

[3] 杜文倩,郭胜来.全球化环境下高校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初探[J].学校管理,2015(2):222.

[责任编辑:陈 明]

大学生时间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从解读新出台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入手,通过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等三个角度分析了高等院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就加强高等院校学生考试管理,杜绝学生考试作弊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落实 高等院校 学生管理新规定 加强 考试作弊 管理

一、精解新《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现行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0多年来,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对教育观念、体制、制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同时,大学生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而高校内部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现行法律有的地方存在冲突。新修订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强调“育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在涉及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和依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有重大改变。新《规定》授权高校自主确定学生学习年限、具体学习标准和成绩评定方式,自主决定学生调整专业,自主管理学生学籍。新《规定》明确开除学籍须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大学生受处分后有了申诉权。

新《规定》针对当前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相关管理,并细化了作弊开除学籍的种类。针对考试作弊严重的问题,增写考试作弊或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可予以开除学籍等规定。明确了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可予以开除学籍等规定。新《规定》必将对解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考试作弊现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高等院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考试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成为高校目前最严重的消极现象之一。它不仅违背了正常的教育规律,背离了考试目标,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了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良好校风的形成,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德,叫人痛心疾首。

导致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很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原因、学校教育的原因及学生自身因素。

(一)社会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的诸多层面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无论是社会的经济形态,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其中尤以价值观念的变化更为深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层次较高,思维灵敏,因而这种影响在大学生身上得到很大的反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向个人倾斜,向金钱倾斜,向急功近利倾斜,考试作弊这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投机行为在这种背景下有一定的市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从客观上讲,在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代替应试教育前提下,考试成绩仍是学校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它决定了三好学生的评比、奖学金的发放、组织的发展以及毕业的分配等一系列与学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于是一些学生把分数看成自己的“命根”,那些平时学习不认真而力图过关,顺利拿上毕业文凭的学生便毅然“以身试法”,“铤而走险”。

2.考试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给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可乘之机。考试工作的管理制度是直接制约学生考试作弊的因素,尽管促使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考试有关制度不健全,或没有认真执行,制度落实不到位。

3.教育者的松懈、放任是造成学生作弊泛滥主要的原因。个别教师在监考过程中不履行监考职责,监考教师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抓,不敢管,形同虚设,有的基层单位在处理作弊考生时为其说情或发现作弊学生不上报,或在处分的等级上做文章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考试作弊开了绿灯。

4.教师授课以及教材不合适、课程安排和考试安排不合理等原因,也造成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有的学生对某些课程的考试内容或方式有抵触情绪,认为教学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知识,考试方法呆板,不能考出真实水平。尽管这类学生对考试有抵触情绪,但又不得不参加考试,因而在考试时投机取巧以应付过关。课程安排不合理,课时较重,加之考试时间不合理,复习紧张,也会导致学生在考试中作弊。

5.高校学生作弊与中学诚信教育不足以及高等院校不重视诚信教育有密切关系。过去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中学阶段,由于有一个“高考指挥棒”效应,为了学到真才实学,学生很少作弊,但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考试反而出现作弊现象。

(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受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人数较多,有些班级、学校甚至出现了作弊人数群体化的倾向。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弊持无所谓态度,考试作弊人数的群体化倾向及其对考试作弊的认同大大淡化了学生对考试作弊的耻辱感,从而也从根本上削弱了考试作弊这一行为的内部制约力量。

2.对大学生活的错误认识,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升入大学以后,学生们对学习普遍有了放松的心理,错误地理解了大学生活的自由与宽松,结果一味参加各类活动,而把学习抛在脑后,本末倒置,考试时便通过作弊来应付。

3.大学生系列错误心理驱动着大学生考试作弊。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处于18-24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却难辨清是非;情感丰富,却又不易稳定,在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且得不到及时引导和帮助时,得失心和虚荣心极易膨胀,形成一系列大学生生活的错误心理。这些错误心理主要表现有:

(1)侥幸心理: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作弊经验,取得过成功,甚至取得较好成绩,有的学生作弊被抓住后,认为自己运气不好,甚至错误地吸取教训,总结更隐蔽的作弊手段,以求得逞。

(2)虚荣心理:考试作弊不再是学困生的专利,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有的甚至是学生干部有时因为虚荣心理也会产生作弊行为。

(3)从众心理:一些作弊的学生的成绩比不作弊的好,甚至评上奖学金,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也产生了“作弊也是一种本事”的思想,在行动上也改变了自己的初衷。

(4)过关心理:这主要是体现在少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中。他们缺乏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不努力学习,在学校混日子。还有些则由于学习基础太差,身体欠佳等原因,学习起来很吃力,到了考试的时候,处于各种动机,便以作弊的方法达到及格的目的。

(5)逆反心理:其表现为:一是有的学生对某些课程的考试内容或方式有抵触情绪;二是一些学生本来看不起作弊行为,对作弊行为不屑一顾,但看到有的学生通过作弊未被发现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促使一些本来较正规的学生的心理发生逆反变化,于是也走上了作弊道路。

(6)功利心理:有的是为了谋取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等不当利益,同时也为组织发展以及毕业分配等创造条件,希望门门考试都能得高分,唯恐不能如愿,故在考试中作弊。

三、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如果说加强监考工作对消灭考试作弊只是“治标”的话,那么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则是杜绝考试作弊的根本所在。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人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进取心,这是我们通过教育减少甚至消灭作弊这种现象的关键,通过唤醒学生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在学生中造成“作弊可耻”的氛围,同时在学生中开展道德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学习观,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光荣与耻辱的道德标准能力,使学生自觉放弃作弊的动机和行为。

2.改革现行的考试方式,实行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的检查评价的需要,灵活运用笔试、口试、操作、课程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及客观考试、问题情境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有助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同时也是加强考试内容的改革,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的成份,多出“活题”,少出“死题”,使学生无现成材料可抄,消灭考场上的夹带之风。

3.严格考场管理,加强监考工作。学生在考试作弊过程中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害怕被监考人员发现,因此,在产生作弊动机时,会有一种局促不安的感受,表现一定的特征状态,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加强监考工作,基本上就能杜绝学生的作弊行为。因此,考场管理一定要严格认真,要提高监考老师考纪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增强监考教师的责任感,把作弊动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使意图作弊的学生无机可乘。其次是强化考试监督,加强巡考,检查考场纪律及监考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不仅对作弊者有一定的威慑力,对监考人员也能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

4.制定考试管理规章制度,严惩违纪作弊行为。根据新修订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考场规则》、《考试违纪的处理规定》等有关考试规章制度,并加强宣传教育,对于已经发生任何作弊行为,一经查清事实真相,应从严从快处理,及时公告。防止个别教师、领导为作弊者说情,彻底打消学生对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维护考试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5.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人才。“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诚信教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生中开展道德观念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将学生培养成诚信人才,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明国.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探索.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2]胡生泳.加强考试管理工作,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1.

[3]满晖晖.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浅议.怀化师专学报,2000.6.

[4]郑可敏.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院,1999.4.

[5]刘万永,原春琳.精解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网,2005.3.29.

[6]吕诺,张宗堂.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广州日报,2005.3.29.

大学生时间管理范文第4篇

摘  要:学生发展理论把大学生班级管理当作一种综合的发展过程,微时代的网络技术成为大学生班级管理的一种新颖的方式,社会主义大学的“四个服务”的办学方针加上“学生发展”理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链接,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学生发展;微时代;大学生班级管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多次召开中央层面的会议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顶层设计的蓝图最终的落地还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高校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的主体,班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最后一站,最小的组织单元。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时代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微”,微信、微博的扩张,让新时代成为了一个“微时代”,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是“微时代”的鲜明特点,“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捷性是‘微时代’的一个重要的特征”[1],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受到环境和技术变革的挑战,本文尝试从“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出发来全面剖析微时代的大学生班级管理,推动更好更快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步伐。

一、大学生班级管理以“学生发展”理论为先导

学生发展理论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它是综合性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类型理论、人与环境互动理论和SLI(学生的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大学生的发展,回答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发展什么、大学生发展是如何引起的、大学环境如何影响大学生发展、大学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2]。由此可见,学生发展理论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办学目标和办学宗旨异曲同工,以学生发展理论为先导,就需要思考社会主义大学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发展什么?这种发展如何引起?大学环境如何影响发展?社会主义大学生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告诉我们,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发展“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而“四个服务”的能力如何发展需要高校具体来回答,本文试图站在班级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和回答如何发展的问题。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围绕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四个服务”方针,就要营造“四个服务”能力发展方向的班级环境,引导学生向“四个服务”发展能力前进,做新时代的大学生,主动地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统一,把个人发展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相统一,把个人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统一,把个人命运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相统一。社会主义大学在“四个服务”方面要下足力气,营造大学生发展“四个服务”能力的环境,高校在管理和教学双重育人的事务中,要向学生讲清楚说明白“为什么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什么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培养人才,为什么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养人才,为什么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人才”。班主任和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领会学校在“四个服务”层面的办学精神和人才培养理念,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管理育人、教學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具体相融合,从而以接地气通天线地方式传达到班级,让所在的班级同学能够深刻理解和自行贯彻“四个服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和主动发展“四个服务”的能力,而具体地落实和贯彻“四个服务”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正是大学环境中的班级环境如何引发大学生的发展,如何引起大学生向“四个服务”的方向发展,微时代就是要从具体的实施手段和组织方式以及工具使用来分析和思考班级管理。总之,微时代是班级管理的时代技术变革的背景,学生发展理论是班级管理的理论先导,“学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微时代班级管理就是要回答如何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回答大学生如何发展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时代的大学生[3]。

二、大学生班级管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是“四个服务”,而如何确保“四个服务”落地就需要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落实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大学内在的逻辑所在。微时代的到来和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伴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的不断涌现而出,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活力不足,语言不新,方式手段落后的多种挑战,班级管理中要重视好微媒介,以便于班级的日常管理和班级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班级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以班级管理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引领班级同学主动以“四个服务”开展自己的人生规划与目标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大学生班级管理中要围绕“四个服务”开展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讲好,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坚定不移地以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场,始终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视人民群众为亲人,牢牢铭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5]。把“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理念阐述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党的领导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经过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选择,是历史的决定,是人民的决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大学生接力,主动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大学生的班级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后一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米,只有把大学生的班级管理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才能彻底地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目标。把“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道理解析完整,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清晰地表明了,农民阶级的建国运动失败了,资产阶段的辛亥革命运动也失败了,只有以无产阶级为主的革命建国运动成功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起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篇章,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在总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总设计师的党中央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故事,迈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步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6]。微时代的大学生班级管理要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黄金内容,把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要求输入进当代大学生的脑中心中身中。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大学生牢记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只有坚持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搞明白,“四个服务”是一体的,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只有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会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微时代的大学生班级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守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历史决断,深刻领会“四个服务”的内容,以班级管理为手段开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彻底打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米,引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发展“四个服务”的能力,把大学生人生选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相结合。

三、构建大学生班级管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的新机制

大学生班级管理是一种微观活动,得其大者,兼其小。微观活动需要从宏观着眼,前面两部分已经解决了微时代班级管理的理论先导和微时代班级管理的核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部分主要从微观的机制入手,具体阐述和构建一种微时代的班级管理的机制,运用“学生发展”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牛鞭子驾驭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以“学生发展”理论带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们通过班级管理来践行大学生要发展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能力,班级管理要营造“四个服务”的思想环境,班级日常管理事务要以“四个服务”为导向,把“四个服务”主动融入到班级管理当中,构建以班主任/辅导员+班干部/学生党员+学生家长的班级管理的核心-外围群体,班主任和辅导员主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代表学校教育的一方;班干部和学生党员主要充当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桥梁,推动班级成员的自我教育的开展,代表自我教育的一方,是班级的牛鼻子队伍;学生家长是班级成员自我教育的补充力量,代表家庭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最终都会汇聚到社会教育中来,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当中,我们不能摆脱社会的影响,社会教育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来避免社会教育中的负面部分,抵御社会带来的不良风气和各种各样的消极影响。当然,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要积极面对社会教育的挑战,更要积极作为以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三位一体加家庭教育的补充。

具体来说,围绕“四个服务”,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的班级管理的指导者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主动传达和理会学校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的精神,发挥思想引领者的作用,做好班级管理的“守门员”和“把关者”,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活动,强化班级的日常教育。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例,所学内容都比较宏观和高大上,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生规划看似比较遥远,实际上非常有关联,这取决于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如何具体操作和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如何发挥和调动班干部和党员的积极性,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班会扩散到班级所有成员和学生家长。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首先作为班主任我主动召集班干部和党员学生策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班会活动,确定主题班会的子题目,然后确定班会的具体开展程序和细节,而且利用了微时代的各种平台:比如微博、微信的朋友圈、微电影、抖音等,要求不同的同学注册不同的微平台,把主题班会中的经典语句和台词分享到上述平台,并且点赞数、转发数作为奖励的标准,而且要求采访家长,让家长把个人的初心和使命分享给班级成员,同时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全面剖析党中央为什么要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活动,最后活跃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上的“金句”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体现,从主题班会的策划、执行、完结都是微时代大学生班级管理的一个具体的缩影。此次主题班会更是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大熔炉”,以“学生发展”理论为先导,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围绕“四个服务”的具体内容,最终通过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机制串通起来,实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具体鲜活地展示了微时代大学生班级管理的过程。

微时代的大学生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班级管理在网络技术日益强大的新话题,运用“学生发展”理论分析微时代的大学生班级管理,给我们提供了微时代大学生班级管理的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而“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新机制是微时代大学生班级管理的一种创新,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班会,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围绕“四个服务”的内容,嵌入“学生发展”的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站,实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引领大学生发展“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能力,推动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蓄力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欧琳宗.“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培育的重要平台探索——基于“微平台”视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5):126-129.

[2]彭小孟.学生发展理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理论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3):3.

[3]周洪宇.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教育治理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9,40(03):15-19.

[4]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N].光明日报,2019-02-20(05).

[5]李怡,肖昭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7):26-33+159.

[6]袁曙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J].求是,2014(22):62.

大学生时间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情绪管理 合理情绪疗法

一、高职学生情绪特点

情绪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到了高职学生所处的青春晚期(18-22岁),大多数个体已经“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青少年的情绪发展与他们的同一性状态密切相关,“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青少年具有最高的焦虑水平,而过早闭合型的青少年的焦虑水平最低”。高职学生的情绪情感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体验多样化

高职学生随着生理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性格、身份等有了更深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进入大学后,随着专业兴趣、人际交往、学习、恋爱、就业等各种需要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在高职学生身上有多样性的情绪体验。

(二)情绪反映不稳定

高职学生容易激动,情绪反应快而强烈,易受暗示或环境气氛的影响。他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弱,看问题、做事情容易片面、走极端,加上自尊心强,承受力差,对自我情绪缺乏控制,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人情世故,但在处理问题时,显得情绪化,较为冲动,不够理智。

(三)情绪表达矛盾化

高职学生在情绪的表达上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一方面,他们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对外界刺激敏感,喜怒形于色;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把视线转向自我,因为他们的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问题上,会隐藏、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得含蓄而内隐。

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不仅会妨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绪管理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对于90后的高职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效的进行情绪调节,培养自己调节、驾驭情绪的能力,提高自己的EQ值,是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自信、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点

合理情绪疗法也称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2]。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合理认知和不合理认知的辩论,消除不合理的信念。认知问题解决了,情绪就会随之而改变。合理情绪疗法以问题为中心,其使用对象一般为智力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领悟力较强的学生。

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某些非理性信念,只不过这些非理性信念在某些有情绪障碍的人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和强烈。埃利斯等人认为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自我关怀,二是自我指导,三是宽容,四是接受不确定性,五是变通性,六是参与,七是敢于尝试,八是自我接受。而这八个方面正是高职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三、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调节情绪的操作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告诉我们,“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扰,不合理的观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操作过程为:第一步,诊断阶段。通过与学生交谈,明确学生情绪中的ABC,一般认为,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第二步,领悟阶段。帮助学生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及不合理的信念;第三步,修通阶段,通过引导学生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及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及其他方法来帮助学生处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及建立合理信念;第四步,再教育阶段。巩固成果,使新的合理观念得到强化。

(一)高职学生常见的ABC

高职学生主要有以下情绪困扰:

1.因为自己没有考上二本或者更高的分数、因为自己没有特长等方面就认定自己不如别人,处于自我否定、自卑沮丧、后悔的情绪困扰中。

2.因为随着高校的扩招及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择业,一些用人单位盲目对学历高要求加上高职教育起步晚未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优势,因此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部分高职学生尽管成绩上了三本,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只能选择高职学院,在面临就业问题时,焦虑、自卑、抑郁的情绪尤其明显。

3.高职学院的学生来源多样:有普通高中毕业生,有初中毕业五年制直升生、职业中专对口升学生,加上一部分成教学生,学生来源多样化,学生素质不一,相互之间的交流、共同语言减少,因此一部分学生容易感觉到孤独、冷漠、愤怒、冲动等情绪体验。

4.高职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上经历了失败,但是在情感上的追求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是一样的甚至于为了表示在其他方面的控制感和优越感,他们对感情的依赖性更强,而一旦失恋,学生的自我否定、抑郁、冲动、愤怒等消极的情绪更多。

(二)高职学生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高职学生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呢?

1.“我没考上二本,来了高职,真后悔来了高职学院”“上高职以后只能做普通工人”“一定要有本科文凭才有前途”等绝对化的要求。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抱有这种观念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对环境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事实依据来进行断定。

2.“高职学院的学生素质真差”“我失恋了,再没有别的男(女)生喜欢我”“他(班干部)通知不到位,太不负责任了!”等过分概括化的信念,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他把“某些”“个别”当做“全部”和“整体”,以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3.“我成绩不好,做人真失败”“我来自农村家里没钱也没背景,找工作成问题,我完蛋了!”“我这次求职面试又没成功,我再找不到工作了!”等认为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便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非理性的想法和观念。

(三)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和建立新的合理信念

1.辩论法。运用“黄金规则”、产婆术式的辩论方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激励学生反省自己。对于诸如“一定要有本科文凭才有前途”等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直接提出问题:“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本科生一定比高职生有前途?”对于“一个通知不到位就得出班干部不负责任”等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可以提问:“你能否保证不是其他人没记住?你能否保证每个人在每件事上都不出差错?”对于“成绩不好,做人真失败”可以辩论:“成功和失败的含意是什么?如果你因为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人,那么你以前许多成功的经历表明你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辩论,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到他所依持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也要使他明白什么是合理信念,什么是不合理信念,并帮助他用合理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当学生对这些信念有一定认识后,要及时给于肯定和鼓励,使他意识到即使某些不好的,他不希望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他自己也能以合理的信念来面对这些现实。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高职学生的很多情绪困扰,有时是他自己向自己传播的烦恼,因为不合理的信念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可以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帮助学生停止传播这种不合理的信念:比如首先让他通过想象进入到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中体验负性情绪(求职失败痛苦、自责、怨恨、自卑等),然后帮助他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体验到适当的情绪反应(可以继续努力、还有机会等),最后停止想象,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的情绪变化情况,改变了什么观念,学到了什么观念,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积极的情绪改变。

3.为使合理情绪疗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和效果,它还必须与其他的比如布置家庭作业、榜样示范法、强化干预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心理行为训练等方法结合使用。

(四)合理信念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除可以继续运用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和各种家庭作业外,本阶段还可以应用自信心训练、社交技能训练、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等各种实用技能训练,帮助高职学生学会更多技能,提高他们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帮助高职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建立起新的反应模式,减少以后生活中出现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倾向。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理想情绪疗法对由于认知偏差所造成的情绪困扰问题较为有效。而高职学生处于人生的发展期,其意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强,只要积极引导,这种不合理信念和思维完全可以改变。另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的群体之一,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具备改变自己的认知能力向良性发展的内心愿望。因此,合理情绪疗法是针对高职学生情绪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凯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16.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心理咨询师·技能(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132-142.

[3]李琳.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理想情绪干预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5(3).

[4]欧阳意,曾文军. 运用ABC理论维护高职新生心理健康[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上一篇: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下一篇:金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