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问题范文

2023-11-01

能源问题范文第1篇

一、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发展意义

(一) 概念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其动力来源的不同, 新能源汽车主要依靠汽车燃料和设备或者一些非常规燃料来驱动车辆行驶。且在驱动设备设计上, 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和原理, 减少了汽车运行中产生的污染。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类型, 其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二) 发展意义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实现了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 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也得到了优化, 这为我国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如今我国目前汽车普及率一般, 新能源汽车的深入发展为我国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再加上各类相关政策的扶持, 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奠定了基础。21世纪后, 我国在大中型城市的公交公共服务领域进行试点研究, 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单位实行补助, 旨在更好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拓展。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 生产技术薄弱, 事故频发

新能源汽车其实比燃油汽车的发展时间还长, 不过由于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 导致新能源汽车的起步较晚。现阶段, 虽然人们对新能源汽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生产技术相对薄弱, 驾驶人员安全技术水平较差等因素, 这使得新能源汽车在使用中事故频发, 降低了整体效果。另外, 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立时间相对较短, 相关的资金以及制造经验还略显不足, 在产品的质量控制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生产出的成品车辆隐患比传统燃油车高, 在日常的驾驶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而在电池续航、电池衰减、充电速度等关键技术上没有重大突破, 这使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缓慢。

(二) 配套设施不完善

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使用中最为重要的配套设施, 但是现今拥有的配电桩数量相对较少, 根本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 再加上一些小区缺少固定停车位, 电容量负荷不足, 使得充电桩的安装存在较大难度, 汽车运行效率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公用充电桩的设计为了考虑人们的出行方便, 往往距离小区较远, 且充电时间较长, 很容易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又由于配套设施的缺失, 导致新能源汽车在应用上存在一定阻碍, 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三) 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主要是依靠自然对流冷却或者液体冷却技术。一方面冷却效果有限, 另外一方面, 例如:液体冷却技术模块占用空间大, 且存在漏液等安全问题。影响电池模组的性能发挥。高效率的冷却方式例如:平板热管冷却, 相变材料冷却, 离子风冷却等技术或者复合冷却技术仍在处于研究阶段, 大规模商用仍需要继续实验论证。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与传统汽车产业相比, 新能源汽车具有环保节能、结构简单、成产成本低、驾乘体验好等优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在未来的应用也将得到了显著改善, 并逐渐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基于此, 相关部门需要结合新能源汽车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战略措施, 以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实现汽车强国的建设目标。具体的战略措施为:

(一) 纯电动汽车为主, 其他车型为辅的混合车型战略

为了增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份额, 我国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市场这两方面的管控力度, 提高纯电动汽车的生产效率, 然后在此基础上, 发展其他类型的汽车, 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 我国可以提高纯电动汽车研制的市场补贴金额, 为汽车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纯电动汽车主要是由电动机、动力电池、电驱控制器组成, 较传统柴油汽车的结构更为简单, 生产成本也更为低廉, 这使得其在销售中能够获得一个好的销售价格, 再加上政府补贴, 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对于企业销售额的提高以及汽车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此外, 在其他类型新能源汽车研究中,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是较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其不仅能够降低能源消耗, 还能够弥补原有汽车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增大新能源汽车的利用率, 为其发展贡献力量。

(二)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智能汽车发展战略

我国在十二届人大会议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 这为我国未来新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互联网与其他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本质区别在于, 其具有较好的融合性、嵌入性和适应性特征。且将作为新兴产业佼佼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推向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在相关政策规划中明确提出, 要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鼓励新能源汽车利用“互联网+”这一高效、智能的信息技术, 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效率, 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中其电子元件数量相对较多, 结构也较为简单, 这为发展智能互联功能提供了助力, 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等的应用, 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远程操控、驾驶辅助等功能, 更好的保证了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安全性、稳定性。

(三) 补贴制和准入制度并行发展战略

在最开始新能源汽车发展中, 国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补贴制度, 并在各大中型城市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中, 政府通过补贴制度的落实为生产效率的提升带来了帮助, 加大了新能源汽车优势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人们了解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作用。在汽车购买上, 国家的补贴政策降低了税收效率以及购买成本, 人们投入少量的资金即可购买到性能较高的汽车, 这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鼓舞。

但是在补贴政策落实过程中, 一些企业钻法律漏洞, 借助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购买制度, 骗取补贴款, 这为我国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基于此, 我国在近几年重新调整了新能源汽车补贴制度内容, 并加大了监管力度, 希望可以制止这些不法行为, 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除了补贴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外, 新能源汽车行业想要更好的发展, 还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这就需要相应的技术准入制度实行合理管控, 以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技术准入制度中, 对汽车的最高车速、续驶里程、汽车安全、质量分配、加速性能、爬坡性能、低温性能、可靠性等都做了明确的规范, 以保证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质量, 提高其整体价值, 为实现汽车行业的有效变革贡献力量。

四、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路径

在现今社会发展背景下, 由于我国各大汽车品牌制造商自身条件和业务的不同, 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发展路径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 传统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转型

虽然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总量还略显不足, 但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 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以及市场占比也将逐渐扩大, 这对于传统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必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传统企业要想在现今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有必要做好自身的转型, 然后结合现有的技术、资本以及客户群体, 不断进行产品、业务的优化与升级, 尽早占领市场。

(二) 新能源产业的配套发展

新能源汽车主要是以电能为主要驱动能源, 其自身的发展势必会带动电能行业的进步,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 电能企业也将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逐渐深入提供助力。例如, 电力企业与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共同研发具有适配功能的充电桩, 为多种型号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并且在偏远地区, 可以通过输配电线路改造的方式, 增设临时充电桩, 让多种车型共用一个充电桩。

(三)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合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 传统新能源产业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市场体制下, 企业需要实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 做好产业整合工作, 以保证自身的良好发展。同时在整合过程中, 需加强对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实, 以保证新能源产业和传统能源产业之间的供需平衡, 避免因快速扩张, 增大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压力。

五、结语

总之, 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我国现今发展中较为重要的新型产业之一, 除了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外, 还需注重技术水平的完善, 以此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 为我国经济技术实力的加强贡献力量。

摘要:近年来,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经分析发现,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战略方向不清晰、核心技术缺失以及消费环境不完善等问题, 故而建议采取合理改进措施, 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改进措施,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 郭哲婧, 管婷婷, 董伟, 张家赢.基于产业链视角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6 (14) .

[2] 周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5 (04) .

[3] 董本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 2015 (03) .

[4] 陈瑞青, 白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 2015 (01) .

[5] 王志玲.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创新科技, 2012 (08) .

能源问题范文第2篇

当前,新能源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系统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未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层面设计全面预算管理目标。预算编制的范围相对较小,编制基础落后,指标缺乏弹性;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预算基础信息不对称,数据报送不准确,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预算执行随意,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预算执行与计划存在较大偏差;预算绩效考核不到位,难以激发和培养企业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预算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相对繁重,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效不佳。

二、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措施

(一)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体系,基于战略层面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内容应包括预算的组织结构、预算目标及其分解、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控、预算反馈及考评、预算人员以及其他预算保障因素如信息化管理等。新能源企业领导者首先要有清晰的体系构建意识,从组织结构以及战略目标层面把握整体的体系构建方向,逐步完善体系架构[1]。

新能源企业要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企业的所有预算管理工作。建立预算组织结构,形成预算的决策层、组织层以及决策层。决策层由企业的最高层领导机构组成,组织层由企业的财务部门、资源部门以及预算管理部门组成,执行层则由各级业务部门、预算责任部门组成。

新能源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战略经营计划制定预算管理目标,结合新能源企业的业务经营特点将目标逐级分解细化为具体的预算指标,将预算指标责任落实到各个具体的部门或岗位个人,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度,来提升预算管理在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促进预算管理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

考虑到新能源企业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且具有长周期的建设特点,外部贷款利率的变化、政府限制政策以及能源电价变化等多种因素都会使得新能源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成果发生较大波动,因此新能源企业需要企业要建立多层次、长周期的财务模型[2],通过关注长期的战略预算来解决短期预算与新能源企业经营不相匹配的问题。多层次、长周期的财务模型强调的是通过滚动预算编制方法实现新能源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与年度预算的结合,对不同的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与运营进行长远的规划和分析,测算出更长一段时间内新能源企业的资产负债、投资回报、EVA、现金流量等情况,以模型的测算结果作为滚动预算的编制依据,为企新能源业整体的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

(二)科学进行预算编制,兼顾预算管理的刚性和弹性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新能源企业要进一步扩大预算编制的范围,将新能源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环节、各个流程、全体人员都纳入预算编制的范围内, 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法进行预算编制,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的联动控制作用。

新能源企业要改进传统单一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选择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多元化的预算编制方法。以战略为导向,确定预算编制的内容,编制相应的市场预算、采购预算、技术预算、投资预算以及人力资源预算。结合新能源企业的经营计划进一步制定年度预算,具体包括财务预算、业务预算以及资本预算等。

新能源企业要以利润目标和现金流量作为预算编制的重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分别编制销售收入预算和成本支出预算,通过预算计划严格控制现金流,确保资金的高度集中管理,在满足新能源企业投资建设和日常经营的基础上,有效防范资金收支失控风险。预算编制计划要与企业利润目标协同一致,如通过及时核准新能源项目,适当增加装机规模和装机容量,制定合理的成本费用控制指标,来确保预算目标的有效达成。要结合新能源企业的业务特点进行预算编制。如针对所消耗的电量及电价,要参考往年电量消耗情况,依据当年的电价政策及补贴情况预估电力费用,并设定相应的预算指标。

新能源企业在编制预算计划时,要确保预算管理的刚性与弹性,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变化对预算指标可能产生的影响,要制定灵活、规范的预算调整机制,提高新能源企业预算管理的环境适应能力。

(三)推进全面预算计划执行,健全全面预算激励考核机制

预算执行是将预算指标付诸实践的过程,过程中任何一项业务活动都有与之对应的预算指标作为活动开展的硬性约束,有效地控制着新能源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人力资源流向。而预算执行结果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新能源企业预算控制的职能作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以资金流为例,该层面执行预算主要实行的是总量控制原则,确保审核业务与预算项目的一致性,严格在预算范围内支出,严禁预算超支或预算外支出行为。在全面预算体系下,要明确各级部门及单位的预算支出授权审批权力,在进行预算调整时,为了保障预算的严肃性,要填写相应的预算调整申请单,经由上级领导以及财务等部门审核批准后,才允许调整预算。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要以本部门的KPI为分析对象,根据实际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执行偏差原因,收集预算偏差数据,包括市场数据、财务数据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非财务数据等。将预算偏差率、变动趋势等数据提交给企业的预算管理部门,由预算部门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并监督有关部门及时进行预算偏差调整。新能源企业可通过定期召开预算平衡会议、预算资金调度研讨分析会等形式进行日常的预算分析,形成常态化的预算纠偏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预算超支或非预算支出风险。

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也是落实预算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能源企业大多承担着一定的公益和环保责任,且多为新型的高新技术类企业,因此在建立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时,其指标内容的设计会更为复杂。新能源企业在设计和选择评价指标时,既需包含企业的业务经营、财务经营等相关指标内容,还需设计相应的部分非业务及财务指标,如客户满意度、环保友好度等,以避免相关因素问题产生不必要的预算外成本费用支出。在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时,可以借助平衡计分卡,从新能源企业经营、财务、客户、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出发建立评价指标,将该指标同预算目标相结合,共同指导和控制新能源企业相关预算工作的开展。将指标评价结果同企业各个部门及岗位下一年度的预算额度以及薪资奖励等相挂钩,以激发各部门及岗位自主地承担预算管理责任,强化预算控制约束力度。

(四)做好预算基础管理工作,搭建预算信息化管理平台

全面预算管理实际上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是以计划和控制为主线,通过整合新能源企业的人、物、财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来促进新能源企业实现长久的发展目标。一方面新能源企业要通过做好基础的管理工作,实行对标管理及定额标准体系来增强预算工作的控制力度,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来减少非增值作业,提升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资源信息数据,为了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和质量,就要求新能源企业要加快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以满足新能源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需求。新能源企业可借助ERP资源信息系统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块,搭建统一的预算管理平台,实现预算的业务及财务数据的集成化管理,将工作重心放在预算执行以及差异数据的分析等方面,形成动态的预算管理机制。并且通过该系统与企业各个系统的数据对接,能够实时共享预算信息数据,促进新能源企业各部门的纵向及横向沟通,更好地为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反馈评价等提供准确、全面的决策支撑。另外,还可借助ERP系统中多元化的预算编制方法,包括固定预算、增量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减轻新能源企业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服单,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和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新能源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新能源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逐步完善体系建设,改进管理方法来提升新能源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促进新能源企业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摘要:在当前能源产业发展局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 新能源企业作为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的主要载体, 对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全面预算管理作为新能源企业促进经营提质增效的重要方法手段, 能够帮助新能源企业实现预算的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以及全方位管理, 促进新能源企业实现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

关键词: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贵兰.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7 (21) :13+35.

能源问题范文第3篇

目前我国能源安全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国内环境治理制约能源消费增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要求能源低碳发展,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二是由于国际能源技术和经济竞争加剧,能源技术水平已成为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因素和经济竞争力,我国必须要加快能源技术创新;三是由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速仍然过快和煤炭占比过高、消费结构不合理,油气对外依存度大,非化石能源近中期占比仍十分有限,我国的能源消费现忧不可持续,严重影响能源安全。

面对以上新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包括能源供给安全、能源环境与生态安全、能源科技安全和能源经济安全的新型能源安全观,加强能源安全保障。

一是树立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的能源供给安全观。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必须由单纯增加供应,转向由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制约提供保障的观念,把抑制不合理需求提升到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

二是树立能源环境与生态安全观。要由片面强调保供,转向只能在生态环境治理前提下提高能源服务水平。把解决能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三是树立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能源科技安全和能源经济安全观。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我国长远能源安全观应基于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的振兴,基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基于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牢固树立开放的有竞争力的能源安全观。

建设全面的能源安全保障,要经过长期努力,近期需要把能源环境安全放到更重要的地位,着重解决能源清洁化问题,保证合理的能源需求增长。同时也要加快能源技术研发创新,为中远期的能源技术革命,和实现绿色低碳化发展做好准备。中远期要通过能源的需求合理化,供应的科学化、多元化、洁净化、低碳化,实现我国可持续的能源安全保障。

要重视体制机制改革对建设全面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必须树立从消费到供应的整体能源系统优化概念,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打破只顾局部利益最大化、忽视整体优化的障碍。要用有力的改革推动能源安全。具体对策建议和量化目标如下:

一是强化节能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将2015年的能源消费切实控制在40亿吨以内,2017年煤炭消费占比控制在65%或以下,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5亿吨之内。

引导能源合理消费,提高能源效率,加强节能降耗,限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是我国全面实现能源安全的基础。重点控制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总量,切实降低煤炭消费比例。通过节能和加快天然气与非煤能源发展,力争煤炭消费总量基本不增加。若将2017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总量调控到64%,实现此目标,必须适度控制石油消费增幅,比重降低到16.5%;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比重提高到11.5%;增加天然气比重,比重达到8.0%。

二是大力推进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清洁高效的开发和利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中国能源的主体,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本要求。治理大气污染,更需要解决煤炭清洁利用问题。

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的三大核心目标是清洁、高效、可持续。到2030年,清洁的目标为,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均比2010年降低50%左右;高效目标的平均供电煤耗和煤炭系统效率分别达到310克标煤/度和52%;可持续目标包括消费量控制、开发量控制、科学产能比重,分别要控制在40亿吨、38亿吨以内和85%以上。

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举措是:“科技驱动、科学开发、全面提质、输运优化、先进发电、转化升级、节能降耗”。通过实施七项举措,推进实现煤炭开发利用领域的七大转变:煤炭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科技驱动方式转变;是煤炭开发由以需定产向科学开发方式转变;煤炭由粗放供给向提质后对口配送方式转变;煤炭输运由单一输煤向输煤输电并举转变;燃煤发电由局部领先向整体节能环保转变;煤化工由低效高污染向高效清洁发展转变;高耗能行业节煤由单一技术向结构、技术、管理集约转变。

三是切实提高天然气消费比例。

在继续加大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战略地位,积极推动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力争2020年和2030年前三者分别达到800、500、200亿立方米和1200、900、1000亿立方米的产量,天然气水合物分别进行试验性开采和商业化开发。2020年使国产天然气总产量达到2500亿—3000亿立方米,加大国外天然气引进力度,消费量达到40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2%以上。2030年国产气达到4000亿—4500亿立方米,消费量达到5500亿—6000亿立方米。

四是把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长期战略要点。从科技、政策、体制等几方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含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垃圾资源化利用、地热、海洋能)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的稳步发展,显著增加它们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领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制高点,这是我国能源长远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长远大计。应确保非化石能源2020年占比大于15%,力争2030年大于25%。

加快水电开发,水电是优质可再生能源,我国还有2亿多万千瓦的水电可以开发利用。水电开发宜早不宜晚,早开发早见效。水电开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低于煤炭等化石能源,在开发中可以同步解决。移民问题可以用水电的效益妥善解决。

“核电安全,人命关天”,将“战略必争、确保安全、稳步高效”确立为我国核电发展的战略方针,稳步地发展规模核电。2020年运行容量将达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1.5亿—2亿千瓦,占总发电量的10%以上;快堆技术逐步商用推广,建立核燃料闭式循环;2050年达到3.5亿—4亿千瓦装机,占总发电量的20%。

五是引导石油合理消费,抑制石油进口过快增长。石油供给仍然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抑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防止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是提高能源安全度的重要一环。本世纪以来,我国石油消费保持快速增长。石油(原油及成品油)的净进口量超过3亿吨。国内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石油2亿吨左右产量已经进入峰值区,主要依靠进口满足消费增加。保障石油供应须以引导合理消费为前提,我国目前汽车年制造和销售均超过2000万辆,已经远远高于美国高潮时期产销量,而汽车产能还在高速扩张,应加强对汽车产业政策的引导。同时多渠道解决供应问题,包括替代石油。若维持石油60%左右的依存度,必须要有替代,醇醚燃料、先进的煤、生物质制得的液体燃料均可替代。

六是建立开放式能源安全体系,拓宽国内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进口石油、天然气、金属铀、电力和其他能源资源等,保障供给和增加战略储备,是我国能源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要继续实行能源走出去战略,增加国际能源供给能力,提高我国能源投资优化程度,改善投资效益,加强能源经济实力。

能源问题范文第4篇

1 能源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进步, 各国对能源的依赖性也不断增长。然而, 能源的发展总是面临这各种各样的挑战。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压力增大, 导致能源安全受到威胁。【1】而且,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断的进步, 其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 这使得人们对能源的要求越来越高, 能源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能源分配严重失衡, 使各个国家的能源安全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对破坏大气环境、威胁水资源, 打破生态系统平衡。【2】除上述现状之外, 石油行业垄断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只有让国际能源市场成为能源行业主导地位, 才能从根本上应对原油产能过剩和油价崩溃所造成的巨大危害, 从而控制全球油价变化, 确保行业利润。

2 围棋策略对中国能源发展的启示

围棋作为智慧型游戏, 有着一定的战略意义。【4】因此, 解读围棋对中国能源发展策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1 矛盾的主要方面——完善能源法律法规

合适的规则可以说是能源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制定合理的规则对围棋来说也极为关键, 否则整场游戏可谓寸步难行。可见任何一件事都必须有详细明确的规则, 因此在能源发展方面, 完善立法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随着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中国页越来越关注能源立法, 并初步形成了体系。【5】但是, 现行法律还有着诸多不足, 内容落后、结构失衡、整体性较差, 因而难以全面反映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制约着了能源进一步发展。因此, 我们需要借鉴美国战略思想, 完善自身法律法规。

2.2 变化与创新——能源发展需要审时度势

围棋棋盘较大, 自由发挥空间也大, 因此下好围棋最重要的还是计算力, 每一步棋的得失以及后续的变化都需要自己计算判断。而面对能源发展, 我们要使其适应社会的变化。石油行业作为夕阳产业, 如果不能开发新型环保绿色能源, 例如风能、电能、核能等, 恐怕难以持续稳定向前走。【6】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除了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以确保国家的安全是市场的稳定供应外, 还需不断加强创新意识。

2.3 部分与整体——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围棋中虽然没有部分与整体的概念, 但宏观思想却贯穿整个棋盘。不会下围棋者, 拘泥于自身的一小块地方, 完全无视外界情况, 而围棋高手往往能够跳出全局, 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 不在乎一时得失。能源发展与围棋策略相似, 在发展能源时, 我们必须把握全局, 宏观调控, 以部分的发展带动整体。当今中国的一次能源中, 煤炭比例居高不下, 其可替代能源寥寥无几。【7】要想利用科学的手段优化能源产业结构, 中国必须开发出可再生能源, 降低煤炭比重, 从而促进能源消费多元化。此外, 作为能源大国, 中国必须担当起大国的责任, 不仅要努力解决本国的能源危机, 还要为世界能源发展做出贡献。唇亡齿寒, 只有用整体的观点看待能源这一问题, 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就。

3 结语: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围棋比赛中, 有时候看似前途渺茫, 胜算不大, 可是却极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反败为胜。其实能源变革亦是如此。我们若是能完善本国法律体系, 将其他国家的能源战略为我所用, 并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 不断创新变革, 一步一步克服路途中的重重困难险阻, 相信终有一天, 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摘要: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世界能源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因而我国制定并推出能源创新和变革, 从而保证能源的安全, 并进行产业升级和重组。然而能源的改革和创新绝非易事, 解决能源改革问题刻不容缓。无独有偶, 围棋的博弈也可以说是一种纵观全局的对弈, 每一场围棋的胜出都需要选手有宏观及总体的思想, 只有掌控全局, 才能获得成功。因此, 本文从全新的围棋视角出发, 以美国为例, 利用围棋博弈的战略分析能源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这些挑战对中国能源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能源发展,围棋策略,创新,方法论

参考文献

[1] Jin, H.Li, S.Gao, L.Lin, H.An Energy Network with Poly Generation System and CCS Suitable for China.[J]PA (Petroleum Abstracts) , 2011.

[2] 杜祥.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石油经济[J].2015 (8) :38.

[3] 王安建, 王高尚, 陈其慎, 等.能源与国家经济发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8.

[4] 朱文娟.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D].浙江师范大学, 2014.

[5] 郑德鹏.2003-2013年中外石油公司上游成本变动特点及其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 2014.

能源问题范文第5篇

摘要:能源是支撑国家繁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现阶段能源短缺所造成的资源问题日渐凸显。建筑能耗在所有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同时中国建筑市场的规模也是巨大的。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量,更突出了建筑能耗的影响。建筑节能设计要求不采用新技术和新能源。文章分析建筑节能设计中新能源利用的发展状况,对建筑节能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并提出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对新能源有效利用的建议,从而对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节能;新能源利用;太阳能

1建筑设计中太阳能的利用

1.1太阳能在全国的分布状况分析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这为充分运用太阳能提供了良好好基础。除了四川盆地等部分区域不适合太阳能使用之外,其他我国的大多数区域均适宜对太阳能开发使用,特别是在西南、西北、华北等地带,太阳能十分丰富,因此应该充分运用好太阳能,使其在建筑节能领域中产生更大功效。

1.2建筑节能中的太阳能利用

(1)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是对太阳能的被动型使用,通过建筑结构自身以实现对太阳能的蓄积和释放,其主要利用建筑顶部和南向开窗来使得日光照进建筑内部,靠建筑内部热能蓄积以存储太阳能,或者直接通过墙体蓄热来实现对光能的积蓄。被动型太阳能利用方式是一个通过合理设置建筑朝向与四周环境、巧妙处理外部结构和内部空间,并合理选用结构、材料以达到对太阳能集取、存蓄、分配与应用的建筑形式。在该类建筑中,通过较好的建筑设计能使得建筑设计和太阳能运用实现巧妙结合。

(2)主动式太阳光建筑是将太阳能结合常规能源有效利用,满足建筑物的生活热水、采暖、空调和生活用电需求。主要应用形式有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采暖系统、太阳能空气集热采暖系统等。太阳能热水是太阳能光热利用最成熟的方式之一,因其技术成熟且经济效益显著,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部分地区对建筑太阳能一体化设计已经提出具体实施办法,通过在设计阶段对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配套设计提出要求,并列入项目节能验收范围,这对推广建筑太阳能利用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2建筑节能设计中地热能的利用

2.1我国地热能分布状况

我国存在着许多质量较高的地热能地区,根据已经发现的两千多地热能点而言,超过150℃高温的地热能点主要于藏南地区、台湾地区和云南西部等地散布。台湾马槽某勘探井的温度达到约193℃,此为当前我国发现地热温度最高的点;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离地表面12m就能得到约145℃热水;西藏的羊八井地热田钻井水最高温度可达171℃,而温度低于100℃的低中温地热能点的分布则更加普遍,其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等区域,京、津和黑龙江肇源县、林甸县都存在丰富的地热能源,能够进行应用。

2.2地热能供暖

通过对地热能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节约大量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可以用地热水和换热器为建筑物提供生活和采暖用热水。地热能利用是指以高温深层地下水为热源,利用直接或间接加热系统将热能输送给采暖用户。低温地热能典型供暖体系包含回灌井、地热井、井口装置、调峰装置和换热站,地热与锅炉采暖体系除热源类型以及因低温热源所对应的终端散热装置配备需求不同以外,其热能循环体系无显著差异。总的来说,调峰装置地热采暖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资源合理配置方面,不仅充分利用开发的地热能源,提高热用户数量情况相应提高供热水平,同时供热费用也比其他类型的供热方式低。

3建筑节能设计中风能的利用

风能是我国最有前途的新能源之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城市中的建筑密集,风力较弱,因此,小型风力发电场主要出现在城市的高层建筑和屋顶上。在高层建筑之间有较强的气流,如果安装涡轮发电机和风力发电设备可以产生的足够的电量。这一原理并不复杂,只要我们站在高层建筑物之间就能感受到强烈的风,两楼之间有垂直的墙面,这里的风不会被吹散,风向固定所以比开阔地带的风更强劲,可以直接带动涡轮机发电。在城市中一般将风力涡轮机安装在城市建筑的屋顶上。

4当前建筑节能设计中新能源利用面临的问题

建筑节能是当今世界建筑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技术领域,也是缓解全球能源短缺、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太阳能建筑的推广应用将近30年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问题:没有统一的生产,建筑材料需要进一步发展,施工和质量问题造成的效果降低。此外,风力發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由于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和生产成本等因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有许多困难。但中国在全球的能源消费量已经位居高位,巨大的能源需求,导致中国的能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必要继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资源。在当今雾霾不断的环境下,生活和办公空间是否健康、舒适、绿色、环保,也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5结束语

节能建筑的生产成本较高和技术难度较大,这是一个新能源的推广利用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并且人们对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缺乏有效认识。同时,缺乏有效的刺激方案也导致了新能源的推广缓慢。因此,政府和有关单位应在提高对上述形势认识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和制定新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开展新能源利用、开发推广等有效活动,并提出实施办法和标准。我们坚信,随着与建筑节能建筑和新能源广泛利用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国今后的生态和能源危机将逐步改善,让发展走向可持续的道路。

上一篇:能源动力类下一篇:节约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