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工报告范文

2023-09-17

能源化工报告范文第1篇

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力争降低30%;松花江流域COD排放总量控制在22.5万吨,比2005年削减14.4%的总目标,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有关部门组织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大了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全省能源生产消耗现状及节能工作情况

(一)能源生产现状

吉林省现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4亿吨,占全国储量的0.46%;石油储量为40亿吨,占全国的4.79%;天然气储量为135.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15%; 2005年全省能源生产量为2597万吨标准煤(煤、石油、天然气按照标准统一折算成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2584万吨,原油产量608万吨,天然气产量2.85亿立方米。发电量433亿千瓦时(其中水电78.4亿千瓦时,风电0.6亿千瓦时)。

(二)能源消耗现状

吉林省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5899万吨标煤,其中原煤6458万吨,原油968万吨,天然气5.92亿立方米。电力378亿千瓦时。扣除本省生产量,调入3302万吨标煤,一次能源自给率为44%。

从2005年能源平衡情况看,一产能耗量179.8万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3.1%;二产能耗量4403.35万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74.7%;三产能耗量769.84万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13.1%;城乡居民消费能耗量536.67万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9.1%。200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为1.65吨标煤,比国家平均水平(1.22吨标煤)高35%。吉林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单位产品能耗较高,全省范围内年综合能耗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有300余户,而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冶金、石化、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用能始终保持在全部能耗的70%以上,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用能量为3800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1.3%。

(三)节能工作情况

吉林省面临的能源形势十分严峻。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和能源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节约能源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事关未来发展重要的战略问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

吉林省为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2006年6月,成立了吉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协调领导小组,常务副省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负责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推进工作,研究解决节约型社会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强化宏观指导

为了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省发改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经省政府同意,编制并下发了《吉林省节能“十一五”规划》、《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规划》、《吉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代省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方案》。及时转发了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加强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文件。

3、调整产业结构

经有关专家测算,结构节能贡献率约占60%-70%,技术节能贡献率约占30%-40%。近几年,吉林省注重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经济、行政和法规手段,有步骤关停高耗能、高污染的“十五小”企业。两年来,全省累计关停“十五小”企业70家。

积极发展服务业。2006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GDP比重达到39.5%。据测算,服务业占GDP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能耗就会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4、抓好重点领域节能

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用民用、政府机构作为节能工作的六大重点领域,是全社会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深化工业节能。积极引进和推广节能技术,重点抓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示范项目。2006年吉林省共实施了大石头林业局林产工业节能热源改造、辽源金刚水泥低温余热利用、吉林铁合金锅炉改造等10个节能示范重点工程,总投资29亿元。强化企业内部用能管理,完善制度。督促各重点耗能企业成立专门的节能管理部门,由企业主管领导担任部门领导,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节能管理办法,从点滴做起,把节能任务分解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实现企业内部管理节能。积极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对全省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中的23户重点耗能企业的用能状况,进行能源审计、跟踪、指导、监督,规范用能器具、完善考核制度。

二是加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推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比例显著提高,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应用步伐加快,全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达400多家,比2000年初的100余家增加了300多家;新型墙体材料品种增加了一倍,总品种已达30余种。

推动城市锅炉房集中改造和区域热电联产。实施了集安仁隆房地产公司集中供热改造,双阳区城市集中供热锅炉改造等工程,新增供热面积616万平方米,取消小烟囱232座,节约标煤16万吨。

三是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省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鼓励公交优先。提高交通运输工具的效能,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快淘汰高能耗、污染重的老旧运输工具,两年来共淘汰老旧汽车2.47万辆。

四是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有能效标识的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在交通道路及隧道照明上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

五是抓好农村节能。加快淘汰和更新落后的农业机械设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农作物秸杆气化集中供应系统等,共推广农用沼气池5710户,省柴灶300余万个。

六是推动政府机构节能。重点抓好政府机构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办公设备节能。2006年省直机关办公楼更换节能照明灯具1786套,共计减少55197瓦。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控制,夏季空调温度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加强办公信息化建设,实施节能采购,稳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

5、加强节能监督管理

2006年初,省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节约能源工作实施方案》,省政府批转执行。为使节能方案顺利实施,一是制定标准,先后组织制定了《部分主要产品、设备能源消耗定额》、《企业能源审计方法》和《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的量化管理与节能评价管理办法》等地方标准,通过节能量化工程建设,推动节能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组织开展了能源审计试点。对省内煤炭、石油、电力、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等7个行业14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试点工作。通过能源审计,分析现状,查找问题,对企业实际能耗水平进行量化评价,挖掘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为以后节能审计工作的全面铺开打好基础,并为制定相关标准提供依据。三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方案》,将全省“十一五”节能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四是制定了《吉林省GDP能耗指标考核工作方案》,对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向国家上报的GDP能耗指标(公报指标)由省统计局、省发改委负责;机械、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材、食品、医药等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省经委会同省煤炭局、省电力局和有关行业协会负责;新建住宅、公共建筑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省建设厅、质监局负责考核;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省交通厅、建设厅、农委负责;农村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农委负责;商业及饮食服务业、民用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省商务厅、建设厅、质监局负责。

6、加强项目源头管理

省发改委出台了《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管理审查办法》,要求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研报告中增加节能篇章,年综合能耗在2000吨标准煤以上以及需报国家和省审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节能篇章须经有资质的部门进行评审。

7、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到2006年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总量425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总量的37.7%。其中小水电60万千瓦,年发电量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9.6万吨;风电装机30万千瓦时,完成发电量2.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0.36万吨;2007年将投产2家秸秆发电厂,装机容量共计10万千瓦时,发电量2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7.4万吨。

8、加大节能培训和宣传力度

确保将节能减排落到实处,提高各级干部业务素质是关键。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相继开展了节能培训和节能统计培训工作。在每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节能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节能政策法规、节能常识和节能产品等,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

二、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及减排工作情况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

200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C0D)排放量40.68万吨,比2004年增加11.1%。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6.13万吨,占总排放量的40%;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4.55万吨,占总排放量的60%;2005年,全省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38.23万吨,比2004年增加34.2%。其中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0.78万吨,占总排放量的80%;生活及其他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45万吨,占总排放量的20%。

吉林省境内松花江水系共监测的7条河流的26个监测断面,水质呈中度污染。

吉林省境内辽河水系共监测4条河流的14个监测断面,水质较差,属于重度污染。

全省仅有城镇污水处理厂13座,污水处理能力133.9万吨/日。其中松花江流域建成城市污水厂5座,处理能力63.5万吨/日;辽河流域建成污水处理厂5座,处理能力29万吨/日。

(二)减排工作情况

1、认真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吉林省列入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中的工业企业污染防治项目共计4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30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15个。其中工业污染防治项目总投资11.8亿元。目前已有32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并经省发改委批复。其中13个项目国家下达了国债项目复函。今年3月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对吉林晨鸣纸业污水处理、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公司清洁生产、中油吉林石化公司点源治理及应急工程、中油吉林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改造等4个工程项目进行了现场评审,并已列入下一批国债项目投资计划。

2、积极推进《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落实

省发改委会同省环保局及辽河流域所涉市、县(市)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对《规划》中有关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进行了对接。拟列入规划的工业废水治理项目14个,总投资2.63亿元。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项目6个,总投资4.34亿元;区域污染防治项目12个,总投资3.37亿元。

3、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为深入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会同省环保局、科技厅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的意见》,并会同环保部门,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开展污染防治。到目前,全省已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共31家,验收29家。从对已完成的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统计结果看,大部分企业都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提出的整改方案,取得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阶段性成果:推动企业投入整改项目(方案)投资13.5亿元,年节约标煤18万吨,节水930万吨,节电2. 4亿度;年削减工业废水排放382万吨、COD 321吨、固体废物14万吨、烟尘1.4万吨、二氧化硫1450吨;年获经济效益3.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4、全面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对主要江河污染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环境在线监测。两年来,共安装在线监测设备100台套。同时,督促松花江、辽河流域的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安装环境在线监测设备,控制能力可达到全省废水和废气污染排放总量的65%。室内装修环境监测工作得到加强。开展了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监测工作,在15个县开展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区域环境监测与评价。

5、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工作

为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配合全国人大、省人大等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贯彻实施《节约能源法》工作情况、《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环境影响评价法》执行情况等执法检查工作。

全省节能减排工作虽然开局良好,但也存在对节能减排问题认识不到位,支持节能减排的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尚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不配套,节能减排投入不足,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工业企业用能设备相对落后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节能减排工作重点

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最为关键的一年,为确保完成全省节能减排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认识

吉林省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去年,两个约束性指标均未完成,加大了后4年节能减排的工作难度。各地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节能减排工作列入当前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节能减排工作全局,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吉林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工业结构,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经济、行政和法规手段,有步骤关停高耗能、高污染的“十五小”企业。

“十一五”期间全省拟关停小火电机组142.7万千瓦,进行区域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改造,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110万平方米。关停一批小造纸、小糠醛等十五小企业。

积极发展服务业。认真落实《关于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产出效益高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在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的基础上,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的支持。

2、加快技术进步和企业节能减排改造

进一步推进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在去年实施的“十大工程”基础上,今年要实施好敦化林业局燃煤工业锅炉及江东区集中供热改造、珲春年产4亿块粉煤灰混凝土多孔砖、临江镁业集团还原炉改造及余热利用项目等一批节能示范重点工程,总投资20亿元,项目实施后年可节约标煤51.6万吨。

加快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工作。按照突出重点、分批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统筹安排工程实施进度,今年完成松花江流域10个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和14个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并上报国家,争取国债资金更大的支持,计划开工建设20个工业污染防治项目、14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积极争取《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尽早得到国家的批复。保证全省今年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年度指标内,国控断面出境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技术的科研开发,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并消化吸收。组织先进、成熟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列入《节能设备(产品)目录》的终端用能设备(产品)。鼓励依托科研单位和企业、个人,开发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

3、加强项目管理

严格执行《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管理审查办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在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建设项目。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新建项目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对未完成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排放总量的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对于没有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项目,项目主管部门不予批复可研报告。

4、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管理

一是建立全省企业能源消耗监测体系。制定《吉林省工业企业能耗指标监测和审核办法》,科学评价全省工业企业能源利用等有关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利用工业企业能源统计网络平台,按季度在全省3100余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能耗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26户年综合能耗在18万吨以上标准煤重点能耗企业直报制度,实时监测重点企业能耗情况,并随时进行网上有关能源利用、节能技术改造等情况的快速调查。

二是继续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用能开展审计试点。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继续开展能源审计。

三是引进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建立起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体系,逐步由行政力量推动企业开展节能工作的被动方式,转变成由政府引导、社会力量主导、市场调节的节能新机制。

四是继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今年计划对12户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五是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污染源的环保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测和检查,消除污染隐患。推进粮食深加工、钢铁、化工、火电、城市污水厂等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和联网建设。开展“吉林省2007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在7月底前彻底淘汰1.7万吨/年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年底前淘汰3.4万吨/年以下化学草浆生产线,对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

5、加快完善能耗统计体系、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建设

建立分行业、分地区的GDP能耗月度报表体系,并建立健全预测分析机制,为制定节能目标、节能优惠政策等提供依据。抓紧出台《部分主要产品、设备能源消耗定额》和《企业能源审计方法》地方标准,作为评价企业产品和设备能耗水平的参照标准,作为政府对企业考核的科学依据和企业自身考核的参照标准,改变企业“轻节能重生产”的现状。

6、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研究和制定优惠政策。对生产和使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其他可替代能源的单位和项目给予鼓励。对生产或使用《节能产品目录》所列节能产品实行鼓励政策。研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逐步理顺不同能源品种的价格,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价格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峰谷、丰枯电价和可中断电价补偿制度,对国家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实行差别电价,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

依据《部分主要产品、设备能源消耗定额》和《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的量化管理与节能评价管理办法》,对企业进行能源消耗量和节能效果的量化评价。对能源消耗不合理、节能效果差的企业实行能源超限加价。

7、继续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

生态省建设是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刚刚进入发展期。一是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和环境容量;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三是普及提高生态文明,提高全民建设生态省,建设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四是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8、搞好节能宣传周活动。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为“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利用各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省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宣传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三)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加大对节能减排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解决节能减排的资金问题,主要采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

(四)制定节能减排奖惩机制

按照即将出台的《吉林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和《吉林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指标,对省直各部门、各地区人民政府进行年度节能评价和考核,对节能目标评价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和完成的地区,予以通报表扬,并结合全省节能表彰活动进行表彰奖励;对于综合评价节能工作存在较大差距的地区,由省政府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一律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

各级政府要设立节能减排奖励专项资金,对在节能技术研究、推广和节能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地区要密切配合、步调一致、通力协作,认真履行职责,真抓实干,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能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本文作者为吉林省省长助理、省发改委主任)(责任编辑:云馨)

能源化工报告范文第2篇

笔者获悉, 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但是西北宁夏、新疆、甘肃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只有-4.7%、2.7%、4.7%, 低于全国。陕西和青海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也相对不高。

另外, 西北多省的投资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出口增速大幅放缓。以投资为例, 1~2月除了青海外, 其他地区投资的增速都低于全国。

对此, 宁夏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段庆林认为, 西北地区工业放慢, 主要原因是该地为全国重化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 由于整体经济不景气, 能源和电力需求下降, 煤炭价格暴跌, 直接导致化工产业产能过剩, 经济增长困难。

目前, 国家统计局派了多路调研组在各地进行调研。其中就包括西北地区的服务业和能源等产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4月6日-7日在山东调研时指出, 从近期国家统计局各专业司组织了11个调研组深入15个省区市开展调研情况看, 各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稳中有进, 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 行业、地区运行态势分化明显,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经济下行压力仍不容忽视。

1~2月工业增长明显放慢

根据各地公布的数字, 一季度西北地区的工业增速明显放慢。

1~2月, 西北五省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5%、4.7%、6.5%、-4.7%和2.7%, 除陕西比去年同期的7%提高0.5个百分点外, 其余地区同比都降幅较大。

其中, 甘肃比去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 青海下降0.5个百分点, 宁夏和新疆分别下降10.8、2.7个百分点。

放慢的不只是工业。

宁夏统计局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 1~2月, 宁夏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9%, 比上年同期增速低11.5个百分点。1~2月投资增速仅为4.9%, 不到全国的一半。

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现象, 比如甘肃、新疆1~2月投资增速分别为3.9%、-2.8%, 甚至比宁夏还低。

地方公共预算收入方面, 1~2月除甘肃外, 陕西、青海、宁夏呈负增长, 新疆也仅增长了1.8%。

对此, 西安交大教授冯宗宪认为, 主要原因是西北地区的煤炭和石油行业受到了影响。

目前煤炭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波及下游的煤化工、煤电产业都受到了影响。另外国内石油价格较低, 西北地区的石油行业也受到波及。

“西北地区的工业, 目前只有陕西稍好, 主要是陕西高科技产业发展较好, 西部以能源产业为主的省份, 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他说。

笔者了解到, 西北地区产业受到影响的不只是煤炭。

甘肃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1~2月, 甘肃省在天然气、原油加工量、水泥、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发电量等七项数据上均为负增长, 这更凸显了能源产业面临的危机。

段庆林认为, 西北地区工业放缓还有一部分是出口下降导致的, 另能源产业变差, 也与房地产发展放慢有关。

陕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该省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9%, 为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影响陕西全省投资增速下降1.8个百分点。同时, 陕西的民间投资首次出现负增长, 1~2月同比下降12.8%, 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20.5%和20.3%。

转型与培育新支柱产业

作为中国的能源基地, 西北各省区也在加快新产业的发展。

4月8日, 青海省长郝鹏主持召开企业座谈会, 提出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提质增效升级。要大力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加快发展, 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4月11日上午, 陕西代省长胡和平主持召开省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 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时提出, 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库存, 尽快出台改善消费品供给、降本增效和制造业升级三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同时抓产业转型升级,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与新支柱产业培育, 全力以赴稳定工业增长,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 重塑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西安交大教授冯宗宪认为, 西北地区有很多很好的清洁能源, 这些需要国家统筹来消化, 另外可以适度发展加工产业。而一些小的矿产应该加快关闭, 以减少过剩产能。

笔者了解到, 西北地区无论是煤炭还是石油, 开采成本均比较高, 比如中国原油开采成本是每桶50多美元, 但是全球价格近期一直每桶低于40美元。

3月21日,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下达2016年全国风电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要求, 2015年弃风限电严重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 暂不安排新增项目建设规模。西北地区弃风限电现象严重, 主要原因是, 当地对电力需求不足, 需要输送到发达地区消化。

段庆林认为, 西北地区要加快高铁建设, 以后青岛到银川、银川到昆明、呼和浩特到南宁高铁建成后, 当地的旅游业可以得到较大发展。

西北地区也可以承接东部转移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宁夏的羊绒、棉纺等, 是未来西北地区经济很重要的发展方向。”段庆林说。

根据宁夏统计局数据, 宁夏2015年轻工业同比增长15.7%, 远高于重工业6.4%的增速。

能源化工报告范文第3篇

2009年1月10日,能源化工专业委员会在华东理工大学逸夫楼报告厅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交流会,会议邀请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兖矿集团总经理助理孙启文博士和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杨为民博士作学术报告。同时,会议还安排来自企业和学校的5位代表作论文交流。出席会议的代表共90人,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主任王辅臣教授主持。

孙启文博士“煤间接液化技术发展与展望”的报告,介绍了煤液化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我国自主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历程、核心技术以及示范装置的建设进展。杨为民博士“新能源化工技术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新能源化工发展的几个核心技术及开发进展。如甲醇制烯烃、甲醇制丙烯、甲醇制二甲醚、甲醇制柴油等技术,指出新一代煤化工正在与石油化工交叉融合。本次学术交流会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上海化工研究院张长远、华东理工大学煤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展秀丽、上海石洞口煤气制气有限公司牵海涛、化学工程联合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祝贺和华东理工大学能源化工系王国龙等进行了论文交流。

通过委员的充分讨论,初步决定下届能源化工“上海能源化工论坛”学术交流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

(能源化工专业委员会)

能源化工报告范文第4篇

上世纪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至今已近四十年,能源仍处在“跨越油气时代”的发展阶段。以化石能源为主体,是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很可能要延至本世纪末。

而以“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为主体”,在战略上必须要依据“物质及能量守恒”的基本科学原理,最大化实现资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绿色可持续利用,从“源头”做起致力环境保护、生态友好。

当前化石能源发展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审时度势,通过大举创新、变革,实现“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我们承认现行任何化石能源的利用方式都存在环境负面影响,也要承认其可依据各自不同特点最终实现高效清洁利用。

笔者认为,习主席提出的“能源革命”、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就是要摒弃旧有不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工业化技木路线,解决资源利用“能量和物质”分离问题,实现能化“共轨”、能源高效利用。

以燃煤发电为例,煤炭经锅炉完全燃烧,再蒸汽发电,其能效仅为33%~41%(包括超超临界机组在内)。煤炭既是能源又是物质资源,其客观存在的物质结构包括“多环芳烃”化合物,因此在燃烧及热加工(焦化、干馏、热解)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环境不友好的污染物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生的“雾伦敦效应”即证明燃煤发电客观存在着CO2、NOX、SOX、Hg、PM10、PM2.5(即多环芳经结构物质及挥发性有机物)等温室效应气体与环境负面影响巨大的污染物质。

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的实体产业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就要努力通过体系创新和技术路线创新,走以“能化共轨”技术为龙头的、“甲醇经济”战略创新路线,最终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该战略路线就是在遵守“物质及能量两大恒”基本科学原理基础上,既创新性地将煤炭资源利用与化工过程相结合,又集聚了热、电、化等多元能量的综合高效梯级利用,并创造性实现了物质转化与相关产业的循环、耦合,最终可将煤炭的资源利用率分别从发电的33%~41%与化工的53%,提高到大于80%的综合利用率水平。同时现有技术路线体系下煤炭利用排放的污染物NOx、SOx、Hg、PM2.5等已基本不复存在,而CO2可通过“甲醇化”过程,实现“分子经济”共轨及下游配套的高效利用,最终可实现330g/k Wh排放水平,相比于常规发电的950g/k Wh CO2排放水平,约可减排65%。换句话讲,就是从传统燃煤发电的“烟囱”中捡回碳、氢及相关产物。

实际上,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煤为主的碳一化工及甲醇体系的创新研发战略已经全面系统地开展。在当时化工部的统畴规划基础上,经过多年产学研结合,时至今天,全面创新引领的“碳池效应”能源化工新体系产业化工程技术,已系统化问世。其特色为:

其一,通过分子设计、定向催化技术,高收率、高选择性获得预定目标的石化产品,包括“三烯”(乙烯、丙烯、丙烯)、“三苯”(苯、甲苯、二甲苯);特殊碳四、碳五;长链烃类化学品及衍生物(包括高清洁油品及特种化学品)等“碳池效应”新体系,全面提升传统石油化工技术水平,提升石油化工产品附加值;

其二,发展“碳一化工”技木及产品新系列;

其三,与“能化共轨”相结合,实现甲醇尾气循环利用。制备高纯度的气基还原“海棉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创新发展新路。这对于振兴我国钢铁产业,调整结构,提供优质合金钢铸、锻胚料,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具有重大作用。

其四,利用甲醇具有高度清洁燃烧的特性,应大力推广、广泛用于汽车、船舶、农机、工程机械、锅炉燃料、燃气轮机清洁发电及清洁民用燃料等。

创新体系技术是能源革命的基础,需要国家的支持鼓励。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工信部、财政部已联合下发《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工信部联节[2015]45号文,鼓励在煤化工行业按照“能化共轨”理念,推进煤炭由单一原料向原料、燃料并重转变,加大煤炭资源加工转化深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材料等新型煤化工。

能源化工报告范文第5篇

1 能源生命周期系统分析和优化

能源的化工过程是涉及到资源开采、运输装配、提炼处理及市场需求的整体过程, 同时兼顾环境影响、市场需求和国家能源储备等重要方面。化工过程的系统工程研究也不断深化, 连接能量流、技术流、信息流和物质流等结构, 综合调节能源转化率、环境影响效果、安全性能和经济性等。对过程系统的分析必须综合各个因素, 例如考虑经济因素时, 需要考虑成本、收益、环境影响和声誉影响等, 主要有能量分析、物流模型、市场调研、物质产量分析等。

生命周期分析涉及原材料获取、生产、使用、处置等环节, 目前我国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规定, 首先对收集对象过程资料, 根据数据建立适当模型, 该模型要求能反映对象模型的主导因素特点, 保证对象过程的信息可以尽量反映到模型中, 然后根据过程模型, 建立数据清单, 清单要求包含化工系统的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及处理等环节, 采集以上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环节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 按照清单中的数据, 分析过程中的提取和产出环节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类型, 如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效应, 重金属元素的排放对生态圈的毒素累积等。对于这些排放物, 要求尽量处理, 降低对人类、全球气候和生态圈的影响, 可以对排放气体脱硫处理, 废水再处理, 固体污染物隔离等手段进行处理。

随着生命周期的研究不断深化, 目前已经将化工系统的生命周期拓展为三个大方面, 分别是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经济领域生命周期评价可以结合支出和产出费用分析, 形成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机制。社会领域, 综合分析化工系统对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因素指标, 形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环境领域, 将土地和水资源结合分析, 将物质的元素系统的考虑到评价中, 从元素本身出发考虑对环境的作用。

2 化工系统及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四个大类, 第一类是全球性问题, 地球上每个国家都要面临的问题, 如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等问题;第二类问题是地域类问题, 主要是地理位置差异导致的全球资源分布不均而产生的问题, 如地域性水资源污染问题等。第三类问题是产业性问题, 可持续发展产业目前还是起步阶段, 技术基础薄弱, 亟需找到盈利点, 如废水回收利用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第四类问题是技术性问题, 主要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来保证可持续发展应用到实际。

化工系统及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化工过程的高污染、高依赖等问题重要出路。化工系统技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 对化工系统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 从元素角度对整个化工过程进行升级, 使能源产出最大化的同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最小化。另一方面, 整合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板块要素, 对化工系统进行整体分析,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将系统排放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形成化工系统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化工系统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及生命周期评价要求研究者科学的评价化工系统的各个环节, 该问题已成为现代化工学科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尽管目前化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初步获得一定效果, 但是进步的空间还是很大, 重要的突破口就是科学技术, 新工艺新方法的出现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依靠。

摘要:在当今世界能源紧缺的大环境下, 化工系统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及生命周期评价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的新材料技术基础较为薄弱, 产业布局和产业转型还有欠缺。近年来我国在研究能源系统模拟优化及系统分析方面开展迅速, 运用各种工程技术手段, 建立化工系统和能源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全生命周期分析与探讨, 整合资源、化工、能源、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分析其可持续发展优化及生命周期评价。

关键词:化工系统,能源,可持续发展,生命周期评价

参考文献

[1] 康丽霞, 郭小虎, 刘永忠.化工系统产品能耗分析的设备级质量流-能量流评价3方法[J].化工学报.2013 (12) .

[2] 程璜鑫.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畜禽养殖跨介质污染防治技术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2013.

[3] 肖丽.煤/生物质制油路线的可持续性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3.

[4] 赵志仝, 王峰, 赵宁, 李学宽, 魏伟, 孙予罕.生命周期评价在我国乙烯行业环境评估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14 (12) .

能源化工报告范文第6篇

一、“十二五”时期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十分不平凡的五年,面临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矛盾交织、新旧动力转换、结构性与周期性调整交汇,行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面对前所未遇的严峻挑战,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与装备,深入开展能效领跑者发布活动,积极开展碳交易试点,进一步推进节能节水与低碳管理体系建设,行业节能节水与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促进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行业节能节水和废水减排成效显著。一是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五年来,全国炼油能力退出约4000万吨,尿素退出产能约1400万吨,电石退出产能811万吨,烧碱退出产能905万吨,聚氯乙烯退出产能608万吨。二是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绿色环保产品占行业比重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我国成品油已全面执行国Ⅳ标准,部分省市提前实施了国Ⅴ标准;高浓度氮肥和高浓度磷复肥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了4.3和10.2个百分点;杀虫剂在农药中的占比下降了18.2个百分点,而除草剂的比重则大幅提高25个百分点;子午线轮胎、离子膜法烧碱和水性涂料、绿色助剂、胶粘剂等环保产品所占比例也不断提升。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绿色产品,企业平均装置规模、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幅降低了物耗、能耗、水耗和废水排放。五年来,我国石化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2.2%,化工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5%,合计实现节能量约6125万吨标准煤;2014年行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和用水量分别为3.7吨和49.1吨,近十年来平均降幅分别达到9%和7%以上。

第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行业能效和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五年来,我们在重点领域筛选出一大批先进适用的节能节水技术,连续发布节能节水技术与产品(设备)目录,其中多项技术被列入政府编制的推广目录,有力地促进了行业节能节水发展。日投煤量2000吨级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低氮燃烧技术、二乙醇胺脱硫技术、催化原料预加氢技术、低能耗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技术、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电解技术、电石炉和黄磷炉尾气净化综合利用技术、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原浆喷雾干燥技术、水平带式真空过滤机技术、草甘膦副产氯甲烷清洁回收技术等一大批节能节水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并成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传统装置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消减了废气、废水、废渣的产生和排放。“十二五”期间,行业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大幅下降,乙烯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9.1%,合成氨下降4.9%,30%离子膜烧碱下降9.3%,电石下降9.6%,全部完成了“十二五”工业节能规划目标,行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也持续上升至2014年的92.5%。

第三,积极参与碳交易试点工作,努力探索CO2开发利用新途径。我国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交易试点工作,2000多家企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中,其中包括146家石化和化工企业。以上海碳交易试点为例,涉及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上海焦化公司及巴斯夫、拜耳等45家石化和化工企业。中石化专门制定了《碳资产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集团各部门和各分子公司在碳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责与分工,有力地推进了中石化的碳资产管理工作,下属26家试点企业在2013和2014年两个履约期内,累计碳交易量389万吨,交易额达到1.4亿元,占同期国内碳市场交易规模的8%。中石油、中海油等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家底盘查、能力建设等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一些科研院所和石化企业还积极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大力开展碳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努力推进CO2捕集、驱油和埋存先导性工程示范,吉林油田、中原油田、陕西延长油田分别建成了10-50万吨/年规模的CCS-EOR项目,为今后碳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探索了新的途径。

第四,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不断完善,培育出一大批节能减排先进企业。截至目前,石化联合会已连续五年发布能效领跑者名单。从少数企业参加到活动覆盖行业耗能总量近50%的企业,从覆盖10个产品增加到覆盖17个产品,从联合会自己一家发布到国家有关部委在全国推广发布,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行业节能降耗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越来越强。五年来,能效领跑者的能耗指标大幅下降,有的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以烟煤(包括褐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为例,2015年能效领跑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为1136千克标煤/吨,比2011年第一次能效领跑者发布的1554千克标煤/吨下降了26.9%,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节能降耗,涌现出了中石化青岛炼化、中石化镇海炼化、中石油独山子石化、河南心连心化肥、新疆天业集团、青岛碱业、湖北兴发等一批单位产品能耗领先的标杆企业。截至2014年底,中石油实现节能126万吨标准煤、节水2462万立方米、节地1232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实现下降。中石化启动“碧水蓝天”计划和“能效倍增”计划,实施803个环保综合整治项目,截至2014年底累计节能247万吨标煤。中海油2013年实施131个节能减排项目,全年实现节能量29.9万吨标准煤。中国化工集团推进“零排放”管理,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7%。神华集团与国家环保部签订《“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排放大幅降低,有力地支撑了企业转型升级。

第五,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法规,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水利部等先后出台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涉及节能节水和低碳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了规划、标准、财税、奖惩等措施,对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提供了政策保障。“十二五”期间,共有2393家石油和化工企业被列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方案,其中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有160多家企业建设了能源管理中心,初步实现了能源的系统化、扁平化管理。联合会以能效领跑者指标为基础,先后制修订了合成氨、烧碱、尿素、聚氯乙烯等36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为行业“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十二五”时期是企业节能减排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投入不断增加,节能减排措施不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升较快的时期;是全行业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树立,节能减排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排放显著下降,为改善大气和环境质量做出重要贡献的五年。这些成绩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能源局等政府部门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的结果,是广大企业和干部职工不畏困难、敢于拼搏、努力奋斗的结果!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就是他们的代表,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向“十二五”行业节能先进单位、优秀服务单位、突出贡献者以及先进个人,再次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相关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深刻认识“十三五”时期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把绿色发展提高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高度,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石油和化工行业尤其重要。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但还不是世界石油和化工强国,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能源资源消费和CO2排放都位居工业部门前列,资源承载能力逼近极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已成为制约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突出矛盾。“十三五”时期,要迈出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步伐,必然要求行业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全面促进节能节水和CO2减排跃上一个新台阶,加快形成节能节水、高效低碳的绿色发展方式。“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能源消耗总量巨大,完成能效指标面临很大压力。“十二五”时期,行业能源消耗和万元增加值能耗增速下降,但能源消耗总量仍保持增长,资源利用率依然较低,2015年全行业能源消耗总量5.5亿吨标煤,位居工业部门第二,合成氨、甲醇、乙烯等重点产品平均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普遍存在10%~30%的差距。特别是有少数“十二五”能效指标完成的不理想,拖了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后腿。与“十二五”相比,未来五年行业传统节能技改空间将进一步收窄,节能边际效应将逐步降低,推进行业节能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与装备,需要更加先进的能源管理,完成“十三五”节能指标任务将更加艰巨,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二是节水形势依然严峻,废水处理面临较大困难。石油和化学工业是用水大户,一些行业领域不但需要大量用水,而且排放的废水比较难以治理,成为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品等行业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高浓度含盐废水,减少排放和无害化处置技术要求很高,污染治理长期达不到效果,治理难度加大,成为行业发展必须要下大气力攻克的难题之一。

三是CO2减排任务艰巨,对企业低碳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我国已对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将努力早日达峰。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将全面实施,石化和化工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阶段,要求年综合能源消耗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进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预计涉及合成氨、甲醇、电石和乙烯等行业超过500家重点企业,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碳减排和成本压力,对企业低碳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四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滞后,行业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石油和化工行业中的朝阳产业。与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节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集中度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特别是缺少灵活高效、符合现代产业要求的服务模式,总体服务水平比较低,制约了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急需从产业战略上予以强化,从政策上给予扶持。

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约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新的《环境保护法》,发布了“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等一系列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环保政策,从能源资源节约、生产过程排放、“三废”治理到资源化利用都作出了全方位的规定。“十三五”时期,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出台能源强度和总量双控制、碳交易、环境税等一系列节能和环境保护新政策,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更加严格的高能耗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化学品管理、化工园区污染防治等新的节能环保规章制度和标准,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的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节能节水和保护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

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能耗和排放大户,同时也是节能与污染防治的主力军,我们有着从分子结构上改变物质化学性质的本领,能够为社会提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节能环保装备,节能减排技术和环保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竞相争夺的制高点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节能环保市场需求巨大,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十分广阔,可以形成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碳交易市场为例,根据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截至2015年11月,我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4653万吨,累计成交金额达到13.51亿元,均价29.04元/吨。预计未来全国配额可达60亿吨,其中首批配额30~40亿吨。随着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建立,碳排放整体市场规模有望成倍放大,有关专家预测,统一后的中国碳市场或将达到数百亿市场规模,是一座蕴藏着巨大商机、有待企业深入挖掘的巨大金矿。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外在压力,完全可以转化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完全可以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发力点和突破点。李克强总理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必然会推动行业从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方式转变。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成为推动我国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必然选择。全行业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十三五”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的各项工作,为推进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深入实施能源节约和低碳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方式

“十三五”时期,石油和化工行业要全面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能源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能源节约和低碳发展战略,深入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以完善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和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节能节水和低碳标准体系,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水和CO2排放,初步形成节能节水、低碳高效的绿色生产方式,走出一条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新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保障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我国由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跨越迈出坚实步伐。

“十三五”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十二五”末下降10%,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显著下降;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二五”末降低18%,废水全部实现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3%以上。

“十三五”时期,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构建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一是要下大气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要充分发挥标准在调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能耗、用水、排放等限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要通过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水价,以及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和差别污水处理费、排污费等差别化政策,倒逼落后产能主动退出。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要通过兼并重组和建立退出机制,实现瘦身健体、转型发展,尽快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二是要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业,增强节能、节水、低碳产品的供应能力。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战略新兴产业,完成油品质量升级到国V标准,积极推进国VI标准,农药、化肥、染料、涂料、橡胶、胶粘剂等行业的高端绿色产品占比大幅提升,稳步提升单位产品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工业增加值产出量。

三是要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要推动高效工业锅炉、高效换热器等节能节水装备制造与应用,培育一批专业环保设施营运、污染物高效处理、环保材料生产、废水再利用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

第二,深入开展节能节水和低碳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一批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一是要建设产学研协同的节能、节水和低碳科技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节水和低碳关键技术,实施一批节能节水和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节能节水和低碳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工程项目。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煤气化技术、乙烯裂解炉耐高温辐射涂料技术、低能耗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技术、大型密闭式电石炉、氯化氢合成余热利用、聚氯乙烯母液回收利用、中水回收利用、化工蒸汽系统凝结水利用、高效节能电机、余热发电等一批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与装备。

二是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加快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以页岩气、煤层气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和开发,突破水平井钻完井、储层多段压裂改造、页岩气含气量及储层物性分析测试等关键技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低碳化。要大力发展二氧化碳驱油、煤基多联产、二氧化碳合成有机化学品等CO2综合利用技术,在陕甘宁蒙等区域开展碳捕集、驱油和封存项目示范。

第三,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努力提升行业能效水效和低碳发展水平。

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进机制,以炼油、烯烃、芳烃、化肥、氯碱、纯碱、无机盐、农药、染料、橡胶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制修订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审核。

炼油行业要加快推广应用催化加氢、低氮燃烧、催化烟气脱硫脱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基础化工要大力推进电石渣、碱渣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积极开展电石尾气、黄磷尾气、焦炉气等资源性尾气生产乙二醇、甲醇等化学品的综合利用。加快直接氧化法环氧乙烷、甘油法环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已二腈等清洁生产工艺的推广应用,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工艺。农药、染料及中间体等精细化工行业要加快推进先进催化技术、溶剂替代技术和定向转化技术,逐步限制、淘汰高毒、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和工艺技术。

第四,全面实施化工园区绿色化改造,着力提升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

建设化工园区是当前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截至2015年底,已有约1.5万家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进入化工园区,企业入园率达到51%左右,化工园区正在成为化工项目建设与搬迁改造的主战场。要主动学习和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化工园区发展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把化工园区作为推进行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抓手,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深入推进化工园区绿色化改造,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推动余热余压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实现化工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不断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引导和支持化工园区承诺实施责任关怀,把园区的环境、安全管理从末端治理延伸贯穿到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和消费全生命周期过程,实现环境、产业与园区发展相融合、相协调。要充分考虑资源可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做好园区安全环保规划,建立健全安全环保预警系统,完善园区公用工程配套设施,促进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通过举办开放日、科普宣传等活动,加强与社区的互动交流,提升园区和石油化工行业的社会形象。

第五,加强行业节能减排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行业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油气资源价格和税收政策改革,逐步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和排污权交易等制度,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资源价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二是要加快建立节能节水和碳排放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产品生产过程的能耗、水耗、物耗以及终端产品的能效、水效、碳排放等标准,扩大标准覆盖范围,动态调整并不断提高产品的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做好计量检测、应用评价等工作。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活动,发挥领跑与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开展能效、水效对标工作,带动行业整体效能提升。四是要进一步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将能源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全过程,促进企业节能管理水平持续改进,构建节能管理长效运行机制。

上一篇:实习生销售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房建工程监理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