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2023-09-19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所谓新军事变革, 也叫军事信息化变革, 是指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 由于先进的技术和武器系统与创新的军事理论和变革的体制编制共同发展, 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能够变革旧的战争形态, 改变作战方式, 极大提高军事效能的军事变革。

它的实质是工业时代以来建立起来的现行的机械化军事体系, 向未来信息化军事体系的整体转型, 即机械化基础上的信息化。

世界新军事变革, 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正式启动的, 是以安全态势演变为动因, 以信息为基因, 以军事观念转变为牵引, 以军事体系调整为核心的全方面、全领域、全系统的军事变革。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军事领域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的总称, 是在当今时代条件和世界新军事变革影响下产生的, 涉及到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军队组织体制、军事理论、作战样式等军事领域各个重要方面, 具有方向性、根本性、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2 新军事变革的内容

变革的基本内容, 可以概括为四个“革新”、一个“转变”。四个“革新”也就是以下几点。

(1) 革新军事技术, 推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

(2) 革新体制编制, 重新编组军队的结构;

(3) 革新作战方法, 以发挥信息化装备的优势;

(4) 革新军事思想, 以新的理念谋划作战与军队建设。

一个“转变”, 就是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革新, 推动战争形态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方向演变。

在现代战争的多方面研究中, 掌握现代战争的发展规律, 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战争的趋势之一是:战争越来越注重效果。趋势之二是:作战方式向“网络中心战”发展。趋向之三是:军队信息化建设向网络化、智能化和太空化的方向发展。趋向之四是:军队结构向规模轻便化、多能一体化和指挥扁平化的方向发展。

江泽民强调, 当今世界,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 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信息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社会变革最重要的推动因素, 也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胡锦涛主席指出:“世界新军事变革不仅是一场军事技术和军队组织体制的革命, 也是一场军事管理的革命。科学高效的管理, 对于降低军队建设成本、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率、增强部队战斗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国内外新军事变革下国防教育的影响

在国防教育工作中,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 而高校国防教育又是学校国防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内外对此问题极为关注, 我国的高校学生国防教育从1985年开始, 到今天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绝大多数高校都按照国家的要求以多种形式组织了对大学生的军训工作, 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起到了高校其他教育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得到了教育界尤其是普通高校的肯定和关注。而国外的研究则更为完善, 美国作为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国防和教育是两项最受重视且开支最为庞大的事业。历届美国政府, 都十分重视利用教育来增进公民的国防意识, 把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知识融入教育内容之中。美国的国防教育由于政府重视、财政支持、组织有力, 比较能够适应现今的形式。

4 国防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综上,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研究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近10年的事, 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都非常完备, 具有较高水平, 我国的现有研究大多是从素质要求和培养培训角度探讨师资队伍建设, 从历史发展、国家法律、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等角度开展研究的尚无先例。

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但其原有的建设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军事变革条件下国防教育的发展, 为此, 各高校对已有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不足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突出高技术战争的大背景, 完成对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和创新, 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更有效的开展提供必须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保证。

高等院校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 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国防建设和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 按照高校国防教育建设规划要求, 高校国防教育正实现从以战备教育为指导思想的“专业性军事教育时期”向以学生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普及性国防教育时期”转变, 高校国防教育教师也由纯“行政型”兼职干部向“教学型”专职教师转变。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中存在数量、结构、专业素质和稳定性等问题, 要普及高校国防教育并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 建立一支素质良好, 数量适当, 结构优化、专业化、稳定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必须以树立法制观念、人本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先导;以落实编制、职称、教学机构等政策为条件;以实施职业生涯管理、教学和科研评价、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等为保障, 并通过制定军事教师专业准入条件、建设国防教育课程、发展国防教育学科、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等措施, 加快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研究学校国防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从理论上来讲, 该研究通过对已有的高校国防教育队伍建设模式进行丰富和创新, 提高现行的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合理性和专业性, 对于高校国防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从实践上来讲,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政策的基本要求, 也是新军事变革下, 高技术战争时代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保证, 还是围绕国家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 在青年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推动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摘要:信息技术是新军事变革的原动力, 信息化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和焦点。随着新军事变革时代的到来, 如何更加准确的理解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 如何明确新军事变革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冲击, 如何转变新的战争形势下我们对高校国防教育的观念, 如何补充高校国防教育的手段等诸多的问题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笔者作为高校教师, 对高校国防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笔者结合多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新军事变革,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胡志刚, 等.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外国军事院校任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3.

[2] 杨鲁.土耳其军事院校国防教育印象[M].国防, 2007, 4.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以《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统一对加强新时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江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新的形势下,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不断增强国防实力。”民兵、预备役部队是我国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对于增强国防实力,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适应国际形势和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正如《讲话》所指出:“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 。

好了,把动员工作搞扎实了,就能聚万众之心,举三军之锐,倾举国之力,泰山压顶,重拳出击,打一场以现役部队为骨干,以高技术装备为杀手锏,以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广大群众为基础的人民战争,就可以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民兵、预备役人员年轻力壮、文化素质高,而且组织严密、突击力强,是生产力中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一部分,不仅是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建设的一支有生力量,而且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骨干力量,还是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把后备力量建设搞好了,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就可以在促进改革、发展经济、保持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以《讲话》精神为指导,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贯彻落实《讲话》关于“要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指示,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深化调整改革,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教育训练,改善武器装备,努力建设“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动员快速、机制完善”的强大国防后备力量。

一是抓改革,促发展。《讲话》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表明,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动力;反之,因循守旧,裹足不前,就只能落伍于时代。当前,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概括讲就是“两个不适应”,即: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不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新要求。如何做到“两个适应”,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创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就是要解决民兵、预备役部队“编得好、管得住、召得来”的问题,使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适应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适应平时和战时遂行任务的需要;在民兵、预备役人员流动性增大的情况下,建立健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和制度,确保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关键时候,召得回、收得拢、拉得出、起作用。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新要求,就是要研究民兵、预备役部队平时的编法、训法和战法,研究战时的用兵之道、破敌之招、胜敌之法,不断提高后备力量快速动员和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

二是抓重点,带全面。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必须在抓重点上下功夫、见成效、求突破,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是在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后备力量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更要把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抓好那些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地区、重点对象、重点工作。民兵,要重点抓好骨干力量建设,增强“四个能力”,即:增强配合我军防空作战的能力;增强配合我军海上作战和支前的能力;增强维稳应急的能力;增强科技参战、科技支前的能力。预备役部队,要突出重点部队建设,确保这些部队尽快形成战斗力。预备役登记工作,要重点抓好首批动员对象,等等。总之,要通过突出重点,带动一般,走活全盘,促进国防后备力量的整体建设。

三是抓质量,上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加强质量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建设强大国防后备力量的关键所在。因此,要优化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组织结构,把那些高科技人才编进来,多组建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对口专业分队,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科技含量。要大力开展科技练兵,改革训练内容,增强训练的针对性;运用高科技手段,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利用科技优势,改善训练条件,保证训练效果。要在立足现有装备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不断增强主要方向、重点人防城市和边海防地区民兵、预备役部队的作战能力。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民兵、预备役部队队伍纯洁、政治合格,听党指挥、跟党走。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了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一系列宝贵经验,确立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国防建设,走出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融合式发展道路。

[关键词]国防建设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艰苦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的理论成果。确立了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一、我党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历史考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形成了与具体历史背景相联系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思想。

1、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件大事”的思想。

1950年9月25日,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两件大事”的思想。他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为抓好这两件大事,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这里,毛泽东鉴于人民政权刚刚建立、国家社会百业待兴的实际情况,着重强调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依托和基础作用。那段时期,我国军政费用和军队员额不断压缩,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军队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60年代后,随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严重恶化。加强经济建设的思想被“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所取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的关系受到影响。

2、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思想。

70年代末,邓小平在冷静分析国际战略格局转变和我国安全形势发生变化的基础上,作出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科学论断,果断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提出了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他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军队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9年至1989年的十年间,我国国防费由1979年的140亿美元,下降到1989年的60亿美元。国防费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6%下降到1988年的1.46%。

3、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都要兼顾”的思想。

冷战后期,全球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我国安全环境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在这种背景下。江泽民提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都要兼顾”的思想。他指出:“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政治局常委的意见是两头都要兼顾。一方面,军队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继续贯彻忍耐的方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体谅国家的困难;另一方面。国防费也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年有所增加,使部队武器装备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海湾战争爆发后,江泽民同志又提出:“对国防建设是要增加一定的投资。增加一定的投资力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经费的投入也要逐年有所增加。”基于这种认识,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国防费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年提高,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国防建设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4、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

199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首次公开提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此后,经过四年的实践,2002年11月党的第十六大正式确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这一方针,是对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二者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胡锦涛十分重视以此方针指导具体实践。他强调指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十六大提出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论述为我们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费继续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国防和军队建设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丰富内涵

胡锦涛指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国家讲,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军队讲,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由此可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1、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不足4000亿元增长到超过30万亿元,年均增长9.4%。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已上升至世界第三位。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但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的方式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所有问题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因此,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第一要义便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筑牢和夯实我国强盛的根基,军队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国防建设,建设一支同我国大国地位相称、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国富不等于军强。随着国力的增强,不断加强国防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三,在国际舞台上也具有广泛的政治影响力,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但相比之下,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放眼世界,世界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我军面临的军事变革压力与日俱增;环顾周边,与邻国领土领海争议持续升级,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着眼国内,“三股势力”的干扰破坏活动不断,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压力也在增大。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发展,能否顺利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直接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显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只有军队强大了,威慑力增强了,才能为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

保障,才能维护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争取到尽可能长的和平建设时间。正如解放军报评论员文章指出:“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巩固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

3、各级政府要多方面多渠道为军队排忧解难,军队要以多种形式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防建设,并不意味着国家只增加国防投入就可以了。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也突出地体现在军队里。如随军配偶的就业问题、军人自身的再就业问题、军人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军队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不够。并且军队本身也不担负解决这些问题的职责。因此。军队作为一个比其他行业作出了更多牺牲奉献的特殊行业。在这些问题上。需要政府的专门政策予以专门解决,这样才能解除军人的后顾之忧,安军心吸民心。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多方面多渠道为军队排忧解难,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军队建设与地方建设的协调发展。

军队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并不意味着军队不向国家伸手过度要钱就可以了。国防建设包括武装力量、国防设施、国防科技工业和国防动员体制等方面的建设。具有整合社会力量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国防建设通过自身的建设,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拉动和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全面发展。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成就整合为综合国力。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意志凝聚成国家意志,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稳定地发展。”因此,军队不能只埋头干自己的事,还要通过自身建设拉动和促进国家建设。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三、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胡锦涛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就是走军民融合的融合式发展道路。也有学者指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整体性特征一注重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使安全与发展两大战略目标整体推进;协同性特征——注重统筹兼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双方互相联结,互相推动;长远性特征——注重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持续长远发展。因此。走好融合式发展道路,要在宏观上做到三点,即两个建设相统一、两个进程应同步、两种资源相匹配。

走好融合式发展道路,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十分关键。近年来,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实现协调发展,但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军地分离、军民分离的情况还大量存在。实践中发现,在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利益上的问题。如地方投资建设的项目,如果照顾到国防需要,可能就要增加时间、精力和资金的投入。影响经济效益;而对军队来讲,如果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人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则又可能影响自身的部门利益。这些问题都可能妨碍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实现。

为了保证融合式发展道路真正“融”出效益、“寓”出质量,就必须建立有助于军民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其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使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其二,制定相应的军民通用技术标准,使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在实践层面有实施的依据和标准;其三,要建立和完善一些具体制度,如军地沟通协商的制度、重大建设项目联合决策的制度、军地建设的共同管理制度等,使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计划和相关政策时,能把国防需要和军队需要加以通盘考虑。

牢固树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意识也至关重要。想不到:就不可能做到。因此,牢固树立融合式发展道路的意识,是工作中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的前提条件。作为国家来讲,在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时。要自觉和充分考虑到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需要,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国防效益。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尤其要考虑到国防的需要。

总之,关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通过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充分依托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路子,确保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做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3]解放军总政治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M].2006.

[4]解放军报评论员.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N].解放军报,2005-4-18(1).

[5]李昆明.建立巩固的国防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N].解放军报,2003-9-10(7).

[6]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N].解放军报,2005-5-1(7).

责任编辑 刘金旭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摘要:对于建筑工程实体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其展开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对于施工质量控制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提前把设计图纸上的建筑物测设到施工现场,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中还要用到很多的测量仪器;在工程竣工以后为了给后续的扩建和维修提供依据,也必须要对其进行竣工测量。从建设工程动工到最后竣工,测量工作都是伴随始终的,同时也直接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构成影响。笔者从多年的经验出发,谈谈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测量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提前把设计图纸上的建筑物测设到施工现场,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中还要用到很多的测量仪器;在工程竣工以后为了给后续的扩建和维修提供依据,也必须要对其进行竣工测量。从建设工程动工到最后竣工,测量工作都是伴随始终的,同时也直接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构成影响。因此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以下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谈对建筑工程测量内涵的理解,建筑测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建筑工程测量的定义

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中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称为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是综合性的应用测绘科学与技术,它直接为建筑工程建设服务的。

按照建筑工程建设的进行程序分类,建筑工程测量可分为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施工兴建阶段的测量和竣工后的运营管理阶段的测量。

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主要是提供地形资料。取得地形资料的方法是,在所建立的控制測量的基础上进行地面测图或航空摄影测量。

施工兴建阶段的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设计要求在实地准确地标定建筑物各部分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作为施工与安装的依据。一般也要求先建立施工控制网,然后根据工程的要求进行各种测量工作。

竣工后的营运管理阶段的测量,包括竣工测量以及为监视工程安全状况的变形观测与维修养护等测量工作。

二、建筑工程测量存在的问题

1、测量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合格,人员不够

很多的建筑工地现场没有专业的测量人员,测量工作都是由其他专业的人员去担当的。由于这些人员不是专业的施工测量人才,所以其专业素质不到位,对于仪器、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都很不熟悉,对于测量现场出现的情况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掌握,自然这些人员测量得到的施工质量也是得不到保障的。

2、测量人员流动性很大,设备仪器管理比较混乱

由于工程测量这个行业的工作都是在施工第一现场,因此施工测量人员长期要在野外工作,风险高,条件比较困难,不管是普通工人还是管理人员,在这个行业呆了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寻求机会转行业,这也就使得在这个行业留不住人才,造成人员的流动性特别大。另外一方面,测量仪器的保养和使用等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经常在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错误之后才会处理,还有不少企业干脆将设备仪器的保养、修护交给其他非专业部门操作,导致了测量仪器的管理十分混乱。

3、测量的质量控制不足

建筑工程质量目前的是由政府监理和社会监理一起监督,对某些大型企业还会有自己单独的工程监督部门,可谓三管齐下。但是事实上,在工程施工途中和竣工验收的时候,监理单位通常只会关注其他的施工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对于施工测量质量的检验通常都会忽视。对于施工测量质量的检测,很多监理部门都是到现场走走过场,而不会认真的用专业的仪器设备进行复核。这种不正常的行为导致很多的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误以为施工测量不太重要,从而忽视了对测量施工的重视,最后导致工程质量出现质量问题。

4、测量设备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现在仍然有很多的施工企业没有满足施工测量工作所足够的测量仪器,甚至还有某些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些测量仪器。另外,对于施工企业所拥有的大部分测量仪器,在施工的实际中也并不都能够满足施工测量的精度要求。施工的进度也会由于误差过大或者测量仪器的不足而有所拖延。

5、测量人员与设计、技术部分沟通协调不畅。随着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涌现,工程测量在先进仪器使用、精度要求上日益专业化,技术建筑工程师已不能完成施工放样、模板安装位置检查、隧道断面测量等工作,需要测量建筑工程师的全程参与测控。

三、施工测量问题的应对措施

1、认识到施工测量的重要性

改变观念,必须强化对建筑施工测量的监督、管理和投入,突出建筑施工测嚣在当前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建筑工程,我们必须要立足长远,做百年工程,因此建筑工程的测量人员一定要坚决的摒弃得过且过的心态,要有决心改变当前施工测量行业现状,时刻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另外对于当前的施工测量领域,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数量都达不到要求,施工企业要加大对其投入,避免出现出现问题之后再亡羊补牢的做法,为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做好充足的准备。

2、强化施工测量的队伍建设

随着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投入也是越来越大,所需的各个行业的施工人员需求增大,但是当前从事施工测量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必须要改善目前施工测量人员的待遇,并且逐步培养专业测量人员。要鼓励建筑施工测量人员自学,或者组织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测量人员,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对于施工工程的质量也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在任何条件下要有保证工程质量的决心。

3、加强对建设工程监理的控制

对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的检查和验收时建筑工程监理的职责所在,工程建设监理要切实将这些工作纳入平常的工作之中。对于施工测量的质量监控,始终秉持着\" 事前、事中控制\"原则,加强对施工测量的控制力度,避免出现问题之后再处理。并且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测量工作,在测量之后还要运用其他的方法再进行一次复核,防止出现问题。建筑施工测量的监控工作做好,对于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有很大的帮助,同事也可以提高施工测量人员的专业素质。

4、完善管理制度

测量成果的交接、复测以及其它的一些列工作都要严格按照企业有关的施工测量管理条例和规范操作,避免错误的操作给工程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任何事情没有规矩,也就不成方圆,施工测量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制度的约束,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施工测量的精度,最后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满足要求。

结语

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测量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进度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工程测量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因此,加强测量人员的技能训练是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在测量中必须明确测量工作的任务和作用,并要养成认真、负责、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进而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建辉。浅谈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与工程质量的关系[J]。铜业工程,2004(2):95~96

[2]罗烈响.工程测量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应对措施[J].管理观察,2008.

[3]耿义军.浅析工程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科技博览,2009(9).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2、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的构建

3、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军参干运动的背景考察

4、查览九州资源 服务万家用户

5、当前国际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

6、积极顺应全面深化改革大势深度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7、迈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时代

8、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

9、毛泽东国防思想对新时期国防教育工作的启示

10、践行强军思想 共筑强大国防

11、中国共产党人民战争思想的创立与发展

12、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国防动员潜力数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3、精英教育视野下的军校人文素质培养

14、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制胜之道

15、谈军队改革与军民深度融合

16、刍探现阶段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的意义

17、坚持“三个注重”加强国防教育

18、论推进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19、军民融合式发展背景下深化国防动员建设的战略思考

20、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防建设新思路

21、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路径的研究

22、梧州市以梧州舰为共建新平台促融合发展

23、毛泽东布局新中国国防工业

24、严格履行政府职责 积极服务国防事业

25、浅析军工产品生产质量控制

26、论我国计算机犯罪的表现及其防治

27、皑皑雪原见证“兵”的意识

28、增强四种意识 牢固树立全民国防观念

29、中小学普及国防教育知识的途径与方式探究

30、加强市场经济制度下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

31、论毛泽东国防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32、军民融合背景下基于ANP 的“民参军”企业信誉度评价方法

33、提高学生国防意识的对策与措施的研究

34、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征兵工作的若干思考

35、新中国军费开支的历史演变

36、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37、让数字诠释“油城”国防

38、巩固军民团结 共筑国防安全

39、科研一线的“常胜将军”

40、对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41、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42、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刻不容缓

43、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高校学生军训工作

44、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建设

45、外交部: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光明正大 无可指责

46、浅谈我国国防教育实施应着眼的几个问题

47、苗圩:深刻认识无线电管理新形势新要求

48、2021年军工资质讲解暨军品采购业务培训会在泉州举办

49、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特色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范文第6篇

上一篇:文言文作文范文下一篇: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