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趋势下建筑学论文范文

2024-01-23

通识教育趋势下建筑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大学本科教育重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整体知识观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成体系,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武汉音乐学院本科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院、系领导及专业教师的重视,并相继开设了系列课程。这些课程是否符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了解到,不仅课程体系有待健全,教和学双方也存在些许问题。在当今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建设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解决现存问题,是该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本科;课程体系

大学本科教育重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整体知识观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成体系,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中国传统音乐是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建系至今,老中青构成的师资队伍,开设的系列课程,基本涵盖了传统音乐全部类别,而这些课程是否符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作为多年从事传统音乐教育的一名教师,受武汉音乐学院近年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影响,开始思考,并着手调查教学现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找出问题,针对音乐学系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为解决现存问题,提供一种见解、一种方案。

“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从层次上来说,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课程体系是指一所大学,根据本校制定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课程整体,……中观课程体系是指一个系的课程体系,……微观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或一门课程的结构体系。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高教探索》2009年第1期,第5页。 ”按照刘道玉先生对课程体系的分层,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属于微观课程体系。但由于学科之间“是互相联系而构成的整体”,因而,微观课程体系改革不能解决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解决根本问题还需要将宏观、中观、微观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整体设计。本文以调查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构建其本科课程体系为主要内容,同时涉及其他系别,希望整体观照全校各专业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

一、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

调查时间:从本院2012年提出“新课改”至今

调查对象:主要以音乐学系在读本科生为主,兼顾其他系别的学生,还有部分教师

调查内容: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调查方式:以访谈为主

(一)课程设置

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主要为音乐学系音乐学理论的本科生开设,课程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专业基础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为类别,其中的选修课被纳入全院多种专业的选修范围。现阶段音乐学系开设科目如下:

表1音乐学系开设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名目该表课程信息是对现正在使用的“音乐学系本科生培养计划”及“武汉音乐学院2013-2014学年度本科生集体课课表”中的传统音乐课程的统计、整理。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授课老师各学期学时安排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专业基础课中国音乐名作蔡际洲2836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蔡际洲〖7〗3636音乐学基础训练

(中国传统音乐小组课)付丽娜

孙凡

徐烨

许璐〖7〗36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

(艺术管理方向)孙凡〖5〗36限定选修课中国民歌概论孟宪辉限第2~4学期选修(72)戏曲音乐概论刘正维限第2~4学期选修(72)民族器乐概论暂未开限第2~9学期选修(72)曲艺音乐概论徐烨限第2~4学期选修(36)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孟宪辉限第2~9学期选修(72)湖北民间音乐刘正维限第2~9学期选修(36)中国传统乐理孙凡限第5~9学期选修(36)工尺谱视唱付丽娜限第5~9学期选修(36)佛教音乐未开限第2~9学期选修(36)道教音乐胡军限第2~4学期选修(36)任意选修课民族音乐形态学刘正维古琴艺术付丽娜戏曲名段唱赏徐烨中国经典民歌艺术徐烨中国民间音乐风格模唱许璐中国古典戏曲与传统文化徐烨道家道教文化概论胡军

上表共有20余门课,除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是专为音乐学系艺术管理方向学生开设之外,其余都是音乐学理论方向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从科目名称、课程内容、时间安排和授课方式的调查结果来看,现有课程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课目以传统音乐四大类中的民间音乐为主体,如民歌、戏曲、曲艺、民器等。

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以20世纪前的传统音乐为主,之后的内容略有涉猎,如现代京剧、新民歌等。

三是课程形式以理论性强、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的概论课和教唱、欣赏课为主。

四是大量课程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方法为辅。

五是从科目的时间安排来看,其课程内容及难易程度显示出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

六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包括退休教师)9人中,年龄跨度较大,从30岁到80余岁;经历也不同,部分中老年教师有丰富的传统音乐舞台创作表演经验。

(二)教学效果

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教授对象,他们对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近两年,笔者通过个别访谈和组织班级学生集体问答相结合的方式,对音乐学系本科生进行了调查,主要问题及答案整理如下:

笔者:你喜欢中国传统音乐吗?为什么?

学生:“喜欢”与“不喜欢”各占一半。

喜欢的理由:种类丰富多样;好听。

不喜欢的原因:一是接触少,不了解;二是“土气”传统音乐的“土气”,如服装、声音、语言等,都不是学生们熟悉的城市的,或符合他们审美的艺术,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所珍惜的。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即如何对待传统音乐的“老版本”?也就是真正民间、真正传统的那部分;如何面对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变迁?也就是舞台化、艺术化的,学生们容易接受的“传统”。 ”,既没有流行音乐时尚,也没有西方音乐“洋气”;三是不好听;四是部分老师授课缺少魅力;五是与自己的发展、生活、生存没有直接的关系。

笔者:你在中小学阶段接触过传统音乐吗?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不能孤立看待大学教育,社会环境和中小学音乐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学生:中小学重视与升学相关的科目,不重视音乐教育。以一个班为例,55人中,高考前主动接触过传统音乐的只有2人(为应试而学除外),学民族乐器的只有3人(进校后放弃)。

笔者: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以后,你对传统音乐的认识有何改变?

学生:比过去了解更多,特别是传统音乐理论知识的了解(这也是部分学生意见较大的一点);了解到民间音乐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与精英创作的音乐是有区别的。

笔者:现有课程及教材,能满足你对传统音乐的求知需要吗?

学生:不能(大部分学生回答)。

原因:一是课程不够系统、全面这个问题不是没有相关的课,而是因为大部分为选修课,在选修时间上往往与必修课产生冲突;另,是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这涉及到难与易、感性与理性等问题。 ;二是缺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即能参与体验的课);三是缺乏科学性、教育性、系统性的教材由于教材欠缺,对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积极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

笔者:对老师教学有何评价?满意和问题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整体而言,大部分老师的课讲的都很好,也很认真负责,只有少数老师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一是有些教学内容陈旧,还是备考时学过的知识;二是有些课程结构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三是有些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笔者:喜欢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学生:希望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一点。目前的教学形式较单一,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的较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还有待改进。

笔者:课外听赏中国传统音乐吗?是通过CD、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还是观看现场演出?

学生:主要从网上获取音响、音像、乐谱资料由于网上资料杂,学生无辨别能力,只落得望“资料”兴叹,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少现场观看传统音乐。

笔者:用原生态唱法演唱的民歌与用现代乐队伴奏由学院派现代民族唱法演唱的民歌相比,你喜欢听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大部分同学喜欢学院派现代民族唱法演唱的民歌笔者认为学生的回答与他们长期的听觉“训练”有关。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现代民族唱法符合学生们的听赏习惯,从他们接触传统音乐开始,大众媒介传播的多是学院派专业歌手的演唱版本;二是学校教育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具有浓郁地域风格色彩的传统音乐音像资料,部分教学也采用了现代民族声乐演唱版本。 。

笔者:想了解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变迁吗?

学生:非常有兴趣了解传统音乐的流变,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的变化。

笔者:有兴趣了解传统音乐研究的前沿问题吗?目的是什么?

学生:希望有传统音乐研究前沿的内容,目的在于:了解传统音乐的发展和未来走向;为今后的研究生考试做准备该问题主要是针对高年级的、以及立志以传统音乐为发展方向的学生。 。

通过调查发现:

一是大部分学生入校前缺乏传统音乐基础,绝大部分学生为了入学考试才匆忙背了一些基础知识,当然也有少数学生从小学了民族乐器,对传统音乐了解多一些。总之,学生的传统音乐知识及唱奏能力参差不齐。

二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水平、教材建设等需要改革和完善。

二、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武汉音乐学院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涉及系内和系外两个方面。系内指专为音乐学系开设的课程,系外指为音乐学系以外的作曲、表演与教育等专业方向学生开设的课程。

(一)音乐学系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建设

音乐学院是以培养作曲、表演、教育等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才教育,其中的音乐学理论和音乐艺术管理方向,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则应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通才”,因而需要为学生开设多科目、多层次、多内容的丰富课程。中国传统音乐作为其中的一个方向,在为该方向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根据音乐学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那么,21世纪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波依尔博士曾指出:‘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教育思想必须实现5个转变。’其中之一是,‘从把知识分割过细、缺乏联系转变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从知识的整体性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这就涉及到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专业化课程教学,学生只能获得一些陈旧的、零碎的知识,而无助于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包括开阔的人生视野、思维与表达能力、成熟的人格和创新能力。转引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第8页。 ”因此,不仅要关注并处理好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应关注单门课程的内容结构及点面关系(见表2)。

针对表2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需作以下说明:

1.该课程体系是从整体性和历史性两方面来设计

整体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包含中国传统音乐四大类,即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上表科目中没有设置宫廷音乐,是由于宫廷音乐缺乏乐谱与音响,史料部分在中国音乐史相关课程中已有讲授。历史性是指所有课程加入内容不仅要讲授传统音乐,还要涉及传统音乐在现当代的发展和变迁。之所以要加入其发展变迁部分,一方面是因为,虽通过加入新元素而造成对传统音乐的改变,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取代先前的传统,因而它们也属于传统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正如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指出的:“从史学观点来检讨传统,则古今中外一切传统没有不变的。……事实上文化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传统也都是日新月异的。……即使是专门为了卫护某种传统信仰与经典而建立起来的团体和制度……也无不在逐渐改变之中。”因此,“讨论某一传统如不照顾到它的变迁终究是不够全面的”。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390-391页。

表2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设计一览表

类别专业基础知识分解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知识类中国音乐名作赏析民歌与歌舞音乐专题古琴艺术道教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戏曲音乐专题词调音乐佛教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民族器乐专题中国传统乐理曲艺音乐专题工尺谱视唱少数民族音乐专题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湖北民间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应用类田野调查与音乐研究民歌、戏曲模唱古琴演奏编钟编磬演奏音乐评论民族乐器演奏词调演唱阅读与写作民间音乐模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音乐改编大众媒介与传统音乐传播数字技术与传统音乐分析拓展类民俗与音乐民间音乐经典赏析文人音乐经典赏析宗教音乐赏析编钟音乐专题中国传统音乐与人文地理民间音乐讨论课文人音乐讨论课宗教音乐讨论课中国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民间音乐演出实践文人音乐演出实践中国传统音乐学术沙龙

2.课程体系包括知识、应用与拓展三种类型

这三类课程的设计,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课堂与舞台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希望这些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整体观,全面掌握传统音乐知识,重要的是通过应用类及拓展类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唱、奏、说、写能力和技术分析、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年级之间的衔接关系。按照年级高低,在学生的学术发展目标尚不明确的低年级阶段,以讲授学科基本知识,赏析大量传统曲目课程,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基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开始形成连贯的学科知识,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知识,这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致力于帮助学生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传授给学生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课程体系还体现了湖北的地域特色

如,与湖北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湖北民间音乐》、《编钟音乐专题》、《编钟演奏》、以武当山为主要内容的《道教音乐》等,在戏曲音乐专题中,还可以增加历史悠久的汉剧等湖北地方剧种。

4.关于概论课与专题课

“概论是对一个学科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一般性的论述。它代表一个学科最为成熟的,被公认和接受的观点。转引自施爱东:《“概论教育”与“概论思维”》,2004年第1期,第164页。 ”现在实行的教学方案中的相关课程基本上是概论课,可见概论教育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专业基础的常识教育。采用概论课的原因,受每门课的课时限制,每门课只有一个学期36个课时(《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为一学年),老师们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门课程内容的教学,多以概论的方式讲授。由于概论是常识教育,而常识教育作为专业的基础性认知,对于有一年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课程学习和有考前专业常识积累的学生而言,这是无需反复强化的知识体系。因而,为了避免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新课程体系(见表2)中的知识分解课程应从专业基础概论课结束的地方往前走,紧跟学科前沿,教师要将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最新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如果说概论课重在对中国传统音乐规律的叙述,有助于学生对传统音乐一般性的认识,而专题课程则重在阐明不同种类音乐文化传统的特性。“概论”与“专题”课程之间应形成“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结构关系。

5.关于拓展类中的实践课程

以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式学习为主。这类课程可以扩大到不同专业的学生,让他们分别从创作、表演、评论、策划等多方面配合。如“中国民歌经典汇唱”、“中国戏曲经典汇演”等,既可以展示也可以竞赛,以此激励学生学习传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指导学生“老歌新唱”、“旧曲新编”等,鼓励学生参与传统音乐的改编、创新。这类课程可以加强专业间的互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关于授课方式

传统音乐教学形式和方法有待改进,这涉及到课程结构、内容的调整。减少知识灌输式教育,以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兴趣为主,重视听觉习惯的培养和参与体验,引导学生亲近传统音乐;结合与传统音乐相连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民俗活动等,来传播传统音乐的价值和美感。即兴创作与口传心授是传统音乐在专业院校延传的必要补充,仍然非常重要,不可或缺,而且应该得到重视和保留。

7.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以本校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为本校中青年教师创造专业提升空间和条件。一是培养他们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如果教师仅仅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某一类,或一类中的某一种;只了解20世纪前的传统音乐,忽视其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那么,老师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就是片面的。若把20世纪前的传统视为中国音乐的“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化发展,如今她已枝繁叶茂。传统音乐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如果只重视“根基”,不关心她的枝叶花果,说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还需完善。二是拓展教师知识面,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如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音乐传播学、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三是鼓励教师走出教室,多参加社会音乐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唱奏技法与风格。之所以强调艺术实践,是因为音乐是鲜活的艺术,现代专业教学太依赖规范化的书籍,而文字和乐谱又无法呈现她真实、生动的面貌,因而,只有融入社会,参与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变迁中的传统音乐。外聘教师可弥补师资不足和减少成本。

8.关于教材建设

目前,市场上的传统音乐教材质量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学校应根据自身需要,有组织地加快传统音乐教材的编定、撰写和音响、音像资料的整理出版,特别是原生态民歌以及优秀的传统音乐乐谱和音响的整理、录制、出版。

音乐学系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建设是在现阶段课程设置基础上的理性“修正”,遵循“教学方法为主,知识为辅”的教育原则,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其他专业方向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建设

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明确将“文化传承创新”列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文化部长蔡武在《文化热点面对面》一书中指出:“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本,任何文化如果丢了根脉、离了本真,必然会枯萎。张然:《蔡武:要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京华时报》2014年03月24日,第11版。 ”民族特色来自于哪里?来自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音乐院校,如何实现中国音乐的“文化传承创新”?我想只有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来实现。如将中国传统音乐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纳入到他们的学习范围,对改变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学习的教育现状会有帮助。音乐学院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无论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要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文化背景,特别是本国文化和有判断能力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音乐学院的传统音乐教育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专为音乐学系之外各系开设的有关传统音乐课程越来越少。目前作为院级课程各系都只有一个学期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只能以“概论课”形式讲授。虽然老师们为了普及传统音乐开设了多门任意选修课,音乐学系开设的传统音乐课程也可以供全院学生选修,但,“供需”双方的矛盾仍然存在。学校若能将传统音乐纳入通识教育,可能会改变被冷落的局面。因为“如果一个传统被广泛宣传,如果宣扬者有权力强迫人们去注意这个传统(即使他们不能迫使人们去接受它),那么,人们就不可能漠视他们面对的传统。[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47页。 ”将中国传统音乐作为学院通识教育中的一个模块,围绕该模块开设多门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具有共同性的课程,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历史演变和多元文化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本民族音乐文化自信。

另外,还可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建设需要,有目的地设置课程。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例,如为声乐系开设《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赏析》、为民乐系开设《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赏析》、给舞蹈系开设《中国少数民族歌舞音乐赏析》等。按专业方向制定教学方案,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将突出音乐特点的形态分析,唱、奏、舞的技巧、方法和风格阐述与少数民族的历史、人文和习俗之关系相结合,用模仿、体验和互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将学习过程变为美的体验,最终达到理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教育目的。这种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需求设置的课程,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的体现,是完全符合教育规律的。

当然,课程体系建设是否科学、合理,还需要对教学实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涵盖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之间的关联、教学质量、导师指导、资源支持、学生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课程,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改善。

本文对“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希望学生通过了解专业基础知识、欣赏传统音乐作品、训练唱奏技能到进入舞台艺术实践的学习过程,改变现在的听觉习惯,重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系统。当然中国传统音乐作为微观课程体系,只触及到学院教学改革的一个枝蔓,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而言,还需要各个专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孙凡(1965~),女,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60)

收稿日期:20140217

(责任编辑:张璟)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Construction Ideas of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SUN Fan

通识教育趋势下建筑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全球化发展趋势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可以满足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学校在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缺乏国际化意识,其国际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国际合作水平有待提升。因此,为有效迎接机遇、应对挑战,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合理寻找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以此更好应对其发展面临的挑战,通过发展机遇提升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机遇与挑战

引言

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全球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当然人力资源的全球化也包括在内。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对人力资源的全球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国际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重点偏向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生国际化视野、国际化学习等能力培养,从而才能满足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际化配置的需求。

一、基于 \"一带一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给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很大机遇。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从实际出发,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并加强人才培养,使其人才可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要求。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中的文化、交际交流日益密切,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时,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国家的发展特征、人才需要,及时优化其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案和内容,进而为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指明方向,使其人才的培养工作有所提升。例如,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国际化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国际化发展,并通过国际教育合作,加强国际师生交流等形式,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寻找可行性道路。学校又通过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工作,实现学院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升国际化发展的效果。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中,一带一路建设给教育资源的引入带来很大优势,通过沿线国家经济、文化、教育的交流,有效丰富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国家在全面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时,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其他国家企业引进来的新方案。在两个方案有效实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也给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现阶段为了满足人才的培育要求,许多学校积极招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型人才,又通过与沿线国家教育机构合作等形式,共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让沿线其他国家学生与我国国内学生之间有效交流、互动,进而提升学习水平和效率。教育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学生的能力发展机会和就业机会增加,通过职业教育不断丰富自身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发展专业技能,然后在未来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建设和工作岗位中,不断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提升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令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二、基于 \"一带一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挑战

(一)缺乏国际化发展的意识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院校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从整体和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院校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依然存在缺乏国际化发展意识的问题,而且在发展中的国际化发展理念不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相关学校并未普遍树立一带一路倡议的观念,对国际化的发展工作重视不够,从而导致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实践相比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有效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中,相关职业院校未能制定可行的国际化办学规划,缺乏国际化发展的清晰思路,最终导致国际化发展的水平和效率不理想。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期间,学校未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理念,进而导致国际化发展效果欠缺,影响国际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教育国际化体制不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缺乏完善的体制和机制,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中,还是沿用传统办学体制和机制,进而导致国际化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目前部分院校对教育国际化发展重视不足,未能积极优化教育国际化发展体制、机制,并缺少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和队伍。即使部分院校设置与国际化发展有关的管理机构或部门,合理处理和国际化有关的事物,但是却面临人员编制不足、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有的职业院校甚至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和部门,采用临时拼凑人员、委托继续教育学院代办教育国际化发展事宜等方法,导致其教育国际化发展受到制约。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将学校对留学生的管理委托给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未能合理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落实,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了解不足,从而很难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在促进其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存在国际化教育管理不规范、缺失相关管理制度等情况。现阶段的教育国际化发展应该坚持规范化发展原则,有效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然而从各职业院校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院校缺少针对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管理制度,甚至运用的学校基本管理规章和制度也不够完善。从而给教育国际化发展建设带来不利,难以提升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发展效率。

(三)教育国家化水平待提升

职业院校在参与国际化教育合作中的机会较少,缺乏良好的发展渠道和路径,发展的层次较低,其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的分析得知,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较少。职业院校有能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教育国际化学校数量较少,一些学校大多集中在一线或者省会城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未能充分将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工作落实,导致部分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层次浅、水平低。部分院校将国际化发展与合作停留在语言训练,师生短期交流和互动等方面,在这种情況下导致师生未能全面了解和吸收先进的国际化专业知识和教育内容,影响学习水平和效率的提高。职业院校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然而众多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设计未能有效符合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对系统化的设计、开发、实施工作重视不足,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方式相对单一,阻碍人才培养工作发展。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落后,未能充分结合一带一路的机遇和优势,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协同教育等,其学校还是沿用以往的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导致学生对国际化发展的教育内容了解不足,降低学习的水平和效率,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最终影响职业教育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效果,很难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三、基于 \"一带一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

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标准,采用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目前教育国际化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勇于携手知名企业走出去,还要与优质大型国际企业之间达到互联互通发展与教育目的。在做好经济输出的同时,为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输出需求提供保障,进而也能防止经济和教育发展割裂的现象出现。职业教育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在做好教育输出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沿线国家国际化教育和合作发展中的资源,并且将职业院校办学优势体现出来,从而给沿线国家与企业培养出更多定向的国际化专业人才。职业院校教育发展应该对接企业走出去发展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与培养创新型人才,或者将企业的技术标准转化为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标准,全力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以及文化差异的融合与创新。在国际化建设与发展中,职业教育应该采用校企深度融合的方法,引导更多社会力量与职业院校之间进行合作,并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包办场地,职业教育负责学生理论课程的教学,而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或者其他部门负责学生各类实践、实训教学,从而在校企协作、配合的教育下,增强教育国际化发展效果。现阶段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推动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已经对接收学生实践培训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在前期的发展中会为企业提供专项基地建设的专项经费,进而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开展奠定基础。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应该结合这一优点,积极为教育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基地,从而在良好的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中,发展国际化人才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部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依然未能改变旁观者角色,对企业深度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足。在增强企业参与教育积极性中,职业教育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院校等,合理推动校企合作工作开展,并建设职业培训中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增强企业和学校的联动性,构成统一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不断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工作落实,通过其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基于 \"一带一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

(一)加强国际化理念与思路的创新

首先,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就是对国际化理念与思路进行创新。教育国际化的理念要入行、入脑,积极对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理念宣传给全校的教师、学生,并引导广大师生有效开阔学习视野,学校也可以分期、分批派送教师和学生到沿线国家学院进行学习与交流,从而使师生可以走出国门,在相互交流经验的过程中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其次,职业教育应该按照一带一路的具体要求,完善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思路。比如,学校可以运用引进来的方式,加大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力度,尤其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要加大息和教育力度。职业院校可以逐渐完善国际合作办学的力度,运用合作、共建等方法,与沿线国家设立职业教育院校,加强沿线国家资源和渠道的运用,在拓展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对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人才进行培养,进而也能增强国家职业教育的综合水平。通过其良好的国际化管理与发展理念,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例如,在北信学院的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学校运用海外办学项目与埃及基金会、苏伊士运河大学共同签署了各方合作意向书,并共同打造埃中应用技术学院,从而让中国职业教育模式更加完整的进行教学。通过这种方式促进职业教育,从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达到质的飞跃。最后,职业院校应该定期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置,结合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等鲜明的职业特色,加强院校与沿线国家龙头企业的合作,结合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培养方案和修订课程标准,从而让所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在此过程中构建突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增加发展水平。

(二)积极优化教育国际化发展体制

在优化教育国际化发展体制中,一方面,职业院校需要从自主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完善针对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针和指导性意见,带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同时,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优化和完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章制度,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成立专门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管部门,加强专业人才的配置,从而在完整的国际化发展体制、制度带领下,增强人才培养效果。另一方面,在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其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征和需求,完善校企合作的发展体制,并明确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发展中的定位、要求,具有针对性地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学校在开展教育国际化发展活动时,也应该结合相关制度和要求,提升发展水平,避免出现国际化教育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脱离的情况,按照一带一路建设背景,增加国际化发展体制建设效果。

(三)提升国际化教育发展创新质量

在实现教育国际化全面发展中,不仅需要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还要对其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有效设计,但最主要的是增强国际化教育发展创新质量。在提升教育发展质量中,学校应该以培养拥有高水平职业技能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为出发点,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纳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内容,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从而达到合理的课程设置。职业院校在与沿线国家职业院校的合作中,也可以积极引进沿线国家院校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制造技术,在合作中共同开发会计、商务英语等课程,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院校可以运用产教融合的方式,积极与沿线国家进行合作,并且结合国际化人才需要的培养需要,完善留学生培养方案,运用完整的课程标准,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要使尝试运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或者积极挖掘沿线国家职业教育、企业建设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相关产业和建设工作,应该结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国际化发展路径的创新,运用全方位、宽领域的国际化合作方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还要优化教育国际化发展体制、增强教育发展创新质量,为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正萍.“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07:85-89.

[2]刘嘉,郑宋晓,王文英,冯晓然,曾庆琪.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背景、态势与实现路径——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四维三体两特”国际化路径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08:617-619+630.

[3]刁翔正.“一帶一路”倡议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实践探索——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5:72-75.

[4]罗汝珍.“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国际化研究[J].成人教育,2019,3910:57-62.

[5]刘任熊,薛茂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实践样态与现实反思——基于2016年32省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6:10-16.

[6]崔然红.“一带一路”背景下大连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策略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1:84-86.

史奕,男,汉族,1979-10,浙江宁波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

通识教育趋势下建筑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融合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外语教育推动了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发展, 组成了通识教育的最核心部分。通识教育能够帮助人们铭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是保证人类知识科学宝库文化储备丰富的有力武器。因此, 融合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与通识教育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我国的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在1985年前一直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在1985年至2002年在强调工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性要求;在2002年之后, 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又被融入了通识性教育元素。纵观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教育, 我们不难发现, 大学公共外语课程的内涵一直在丰富, 教学理念一直在多元化发展, 这无疑能够推动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发展, 能够促进广大学生外语水平稳步提高。然而在看到大学公共外语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能够发现,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学生学分控制, 课程学分的压缩使得大学外语教育成了首当其冲的被压缩对象。课时的减少会导致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课时缩短, 这无疑给通识教育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大学外语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 开阔学生的眼界, 使得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大学外语教育是最佳的通识教育模板, 它包罗万象, 涉及文学、时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教育等方方面面, 它的题材丰富, 能够为通识教育提供巨大的操作空间以及汲取不尽的知识信息。通识教育与大学公共外语课程的融合是大学公共外语适应国际环境、紧随国际外语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 高校以及教育相关者需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积极推进融合工作, 促使大学公共外语教育与通识教育构建共赢格局。

二、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问题分析

(一) 教育者教学观念问题

由于当前阶段, 高校内部普遍未能形成正确的大学公共外语教育思想, 教育者和学生普遍未能认识到大学公共外语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将大学公共外语视为“副课”, 很多大学公共外语教育者也存在较为严重的“自我边缘化”问题, 对自身的专业和学科有着较强的自卑感。然而, 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要求教育者能够突破专业、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提高学生的精神感悟。大学公共外语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是工具, 而应该包罗万象, 为学生超越所学语言、提高批判性思维创造条件。正因为此, 教育者的错误教育观念以及学生的错误学习理念都局限了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的融合, 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因而缺乏了较强的人文精神, 不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优质的“全人”。

(二) 课程设置及教材问题

大学外语课程虽然是语言基础知识课程, 但也是一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外语课程应该系统的融入语言知识、中外文化、情感道德等相关的课程体系, 要突破传统的语言知识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不拘泥于课文理解、句型操练、重点语法讲解等, 而是可以效仿其他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其中融入外国文学、语言学、经典影视、欣赏报刊、杂志选读等, 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外语的方方面面。然而当前阶段, 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使用普遍存在问题, 加之想要促成上述目标实现, 学生必须能够很好的接受教育者新型的教学模式, 然而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大多开设在大一阶段, 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习惯了主题课文学习, 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及模式存在一定的难度, 对教育者的教学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策略

(一) 转变教学理念

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不应该仅向学生教授相关的语法、语音、单一的语言知识以及技能, 而是应该向学生传授用外语思考的能力。广大教育者应贯彻通识教育的现代教学理念, 将培养“完人”视为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目标, 要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要引导学生探寻最适合自身的外语学习路径、习惯用外语思维解决问题。在外语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个性、道德、意识, 使学生综合发展。想要促成上述目标实现, 首先应该转变当前的教学理念, 一方面要引导教育者端正自身的教育理念, 使之能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 能够积极投身相关的教学实践之中, 改革并创新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另一方面, 应该端正学生的学习理念, 要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的重视度, 使之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育者完成教学工作, 能够有意识的自主研究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 能够有意识的实践相关知识, 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 革新教学模式

21世纪被誉为科技生产力时代, 各种计算机技术不断涌现, 有效的改变了知识的传递方式, 知识传播渠道不断多样化,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多样化, 这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挑战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如果教育者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那么不仅会使得教育教学脱离现实, 还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厌烦感, 进而影响教育教学的结果。正因为此, 教育者应积极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 要善用各种电脑软件、学习软件、教育平台等落实教学, 要有意识的拓宽课堂教育的覆盖面, 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 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上教学时, 教育者应有意识的灵活运用自身的教学模式, 积极构建开放的课堂, 引导学生与教育者互动, 必要时甚至可以“退居教学二线”, 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讨论, 利用课下时间自行搜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 丰富课本知识, 在趣味化教学活动的同时, 加大课堂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三) 丰富教学内容

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涉及内容较多, 学校方面应该有意识的丰富外语教学的内容, 在其中加入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外语知识, 帮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的灿烂且丰富的文化, 并利用多元化文化吸引学生投身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要让兴趣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动力, 成为鞭策学生奋进的武器。为了保证此项工作的落实效果, 教育者方面应加大相关的市场调研, 要积极丰富当前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内容, 并善用与其他高校教育者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汲取优秀的教材教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落实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具备极强的现实意义。如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素质、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个人品行、公民意识, 能够辅助大学教育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等。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是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大势所趋, 正因为此, 高校以及教育者方面需要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要正视当前大学公共外语通识教育模式下的问题, 要积极采取措施促成大学外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结合, 以推动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良性发展。

摘要:通识教育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语言工具的使用, 还能够帮助学生获取语言文化, 丰富学生的通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交流能力。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是高校公共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高校方面应顺应时势, 积极变革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要让大学公共外语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 促使两者协同互助, 更好的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公共外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润昕.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8 (3) :110-111.

[2] 赵学政.对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公共外语体系建构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8 (51) :99-100.

[3] 祝珣, 马文静.课程设置的学习者需求分析——基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研究[J].外语界, 2014 (6) :48-56.

[4] 刘晓春.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 (11) :121-124.

[5] 朱贞翊.文化导入对公共外语教学的重要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 31 (17) :163-165.

通识教育趋势下建筑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强化大学生军事理论通识教育的意义

结合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各个因素, 军事理论课符合通识教育理念要求, 属于高校重要的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性质方面, 军事理论课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存在, 非专业课和职业课, 符合通识教育性质特点。在课程目标方面, 军事理论课的实施, 引导大学生对基本的军事理论内容、军事技能等进行掌握, 促使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爱国主义等得到强化, 以便显著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则是对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才进行培养。由此可见, 两者具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方面, 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 军事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涵盖了较多的学科和内容, 如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技术等, 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力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 促使大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 国防意识得到增强。而通识教育则具有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特点, 主要是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传授给学生。由此可见, 两者具有相同的教育思想。总之, 军事理论课程涵盖了较多学科的内容, 能够促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大。其将知识结构的专业限制作用充分打破, 融合了文科、理科、人文与科学知识, 促进了公民教育的实施, 促使高校人才与现代社会要求所适应。因此, 新时期下, 需要采取措施, 对大学生军事理论通识教育有机强化。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军事理论课

从整体来讲, 军事理论课将专业教育的学科特性、通识教育的属性有机综合起来, 同时也属于国防教育的范畴, 需要将思想引领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要想更好的改革军事理论课程教学, 需要对通识教育与思想引领、专业性之间的关系充分分析。

首先, 要强化思想引领。虽然通识教育属于自由教育的范畴, 但是依然要对教育方向进行明确。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 军事理论课要紧密发挥先进思想的指导作用, 对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爱国主义等充分强化。这些要求对军事理论课的政治属性进行了充分明确。其次, 军事理论课首先对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进行了分析, 然后逐步向世界战略环境扩展, 将军事发展规律详细介绍给学生。其中, 国家利益关系、武装冲突等都是课程教学的重点, 如果不能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学生很容易失去正确的立场, 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 要提升理论深度。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 军事理论课属于军事学科范畴, 理论性较强。如果按照一般常识来讲解军事理论课, 虽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但是学生却无法获取相应的知识, 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 就需要充分重视理论深度, 通过理论教学来升华学生的知识与思想, 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 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原则

首先, 充分体现政治性。国家性质决定着国防教育的内容, 因此, 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就需要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充分体现出来, 结合国防教育内容要求, 对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进行强化,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大力提升。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 既要与军事科学体系特点所符合, 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凸现出来, 帮助同学对国防军事知识深入掌握的基础上, 大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

其次, 充分体现时代性。要结合内外部形势的变化, 及时更新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 将时代特征充分凸显出来, 向大学生积极介绍学科前沿、最新动态知识, 以便适应国防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够简单的介绍战争表象或国防历史, 而是要对战争规律进行总结, 对世界军事发展走向进行合理预测。

同时, 要将最新的国防动态以及热点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促使时代特征得到充分凸显。如在国家战略环境教学过程中, 就可以结合现阶段的社会热点, 包括“中美关系”、“金融战争”等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国际形势。

最后, 充分体现基础性。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涵盖了不同专业的学生, 这些学生具有差异化的水平。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够过分强调专业性, 而要将常识教育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其并不是引导学生向军人方向发展, 而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 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防安全意识。因此, 就需要充分增强教学过程的基础性特点, 避免过于深刻和专业。

(二) 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相较于其他专业课, 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时长较短, 且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十分庞大和复杂, 要想提升教学质量, 就需要对教学方式合理选择。在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基础上, 还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 紧密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调查研究发现, 目前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 就需要结合传统教学模式, 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充分运用起来, 综合采用幻灯片、图像、视频等形式, 深入讲解理论知识, 以便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 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获取到更多的新内容, 统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要对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空间等大力拓展, 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可以将军事理论教学网站构建起来, 以便有效延伸课堂教学,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内继续学习, 促使军事理论课教学影响力得到不断扩大。其次, 充分结合传统讲授和战例教学。具体来讲, 战例教学指的是结合某一个军事理论, 引入相应的典型案例, 以便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本理论知识。众所周知, 军事理论的抽象性较强, 传统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而战例教学则更加的形象和直观, 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因此, 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教学实践中, 就需要紧密结合传统讲授与战例教学, 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深入研究和讨论典型战例, 通过个人思考, 深入掌握理论知识, 同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再次, 积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军事理论课程只有较少的教学课时, 但是却要讲解十分庞大的知识体系, 因此, 就需要合理把握教学重点。同时, 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特点,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 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学效果。如针对国防理论、军事思想等宏观知识的教学, 可以将自学为主、指导为辅的策略实施下去。而针对国际战略环境、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教学中, 则可以引入实际案例, 进行专题讲授。对于部分教学内容, 学生如果产生了争议, 则可以将辩论式教学方法应用过来。

最后, 科学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 军事理论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要充分利用纪念日等教育契机, 深入实施国防教育, 促使教育渠道得到拓展, 教育效果得到提升。如在征兵期间、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节点, 可以将专题讲座、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实施下去, 对《国防教育法》等方面的内容大力宣传, 营造良好的教育范围。同时,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也可以组织开展一些纪念馆参观活动, 以便有效提升国防教育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新形势下, 要紧密结合通识教育的要求, 大力改革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 增强教育效果, 大力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相关教师要结合时代主题,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总结教学经验, 创新教学理念, 提升教学能力,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摘要:为了适应新形势要求, 需要对大学生开展通识教育。而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为军事理论课, 其对于大学生军事理论、技能水平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较大意义。针对现阶段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需要结合通识教育理念指导, 大力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提升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汪国昌.关于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2016, 3 (10) :123-125.

[2] 张红文.现代教育技术下的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革研究[J].理论观察, 2016, 7 (11) :55-56.

通识教育趋势下建筑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如何实现“科学传统与人文传统”的辩证统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通识教育”可以给予我们以诸多启示。“通识教育”既有助于深化对素质教育、创造性教育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切实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关键词]通识教育 科学传统 人文传统

[文献标识码] A

[

通识教育趋势下建筑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高职教育不应仅仅是对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培养,而应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本文从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就业为导向,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会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凸显通识教育地位、创新会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着重会计诚信品格塑造、构建适应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五个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通过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习,意识到高职教育不应仅仅是对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的培养,限于对某些具体的、给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进行职业训练,培养高级技师,而应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

1、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就业为导向,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1)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为了能使会计专业开办得更好,紧扣岗位需求,紧跟岗位能力的变化趋势,了解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我们深入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培养目标的确定进行了充分调研。调研活动主要采取走访用人单位、发放调查表以及对毕业生进行回访的形式;调查对象涉及工业、金融业、商品流通业、建筑业等行业,单位性质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A.各行业单位对会计人员职业资格要求的调查分析

由调研数据显示:100%的被调查单位要求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职称,可见上述两项职业资格是会计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可将其视为职业准入资格。同时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中级会计职称和高级会计职称的要求也比较高,分别占78%和36%,可见用人单位比较关注会计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鉴于2006年国家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增加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因此部分被调查单位还鼓励会计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其他会计类的执业资格考试,提升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B.各行业单位对会计人员基本职业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

通过各行业单位对会计人员基本职业素质的要求进行调查,对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为:诚实守信品格、工作态度及责任心、业务能力(包括工作经验、学历要求、职业资格、专业知识、熟悉法规、计算机知识等)、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文字组织能力。

(2)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对接和融合

根据调查,考虑到长远利益,必须从现在开始理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互相开放,注重融合,形成一个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赋予学生更多自我选择、自我提高的广阔空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包括积极进取与开拓创新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急剧变化和竞争的能力、良好的协作和交流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2、整合会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凸显通识教育地位。

会计准则会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而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素质使学生能够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理解会计准则调整变化的内涵,并理解这些调整变化之所以发生的文化背景和环境背景。因此,会计所需的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更宽泛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融入专业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增强教育教学针对性,开设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与管理类、人文与社科类、科学与艺术类通识课程,让学生获得广阔的资源和广泛的知识,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发展的必备素质,树立合作共事的意识。要大力开展励志教育、挫折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让学生形成较完备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能力和健全人格,为学生专业学习和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

经济与管理类通识课程包括:市场营销与商务谈判、电子商务、投资与理财、项目风险管理、个人与团队管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养成基本的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并初步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

人文与社科类通识课程包括:社会交往与礼仪、语言表达艺术、文学艺术修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伟人的思想与业绩、中华文化与国学经典、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古代诗词欣赏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各种问题的能力。

科学与艺术类通识课程包括:Internet技术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创新方法与创新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目的是让学生提高批判能力和鉴赏能力,并形成创新品质。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更注重培育学生具有真才实学、兼通科学与人文,能深刻认识传统与现代、创造性地继承传统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完整的思维,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并能终生“砥砺德行”。

3、创新会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师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恰当地运用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组织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更加宽厚的知识基础,更加实用的能力培养,还有更加灵秀的头脑、正确的人生态度、开阔的胸襟、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格和一生做人的道理,这些必将给财经学子带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上一篇: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