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2023-03-25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论文分类;主要任务;写作步骤指导;典型题目

教育部高教司2001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通过毕业论文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1]。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现有很多毕业论文缺乏科学和规范,论文质量并不高。本文参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尝试将论文分类,并就每类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写作步骤展开探究,列举出典型题目,以求为毕业生提供参考。

一 综述/评述类论文

1 定义

查阅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述或评述的文章[2]。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选题

选题首先要内容新颖,且近几年确有进展,为本专业所关注的焦点;其次题目不要过大,面面俱到的文章很难深入研究核心问题,往往流于泛泛而谈。

(2) 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

一方面,需要搜集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另一方面是查找期刊和文献资料。

(3) 提出综述/评述的问题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指明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阐述所综述/评述问题的资料来源、历史、现状及发展动态。如果所选题目属于争论性课题,需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4) 进行具体综述/评述

首先,通读、细读、精读文献资料,分析每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分类摘记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其次,对摘记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可以从以下顺序进行综述[3]:①历史发展:按时间顺序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各家观点,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指出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一般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描述。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评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

(5) 总结

对综述/评述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评议,对文章的特色和不足进行总结。

(6) 参考文献

依引用先后次序或参考程度排列参考文献,引用的国内外文献必须真实。由于现在的综述/评述多为“现状综述/评述”,所以70%的引用文献应为3年内的文献。

3 典型题目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综述/教学设计的国际前沿研究/从网络教育的发展看回归教育现象/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评述/教育技术研究范式与发展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教育游戏的国际研究动向以及启示。

二 实证类论文

1 定义

针对教育技术领域的某一问题或专题,有目的地进行调查与考察、试验与分析,或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得到系统的观察现象、实验数据或效果比较等重要的原始资料和分析结论的论文。实证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两者,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问卷/量表(常伴有访谈)、文本分析、观察法,实验法等[4]。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确定研究的问题

明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分析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影响可行性的一般因素是什么。

(2) 分析研究的问题

首先,界定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搜集相关支持理论。其次,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可借鉴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再次,说明作者拟从哪些创新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建立研究假设。

(3) 制定研究的方案

运用实证方法展开的研究,需要事先作好周密的设计,以求对实施研究进行严格的控制,尽量排除研究者、被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具体做法如下:确立研究中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和观测指标;确定研究方法;明确已具备条件和尚需创设的条件;明确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设计必要的问卷、调查表、测验题、实验过程等。

(4) 实施实证研究

依据方案进行研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时,研究过程也有差异。例如在以调查/访谈为主的实证研究中,首先需要进行预调查,然后根据预调查结果修改调查设计;实际调查中注意尊重客观事实,如实记录,不把主观倾向带到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在以实验为主的实证研究中,首先,进行实验前测;控制实验的各个环节、实验对象、实验时间和场所的安排等因素;其次,如实记载自变量的操作情况、无关变量的控制情况、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和其他相关情况;再次,进行实验后测,了解实验后被试在所研究的特质上达到的水平[5]。

(5) 整理资料,作出总结

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用适当统计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详细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以量化资料反映客观属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或改进性的策略或建议。

3 典型题目

(1) 课程/课堂教学

幼儿园动漫环境创设效果的研究/非语言符号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小组讨论学习在**课堂中的效率研究/**市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调查和研究。

(2) 学生学习

**地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情况与调查研究及推广措施/概念地图支持学习困难学生写作的实验研究/**市在校大学生博客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大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调查研究。

(3) 教师专业发展

对**市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的研究与建议/中学对教育技术师范生能力与素质需求调研/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地区高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教育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与展望——以**地区为例。

三 设计类论文

1 定义

本文界定的设计类论文是设计课堂活动、模型、系统等一些应用性研究的文章;它重在应用或检查理论,并依据理论进行分析设计,得出直接的设计成果。本类主要是设计课堂活动及一些应用平台模型,对于以编程实现的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将在第四类论文中阐述。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对选题背景和依据理论进行概述

对选题背景进行描述,指出设计的目的;对相关概念和支持理论进行概述。

(2) 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深入调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从已有研究成果提炼出本课题可以借鉴的具体内容和要素,并重点指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初步确定本论文中的设计需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3) 对设计进行需求分析

在上一步中已经初步确定所做的设计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后,紧接着就要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果可行,则要进一步具体回答“本设计要做什么”的问题,细化设计任务。

(4) 进行具体的设计

根据细化的设计任务来进行具体的设计,作者可以自行选择是否详细描述具体的设计过程。

(5) 应用所做的设计

应用分两个阶段:试应用和真正应用。前者主要检测所做的设计是否完善;后者是根据试应用结果对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直接检测所做设计的应用效果。不管是哪种应用,都需要记录应用的具体过程。

(6) 分析成果,总结和展望

对应用成果进行分析,将成果与目的对照,看有没有实现设计目的;指出具备更完善的条件时设计还能改进的地方。

3 典型题目

基于三维动画技术的视频课程片头设计/基于协作学习的课堂活动设计/中学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社区的分析与设计/多媒体界面的创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整体设计/绩效观下的企业培训教学系统设计。

四 开发类论文

1 定义

本文界定的开发类论文是描述为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设计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过程的文章。由于是教学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所以可以参考各类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在模型指导下融入对教学过程的思考,实现教学过程思想对软件开发的指导,以及软件应用对教学过程的反馈与建议。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对选题背景和依据理论进行概述

同“设计类论文”,着重描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简要解决办法及对系统功能的大概要求。

(2) 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同“设计类论文”,并对该软件系统解决特定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期。

(3) 进行软件需求分析,

首先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确定系统可以实现怎样的功能,即系统“要做什么”,从该步骤开始,可以参考几种常见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来安排系统开发的过程和进度,采用常用的结构化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并且撰写相应的文档,例如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说明以及补充材料等[6],为设计过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4) 设计过程

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对(3)中的系统功能进行细化,进行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库的设计,产生若干独立的功能模块,然后再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

(5) 编码与测试

即软件开发中实现的环节,可以独立进行,撰写相应的文档,总结一些实现方法和技术优化上的体会。

(6) 系统的应用和反馈

类似于系统开发的调试阶段,即让系统在实际环境中运行,看系统的运行是否能够适应软硬件环境,是否真正满足预期的要求,并记录反馈信息,以再回到阶段(4)进行优化设计,改善系统的性能;在最终成品的应用中记录最终的应用效果。

(7) 总结和展望

对开发成品及其应用成果进行评价,将成果与开发目的对照;对比目前同领域中的其它系统,总结过人之处和不足之处,指出具备更完善的条件时开发还能改进的地方。

3 典型题目

网络教学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net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基于Web2.0的在线搜索系统的开发/基于Web2.0的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

五 比较类论文

1 定义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审查、判断并列举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可分为横向与纵向、同类与异类、定量与定性比较;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特征或现象,也可以是不同事物在同一时间序列、不同空间结构上的特征或现象[7]。它广泛存在于上述四类论文中,本文探讨的比较类论文是指通篇以比较为主要手段,展现和分析比较的内容,以揭示事物本质的论文。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确定比较的主题

首先,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的主题。其次,在头脑中产生对此主题比较目的的假想,比较目的需要立足实际,且在比较研究中可验证。再次,确定比较的具体内容和比较标准。

(2) 获取相关资料

搜集和初步整理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阅读文献、调查访问、座谈讨论、实验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但考虑到所选材料对达到比较目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选择最优的渠道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 描述比较内容并进行差异分析

对每一项比较内容进行描述,进而列举比较对象间的异同,站在历史、辨证、多维的视角上来分析比较对象间形成异同的原因。

(4) 得出比较结论

对所比较事物的本质进行进一步揭示,并验证笔者的假想有没有实现,得出比较结论。

3 典型题目

信息时代电视传播的嬗变/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多媒体信息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比较/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对比研究/大众传媒信息与学校教育信息比较研究/Web2.0应用国内外现状比较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监督机制中外比较研究/农村受众媒介素养习得差异性研究/**和**区域信息化差异比较/**市重点小学教育网站主页设计比较研究。

六 总结

本文探索出的教育技术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种分类及各类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写作步骤,只是在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上的一种探究,必有不足之处。在论文实际写作中学生还需综合地、灵活地选用各种研究方法,在各类论文具体写作步骤基础上学会变通,不能固化在这些框架中,这样才能写出创新的、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管理卷/理学卷/电子信息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1-6.

[2][3] 如何写综述论文全攻略[EB/OL].

[4][5] 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196-204.

[6] 朱少民.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13-145.

[7] 陈时见.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3-118.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的重要环节,文章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从目标、内容和管理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情况,提出了“一体两翼、阶段递进”的教学目标体系和“四段式”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阐述教学管理体系的6个组成部分,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高职;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作者简介:王继水(1965-),男,江苏常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潘雪涛(1973-),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教育管理;朱轩(1982-),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基金项目:2015年度江苏省教改课题“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115),主持人:李俊生、潘雪涛。

随着现代化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和升级,企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由于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局限于专科层次,培养出的技术型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型的产业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仍处于内涵建设阶段,与本科层次办学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贸然将现有的高职院校升格成本科院校,将会出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滑坡或高职教育体系上新的断层[1]。为了改变高职院校的办学现状,实现职业技能教育向本科及以上的合理衍生和有机链接,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文件,提出 “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2],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与应用型本科教育阶段的实施分段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常州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专业对接,开始试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专本一体”的建设思路,构建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在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人才培养阶段中,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遵循应用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通过对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等要素的分析,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人才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遵循“一体两翼、阶段递进”的原则。其中“一体”是指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围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体,“两翼”是指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辅助,高职阶段和应用型本科阶段根据定位不同在能力培养上遵循“阶段递进”的原则,逐层推进,如图1所示。

在专业知识上,高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面向电气自动化设备公司、电气自动化集成公司,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应用型本科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自动化技术、控制技术和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电力系统等系统工程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职业素质上,高职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软件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基础职业素质;应用型本科则进一步提升对工程素质、职业资格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能力上,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高职阶段倾向于操作能力、生产能力、维护能力和销售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阶段则上升到设计能力、工程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总之,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必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以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践落脚点,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的潜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落实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策略[3]。根据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典型性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调研和分析,分段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根据岗位技能培养的一般原则,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构建“四段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由基础技能实训、专业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分段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的层次安排实践教学课程顺序,并将电子电工行业规范标准融入到实践教学课程之中,提高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质量。其中在高职阶段安排电工实训、电子实训、钳工实训等电工电子类基础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电子电工基础操作技能;专业专项技能实训通过“工业机器人系统编程实训”实践课程展开,依托“PLC技术”、“单片机技术与C语言编程”等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围绕电装工业机器人项目展开的相关项目实践,重点培养学生信息分析和软件应用的能力;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自动化设备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及调试的能力,这个阶段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能力培养;顶岗实习阶段是对学生前三个阶段实践能力的最终检验,通过企业真实环境和项目的锤炼,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

应用型本科阶段则在高职阶段的基础上,不再安排基础操作类的实践课程,在专业专项技能实训中,主要安排软件开发、计算机及控制类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技术开发能力;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则通过选修的方式,在“电力工程”、“电机控制技术”、“楼宇消防安保技术”等专业选修实践课程项目中,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方向进行实践操作,这个阶段重视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阶段让学生进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团队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组织、协调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在构建分段培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时,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实施方法,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分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管理规范、实践课程标准的制定、实践教学过程实施控制、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实践教学效果反馈和改进等6个部分组成,如图3所示。

在分段培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纲领性文件由常州工学院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团队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开发,确保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安排的合理性。实践课程标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课程执行过程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是实践课程实施的执行文件;教学实施与控制环节是对实践课程准备、设计、施行检查和评价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需要根据各自课程的特性施行,并对实践课程的各个实施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详细设计;考核评价是对实践课程教学结束后,对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有效性的判定,根据工作过程表现和工程项目质量等因素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反馈是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标准是否合理的有效验证,通过走访毕业生和实习单位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情况,为专业进一步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实践类课程管理规范是围绕规范实践类课程开展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实践课程实训、企业定岗实习、专业毕业设计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以实践类课程管理规范为指导,确保整个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检查有制度可依。

四、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实践效果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后,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常州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之间进行联合教学试点,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具备良好的促进效果。

(一)形成了岗位能力层次递进的“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联合欧姆龙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有限公司等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和自动化设备应用企业,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入手,依据电气自动化技术职业岗位中设备制造、设备组装、设备运行调试和设备保养维护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载体,按照基础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企业顶岗实习四个层次递进关系,形成“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高职和应用本科阶段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

(二)实施了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校企共建的课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引入企业项目资源,使得校内课程教学项目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能够很好的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次,通过企业项目的实践,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三,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现状,明确专业的就业岗位,对合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和增强就业信心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第四,通过解决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学生能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岗位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构建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了高职教育与应用本科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建设思路,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檀祝平.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80-83.

[2]张祖华,丁泗.高职与本科“3+2”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3):27-28.

[3]郭德怀,王峰.高职院校“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4(5):84-88.

责任编辑 王国光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音乐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教学

现代音乐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目睹了在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上多次的演变和革新。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对音乐教育所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们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不仅带来物质技术层面的影响,而且从思想观念上对音乐教育的创新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AI和IT,即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这两项20世纪重要的科学技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当我们在讨论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演变的过程时,不能不提及AI/IT技术对今天音乐教育理念的形成,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

一、早期AI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AI即指人工智能技术, 它是上个世纪中叶提出并获得了广泛发展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它是将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多门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门交叉性学科。人工智能的研究课题涵盖面很广,从机器视觉到专家系统,包括了许多不同的领域。 这其中共同的基本特点是让机器学会“思考” 。[1] 实质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机器可以仿真人类的智能行为,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的领域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为一种智能化技术,AI最早被应用于音乐教育领域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将AI技术应用在电子键盘乐器中,推出了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电子合成器。这种乐器的问世刷新了乐器史上的一项新的记录,即一种乐器能够存储并演奏多种乐器音色,能够随即演奏、随即变更音色,而且还具有体积小,便于搬运携带特点。随后。音乐教育家们也看到了这种乐器的在教学上的实践意义,将这些乐器引入到了音乐教育领域中,其目的是为在课堂上实现群组教学提供可能性,而没有想到这些新兴的乐器会对今后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正如美国音乐教育理论家米切尔 · L · 马克在他的《当代音乐教育》中所说:“当初(20世纪60年代)电子音乐只是被看作音乐学习中的一种形式,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来加以学习,而并没有看到这种电子音乐在未来学校音乐教育中能够产生的潜在可能性”。[2]在当时引进这样的新型乐器主要是想利用其智能化功能来开发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改变长久以来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当时的教育者们对这种乐器抱着一种探索性的态度来赋诸教学。大多数的音乐教师还不熟悉这种新型的电子乐器,还没有认识到这种乐器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中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即使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只有少数的、较专业的学院开设了相关的电子音乐课程,但是无论怎样,至少我们目睹了早期智能化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早期应用。

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随着人工智能化技术的日益发展,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电子乐器,如合成器或者称为音乐工作站等等相继面市。它们带来了更加智能化功能特点,不仅能够存储大量的乐器音色,同时还能够以编程的模式进行多重声部(复调式或者和声式)的音乐演奏,更重要的是它们拥有更加强大的音序功能,能够按照主体给出的指令进行一定程序的编辑以及信息处理等智能化“行为”,这些音序功能和编辑功能是任何一种传统乐器都无法比拟的。这种新型的智能化乐器的推出让音乐教育者们不得不去寻求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这些新兴科技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挑战。以前需由多人才能够协同完成的演奏行为现在由一个人就可以在这样的乐器上即时完成。这一现实情况不仅为教育者们启迪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即时作曲,即时播放,教师的教学意图也能够在课堂实践中得到即时的实现。随着这种实践的进一步深化,为后来的“体验音乐”、“体验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提出作了实践上的准备。

到了90年代,那些便携式、功能更加强大的智能型电子乐器成了许多学校音乐教学的主要工具。许多电子乐器生产厂家还推出了多种形式的智能钢琴,只要按动电钮,钢琴就会按照设定的程序自动演奏各种技巧的钢琴作品。新的音序功能代替了原来的手动模式、更加人性化的编程功能替代了笨拙的操作方式,这些新的合成器与原来的电子乐器在音色品质、发音方式、演奏的效果以及音序功能等方面都不一样,人们对这种新的电子乐器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和信息的包容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这些电子乐器的音色品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和多种音序功能的开发成功,教育者们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普遍推广这些乐器,无论是在高等音乐教育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都能见到这些乐器的身影,诸如钢琴课群体教学、音乐理论教学、器乐合奏等。在提高学生认识音乐元素的能力、开发学生课堂上的动手能力等方面,这些智能化的乐器在这个过程中的确起了重要的作用,很快它们就成了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当时在美国许多学校都引进了电子乐器和合成器的合奏课程,诸如伯克来音乐学院、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克罗拉多大学等均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二、AI/IT技术使音乐教育走向数字化、信息化

到90年代中、后期,由于电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之相关的智能化的音序软件不断面市,电脑作为中枢系统开始同合成器以及音乐工作站相结合,构成了一个更加智能化的音乐操作系统,即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数字音乐系统。这一系统的开发成功,使原来依靠合成器或者音乐工作站来处理编程的任务现在交由电脑来完成,这就使得这一新型系统的音乐数据的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信息的容纳空间得到大大的扩展。(见图一)

(图一)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中,电脑音乐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系统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动态的音乐数字化、信息化的编辑操作系统。由于同电脑的结合,这个音乐系统除了智能化的操作更加方便外,信息化、数据化的功能得到加强,使用者可以随意地编辑、修改、录制、播放所记录的MIDI信息,对各种音乐元素进行人工智能化的处理,因此可以说这个时期是音乐教育中,AI/IT技术综合应用的时期。现在这种功能强大的教学辅助系统为学校音乐教育走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9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中,电脑音乐已经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被纳入到了专业音乐课程中,各国的中小学校均建有不同规模的电脑音乐教室,并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音乐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重要环境。

课堂中引入这一音乐系统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有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课堂教学中展示出几个突出的有利因素:其一,学生可以利用这一音乐系统,亲身触及、感知那些神秘的音乐符号。其二,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音乐知识和有关乐器的知识,学生能够立刻在这种电子乐器上付诸实践,通过实际的弹奏学生很快就能够感知、了解音乐元素的功能和特点,对掌握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三,在课堂上,教师还能够利用这种乐器与学生进行音乐上的互动交流,例如,教师先弹奏一个应句,并要求学生弹奏一个答句;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键盘上进行乐句的模仿和发展,这样教与学这两方面就可以真正的互动起来。总而言之,把这种设备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体验音乐的可能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像以前,只是听老师的口头讲解,现在他们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去亲身感受音乐、认识音乐、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以一种主动的心态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去感知那些音乐元素以及理解这些音乐元素在音乐建构过程中的功能和构成方式。

在高等音乐教育层面,在众多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系都开设了电脑音乐课程,例如,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维多利亚等大学均成立了电脑音乐实验室,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对这种新兴教学系统以及它在教学中的应用潜能展开学术性的研究,探索电脑音乐与传统音乐在构成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这种音乐系统在现代音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近20年来在整个国际音乐教育领域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发展趋势,即摈弃了那些落后的、与新世纪新时代不相融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力求探索新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思路,以至能够满足新世纪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和要求。新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要求音乐教育要与时代同步、要把当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即时的应用到音乐教学中,把多媒体传播技术、信息网络、电脑科技同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密切的联系起来。

三、IT技术促进音乐教育网络化教学

到了90年代后期,那些高度智能化的音乐软件的开发成功使原来的电脑音乐系统如虎添翼,在这一新兴的音乐系统就如象给传统教学方法注如了一针强心剂,音乐教育中相继增添了一些新兴课程,教学手段也更加智能化了。在高等音乐教育中,作曲、配器、作品分析等课程都采用了这些先进的智能化教学手段,使原来只停留在谱面的符号记谱现在能够在课堂上即时聆听、即时修改,能够进行各种程序的编辑和信息处理。电脑音乐系统高度数字化和人性化的音序编辑功能为音乐教育真正能够进入数字化的教学时代创造了条件。学生真正能够应用电脑音乐系统来认识了解音乐中的那些概念、符号、元素的功能意义,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融入到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这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去亲身感受音乐、认识音乐。[3]

特别是MIDI数据双向交换器(MIDINet)(见图二)的开发成功,使音乐课堂的网络化教学得以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随意进行MIDI数据信息的交流。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他们在教室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的想象,主体的创作意识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之间成为整个课堂相互关联的群体,因此这一系统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潜能,使课堂处于一个互动的音乐环境中,使原来单机形式发展为同步的群体操作系统(见下图)。这种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连成一个整体的互动关系,它将传统的音乐符号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式在一个局域网的范围传播,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得到即时的沟通和交流。

在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技术成就中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这一技术在网络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展示。如今的网络成了当今最具诱惑力、最令人兴奋的资讯工具。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声像具全,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以多视角、多方位方式来传播丰富的资讯。[4]

网络信息技术给音乐教育带来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给传统音乐理念带来的冲击;二是改变了音乐资讯获取的方式。我们看到互联网不仅仅是带来丰富的音乐资讯,最重要的是它打破了音乐教育的传统理念,音乐教学从原来教室的区域走出了校园,甚至走出了国家的区域局限。由于有了互联网,远程音乐教学成为了现实。通过网络我们不仅能够进行远程的音乐理论的课程教学,而且能够进行乐器演奏技巧等方面的教学,突破了传统器乐教学那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例如多年来爵士钢琴家马克·弥勒就是通过网络这种非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爵士钢琴教学,通过互连网他教学生怎样去建构爵士乐的和弦以及怎样在钢琴上弹奏爵士和声。现在他(马克·弥勒)已经在网络科技的世界中开辟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音乐教学的平台。[5] 音乐教学不再仅仅局限在一个教室里,它可以跨越一个教室、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可以实现跨国度的教学交流。然而对学生来说,并非在网络上触及的任何音乐现象他们都能理解、接受,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增加网络音乐教学这样的课程,一方面,利用网络丰富的资讯为我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网络教学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资讯的讲解和指导,扩大学生对不同音乐现象的认知和理解。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学校的音乐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使我们教学的范围扩大了。众所周知,当今的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从网络上获得音乐资讯要比我们从书本上来得更加便捷、更加丰富得多。由于网络上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因此我们在获取知识时以多种感知渠道来扑捉知识信息,它让人类认知系统的巨大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图二)

对音乐教育来说,网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是传统音乐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那就是它的远程的适时性的交换功能。这种适时性能够从两个方面体现,即音频数据文件和MIDI数据文件的适时性传输。首先,音频文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输和聆听,音频文件的播放软件和平台比较多样化,传送和聆听也比较容易。然而MIDI文件的读取和聆听就要有特定的平台和软件来实施。但是无论怎样,有了互联网这种交互性的传输工具,我们就能够实现远程的信息交换。对学校教育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音乐构思可以及时的传送到网络所能够到达的每一个地方,并能够及时地从对方获得反馈信息,同时也能够及时的聆听到地球另一端刚刚问世的音乐作品。由于通用MIDI(General MIDI)的标准化的优越条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将(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写作编辑好的)MIDI文件格式的音乐作品以传送到世界各地,同样也能够读听来自世界各地以MIDI文件格式的音乐作品,这样就能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来分析、阅读这些作品的和声语言、配器手法、织体结构等相关技法,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乐谱的分析上,而且可以从音响上获得感受。

今天的网络已经延伸到学校的教室中,它把一个活轮活现的音乐世界带到课堂上,并展现在每一个学生面前,学生的视野由原来的书本范围扩大到了整个世界的音乐资库中,学生可以从中读取大量的音乐资讯,而我们获取教学素材的范围也不再仅限于一个图书馆,而是世界范围的音乐资讯网络,例如,在网站Classical Music Archives上,你能够听到来自世界2001位世界著名音乐大师所创作的37,121首完整版的经典音乐作品的音响资料,以及有关这些音乐资料的详细说明和解释。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而且随时可以触及的多维资讯媒体,成为扩大和丰富我们音乐知识的一种灵活而实际的工具。[6]

网络化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或者校园内局域网的互动交流,而且这种交流的范围可以通过E-Mail、QQ、Google、MSN等互动传输工具扩大到校园外、甚至整个世界的范围内。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音乐构想和音乐作品传送到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也能够从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获取全新的音乐理念和音乐素材并进行交流,真正做到置身于世界音乐的浪潮之中,身处于当今音乐资讯的最前沿,使自己融入到整个世界音乐文化环境中去。

在今天,AI/IT技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是见惯不惊,但是当我们回首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没有人会怀疑它们给音乐教育的更新发展带来的强烈冲击,没有人会怀疑这些现代科技对新的音乐教育观念的形成和新的教学手段的实现产生的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的音乐教育者肩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我们应当力求将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成就应用到音乐教育的实践中,使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融入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浪潮中,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共同进步。

责任编辑:李姝

参考文献:

[1] 关关.人工智能简介 [J].九章,1999(1).

[2] Michael L. Mark.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 2nd ed[M].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86.

[3] 谷勇.Experience Learning with MIDInet[M].Curriculum Innovation in Music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03,pp113-117.

[4] Karen C. Cohen.Internet Links for Science Education: Students-Scientist Partnerships, (Ed)[M].New York: A Division of Plen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7

[5] Sandra Guy.Using Internet to help teach music chords[OL]January 11, 2006BY SANDRA GUY SUN-TIMES COLUMNIST. http:// suntimes. Com /output /zinescene /cst-fin-ecol11. html

[6] Brian K. Shepard.Teaching Music Through Advanced Network Videoconferencing[OL]. http://music.ou.edu/academics/technology/masterclass/

Modern Music Education and AT/IT Techniques

Gu Yong

on each other. The utiliz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akes place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

providing intellectualized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for classroom-teaching .In particular, the

computer music systerm and high-intellectualized musical software pave the way for new teaching

methods and also provide a way for getting the world-wide music information by making the best

of internet .

key words:modern music education ; techniqu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digitalization ; informatization ;

cyber-teaching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采购制度改革;任职教育;人才培养

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化,西亚北非东北亚等地时局动荡不安,周边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多;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军事科技不断向前迈进,武器装备更新周期快速缩短。顺应世界形势,加快推进我国武器装备建设步伐,建立新形势下的装备采购制度成为目前装备发展亟待破解的问题。根据装备采购工作的现实需求,加强装备采购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作为培养装备采购人才队伍的基地,完善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装备采购任职教育成了一项重要课题。

一、装备采购建设工作和军事代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深化装备采购制度和军事代表制度改革,是胡主席和中央军委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军队进行改革的重要任务。军委四总部《关于深化装备采购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深化装备采购制度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2010年军委确定海军作为试点承担装备采购和军代表制度改革,并新成立了装备采购中心、装备招标中心和装备合同监管部,标志着我军装备采购与军事代表制度改革试点启动。结合近年来一些试点单位的经验体会和实地调研情况分析,目前装备采购建设和军事代表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装备采购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阶段的装备采购管理体制运行效率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军的装备采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装备采购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由于装备采购管理部门不同,装备科研、采购、保障不能系统地展开和实施。武器装备采购不能够从全局性、全系统性出发处理问题,与我军全寿命管理要求不相适应,降低了整个装备采购工作效率。

2.竞争机制不完善、理论体系不深入

现阶段的装备采购还多少带有计划经济模式的色彩,大多数军工企业是国有控股,形成了一定的垄断,这样必然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未能形成有效的竞争性采购。这些因素导致国家资源浪费、技术改革动力不足,不利于装备技术的提高。近几年来我国装备采购工作虽在科学化、规范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对于掌握装备采购规律和特点的具体指导性政策仍然比较薄弱,理论体系研究不够深入。

(二)军事代表队伍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顺应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装备采购人才队伍显得重要而紧迫。当前,军事代表虽已发展成为一支比较完善的队伍,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1.军事代表结构不合理,专业需求不对称

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和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高素质装备采购人才数量不足的现实和武器装备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装备建设急需破解的瓶颈;同时,世界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电子化的特点对装备采购人才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军事代表中普遍存在专业素质结构不合理、技术需求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问题。

2.在岗位培训和教育学习上存在不足

军事代表踏上岗位前都要进行初职教育培训,在这个阶段的培训中,对军事代表的工作只是做个简单的介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讲授。岗位任职期间的培训大多是普及性知识和质量管理、审核等,对财务管理、预算控制、法律法规的知识传授尚且缺乏。因此说,岗位业务培训现状还不能满足人才需求。

二、装备采购体制改革和军事代表制度改革方向

(一)调整改革装备采购管理与职能相对分开的组织体系

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装备采购实行集中统管、系统中部门又相互独立的组织体系。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又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为更好实施装备全系统、全寿命、全过程管理,应建立装备采办组织体系与智能分工相对分开、相互配合的运行机制。

(二)建全装备采购评审和监督机制为我军武器装备的质量提供保障就要建立相应的评价监督机制

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武器装备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也要与之相适应。建立一套健全的、独立的评价体系、科学系统的理论方法、一支高素质的军事代表评价队伍和严格的评价规章制度,为装备研制和生产提供保障,并要求在评价审核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走走过场。

评价和监督机制要对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质量水平进行评价,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支持。同时在武器装备合同的履行过程中要加强对军工企业的监督包括项目进度监督、项目经费监督、项目风险监督。以依法监督为原则,行政监督和专业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辅助。使得在装备采购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完善军事代表职能调整和体制管理

突出军事代表的合同履行和合同监督职能,军事代表合同履行职能对应于装备承制单位的合同履行义务,作用于装备研制、生产、修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军代表的职能调整将加强其合同履行和监督职能,依据合同和法规标准对装备进度、质量、经费进行监督。同时对于军代表的体制管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对于其共同性业务实行归口管理,根据各兵种专业性需求进行分管,形成一套相互结合的军事代表体制管理,即按照集中管理、机动派出的原则,对派驻军工企业的军代表优化重组;建立军代表系统独立的保障体系,不再依托厂所保障;对从事武器装备科研订货工作的军代表实行职业资格培训、考核、注册和管理。

军队装备采购制度和军事代表制度调整改革,有利于我军装备采购的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和国防工业体制改革的加快推进。通过对装备采购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调整,构建起职能健全、组织精干、机制科学、运行高效的装备采购和军代表工作新的管理体制。

三、适应装备采购改革方向,完善装备采购任职教育

宁让人才等装备,莫让装备等人才。为推动这两项改革,推进我军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抓好装备采办人才队伍建设,这也是实现武器装备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人才队伍的现状与装备需求发展还有脱节,作为培养装备采购人才的院校教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需要。

装备采购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同时还要熟悉掌握军事科技和高技术知识,这就要求军事代表要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同时军事代表又承担着部分管理工作,因此装备采购人才还要具有科学谋划、协调沟通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着眼装备采购岗位需要,培养人才各项技能

军队院校教员要紧贴装备采购岗位任职需要,针对不同岗位专业领域和不同兵种知识结构,着力培养装备采购人员在实际岗位上的专业知识需求。提高知识技术水平,提高所传授的知识的针对性。结合不同学员所处的岗位层次和阶段,分别开展岗前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管理职能培训。针对不同学员层次,制定不同阶段的培训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化、实践性强的职业培训。

(二)针对军事代表职能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设置

突出任职特点,实现教学由传统型向引导型转变。任职院校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要发挥其实践教学的作用。由于大部分学员都具有岗位工作的经验,在对军事代表和采购管理人员的培训上就要注重突出学员自主性的学习。同时,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通过教员引导、课堂发言、第二课堂、现地教学、教学观摩、联教联训、举办讲座等形式培养学员的实践锻炼能力。坚持针对学员需求设置内容,不断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装备采购干部学员培训对象较为灵活,周期随机性大,学员所需要的知识速度更新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课程设置上要遵循专业化、灵活性、多样性原则。装备采购人员在工作中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法律、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第一出发点,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明确教学任务。从专业领域设置课程,同时注重层次性。从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战争要求出发编写配套案例教材。

(三)建立一批适应新条件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目前在装备采购干部培训中,教员队伍出现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的现实问题。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和军事代表改革中,教员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员要先于改革适应新形势、把握动向、扩充知识。教员队伍数量不够时,可通过聘请军内专家、军民融合式教学等形式丰富师资来源。

在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与军事代表室之间增强人员交流,一方面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另一方面将实践中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内容中,保持教学内容与装备采购发展趋势相一致。建立各个领域专家库,专家可以来自地方院校、研究所、科研机构,也可以是军内著名学科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实现军民融合、军内强强合作,充分利用这些专家成员,定期组织对装备采购教员的培训。教员自身要提高业务素质,通过定期培训、教学访问、基层部队代职锻炼等形式提高专业性、针对性以适应新要求。

(四)适应新形势调整任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在装备采办学员任职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切入主体的理论阐述、课堂的讨论等,虽然教学内容准备比较充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内容不够饱满、理论深度不够,缺少能解决现实中遇到问题的环节设置。因此可以通过改进以往的教学方式,增加案例分析式、互动研讨式、实践教学法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是教员在上课之前可以根据学员日常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设置课前案例分析,教员作为案例讨论的引导员,对学员组织分组讨论;利用课堂知识在案例讨论中回答问题,也可以课后进行,最后形成解决方案,教员对所做方案进行最后的评论。

二是调节课堂气氛,让学员成为课堂的主角,由学员提问,教员作答的形式;还可以有目的的设置问题,引出所讲内容,如先由学员利用课下时间进行阅读,带着问题来上课;教员也要有意识的引导学员养成自学的能力,在互动式教学时,教员通过在学员自学的基础上,找出薄弱环节设置问题,让学员讨论最后由教员总结观点,提炼内容,这种方法也要求教员有很好的理论积累和思维能力。

三是实践教学法,在培训期间组织现地教学或参观,通过对军工企业的参观学习,使学员对理论知识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对装备采购流程有更加系统的认识,通过现地教学或参观还可以提高学员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各个国家都在进行装备采购制度改革。我国的装备采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装备采购制度改革也必然加快实施。认清当前装备采购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解决这些问题对装备采购任职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军队院校应把握住时机,完善装备采购任职教育教学体系,为装备采购制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邓晓军.完善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对策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0.[2]邓建华.中国新时期军事装备人才建设[D].吉林大学,2008.

[3]陆阿坤.新军事变革中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

[4]温海涛.国防采办改革的制度经济分析[D].吉林大学,2008.

【责任编辑:王红军】

教育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资源资源浪费优化配置

尽管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高校教育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在资源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高校教育资源配置还存在浪费问题。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分为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配置。宏观层面的配置主要指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微观层面的配置主要指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受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在高校教育资源不足的形势下,如何优化高校之间的资源配置,如何提高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影响高校发展的关键。

1 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了大众化初期阶段。近十年间,尽管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有了很大增长。普通高校经费总投入从1999年的704.23亿元,达到了2007年的3634.19亿元,年均增长52%。但同时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也在迅速扩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从1998年的36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004万人。由此可见,虽然高等教育经费的总投入有了迅速增长,但是相对于迅速扩张的办学规模,生均投入变化却不大。此外,在这十年间,高校的人均用人成本至少翻了一番。所以,如果把物价指数、用人成本等因素一起考虑,高等教育实际的生均投入是下降的。此外,据统计,目前社会捐赠、校办产业、社会服务用于补贴教育经费的部分仅占高校全部收入的1%。豍综合来看,高校的教育资源投入是不足的。

2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浪费现象

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浪费,主要表现在:

2.1 规模偏小,人力资源利用率低

规模偏小既包括高校的办学规模偏小,也包括开设的专业规模偏小,这是从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宏观层面上分析的。首先,高校规模不均,普通高校校均规模从1993年的校均2381人,增加至2007年的校均8571人,豎高校在规模上取得很大发展。但是截止2007年普通高校校均不足2000人的高校仍有227所,按照最低标准专科院校校均规模2000人以上计算,近11.9%的高校规模偏小。其次,高校新增专业多,截止2007年5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布点33000多个,其中2003-2007年,我国新增设了11 455个本科专业,有些高校的新专业数量已超过“半壁江山”。豏各专业招生数量不多,各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足,教师利用效率低。高校规模小,专业规模小,高校内部专业性强、方向性强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固定成本周转率低,造成固定资源的闲置浪费。

2.2 校舍和贵重仪器利用率低

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高校为了缓解教室、宿舍、实验室和图书馆等资源紧张问题,纷纷投重金进行校园设施建设,借用国家对教育的优惠政策,大肆征地扩建校园。2005年高校教学行政用房比2000年增加2.2倍,年均增长26.1%,2005年仪器设备比2000年增加2.3倍,年均增长27%。国家扩招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高校资源的利用率,但有些高校为了吸引学生,加大校园建设投资力度,新建教室、实验室、宿舍等设施,导致紧缺不足的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其次,由于高校规模扩大,各学院从各自专业和学科的发展考虑,争夺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实验设备,导致有些资源相对过剩,学校各部门间资源无法共享。世界银行曾经对我国高校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利用率做过统计,在60%以下。另据国家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仪器设备有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价格昂贵的大型科研装备的利用率最高不过15%。一些资源重复设置造成资源浪费,利用率偏低。

2.3 固定设施设备频繁更换

目前高校经费存在经费不足和浪费并存的矛盾问题。尽管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力度,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经费仍显不足。在高校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高校经费的使用仍存在浪费现象。一些高校领导大力投资政绩工程,重复建设校园,重复铺设校园路面,建设本校标志性建筑。某高校四年内,校园围墙翻盖了三次,校园主干道铺设了三次。高校办公室用品频繁更换,教室实验室办公楼频繁装修,实验室设备不断更新。学生宿舍凳子换新的,电话换新的。原本没必要更换的设备,频繁更换,这样不仅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国家资源的浪费。

3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浪费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缺乏监督指导

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办学体制步入市场化。办学单位为追求办学效益,很难从国家的角度考虑教育资源的效益。有些高校以赢利为目的,只重视学生的数量,忽视学生质量的培养。只重视校园规模办学设施等外延式发展,忽视内涵式发展,造成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比例不均。合并的高校重视形式的合并,忽视了图书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充分共享,导致高校资源利用率仍然不高。尽管国家有一些政策措施,指导高校如何办学,鼓励撤销合并一些规模较小、效益偏低的学校,限制办学质量不达标学校的招生数量等。但(下转第84页)(上接第61页)高校规模过小,教学质量不达标现象仍然存在。国家地方应及时给予高校发展规划指导建议,加大对不规范办学行为的监督力度。

3.2 “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总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高校办学单位虽属法人,但执行者是自然人。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人都有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势。各高校为了获得更大的收入,尽力争取国家的拨款。高校管理者在高校内部进行资源配置时,虽然以高校利益公共利益为中心,但避免不了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当高校资源分配管理者在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协调不当时,往往造成资源浪费,资源配置不当。

3.3 利益寻租

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目前高校办学体制尚不完善,经费使用监督不力的现状,为寻租活动创造了条件。比如,家具公司为了出售更多的家具,游说有关负责人,更换学校办公桌椅等。利益主体为了获取利益,通过游说,贿赂,找关系等方式,向高校销售过多产品,造成高校内部资源浪费。

4 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建议性对策

4.1 给予科学的发展指导

在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努力提高高校内部资源的利用率,优化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配置。但高校进行内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往往缺乏科学的指导,缺乏清晰的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体系。国家应该根据统计数据,采用可计量方法,计算出不同类型高校的最优办学规模区间和不同专业的专业最优规模区间,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利用率评价指标体系,为各办学单位提供理论数据。高校可以参考不同类型高校的规模区间和不同专业的专业规模区间,调整高校的办学规模,调整高校内部专业结构。国家或地区也可以依据这些理论数据为指导进行高校教育资源配置,调整高校的整体布局,限制高校的发展规模。

4.2 重新整合教育资源

这里的教育资源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国家或地区内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整合;二是微观层面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整合。从国家或地区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考虑,对于规模不经济的高校,要进行合并,或区域内建立大学城,实现地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在高校内部尤其是合并的高校,要精简行政机构,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合并的高校内部教育资源要重新配置,各单位和部门之间要有机融合,校舍、实验室、图书馆、仪器设备要最大程度的达到资源共享,教学科研方面要相互交流沟通。

4.3 明确学校组织性质

学校组织的经营活动具有自利性质,都有追求高校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倾向。但学校与企业不同,企业生产的是产品,且生产周期短。学校是培养人的主要单位,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知识生产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学校的经营目的是非盈利性的,学校资源配置方式要受教育规律的制约。高校在配置教育资源时,首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

上一篇:家庭教育毕业论文下一篇:高校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