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意义论文范文

2023-03-03

教育意义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从体育礼仪教育的特征及内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礼仪教育的社会需求,高等体育院校开设体育礼仪课程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对高等体育院校开设体育礼仪课程进行了探讨,旨在给高等体育院校进行课程设置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礼仪;课程设置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人们勤劳勇敢,热爱和平,热爱体育运动,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体育院校学生的礼仪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涉及到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和未来。在这个全民健身,全民运动的年代,我国的体育产业迅速发展,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是体育产业中的引领者,是传播我国体育信息的联络员,他们肩负着传授我国体育文化的重任。因此,在体育院校开展礼仪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以文明有礼和道德修养的良好行为来表现体育精神,为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奠定基础。

一、体育礼仪教育的特征及内容?

当今的体育教育课程的标准是适应社会需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而体育礼仪教育课程正好符合体育教育新课程的标准。

(一)体育礼仪教育的特征

1.体育礼仪教育是身体教育的另一种形式

从对体育院校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优势看,迈进新世纪的体育教学逐步建立了较完善的科学体系。体育礼仪教育能打破以教室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限,让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试验大课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礼仪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并在其中理解和形成良好的体育社会交往。高等院校体育礼仪课程务必展现学生自身的性格特色,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全动性,积极性,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国际范”。

2.体育礼仪课程教育目标直指学生综合素养

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高校体育学习的目标。在一些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中,只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人文文化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欠缺。假如继续如此,我们又何谈学生礼仪素养和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何谈生命意义的实现与价值观的超越。体育礼仪是从道德上告诉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言行与举止。并且根据规范的行为和准则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提升,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和专业水平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体育礼仪教育内容

体育在人类文化的形成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开始就受到礼仪文化的影响,不仅有着强烈的地域性特点,还有着鲜明的国际性特点。在国际的大型体育赛事中,已经不是一般性的竞技,而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体现与较量。从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及观众的个人形象礼仪,到体育赛事礼仪,再到体育服务礼仪,并且从不同专项讲授不同专项的礼仪要领,这正是区别于其他领域礼仪的内容。事实上,无论是挥汗如雨的训练场上,还是在热情洋溢的竞赛场上,甚至到万众瞩目的运动会开闭幕式上和热情满满的观众席上,以及生气蓬勃的大学体育课上,体育礼仪时时刻刻彰显出体育丰富的内涵与无穷的魅力。这些体育礼仪知识有助于提高体育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并进一步通过这些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礼仪教育的社会需求

(一)体育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礼仪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人,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必须要具备基本的社会常识、道德规范、价值判断和基本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生活。高等体育院校学生受自身专业的影响,最终踏入社会是以自己的专业为立足点,因此,很大程度上专业的导向就决定了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而言,他们未来的职业导向是体育产业中的人,所以体育礼仪教育课程是必须要存在的。

(二)体育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体育运动是群体性运动,所以在其参与的人存在着种族,习惯及行为上的差异。但国际上交往的“通行证”就是礼仪。个人仪表礼仪是对外交往的第一名片,很多体育院校专业学生不注重个人的仪表,仪态,举止不雅,使得他人对体育专业学生产生偏见。体育礼仪教育能改善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有效增加群体之间合作沟通能力,使体育活动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果大家都知礼,懂礼,行礼就能很好地协调和维系体育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建立友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运用体育礼仪知识,塑造内外兼修的良好形象,是体育礼仪的最终目的。

(三)体育礼仪课程为构建行为规范准则设立训练平台

体育礼仪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交往中所应该具有的表示敬重,友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其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参与者及体育仪式之间的相互关系。[1]也就是说,在体育活动的交往过程中要通过内心美好之情来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以个人良好的形象来展现我们个性独特的行为规范,让行为举止元素来增加我们个人的魅力及优雅的风度。体育礼仪的教育有别于其他的课堂教育,它不是以书本教育为中心,它是一门实操性极强的特殊课程,虽然教育目的与其它门类相同,但体育礼仪的教育平台及教育方式的不同,使学生真正地从思想上、行动上深刻理解礼仪的真正内涵。正是这样特有的教育及训练平台,才吸引现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兴趣。利用体育礼仪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及新颖性将学生吸引起来,进而灌输学生更多的体育道德知识,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高等体育院校开设体育礼仪课程的途径

(一)独立专设体育礼仪课程

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礼仪课程,并且通过学生的反馈测评看,学生们在这个课程上得到了综合素质及知识的提高。但是,体育院校至今没有独立开设关于体育方面有关的礼仪课程,对体育专业的专门性礼仪没有得到具体的讲授和分析。在高等体育院校全面开设体育礼仪课程,从通识教育到专业选修,再到基础教育,这样全面地渗透礼仪知识,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课程设置形式可区别对待,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开设时间最好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让学生在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就能系统地学习体育礼仪知识,并能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不断实践,这样他们毕业奔赴工作岗位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礼仪修养。运用独立的课程设置,能更有效,更针对地培养高等体育院校人才。

(二)体育礼仪教育渗透体育专项课程

经过实际调查,现今高等体育院校学生对体育礼仪知识的掌握微乎其微,要改变学生对体育礼仪教育的认识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过程,礼仪具有传承性及多样性,这是礼仪独特的属性。这就要求在继承传统及规律的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育专项,设定体育礼仪目标及重点要有所不同。突出专项特色,挖掘适用于不同项目的礼仪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力争课程设定能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依据,在体育专项课程中,全面地渗透,采取区别与对待,针对不同专项,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需要针对培养。从专项训练中有目的,系统地灌输及渗透体育礼仪教育,让学生从运动中得到自我素质的提升,使礼仪文化借助实践活动充分表达,从而提高自我约束及控制能力,塑造出良好的礼仪风范。

(三)在体育竞赛中渗透体育礼仪教育

体育礼仪教育涉及的学科广泛,涉及到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下要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礼仪活动,如组织观看一些重大体育比赛,通过观看及参与体育赛事,让学生总结观赛体育赛事存在的良好风范及道德缺失的种种事例,并通过案例的分析,进行知识的学习。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社会发展越快,对礼仪文明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当今大学生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运用礼仪修养的知识,这样才能融入到社会中。体育产业是当下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是展现中国国情,体现国家风貌的产业,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名片。作为中华民族的继承者,高等体育院校学生是体育产业的传播者,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礼仪规范,展现中华儿女赛场的英姿。但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体育礼仪课程不容乐观,而体育礼仪又是高等体育人才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所以建议高等体育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在不同课程方案中开设体育礼仪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果.体育礼仪对东道主形象塑造中的价值探析[J].内江科技. 2012,(8):43.

[2] 孙锡.新课标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J].搏击,2010.8.

[3] 程世帅.论中国武术礼仪文化的缺失与回归[J]. 博硕论文库.

[4]黄寿军.体育礼仪教育及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4).

[5] 李美莲.乌海市初中教师礼仪修养探究[J].教育管理,2010.

[6] 徐娜.浅析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活力,2010.8.

[7] 张彤,韩俊武,申洋.普通高校之礼仪教育观及其有效措施.时代文学,2008.1.

[8] 李杰,田菁.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9).

[9]许之屏.现代体育礼仪 [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常永娜.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开设体育礼仪课程的思考[J].学校体育,2014.29.

[11]蒋璟萍.高等院校开设礼仪的设想[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教育意义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观察到现今少儿校外舞蹈教育的现状——儿童舞蹈是为“父母望子成龙”、为老师“得奖荣誉”、为他人“随波跟风”而舞,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后果。作者为此进行了少儿舞蹈正确目标以及教育管理策略的探究,让孩子们真正为快乐而起舞。

[关键词]少儿 校外舞蹈 教育管理策略

毋庸讳言,在观看各类少儿舞蹈表演时,总会出现一些所谓的高扬主旋律具有教育意义、表演技能高超却让小观众们看得莫名其妙的作品。就是这些不乏获得某级别高奖的所谓优秀的舞蹈作品,一味地强调所谓的技巧、高难度、教育意义,使少儿舞蹈走上了艰难的“杂技之旅”和“说教之路”,此类作品的盛行,一方面削弱了少儿舞蹈作品中本应展现的童真与稚气,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舞蹈主体——“少儿”的缺失。从事近二十少儿舞蹈教育教学的笔者不禁要问:我们的少儿舞蹈究竟是在为谁而舞?

一、少儿校外舞蹈目标不明及其教学后果

1.目标之一:为父母“望子成龙”而舞

在市场经济体制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还没有彻底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的父母为了孩子绞尽脑汁,急于求成。不少家长送孩子学习舞蹈的目的并不单纯:背负“特长生”之名拼命考级,无非是为考学能多加几分;花大价钱送入专业院校,无非是为避开升学的竞争。在这种利益趋势下,势必认为舞蹈训练要求越严越好,学会空翻、抢脸之类的高难度技巧,才是学有成效。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舞蹈培养陷入误区,家长含辛茹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换来的却是孩子沉重的负担。在重担之下,孩子们原本的童心被抹杀了,童年应有的快乐、舞蹈本身的快乐被剥夺了。

2.目标之二:为老师“得奖荣誉”而舞

虽然在少年宫等不少培训机构有成千上万的孩子被家长送去学习舞蹈,虽然上至文化部门中国舞协下至各县市区文化教育部门,都定期举办少儿舞蹈创作表演赛事,各地不断出现优秀少儿舞蹈作品和表演人才,培训老师赚得盆满钵满,编舞人员奖项丰收,但是真正给孩子们带来了些什么?

有些少儿舞蹈老师在训练、编舞中也过分强调技巧,在舞蹈中为技巧而技巧的做法也不鲜见。一些不是很专业的老师更是为了技巧的需要增加一些强度训练,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当,给孩子生理上甚至心理上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更有部分舞蹈创作者纯粹为了获奖,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进行填鸭式、超负荷的强化训练,最后虽然获了奖,可是舞台上的笑脸是千篇一律装出来的,好看整齐的舞姿是死扣出来的,在孩子的心里舞蹈带给他们更多的是老师严厉的训斥和同一动作反反复复练习的厌恶。

3.目标之三:为他人“随波跟风”而舞

还有的家长是随大流、跟风走,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否喜欢舞蹈,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舞蹈,只是看见邻居的孩子、亲戚的小童跟着一个班级、一个老师在学习,觉得很不错,反正进行形体的训练,身材塑造,或者贪图方便,仅仅为了让孩子有个去处,根本不问不顾不恰当的舞蹈教学可能带给他们苦恼。

似乎为他人“随波跟风”而舞的不良后果较之前两者要轻,其实不一定,这类家长往往缺乏主见,优柔寡断,忽视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也没有自己的主意,那么孩子也照样成为教学目标不明的受苦受难者。

殊不知,舞蹈在各门类艺术中是最能表达人的快乐情感的。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经典之语高度概括舞蹈的来源与真谛,而一部分少儿舞蹈工作者却在利益驱动下,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不仅泯灭了舞蹈艺术最本质的美与真,而且更为惋惜的是还以花朵少儿被身心摧残为代价。这正是少儿舞蹈目标不明的最另人扼腕的后果!

二、少儿舞蹈正确目标及其教育管理策略探究

1.明确人本化目标,对准少儿聚焦

近二十年来,笔者从事校外舞蹈教学管理工作,认为校外舞蹈教学应该遵循校外教学的特征进行培养和教育所参加活动的对象,此外校外舞蹈教育教学培养的不是专业人材,而是面向广大少年儿童有兴趣的自愿者,所以无论在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有我们校外舞蹈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这样,少儿校外舞蹈必须聚焦“少儿”和“校外”二个关键词,重点又是“少儿”。

专业舞蹈教学原则与教学目标与校外教学的原则目标是有区别的。专业舞蹈教学原则应是认识与实践,启发与强制相结合,课堂与舞台相一致的原则。而校外舞蹈教学应从实际出发,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校外舞蹈教学活动目标是:通过舞蹈的学习培养少儿对舞蹈的兴趣;帮助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集体,团结互助,敬师爱长,吃苦耐劳,举止文明的品格;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有正确的身体姿态、动态、步态、情态和良好的音乐节奏感。

笔者一直从事着少儿舞蹈的教育和创作,经过观察、思考、培训和提炼,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舞蹈教育理念:少儿舞蹈是由儿童跳的,给儿童看的,儿童只有在舞蹈中自己娱乐自己,才能自己教育自己,少儿舞蹈应该半唱半玩半跳,轻松愉快,这才符合艺术教育的宗旨。少儿舞蹈最重要的是为孩子们带来快乐,在快乐中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和思想行为。这就是笔者提出的人本化少儿舞蹈目标具体内涵,可能还比较朴素、直白,可能还不全面、凝练,但是完全区别于以上急功近利、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目标。

少儿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少儿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是对我们少儿舞蹈创作者提出的非常严峻的课题。反对任何急功近利的舞蹈目标,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出少儿舞蹈人本化目标的理由。

当然如何实现人本化少儿舞蹈的目标,需要配套的教育策略,笔者跟教研室的同仁一起进行了立项课题研究探索,得出其他管理策略。

2. 洞悉儿童的特点,进行舞蹈选材

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少儿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及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少儿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少儿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

因此,在考虑舞蹈的题材时,应当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喜爱的、又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以用舞蹈所表现的、那些孩子们的游戏生活内容。并用儿童的眼睛来看世界,以儿童的思想感情来对待客观事物,从儿童的生活中择取舞蹈的题材,只有好玩、有趣,孩子们才爱跳、才爱看,才能达到百跳不厌、百看不烦的地步,才能为孩子们带来快乐和愉悦。

3.加强舞蹈游戏性,开展舞蹈创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少儿舞蹈一般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大致到学龄中期为止,年龄是从四岁至十四或十五岁左右。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他们日常生活,除了吃饭和睡眠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就是学龄期的孩子,在学习以外的时间,玩耍和游戏也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在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有权得到适当的营养、居所、娱乐和医疗服务。”另一条则说:“儿童得享有游玩娱乐的全部机会,其目的应与教育目的相同;社会和公共权利机构应努力促进享受这种权利。”根据这个特点,少儿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无疑应当摆在首位。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所以充分发掘舞蹈的游戏性,是舞蹈创作的根本。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激发跳舞的兴趣,真正爱跳舞。

4.讲究简洁和夸张,增色少儿舞蹈

少儿舞蹈所表演的内容一定要能被孩子们看明白、弄懂它的含义,小演员才能表演好,小观众才能接受。因此少儿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一定要单一、形象一定要独一,风格一定要统一。如对有情节的舞蹈,所表现的人和事一定要清晰、条理分明,不能逻辑混乱,使人不知所云;对抒情性的舞蹈(情绪舞),舞蹈所表现的人物的情感要鲜明,是喜,是怒,是哀,是乐,不能含混不清,人物性格突出,情节事件和矛盾冲突发展要简洁明了,否则容易使小观众如堕云里雾中,收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同时,舞蹈形象的设计要根据参加表演的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身体条件以及舞蹈基础来完成。

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少儿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笔者认为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比较适合少儿舞蹈所要表现的舞蹈形象。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少儿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动作设计不能超越儿童身体能力。在排练中,引导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与激情,并满足小观众的欣赏需求,少儿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小演员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情感,才能让小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理解舞蹈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从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5.追求方法科学性,提升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所以,舞蹈教师跟其他主课教师一样,也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不是仅仅为了完成几个舞蹈动作的教学。而上课是舞蹈教学的中心环节,通过上课可以检验舞蹈教师的全部修养,不仅可以检验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可以检验思想、道德理论水平。少儿校外舞蹈课堂教学是一门既科学又艺术的学科门类,需要不断的控索,追求创新、总结,才能使这一教学天地更加成熟,受到孩子、家长、社会的欢迎。

儿童舞蹈课结构基本上是以把杆练习和把下练习两部分组成,由于儿童的身体发育未成熟,所以,目前在身体训练方面采用地面训练作为主要的手段,使孩子们在训练中有支撑点和稳定性,不容易受伤,也能极好的掌握重心。把杆训练一般在提高班和表演班中进行,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较好的控制自已的能力,有较强的感受意识,所以在这个年龄段上孩子采用把上训练是合适的,当然把上与地面同时结合效果会更好。

(1)笔者在培训少儿舞蹈教师时,总结校外少儿舞蹈课堂教学四模型,四种模型有自己各自的特点和教学流程,需要有机结合、交替使用,概述如下:

①推新课模型。指导教师按教学大纲和计划、规定向学生教授新的动作或新的组合,由于是新内容向学生教育新的动作或新的组合,一般孩子最有兴趣,教师在推新内容前要讲解清楚动作的结构,示范准确到位,儿童的语言性要强,善于纠正,纠正时用语恰当学生易理解。

②复习课模型。指导对原来学习过的课程反复练习,包括上次课的原本重复及对所有学过的动作或组合的练习。要注意加强教师的亲和力和师德修养。

③欣赏课模型。该模型分为欣赏型与知识型,也可以两这有机结合,其作用是推动舞蹈实践教学的一种好机会,必须时让孩子们静下心来进行欣赏,同时,学习舞蹈的基本知识也十分必要的。主要内容有:欣赏优秀的少儿作品、学习少儿演员怎样训练和表演、表演过程中综合因素的感受。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剖析、讲解、点评,用准确的语言加深孩子们的理解,欣赏课注意课堂的节奏与情绪,秩序井然,当然不可忽视让孩子们自己来谈看法。

④考核课(汇报课)模型。又分为随堂考核型;抽查考核型;单元考核型;汇报演出考核型课。舞蹈课的考核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气氛营造都应该如同演节目一样,喜气洋洋,但又要使孩子们认真,充满信心,尽量避免紧张、消极的情绪;第二考核的类型可以多样,考核的主体也可以多元;第三考核后要有一定的评价,强调以鼓励为主。

(2)笔者还总结出少儿舞蹈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①兴趣激励法。巧妙引入,精心组织,激发少儿舞蹈的兴趣点,注重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

②目光暗示法。舞蹈教师目光平和,不能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用平和的目光引起孩子的注意。

③动作提示法。举手投足给人难忘的印象,动作应起到提示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你,配合你,不粗暴,不粗鲁。

④榜样对比法。采用别人优点作为指正某个人的缺点,效果往往会很好。

⑤情感渗透法。渗与透能使人深入心灵,教师尤其要运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骄傲、怕苦等类型的孩子,教师的情感情往往会出乎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6.提高教师亲和力,加强师德修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除了专业舞蹈教学方法要讲科学外,从舞蹈教育学的角度来讲,聘请儿童舞蹈教师时,我要求他们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注意舞蹈教师仪容仪表。包括幽雅得体、青春活力的衣着和装扮,不穿奇装异服。

(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课堂中要热情、可亲,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诚相待: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性,不挖苦,不讥讽,更不能污辱人格或的人骂人的恶习。

(3)课堂中多使用形象和启发性的语言。可讲一些高雅的笑话作比喻,教师多讲,多示范,争取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

(4)特别注意课堂舞蹈教学的节奏。有快,有慢,有张有弛,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

(5)要求课余辅导。舞蹈课一般不留书面作业,只求复习和练习,有可能给予辅导补充丰富课堂教学的不足或延伸。辅导的方式可以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给有表演机会的孩子“开小灶”,组织观摩和看课等。

笔者非常赞同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的:“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我们应用“童心”进行校外少儿舞蹈教育,让孩子们真正为快乐而起舞!

参考文献:

[1]程心天.儿童舞蹈教育、创作经验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2

[2]蒙小燕.谈舞蹈教学法的重要性.舞蹈,2006,(6).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海曙区少年宫)

教育意义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每个学科文化都有其基本的文化价值,每个时期的学科文化也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当前,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价值主要呈现出社会价值和本体价值两种取向,而现阶段,社会价值取向处于主导地位,但社会对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价值不只体现“为社会服务”,对成人生命的关怀也是其基本的义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本身的发展将逐渐成为关怀的焦点,这也宣示着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价值未来的发展取向——回归本体价值,即关怀成人生命的发展。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价值;取向;回归

作者简介:邓文勇,男,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学科文化是一个学科的灵魂,而文化价值是文化的核心。[1]有学者指出,教育价值的取向问题是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问题。[2]因此,有关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价值及其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也应是成人教育价值研究的核心问题。而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是一个多元价值的统一体,内容十分复杂,在此,主要仅就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价值及其当前和未来可能生成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探讨。

一、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价值的蕴意

(一)学科文化及成人教育学科文化

目前,关于学科文化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学科文化是人们在探索、研究、发展学科知识过程中积累并传播独有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3]英国学者斯诺则认为,学科文化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这就是说,其成员并不一定总是,当然,实际上常常并不总是互相完全了解的,但却是具有共同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标准和模式、共同的方法和设想。[4]那么,学科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或一个学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能彰显自身特色的学科知识、行为规范、价值认同和群落生活样态的总和。当然,学科文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影响下,学科成员共同活动形成的文化现象。

纵观人类教育学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教育学作为人类学科之一,与人类总体学科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5]成人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与人类总体学科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类总体学科文化,便会有什么样的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而言,也必然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文化,良好的学科文化也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识,也是其真正成为学科的前提。对成人教育而言,其学科文化是在成人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学科成员之间通过不断交流、沟通与合作,以及各种形式的互动而逐步形成成人教育学科归属与认同感,并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终而积淀并生成具有成人教育文化特质的学科文化。因此,成人教育学科文化可界定为,是指在成人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学科认同、学科品质、学科知识和学科规范等总和。但鉴于论题范畴,在这里,不对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本身的内容构成及其形成过程展开分析和讨论,而是对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价值,及其当前和未来可能生成的价值取向进行探讨。

(二)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价值及其主要体现

文化价值指一种文化具有何种功效,是文化的核心部分。[6]对成人教育而言,学科文化价值也应是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核心部分。为了便于分析,这里从学科内、外部两个方面对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价值进行剖析。

1.在成人教育学科内部,学科文化能起协调、规范和凝聚的作用。(1)良好的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有利于协调不同地区成人教育学科在兼顾为地区发展服务的同时助进成人教育学科发展走在主流的道路之上;(2)成人教育学科文化通过学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等,对学科成员和成人的发展产生规范与导向作用;(3)形成良好的成人教育学科文化,塑造共同愿景,有利于学科成员健康合作与和谐发展。虽然社会圈子的边界很难划定,其全体成员的界限也是很难界定的[7],但某一学科知识研究领域的成员一般是因为他们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有着共同的信念而走在一起的[8],因此,应建设并形成良好的学科文化,产生强烈的感染、激励、同化和学科自觉作用,使成人教育学科成员在特定的文化熏染中相互学习、相互感染,并形成共同遵循与规范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从而起到增强成人教育学科凝聚力,培养具有成人教育学科精神、品质的作用。

2.从学科外部而言,一方面,良好的成人教育学科文化能促进成人的发展,帮助成人达成自身个性、品格的完善。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而成人教育也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動,成人教育外显价值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应是帮助成人实现个性、品格的完善;另一方面,良好的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服务社会,同时,可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提高社会认可度,塑造良好的自身文化形象和社会贡献取向。一般而言,在成人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输出—输入—输出”的循环关系,而成人教育为社会输出的是满足其发展的产品、人才或服务,而社会向成人教育输入的则是一定的信息、职位和需求,两者相互供给,互为营养。对成人教育学科文化而言,也是如此,两者存在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良好的成人教育学科文化能够快速、准确、鲜明地向社会展示其功能和特色,并能提高自身在社会当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二、当前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价值的主要取向及生成原因

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选择性活动,是主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对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本身及其功效所寄予或表达的心理意向。而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服务的主体,从内外两个方面审视,可将其分为“社会”和“本体”两个主体。因此,根据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服务主体的不同,可将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分为社会价值取向和本体价值取向。

(一)社会价值取向及生成原因

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社会价值取向,简要概述为成人教育学科文化能为促进国家、社会发展服务的价值倾向。强调成人教育学科文化应为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态和文化发展服务,主要侧重的是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其价值的社会性。然而,当今之教育存在着一种实证化、功利化、技术化和模式化的倾向:教育活动的中心似乎只是实证化和功利化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仿佛是过度技术化和模式化的生产流程,而不是对人的全面而充分的培养。[9]因此,以当前社会发展所处的时代语境判断,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社会价值取向处于主导地位。

无疑,一种取向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主要可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1)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经济建设放在政府工作的中心位置,社会的改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也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工作大局进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也显得愈发的明显,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但由于过分地强调经济的发展和对利益的追逐,当面对文化价值的问题时却被过分地赋予了功利的意义,而忽视了人作为生命意义的人性化发展,好在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改变;(2)受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一些负面因素的作用,以及对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曲解,导致一部分人趋向了极端。例如 ,“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先大家后小家” 。这些思想本身没有错,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了极端,误以为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仅应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更有甚者认为,个人的价值是没有意义的。当然,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在我国当前这种以经济建设为先导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浪潮中,至少在现在看来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和基础,并且,在一定情景下也是合理的。但是,在看到其合理性一面的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走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社会价值取向的极端化,而仅将成人教育学科文化视作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忽视其本来的面貌。实质上,成人教育不应该脱离成人生活本身而追求知识,因为“知识人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 。[10]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整体生态和服务宗旨还应是教会人体验生活,关怀成人的生命世界,并认识、理解生命,珍爱、尊重生命。

(二)本体价值取向及生成原因

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本体价值取向是指成人教育学科文化应以促进成人本身的发展为价值目标。这种价值取向则是以关怀成人的生命为标尺,注重成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对“成人”这个服务主体而言,其价值服务体现为以促进成人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进而助进成人的全面发展,达至成人生命的完满。可以说,这种价值取向是一种回归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价值本真品质的体现,即关怀成人生命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这种取向氛围下,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服务的对象“成人”,也意味着他们的学习更多地应是一种非追逐外在价值与效益的学习,应是为了达成自身的发展和生命的完满,而不是压迫性的学习,是一种自由、自发的学习和文化熏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已不再仅是为社会的发展,具有生命的人也将逐渐成为关怀的焦点。就成人教育而言,社会对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价值不只是为社会服务,对成人生命的关怀也是其基本的义务。区别于其他学科,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所赋予的价值品质应是在关照社会发展的同时,根本地还在于关怀成人生命本身的发展,即关心成人人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当前,虽然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依然是主流,但稳定和谐、不断发展的社会赋予了其新的发展意义,更加激发了其应有的使命——关怀成人生命的发展。至于本体价值取向生成的原因,为免重复不在这里展开来讲,而在接下来探讨“回归本体价值的依据”时会进一步阐述。

三、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价值的发展取向——回归本体价值

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价值取向并非由某个单一因素决定,但这里仅是根据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服务主体的不同,从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价值这个核心范畴探讨我国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价值未来发展的取向。

(一)回归本体价值的依据

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价值及其价值取向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及其文化语境,也与自身的内在品质息息相关。

1.国家的繁荣昌盛、安定和谐,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裕,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显得愈发的强烈,一方面,社社会的发展将越来越关注人的个性、品格的完善,尊重人性,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们也越发的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注重自身社会价值,关心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和发展的同时,也会更加关心自己个性、品格的发展和完善,注意挖掘自身的潜能和兴趣爱好。于是,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本体价值取向便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发展。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发展工具,也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在于促使人獲得生命自觉。[11]因而,它必须而且应当把塑造人性作为天职,即教育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对人予以最大的尊重、服务于人类的根本利益。[6]这也决定了作为教育子系统的成人教育的根本职责及其学科文化服务的品质,即成人教育的根本职责是促进成人的发展,其学科文化价值的本真品质则为关怀成人生命的发展。因此,对当前,尤其是未来成人教育文科文化的发展而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本体价值取向很可能逐渐取代社会价值取向而成为主导价值取向,即逐渐还原为它本来的面貌,回归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本体价值——关怀成人生命的发展。

(二)迎接本体价值回归的策略

如上所述,当前,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有两种主要价值取向,但现阶段,更多地呈现为社会价值取向。但是,随着时代的推进与发展,人们不再只专注于社会的发展,而将更多地关注人生命本身的发展,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价值的取向很可能将回归本体价值。那么,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各方需要共同努力,采取措施,去迎接本体价值的回归,进而促进成人教育及其学科文化的健康发展。

1.从政府出发,逐步完善相关法规措施,为本体价值的回归提供法规保障。(1)在法制上,一方面,建构合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彰显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地位和价值。一个学科文化的地位和价值要想真正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和重视,前提是相关法律法规是否能给予该学科相应的社会地位,因此,应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彰显其应有的地位,同时,积极提供政策措施予以支持,加强成人教育及其学科文化的建设,提高学科文化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应建立顺应本体价值取向回归的体制机制,使成人教育及其学科文化的发展有章可循。(2)在组织机构建设上,应建立或建设有效的、顺应于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成人教育组织和机构,良好的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足够且有效的成人教育组织机构的支持,因此,在遵循国家和政府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加强保障成人教育学科及其文化发展的组织和机构的建设,从而为本体价值的回归提供组织机构保障。(3)应建立健全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为社会力量参与成人教育及其学科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法规政策条件。

2.从“社会”出发,寻求广泛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本体价值的回归。社会涵盖面广,影响因素复杂众多,而本体价值的回归,需要积极触发并把握“社会”中的关键因素,吸引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从“社会”层面,根本上在于寻求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关注和关心,尽管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占据主导地位,多体现在为社会服务,但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价值的本真品质是关怀成人生命的发展,其发展的取向也将更多地体现为关怀成人生命本身,而成人教育学科及其学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援,除了政府不断加大对成人教育学科及其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政策导向外,需要并更应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的投入和建设参与,这样,才更有条件去顺应本体价值的回归。在社会舆论上,应以政府为主导,为本体价值回归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教育、宣传引导人们,让全社会的人都意识或普遍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为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将是关注人生命的成长,并还须注意为成人教育及其文化价值创建良好的社会信誉,“社会”自然就会对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本真价值趋向认同。如此,才能让社会认可成人教育,接受并信任成人教育学科及其文化的价值。

3.从“人”出发,转变观念,共同努力,迎接本体价值的回归。这里的“人”,既包含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服务的对象“成人自身”,即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社会的成人,还包含成人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也包括成人教育普通工作者,本体价值的回归和凸显离不开他们的共同努力。(1)从思想观念上,应正确认识,转变观念,改变那种“成人教育或成人教育学科文化只为社会发展服务,忽视为人自身发展服务”的畸形思想和错误观念。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不只是为社会发展服务,也是为成人自身发展服务,其更重要的宗旨应是注重成人人性化的发展和强调人格、人性的完善。(2)在理论研究上,成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成人教育理论研究者,应不断加强和深化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完善成人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因为成人教育学科虽已是一个学科,但相比其他学科,还显年轻,其理论架构需要成人教育工作者不断强化和丰富,这样,才能逐步消减当前人们对成人教育及其学科文化价值的怀疑,为本体价值的回归创造理论条件。(3)从实践层面,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还需逐渐落实本体价值的回归,而不只局限于理论上的认识和突破,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理论知识基础,是学科及其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在实际实践和行动中未曾落实,未去尊重人性、人格的发展或培养,那么,本体价值取向“关怀成人生命的发展”也仅仅是空談。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见,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本体价值取向,实际上也是一种生命本体教育的体现,而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12]但是,我们在对待成人教育学科文化本体价值取向回归时,应当注意到,本体价值取向只是在未来发展中会逐渐成为主导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念,并不是唯一的价值取向。毋容讳言,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有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也需要社会的发展,那么,成人教育学科文化就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依然会存在。只是,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社会价值取向和本体价值取向,它们共同构成成人教育学科文化价值取向的两个主要方面,是在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的价值和地位的体现。也就是说,社会对成人教育学科文化的价值不只体现为社会服务,对成人生命的关怀也是其基本的义务。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新兴学科百万个为什么(第14卷 教育学类)[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297.

[2] 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0(3):14-20.

[3] 刘慧玲.试论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现代大学教育.2002(2):72-74.

[4] 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4:9.

[5] 徐冬青.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与实践变革[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46.

[6]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40,136.

[7] 蒋洪池.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刍议[J].江苏高教,2011(3):74-75.

[8] 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M].刘珺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2-13.

[9] 孟建伟.教育与生命——关于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9):3-8.

[10] 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3-7.

[11] 叶澜.基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0.

[12] 李延平.生命本体关照下的教育[J].教育研究,2006(3):35-38.

[责任编辑 金莲顺]

教育意义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共青团是我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我党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先锋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奋斗。尤其是高校共青团干部,他们是传承我党思想政治的领头者。新时期我党对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这同时也是我党对新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积极响应。所以面对新时代对共青团的新要求,探索高校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国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高校共青团是高校党委的重要助手,同时也是传播思想政治的助力推手,所以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党委所开展的全部活动中,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政治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尤其是高校共青团干部,他们是共青团的领导者和先锋,所以更要加大培育力度,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共青团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够更好地影响其他团员的思想政治建设。

一、新时代构建高校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所以加强构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共青团干部爱国爱党、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前提。广大的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政治高度直接关乎我国未来发展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育人、塑造人的教育活动。其关注的是人的价值观、人生理想、人的本质等问题。所以高等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为出发点进行教育工作。在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大学生法律意识、爱国情怀形成的重要途径。

由于共青团干部是共青团的先锋代表,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先进代表,为广大共青团团员起着表率的作用,所以加大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创新有待凸显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理论性不足,在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往往更加倾向于娱乐性。具体表现为高校共青团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配合,所以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同时共青团建设中,缺乏对团员思想信仰的建设,同时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部分学生的个人主义强烈,致使部分高校团员的政治信仰淡薄,团队意识较差。根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共青团鲜有针对大学生思想引领方面的专题学习,不能够有效地帮助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

(二)加强责任主体的明确性

目前部分高校的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具体责任不明确的现象。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構建形式较为多样,但是在思想教育活动中,多责任主体责任不明的前提下,致使活动组织、实施缺乏有效的约束力,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落实。具体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学院领导方面,由于高校领导的工作事务繁多,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工作方面只停留在听汇报、下指示的状态,没有将自身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融合;

2.高校共青团自身组织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共青团都实行双领导制主体,所以共青团中的专职、兼职、挂职等干部都本身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完成,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团教协作方面,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缺乏与实践活动的联系,思想政治课更多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的讲授,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却很少有教师研究。

(三)路径协同工作有待提高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繁多,但是都具有单一性的特点,不能够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需求。同时在各路径建设中,都倾向于自身的发展,很少进行多路径的融合。现阶段路径协同组合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1.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与思想政治课程缺乏联系,两者不能进行融合,思想政治课程多趋向于理论性,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更加偏重于实践性。但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有限,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

2.高校共青团政治教育线上线下路径缺乏交融性。线上路径主要进行发布通知、文件等,线下路径更加偏重于实践活动。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凸显政治意识

高校共青团组织活动要以坚持不懈的马克思主义为基石,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我国共青团团员。举行专题讲座,引领广大共青团团员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进而巩固我国共青团的政治意识。在共青团组织活动的构建中,要将服务育人体现在政治引领的全过程中,要以注重大学生的生长规律和思想建设为前提,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定期地对共青团干部进行党的教育学习工作,进而培养共青团学生干部在多元社会思想的冲击下,保证坚定的政治信念。通过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体验到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乐趣,增加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兴趣,在无形中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二)明确责任主体,落实构建责任

加强高校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要加强共青团学生干部的主体责任意识。高校团组织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对高校的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共青团干部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工作使命,才能够提升工作责任意识。同时学院领导要担当起监督管理的责任,明确高校共青团构建的重要意义,开展“第二课堂”,助力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将学院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与共青团思想教育工作进行结合,以确保共青团组织的人才储备与活动经费的投入。

加强共青团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建立完善的团干部培训机制,发挥好高校党组织的作用,开设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班,以期提高团干部思想政治素养。同时为共青团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对共青团干部的激励和引导工作。

(三)加强路径组合,构建协同建设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建设路径单一,不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所以应该加大力度实现多元路径的协同发展,达到强化的目的。这就需要高校组织者进行周密的部署,进行协调统筹的安排,同时加强宣传工具的使用,加强各主体之间的沟通。首先就要加强网络技术的运用,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平台的功效,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动向,同时保持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以互利网技术的及时性、便捷性等特点,帮助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共青团干部的领导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要联系校外资源,加大力度承办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这样有助于增强团干部的奉献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以及大局意识,使共青团干部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保证教师队伍具有专业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进而才能够培养出思想政治过硬的学生。在共青团干部的储备工作中,思政教师可以将表现良好的学生推荐给共青团,以作为共青团的储备干部,增加共青团的新鲜血液,激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以此挖掘更多的优秀共青团干部,保证高校共青团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青年群体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加大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保证我党持续纯洁性的基础和前提。新时代背景下,我党和高校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加大力度构建完善高等院校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能够在面临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依然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共青团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共青团干部,作为领导共青团的中坚力量,学校在选拔时就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量,选拔之后,加大培训力度,对共青团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以期他们可以影响其他共青团团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逐渐丰富改善思政教育模式,促进共青团干部成为传播思想政治的领头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传播奠定扎实基础。

教育意义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科学教育是小学教学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科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提升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利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突出科学教育特点,注重思维培养,明确教学任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且游戏教学要具备趣味性和教育性,教师要利用科学实验开展游戏化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增加游戏竞赛活动,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科学教育;应用策略

一、 引言

游戏化教学方式的好处较多,比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利用游戏化教学展开科学教育。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玩心较重,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进行学习,再加上科学教育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知识太过广泛,单纯从理论方面进行学习,学生很难理解,而且科学教育教学过程又比较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恶科学教育,而游戏化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学生的这一学习问题,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文章主要针对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应用策略展开相关的研究与讨论。

二、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游戏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科学教育中应用游戏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但是具备很好的好奇心、充沛的想象力和探索求知的欲望等特点,因此,非常适合对小学生开展游戏化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将科学教育以游戏化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呈现,进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可见,在科学教育中应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在传统的科学教育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教师过多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都是教师单纯的讲授教材上面的知识点,学生负责听讲和记录,就像是广播与收听者之间的关系一样,广播一味地播放自己的内容,永远不知道听众是否还在接听,就像两个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一样,而游戏化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科学教学的这一学习问题,让学生从主观意识上认可科学教育,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降低学生上课溜号、走神现象的发生频率,让学生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育教学中应用游戏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游戏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好科学教育知识,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进而与新课改教育理念保持同步,让学生在游戏中有所成长有所进步,能够充分的掌握科学教育的知识。另外,游戏化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通过简单的科学游戏,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与其他学生共同进行游戏时,在不知不觉间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懂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效的凝聚学生的力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更好地体现了游戏化教学的特点。

(三)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游戏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这也是游戏化教学开展的初衷。由于小学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学习主体意识,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科学教育教师一般都会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引导学生學习科学知识,并对学生传授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但都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学习效果,主要就是因为学生不具备学习的认知能力,教师讲述的思想教育,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进而使得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状态,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而游戏化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再者,从教师层面进行分析,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从中学习科学教育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应做学生生活层面的挚友,学习层面的良师,让学生不在单纯的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能更好地参与游戏而进行学习,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环节,开展游戏化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学生之间的学习状态又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不断促进学生成长。比如,在孟子小的时候和孟母居住在一片墓地附近,天天都有不同的人来哭哭闹闹,孟子有颇为年幼,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只是单纯地觉得热闹,便开始模仿哭丧人的举动,动不动的就在孟母面前表演敲锣打鼓,整天哭哭啼啼的,孟母见孟子这个状态,便下定了搬家的决心,搬到了一处集市中,左边一家杀猪的,右边一家打铁的,大街上的吆喝声,天天人来人往的好不热闹,第三次搬家,孟母带着孟子居住到一处学院附近,每天都能听到书院里面传来郎朗的读书声,孟子对着声音颇感好奇,便爬到墙沿上面,跟着学习孟母一看觉得甚好,便留了下来停止了搬家的行为,最终孟子成了一代大儒,孤儿寡母搬一次家已是不易,更何况是三次,可见,学习环境氛围的重要性,而游戏化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营造科学教育的学校氛围。

(五)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科学教育中展开游戏化教学可以很好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尤其是初次接受科学教育的学生,普遍都认为科学教育知识点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都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很难理解科学教育的知识点,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生的自信心,对科学教育学科出现抵触心理,丧失学习的欲望,而游戏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这一学习问题,把学习当成游戏,游戏的成功或失败,教师都会给予一定的鼓励,在游戏中激发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教育的知识点,游戏化教学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师要合理的利用游戏化教学来有效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科学教育知识。

三、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师强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

要想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有效的应用游戏化教学首先就要教师从自身出发,强化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是寓教于乐教育指导方针的主要延伸,能够从多元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现如今游戏化教学是当前教育事业主要发展趋势,能够利用游戏化模式开展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这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可遇不可得的机遇,教师要合理的利用这个机遇,与学生共同成长,游戏化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导致了教师原有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游戏化教学中,因此,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学校也要对教师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定期举办关于游戏化教学方法的培训活动,让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有所提升。学校还可以设立相关的考核制度,不断推动教师成长,并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去其他学校进行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游戏化教学有效的展开方法,从中汲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展开游戏化教学,另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游戏化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或者学者,来学校进行相关的演讲,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从而更加有效地在科学教育中落实游戏化教学。

(二)突出科学教育特点注重思维培养

教师要突出科学教育的特点,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较强,这对学好科学教育异常重要,能够更加有效学习科学教育知识,为未来的其他学科打下一个坚实的学习基础,以科学教材《植物的叶》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教材知识,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的绿化带开展科学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采集自己喜欢的树叶让学生充分观察叶子的特征,发现叶子与其他学生手中的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树叶是一样的叶子,又为什么说这些叶子是不一样的,通过简单的观察,我们可以得知这些也只是形状相似,所以判定这些叶子是一样的品种,因为有着不同的脉络,所以判定他们是不一样的,这就和雪花一样,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雪花,也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植物叶片的知识内容,进而为以后生物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践学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观察能力,重点突出来科学教学的特点,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明确教学任务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教师要明确科学教学任务,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游戏化教学是从学生的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只有学生占据主导地位,游戏化教学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展开。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摒弃传统的等级观念,建立人人平等的科学教育课堂。此外,由于科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属于比较严谨,具有探讨研究意义的学科,对学生的帮助极大,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成为学习上面的主人,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进行转变,全面把控教学的节奏。回顾以往的科学教育过程,部分教师对学生抱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其实不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还有很大的教学空间,对于这个年纪的学生来说,掌握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学习方法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其次,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科學教育是一门包含范围比较广的学科,很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满足这个年纪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一些疑问进行解答,在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求知的能力,教师应该把这些当作目前阶段的教学任务。

(四)游戏教学要具备趣味性和教育性

游戏化教学必须要具备的一点就是趣味性,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其次就是教育性,教师应该要注意这一点,不能单纯地为了玩而去进行游戏,而是抱着从中进行学习的心态,教师要多加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其实游戏化教学形式非常广泛,包括外出实践,做游戏,教师讲课的方式等都可以算作游戏教学。尤其是现阶段的小学生普遍都比较活泼好动,在传统的科学教育学科中,教师一味地向学生输送教学知识,再加上科学教育本身就比较枯燥,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进行学习,溜号、走神、犯困是现在小学生的学习常态,而游戏化教学可以很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这一学习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的设计游戏化教学,保障游戏化教学的核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科学问题导入科学教育中,设置悬念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在游戏化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时刻把握游戏的节奏,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保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教育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基于游戏化教学创建科学情境

在科学教育中创建情境教学,非常利于游戏化教学的展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教学设备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与革新,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设备来进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更好融入将游戏教学中。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多媒体既可以做到播放视频和图片,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达到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的作用,使游戏化教学更好的展开。由于现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好奇心比较旺盛,对于视频和声音都比较敏感,因此,这也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科学《一天的食物》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早餐或晚餐,在分享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改善部分学生因为害羞或害怕导致的上课不敢说话,孤僻的性格的现状,并通过简单的交流,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态,拉近学生之间的美好情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事物动画短片,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播放农民伯伯种地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事物事物来之不易,懂得珍惜事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小游戏,例如你比我猜,一个学生负责用手比画关于食物的形容,挨个学生进行传递,让最后一个学生进行猜测,不仅可以增情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还可以有效的考验学生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

(六)利用科学实验开展游戏化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科学试验开展游戏化教学,例如在科学《磁铁》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科学试验道具,吸铁石,铁钉,纸片,塑料制品等一些道具,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氛围不同的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合理地进行分配,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很好地参与进科学试验中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磁铁进行仔细的观察,能被磁铁吸住的都有什么特征,然后,教师在顺势展开《磁铁》教学,对磁铁的特性进行仔细的分析,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教材中晦涩难懂的书面用语,包括讲述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而且通过简单的实践观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知道,磁铁只能吸住铁的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身边的那些事物是铁制作而成的,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有效地提高科学教学效率以及科学教学的质量,打造一个游戏化教学。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在我国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将有游戏化教学更好地融入科学教育中,以期简化科学学科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主体意识,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建龙.谈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6):229-230.

[2]李振.谈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5):292-293.

作者简介:

吴胜国,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杨崖集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教育论文论文下一篇:老师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