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现代设计艺术论文范文

2024-02-06

本土文化现代设计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全球化的后现代文化的兴起,促使了艺术设计语言民族化的发展趋势,也势必促使了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中国艺术设计的教育和发展必须要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进行提升,整合和重构,以完成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关键词]:艺术设计 传统文化 教育

艺术是社会整体面貌的缩影。社会的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和生活形态都可以对艺术设计起到影响作用。艺术设计从其产生开始就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它承载着文化观念,传播着文化信息,因此设计作品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同时艺术设计本身也向社会传达着文化的内涵。因此一件艺术设计作品,不仅仅要停留在功能实现的满足和审美趣味的体现上,还要赋予作品以一定的文化魅力,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以引导人们的文化取向,推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历史延伸和发展。

一、艺术设计的民族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共同的合成手段,创造着人们的全新生活。在这全新生活里,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因此在社会经历了缺少历史和文化因素的现代主义艺术设计之后,引起人们对文化和传统的反思,于是全球性地走入后现代艺术设计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理念的不断更新,中国设计也经历了现代艺术设计到后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我国的艺术设计,也正面临着对全球化处境的学习、利用、参与和斗争。怎样正确对待民族文化,怎样正确使用和发扬民族文化,怎样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怎样使民族文化得到新生,是后现代语境下我国艺术设计必须正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古典文学与艺术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一无所知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就不可能有什么优秀的设计。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取得卓越的艺术设计成果;而靳埭强、韩美林等人,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也决不可能成为出色的设计大师。日本的设计能林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对传统工艺美术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研究。

二、中国设计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观念的逐年增加,人们逐渐认清了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现代我国同世界强国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硬件上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竞争。刚刚召开十七大,也正式把共享经济文化成果这个问题明确提出来。于是,文化体系的构建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传统文化的回归显得越来越重要了。2007年12月7日國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把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倡和弘扬,是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彰示着社会对传统文化态度的改变,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内涵的延伸。

奥运设计是最能体现东道国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一个国家文化和历史的缩影。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特有的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北京2008奥运会的开幕式,在张艺谋导演团队的创意下进行的开幕式演出,蕴含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通过“中国印”、“中国红”、“书卷”、“画轴”、“竹简”、“祥云”等等“中国元素”的有机运用,依托声、光、电等高科技展示出非凡的视觉艺术效果,美轮美奂,既为亿万观众提供了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也向世界人民彰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她无疑将成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的里程碑,势必巨大地促进中国艺术设计的民族化发展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易学文化思想、老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包含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这些内容正是艺术的创作源泉,都可以通过艺术设计作品得以体现,并赋予艺术设计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艺术设计起步较晚,水平还比较落后,正经历着现代艺术设计到后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西方有许多先进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也不再是一个单纯媚外的经济弱国。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适应艺术设计快速发展的需要,主动接受西方先进的观念和技术,适应后现代文化处境的全球化趋势。另一方面,不能盲目的对西方的一切进行复制和抄袭,否则我们会始终处于被动的落后位置。

当今艺术设计在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中已经形成两大特点:一是非物质性的和文化性的设计。这就使我们看到提高学生的创作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仅仅靠掌握了一些绘画技法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了,应从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入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崇尚差异,培养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学科的多样性。要将普通艺术教育与艺术修养,审美教育和整体文化素质结合起来,打破应试教育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以技法训练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提高艺术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以研究、传播、弘扬中国的文化艺术为必然,走向多元文化和多样化的教育以及多元学科综合交叉的教育模式。的确,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已经融合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文艺美学、人体工程学、生物环境学、社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工程管理学等人文科学、技术学科等各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现代艺术设计还大量地采用计算机来辅助设计,甚至还要求艺术设计人员掌握相关的材料选用、操作技能、施工管理、成木核算等知识。如果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营养不良”、“营养失衡”,将严重影响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艺术设计教育不能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简单的设计,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去对后现代艺术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以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自身的艺术生存能力。并使之肩负起通过艺术设计作品对社会文化取向和价值取向进行一种主观引导的历史使命。

中国艺术设计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就要从我们自己民族的本土的东西上去寻找灵感,通过对我们丰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民族特色的继承和研究,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进行提升,整合和重构,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在汇入世界文化融合大趋势的同时,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设计得到承认、发展和提高。只有这样,中国艺术设计才能在世界艺术设计领域占居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晨荣.思想的设计——黑川雅之与日本的当代设计文化[J].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宋建林.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J].知识出版社,2003.

[3]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和思考[J].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本土文化现代设计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现代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人文精神,将传统文化元素融进现代生活,这样才能够提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气最具传统人文精神,是现代设计教学最好的载体,具有传统的人文精神价值,同时,还可以提升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内涵,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活理念,促进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关键词:文化认同;人文精神;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之源,在现代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人文精神,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联性和互融性,能够使学生感受传统生活方式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差异性。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气最具传统文化精神,以它们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能够把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相融合,使传统文化更有效地服务于现代设计。

一、选择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气为教学载体的优势

选择传统节日和传统二十四节气为现代设计教学的载体,具有以下三点优势。

(一)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2016年11月30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农耕文化中起到了非凡的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虽然,现代社会已逐渐走向城镇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越来越少,但二十四节气还在一直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我国传统节日是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和现代生活联系密切,还涉及到空间设计、产品设计等,承载着很多传统文化。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通过设计思维活动展现出来的,教学设计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一定要符合当今社会的审美意识。大家对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气的认同,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传承久远,播布广泛,文化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关系,更方便学生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和现代设计,为现代文化服务。

(二)具有重要的传统人文精神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秉承“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基因。传统节日和节气就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比如春节团聚、元宵赏灯、清明踏青、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传统节日,亲朋好友一起走动交流促进情感,增强社会的和谐度。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传统节日和节气体现着“和谐共享”的人文精神,在全球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可持续发展遭遇危机的当今,传统文化更凸显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通过教学项目设计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具有丰富的现代设计资源

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涉及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包括祭祀、饮食、服饰、戏曲、建筑等多个方面,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书画等各种文艺作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丰厚的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人文价值及经济开发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人文精神价值是现代设计的源泉,一直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

二、依托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气

开展传统文化对设计教学融合的研究思路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不断融合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历着不断的洗刷和沉淀,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传统文化像滚雪球一样在不断地吸收优秀传统,同时也不断地淘汰和抛弃一些不被人们认可的传统,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互融。许多传统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但传统文化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

结合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进行项目教学设计,比如以重阳节为例,带着大家了解古人赏菊品酒作诗的生活意境,同时也融进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对菊花的不同理解,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是人格的象征,象征着洁身自好,也象征着蓬勃生命力,而西方则没有这种意识。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向未来设计师传播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提升传统文化精神体现现代设计内涵,让年轻的学生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成为优秀文化的推动者。

(一)提升传统文化的現代性内涵,促进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我们对传统文化精神最好的传承方式是赋予其现代生命力,把传统文化融进现代生活中,为现代设计艺术所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需要对传统元素经过现代性诠释,只有得到现代人的理解和认同才能发展传统文化。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整合、改编、移植”等手段进行现代设计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让现代生活牵手传统文化,使现代设计既有传统基因又有现代形象,不断丰富现代设计文化,同时也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具有生命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土壤,新的文化形态需要和传统文化和谐发展。在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时可以结合现代生活的流行元素,但不能失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本真,所以,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寓意。冬至吃饺子象征收获财富及和和美美,也适应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因此,可以依托“饺子”开展一系列设计教学活动,如创新饺子皮的颜色和馅的配料,设计饺子的形状和大小以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食客们的需求;研究饺子的制作方法、贮存方式和包装设计等,以及为这些饺子设计合适的餐具。这种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口味多样的饺子更适合现代人的需要,更能被大家接受,从而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远景的追求。

国家十分重视传统节日,给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安排了假期,倡导大家重视传统节日,重视亲情,同时也促进了“孝文化”的传承,增强了民族文化归属感。无论是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还是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中秋月圆的千里相思、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这些传统节日一直指引我们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一直紧跟现代生活的步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都是现代设计的源泉。

(二)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统节日和节气正好也对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能引领社会道德建设,它们积淀和熔铸众多优秀的民族精神,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帮助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从2018年起,设立每年农历秋分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彰显了节气的当代价值,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了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展示着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教学中可以带着学生做“美丽乡村建设”调研,让学生了解农村生活方式改变后导致了多方面的改变。从“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到农村居住空间设计、道路设计、景观设计、厕所革命以及“一村一品”文化设计等方方面面。生活方式是现代文化和传统的结合体,所设计的作品都必须为特定对象和人群服务。

(三)提倡可持续发展生活理念,促进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现代社会倡导的“低碳生活”,是指一种低消耗、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这也符合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比如清明节合传统节气与传统节日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和谐合一的价值理念。在万物复苏、吐故纳新的时节,相约一起思亲行孝进行踏青扫墓活动,使身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既祭奠了先人,也有益于健康。但传统祭祀少不了焚烧冥币,会给环境造成一定污染,于是很多人便以鲜花代替冥币进行祭祀活动,电子鞭炮也应运而生,这些都赋予了传统节日新的内涵。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人选择了网上祭扫,这些行为活动,都体现了传统、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既保留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的文化元素,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领悟文化精神拓宽设计视野,促进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传统文化为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而现代文化延续了历史的辉煌。应围绕传承传统文化开展现代教学设计,在不同的课程中采用不同的传统载体。通过设计师的作品能够看出其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所以,设计师需要拓宽设计视野,根据时代发展的新主题与新特征,与时俱进地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拥有巨大的文化张力,没有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支撑,就没有现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三、结语

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表达,在文化异彩纷呈、丰富多元的当下,更应利用新颖的传播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更好地走进当下、融入生活。

在现代设计中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让其具备时代的鲜明特性,突出传统文化的设计之美。传统文化具有的包容性是现代设计美学的“源头活水”,是独一无二、与时俱进的。只有重视传统文化精神与专业理论的结合,才会在不断地学习中进行自我修养,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现代设计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一定要符合当今社会的文化形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斌·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J].作文与考试,2017(11):7-8.

作者简介:朱书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

程燕,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软装设计师。

本土文化现代设计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地位

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观念的物质表征, 但是时代的发展却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各式各样思想的冲击, 在此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许多内涵肤浅、不思进取的设计作品, 并且还出现了许多将西方文化强行加入我国艺术作品的现象, 这些作品因为忽视了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就会显得不伦不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正在世界上引起一股潮流, 并且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传统文化的特色也就变得更加鲜明。所以在任何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中, 传统文化的地位都是不可取代的, 这就启示着我们在现代环境的艺术设计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1]。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的联系

1、传统文化与设计风格

在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之中, 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艺术设计作品所展现出来的鲜明的特点是获得市场和口碑的关键所在。设计的风格与多种因素有关, 既有内部的因素, 又有外部的因素,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真正明白了影响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主要就是传统文化中所展示出来的物质以及精神要素。所以民族文化的艺术质量就直接影响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 因此在设计作品之时, 最重要的一部就是就是将时代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2、传统文化与空间造型

环境艺术设计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抽象性, 因为在艺术设计之时都是以抽象的空间作为载体来连接环境与人, 并以这样大的方式来达到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熏陶, 功能和形式就成为了艺术作品的主要特点, 并且其中所蕴含的内涵也十分独特。就拿传统的屏风为例, 除了基本的使用性之外, 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在空间上所展示出来的独特空间造型。在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 除了要关注设计作品的形态, 还需要关注其神态, 以形传神[2]。

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

1、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元素, 覆盖面十分广泛, 除了基本的传统形象图形之外, 还有抽象化的文化理念。可是在将两者进行融入的过程是十分不容易的, 所以这就给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者带来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在应用传统文化之时, 除了要考虑现代和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不同意识, 还需要将合适的材质融入到环境和具体的工艺之中去, 这样一来才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和特韵味。例如, 中国的颐和园就是这种应用的典型代表, 虽然它已经被毁坏, 但是在幸存的资料之中我们仍然能够一睹它的风采, 它的魅力展现在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的完美结合, 将人为的建筑和天然的美景相结合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独特魅力。

2、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环境艺术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见证了人类文明和环境艺术的演变, 同时在现今社会还增加了一层深刻的含义, 那就是科学技术以及文化发展的见证。环境艺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既是社会文化的缩影, 又是历史的表征。我们的环境艺术的发展肩负着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伟大使命正因如此, 我们才不能将他随意丢弃, 同时也不能让外来文化全部侵蚀。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现代环境的艺术设计过程中, 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并且环境艺术的相关设计者也应该结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用发展的眼光通过自己的构思来传承优秀的环境艺术。最后达到使传统文化全面发扬光大得目的。比如“方圆之间”的设计理念就十分引人注目, 它将圆滑与尖锐结合起来, 既有矛盾又有融合, 是一种新型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3]。

四、结语

总而言之,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是不能被一言以蔽之的, 所以在现代环境的艺术设计中, 这种传统的思想也为设计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但是现在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与环境艺术设计所融合, 或许这还需要漫长的过程中探究。在如今的现代环境的艺术设计之中, 要想制作出充满魅力的艺术作品, 就必须加入符合时代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全盘借用传统文化理念。而是要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去。

摘要: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 这就意味着人们逐渐产生了更高的文化艺术生活需求, 所以在对环境空间进行艺术设计之时, 已经从当初的基本物质需求转变为对于文化和审美有着更高要求的精神诉求。本篇文章就是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从而研究我国的现代环境艺术处于何种地位并将如何传承下去, 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结合起来作为出发点来探索现代环境技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以及相关的问题, 希望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田晨曦.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融合[J].戏剧之家, 2016, 15:183+185.

[2] 曾强.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 2016, 08:92-93.

本土文化现代设计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伴随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被人们渐渐的重视起来,它不但决定了城市生态环境能否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空间的需求,而且还决定了整个城市空间内的园林景观能否满足居民精神生活需求,所以我们要通过相应的解决方案来确保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质量可以满足现代城市规划要求,还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设计阶段存在的不足与弊端。

阐述城市风景园林设计阶段所容易出的问题

1.增强创新性

城市园风景园林已成为一个城市向外界展示自身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标志,其关系到整个城市给予外界的第一印象,所以城市风景园林设计阶段必须要融入城市文化底蕴及风土人情特色,这也意味着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但事实上,由于现代城市规划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发生很大变化,很多设计人员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阶段模仿或完全套用其他城市的设计,导致部分城市风景园林在设计阶段严重缺乏创新性、个性化,这也是导致部分城市风景园林景观导致游客观赏疲劳的根本原因。

2. 加强设计理念

现阶段城市风景园林设计领域设计人员设计理论滞后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其主要体现在部分设计人员在风景园林设计方案中套用或仿照其他现有设计方案,这不仅体现在当代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人员缺乏先进的设计理念与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也揭示出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缺乏创新。现阶段我们在游览部分城市风景园林景观中会有一种“千律一篇”的感觉,其主要体现在部分设计单位为了提高设计效率而套用其他现有设计,导致国内在一段时间内开始盛行套用国内外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现象。

3.档次有待提高

现阶段部分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过于注重其档次规模,虽然部分城市风景园林在外观上的豪规模给人一种视觉震撼,但这也意味着政府财政需要投入巨资来支撑城市风景园林建设,这也是导致部分区域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根本原因。现代大部分设计人员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阶段都盲目的追求档次,再加上城市风景园林决策者在审查设计方案时怀着较高的姿态,所以导致部分城市风景园林在建成后会发现很多不合理的部分,而设计人员抱有的高投入、高产出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城市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阶段的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人员要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园林建设有一个准确认识,要通过融合绿色设计理念来确保城市园林设计可以体现出低碳、环保的特点,这样才能确保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同时也对提升城市在全社会上的形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管理制度体系,只有充分发挥出政府对于风景园林设计单位的统筹安排及监督管理作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合规性。

2.提高设计人员业务能力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素养决定了工程能否满足社会要求,所以政府主管部门应通过加强相关人员的专项培训工作来提高其业务能力,确保所有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专项培训来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效率及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再者,作为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单位来说其应广泛采纳意见,这是因为城市居民作为整个城市的主导者,其对于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总是具有一些独特的见解,所以设计人员应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社会各领域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给出的建议,这对进一步提高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质量及内涵有着重要作用。

3.注重城市风景园林的创新设计

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缺乏创新性则无法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所以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其在设计工作中首先要考虑将城市文化、传统风情以及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整个城市风景园林在使用中可以发挥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以使风景园林成为整个城市中最闪耀的一道亮丽景观。设计人员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对各种绿化指标进行仔细计算,以便于其可以通过合理化绿化覆盖面积、立体绿量以及植物选择来营造一个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系统,并且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整个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经济性。设计人员可以结合城市风景园林周围建筑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利用植被与建筑特点来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并且要在设计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以便于人们通过城市风景园林可以感受到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优雅品质。

4.树立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各领域在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战略目标,所以对于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人员来说其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要确保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方案要遵循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高度注重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确保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可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际要求,这也关系到城市风景园林建设质量能否满足国家相关现行技术标准的各项要求,所以要求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结束语

现阶段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正在不断向着大规模、复杂化以及科技化方向迈进,设计单位编制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决定了其能否为广大城市居民营造一个健康空间,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要不断汲取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以便于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可以满足现代城市规划的整体要求。

(作者单位:滕州市宏环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本土文化现代设计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以挖掘城市文化传承创新之内涵,比较分析环境设施设计与城市文化关系为基础,探究城市中自然生态、地域建筑、生活方式、审美原则等文化要素在环境设施设计中的体现,从而指导形成环境设施设计个性化、意象化、可持续化的创新设计方法,总结出城市文化传承创新下的环境设施设计流程,对树立城市文化形象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城市文化 文化传承 环境设施 设计方法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一、环境设施设计与城市文化传承现状比较分析

环境设施是展现一个城市的地域风貌、城市形象、文化精神、开放程度的基础平台,满足了人们对户外空间活动时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具有服务民众生活、丰富城市空间、表达城市个性等功能,是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伴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精神需求的渴望不断攀升,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传承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价值的体现,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自然生态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代表性和延续性。城市环境设施设计从造型风格、色彩定位、材料运用等方面都伴随城市文化发展不断的更新设计,是城市文化的历史鉴证,也蕴含着不同时期的城市文化内涵以及民众的人文精神和造物观。

二、环境设施设计中的城市文化传承创新体现

(一)自然生态

环境设施设计依附于环境,是自然、城市、人文环境中一部分,是满足人们在户外活动过程中生理、心理共同需要的基础设施。自然生态作为城市文化的基础对环境设施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中国南方城市较北方城市气温偏高,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雨水量较大,气候湿润,农业种植以水田为主,自然景观以园林建筑为主。其自然生态的传承发展深刻影响着地区文化,例如,以稻米为主的饮食文化、竹文化、景观园林文化等。在环境设施中也常看见利用竹文化设计的环境设施,在造型上提取竹的线条,材质上借鉴其持久的韧性,色彩上提取清透的翠绿色,内涵上诠释出高洁、坚韧的意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地区文化的差异性,进一步影响着环境设施设计。同时,自然景观也是环境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都是环境设施中的重要设计资源,将环境与设施相融合,凸显出自然生态中的城市文化传承。

(二)地域建筑

地域建筑对城市环境设施的影响不可小觑。在城市发展中,建筑能够表达出城市文化内涵,反映出该城市的历史、社会发展以及空间利用方式等。一般情况下,建筑先于环境设施而出现,不用地域的建筑风格差异性导致其环境设施设计风格也存在一定变化。例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北地区的窑洞、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等,不同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发展方向,与地区的自然生态、人们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不同地域建筑影响下的环境设施设计应从整体上把握该地区的文化脉络,以地域建筑为依托,在不失城市个性化的基础上,从形态、色彩、材质等角度环境设施进行具有一定方向性、目的性的个性化设计,充分融合于地域环境和建筑中,起到协调地域建筑,衬托城市文化及内涵的重要作用。

(三)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包括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是各种生活习性的综合。生活方式变迁作为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方式对环境设施设计具有较深厚的影响,从整体上看,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时代、地域、阶层、职业的生活状态;从个体上看,则反映出一个人的行动模式、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生活方式承载于城市空间中,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群对环境设施设计的需求也存一定差异。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环境设施设计也逐渐变化。互联网、新型材料、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令环境设施设计更加丰富、灵活,使人们从单纯的生理需求上升到对设施的心理及精神需求,使其不但有使用功能,还要代表城市形象,承载城市内涵,具备使用、审美、互动等功能,衬托环境氛围。同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的归属渴望,不同人群对环境设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儿童多关注于游戏设施;而老年人则更加关注休息、健身类设施等。

(四)审美原则

环境设施是城市“家具”,是马路上的艺术品,与城市建筑共同构成城市的轮廓。审美原则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美的评判准则也具有一定差异性。唐朝时期的女人以丰腴的体态为美,而在清朝时期则以纤瘦、体态匀称为美。审美原则与城市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是城市精神、形象的外在表象形式之一。环境设施设计从形态、色彩、材质、比例等方面展现其独特魅力,或运用隐喻、象征、夸张等造型方法赋予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与周边环境相辉映,以传达地域文化,展现风俗民情。开放的展示平台给人们最直接的欣赏方式和亲近艺术的机会,使人们将舒适与快乐的情感感受转化成永恒的审美追求。

三、城市文化引导下的环境设施设计创新方法研究

(一)个性化

城市的个性化发展对宣传城市文化、树立城市形象、展示城市魅力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每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历史传统、风土人情都各有不同,这些差异显示了该城市的个性化特色。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是展示城市面貌的重要载体,具有使用频率高、功能性强、展示性强等特点。将城市个性化元素进行提取,融入到环境设施的个性化设计中,令城市环境沉浸在浓厚文化氛围下,营造出赋予个性化的城市文化意境。

在一个城市中,不同区域的环境设施设计应与该区的功能定位相吻合,既体现出城市内涵,又能够与功能区域环境相吻合。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内的“九大功能区”,分别为一中心商务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中新生态城、海滨旅游区、海港物流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其中,中心生态城以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为主,它的环境设施设计就可从仿生造型设计、生态环保材料方面入手,从细节与质量中融入天津民风淳朴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临空产业区则以发展临空产业、航空制造产业为主,其环境设施设计则可以利用航天材料或造型,既突出区域特色又可宣传航天技术知识,使百姓了解航空技术发展现状。

(二)意象化

意象是人们通过感受生活、事物所产生的形象和记忆。城市中的建筑、人文景观、风土人情都影响着城市意象的形成,而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也是城市意象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设施中所体现的城市特色是城市意象中的重要感知要素,对市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认知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城市环境设施的意象,反映在设施造型语言中,通过简约、独特的形态构成、色彩搭配、环境映射,使环境设施折射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意象。例如,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享誉世界,其历史背景、自然景观、发展战略均呈现出鲜明的城市特色。从造型语言上可以抓住陶瓷制作工艺元素展开,包括陶瓷文化元素、陶瓷制作原料元素、陶瓷的窑炉元素等,或抽象提取元素精华,或综合各元素的亮点从整体上展现陶瓷制作工艺,传递出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将环境设施设计意象化,在不经意间使景德镇文化内涵融入到人们的心理。

(三)可持续化

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化发展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在传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现代城市文化。现代城市居民物质生活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且逐步提高了对生活享受、精神满足的需求。科技的进步带来新型材料、绿色能源、物联网技术等崭新的文化元素,也为环境设施设计提供了符合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新素材。例如,天津传统民间手工艺泥人张彩塑,其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原以水粉为颜料,颜色不可长久保存,易脱落、褪色等,但随现代材料发展,转而使用丙烯色,避免了水粉颜色的缺点,可水洗且长久保存。城市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技术、功能、材料进行创新设计,承载于环境设施设计之上,使公共空间成为环境设施的展示空间,展示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城市文化指引下的环境设施设计流程分析

系统化的环境设施设计能够引起使用者对城市印象的共鸣,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品质,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辅相成,从而也反映出了一个城市的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展示着城市精神和文化。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环境设施系统化设计首先应从城市文化的探寻着手,理清城市历史文化脉络,概括城市文化内涵精髓进行元素化、抽象化提取。第二,将城市文化元素与环境设施进行有机结合,在保证现代人所需要的使用功能、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意象化设计,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设施设计产生文化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升其对精神需求的满足。第三,环境设施设计应融合于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环境中,与建筑形式、区域功能相配套。

总结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现今社会的重要课题,通过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展示城市文化形象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和体验性,使人们在舒适使用的同时感受城市文化交融。将环境设施融入自然、人文环境,建立了人与环境的交流的媒介,提升了环境价值和意境氛围,传递出了城市文化精神。阐述了城市环境设施的个性化、意象化、可持续化发展方向,对城市空间规划、景观构建、文化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论文为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研究部分之一(课题编号:D12044 )

参考文献

1 任永波、张凌浩:《生活方式变迁下的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研究》,第九卷,121~125页,《江南大学学报》,2010-10(5)。

2 过伟敏、史明 编著:《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海林、董雅 编著:《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本土文化现代设计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前,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红色宣传优势日益明显。若将东北地域红色资源——抗战精神运用到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中,其地方属性将使当地人有更多的亲近感和自豪感;其地域独特性会吸引外地人的眼球,有利于红色精神的宣传。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东北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强东北红色文创产品在材料和色彩等方面的创新,并使用恰当的营销方式,使东北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得到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东北 红色文创产品 设计方法

一、东北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的特点及重要性

(一)东北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特点

首先,东北红色创意文化产品最主要的特质之一便是其具有抗战红色文化的意蕴。它们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为基础提炼素材,在原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创造。红色文化创意產品也是在尊重红色文化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其使东北抗战时期的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其次,东北抗战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历史性,其是对抗战红色文化的再现。红色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经过历史沉淀而形成的,并在不同时期延续。这种红色文创产品是当代红色文化的一种展现方式,因此,抗战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是非常具有历史性的产品,这也是其与其他文化产品的区别之一。

(二)东北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首先,它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作用。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过去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似乎只存在于纸面上,红色景区对公众的吸引力远远不及自然美景甚至现代城市对人的吸引力。因此,通过红色文化创意产品,使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渗透到群众文化生活中,从而唤醒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红色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它具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动作用。红色文化可以表达特定历史时期的相关精神和原始风土人情。它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比拟和替代的魅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在品读这些文化时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这就是红色文化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红色文化是鼓励后来者追求理想信念的动力,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是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源泉。可见,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带动作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东北红色文化的历史重要性

东北地区不仅以灿烂辉煌的地域历史文化而出名,而且还以千辛万苦的抗日战争史而著名。其中令人铭记于心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无疑是东北地区无法抹去的黑色记忆。东北地区的红色文化之所以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具有重大影响,是由于东北地区的人民经历了时间长、反抗激烈的斗争。东北人民由于技术落后、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其艰苦,遭受到敌人的摧残,尽管如此,作为东北地区的抗战英雄仍然没有放弃,毅然决然地奋起反抗,杨靖宇、赵尚志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一直流传。东北人民对祖国母亲具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无疑是东北地区文化的展现。我们必须在以往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传承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的英雄事迹就是红色文化,而这种红色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

二、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及创新

(一)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

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应避免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应避免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体现为产品外观元素只是简单地叠加、复制革命中的人物形象,缺乏对红色文化深层次的研究与理解。对于产品的使用类型而言,目前,市场产品结构单一,且工艺粗糙,外观简陋,无法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兴趣。其次,应避免消费者的类型单一。红色文化的喜爱者,大多数局限于中老年消费群体,这是因为在老一辈的生活里,这些红色记忆是真实发生过的,这些事件承载着他们的回忆,因此,他们购买红色产品是出于一种情怀。而这种情怀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是缺少认同感的。再次,忽视了文创产品的包装。就文创产品的市场现状而言,大多数红色文创产品忽视了包装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地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当中,并没有对其外包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设计。这种只注重产品内在,外观设计简单直白,甚至忽视外在设计,而使外包装毫无美感可言,是导致红色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播的原因之一。最后,还应该避免红色文化一味地抄袭、复制,造成产品认知度和转化率低,背离了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初衷,弱化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导致其纪念价值不突出。

(二)东北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

首先,是材料的创新。由于材料是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在产品设计当中,选择不同的物质材料,可以促使文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具有质感,外观更加适宜,能够满足用户对外观的基本需要,还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就目前已有的文创产品而言,很少具有能够反映产品质感的物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说,市场中的文创产品存在质量低的问题。因此,对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创新需要将其选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选择碳纤维复合材料、热塑性树脂材料等新型材料,迎合“轻”“薄”“可回收”等环保现代生活理念,使产品既增加了现代感和时代感,又为人们注入了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其次,颜色搭配的创新。设计师对文创作品进行设计时,应首先思考作品的色彩搭配。这是由于良好的色彩搭配,不仅能够增强文创产品外观的吸引力,还能激发不特定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购买欲望。对颜色搭配的创新不仅能够帮助其外观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还能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感。红色往往被用作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色调,但在文物新说解放红色文创产品套装中的密码卡却打破了通常的颜色,其使用了黑色与灰色的颜色搭配,采用这种颜色的搭配会促使人们产生一种神秘和庄重的情感,也能够吸引不同的消费者。最后,也应注重营销手段的创新,加强对官方网址及数字新媒体的运用,增强受众的范畴,不再局限于青年人,向老年人与青少年群体扩展,从而促使不特定群体真正了解红色文化的发展过程。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东北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重塑和激活红色文化元素,理清产品核心内容。围绕产品的功能、体验、价值和用途,促进其发展,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多维度的文化创意产品。

三、结语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除具有与传统设计行业相同的基本功能以及大众审美要求的共同特征外,还要重视产品的创新,这种创新的核心内容主要在于文化产品意义的创新。这种意义创新打破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传统思维模式,并且以一种更加独特的设计思维和创新形式改变了消费者赋予产品的原有意义,对于消费者的期望而言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文创产品设计理念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不断总结提出的,是文创产业发展的源泉,更是其生命力的来源。

其次,東北红色文创产品是以东北地区特有的红色文化为支撑点的,其本质是向全国各地甚至世界传播东北红色文化。因此,设计师在创作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过程时,还应该考虑文创产品的策划、市场资源分析、市场环境分析等能够影响其传播的因素,不断更新可实施的策划方案。

最后,在发展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东北红色文化内容的渲染性、真实性、地域性,还要帮助本区域内以及全国各地消费者对东北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对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开拓其想象空间,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消费者勿忘历史、铭记历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东北红色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凯.红色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8,31(09):172.

[2]刘彦,王倩,刘俊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与文创产业下的创新[J].艺术科技,2017,30(12):77.

[3]韩丽雯.红色文化的渊源与价值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10):57-61.

[4]王倩,刘俊哲,刘彦.旅游文创产品的常见问题、价值构成与设计评价体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Z1):88-89.

[5]施佳露,郁舒兰.参与式设计理念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09):26-27.

[6]吴永红.红色旅游纺织类纪念品设计的地域性和时尚性[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01):81-84.

[7]于洁.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10):20+80.

[8]吴闻超.中国传统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2019(09):127-128.

[9]路柳.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一次十四省市区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4(12):88-92.

[10]任宏,苏阳,刘洋,杨猛,杨红.沈阳故宫文化衍生品创新设计策略与途径研究[J].包装工程,2017,38(04):1-6.

[11]郑茜.意义还原与价值传播——博物馆藏品实现沟通的两个向度[J].中国博物馆,2014(03):24-28.

[12]俞文君.纪念馆群体历史记忆建构的统一、矛盾与融合[J].中国博物馆,2013(03):19-25.

[13]雷鸣宇,黄明玉.从文物分类角度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03):45-48.

[14]唐忠毛.记忆理论视野中的文化传承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54(06):63-69+156.

(作者简介:李阳,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视觉艺术、平面设计)

(责任编辑 王瑞锋)

上一篇: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