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建筑论文范文

2024-03-16

本土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文化期待视野 文化身份

一 引言

成语典故凝聚了邯郸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邯郸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积淀和载体。成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推介邯郸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充分展现邯郸文化的厚重性和经典性。目前,关于邯郸成语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传播策略与媒介角度探讨如何在认知、心理等层面上实现信息对等,而没有研究文化传播者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成语文化特色与个性的把握。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批判角度,通过对当今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对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的研究,探讨了在邯郸成语文化跨文化传播和融合中,如何把握“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和传播者的本土文化的身份认同。

二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期待视野

1 跨文化传播与期待视野

跨文化传播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跨文化传播不仅包括中国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接触,而且包括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他”文化接受者在进入文化接受过程之前已对接受客体有了预先估计与期盼,即有了定向性的期待。跨文化传播与融合需要以把握“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视野作为切入基础,努力缩小文化传播主体间的文化审美距离。文化审美距离是“他”文化接受者原有视界与面对“他”文化中超越这视界或与这视界不一致的成分之间的差异和间隔,是影响跨文化传播目的实现的重要障碍。但是“他”文化接受者的定向性期待即文化期待视野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他”文化具有的个性和新意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每一次新的文化体验,都要受到原有文化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文化期待视野。对于“他”文化的接受可以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界的变化,从而使视界的改变顺着“他”文化接受者的反应和批评的判断的范围而被历史地客观化。文化创新期待是不断调整自身视野结构,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他”文化中与原有视野不一、没有,甚至是相反的东西。文化创新期待帮助“他”接受者实现对另一种文化的独特解读。文化期待视野的创造性是文化期待视野不断拓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能够推动跨文化传播主体文化的融合。

2 成语文化传播的期待视野

邯郸成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够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所代表的邯郸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提升邯郸的传播力和竞争力。在跨文化传播邯郸成语文化的过程中,跨文化传播者应该在意识形态、审美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积极缩小与“他”文化接受者之间的审美距离,尊重“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视野。

成语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民族色彩、历史故事性和哲理性。邯郸成语数量众多,有学者潜心研究整理出来千余个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每个邯郸成语都与邯郸历史、赵文化有根本的联系,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邯郸成语典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成语内容包蕴着较强的故事性,是对一个完整故事的高度概括,如“完璧归赵”“围魏救赵”;第二,成语出自于权威性经典著作,如“奉公守法”出自《史记》,“量才授官”出自《荀子》。根据对成语典故的特点和分类,可以将“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定位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对成语典故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第二个层次是对邯郸成语故事性的期待;第三个层次是对成语典故的生活内蕴、思想意义、民族精神、价值观和哲理方面的期待;第四个层次是对成语典故的接受动机与需求的期待。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期待过程,为满足“他”文化接受者的不同层次的期待,传播者需要采取多种传播途径,实现文化审美、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上的趋同和语言符号的对等。

3 满足文化期待视野的路径

(1)公关策略:为成语文化做宣传

邯郸成语文化的传播与融合需要采用公关策略,合理借助于数字媒介的优势,运用多种现代化传播媒介。不同文化之间的媒介宣传是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和融合最日常化、最显性的途径。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影视、网络宣传进行宣传。创办邯郸成语文化专题刊物,在电视台投放宣传片,将蕴含故事性强、哲理性强的成语拍摄成影视作品或电视剧作品。数字媒介直观性强、时效性强、传播迅速广泛,可以满足“他”文化接受者对成语文化的不同期待视野,最大程度展现成语典故的艺术形式,呈现成语典故中的文化形象和思想内涵,实现文化传播主体在文化审美、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上的趋同。

(2)语言传播:打破语言的隔膜

跨文化传播是一个“二度编码”的过程,即“(传播者)编码—解码(翻译者)编码—(接受者)解码”。成语文化传播与融合首先要实现文字编码的转化。为了避免出现成语文化意义的失落和歪曲,传播者需要以“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为基点,准确到位地二度编码成语文化的语言载体,实现语言符号的对等。出自权威性经典著作的成语,侧重于传递一定的思想和哲理,可以通过意译二度编码,缩小“他”文化接受者与成语文化之间的审美距离,领会该文化的深邃哲理和内涵。故事性较强的邯郸成语典故中有许多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如“胡服骑射”中的“胡服”“胡骑”和“胡射”,可以采取异化和意译相结合进行二度编码。异化保留其中独特的文化形象,意译阐释其内涵。

4 文化期待视野辩证观点

邯郸成语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必一味迁就“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视野,而应尽量保持其文化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将其文化特质植入接受者的文化,完成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他”文化接受者在接受成语文化之前,对其艺术形式、文化意义等已经具有定向期待,但是他们真正接触成语文化时,会有打破定向期待而求新求异,即获得文化创新期待。文化审美距离需要接受者的文化创新期待来弥合。“他”文化接受者在接受他文化时具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除了表现在具有文化期待视界外,还体现在他们的理解阐释和想象再创造。文化期待视界发生在接受“他”文化之前,理解阐释和想象再创造存在于接触他文化后的欣赏过程中。“他”文化接受者对成语文化的接受是一个动态理解、认可和接受的过程。

三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1 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

跨文化传播应该注重保持本土文化的特色与个性,处理好文化身份的定位。文化身份是一种文化与“他”文化相区别的品格和处在该文化中的人们对它的身份认同。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成为拒斥在文化交流中常常出现的文化霸权的前提条件。文化身份不仅决定交际主体采用哪一种语言进行交际,而且还决定交际主体采用何种传播方式传递何类信息内容。文化身份决定某一文化群体如何感知周围世界,如何在交际过程中将信息编码,以何种方式传递给对方以及如何理解所接收的信息,即解码。文化身份的研究有助于分析不同文化群体的传播行为模式。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在于通过传播手段建立一种新的文化结构。在跨文化传播中,交际主体解释自己文化身份的特点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彼此建立信任,完成文化的交流。但是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身份认同却存在很多问题。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会让文化传播者和接受者产生挫折感,其间的“文化间性”越高,理解障碍就越多。交流的目的旨在将属于外群体的他人纳入到内群体中来。跨文化传播应该以互相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实现意义共享。

2 成语文化传播的身份认同

邯郸成语文化跨文化传播与融合过程中,传播者要确认其文化身份,即探索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探究实现与接受者意义共享的层面。目前而言,邯郸成语文化向西方跨文化传播的过程,是文化信息由低势位向高势位流动的过程。跨文化传播中,文化信息流一般由高势位向低势位流动,低势位文化传播者在面对高势位文化的接受者时往往会将真实、难以诠释、具有丰富特点的本土文化简化为接受者易于接受的文化形象,这是一种简单化、歪曲化的文化传播过程。在跨文化传播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时,传播者不能为了满足西方接受者对成语典故文化的“猎奇”心理,将其简化、表面化,而忽视其精神、人文情怀和历史特色。

邯郸成语典故以其精深、高度精练的语言浓缩了赵文化的历史、精神和灵魂,体现了丰富的政治、法制、道德等哲理,这也是邯郸成语文化的文化身份。邯郸成语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公认的文化特征,通过传播方式、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表现出来。“胡服骑射”记载了赵国赵武灵王为提高军事实力而推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军事革新,反映了赵文化中改革进取、包容开放的精神。改革创新、积极进取是以赵国历史为主要载体的赵文化精神的最根本内涵。“负荆请罪”反映了赵文化中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很多邯郸成语典故富有哲理性,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如“围魏救赵”,其哲理与智慧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上看似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路不拾遗”“奉公守法”体现了赵国德法并治的思治国方略,“毛遂自荐”“无功受禄”“公正无私”分别体现了赵国官员的选拔制度、考核制度以及道德要求。

跨文化传播具有经济、政治的动因。本土文化传播过程中,低势位文化传播者希望通过文化传播实现本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自身形象的提升,但是高势位文化接受者则希望通过接受其他文化以证实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就产生了传播者与接受者需求的错位,从而导致文化传播者和接受者身份的不平衡。传播者需要努力构建接受者乐见的形象,让“他”文化接受者欣赏自己,但是不应该为实现其政治、经济目的而牺牲本土文化的文化身份来迎合“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在邯郸成语文化输出时,传播者要强调以自我利益、自我价值、自我安全为中心,来影响、说服他者,要具有充分文化自信,明确文化身份,坚持文化的可持续输出。对文化身份的认同能够保持和发展本土文化的优秀基因,并真正体现全球文化的多元性。

四 结语

邯郸成语文化博大精深,要实现传播和融合的既定目的,达到文化意义的共享,传播者需要准确把握“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视野,通过多种有效路径满足期待视野。采用多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创造良好的传播渠道,在文化审美、文化心理和文化认知结构层面构建主体的对话空间,在语言编码方面实现对等。但文化期待视野是文化传播极其重要的但不是唯一要考量的因素,需要辩证看待。

邯郸成语文化传播应尽量保持其文化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成语文化跨文化传播应该建立一种文化平等交流的模式,探索其独特的赵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需要准确把握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但同时更需要对其所传播的文化身份有清晰地认识,注重本土文化身份的认同,重视成语文化的精神、历史特色、价值,不能牺牲本土文化的文化身份来迎合“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从而实现成语文化的完整传播与融合。

注: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与跨文化交际双向构建的研究》(201103182)。

参考文献:

[1] Rogers,E.M.& Steinfatt,T.M.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Prospect Heights,IL:Waveland,1999.

[2] 陈斌、张建华:《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初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 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外语学刊》,2000年第1期。

[4] 孙光勇:《邯郸成语典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5]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齐明珍,女,1984—,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工作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

本土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本土酒店需奥强化传统文化认同感

旅游卫视执行总裁 韩国辉

1、最满意的一次应该是上海的丽思卡尔顿酒店,他们在企业文化上独具个性,每次住这家酒店就像去会老朋友,感觉很舒服。

2、每次人住关注更多的是在酒店周到服务背后的运营理念、企业文化等,这些其实都可以在每次的入住中观察和感受到。

3、没有特别的偏好,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出差,酒店距离工作地点的便利性和酒店的综合素质是我更加注重的,现在中国的本土酒店在各项综合条件上发展得都很快,中国酒店业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

4、中国本土酒店起步时间较晚,与国际顶尖酒店自然会有差距,无论是在服务人员培训机制,还是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上。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本土酒店正在奋起直追,本土酒店需要强化传统文化认同感,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目前这些差距正在一点点地拉近。

5、一家优秀的“中国风”酒店无论是在它的外部设计和管理模式中可以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企业理念中应该更尊重实际情况和地域性,更加强化企业的核心人文价值,更加凸显酒店品牌的个性化。

6、我推荐二亚亚龙湾一带的本土酒店,那里有最美的海景,在享受蓝天大海、椰树沙滩的同时,你可以感受二亚这座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独特魅力。

应凸显中国特有礼仪文化

乔毅 最佳东方网、先之网、迈点网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1、香格里拉、英迪格等国际联号都不错。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宜昌桃花源(国宾馆)酒店。虽然建筑设计没有高端五星级酒店的奢华。但高规格的服务水准丝毫不逊色。

2、酒店的软性服务,酒店人性化服务。

3、没有。

4、目前国内酒店发展异常迅猛,但是整体上与国际顶尖酒店还有很大差距。首先是品牌建设和规模。锦江国际、港中旅维景、首旅建国客房数量均超过2万问,金陵客房数量逼近2万间,30强中其他多半酒店集团客房数量不足1万间。再看国际酒店集团,客房数最多的洲际集团拥有66.1万间客房,万豪在全球拥有的客房总量也超过63万间。

其次,培训不到位也是大问题。国际品牌会尽可能花大投入在培训上,而中国的企业由于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在员工培训时多流于形式,有些甚至连续几月、几年都没有培训。其实一些国内酒店也知道培训的重要性,但按照传统模式实施会遇到各种阻力,比如讲师、场地、时间、人力、物力等成本不断加大,且培训连续性不强,难以成体系,效果甚微。脱产性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酒店正常运营,且后期留才也是一项难题。

本土品牌与国际酒店竞争存在的优势:一、资金,有国企背景的酒店集团资金充足;二、客源,本土酒店与当地政府、企业、旅行社等重要客源组织的关系维护方面更密切;二、地域,本土酒店对当地市场熟悉,可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地客源的需求。

5、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中国式”服务。大众印象中国元素就是大红灯笼、京剧脸谱、龙、旗袍、中国功夫、中国红。事实上中国元素的内涵非常深厚,一家优秀的“中国风”酒店硬件和软件服务都应契合中国消费者某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这些元素不应仅体现在酒店外观上,从客人走入酒店到离开酒店的那一刻都应该感受得到中国文化的存在。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风酒店应当凸显中国特有的礼仪文化。

6、每个品牌都有其独特的特质,根据友人的喜好推荐酒店。

比较喜欢本土酒店,感觉亲切

高莉 美的制冷家电集团中央空调事业部酒店行业经理

1、我印象最深的是罗马的一家B&B酒店,完全当地特色的酒店,同时很温馨体贴,有家的感觉。

2、最关注的是卫生和服务,还有地理位置。

3、我比较喜欢本土酒店,感觉会亲切。

4、这两者还是有差距的,主要在管理方面。在中国风比较盛行的今天,中国本土酒店的最大优势在于中国元素,有自己的本土优势,如更合理的管理成本、更亲切的服务等,更能贴合大众的需求,赢得并稳定自己的客户群。

5、首先是有本土特色,还有好的管理和贴心的服务。

6、万达文华酒店。

中外酒店服务有差距

陈鸣雁 定制旅行设计师,德迈国际市场与品牌中心总监

1、戛纳的Hotel Martinez。我住过两次,在戛纳最出名的海滨大道上,也是电影节时众多明星入住的酒店。整座酒店白色为底色,配以天蓝色雕琢精美的阳台围栏,精致优美。我最喜欢的是这酒店宽大的浴室,忙碌了一天之后,舒服地泡一个精油浴,所有疲劳都会赶跑。酒店很用心,每天会准备一个特色的礼物,有时是酒店特有的购物袋,有时是法国南部特色的薰衣草香包,还拿到过法南的苦艾酒套盒

2、我会偏好房间的舒适程度,服务的细致程度,品牌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3、还是偏向于国际品牌,因为服务更人性化,比如我在法南安提布的一家海边酒店入住时,侍应第一天知道我喜欢喝咖啡,第二天甲上很亲切地称呼我名字,然后在我坐下后就送上一杯咖啡,而且酒店的员工都很热情,这是国内酒店的员工缺乏的。我在瑞士参观过当地的酒店管理学校,整个学校从各个环节都在营造酒店的氛围,学生都身着正装,全天候模拟在酒店的工作环境,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气质和应对能力也非国内酒店员工所能对比的。

4、服务是最大的区别。中国的本土酒店可能硬件不差,但在服务上就与国外酒店有差距。

5、中国风的酒店,吸引的想来更多是外国友人,那在氛围营造、餐食方面,包括房间装饰,给贵宾的礼物方面都应该更有中国的特色。

6、上海的璞丽酒店,相比下来,服务还是很不错的。比如对于商务客人而言,在商务中心用的是苹果电脑,上网还免费。在客人入住每天,下午都会送上好吃的点心和软饮或葡萄酒,这点很贴心。

酒店让人温暖是一种成功

薛长煌 巴玛发酵火腿有限公司总经理

BT:你评判一家酒店的标准是什么?

薛:首先是品牌。其次是到店后的各个细节,包括服务和配套设施等。我个人最关注的是到店后流程是否足够迅速,房间的设计是否让人感觉舒适。还有一点是酒店的地理位置,商旅住宿要求的是交通便利。

如果是度假型住宿,更多的需求是体验和享受。

BT:商旅住宿的品牌,你是倾向于经济型、中端还是高端酒店?

薛:目前来讲,我比较倾向于中高端品牌。如果企业在创业阶段,只要位置和交通能满足当次商旅的行程便可以。比如我们在预订酒店时,往往以城市的某个区域为标准来选择。

另外,如果行程中需要会见客户或安排商务活动,便会倾向于国际性品牌或自己以前住过感觉不错的地方。

BT:怎样的酒店品牌会让你觉得适合安排商务活动?

薛:国际连锁品牌会是首选。因为品牌知名度相对较高,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也有一定的标准和保证。

BT:你如何获取酒店品牌印象,宣传还是亲身体验?

薛:我觉得酒店很难通过广告宣传来树立品牌形象,更多的应该会以客人入住的感受为准。后续的服务若能做得更人性化、更细致,可能更容易建立与客户之间的情感枢纽,进而客户也会对酒店品牌产生好感。比如退房时前台问一句“先生,是否需要叫车”,离开后一条短信“感谢您的入住”;再接下来,有技巧地发送与酒店有关的信息或节日问候,都能更让人感受酒店的体贴和服务。酒店除了硬件到位,软件的配套其实更需要做到极致。

BT:从你的角度看,目前酒店体验者最大的需求是什么?

薛:有时候,体验者本身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往往住酒店时只是凭着某种目的入住。但如果入住以后,酒店给予的东西让体验者为之感触,就是最好的。中国人常常讲人情,若酒店能让人感觉到温暖,有居家的感觉,也是一种成功。

本土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运用;本土文化资源;创设;区域活动环境

佛山是明清时期“四大名镇”之一,历史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佛山是著名的陶瓷之乡、狮艺之乡、武术之乡、粤菜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孕育并保留了秋色、醒狮、舞龙、粤剧、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深入挖掘并利用本地区优秀的文化资源,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健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对于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帮助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禅城区是佛山市中心城区,有“南国陶都”之美誉,石湾陶艺更是佛山陶瓷文化的奇葩。本土化资源的运用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运用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区域活动空间,是本地区学前教育积极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本土精粹的一种表现,也是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幼儿园品牌建设、课程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充分利用园舍三维空间,拓宽孩子自主活动的场所

佛山陶艺、民间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将本土资源渗透在区域环境、主题内容中,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主探索、自由创作,开发思维,激发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幼儿活动室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体,对于活动室的地面、墙面和中空这三维空间的规划,充分融合佛山民间文化的元素,遵循动静分开、因地制宜的原则,创设基本区域和特色文化,让班级文化更有特色、更有内涵。

(一)整体规划,融合本土文化资源,创设基本区域和特色区域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创设语言区、科学区、表演区、美工区、角色游戏区、结构游戏区等等,环境创设做到有规划、有设计,明确各区域的教育功能,突出主题内容,做好各类素材的收集,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地为孩子区域活动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在日常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收集与本土文化资源有关的材料,例如:图片、光盘等,另一方面,在每个阶段的活动环境创设过程中,注重筛选出与活动主题相关联的文化资源材料,例如:以陶泥为主要材料,加入竹刀、转盘、擀面杖等等。

(二)有得放矢,根据孩子“最近发展区”,渗透本土文化教育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实际需求与兴趣爱好的教育,相信孩子是能够发挥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获得成功体验、幸福人生。佛山的本土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资源丰富。我区幼儿园根据自己的课程特色,明确孩子发展目标,深入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本土文化资源,从众多的本土文化教育素材当中,开发适合孩子的课程内容,提取可以利用、有教育价值、操作性强的部分与区域功能有机结合,孩子在自主、自由的区域活动中陶冶性情、丰富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与此同时,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有效选择材料,既贴近孩子生活,又满足孩子兴趣;活动区中体现孩子的学习轨迹、活动过程,本土文化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区域活动环境与主题内容相互融合,发挥区域活动环境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传承发展,整合五大领域教育内容,凸显课程建设本土化特色

佛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文化底蕴深厚,通过传承、变通推陈出新,判断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整合五大领域教育内容,让孩子在环境中浸润、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创造。通过自由自主的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增强幼儿责任感和自信心,使幼儿体验参与环境创设过程的快乐和成就感。

(四)有效利用,发挥空间特有功能,增强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注重有效利用,变——变午睡室为活动室,在区域活动时间里有充分的空间支持孩子自主游戏。如:睡床搬起并整齐叠高,区域活动时拉上屏风,空间间隔出来,孩子在相对宽阔的区域里,利用起表演用的道具,如狮子头、凤冠等,就是一个传统文化表演区域;挖——深挖活动室里原有布局上的合理改造,让孩子从不同的高度感知周围、认识世界,利用相对私密的空间——小阁楼,开设神秘探索区域、娃娃家、手影剧场,有意境、有情境的空间更有利于孩子更投入游戏;伸——伸展阳台、教室角落创设区域,让空间的利用效率实现最大化。创设“陶艺工作坊”、“剪纸吧”,让孩子在有现空间进行无限的操作体验活动,积极创设固定与动态相结合的宽敞的区域活动场地便于孩子活动、游戏。

(5)因地制宜,拓展公共空间环境,彰显园所特色文化之内涵

教师最大化利用楼道、长廊等空间为孩子创设开发区域活动环境,凸显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将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放置在便于取放的学具柜中,把音乐、表演、建筑等容易对其他幼儿产生影响的区域放置在走廊等处,一来场地拓宽,二来不至于干扰到他人。不仅如此,对于内容、形式相似的区域,在班与班之间也进行了连通,是一个两个班、甚至整个级组共用的区域,许多的孩子都喜欢表达、表现,而在游戏的过程中,两个班级的孩子会有交流、沟通与协商,发现与探索,也促进了孩子间的交往和合作。例如:创设小班角色游戏“温馨小屋”、中班社会交往“茶趣之园”、大班科学发现“探索天地”;区域活动创设充分体现了“利交流、利操作、利行动”的原则。

户外游戏区,开放玩水区、攀爬区、跳跃区、平衡区、等多个游戏区,孩子三浴锻炼,愉悦性情、发展动作、增强体质。与此同时,兼顾传统文化在户外活动中的价值,尝试开创户外区域游戏:“舞狮”游戏区、“拉车”游戏区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民间游戏的趣味性,锻炼上臂肌肉、促进交往合作能力。在活动角中尽情模仿着、创造着、表演着……传统的本土文化游戏,蕴含着纯真、朴素的韵味,让孩子们百玩不厌,乐在其中。

只有创设本土化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科学合理的布局区域,才能让孩子们在蕴含教育价值的区域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彰显幼儿园的文化内涵、课程特色。

二、 有效投放操作工具材料,激发孩子探索学习的兴趣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丰富,形式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我自信、大胆、专注、聪慧。通过实践研究,孩子天生好奇,对环境、材料充满热爱,天生就有方法去操作、去摆弄,主动探索。环境创设好,区域规划合理、材料投放适宜,孩子自主活动的秩序感也会随之建立起来。

(一)丰富本土化游戏资源,凸显课程教育价值

独特的本土文化使得幼儿园的孩子拥有与众不同的区域活动内容。幼儿园在常规区域建立的同时,根据孩子的需要与兴趣,挖掘民间资源,投放本土化的材料,创设“陶艺工作坊”、“剪纸吧”、“创作基地”等区域,根据主题内容、师生布置区域活动环境,投放材料工具,为孩子的选择和使用更准确、有目的性。教师在陶艺创作区,按陶泥类、工具类、辅助材料类、作品区分开,材料、工具明显地投放在一个学具柜上,供幼儿需要选择,每类物品都经过教师充分考虑,思考投放何种材料、投放多长时间、辅助工具有哪些、孩子前期的经验怎样等等。如开展“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前期参观佛山博物馆的经验,开展谈话活动,师生、同伴间进行分享交流,生成“恐龙”学习主题,通过视频、图片、图书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接着亲子进行利废利旧手工制作,增强孩子对恐龙形象在脑海里的再现,经过加工和创新,融入适合于幼儿年龄特点和赋予童趣的教育素材,用陶泥制作形态各异的“恐龙”,孩子尽情表达表现,创造属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完成后孩子们还举办“恐龙博物馆”,生成陶泥艺术课程。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现在环境布置中时,那种成功的喜悦、自信的力量会让他们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尽情的去探究和学习。孩子的作品虽然显得粗糙、稚拙,却凝聚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环境创设中,只有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创设活动中来,使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力、创造力及个性品质得以充分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环境在孩子身心发展中的教育影响作用。因此,在环境创设中,要为孩子提供机会,使孩子成为环境创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提供低结构开放性的游戏材料,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自主性。在为孩子准备一部分封闭材料,设计一些规则性游戏的同时,更应该为孩子投放大量的开放性材料,引导幼儿自发性游戏,为幼儿提供可以使用的替代物,以物代物,充分发挥孩子想象力。虽然现在的成品玩具应有尽有,但是这样的玩具为幼儿留下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空间相对较小,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为孩子准备废旧材料制成的半成品以及具有开放性的原材料,收集纸片、布条、纸箱、木板、包装纸、绳等作为孩子游戏基本材料。幼儿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利用开放性低结构的及具半成品游戏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索,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品质、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师生们共同制作大量的“美食”,为后续的的“应记面馆”、“西关茶馆”角色游戏提供大量游戏材料,大量投放了各类本土材料供幼儿欣赏与娱乐,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坚持利用社会公共资源,推动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三方面资源,社区资源、专家指导、家长参与,为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孩子通过参观陶瓷博物馆、“南风古灶”、“梁园”、“民间艺术社”,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教师通过专家们的指导,加深认识,提升技能;家长积极参加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增进情感、形成教育合力。孩子、教师、家长在本土文化的滋养下协同成长,丰富孩子生活与学习经验,推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区域活动环境,既是教育的背景,又是教育的手段,同时又是教育的本身,珍视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孩子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发挥“小区域、大智慧”的作用,把佛山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以不同的角度和表现手法融入区域环境创设和活动中,让孩子的生活学习更有趣、体验操作更真实、表达表现更自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2010.4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M].宁波教育出版社,2004

[4] 董旭花.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6

责任编辑邱丽

本土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2010年9月6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了AQ/T 3034-2010《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并于2011年5月1日正式实施。化工过程安全起源于何时何处?它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全球化”?在各个国家的推广过程中,如何根据当地情况实现“本土化”?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化工过程安全中心技术总监路易莎·娜拉(Louisa Nara)。

记 者(以下简称“记”):您好!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化工过程安全在美国的起源、发展历程与实施现状。

路易莎·娜拉(以下简称“路”):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毒气泄漏事故,使两千多人死亡,数万人中毒,这是化学工业史上令人震惊的最大的惨祸。这起事故引起了美国和全世界的重视。后来,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成立了化工过程安全中心(CCPS)。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成立几年之后,美国许多州颁布了法律法规,以管理、控制和预防有毒物质和高度危险材料的泄漏,降低风险、阻止事故发生。1992年,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颁布了一项国家标准——《高度危险化学品过程安全管理》(OSHA 1910.119),提出了14项具体监管要求。自此,过程安全开始在美国正式发展。1992-1995年,化工过程安全发展为14个要素,符合这些标准的企业才可以获得资格,成为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的成员。2007年,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重新审视了14个要素,将这些以合规性为基础的理念,扩展成了20个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要素。

我们的目的是引导企业不仅仅关注法规,应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安全生产中。我们试图帮助企业遵守规章制度,通过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给予企业另外一种管理方法。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一套方法不是法律规范,而是一种技术指导。

1985年,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刚成立时只有25名成员,且大多数都是美国的企业。目前,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在全世界有165名成员,在过程安全管理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已经出版了100多本有关化工过程安全的书籍,举办了25次国际会议。

记:您在推广与应用过程安全方面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取得了哪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路:我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是关于过程安全管理或者工程加工行业的,为很多企业做过咨询工作,也为65家不同的企业做过规划和设计。在拜耳公司工作时,我负责过程安全和个人安全。我认为,每个人应该尽自己在安全方面应负的责任,领导更得身先士卒。我觉得最具挑战的事情是,如何去传播这样一种理念——对于过程安全和个人安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的,并会被问责。通过对过程安全加以了解和关注,我们每个人在每一天的安全管理中,都可以有所作为。如果您的公司想在过程安全方面做得很成功,你就必须做出承诺,而且要相信过程安全,并认为其会发挥一定的作用。管理层承诺和强有力的安全文化支撑,是过程安全发挥效用的关键所在。

在推广过程安全管理的这些年中,我得到的启示是,首先,不要认为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也不是单纯的强制性推广,要确保员工理解操作要领和流程。你需要了解一些操作“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它是“如何”去这样做的。其次,要多听听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往往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而有时候一些年轻的工程师,却并不听从这些资深专家的建议。同时,要从别的事故上学到经验,避免重蹈覆辙。比如说需要了解脆弱性,意识到存在危险,并且知道针对这些风险如何安全地开展工作。

如果你能通过简化行为、适当的工程设计来管理和降低风险,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或者使一个人免于受到严重伤害,你的个人努力将会对过程安全产生巨大影响。这就是我们热衷于过程安全管理的原因所在。我坚信每个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我希望每一名工人都能安全、健康地回家。

记:在中国推广过程安全的实践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认为中国的化工企业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您的建议是什么?

路: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已经在山东青岛建立了中国分部。中国分部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对化工过程安全的接触相对较少。美国化工过程安全的很多书籍和工具,目前只有3本书和一些文件被翻译成了中文。这对于中国来说,资源的有限,限制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推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已经和中国石油大学开展合作,组织一些学生,用大概5年时间,将这些资料进行翻译和推广,以让一线工人去真正地理解过程安全。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也成立了中文版的网站,免费提供一些资料。

同时,我们还会向中国的企业和员工提供各种类型的过程安全培训,涵盖事故调查、变更管理、机械完整性、领导力培训等方面。我们每次来中国开展培训的时候,都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过程安全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并逐步加深了对过程安全管理的理解。

对于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如果事故先期预警时能形成一个危险意识,收到危害报警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防护和处理,可以进一步降低事故危害。其次,建立并且不断完善安全标准,人员轮岗值班制,员工进行持续培训等。在早期化工设计阶段,采取更为安全的手段,诸如选择较为安全的材料,降低对人身的伤害。如果能做到本质安全,将会极大的降低后期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采用基于风险的方法来处理过程安全问题,以优先考虑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要向其他国家、政府和行业学习,以使过程安全类的事故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要积极着眼于“主动预防”,而非进行“被动应急”。2013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国际化工过程安全研讨会”,就是一个积极开展事前预防的好例子。与会嘉宾分析了一些事故教训,以及很多好的信息和经验,这是在中国开展化工过程安全的一个“好兆头”。

记: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化工过程安全的发展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路:化工过程安全指标的全球统一,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在这一方面,中国、美国、巴西、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应一起努力,通过加强交流,对比各国出现的问题,学习最好的实践方法。

在过程安全管理方面,每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有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已经在相关方面有了好的示范,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过程安全管理方法的掌握也越来越成熟,采取了越来越多的有效措施,它们所处的阶段就越来越先进。美国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示例。而有的国家达到一个较好的过程安全管理阶段,也许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说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步骤。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其他发达国家不断吸取经验,不断进步,并且能缩短进步的时间。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会继续做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并寻找创新性的方法继续做下去。我们还会将过程安全作为一种核心业务价值,向全球化工企业提供资源,如:培训、书籍和其他工具。同时,我还将继续在全球性和区域性会议上发表演讲,交流信息和想法,并继续推广我们的解决方案。

编辑 宁 远

本土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肇始于放映业。面对外商在中国市场上开创的电影业格局,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国的民族资本在初步实践后,建立电影公司。这些电影公司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与发展策略,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早期电影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电影业 电影公司 结构特点 发展策略

一、舶来的电影催生了中国电影放映业

随着19世纪中期的《上海租地章程》的实施,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西方国家借机倾销其物质与文化产品。在此背景下,舶来的电影在上海落地生根。1896年8月10日上海的《申报》刊登了上海徐园的“又一村”将放映“西洋影戏”的广告,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此次放映的内容为14部纪录短片。之后,电影放映活动逐渐在中国遍及开来,放映地点集中在上海和北京。

西方人带来的电影逐渐催生了中国电影放映业。在1896年的首次放映后不久,上海出现了专营电影放映业的外商,如美国人雍松、西班牙人加仑白克等。1903年,西班牙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建立了上海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场所“青莲阁”。1908年,雷玛斯建造了上海第一家专业影院——虹口大戏院,到20年代初,又相继开设了“万国”、“维多利亚”、“夏令配克”、“恩派亚”、“卡德”等数家影院。此后,还有其他一些外商在上海开办影院,据统计1924年上海共有18家影院,大多为外国人所开,雷玛斯旗下的影院占三分之一。随着放映业的急剧膨胀,国人也越来越重视影院的经营。1926年4月,明星公司经理张石川等承租了原属雷玛斯的五家影院,成立了中央影戏公司,同时吸收“中华”、“平安”两家影院,以原有的中央大戏院为主建立起放映网络,成为提倡国产电影的重要基地。在北京,1903年,从欧美归来的中国商人林祝三,在前门外打磨厂借天乐茶园放映了电影。这是中国人首次尝试放映影片。此后,北京一些固定放映场所逐渐建立。1907年至1918年间,平安电影院、大观楼影戏园、平顺影院、庆乐戏园、开明影院、真光电影剧场等相继开张。此外,北京还有一些茶园陆续开始放映电影。罗明佑经营的真光电影剧场是当时北平中国人自办的最大最完备的影院。他于1927年联合平津6家影院建立华北电影公司并任总经理,到1929年已拥有20多家影院,控制北方5省的电影发行放映业。电影放映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很多中外商人专营此道,形成了中国电影放映业初兴的局面。

在当时的中国电影放映市场中,影院集中在上海和北京,不过这两地的影院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上海的影院具有较强的外资特色,而北京的影院带有较重的本土特色。由于两地影院的资本结构不同,两地影院在经营管理上又呈现出不同的格局。上海的影院以外资为主,经营者凭借较为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国外影院经营的经验,运用了院线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而北京的影院主要是本土化的资本,资本实力相对单薄,各影院相对独立,没有形成统一的放映网络,各影院各自为战,缺乏院线经营管理模式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两地在影院经营上的差异,显示了与外资相比当时中国民族资本在电影放映业中尚不成熟的状况。

二、外片刺激下的本土电影发展诉求与初步实践

20世纪初期,在中国影院上映的各类欧美影片中,不断有华人形象出现。对中国观众来说,一方面他们渴望从银幕上看到本民族形象,在镜像中得到对民族“自我”身份的确认,但另一方面,由于外片完全按照白人的种族化想象塑造华人形象,因此无法满足中国观众的认同需求。在既渴望期盼又失望受挫的复杂心情下,外片中华人形象给中国观众造成难以抚慰的认同焦虑。这种受挫感成为推动早期中国电影兴起的重要动力。此外,在中国人尝试拍摄影片之前,外国人已在中国进行了拍片实践。他们所拍的内容大多不为中国观众所认同。在此情况下,中国人开始了自己的电影拍摄实践。中国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于1905年应运而生。这次拍摄为中国人拍摄电影的发展进程揭开了序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兴起最初由外资带动。中国人先是在外资的制片公司中参与影片制作,继而开始独立制片,这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中国的制片业肇事于1909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投资建立的亚细亚影戏公司。这家公司在经营电影放映业的同时,也投资拍摄短片。为了更好地在中国从事经营活动,该公司聘美化洋行广告部买办张石川为顾问。之后,张石川与郑正秋等人组建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公司从编剧、导演到制片的全部工作,亚细亚公司负责资金、设备器材和影片发行。1913年,由新民公司摄制、亚细亚公司出品的故事短片《难夫难妻》摄制完成。这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制的故事短片。亚细亚公司于1913年末停业,其先后共拍摄了15部短片。与此同时,归国途经香港的美国人布拉斯基与黎民伟合作成立了华美影片公司,拍摄了影片《庄子试妻》。由于试映效果不错,布拉斯基将其带回美国。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外放映。之后,华美公司解散,成了“一片公司”。1916年,张石川与人合作在上海创办了幻仙影片公司,拍摄了影片《黑籍冤魂》,反响不错,然而不久幻仙公司停业,也成了“一片公司”。从亚细亚、新民到华美、幻仙公司,中国的电影制片业经历着艰难的尝试,但是无论如何中国电影业走出了蹒跚的第一步。

在“一片公司”的尝试之后,中资独立制片公司逐渐发展起来,开始独立摄制电影。商务印书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出版机构,率先开始投资拍摄电影。1917年,商务印书馆从外国人手里低价买进一批电影器材,在图书出版之外,兼营电影业。这是中国人自己投资拍摄电影较有规模的开始。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活动影戏部,正式开始电影制片业务。1920年7月,活动影戏部改名为商务影片部。商务影片部使中国电影制片业前进了一大步,逐渐摆脱了萌芽时期“一片公司”的混乱和盲目。商务影片部强调电影的教育作用及国片对外片的抵制作用。在经营上,商务影片部除自制自销影片外,还兼营租赁器材、摄影棚,出租自制及外国影片,代为冲洗等多种业务。然而商务影片部出品的影片并不为影院片商所接受,其影片往往在各影院开演外国长片的时候附带加映。商务影片部参与制作了中国第一批长故事影片,如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的《阎瑞生》和新亚影片公司出品的《红粉骷髅》。这两部影片均为商务影片部代为摄制。1918年至1921年间,其他一些中资影片公司相继成立。1919年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1921年上海影戏公司成立,拍摄了长故事片《海誓》:1921年,长城制造画片公司成立。这些影片公司多是

拍摄短片,其影片的品质与影响力难以和当时占据中国市场的外片相比,但是这些公司的制片尝试为日后本土电影公司的建立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本土电影公司的发展及其结构特点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业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不同的电影公司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结构特点与管理模式。根据1927年《中华影业年鉴》的统计,当时全国(含设在美国的4家)共有影片公司179家,设在上海的有142家;全国共生产影片178部(集),上海占了172部(集)。20年代,上海每年的观众数超过700万人,这个规模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不相上下。早期中国电影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在结构上主要有独资型公司、合伙型公司和股份制公司三种。电影公司的这种结构为中国早期电影业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这三种形态的公司结构在较长的时间内并存,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独资型公司指由一人出资创建,其全部资产和债务由出资者自己所有和偿还,通常以家庭或家族成员为公司的主要职员所组成的电影公司,这种公司的规模往往比较小。按其规模大小,又可分为:家庭作坊式和家庭企业式。前者是规模很小的独资公司,往往由导演或演员开办,如新民公司、幻仙公司、华美公司、大中国公司等。后者是规模较大的独资公司,一般由家族中某一长者或几人共同掌管公司领导权,家族中人负责公司主要事务,如上海影戏公司、天一影片公司等。独资型电影公司在经营上有这样的特点:出资者拥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资本所有者就是企业管理者;公司职员、基本演员或主要演员为家庭或家族成员;公司出品的平均投资规模不大,影片生产数量呈比较平缓的发展趋势;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因此公司经营者大都非常注重自身利益,支出方面相当节俭,非家族成员的公司员工的薪酬普遍偏低。因此,独资型电影公司往往具有低成本运作的特点。

合伙型公司指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出资设立的电影公司。因出资额有限,这类公司的规模往往也不大。这类公司因合伙目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主要目的就是赚钱的合伙;二是因对电影事业抱着共同的理想而合伙。前者带有相当大的投机性,急功近利,缺乏长期发展计划,所制影片成本低且往往为赶进度而忽视质量,最终大多难以为继,如友联公司、开心公司、五友合作社、三友公司等。后者则抱着长期发展的想法,以制作高质量的影片获得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回报为目的,往往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明星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和神州影片公司等。

股份制公司指具有一定规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电影公司。它与合伙型公司的最大区别是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股份制电影公司以明星公司(该公司1924年招股成功后改为股份制公司)、联华公司为代表。这是一种具有现代企业雏形的电影企业形式。股份制电影公司具有如下特点: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即董事长与总经理不由一人担任,但经营者往往也是投资者之一;投资者人数较多,集资范围广泛,企业规模较大,实力比较雄厚:除电影制片外,往往还从事其他一些经营活动,如电影放映、出版印刷等。

四、发展策略:差异化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与产品营销

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治格局动荡,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无暇顾及对电影的管理,中国的电影市场处在一种自由的开放状态下,外片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中国本土电影则在民族资本的带动下处在一种自发式发展的状态下。政府对电影市场调控的缺失与本土电影公司谋求发展的多样性探索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这样的市场,本土电影公司以不同的策略积极应对。

早期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不仅是国产片制作时人力和技术的缺乏,更是要面对来自好莱坞的残酷竞争。当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对外国影片毫无贸易壁垒,好莱坞电影长驱直八,一战后取代欧洲电影,霸占了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扩张计划背后有美国政府的支持。美国商务部的海外贸易司下的电影科从1927年起开始定期发布有关世界各国电影市场的调查报告,其中的第一份就是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由于得不到来自政府的任何保护,国产电影只能依靠自己在市场上打拼。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中国电影人以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类型片——武侠片、古装片和神怪片。这些只有在中国电影中才能出现的类型,使电影产品有了差异化,而产品差异化正是市场竞争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这使中国电影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电影市场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观众群,从而拥有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

中国早期电影公司借鉴标准化生产模式来生产电影。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使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类型片相继出现。类型片相类似的生产模式让有规模化的电影生产成为可能。明星公司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很多公司竞相效仿。明星公司在拍摄社会伦理片《孤儿救祖记》成功后,看到了伦理片的市场前景,并意识到用标准化生产模式降低制作成本,于是在1924至1926年间共拍摄了20多部故事长片,时常是四个摄影组同时开工。到1928年,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大获成功后,明星公司连拍18部续集,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标准化生产模式为电影公司大大降低了成本,缩短了产品制作周期。

按照产品差异化对不同产业按高、中、轻、忽略四种程度来分类,电影产品属于高度产品差异化的范畴,每部电影都是具有差异化的新产品。对于差异程度较高的产品而言,广告是必不可少的。在20世纪初,以明星、天一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公司就认识到广告宣传的重要作用,不惜斥资为公司和旗下的影片做宣传。明星公司在创办时就开办了《影戏杂志》为电影做宣传,在当时的文化报刊《晨星》上更是多见明星公司的影片宣传。1925年明星公司又创办了自己的《明星特刊》,随后又创办了《明星月报》,各类期刊为明星公司及其出品的影片配合宣传,扩大影响。天一公司从1925年起,开始编辑出版不定期的《天一特刊》,为每一部新片大做宣传。这些宣传有效地扩大了影片及公司的影响。

上一篇:制药专业论文下一篇:中医诊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