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2024-01-07

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1、通过对形体变化的训练,培养学生对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形象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平面和立体的过渡------半立体构成。

2、难点:什么是构成和构成制作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1)立体和半立体构成图片;(2)立体、半立体构成成品若干;(3)实物彩印包装盒和湖南竹编半笠等;(4)画好并剪下的六面平面正方形;(5)由十二根塑料管串成的立方形六面体;(6)学生平面构成的优秀作业若干并贴好。

2、学具准备:剪刀、单面刀片、直尺、圆规、铅笔、硬纸板。

四、教学步骤

1、组织教学,并检查学生所要求带的工具。

2、拿出学生做的平面构成作业挂在黑板的一头,启发和回忆学过的平面构成。

提问:什么是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在二维平面上进行的造成活动,它的构成元素是点、线、面、按一定的法则,用规则或不规则的方法造成新的美的形态,使人产生有规则的起伏,有节奏的韵律、有条理的动感和新颖、奇特的视觉感受。

3、出示半立体构成的制成品和一张根据平面构成做成的半立体构成的三角点构成。

提问:这个制作演示的过程叫什么?(在黑板上的中上部板书“构成”二字。)

3、 构成-------是一种造型或造物的活动和形式。构成是三项构成的总称,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

而立体构成即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在黑板上部“构成”两字前加“立体”二字。)

4、前面我们回忆了平面构成是在二维平面里的造型活动,它所产生的效果只是平面的图案,而立体构成是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法则创造出实际占据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的造物活动。

5、立体构成有半立体构成,线立体构成,面立体构成,块立体构成和混合构成。

6、立体构成应用于建筑设计、商品、产品、工业设计等。

7、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将其裁成四个正方形小方块。

①拿出其中一小块,在它中间画两条虚线要使用权面能凸起一块,必须画两条虚线。

②用剪刀背尖或刀背尖用力在虚线上画印痕。

③在实线的位置上用刀 切口,把中间的小方块切割下来。

④用手指进行折叠、边讲解边示范、边检查学生制作的情况。

8、待大部分学生作业完成了,问同学们是否可得出结论。

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1、通过对形体变化的训练,培养学生对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形象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平面和立体的过渡------半立体构成。

2、难点:什么是构成和构成制作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1)立体和半立体构成图片;(2)立体、半立体构成成品若干;(3)实物彩印包装盒和湖南竹编半笠等;(4)画好并剪下的六面平面正方形;(5)由十二根塑料管串成的立方形六面体;(6)学生平面构成的优秀作业若干并贴好。

2、学具准备:剪刀、单面刀片、直尺、圆规、铅笔、硬纸板。

四、教学步骤

1、组织教学,并检查学生所要求带的工具。

2、拿出学生做的平面构成作业挂在黑板的一头,启发和回忆学过的平面构成。

提问:什么是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在二维平面上进行的造成活动,它的构成元素是点、线、面、按一定的法则,用规则或不规则的方法造成新的美的形态,使人产生有规则的起伏,有节奏的韵律、有条理的动感和新颖、奇特的视觉感受。

3、出示半立体构成的制成品和一张根据平面构成做成的半立体构成的三角点构成。

提问:这个制作演示的过程叫什么?(在黑板上的中上部板书“构成”二字。)

3、 构成-------是一种造型或造物的活动和形式。构成是三项构成的总称,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

而立体构成即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在黑板上部“构成”两字前加“立体”二字。)

4、前面我们回忆了平面构成是在二维平面里的造型活动,它所产生的效果只是平面的图案,而立体构成是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法则创造出实际占据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的造物活动。

5、立体构成有半立体构成,线立体构成,面立体构成,块立体构成和混合构成。

6、立体构成应用于建筑设计、商品、产品、工业设计等。

7、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将其裁成四个正方形小方块。

①拿出其中一小块,在它中间画两条虚线要使用权面能凸起一块,必须画两条虚线。

②用剪刀背尖或刀背尖用力在虚线上画印痕。

③在实线的位置上用刀 切口,把中间的小方块切割下来。

④用手指进行折叠、边讲解边示范、边检查学生制作的情况。

8、待大部分学生作业完成了,问同学们是否可得出结论。

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1.1.2 社会保障有哪些基本内容 1.1.3 社会保障具有哪些功能 1.2 如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2.1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遵循哪些原则 1.2.2 什么是社会保险

1.2.3 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的联系和区别

第2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2.1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1.1 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2.1.2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2.1.3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1.4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2 世界主要社会保障模式

2.2.1 世界主要社会保障模式有哪几种 2.2.2 社会保险型模式

2.2.3 强制储蓄型模式 2.2.4 福利国家型模式

2.3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2.3.1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3.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3.3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3章 养老保险

3.1 养老保险基本知识

3.1.1 什么是养老保险

3.1.2 养老保险具有哪些特征 3.1.3 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 3.1.4 养老保险的分类 3.1.5 养老金替代率

3.2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3.2.1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3.2.2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3.3 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3.3.1 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概况 3.3.2 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和缴纳方法 3.3.3 如何计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3.4 企业年金

3.4.1 什么是企业年金

3.4.2 发展企业年金有什么重要意义 3.4.3 企业年金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3.4.4 我国企业年金的建立和发展

3.4.5 我国发展企业年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4.6 我国发展企业年金的意义

3.4.7 如何建立企业年金 3.4.8 企业年金如何缴费 3.4.9 企业年金如何领取 3.4.10 怎样管理企业年金

3.4.11 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如何

3.4.12 企业年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3.5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5.1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3.5.2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哪些问题 3.5.3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改革探索 3.6 农民工养老保险

3.6.1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

3.6.2 农民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3.6.3 农民工养老保险可供选择的模式

第4章 医疗保险

4.1 医疗保险概述

4.1.1 什么是医疗保险

4.1.2 医疗保险系统由哪些主体组成

4.1.3 医疗保险具有哪些特征 4.1.4 医疗保险有哪些基本原则

4.1.5 医疗保险费用的分担方式有哪些 4.1.6 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有哪些

4.2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4.2.1 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产生 4.2.2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4.3 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4.3.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有哪些

4.3.2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4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4.4.1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4.4.2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以郑州市为例) 4.5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4.5.1 什么是农村合作医疗

4.5.2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 4.5.3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4.5.4 新农合的发展展望 4.6 农民工医疗保险

4.6.1 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

4.6.2 如何建立农民工大病统筹医疗保险 4.7 补充医疗保障制度 4.7.1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4.7.2 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 4.7.3 职工大额医疗补助 4.7.4 社会医疗救助

第5章 工伤保险

5.1 工伤保险概述 5.1.1 什么是工伤

5.1.2 什么是工伤(社会)保险 5.1.3 工伤保险的原则有哪些 5.1.4 工伤范围是如何规定的

5.2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5.2.1 企业工伤保险的建立

5.2.2 机关工伤人员因公伤残抚恤 5.2.3 职业病的种类及其防治 5.2.4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

5.3 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

5.3.1 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是什么 5.3.2 工伤保险基金的征缴 5.3.3 《条例》对工伤的认定 5.3.4 如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5.4 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5.4.1 为什么要进行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5.4.2 工伤预防

5.4.3 职业康复

5.5 我国劳动能力鉴定制度 5.5.1 什么是劳动能力鉴定 5.5.2 劳动鉴定机构 5.5.3 劳动鉴定管理

5.5.4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

第6章 失业保险

6.1 失业的基本概念

6.1.1 什么是失业

6.1.2 失业的主要类型

6.1.3 失业率是如何规定的 6.2 失业保险概述

6.2.1 什么是失业保险

6.2.2 失业保险有哪些功能

6.2.3 给付失业保险待遇有什么条件 6.2.4 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标准有哪些 6.2.5 失业保险待遇给付期限是多长 6.2.6 全方位失业保障的含义是什么 6.3 失业保险的建立和发展

6.3.1 从失业救济到“铁饭碗” 6.3.2 从“铁饭碗”到合同用工 6.3.3 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6.3.4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如何向失业保险并轨 6.4 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 6.4.1 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 6.4.2 失业保险覆盖哪些范围 6.4.3 失业保险基金如何筹集

6.4.4 失业保险基金包括哪些支出项目 6.4.5 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条件是什么

6.4.6 失业保险金的支付标准和领取期限 第7章 生育保险

7.1 生育保险概述

7.1.1 什么是生育(社会)保险 7.1.2 生育保险有哪些特点 7.1.3 生育保险有哪些作用

7.2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7.2.1 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 7.2.2 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 7.3 我国现行生育保险制度

7.3.1 我国现行生育保险制度的构成 7.3.2 现行生育保险覆盖哪些范围 7.3.3 生育保险基金如何筹集 7.3.4 如何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7.3.5 生育女工就业保障和劳动保护是如何规定的

第8章 社会救助

8.1 社会救助概述

8.1.1 什么是社会救助

8.1.2 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8.1.3 社会救助有哪些内容 8.2 农村五保制度

8.2.1 什么是农村五保供养

8.2.2 现行农村五保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8.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8.3.1 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8.3.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8.3.3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8.4 其他社会救助 8.4.1 灾害救助

8.4.2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8.4.3 农村扶贫开发

第9章 社会福利

9.1 社会福利概述

9.1.1 什么是社会福利 9.1.2 社会福利哪些功能

9.1.3 社会福利的特征有哪些 9.2 社会福利的基本内容 9.2.1 教育福利 9.2.2 卫生福利 9.2.3 住房福利 9.2.4 社会服务

9.3 妇女儿童福利

9.3.1 妇女福利包括哪些内容 9.3.2 儿童福利包括哪些内容 9.4 老年人福利

9.4.1 老年福利包括哪些内容 9.4.2 我国老年福利事业的现状 9.5 残疾人福利

9.5.1 残疾人具体指哪些人 9.5.2 残疾预防的含义是什么 9.5.3 残疾人康复的内容是什么 9.5.4 残疾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9.5.5 国家如何保障残疾人就业

9.5.6 如何帮助残疾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9.5.7 无障碍环境的含义是什么 第10章 社会优抚

10.1 社会优抚概述

10.1.1 社会优抚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0.1.2 社会优抚的内容有哪些 10.2 我国社会优抚制度

10.2.1 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发展 10.2.2 军人抚恤优待 10.2.3 军人安置 10.3 军人保险

10.3.1 军人保险的建立 10.3.2 军人伤亡保险

10.3.3 军人退役医疗保险

10.3.4 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

第11章 住房保障

11.1 住房保障概述

11.1.1 什么是住房保障制度

11.1.2 构建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哪些原则 11.1.3 我国住房保障的现状如何 11.2 住房公积金制度

11.2.1 我国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11.2.2 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11.3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11.3.1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

11.3.2 什么是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

11.3.3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11.4 廉租住房制度

11.4.1 我国廉租住房制度

11.4.2 为什么要加快廉租住房建设

第12章 社会保障基金

12.1 社会保障基金概述

12.1.1 社会保障基金的分类

12.1.2 社会保障基金的特点是什么 12.1.3 社会保障基金的作用有哪些 12.2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12.2.1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原则是什么 12.2.2 社会保障基金有哪几种筹集模式 12.2.3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渠道有哪些 12.2.4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方式 12.3 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

12.3.1 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原则

12.3.2 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方式 12.4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

12.4.1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重要性

12.4.2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特征是什么 12.4.3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是什么 12.4.4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向有哪些 12.4.5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

12.4.6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 12.4.7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 12.5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12.5.1 何谓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

12.5.2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2.5.3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第13章 社会保障管理

13.1 社会保障管理概述

13.1.1 什么是社会保障管理

13.1.2 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13.1.3 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 13.2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13.2.1 什么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13.2.2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13.2.3 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13.3 社会保险管理

13.3.1 社会保险关系的内容 13.3.2 社会保险关系的建立

13.3.3 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和终止 13.3.4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

13.3.5 社会保险稽核

13.3.6 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 13.4 金保工程

13.4.1 金保工程概况

13.4.2 金保工程建设的内容 13.4.3 重点业务系统建设进程 13.5 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

13.5.1 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概述 13.5.2 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内容 13.6 社会保障立法

13.6.1 社会保障法的特征 13.6.2 社会保障法的原则 13.6.3 社会保障法的内容 13.6.4 社会保障法的形式 13.6.5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

第14章 社会保险经办

14.1 社会保险登记

14.1.1 社会保险参保范围

14.1.2 社会保险登记 14.2 社会保险费的征收 14.2.1 缴费基数的核定 14.2.2 缴费费率的核定 14.2.3 社会保险费的征收 14.3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付

14.3.1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内容 14.3.2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审核

14.4 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

14.4.1 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原则 14.4.2 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标准 14.4.3 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管理 14.5 工伤保险待遇支付

14.5.1 工伤保险待遇的内容及标准 14.5.2 工伤待遇支付管理 14.6 失业保险待遇支付

14.6.1 失业保险待遇的领取 14.6.2 失业保险待遇支付管理 14.7 生育保险待遇支付

14.7.1 生育保险待遇的内容

14.7.2 生育保险待遇结算方式

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该课程改革的内容无外乎从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常用的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和案例法等, 有学者提出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和以点促面法。游戏教学法是将游戏、比赛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以点促面法是课堂设置提问和考试, 以及采用小组课和集体课形式。[3]还有学者提出利用高科技, 现代网络工具进行教学。

理论教学就是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 有学者提出创新性教学思想融入从教学内容, 将艺术意识形态演变过程的思路教授给学生, 提高学生自主的“感觉力”。有的教师甚至离开了书本的内容, 比如直接摈弃了构成的形式美法则而直接用“自然式”教学, 将学生带入大自然, 让学生利用自然中的现象和材料进行构成。这个做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导致很多教师认为行之有效并大肆推广, 笔者认为除了跟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专业如环艺、景观设计等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其他的专业学生知识构架的建立并无好处。

2 立体构成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的设置问题

目前有的学校不再单独开设立体构成课程, 而是将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合并成一门课, 称为“构成”课, 太着重于平面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 严重影响后面专业设计课的学习。

2.2 无视立体构成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 无启发式教学

有的教师上课时千人一面, 照本宣科式教学, 无视立体构成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 只是单纯的教授立体构成的方法。学生并不能意识到跟专业的联系, 且由于其它问题的存在, 如学生的思维懒惰, 或者不愿意思考, 导致到了专业课程学习时遇到很多困难, 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空间设计能力差就说明了问题。

2.3 材料改革的问题

以前学生在使用材料时经常运用一些小型材料做作业, 如小球、毛线、牙签、铁丝等, 然后有教师提出要延伸到户外, 尽量去大自然中选取, 结果材料的改革变成了尽量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进行作业, 导致学生到处“捡破烂”。而自然界中材料形状充满了不确定性, 学生对其立体的感受不强, 立体构建能力差, 也达不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2.4 教学方式的改革问题

首先目标不明确。立体构成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能力, 为将来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然而要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并不明确, 而学生的空间意识能力也不是一个课程所能奠定好的。我们教学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亦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创新, 而是为了跟上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要对各个专业目前在社会上的现状有比较精准的把握, 而目前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一般达不到要求, 经常是毕业后到了工作中又要重新学一遍。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并没有引起重视。

其次, 滥用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认为既然要进行改革, 就换着花样来, 各种教学方法轮番上阵, 比如讲授了一点点理论知识就进行小组课、集体课, 又是游戏又是竞赛, 结果看着热闹, 学生反映也挺好, 但是做出来的作业却差强人意,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基础知识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其实是很重要的, 忽略了基础知识的讲授, 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问题。

第三, 教学无深度。一方面由于教学与专业无关系, 教师不能针对专业特点进行讲授,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能力的欠缺也无法深入。但是教师又着重创意的训练, 于是为了创意而创意, 结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总之, 笔者认为改革存在的最大问题, 是离开了构成的本源。如果说原来的三大构成是死板地延续包豪斯的形式, 而改革后的立体构成则完全脱离了其轨道。虽然用最纯粹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过于形式化, 但是完全脱离了形式化的教学未免太矫枉过正。对于学生而言学不到东西, 教学效果就不会好。

3 立体构成改革探讨

3.1 立体构成课程的设置改革

课程的设置还是应该按照三大构成的设置来, 有的教师提议先上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 之后上专业课再上立体构成课, 这种设置方法虽然看起来与专业契合, 但是由于没有掌握立体构成的基础, 直接上专业课学生对空间的处理和设计都很吃力。可以就不同设计专业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每个专业都有其特点, 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侧重点应该不同。如建筑专业, 可以从块体、板片和杠件这三个基本要素来展开, 简单的物体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 而将其放大结合建筑材料, 就是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方式。又如影视动画方面, 由于对不同人物的把握要求不一样, 可以在立体构成课程时进行人物比例的探索, 当然都是抽象而不是具象的人物。

3.2 立体构成课程自身内容的改革

笔者认为, 学生对建构设计的理解、对形式美法则的探索, 应该在保留原则的基础上因专业不同而进行灵活设置。如景观设计专业, 采用自然界中存在的材料和方式进行讲授和探索有利于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 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 不能因为专业的关系而过早地对实体形状和设计进行讲授。

应保持材料的单一性, 先进行一种材料的立构练习, 再进行2~3种材料的探讨。而且作业的练习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建构的充分表达方面, 而不是专业技术方面。因为只有保持练习的抽象性, 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形式美法则, 以及进行独立的思考。

3.3 协作模式的引入

协作模式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学的协作, 另一方面是作业的协作。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以往都是一对多的教学, 引入协作模式后, 教师还是作为主导者, 但是学生可以参与,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 学生发生问题或错误时可以及时指导或纠正。教师也可以以一个主题和学生一起研究探索。另外是学生的协作。学生分组进行作业, 这种分组一般不超过三人, 实验证明三人协作比较合适, 既能体现作业的分工, 又便于讨论和实施。

协作模式的引入突出了教学的探索性和研究性, 由原来的一对多变成多对多, 有想法的学生也可以加入进来进行探索,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协作, 更容易产生思维的灵感和碰撞。

3.4 数字艺术结合立体构成教学的改革

数字技术的引入让以往的实体构成教学变成模拟, 产生许多实体构成不能达到的效果。对于教师上课来说, 结合数字模拟技术, 如3D-MAX数字软件, 可以将立构模型进行虚拟表现, 探讨立构的方法。相对于之前只是用笔和纸而言, 这种方法更加直观, 学生更容易理解, 并且可以参考数字技术模型进行实物作品制作, 这样效果会更好。本课题研究也采用了这个方法, 在教师展示的阶段效果非常好, 学生惊叹于现代化手段的多变性, 但是随着课程的开展, 由于学生对数字技术的生疏, 教师要用大量时间来进行电脑技术方面的讲授。这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 并不是每个立体构成老师都能熟练运用有关的计算机软件。因此该方法的实施性并不强, 不过在课程设置时将立体构成课程安排在计算机软件课程之后, 这个方法可能行得通。但是软件课一般跟专业课又联系紧密, 在软件课与专业课直接加入立体构成课程可能又会产生其它一些问题。

3.5 学生能力培养的改革

第一, 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启发式教学

这是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导入本专业知识的好方法, 不过在安排教师时得安排专业老师教授, 在课程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利用专业背景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本项目利用了这个方法, 讲授的效果很好, 学生普遍反映到后面的专业课程时更容易理解和运用立构课上学的知识。但目前而言都是安排基础课老师进行教学, 而专业课老师也很容易讲过头, 讲授的内容过于专业和深奥, 学生也会不理解。解决的办法是可以让基础课老师学习和了解一些他讲授的班级的专业知识, 有时再联系一下相关专业进行讲授, 效果就会不一样。

第二, 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

创意能力的培养并不容易, 其实对于一个教师而言, 要有对三维空间的洞察力, 立体构成并不是一个高深的学问, 从简单的一个结构现象入手, 细心观察和反复研究, 自己吃透了, 才能教授学生。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而不是乱搭一气。在这种反复简单的探索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同以往的想法和灵光, 而这个, 就是创意能力。所以创意不是为了创意而创意, 而是在反复基本的操作的基础上培养而成。另外可以在实践教学的模块中加入观展的环节, 学生普遍反映优秀的艺术展能给他们带来很好的观展感受和立构灵感。不过由于展会时间的不确定性只能在教学中灵活安排。

第三, 教学过程中重视立体构成中对设计心理的探索

很多院校并没有对设计专业设置设计心理学的课程, 其实设计心理对设计很重要, 立体构成中立体形态和材料对心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设计心理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

立体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对设计专业的学生将来学习专业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及其团队对于立体构成课程改革的探索源于对本课程特点的分析和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了解, 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良之处。我们将不断探索和实践,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杰出的设计专业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立体构成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探讨立体构成课程改革问题的原因和内涵, 探索解决的办法, 提出在基础训练课程中有意识的根据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 并总结了部分教学改革成果。

关键词:立体构成,课程改革,设计专业

参考文献

[1] 张炯炯.高校设计学类《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2) :139-142.

[2] 曾晓苹.“立体构成”创新性课程设计的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 2016 (7) :83-88.

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招贴;图形语意;显性功能;情感内涵;文化

一、图形语意

语意主要研究语言的意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一个有影响的审美心理学派,他们针对当时哲学上的形而上学思潮提出了用科学经验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来取代形而上学的纯粹思考。他们认为哲学上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语言问题,是对语言含义的误解而产生的,只要对语言做科学的逻辑分析,就可以消除这些误解。[1]

图形语意研究是图形语言在传递主题信息时要尊重人的心理、生理、尊重文化、尊重审美。以图言志,借图抒情成为图形语意的特点。人们借助图形的所能具备的包容,寄托和表达着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深深理解。就像传统图形中的太极图形一样,包含着无数的变化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正如设计师陈绍华曾说的:“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纹样和图形,主要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积淀。”[2]

有图必有意。图形设计是创造图形来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金泽·凯特说过图形设计不单是一种包装艺术,更是一种艺术思想的交流。一种公共媒体所应承担的传达信息的表现形式。因此图形设计本身就是图形语意的表达过程。

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特别是掌上电脑的应用,人们已经进入到“读图”时代,对图形语意的探究必定是平面设计乃至整个视觉传达领域的核心部分。

二、招贴设计与图形语意

招贴,广告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也称海报和宣传画。招贴按其字义解释,“招”是指引注意,“贴”是张贴,即为“招引注意而进行张贴”。招贴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广告的形式出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流动的艺术。招贴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们不断创作的动力,以全新的艺术状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世界平面艺术领域里,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招贴设计。

招贴艺术是一门独特的图形艺术,以静态的视觉形象为传播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魅力。而这种魅力来至于招贴设计中图形的直观形象性和图形的感召力。正是这样的魅力,图形几乎就成为招贴设计的全部。当代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曾经说过:“一幅好的招贴,应该是靠图形语言而不是仅靠文字来注解、说明。”[3]足见图形在招贴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平面设计大家冈特·兰堡对图形与招贴的关系这样说过:“图形设计师通过一种形态的变化,将某种社会事物浓缩成一种视觉符号,标记和代码,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运动价值的东西,并以此来表现任何主体。”[4]

招贴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媒介,图形经人产生,意义又作用于人。招贴的诸多信息需要图形来承载,图形必然就起着桥梁的作用,传递着要说的各种信息。要更好地完成招贴创意设计,其核心就是图形语意的研究。要消除设计中信息传递的误导,保证信息传递准确、规范,就必须用好图形语意。所幸的是,有这样一类艺术家在坚持不懈地进行招贴创造,他们的情感、意念都寄托在自己的招贴作品中。

三、招贴设计的图形语意构成

语言的研究源起于符号学,语意理所当然具备符号的功能,即“指示”功能和“象征”功能。图形语意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也取决于主体的认知心理活动。在招贴设计中图形符号要明确易懂地传达其指涉对象内涵意义。

(一)显性功能

在招贴中由客观事物的图形形象直接说明信息主题。它是比较理性的信息诉求,是图形存在的基础,也是图形原始的“记事”功能,所以称之为“显性”功能。招贴中的“显性”功能是信息述求的基本功能,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机器的大生产时代,具有功能主义某种相同的要求。如中国早期的《玉泉大曲》酒的招贴广告,把产品形象直接展现出来。《鹅牌》就是一只鹅,画面传递出的静美的感觉。这是由当时社会现状决定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商品的形象就是最好的广告。对于招贴设计而言,“它是什么”成为主要的诉求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产品同质竞争的背景下,人们购买的动机不在局限于产品本身,纯粹的功能主义式的招贴设计已经无法带给人们情感上的认同。

(二)情感內涵

当代社会已经往情感深层次发展,生活水平越高,这种要求就越强烈。情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通道,也是人与世界的重要交流中介之一。招贴设计中的情感因素是由社会赋予图形的,是招贴富有人情味和文化内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并由此来感染使用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像的一种特殊心理反映,对于招贴来说,是否与观者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图形能否为观者所喜欢和欣赏。作为一种人造视觉,设计师更应该重视它与观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图形的情感特征,可以增强观者的需求和欲望。形状、色彩、质感和内在组织等富有吸引力的因素都是情感生成的因素。“愉悦、高雅、趣味”等成为人们的追求,这种认知是“非功利性”的,会增加人们对内容的偏爱。因此,注重情感内涵,构建具有一种情感的交流方式,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图形的接受度。因为设计不只是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种物质信息,而且提供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艺术或审美联结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一种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生活世界。

(三)社会性与文化性内涵

当图形语言折射出某种生活个性、价值观念时,人们也可能找到和形成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宿感。现代社会正在从“温饱”转型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们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宿感说明了内涵意义的重要性,就如同奔驰、宝马给人的身份感一样。像沃尔沃汽车的《核桃》招贴广告,作品的画面体现了双层保护的特点,表达了沃尔沃汽车双保险的安全品质,实质上是塑造了沃尔沃的特殊身份和信赖。

招贴都会反映出当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特征。人们也希望通过对某些图形的文化特征的感知,在心理上引起对某种文化的联系和沟通,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以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这需要对历史、社会、文化等的体验转化为某种感性的“意象”,也就是就是“语意”深层含义的生成。要求设计师内心情感、哲理的最大限度的体现。

图形最基本的性质首先表现为对人产生视觉上的刺激,是人的生理的反应,视觉发生后经过观察和思想,产生另一种意识,是单纯的视觉复杂化或情绪化。如图“北京2008”奥运招贴设计用,头发盘成的五环的女性形象,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奥运的理解。女性独特的细腻表达了奥运具备了东方的生活意味和中国神韵,传达出中华名族久违了的文化和奥运情结,深深的触动了每一个人心灵。这种图形的表达已经胜过千言万语。

参考文献:

[1]牟文辉.浅析图形语意与招贴设计[J].设计,2012,(02).

[2]李琳.“图形设计”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0,(02).

[3]黄莹.论招贴中图形语汇的意义与表现——西安形象招贴的图形研究[D].西北大学,2008.

[4]陈放.无言的想象[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

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 摘要】在西方的艺术史上,艺术和设计从来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任何时期在艺术领域的巨大变革和思想浪潮都会极大地影响并且渗透到设计领域中,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立体主义是艺术领域中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对其后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影响深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间设计理念的交融,建筑表皮的设计方法打破了以往单纯的造型表现和美学追求的框架,而是更多地关注人文主义和环境,并通过寻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为建筑表皮的创新设计提供源泉。建筑表皮设计在这股信息化的浪潮中觉醒过来,成为建筑师们表达建筑形象最常用的表现手段,建筑表皮逐渐占据着日趋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现代艺术、表皮、平面构成、建筑设计

现代艺术价值的具体表现

1 . 追求纯粹。现代艺术追求规觉产品的纯粹性,在创作中只考虑形式要素,忽略其他因素.如历史.宗教、文学与内容的介入。

2 . 引形式之上。重视形式不是现代艺术的特有习性.古典艺术也非常讲究形式感.但古典艺术的形式服从内容表现。或者说,形式隐蔽在形象的后边,哪现代艺术是为形式而形式.赋予形式以独立价值和功能。

立体主义开创了现代艺术的新时代

1.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文化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特征是反权贵、反传统。这次文化的变革席卷了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方法、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它完全的改坐了视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而立体主义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

2.平面构成是将两个以上的不同或相同形态的构成元素在二元平面上按照力学原理和视觉效果进行编排和组合,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的排列的方法。平面构成以其特有的视觉形态和构成形式组成严谨但又不乏节奏感的画面,营造一种理性、秩序与抽象的视觉美感。本章试图从平面构成的独特角度对建筑表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平面构成中各要素及其构成方式,以及其引发的心理体验。

平面构成的几种表现形式

1.点式构成

在几何学上,点是只有位置而不具有方向与大小的面积,是造型艺术中最小的构成单位。点一般被认为最小的并且是圆形的,但实际上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不规则形等,自然界中的任何形态缩小到一定程度都能产生不同形态的点。点是视觉的中心,而且就大小而言,越小的点作为点的感觉越强烈从建筑表皮的视觉表现形式出发,\"点\"作为其构成元素时,并不存在绝对意义的大小和形状,\"点\"在建筑立面表达中是一种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当它们与周围其他造型要素共同比较而具有凝聚视觉的作用时,就可以看作是\"点\"形式的具体化运用。例如世博会期间入驻上海的prada旗舰店,建筑表皮是采用圆点镂空的白色烤漆钢板,一个个的点进行有序的排列在建筑立面上,产生面化感觉,让整个建筑立面出现了视线的焦点,剔除了原有的乏味感。它的外表没有凹凸、没有强烈的体积感和光影效果,有的只是平

滑的表皮。建筑的外墙面由带有众多圆孔的墙板匀质构成,散发出来的神秘光斑,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设计让人强烈地体会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简洁与纯净之美。

2.线式构成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游离于点和形之间,具有位置、长度、宽度、方向、形状和性格等属性。线形千变万化,是平面构成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在建筑表皮的构成设计中,凡是细而长的形都可以视作线。

(1)直线

直线有长短和粗细之分:长线具有挺拔和延伸感;短线具有力度和稳定的感觉;粗线让人感觉粗厚笨重;细线让人感觉尖锐纤长。当线具有一定的长度时,由于人的视线会随着线延伸的方向一直连续,让人产生线比原本的长度要长很多的感觉。水平的横线组会增加横向尺度,具有平衡感,垂直的直线组会夸大竖向的尺度,增强崇高感。在建筑中也是这样,在建筑中采用长而细的线条,能增加建筑的宏伟挺拔的感觉;采用短而粗的线条,能增加建筑稳定感,可以降低因建筑体量太宽和高度不足引起的比例失衡感。建筑师在设计中为了让建筑看起了更挺拔,往往会在外立面加上竖向的线式构成形式,例如拉托维斯酒店,从建筑的底部往上看,人的视线会顺着线无限地延伸,仿佛这个建筑已经冲入云端一样。

(2)曲线

曲线具有优雅、柔软、丰满、浑润和舒展之感的女性化特征。采用曲线构成的建筑表皮,可以增强建筑亲和、趣味的感觉。例如由Ron Arad事务所设计的比利时的Mediacit购物中心,该项目的正立面是采用的钢质曲线架构进行造型设计,编排起伏的曲线形成波浪状,屋顶部分则采用红色的铝板和ETFE材料作覆面,给人自由奔放和浑厚优雅的感觉。

3.面式构成

面是是由很多点和线精密排列而形成的,是点和线不断移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面的可塑性很强,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在平面构成设计中应用广泛。面与线之间关系密切,一般来说,面塑造的特征是由组成它的线决定的。面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实面构成和虚面构成两种,它们对视觉效果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强烈,各具特色和情感特征。

4.对比

对比就是通过对照比较,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显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在建筑表皮的设计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可以起到个性突出、鲜明强烈的形象感。但是在运用对比手法的时候,设计师一定要把握住对比的程度,如果对比过于强烈,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作为建筑表皮时,对比元素可以是虚实对比、色彩对比、材质对比等。

5.肌理

肌理是不同物体、材料根据其自身的构造以及表面的组织形式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呈现出软硬、粗细、光泽、规律等不同物质属性和质感纹理的差异。例如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蒂凡尼旗舰店,这个改造项目很好的展现了蒂凡尼一直最为精湛的钻石切割工艺,完美地体现了玻璃材质的肌理表达。这座珠宝旗舰店由292块特制的玻璃面板组合而成,每块面板的位置和角度都经过精心安排,让阳光透入面板,再折射出来,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宛如一颗经过精确切割的璀璨钻石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发展趋势

近年来,建筑表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为代表的表皮设计大师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在社会上和建筑业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平面构成元素在表皮设计中的应用也更为普遍,中外建筑师和理论家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成果。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领域,表皮设计更像是一种时尚的潮流,汹涌而至又悄然而去。建筑作为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传递着所属时代的观念,社会及其文化观念上的更新会导致建筑观念及形象的更新。

科技对创断的支撑

表皮的独立为建筑师的创作添加了更多元的选择,也方便了建筑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结合了丰富多样的构造方式和科技的创新能够作用于提升建筑内部环境以及节约能源。要注重科学技术对设计创新的影响,将国外领先的建造手法、材料等成果引入國内,并为我国的建筑表皮设计积累经验。并基于探索建立表达本土民族文化的新工艺,寻求完美融合我国国情的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季翔,刘海波 建筑形态与构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7).第1版

[2]魏晓.现代建筑表皮的材料语言研究.[J]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

[3]孙超法.半透明的金属建筑表皮.[J]华中建筑,

上一篇:高职艺术专业课程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