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论文范文

2024-01-07

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积极培育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一致的主流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价值。应该创新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丰富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优化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来凸显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合规律性,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认同。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路径

当下,我们已经步入了多元文化的时代,文化发展交融、交流、交汇、交锋的特征愈加明显,文化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如何摆脱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体系。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应该立足多元文化的现实环境,牢牢把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方向,通过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优化教育载体,注重教育实践,加强文化整合等途径来建构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络体系。

一、创新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多元文化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形成的,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增强对多元文化的选择性就必须对大学生在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通过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增强其甄别能力、选择能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创新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重要抓手。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内容就是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涵内容承载了主流价值观的合理内核,应当作为大学生主流价值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二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1]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参考。三是应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找准两者的共同点,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真实性。

二、丰富教育形式,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贯穿在校园活动的各个环节

“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不但要在内容上进行理论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形式上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的统一。”[2]教育形式是承载教育内容重要方法,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应该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对接起来,增强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发挥校园活动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中的隐形教育功能。其一,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成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协会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其二,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践履。理论学习的最终落脚点都要回归到实践进行检验,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如何,只有在大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其思想和行为表现才能对其做出比较理性的价值评判,因此,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教育是其重要环节。其三,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党团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团知识的教育,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同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团知识教育可以培养一批大学生骨干,通过发挥大学生骨骨干的作用,扩大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渠道,进而形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乘数效应。

三、优化教育载体,增强网络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干预

当今的世界既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又是一个网络的世界。网络具有共享性,方式的快捷性和交互性特点,它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快捷地接受各类资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大众媒体传播渠道广、传播时间久,它的声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对人们价值观形成的舆论影响力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3]网络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已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就必须迎合网络社会的趋势,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搭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平台。一是把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开发建设的原则。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是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通过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实现传播和谐旋律、营造科学舆论功能的一种手段。因此,网站的建设和开发必须坚持教育性和社会性相统一,价值性和规范性相照应的原则。二是要契合网站设计的主流价值观主题。通过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的开发建设就是要通过网络的作用,实现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不断增值的过程,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网站的设计和开发改变了以往以课堂教育,传递知识的方式,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因此,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凸显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主题特征,并通过娱乐化的形式让大学生接受主流价值的熏陶和渲染。三是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网络的优点客观上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技术手段和设备支持,但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抓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从网站界面的规划来说,应该体现网站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的平面设计应该是虚拟场所上的正面价值观教育、正确价值观引导,通过链接详实的科学的价值观理论素材、影视素材等让浏览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形成主流价值观念。从网站版块的设计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要内容丰富,界面简洁,版块清晰,使浏览者一目了然。所以,在高校校园网内建设专门的宣传网站,链接在老师、学生经常浏览的校园网主页;同时要丰富网站内容,开设特色教育宣传专栏,如“科学理论”、“主流价值”、“经典著作”、“经典影视”、等栏目,真正把网站打造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四、整合教育机制,形成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教育机制的创新,就是要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并构建与经济全球化背景相适应的、与市场经济条件相协调的、与多元文化环境相一致的价值观教育新模式。”[4]教育机制的整合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教育提供了物力、财力、人力和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撑,积极探索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模式是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吸引力的重要观测点。一是要整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确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主攻方向,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通过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等途径形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方式和新模式。二是建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建构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建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为主线的横向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文化环境;建构家庭、学校、社会相统一的大学生生活环境教育机制。三是要培育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专业队伍,为大学生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队伍保障。

总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元文化背景下呈现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特征和新挑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剖析,应该以科学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手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输送可靠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陳彦珍.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张琪.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建构[J].红河学院学报,2011,(6)

[3]朱敬义,刘云平.转型期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1)

[4]吴中平.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探析[J].管理观察,2009,(6)

(责任编辑:宋 佳)

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史中,基于特定劳作模式、地理条件、精神信仰等方面,各个少数民族发展出独特性的文化。其中,作为古老、光荣的第六大少数民族,彝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聚居,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字、图案和银器文化。在现代化发展潮流下,如何发掘和利用本民族文化元素、符号,创新平面设计理念和风格,成为新研究重点。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平面设计;应用

作为中华民族中重要一支,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形成了诸多特色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促进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重要参照。在凉山彝族先民定居之后,其通过提炼、抽象大自然的各种形态,创造形成彝族象形文字、几何形文字。同时,由于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彝族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创造出诸多图案、纹样,这些文化符号出现在凉山彝族银器、服饰、漆器上,成为传承凉山彝族文化特色、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上述文化元素进行平面设计,能够推动彝族文化与平面设计融合,打造集民族特色、现代创意于一体的平面设计作品。

一、彝族象形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基于字的使用需求,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象形文字词义、笔画和对象合理修饰,通过艺术化、形象化、个性化设计,改变文字的造型,如装饰字体设计、书法字体设计、合成字体设计等。由于彝族文字具有独特文化性,借此设计装饰字体将提升设计的审美和鉴赏价值,直观地展现民族精神和现代人创作思路。在设计图像化文字时,要充分分析彝族象形文字字形,结合彝族图案、色彩,设计出具有艺术性、图像化艺术品。在当前平面设计领域,创新、创意设计是重要的設计形式。在文字创意设计中,人们可通过变形、组合、排列或置换同构的方式,再结合彝族纹样色彩设计字体,展现出文字图像化设计的文化美、理解美、图案美、历史美等。以“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作品为例,其由濮存昕、李亭、阿来等23位中外艺术家共同发起,融入了“山”“湖”“城”三个组成元素,将大凉山的自然风光与传统文化充分融入作品。从组成元素来看,在字体设计中采用了彝族文字系统中的几何元素、直线与曲线元素、点元素等,在保持文字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更好地传达形意,展现彝族民族文化特色。通过结合远古先民的造字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需求,能够弘扬和传承特有民族文化,促进平面设计创新、创意发展。

二、彝族象形文字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广告具有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功能,基于宣传需求,需要采用特殊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介绍相关产品的功能,为受众带来直观的体验。招贴广告在现代宣传设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需要张贴在公共场所,达到吸引人注意的宣传效果。在长期的发展中,广告业出现诸多新概念、新技术,但招贴广告凭借着图形、文字两大组成元素,既能够广泛地传播信息,又能精准传递文字内容。所以,将象形文字运用于广告设计,将发挥信息宣传的便捷性、直接性,促进广告招贴设计的发展。由于彝文象形文字笔画构成简单,能够为造型设计提供多样化选择。在设计时,人们可结合彝族服饰符号、自然符号,以及象形文字独特的形体特征,构成文字、色彩与图形结合的画面,打破传统文字书写风格、方法,达到预期特色宣传效果,更好地烘托文化相关的宣传主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多种多变的象形文字符号、彝族图案特有色彩(红、黄、黑),还要根据广告招贴设计需求、现代人视觉流程、阅读习惯。同时,不应过于追求复杂化,而应通过协调的组合、排列设计,给人创造视觉感官上的和谐之美,达到良好视觉效果。

三、彝族文化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一支,凉山彝族文化潜藏了丰富的平面设计资源,如动物纹样、自然纹样、植物纹样,以及特有狩猎文化符号等,通过将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融入平面设计,能够展现凉山彝族文化图案底蕴。在具体设计中,根据设计需求,可采取图案分解的方式,选取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组合,灵活地展现彝族文化魅力。在服饰图案上,凉山彝族文化拥有祥云图案,运用艳色系色调搭配祥云图案,设计平面广告,既能将地域文化融入广告中,还能起到展现主题的作用。在具体实际中,设计人员应结合设计主题,选择凉山彝族文化图案,通过重组和设计,形成融合多元化特色的图案元素。例如,结合银器图案中的太阳、服饰图案祥云,设计出新型的图案造型,也可以根据现代人审美,将现代文化图案与彝族文化图案进行融合,实现古代对称美、现代个性美的和谐统一,为平面设计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融合,关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平面设计行业创新发展。因此,相关设计人员要大力开发凉山彝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和符号,通过创新运用彝族象形文字、文化图案,探索现代平面设计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路径,打造更多更具时代性、民族性作品,呈现中华文明古国之文化自信,为平面设计人员创新提供更多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化.平面设计中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5(11):831-831.

[2] 熊宏萍.平面设计创作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元素探究[J].青春岁月,2021(2):38.

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一种视觉符号,通过分析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形、神、意的传承,探索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方法。传统文化元素以现代方式回归,力求将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蕴和精髓以新的形式展现,古今结合,寻求新意,提高现代平面设计的感召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时代精神认知度。

中华传统文化璀璨绵长,传统文化元素本身是一种文化符号存在,同时是中华民族精神灵韵的表征。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包罗万象,比如:国画、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易经、禅学、八卦、太极、剪纸、年画、对联、风筝、脸谱、皮影、武术、织绣、泥塑、祥云图案、中国结、回形纹、如意纹、茶 、中药、唐装、旗袍、绣花鞋、虎头鞋、红灯笼、长命锁、荷包、花轿、旗袍、肚兜、筷子、金元宝、兵马俑、彩陶、腊染以及人物、走兽、花鸟等形象的吉祥图案等等,不胜枚举。

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一种符合存在,造型简洁美观多元,融合了对美的知觉和对意味的知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传承和运用这些文化元素,首先要求全面深入认识理解传统文化,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元素中提炼概括有内在文化底蕴的形态和元素,同时要结合时代特征,分析现代社会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体现出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理念,再就是要综合运用现代设计的各种手法,对从传统文化元素中提取的形态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重组,既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神韵,又诠释现代平面设计的风貌和创新特色。

传统文化元素形的传承

传统文化元素本身就是一种视觉符号,最先表现出来的即是物象外形与结

构,主要指图形的造型与构成,各种造型元素的比例、对称、对比和均衡等,这就是形的要素。传统文化元素所蕴含的主题和象征意义是永恒不变的,但是所表现出来的 “形”却是独具特色的,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演变。传统文化元素注重的是形的完整性与审美性,重视形与形之间的呼应和穿插,图形的构成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和求均衡的形式美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元素是线条和回旋形,线条造型既具有概括性又兼备抽象性,同时具有意向性的特征。传统图案中线条的特点体现在走势和角度上,通过线的粗细、曲直、长短和数量的对比来表现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回旋形图案中最经典的代表即为太极图形,也是对称法则运用最为贴切的典型代表,它是由黑白两条鱼形纹组成圆形图案,围绕圆心作中心对称旋转,两个“鱼眼”黑白相间,两条“鱼”逆向回旋于圆中,构图精巧,图形简洁,回旋的“S”形曲线彰显出生生不息的动感和韵

律美。

传统文化元素神的传承

“神”是指传统文化元素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气势,也就是精神内涵或风格韵味。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展,更深一层的是神韵、内涵的传承。“神”的传承方法历经多次发展与演变,不简单地体现在传统文化符号的直接引用,更主要的是综合传统文化元素的造型、形式、意韵,结合形式美法则、传统的审美原则,彰显时代特征和新时期思维方式的整体权衡表现,将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达到形神具备。古往今来,人们都在不懈地尝试探索着传统文化元素背后所表达的神韵,外形构造只是内在神韵借以表现的形式,是神韵的外化体现。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提起龙,浮入脑海的不是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的吉祥神兽,而是龙的精神、血肉相连的一种情感,象征着权势、高贵、尊荣,激励华夏民族奋斗不息。

传统文化元素意的传承

“意”是指传统文化元素所传递的思想、文化、愿望、情感、以及意境等,

这就是“意”的要素。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精神的追求和意境的表现,通过不同形式所传达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理念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传统吉祥图案是以人物、花鸟、走兽、纹饰、文字、器物等形象为载体,以民间传说及神话故事为背景,通过谐音、象征、比拟、借喻、双关等手法,传达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例如蝙蝠、梅花鹿、桃子并用象征“福禄寿”,牡丹象征富贵、仙鹤、松树、灵芝喻意长寿,龙凤、麒麟代表祥瑞,盘长、方胜象征绵延不断等等。王府井饭店标志就采用了中国吉祥图案“方胜盘长”的形象,经纬分明,延绵不断,无始无终,既写形、又表意,给饭店融入生生不息、事业兴旺的吉祥理念,同时赋予品牌形象以浓郁的文化感。中心的王字,既是饭店名的字头,又引申出饭店的权

威性。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承方法

1.化繁为简,组合创新

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需要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形、神、意,结合时代特征、把握当代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站在一定的高度,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总结、提炼、概括、归纳和重组,既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传统特征,又彰显时代特色。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需经过化繁为简、创新式组合加工,先打散再

重构。

以中国工商银行标志为例说明,首先,化繁为简,整个图形简洁醒目,标志的中心是“工”字,中间断开,特殊的变形,线条简单凝练,既强调了“工”字的特点,又表达了深层的涵义,同时表明工商银行。两边对称,体现银行与客户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其次,创新组合,方孔铜钱的特征体现银行金融机构的性质。简单的圆形外环与断置的“工”字创新重组,以“断”强化“续”,以“分”形成“合”,简练概括。

2.繁复求变,乱中有序

形式美法则提倡多样中体现统一,统一中凸显变化,体现传统元素在和谐中的有序变化。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承不是图形的简单排列或元素的单纯重复,而是注重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通过传统元素的粗细、聚散、长短、大小、动静、虚实、疏密等的强烈对比,使传统文化元素的固有个性更加鲜明、强烈,造成富有生气、活泼、动感的造型,同时增强对人的感官刺激.造成更强的视觉冲击力。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共性的加强及差异性的减弱,从全局的角度去控制造型表现,避免杂乱无章、支离破碎,获得视觉的美感和统一。力求“乱中有序”、“平中求奇”,增加传统文化元素的层次和内涵。

3.古今结合,寻求新意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承要符合时代特征,顺应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在新时代环境下,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审美观日益更新,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也发生了改变,传统文化元素以现代方式回归,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力求将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蕴和精髓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中,古今结合,寻求新意和创新方式的表达,通过视觉效果的处理和冲击,展现古今文化的共性,突出个性

差别。

在审美观、价值取向和文化形式多元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创新是以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基础,结合现代的社会文化和设计发展,以新的视觉形式,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原生态形式来探索平面设计在形、神、意上的创新,提高现代设计的感召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时代精神认知度。

(作者单位: 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建筑艺术设计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研究基于现代审美心理的角度,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设计不仅要迎合公众的需求,还要实现艺术和文化的有效整合,从而凸显出艺术价值,推动文化建筑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审美心理;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近几年文化建筑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城市建筑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艺术更加明显。面对多元文化的发展潮流,文化建筑应迎合公众的差异化需求,这就使文化建筑的功能性更加丰富。城市建筑中的文化建筑包括影院、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在结构上具有美观化及实用化的特点。基于现代审美心理特征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在装饰还是在基础结构上,都呈现出了一种艺术审美性,具有深厚的内涵。而因为公众审美观念的不断改变,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更新理念,并且强调审美艺术价值的体现。

一、审美心理、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活动的关键特点就是审美愉悦、审美经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审美方式,而且审美需求也是需要关注的一点。

(一)审美心理。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过程中,会相继出现追求美及精神的表现,而基于心理层面进行分析,人们可以通过事物激起心理波动、事物牵动感知觉两类不同的途径来直观化的体会美。美感在文化建筑中的表达拥有冲突化的结构体系,同浅层化的表现具有明显的不同。

(二)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审美、环境艺术设计二者均存在于特定环境内,而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审美创造工作,所以目标明确,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艺术设计创作在审美方面拥有非常深远的创造意义,再加上其本质特征,所以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迎合了人们的需求。结合马克思思想进行分析,形象是通过劳动所形成的,所以艺术设计这项创造审美的活动同机械化的劳动存在本质的不同,不仅进行了优化设计,还强调了创造性的重要性。

(三)文化建筑。作为概括性的概念,文化建筑指的是具有不同素质教育功能的场地,例如游乐场、音乐厅、戏院以及图书馆等,其中还涵盖一些旅游场所和学院。判断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程度的一项关键指标就是文化建筑,包括质量、总量以及种类。

(四)环境艺术设计。借助环境这一载体,根据建筑物功能性以及要求,通过物质技术、美学理念,将具备多样化功能、优美以及舒适度高的建筑环境进行创造设计,并达到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过程即为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拥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作用,所呈现的精神文化也存在多样化的特点。

(五)以环境艺术设计为载体的文化建筑。基于差异化的社会及时代背景之下,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可以对多样化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体现。

二、文化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

(一)拓宽设计原则。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点就是审美,同时也是构成要素之一。基于审美标准所形成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在当今社会被进一步拓宽,不仅是受众、设计人员在思维上的变化,同时也表现为被扩展的表现对象。

1、创作者与接受者思维的交互式转换。交互性已经成为现代化艺术设计作品的关键特征,即要求在创造、运用时,人们能够表现出有效的沟通活动,能够进行实时性和双向化的交流,从而形成系统的网状框架结构。基于此系统结构,设计人员和受众能够彼此进行对话,在关系上保持着对等,达到视域融合的程度,完全转变了以往单项化的信息流动状况,受众的权利和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表现对象的扩展。在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审美形式出现了改变,文化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再遵循以往的审美标准,对于“丑”和“美”的概念界定也不再完全正确,二者出现了彼此交错和跨越边界的状况。审美文化的关键表现就是诗意性质,从某种程度上看,诗意表现的是审美境界以及精神层面的追求,而现代消费艺术的问题非常的严峻,诗意的地位也被撼动。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原则虽然要迎合公众的需求,要具有刺激人们感官和娱乐性等功能

(二)设计方式赋予多样化参照现实所开展的审美创造活动的依据就。是审美理性,遵循了人们对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属于一种比较繁琐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同其他创造存在本质的区别,审美创造在现代审美心理之下,具有全新的设计形式,涵盖了审美需求下的非装饰因素、审美范畴以及设计方式职能三大内容。

1、设计方式职能的转化。公众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深受影响,现代化的设计艺术近乎等同于造型艺术,包括体块、线条以及色彩等部分,这些这些因素代表的情感对审美意义进行创建。建造技术也是一项关键的设计方式,对设计作品功能的体现起到了保障作用。

2、审美范畴由结果转向过程。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被打破和动摇,公众也变得更具自主思考能力,不再将完美作为审视一些事物的标准,而是能够对美进行自主欣赏,并对审美潜能进行自主开发、挖掘。很多艺术领域因为公众审美取向的变化,注重受众的审美体验,将其贯穿到创作设计过程中,创作出新颖并迎合受众的优秀作品。当下的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将挖掘审美潜质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对建筑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实现了再创造。

3、审美要求中的非装饰因素。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在审视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作品时,不会单就装饰构件入手,而是会进行进一步的扩展,涉及到一些附属物体,也就是非装饰性因素。

(三)设计构思转向多元化。

1、单一式审美向多元化转变。社会的进步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而且公众的思维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再以单一式审美为标准,而是隨着社会意识和文化思潮的发展而出现变化,不再严格的恪守传统的参考体系,而是向着多元化审美的方向发展,价值观也更加多样化。

2、深度性审美向表层化拓展。确实深层意义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一项重要文化特征,不能基于深度的层次上来阐述文化内涵,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从而致使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审美逐渐表层化。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希望能够从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直观化的方式来感受人类最纯真和最质朴的审美内涵、审美意义,不愿意对此进行深度的思考,这种传达信息的直接化也正是室内环境艺术今后的设计标准。

3、泛视觉化审美。处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审美、文化二者均进行了图像化的转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语言不再呈现叙述特点,审美向着泛视觉化的方向发展,这同以往的文本式审美存在本质性的差异。这种转化同多元媒体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要求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所构建出的空间形象要具有刺激公众感官和引起共鸣的功能,并让公众可以在视觉上获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要求设计审美心理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好现代化先进的技术,尽可能的达到公众现代化的审美需求。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在注重技术研究的同时,也不能丧失其本质及精华,要同整体环境设计结合起来,注重审美主体大众化的性质,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发散性的传达信息,并且呈现融合化的文化传达特点,让受众获得审美情感体验,推动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军.客家聚居建筑环境艺术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杨帆.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D].天津大学,2003.

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存在相互渗透关系,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可从艺术文化中吸取知识,而艺术文化可由建筑设计来表达与体现。本文从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产生背景谈起,对二者之间的渗透关系进行探讨,并总结出相关结论,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文化;相互关系;渗透

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其中既有科技手段做技术支撑,又有艺术文化做审美表达,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是存在渗透关系的,姑且不论是否存在相互渗透,但艺术文化在建筑设计中渗透是可以得到确认的。我国建筑历史源远流长,艺术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其外观造型、空间结构设计都体现着鲜明的艺术文化。下面,笔者结合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背景,对两者之间的渗透关系进行详细探讨。

1.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背景

在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上,人类不仅创造出大量的建筑奇迹,而且这些建筑物之中还反映出人类生产和发展中的生活行为习惯,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结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应,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和设计品位完整的展现。如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法国埃菲尔铁塔等都体现出人类的创造性和社会发展标志。也如同古希腊的神庙、中国古代宫殿、新时代的高楼大厦和优雅别墅,这些建筑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按照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结构的建筑形式。究其本源,这些建筑物结构形式除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外,还受到艺术文化的影响。

2.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内涵

2.1简述设计的内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将设计归纳总结为某些课程的名称,对其设计的内涵构造还并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的应用逐步增加,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使得设计迅速占领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词汇之一。在这种情景之下,设计不仅要体现其艺术价值,同时还要对科学、经济和实用性价值进行严格的分析,在这构成了以艺术、科学和经济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形式,使得其体现了巨大的实用价值为基础,为各个产品的创新提供发展基础和依据。

2.2艺术文化内涵

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3.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

如前言所说,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存在渗透关系。不论这渗透关系是否是相互的,首先能确定的一点是,古代乃至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有艺术文化的渗透。由建筑设计的内涵可知,建筑设计不仅重视技术,还重视艺术,所以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艺术文化的传承以建筑设计为手段,而建筑设计的内涵因艺术文化融入而变得丰富。

3.1早期二者之间的关系

早期,建筑设计是艺术文化的一种表征形式,通常被我们称为文化现象。建筑设计发展与变化时刻反映着艺术文化的变化,也体现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举一个例子: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当时的思想只停留在满足生存需要上,所以不仅对物质要求很低,而且几乎不具备精神需求。那个时期的建筑设计并不存在艺术文化,人们施工建筑物仅仅是为了居住。所以在早期,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是不存在渗透关系的,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建筑的居住性能,并不是建筑审美功能。

3.2工业革命之后二者之间的关系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质与生活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在这一时期,生产关系的改善促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让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开始将目光放到精神需求上,为建筑居住性能与审美价值的同时体现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大量繁荣时期是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产生联系的转折时期。

3.3新时代下二者之间的关系

新世纪之后,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筑结构体系的完善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优化了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方法,并以此为载体,将艺术文化引入其中,实现了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统一和融合。其次,现代人审美观念的提升对建筑审美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美学概念虽然仍需引用,但现代化理念也要融入其中,尤其是建筑智能化理念。这样一来,现代建筑设计就必须在传统设计基础上进行改进,按照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以及现代智能化技术要求进行建筑设计,以此突出建筑的艺术文化。最后,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是建筑设计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新体现,为了能进一步提升建筑性能,延长建筑寿命,建筑设计者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对建筑进行设计,并结合节能理念,尽可能少的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在满足建筑设计要求,实现建筑节能的同时,也突出了建筑的艺术文化。

总的来说,新时代下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且正是因为新时代下的建筑设计有机融合了技术与艺术,才会让原本冰冷的建筑变得“有感情”,有文化艺术气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存在相互渗透关系,一方面,建筑设计需要艺术文化来提高其审美价值,所以建筑设计中,想要丰富建筑文化内涵,就必须在设计中融入艺术文化;另一方面,艺术文化的传承需要建筑设计做手段,只有将艺术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并表现在建筑结构或建筑外观造型上,艺术文化才能深入人心,得到永续传承。所以说,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是离不开的,当代建筑在实际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尽可能的将艺术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科]

【参考文献】

[1]储招兵.论个性在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价值意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5).

[2]刘松茯,丁格菲.高技术发展与新建筑文化的建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01).

[3]张钊.建筑审美的发展—中国故宫古建筑群的魅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9).

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设计本身就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建筑设计也不例外。建筑设计集科学创造和艺术于一体,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提出,建筑的三个因素应该是美观、坚固和实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设计中的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建筑设计应该实现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实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统一,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遮风避雨、具有安全性和保暖作用的住所,建筑设计本身还要带给人们艺术、美的享受。

我国拥有辉煌灿烂的建筑文明,创造了很多集实用性和美观性于一体的古建筑,例如宏伟的万里长城、设计精巧的北京天坛、恢宏的故宫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中要结合技术性与艺术性,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本文简要分析了技术和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分析了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1.计算机智能技术

当前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计算机智能技术有,数字化信息技术和CSCD和CAD技术。所谓的数字化指的是,所有的信息形式,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科技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例如著名的SOHO大厦就吸取了新的生活理念和市场热点作为设计理念,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当前建筑业的设计基础就是CSCD和CAD技术。CAD技术具有强大的制图功能,建筑设计领域使用CAD技术能够从技术上分析和计算平面和空间的结构,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在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CAD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种协同设计技术,也就是CSCD技术。CSCD技术体现了远程管理、,信息关系和CAD技术的统一。

2.绿色环保设计技术

当前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绿色环保设计技术主要有环保技术、太阳能技术以及墙体保温技术。

在建筑设计中选择合适的遮阳环保技术,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夏季的太阳辐射。其设计思路一是选择合适的新型环保材料,降低建筑物内的太阳辐射,二是对能源进行转换,通过转换太阳能辐射给建筑物带来新型的环保能源,起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太阳能技术具有广泛的设计空间,是由于太阳能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例如太阳能集水灶、净化器和太陽能热水器等。在建筑设计中积极运用太阳能技术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不仅能实现节能减排,又体现了科技进步给建筑设计带来的新方向。

墙体保温技术主要是选择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的材料,使外墙热工性能提高,其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抵抗风压,对建筑物进行保温。该设计能够使室外温度对室内热量的影响降低。

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1.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西方现代艺术

当前西方现代艺术的因素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例如雕塑、绘画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都开始进入了建筑设计领域。这样一来能够建筑物体现出一种西方艺术气息。与此同时建筑设计还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起来,提高了建筑设计的国际水准。

2.建筑设计者的审美能力提高

建筑设计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具备独到的艺术眼光,只有拥有对建筑的独特理解和富有创造性的创作理念,才能在建筑的实际设计中将先进理念和理解体现出来。建筑设计者要对当前的技术水平和建筑原则进行通盘的考虑,在建筑设计中发挥自己的灵感。建筑设计者可以使用的艺术元素包括风土人情、地方民俗等形式。

3.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构成艺术

构成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性,其来源于抽象的符号信息和几何形体,能够被广泛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构成艺术中的体、面、线、点等构成元素也正是建筑设计的一种普遍形态。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对体、面、线、点等元素的使用能够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进行支撑,并且对建筑物的空间进行利用和分隔,使人们的视觉效果得到丰富,从而使人们感觉到视觉上的震撼和冲击,充分地发挥构成艺术的美感。与此同时在建筑形态中利用,色彩视觉心理,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建筑设计者的创意,,使人们对建筑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1.技术与艺术的并存

建筑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广义的建筑的含义突破了局限性,只要是以建筑作为载体的都可以称为广义的建筑,例如用于娱乐场所和商用的建筑,而狭义的建筑指的是用于居住的建筑。在建筑物进行施工操作之前进行建筑设计,就是以施工目标和企业文化为依据,将建筑物的款式勾勒出来,从而实现想法到实物之间的转换。建筑物不仅必须具备建筑功能,还要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将建筑本身的独特性表现出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美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建筑设计者要通过新颖的设计理念将建筑的美感带给使用者,从而使建筑物达到实用和美观的统一。

2.艺术造诣的提高,有赖于技术的发展

建筑物必须有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够形成,技术是保障建筑设计的基础支持,确保建筑设计能够使结构成型。拥有技术才能够避免艺术与实际脱节,甚至产生无的放矢的艺术,脱离了建筑发展的轨迹。因此,艺术造诣的提高有赖于技术的发展,有技术能够使艺术有理想成为现实。在建筑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从简陋的穴居和草屋发展到集实用性和美观性于一体的恢宏建筑的过程,其背后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和建筑技术提高的影响。只有技术不断完善,人们才会更多地考虑建筑物的美感,建筑设计中融入艺术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物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建筑技术。建筑设计表达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必然需要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和依托,从而将艺术的价值体现出来。

3.艺术推动了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

为了使建筑中的设计理念能够成为现实,迎合设计者的艺术灵感,社会就必须不断创新建筑技术,对建筑方案进行改进。为了使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得到满足,设计师要不断地对创作理念进行创新,并且不断寻求技术上的援助,因此艺术也对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现代人在建筑的风格喜好偏向于简单、大方,而当前的清水混凝土技术就能够实现这一设计风格,通过平衡的颜色和平整的墙面来满足现代人对建筑的风格偏好。

4.建筑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不仅建筑技术在更新换代,人们的取向和生活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无论是建筑技巧还是美学观念都应该与时俱进。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将现代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充分的表现出来,例如当前崇尚的低碳生活方式,其在建筑设计中就有所体现,在技术方面则体现为积极寻找可代替能源,实现节能减排,并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到建筑物的美感。譬如顶楼玻璃房和保温隔热墙等建筑设计就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结语

在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缺一不可,优秀的建筑设计要将技术和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实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又要将美感带给使用者,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切实把握建筑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打造技术先进、美观实用的建筑艺术品,推动当前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实现美观、坚固和实用这三个建筑物的要素。

(作者单位: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系)

作者简介:于飞(1984-),现就职于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系。

上一篇: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高师美术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