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23-06-05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或作用、功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之间的关系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

二、物质文明是基础,对精神文明起决定作用,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三、没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精神文明,吴志文敏就失去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四、两个文明要一起抓,决不能一手软一手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关系、意义。

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具体来讲: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三、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意义:

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二、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三、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才能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关系、各自要解决的问题。

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集体主义。重点:诚实守信),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关系: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灵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各自要解决的问题:思想道德建设是全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

第二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精神航标----弘扬培育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读后感

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名族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名族精神是一个名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名族意识、名族心理、名族品格、名

族气质的总和,是名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绵延不断的以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名族文化最本

质、最集中地体现。

中华名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

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名族精神。这个名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

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名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推动力。

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一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

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

辟了当今中国又好又快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有着它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的。

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在当今错综

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当下矛盾突出的国内环境下,失去这一精神基础,国家便失去长期统

一、

稳定,发展壮大,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

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当今世界,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

化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腐朽的文化渗透及经济扩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威胁

的结伴而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错综复杂形式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树立民族自信、自立、自强,在与时俱进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民族精神是提高

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并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民

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也需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先

进文化就是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精

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及追求崇高的理想

人格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紧紧把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千百

年来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进入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与国之间综合

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它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

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不仅仅

是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指民族精神的失落。

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

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伟大事业的需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

产党人八十多年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革命战争年代

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以及那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这种革命的精神、理想、信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我们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名族的生命了、创造力和凝聚力治病,共同构成中华名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的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把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个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当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在社会主义健身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优良传统。这个名族精神。是中华名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名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在行动上去。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已经更深切地认识到,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才能健康地发展壮大。反之,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能逐步走向衰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源源不断地吸引或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技术、资本和智力,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推了中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中国出现了今日的兴盛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这使中国人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对外开放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的必然性。因此,毫无疑问,进一步推动民族复兴大业发展必须坚持开放精神。

概而言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激发民气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我们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建设和道德水准的提升,有利于激励奋发有为的精神和的民族创新力,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民族精神应当作为一项如同科教兴国一样重要的国策来全力推行。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熔铸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民族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奋力前行,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新世纪的大学生该如何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呢?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大学生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第三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汲取有益思想,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重要性 1 基本概念

文化(culture),从词源上讲,原指对土地的耕作,后引申为树木、禾苗的培育,对人类心灵、知识、能力的培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2】

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关系

2.1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素质,风土人情等,经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已潜入人心,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仍有许多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值得我们批判性的继承与发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和忧患意识,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奋斗进取和宽厚待人的精神等。

毛泽东清醒的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明确提出了继承历史遗产的任务,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正确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他的特点,有他的许多珍

1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纲领中做了全面的论证和阐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的珍贵遗产。

【4】

式来说,就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胡锦涛继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必须依托认得主体性,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目的。

二,以和为贵。中国文化注重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以和为贵”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保持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多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修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注重的就是个人的素质修养,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之本,如儒家思想中的“五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当今社会中,人们缺少信仰、道德滑坡,导致各种社会问题频发,“修身”就显得愈发重要。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批判性的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邓小平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在面对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上,邓小平摒弃了“盲从权威”的教条化、绝对化的僵化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开放经济特区、农村试点改革,一系列的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和支持文化界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充分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中,这也是对批判的继承方针的真正贯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将有机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之中,而且将融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中。

四,舍利取义。义利合一是价值追求的理想状态,二者冲突,舍利取义。孟子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亦可舍去,更何况利益呢?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很好的继承,提出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弃个人利益。

3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

3.2 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就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延续性,就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的建设,对中国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长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为素材的影片,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在全球公映;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在117个国家和地区;剪纸、皮影戏等传统民间文化被搬上舞台,令世人称奇。这些传统文化如一颗颗明珠,在当今世界文化的洪流中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重建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道德滑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益冲蚀着人们的心灵,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人比比皆是,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背景下,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律己修身、见义勇为等中国传统美德为人们提供了行事准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批楷模,如建国初期的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当今社会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等。

三,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冲击世界文化的冲击,崇洋媚外的思想日益风靡。毫无选择的吸取西方文化,结果就导致了国人的信仰缺失,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身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使国人找到精神寄托和价值信仰,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抵御和抗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入侵。

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进而提升综合国力。十八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享,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我国在国际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及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只有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摈弃一切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抵御外来文化的侵扰,勇于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 考 文 献]

【1】罗文筠(2010)《中国文化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2】张英,金舒年(200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

【3】胡锦涛(2007)《十七大报告》.

【4】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5】李泽厚(2006)《论语今读》三联出版社. 【6】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第四篇: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9网络工程一班

姓名:

学号: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体现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朝代,每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属于它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国在经历历史的漫 漫长路和近代的风雨坎坷与探索之路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基础上的, 是社会主 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毛泽东提出把旧文化统治而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的中国,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创造性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他指 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 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 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指 出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进入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 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九十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 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 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在当代中国,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义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 义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 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是一 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以理 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于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的 关系,要始终按照“四有”这样的一个整体标准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的深化对文 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 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 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摄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 民的文化利益,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发展规律,对思想 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第二,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三,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 秀文化成果。文化继承者过去又找事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 代特点对中华名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 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用中国实际 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 国际影响力。

第四,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

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 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 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 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治和支配地位,对于每 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之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 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文化建设中 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 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 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 氛围,营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 建设两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 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 义思想道德体系、 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

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 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总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一手抓公益 性文化事业,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 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民健康的发展。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文作业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

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人们的精神家园及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协调、全面进步发展的社会主义。我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的认识并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则,明确文化发展的方向,拓展文化发展的思路,创新文化发展的体制,优化文化发展的路径。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人民群众对丰富文化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热切希望,进而要求我们把文化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之中。全面把握文化的两种属性、两个效益,按照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不同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当今信息时代文化传播,对新兴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强重视,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相交融的立体格局,努力提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不断拓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内的空间。

关键词 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的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的发展主要的集中表现在:

第一,这是一条先进的文化发展道路。要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这是一条科学的文化发展道路。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格局中去进行全局考虑,同时将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当中去;

第三,这是一条强魂健体、强基固本的道路。不仅注重文化之“魂”,体现其内在的价值,更注重“魂”传播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将其传播的路径、方式、载体需要去有机统一起来;

第四,这是一条以人为本的道路。即,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展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同时发展的成果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去共同享受;

最后,这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即,随着时代循序渐进的向前发展,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又好又快向前进步与发展。这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发展的道路,符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体现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引领文化的繁荣和惠民,进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的主要表现:首先,它能够全面的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其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广大社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其的智力资源。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给人类以知识的武器,成为一种力量,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步伐。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其人民素质的总体水平,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同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起到了反作用。当代生产力的发展的主要体现是在智力水平上,而人类智力程度水平的提高,又受到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了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要具有高度文明的科学文化;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其保证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向前进行。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我们的正确思想价值导向,从思想层面上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向前进步。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并不只是人和自然简单物质交换过程,而是在人与人同时再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行为要以科学的思想作为先导,与此同时也要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我国的建设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在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方面,文化起到了我们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要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

首先,思想道德建设主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的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我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求我们去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和谐人际关系;

其次,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是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4. 结合党的十八大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报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的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求我们必须去大力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巨大作用。同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的向前进步与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的、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高瞻远瞩,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方面发展进行了全面精心勾画,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有效的措施。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不仅表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上,而且还表现在其对于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我能体会到文化建设在以下方面的所起到的重要意义: 其一,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又起到了巨大作用。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就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辩证的去摒弃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 其二,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与集中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其成为一种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同时,当其又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 其三,它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文化既是人民群众的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之源。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也是民生建设之本。

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化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只有多创造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这才是富有活力的;只有来源于百姓需求的文化内容与形式,这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让百姓亲切可感、可享用到的文化内容与形式,这才是有价值的。

5. 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的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得到充分的涌流,实现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不断的增强。

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众。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真、善、美,同时贬斥假、恶、丑,引导人民群众去自觉的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新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新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学习宣传道德模范;

再次,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加强深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广大人民免费开放。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民主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的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最后,增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统一,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大繁荣、文化产业的快速持续向前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的密切融合,发展新型的文化产业,促使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构建和发展现代的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量。同时,扩大社会主义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积

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

6.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接班人应该怎么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社会主义的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全面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的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学习和吸收国外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接班人,我们有责任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文化的主心骨,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接班人必须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的去对待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去正确对待外来的思想文化的影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将文化建设与弘扬时代精神相互结合于同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伟大实践中去。

7. 总结与展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集中体现在文化的觉醒上;一个民族的力量,最终体现在于文化的力量。纵观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强盛。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在于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未来服装发展趋势下一篇:中国物流业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