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22

文化艺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中国的一种新媒体技术,专注于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覆盖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并被用来推动现代设计的快速发展。此外,中国动画设计产业还增加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整合现代文化艺术,丰富了现代动画设计的表现形式,从而提高了现代动画产业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数字媒体技术和动画设计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对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媒介技术;信息技术;国民经济

0引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通信网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方式,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为了满足人们对多样化信息的接受和娱乐需求,传统的动画设计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数字媒体技术为现代动画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数字媒体产业与现代动画设计的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文简要阐述了现代动漫设计产业的现状,并对动漫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分析和建议。

1数字媒体技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是数字技术与现代媒体技术融合的产物。这是两种技术相互转化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数字媒体技术通过媒体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统一管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数字媒体产业包括方方面面,动漫产业中的平面设计技术也是数字媒体产业中的技术之一。在动画艺术设计中,在动画设计的早期往往会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展现艺术。在计算机技术中,数字媒体技术主要用于动画设计的后期,将动画中的画面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进一步处理和改进动画的制作,使其能够独立显示。动画电影不同于过去的小艺术。通过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扩大行业规模。随着影视动画技术数字化的到来,影视动画在艺术形式、策划宣传、审美观念等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与进步,其中不乏经典作品。在从小艺术到优秀影视作品的发展过程中,影视动画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未来,影视动画的发展将注重动画的互动与统一,推动影视动画产业的完善。

1.1影视动画设计的多样化表现

中国著名动画制作人王波创作的网络拼接动画白日梦,将人物、标志、背景图片等不同元素拼接,形成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展现时代背景,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小人物”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

1.2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动画发行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艺术资源的大量呈现,降低电影的发行成本,丰富电影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由于大众传播分享平台的发展,他们还可以观看幕后动画制作的短视频,帮助观众反馈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例如,中国经典动画《李仙姬历险记》在上映的六个月内就获得了超过1000万的点击量,其商业价值毋庸置疑。这部动画描述了一个患有“时差综合症”的年轻人。为了找到女朋友,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现代数字影像与现代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利于表达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作用,对推动影视动画网络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数字媒体技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2.1数字媒体技术与民族传统元素的融合

民族传统元素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动画设计是将民族传统元素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推动动画造型设计发展的一项创新。木兰的故事成功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木兰的历史。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民族传统元素相结合的优秀作品。融合发展还应注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尊重历史和时代精神,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寻找更大的机遇。

2.2数字媒体技术对动画设计行业的影响

目前,数字媒体技术的实践成果体现在许多领域。现代动漫产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进步和进步都离不开不同科学技术的支持。动画设计师和制作公司要熟练运用各种技术,整合和创新动画信息,提高自身技能,促进全面发展。创新是动漫产业的灵魂。动画设计需要创造性和新颖的制作方法来培养设计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

2.3动画设计师需熟练掌握数字媒体技术

21世纪是数字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动画相比,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现代动画设计更能满足大众对视觉艺术的需求。不同的时代赋予动画设计师不同的任务。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动画设计师必须提高创作的专业性,提高技术应用和控制的能力,注重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知识的应用,熟练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动漫设计师的发展水平与动漫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迎合数字媒体时代可以推动动画设计产业的不断进步。高校教育是通过艺术实践,引导学生学习社会动画和数字媒体技术,直接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此外,动漫产业还会自主培养一些非专业的动漫爱好者,实现中国动漫产业的有效发展。

3数字媒体技术与三维动画设计的关联性

数字媒体技术与动画设计的融合,使得3D动画产业近年来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借助于数字媒体技术,设计师可以自动生成和处理图片,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三维动画设计的出现和普及,打破了动画设计原有的束缚,促进了三维动画的大跨度发展,用户在视觉感知、艺术欣赏、观看方式等方面有了更好的体验。依托数字媒体技术,推动动画设计的创新发展,将静态与动态画面相结合,强化图案的艺术表现力。数字艺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动画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使动画作品更加真实、直观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使观众和作品实现共鸣。

小结: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技术是现代动漫设计产业的技术芯片,是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数字媒体技术将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技术。现代动画设计产业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动画作品的质量和价值。增强动漫设计产业竞争力是时代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司若,黄莺.品牌价值、技术创新与新平台赋能——2010—2020年世界動画电影产业研究[J/OL].四川戏剧,2021(10):1-4[2021-11-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087.J.20211112.1520.006.html.

[2] 韩若冰.动漫角色的价值属性及社会建构[J/OL].东岳论丛,2021(11):56-67[2021-11-15].https://doi.org/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1.11.006.

[3] 本报记者何亮.用AI技术对老动画施展时间“魔法”[N].科技日报,2021-11-15(006).

[4]. 上海市护理学会“护健天使”抖音视频持续征集中[J].上海护理,2021,21(11):66.

[4] 本报记者宋婧.4K修复重现经典,字节跳动的技术与情怀[N].中国电子报,2021-11-12(004).

[5] 熊明,程钊.人机交互技术影响下湖南皮影的数字化传播模式研究[J].今古文创,2021(43):102-103.

[7]. 萌主[J].意林,2021(22):73.

[8] 苏豪.古典与科幻:动画电影“白蛇两部曲”的审美争途[J].视听,2021(11):104-105.

[9] 刘天豪.日本当代动画剧中吸血鬼形象的本土化研究[J].视听,2021(11):106-109.

[10]付莎莎王澍雨.中视频内容生态日趋完善[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11-10(007).

个人简介:

鲁昭宏,籍贯: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学历:本科,就读于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学号:0412419004,研究方向:动画。

文化艺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公共艺术规划对公共艺术自身及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公共艺术的兴盛与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公共艺术规划,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深入观察,总结出其公共艺术的兴盛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保障体系、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系统的运作机制,这正是中国公共艺术规划所需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美国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规划;百分比艺术计划

公共艺术规划是一个城市或区域公共艺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的行动框架,是以优化公共艺术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满足公众艺术需求等为目标,对公共艺术的发展进行总体的计划与安排。公共艺术规划不仅有助于公共艺术自身有序的发展,也有益予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和文脉延续,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交流与互动,提升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吸引力。美国公共艺术的兴盛与发展,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公共艺术规划。系统的规划内容,使公共艺术各环节之间有序运转并得到相应的支持。本文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剖析,总结和归纳成熟的经验与做法,以期对中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探讨具有启示作用。

一、公共艺术规划的重要性

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的深入观察,可以发现,较之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还涵盖一个不同参与主体之间互动的社会过程,包含作品的征集、创作、遴选、实施、管理等环节,在此过程中不仅涉及创作者与公众,还涉及到赞助者、艺术机构、媒体等。其创作形式、介入社会的方式、面向公众的形式都有了较大的不同。正因此,公共艺术往往更强调作品介入社会的过程。因而,公开性、互动性、参与性成了重要的价值取向,并建构了其公共性的内涵。由于涉及到众多参与主体和环节,相互间如何协作和运转,都需有相应的规定和机制。因此也突出了公共艺术规划的重要性,以协调各参与主体,使之能积极互动与合作,协调各运作环节,使之有序衔接和开展。

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不仅能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政策保障、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和系统的运作机制,也能保障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价值和艺术品质,这都有助于公共艺术的有序发展,并在城市和整体文化架构中发挥多元的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在当今世界,城市的发展与竞争,由以往的重经济逐渐转向重文化,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相对于以经济和硬件设施等内容为代表的硬实力将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国际著名城市大都体现出以文化论输赢、比后劲的状况,城市的文化品格、人文特质对塑造城市品牌尤为重要。“城市之间在经济、社会等所有领域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较量。”公共艺术普遍被认为是营造场所精神、提升城市和社区文化内涵、提高环境品质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文化手段。而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能够有益于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及整体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及其作用

美国是公共艺术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各类公共艺术规划的实施。百分比艺术计划可谓是一个总体的公共艺术规划,集法规、政策、机制为一体。美国目前有约三十个州先后实施了百分比艺术计划,每个州的具体规则不尽相同,但要求公共建设项目拿出一定百分比的建设资金用于公共艺术成为核心内容。这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公共艺术发展起到保障作用,推动和带动了大量公共艺术的诞生。1959年,费城成为美国首个实行百分比艺术计划的城市。1973年,西雅图开始实行百分比艺术计划,并制订了《西雅图市中心都市计划》,仅用了十年就推出八百多件公共艺术作品。1982年,纽约实行百分比艺术计划,规定公共建设项目资金的百分之一用于公共艺术。艺术家们借由多元的公共艺术形式敏锐地把握和反映城市的文化多样性,使得公共艺术成为重要的文化手段,推动城市文化及整体城市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城市建设等得到长足发展,公众对文化艺术、环境品质、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精神诉求增强。1963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成立,旨在向美国公众普及艺术,并赞助和管理公共艺术。其承担了公共艺术赞助的引导者角色,拥有详尽的规划内容与赞助机制。国家艺术基金会注重与民间机构合作,吸纳七至八倍的社会配套资金,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资源的公共艺术赞助模式。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正是在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下创作了大量负有盛名的室内外建筑壁画,其作品遍及纽约、芝加哥、波士顿等地,他不断实践着“以城市为画布”的理念,赋予建筑及环境独特的性格。

美国各城市通常设有相应的艺术委员会,制订公共艺术规划(Public Art Master Plan)和管理公共艺术事务。各类民间基金会和机构,如纽约的创意时代(Creative Time)与彭博(Bloomberg)、波士顿的绿道(Greenway)等,也有着自身的公共艺术规划,这使之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重要推进者。这些公共艺术规划往往强调立足于城市及社区特质。“洛杉矶市中心公共艺术规划”即在目标中提出:延续多元与高质量的公共艺术计划,以反映洛杉矶与洛杉矶居民之特质。此规划应融入洛杉矶的城市内涵,广泛反映社群的多元组成。从中可以看出对彰显城市及社区的环境及文化特质、关注公众精神及需求、创造社会交往与互动的强调,这在美国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中有着普遍性。

通过对这些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与公共艺术表征之间的关联。正是因为有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资金等的保障,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运作机制等,使公共艺术各环节之间有序运转并得到相应的支持。而普遍强调基于特定场所(site Specific)和针对社区而创作,使公共艺术通常扎根社区,彰显社区的环境及文化特质,并成为社区的骄傲与代言。同时,注重公众参与和关注公众精神,使得公共性成为其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正如旅美学者高千惠在书中所写到的,公共艺术进入了目前现实文化与前卫思考相结合的新年代,已经从艺术家的理想蓝图转手到公众问题的陈列。此外,各城市及民间机构根据公共艺术规划定期开展活动,激励创意和提案,历练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和公共性思考。这些方面共同造就着美国公共艺术重环境、重文化、重公众、重社区,以及全社会共建的面貌。这些公共艺术规划的具体内容因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文精神,而成为公共艺术与社会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具有多元的作用,也使公共艺术不仅作为美化或装点城市的艺术品,而且更多成为引发社会交往与互动的“思想容器”。

三、中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探讨

纵观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可以发现,公共艺术的数量迅速提升,以城雕、壁画等为主体的公共艺术频繁出现于各类公共空间。与此同时,规划、管理及相应的理论体系却并不完善,这种不对等的状态制约着中国公共艺术的有序发展,使公共艺术作品良莠不齐、地区发展不均衡、作品缺乏场所针对性、公共性程度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公共艺术规划的重要性被提上日程,相关的研究亟待开展,我们可从美国公共艺术规划的成功经验中提炼出有益的经验与做法。

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深入观察,总结出其公共艺术的成熟运作离不开稳定的保障体系、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系统的运作机制,这正是中国公共艺术规划所需探讨的重要内容。接下来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结合中国公共艺术规划的现状和语境展开探讨。

(一)稳定的保障体系

公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政策和资金保障,这不仅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基石,也是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美国公共艺术规划的成功经验来看,百分比艺术计划、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设置对公共艺术发展的保障作用显著。因此,有必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探讨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公共艺术保障体系,以提供政策、资金和公共艺术品质等方面的保障。

1.百分比艺术计划与城市公共艺术规划

百分比艺术计划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政府支持公共艺术发展的模式,目前中国仅有小范围的尝试,全面的实行任重而道远。对于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而言,百分比艺术计划的设置是首要任务。

美国百分比艺术计划可谓是一个总体的公共艺术规划,所涉及的内容非常详尽,不仅具有立法的强制性规定,同时也涵盖具体的政策和运行机制,包括条例、宗旨、目标、公共艺术定义、资金来源、艺术家及作品遴选方法、社区介入和公众参与方式等,融法规、政策、机制于一体。纽约的百分比艺术计划即明确规定,艺术家应在作品征集阶段就介入其中,艺术作品须设置于公众易接近的区域,强调应与社区合作等等。在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支持下,纽约至今已设置数百件公共艺术作品,遍及各类公共空间的作品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公众的精神和创造性。百分比艺术计划不仅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和品质的保障,也为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参照。百分比艺术计划可谓是宏观层面的规定,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则是各城市立足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质而制订的具体发展规划。

以圣地亚哥市为例,其公共艺术规划强调:彰显社区身份和骄傲,创造社区支持,支持艺术家,强化城市环境,注重项目的程序和管理,明确资金来源。圣芭芭拉市的公共艺术规划也详尽地阐述了以下内容:提高公众欣赏能力,创造成功的和吸引人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设计的品质,改善公共设施,彰显社区的身份和骄傲,纪念社区的历史和彰显多样性,提供教育和学习的计划,为所在区域的艺术家提供施展其天赋的计划等。这些内容明确而具体地规范了公共艺术发展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我们也可从中窥见当代美国公共艺术的兴盛和发展与这些具体规划条例之间的诸多关联。

百分比艺术计划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不仅从政策、资金层面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保障,还从行动层面保障了公共艺术有序运作,同时,也在品质与内涵上不断建构着公共艺术重公众、重社区、基于特定场所的特性,这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2.国家艺术基金会

通过对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观察,可见其对公共艺术发展的引导作用显著。它旨在“向公众普及艺术”,并探索与民间机构合作及支持公共艺术的方式,承担着相当一部分公共艺术的赞助工作,为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布局、管理与运作提供了依据。它不仅作为政府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重要途径,还带动许多民间机构和个人的赞助,最终实现成倍的效应。它为艺术机构提供的“种子基金”,能够为受赞助机构带来七八倍的配套资金。美国政府灵活应用市场运行规则和社会赞助的历史传统,与艺术机构合作,合理有效地将社会资金纳入艺术赞助体系中,这种赞助体系有着突出的优势,可以在国家管理下借助更多的社会资金来发展公共艺术,是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中国于2013年12月成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采用国家设立、政府主导、专家评审、面向社会的公益性基金模式,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央财政拨款,赞助范围包括艺术的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征集收藏、人才培养等方面,机构或个人均可申请。从其赞助类别来看,主要侧重于曲艺、舞蹈、话剧、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而针对公共艺术的赞助尚未大量涉及。鉴于城市公共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占据比重的日益增大,及其对城市环境及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应增加对公共艺术的赞助比例,充分发挥国家艺术基金对公共艺术的赞助及引导作用,为公共艺术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吸纳民间机构和个人的赞助。由此,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将会得到更有力的政策、资金的保障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而使公共艺术获得更稳定有序的发展。这都是公共艺术规划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1.公共艺术委员会

公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专门的管理机构,以负责具体的操作与实施。美国各级文化部门大都设有相应的艺术委员会,管理公共艺术事务。2014年12月,中国文化部直属的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成立了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整合了城市雕塑、艺术景观、城市家具等各个公共艺术领域,注重在城市建设中彰显独具特质的文化,发挥文化管理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这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有力的举措。此前在一些大中城市也设有城市雕塑管理办公室,其职能相当于公共艺术委员会,而在其他一些城市,公共艺术管理较多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委员会,能够突出工作重点,更有针对性地为公共艺术的设计、运作和实施等环节提供管理,使各环节之间有序运转。

2.公共艺术遴选小组

在作品征集阶段,建立公共艺术遴选小组是非常必要的,能够选择合适的艺术家及作品,使作品更多建立在特定场所和民意的基础之上。纽约文化事务局的公共艺术遴选程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有着典型意义。当遴选程序启动后,文化事务局下属的公共艺术部门即成立一个遴选小组,通常包含六至七人,由公共艺术部门负责人担任主席,参与成员包括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批评家、历史学家等,其中一名须生活或工作在项目所在地。遴选程序一般先由建筑師向遴选小组进行项目介绍,并基于社区环境的性质和建筑物功能提出选择哪一类艺术家的意见,随后遴选小组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申请者进行初选,并选出数名艺术家来参与投标。这一程序既保证了公共艺术遴选的公开、公正与透明,也使得公共艺术更多基于特定场所的环境与文化特质及公众的精神与需求。

公共艺术委员会和遴选小组能够为公共艺术运作提供详尽而具体的管理,因此也是公共艺术规划需重点探讨的内容。应结合中国公共艺术管理机构的现状,推动各级文化部门和各城市公共艺术委员会的成立,并且尽可能为每个项目设立由各界人士参与的遴选小组。有针对性地为公共艺术运作过程提供深入细致的管理和技术支持,使公共艺术更多基于特定场所,引发广泛的社会交流与互动,使公共艺术的设计、运作和实施等环节能够有序地运转。

(三)系统的运作机制

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规划成功经验的归纳与总结,以及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语境的分析与判断,我们可以在如下方面对公共艺术运作机制展开探讨。

1.制订公共艺术发展的总体计划。各文化机构和城市可通过对城市和区域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方向、公共艺术空间布局与文化定位的分析与研究,有针对性地设置公共艺术发展计划,包括远景构想和近期目标。避免分布不均、艺术品质低、内涵单一、场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使公共艺术更多建立在特定场所的环境及文化特质基础之上,并且与城市整体的发展与建设目标相辅相成。

2.公共艺术遴选标准及设计原则。制订总体的公共艺术遴选标准及设计原则作为基本依据,同时根据每件公共艺术设置场所的历史文化特点、空间特质、公众精神与需求等,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遴选标准和设计原则,并且以作品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公众介入的程度为重点考虑。力求公共艺术基于特定场所的环境和文化特质及公众精神与需求。

3.资金筹措方式。探讨政府与民间合作的赞助模式,吸纳社会资金作为配套资金来支持公共艺术。同时,规定在项目启动前需明确资金来源,使项目得到充分的资金保障。

4.公众纳入方式。应致力于使公共艺术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以向公众普及艺术为主旨。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十分重视公共艺术和公众的对话与交流,公共艺术不仅被普遍认为具有提升环境品质、彰显社区特质、增强城市吸引力等作用,还被视为是一种推广性的美育,一种平民化的艺术建设,公众的参与程度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常采用丰富有趣的互动和公共艺术教育让公众体验和深入理解公共艺术。这都是可资借鉴的公众纳入方式。

5.后续维护、作品评估。需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作品的后续维护,及对作品的效果和社会效应进行定期评估,以不断提升公共艺术的总体品质。

6.公共艺术互动地图。在相关网站上设置城市或区域的公共艺术互动地图,包括艺术家及作品介绍等。一方面有助于公众了解现有公共艺术空间布局、作品与环境和文化的关系,以便公众更深入了解和参与公共艺术。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公共艺术规划的不断完善打好基础。

7.公共艺术人才库。汇集公共艺术领域艺术家的作品及个人信息,方便艺术家申请赞助和及时更新作品,同时也能提高公共艺术遴选的效率。

8.公共艺术活动。定期举办公共艺术竞赛、展览、教育等活动,有益于激励艺术家的创意和历练艺术家,推动优秀作品介入各类公共空间,纳入更多的公众。同时,也有益于作品公共效应的推广。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规划是一个多层级、多元化的系统,稳定的保障体系、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系统的运作机制构成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主体,是中国公共艺术规划可重点探讨的内容。

结语

公共艺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美国公共艺术发展与公共艺术规划之间关系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系统的规划对公共艺术发展的良好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寄希望于中国尽快建立起符合自身语境的公共艺术规划体系,使公共艺术发展更多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系统,更加突出公共性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文化价值等。为此,我们应将公共艺术规划视作一个多层级系统,从保障体系、管理体系、运作机制等角度进行研究。从政府层面,尽快推行百分比艺术计划,公共艺术的有序发展离不开百分比艺术计划的先行,在此框架下,公共艺术的品质和数量、公共性程度、管理水平等将得到政策保障。各城市也应立足自身的环境及文化特质制订一个具体发展规划,为公共艺术的有序运作提供具体的支持。发挥国家艺术基金会的作用,使其承担公共艺术赞助的引导者角色,探索其与民间机构合作的模式,以吸纳社会资金,从而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同时,从公共艺术委员會及遴选小组的建立及其运作方式角度探讨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此外,系统的运作机制也是公共艺术规划的重要内容。三者的共同协作有助于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建立在一个稳定、合理、有序的基础之上。

文化艺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现,它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成长理念,因此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虽然文化各有不同,但其核心价值观都包含着:公正、仁慈、自尊、博爱、正直、诚实、品质、服务和耐性的美好品德。这些都是历史传递下来的美德,同时也是指引一个企业走向长盛不衰的永恒力量。

关键词:企业 文化建设 文化管理

一、企业文化建设

1.什么是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形成、塑造、传播企业文化相关的的过程。多强调口号的呐喊,内容的宣传。其核心反映在文化的建立上面,企业文化是一次基于策划学、传播学范畴的实际应用。

2.企业文化如何进行建设:(以公司五色文化为例):

2.1头脑风暴10分钟。头脑风暴10分钟是指员工每天上班前10分钟听公司领导讲解五色文化。

2.2定期做思想小结。按照公司五色文化的核心思想,将五色文化推崇的行为与自己的实际行为做对比,定期做思想小结,进行自我评判,发现自己做到了五色文化要求的哪些行为,以及不足点该如何改正。

2.3实施文化理念的“视觉化”工程。实施文化理念的“视觉化”工程就是将五色价值观、使命、愿景、战略导向和相关要素等标语化,文化画与话,用可视可听可讲的形式展示文化理念和文化成果。

2.4选树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员工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2.5培训活动。通过举办学习培训、征文演讲、知识竞赛、传授互动等活动,“槽刻”五色文化,构建同心文化。

二、企业文化管理

1.企业文化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工作当中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企业文化的管理。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把培养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企业员工自身价值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管理工作做的好,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还可以增强企业的外部竞争力,在经济发展的竞争大潮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两者之间的差异。

3.怎样从企业文化建设迈入企业文化管理。

3.1由策划改为深度学习。企业文化管理不是对企业文化进行一次次地策划,创造新的企业文化内容,其实质是利用企业文化去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企业文化的利用价值。

A、全面找出价值驱动要素;B、分析得出关键价值驱动要素:C、分析其潜在价值驱动要素;D、确定企业激励目标;E、对于事务性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用成本效率进行衡量,分析每个员工对于企业成长的价值贡献。

3.2对价值创造进行全方位解析。

A、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正确看待人力资源部的变革和成长; B、对公司业务进行全方位的学习;C、把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吸引到写作与创造方面,摒弃旧有的单一的控制工作;D拥有一颗创新的灵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3制定新的战略与标准。

A、因为人具有个体性,根据个人特点制定成功标准,从而共同影响公司的发展;B、建立一套鼓舞人心的薪酬方案; C、对公司战略进行宣传讲解;D、正确看待培训;E、与公司员工进行密切沟通,了解公司发展细节。

3.4加快速度進行结构调整。

A、利用网络建立起员工、客户、供应商和业务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B、培养公司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员工团队发展的责任心。

4.由落地走向深植。从近些年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来看,企业文化存在两种典型的发展方向:一种是企业把自身的企业文化捧得很高,内容非常地先进,紧随时代的潮流。但在实际的执行当中,很多企业文化所要求的思想或行为成为了空话,企业文化也就像是一个摆设一样,根本发挥不出其实际作用;另一种是企业员工的真正执行,由于企业文化没有充分地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里,导致企业员工执行度不强,企业管理起来复杂而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文化宣传地不够到位和深入,加之企业员工整体的职业文化素质低,使得企业文化的员工接受文化的核心思想偏弱,没有形成强烈的心理契约。同时,企业员工自律能力较差,使得整个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增加。因此,对于企业文化的管理工作,重要的是加大对企业文化的渗透工作,让员工自觉地建立起心理契约,行为由他律走向自律,把企业文化深植入每个员工的心里,共同努力,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5.建设企业文化发展为管理企业文化。现在,企业文化是促进一个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对于以前存在的“重理念”、“轻深植”的情况,各企业纷纷做出努力进行改正。将企业文化管理工作做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对企业文化做出正确的管理。不但追求理念的创新,更要将创新后的企业文化与当今实际情况作对比,实事求是,用企业文化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问题背后的问题。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很多公司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很多公司的企业文化都不能很好地与公司的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管理工作进行匹配。企业文化所反映出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每位员工的一种“道德绩效”衡量标准,员工以此价值观作为行为导向,将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将个人目标作为实现企业大目标的关键因素,主动承担起企业发展壮大的责任。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一种参照,是一种理性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可以实现企业想要达到的功利目标。

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文化纲领的拟定仅仅是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的一个开端,它的主要工作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这主要取决于企业家与企业家群体。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最初缔造者,也是企业文化贯彻实施的先行者,其拟定出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往往就决定了企业以后的发展,也反映出自己希望企业向哪个方向发展的意志。同时,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要充分商讨企业今后的具体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主要发展领域,以及商业运作模式,找出自身企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文化,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最初的追随者和传播者。通过一次次地讲解,一层层地传递,使每个企业员工都能充分理解自己企业文化的真谛,以文化促行动,切实发挥每个人的个人价值。(2)企业文化的建设重要的进行有效地管理,这主要就依赖于企业的核心人才和中坚力量,换句话说除了企业高层进行统筹把握外,企业文化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各层管理者承担。其工作内容包括:一、总结各层发展情况,发表个人意见,与企业高层要共同参与企业文化的制定。二、总结各部门业务经验教训,寻找解决办法。三、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往往是真正接触员工,深入员工内部的人,对于企业文化的讲解和宣传,他们是最最重要的力量。因此,要鼓励中层与企业员工之间多多接触,将企业核心价值观深植入每个员工的心中。用企业文化做指导,进行员工的管理工作,一旦员工拥有自觉性和责任感后,这将大大减少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

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新趋势,也是玉溪矿业公司创新构建五色文化体系最重要的目的之一。站在企业文化管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坚持不懈,大胆探索,用心践行五色文化,精心打造文化软实力,解放文化生产力,为精心打造“绿色循环持续 国内一流矿业”公司而努力奋斗。

文化艺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情感艺术的管理是一种兼具有效性和人性化特征的教育管理模式,它的管理核心是使人的正向情感得到有效激发,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形成感情上的契合关系。本文从情感艺术管理理论和现实依据出发,阐述了感情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管理中的应用及影响作用。

关键词: 情感艺术 高校思想政治管理 应用特色

我国著名教育家说:“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就是药外带着香味甜味的糖皮。无情,理难以下咽;无理,情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强教育效果,实现两点由情而达之的教育目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样,只有情和理之间建立紧密相连的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提高。为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管理中应关注学生的特殊情感需求,在高校学生思政政治管理中加入情感艺术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情感艺术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有益补充

1.给予学生最大的尊重与关爱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高校学生虽以学习为主,但同样是追求个性发展和期待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立个体。尊重学生,即指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学生的情绪等方方面面。关爱学生是指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爱学生的情绪变化等。

2.在运用情感艺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管理时,教师要细致观察分析学生的动态,高校学生普遍有着活跃的思维和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多为独生子女,注重个性发展。在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要因材施教,注重情感管理的科学性,尤其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特点,对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共性和特性都有所把握[1]。积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发展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感帮助,从而使情感艺术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展现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运用情感艺术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得到正确引导。在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学生因受到挫折而难以处理情绪的现象,有时候体现为满目愁容,有时候体现为焦躁不安,在这些不良情绪的干扰下,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较大的干扰,做事易冲动。因此,我们需要对某些大学生这种负面情绪用科学积极的方式进行引导,设法使他们的情绪得到平复。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疏导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情感艺术,循循善诱,尽可能让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使心理压力得到有效排解。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他们要善于对学生的积极情绪进行把握和运用,使这种情绪转化为力量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加以褒奖,使情感激励变成学生进步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同时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

二、情感艺术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管理中应用原则

1.从实际出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其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要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渗透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工作针对性,对症下药。在情感艺术的应用上,对于情感表达,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备针对性,在情感的流露与表达上均根据教育内容和对象及场合、时机等不同有所改变,增强情感艺术应用针对性。

2.情感交融。从情感的发展看,其形成发展于认识过程,浓厚的情感来源于深刻的认识。情感现象虽相对复杂,但其存在并未脱离道理。从情与理的关系看,其相互渗透,且密不可分。在展开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时,首先应讲明道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坚定立场,在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下以情、理服人。情与理的辩证关系,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不能冷酷无情的同时,也不能完全以情代理,对学生姑息与纵容,不能通过感情对政策加以代替。

3.以身作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目的除了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提升外,还要确保学生行为的正确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坚持以身作则原则,对自身表率作用提高重视度,要求学生做到时自己应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某件事时,自己也不能做,通过言传身教感染与指导学生。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管理中有效应用情感艺术对策

1.合理运用认知理论。认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能够对认知的科学性和正确程度进行基本的判断,因此思维方式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界观的科学性。大学生的思维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快,思维和看法更新的速度很快。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够丰富,认知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因此,高校思政部应当合理运用认知理论,重视对学生理论思维品质的培养。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3]。个性是指区别于其他人的发展特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被教育者都是独立存在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差异。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并给予这种差异最大的尊重,用合适的方法贴近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使思想政治管理发挥更大的效用。

3.充分利用期待效应的积极作用。积极的期待能够促进人的发展,消极的期待能够打击人的成长。要想使一个人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给予他更多的信心和鼓励,在言语行为中向他输送积极的期望。有实验显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的概率和程度就越高。同理,如果对有了一次错误经历的学生就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就会诱导他们思维中消极情绪的滋长,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使激励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合理的激励可以使学生把受到的外在刺激内化为促进成长的积极因素,增强学生的意志。正确的激励是人才的催化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榜样作用,塑造积极的典型,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特长给予一定的赞赏或者褒扬,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特长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教育工作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避免对学生产生偏见,而要用发展辩证思维对待学生身上展现出的特点,从中提取优秀的部分,并用合理合适的方法指出展现出来的不足之处,看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盲目否定。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管理中应用情感艺术对教育者的要求

要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备更强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地结合理论和实践,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工作者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和反省,分析自己日常行为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或者优势,积极发扬优点、克服缺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将良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通过对自身的把控感化和激励学生。

2.教育工作者需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情感疏导能力。善用心理知识中体现的规律及特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有灵活调动的能力,善于运用启发教学、趣味教学方法使情感艺术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管理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提高工作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促进高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情感艺术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学校管理学生的一种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交流和教育,只有不斷改进情感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教育和指导学生,使学生更顺利地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汪春艳.基于情感体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2]王欣欣.“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3.

[3]李红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文化艺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在对我国目前高等艺术院校管理人员绩效管理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绩效管理方式的转变要综合考虑艺术院校特点、管理的制度化建设、管理人员的内在需求与成长等多种因素,加强管理人员的周边绩效考核,摸索创建高等艺术院校团队绩效工作系统。

关键词: 高等艺术院校 管理人员 绩效管理

高等艺术院校是指在我国开展高等艺术教育、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专业艺术人才,并担负着我国艺术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发展等重要职能的专业院校。目前,全国除了有31所独立建制的艺术院校外,综合大学的各类艺术学科也达到一定的规模,并承担着相应的教育任务。[1]

绩效通常被用来衡量组织中员工的行为与结果两方面因素。通常认为员工的工作绩效由员工与工作相关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工作动机三个方面因素所决定。绩效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最常见的维度分类为任务绩效与周边绩效[2]。一位员工在完成他的工作任务方面可能非常在行,但他的周边绩效却可能很低,因而可能在考核中得不到应有的心理预期。

高等艺术院校作为教育教学类组织,其员工构成通常可分为两类:专业教师与管理人员。本文旨在就高等艺术院校中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管理方式的转变做一些思考。

一、管理人员现行绩效管理方式及其转变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从2006年开始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该制度的目标是建立符合高校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实现高校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通过多年的建设,我国高校普遍推行了较为符合本校实际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通常包括四项: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除了绩效工资外,其余三项在年度内基本恒定。所以在秉承“以岗定薪、绩效优化”、“总量控制、拉开档次”的考核管理原则下,绩效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据统计,高等艺术院校由于专业差异性特征明显,管理人员职数占比比非艺术类院校高,普遍占到教职工总数的三至四成。

目前,在高等艺术学校内部管理上,由于管理人员工作状态上的“恒稳态”[3]——基本上是为教学体系服务,没有现成的考核依据,不像教师那样有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职称体系、艺术展演、社会知名度等一系列相对成熟且广为接纳的考核标准。一所学校内部各院系往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职位林立而工作范畴不一,加大了专业性考核指标设置的难度。所以,现在基本沿用了与公务员考核相类似的一种比较主观简化的绩效评价方式:采取“德能勤绩”个人述职与部门考评相结合的任务绩效考核方式。这种考核相对而言好操作,但考核的实际效用就值得商榷。因为这种考核方式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部门主管对于各管理岗位的工作绩效具备非常广泛的业务知识和透彻的了解,而事实上并不完全具备。所以高等艺术院校在员工管理层面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上已经形成两类:学校通常将教师看成需要对其进行投资的财富,并进行专业化差别管理;而将管理人员看成必须实现成本最小化的费用支付项目,后期开发不足,并实行行政化管理。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显得滞后、不足甚至有些流于形式,年度考核只有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考核结果对被考核者的绩效反馈和管理者的绩效评价都显得单薄。

但是在高等艺术院校,管理工作又比非艺术类院校难度更大。艺术类教师通常具备较强的本专业知识和创作技能,大多是在单一狭窄的专业模式中培养出来的,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缺乏现代科技知识和对高新科技设备的应用能力,对群体与组织的意识较为薄弱。有的甚至缺乏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关于教学改革方案的制订与操作、科研申报等所必需的对专业设置及相关学科的了解与教学实验实践评估等实践能力[4]。管理人员则因为日常管理联系的线性与常态、坐班制工作特点的时间与资源保证,与教师之间联系的点状与间断性相比更有优势。教育部主管的《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13年第7、10、17期分别刊登了多篇由两院院士、高校校长撰写的有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文章,普遍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协同创新是高校改革的必经之路。在非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高等艺术院校的协同创新项目申报也开始展开,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底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内第一批艺术类协同创新项目。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大量的数据提供者恰恰是校行政、教务、财务、科研、实验中心等管理部门。

二、管理人员绩效管理方式的转变

1.在高等艺术院校,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宗旨没有改变,但管理的制度化建设、管理人员的内在需求、定位与成长必须细化与重视。

不可否认,在高等艺术院校管理岗位上有相当比例的从业者具备艺术类专业的学科背景,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以管理为主,而非艺术。因此从本质上厘清管理人员的内在需求、定位与成长,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对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提升、绩效考核的效率效用、绩效反馈与应用等整个绩效管理流程至关重要。

(1)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目前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应用的实证研究[5]较多,而关于高校管理的制度化研究较少,尤其缺少同一级学科下不同高校相同或类似管理点的比较研究。这里,还要区分两个概念,管理的“去行政化”并不是“去制度化”,相反在高等院校,真正制度化的规范管理很少。

2013年11月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组织专业老师与管理人员分别赴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访问,随后北京电影学院回访,就“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自评指标和标准”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进行了恳谈交流,开始了具有管理学意义上的高等艺术院校管理的制度化对话。该院的管理岗位工作范畴不仅仅是配合教学完成日常管理事务,而且有了更深层面的思考。比如,在该院“师资队伍——2.2.4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的考核”一栏中明确“专业主干课:开设五年以上的课程中,90%以上由教授、副教授讲授;开设不满5年的课程中,50%以上由教授、副教授讲授”、“教学基本设施——3.1.4图书馆状况”一栏中分别注明教育部规定生均图书指标、生均年进书量、专业匹配指标等。这样,管理岗位的制度化特征明显、管理依据充分。同样,南京艺术学院也有很多管理制度化建设的亮点,如《南京藝术学院学分制指南》等。

(2)管理人員的定位、内在需求与成长

高等艺术院校管理人员的内在需求、定位与成长,是高等艺术学校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的本源问题,认清管理人员的内在需求、定位与成长,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并有效实施。

因为高等艺术院校专业差异性特征明显,管理人员又有相当部分具有艺术类专业背景,所以与非艺术类院校相比,管理人员定位的选择性较多,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员工类型:院系一级多有偏向专业型的管理者,在管理者队伍内所占比重较大,层次也较高,但其中有相当部分属于“专业优则仕”,多从专家教授层面的干部中选拔,从事管理的同时继续关注专业研究;普通管理者来源复杂,有的是经过公开人事招聘而入,有的则是从事多年管理工作而缺乏职业上升空间保留的人员,等等。复杂的员工类型必然使得简单划一的考核方式很难关注管理人员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高校管理工作相对稳定,工作动机的选择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管理人员会将非工作活动及家庭生活的质量看得比薪水与工作职位更重,模糊的绩效考核对这部分员工的激励是失效的。高等艺术院校管理岗位没有权威的考核依据,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工作环境与条件简陋导致管理人员对工作绩效的内在需求不足;习惯性传承也使得管理交流活动开展较少,管理理念的更新比较迟缓;和教师同等苛刻的职称评审条件也使得管理人员的职业成长性不足。因此,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必须兼顾上述几个方面。王文智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提出的绩效考核流程化中的“绩效考核的全局性、绩效计划制定的参与性、考核方式的合适性、绩效反馈的有效性”[6]四个方面,能一定程度地缓解高等艺术院校有关管理人员的定位、内在需求与成长导致的考核不充分。但是,这几个方面没有充分分析艺术类院校的专业与管理特点。

2.加强管理人员的周边绩效考核,摸索创建高等艺术院校团队绩效工作系统。

(1)周边绩效的考核可以适度解决激励问题

在高等艺术院校,管理人员通常是学校各类资源的实际控制者,如校舍、实验室与试验设备、实习基地、图书馆、校园网、运动场及体育设施、公共空间等。而上述资源又大多是高校申报各类课题、项目进行科研和争取资金的载体。以跨专业、跨部门的团队方式申报课题、进行研究或产业开发已经是目前大数据时代项目申报的常态。就高校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言,一个能够创造价值的、稀缺的、并且是其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者模仿代价极其高昂的团队,才是真正赢得竞争优势的团队。遗憾的是,许多高校都倾向于把教师的科研创新和管理者的结构创新当成两个相互独立的问题来看,而且一直单方面强调管理对教学的服务和从属地位。管理学一直强调“只有最接近工作的员工才是具有最优改善思路的人”[7]。艺术类高校对管理人员的评价应当增加他们对某个团队整体活动贡献程度的考核比重,这也正是“周边绩效”的考核理念。

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有利于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合作的条件与空间,让管理人员适度进入教学研究项目,甚至可以以“虚拟团队”的形式进入。管理人员在团队中工作的重点可以是人际协调、技术资源调配等,帮助专业教师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合格的项目报告书或提高其他申报材料的效率、丰富数据,同时还可以帮助考虑各种可以利用的院系研究设备、办公条件等所能提供的便利有效的工作途径。另外建议有关职称工作部门考察实际,切实有效地研究目前艺术类高等院校管理人员职称评审条件与日常管理工作的关系,从而适度解决管理人员的职业激励问题。

(2)摸索创建高等艺术院校团队绩效工作系统

高等艺术院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普遍存在“保持艺术传承”、“与国外一流艺术大学接轨”、“独特的思政与外语教育所占课时比例过多”、“学科建设成果如何转化为一线教学资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进行各方面资源的整合,进行总体布局研究,方可取得成效。对应于学校人事层面,需要“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团队,推动工作有效开展。随着团队的建立与普及,团队的绩效考核变得至关重要。

关于普通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工作绩效模型的实证研究,已经有一些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华中科技大学的于海琴认为,个人素质绩效和任务绩效是高校行政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而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工作绩效标准[8]。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团队绩效工作系统的创建尚在摸索阶段,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和与之相应的管理行为很难以客观的、量化的、正式的方式加以衡量。充分利用高等艺术院校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工作特征上的互补性组建团队,转变管理人员绩效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克服纯教师团队的制度缺陷,合理利用管理资源,更可以有效解决高等艺术院校管理人员在定位、内在需求与成长方面的激励不足、绩效评价依据不充分等问题,有利于学校绩效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装饰,2003(3).

[2]赫尔曼·阿吉斯[M].绩效管理.

[3]雷蒙德·A·诺伊,等.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第五版).

[4]常宁生.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问题与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4).

[5][6]王文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VOL28(6).

[7]赫尔曼·阿吉斯.绩效管理[M].

[8]于海琴.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工作绩效模型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上一篇:品牌经济论文下一篇:西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