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经济论文范文

2024-01-22

品牌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品牌合作;模式;经济效应

[作者简介] 李永锋,长沙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与创新管理。(湖南 长沙 410076)

一、品牌合作模式

在战略生态环境下,品牌联盟(Brand Alliances)或品牌合作(Co-Branding)是市场竞争中常见的合作营销策略。品牌合作的条件之一就是目标市场一致,但由于合作双方(只考虑两家合作的情形)的现有消费群体的关系以及品牌关系上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品牌互动、品牌拖带、品牌强化三种不同的模式。

1.品牌互动。品牌互动是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通过品牌合作,互相利用对方品牌资源,通过交换消费群体,扩大各自消费群体的一种策略。假设A、B两家企业进行品牌合作。首先两家企业必须取得目标市场的认同。如果目标市场不同,双方就失去了品牌互动的基础。然后对各自的消费群体进行分析。也就是考察两个品牌现有的消费者群体的关系。如果两个消费者群体处于同一个目标市场且重合不多(如图1所示),显然通过品牌互动,可以扩大各自品牌的影响力,扩大各自的消费群体。

2004年国内生产食用油的嘉里粮油公司和制造炊具的苏泊尔公司开展了两大知名品牌金龙鱼—苏泊尔的联合推广活动。此次品牌联合营销的主题是“好锅好油,健康美食”,两家公司投入费用达到2000多万元,双方在市场和品牌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度的合作。两家公司的产品都将贴上金龙鱼—苏泊尔品牌,在全国数千家商场和超市销售。在他们看来,食用油和炊具两大领导品牌的联合促销合作,双方均可在推广时节省成本,实现双方品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因为双方拥有类似的目标消费群,可以借助于品牌的合作在销售渠道实现互补。最终各得其所,共同获得或巩固各自在行业内的市场地位。

2.品牌拖带。品牌拖带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其中一家为在市场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另一家为弱势品牌,由于有相同的目标市场,进行品牌合作,弱势品牌借助强势品牌来提高品牌影响力,强势品牌通过弱势品牌做出的利益让步强化现有消费群体的忠诚度的一种策略。

品牌拖带策略多用于跨行业的强势品牌带弱势品牌、老品牌拖带新品牌,成功案例屡见不鲜,例如KONKA彩电和手机、TCL彩电和电脑捆绑销售。弱势品牌新产品的推广将会付出较大的代价,风险很大。联合促销是多元化企业的常用的营销策略。弱势品牌如果能与强势品牌联合促销,可借对方的知名度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带动销售。美国知名餐饮集团百胜公司和健身领域的倍力公司,从2005年l月l日起推出一项全新的联合促销活动:“吃快餐+免费健身”,顾客只要在2005年l月份光顾百胜集团下属五大连锁店的任何一家,不论金额多少,只要凭有效消费收据,就能获得倍力健身公司提供的为期四周的免费健身服务,活动使两家企业的利润创新高。企业间的合作营销能产生品牌的叠加效应,达到双赢目的。

3.品牌强化。品牌强化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品牌地位相当的企业为了扩大消费群体,提高现有消费群体的忠诚度和品牌美誉度,保持目前各自市场地位的一种品牌合作策略。首先分析A、B两企业的目标市场是否相同(如图2所示)。

A、B两个品牌的消费者群体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与品牌互动的策略不同,A、B品牌不仅仅是扩大消费者群体,更重要地是提高品牌地位和消费者的忠诚度。采用品牌强化策略一般都是直接对产品进行打包,而不是采用赠品方式,以避免品牌压制之嫌疑。

综上所述,无论是几家合作,品牌合作的前提是进行合作定位,合作定位的前提是处理好目标市场现有消费群体、品牌地位等几个关系。企业在选择品牌合作模式时,应对自己的品牌和合作伙伴的品牌进行定位。但在实践中,任何一个品牌联合都有可能是品牌互动、品牌拖带和品牌强化的综合。无论是强势品牌还是弱势品牌,都存在推广或强化的空间。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会使不同的顾客产生不同的印象、感受和评价。在品牌合作过程中,可通过共享双方品牌资源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增加品牌的影响力。

二、企业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

企业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是指企业由于合作所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加。品牌合作能带来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有品牌合作的动机。经济效应是导致企业进行品牌合作的根本原因。企业品牌合作追求的是品牌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达到1+1>2的效果。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有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知识经济效应。

1.品牌合作的规模经济效应。品牌合作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着企业品牌合作的规模扩大而导致产品销售成本下降、销售量增大、收益上升的现象。从理论上说,规模经济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品牌规模经济效应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1)品牌资源之间的互补性。每个品牌都有其特定的市场、消费者群体、营销渠道等。这些都是品牌独有的资源。品牌之间的互动传播,可以很好地利用合作方的通路向对方客户群体渗透本品牌的信息。两种(或多种)品牌资源的互补,不但可以扩大本品牌认知的范围,降低营销传播成本,而且能强化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2)消费群体的一致性。品牌双方是否具备相同的消费群体是决定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消费群体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产品必须是相关产品。只要存在消费群体的一致性,两类非相关产品也能进行品牌合作。

(3)消费者利益。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占据绝对主导的今天。品牌的合作都会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并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各项策略。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以更小的努力和代价获得其需求的更大满足。

2.品牌合作的范围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潘泽(John Panzar)和罗伯特·维立格(Robert willing)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范畴,它是指通过扩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而引起的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它描述了产品或服务种类的数量与经济结果之间的关系。范围经济的存在是以比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种类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在给定的产品种类及其销售服务水平下,同一企业销售一定的品种、种类及其销量所花的成本比分别在不同的企业销售低的情况下,范围经济才有可能存在。范围经济效益意味着追加新的物品和服务进行联合生产要比单独生产的成本低。如果用数学公式表示,范围经济可以表示为:C(QA,QB)A)+(QB)。

企业在追求范围经济效应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最好能经营与本企业核心产品有关联的其他产品。企业通过品牌合作则克服了企业进行多样化经营时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借助合作伙伴的品牌资源和能力,企业就可以降低进入新产品和新市场领域时的不确定性,有目的地向其他新产品和新领域迈进。品牌合作伙伴可以为多样化经营企业提供管理上、资源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弥补它在范围经济经营中品牌資源的不足。具体来说,企业品牌联盟的范围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品牌合作企业互补的核心竞争力为开拓新市场提供了能力上的支持。企业必须通过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使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跟随或超越技术创新的跃进曲线,才能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品牌联盟不仅可以克服和降低开拓新领域的巨大不确定性,而且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更快地生产出新的产品、进入新的领域。

(2)品牌合作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门槛。企业在进入新领域时将面临着种种进入壁垒,如技术专利、新产品的原料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人们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度以及国家政策和法规的限制等等。而通过企业品牌联盟,可充分利用联盟成员的力量突破种种现实的和人为的进入障碍,迅速进入新领域、占领新市场。

(3)品牌合作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风险。企业在获取范围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合作可以大大降低投资、技术和市场风险。随着市场竞争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单个企业在发展时遇到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而依靠品牌联盟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3.品牌合作的知识经济效应。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不但不会随着使用过程消耗掉,相反它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在使用扩散过程中,它的价值可以进一步增加和扩展。知识经济要求以知识和信息为增殖的主体和对象,要求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如今企业竞争致胜的关键不在于它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而在于它拥有的知识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品牌合作的动机之一就是获取品牌知识,知识经济效应已成为企业品牌合作的主要效益源泉。导致知识经济效应的原因如下:

(1)品牌知识含量增加。企业品牌资源的联合,使联盟企业的知识含量增加,有助于提高企业对市场前景预测和判断的准确性,提高企业战略决策水平。实施品牌合作,可以有效地聚集合作伙伴之间的各种智力资源优势,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提高企业品牌被社会和市场认可的程度。

(2)品牌能力提升。由于每个企业的能力不同,通过知识联盟的扩展能力和转换能力,企业间相互学习,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从而提升各自的能力和技能。即使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也要建立知识联盟以弥补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因为它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3)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当代的科学技术已是各学科知识的相互交融,如自动化技术就是由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机械技术相融合产生的,如今许多新兴产业更是不同行业技术的结晶。如计算机的推新换代需要计算机软件技术、硬件技术及外围设备技术等行业内不同技术领域的配套开发,为了开发新型计算机产品,IBM公司就与微软公司建立了WINTEL品牌合作联盟,与佳能等公司在激光打印技术方而缔结技术联盟。

三、结语

我国企业在选择品牌合作时不能盲目,需注意品牌合作具有两面性。要做到克服它的负面效应,发挥积极效应,应注意以下问题:

1.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选择在品牌合作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企业合作目标的实现。合作伙伴的品牌资源贡献能力是企业进行品牌合作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合作双方共享资源的差异性越大,合作得到的利益就越大。其次,合作关系确立后,双方共同发展目标要与各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一致,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损失。

2.消除合作中的隔阂,创新企业文化。在品牌合作特别是实现战略合作中,各方文化的差异容易引发矛盾冲突,各方如不能进行企业文化的沟通和整合,合作将受到威胁。企业品牌合作协议达成后,各企业都应对内部的企业文化作相应的调整,以形成新的文化氛围,才能相互学习、相互依存、共同开发,实现合作目标。

3.提高自身能力,争取独立面对市场。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实施品牌合作时,对大企业的依赖比较强,比较被动,这对中小企业长期发展不利。在合作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注意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争取主动,逐渐摆脱对大企业的过度依赖,独立面对市场,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4.赢得合作企业的信任。在品牌合作的过程中,基于信任的合作是关键。在品牌合作实施之初,成员企业之间合作的实现和维持,遵循的是相互之间的协议和约束机制。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关系的品牌合作中,企业要灵活地适应环境,在依赖性与独立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彼此的依赖就要求企业相互信任,为企业的共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胥晓莺.国际合作牵引自主品牌[J].商务周刊,2006,(3).

[2] 王兴元.名牌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研究[J].南开评论,2003,(6).

[3]张勇,丁惠. 中国质量与品牌[J].经营天地,2006,(8).

[4]彭星阁. 我国企业合作竞争战略模式的形成[J]. 市场营销,2003,(8).

[5]照翔. 营销策略[J]. 经营天地,2006,(4).

[6] 宁昌会.品牌联合的前置因素和溢出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6,(6).

[7]黄键计.合作营销[J]. 经营天地,2005,(6).

[8] Rao,Akshay R,Ruekert,Robert W.Brand Alliances as Signals of product Quality[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4,36(1):87-97.

[9] Soren Askegaard,Anders Bengtsson.When Hershey met Betty:love,lust and co-branding[J]. The Journal 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 2005,14(5):322-329.

[責任编辑:昱 文]

品牌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着眼于常州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整体现状,探索常州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发展的思路,分析常州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发展的因素,就常州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发展的方向、趋势进行了浅析,并相应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常州 现代服务业 品牌建设 引导策略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常州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现状分析与引导策略研究(201511463016Z)。

一、前言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品牌已经成为市场的灵魂,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最终都将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上,建立品牌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共同选择。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市场竞争、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品牌意识,竞争力薄弱,经营观念、经营方式落后等缺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困难重重。当然,常州现代服务业也不例外的在发展中出现了这些问题。从总体上看,常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近年来有质的飞跃,现代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对城市经济发展、就业等的贡献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优势领域明显,空间布局趋于优化,市场潜力广阔并且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正在形成,逐步成为城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但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物质及精神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最关键的便是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建设不到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对企业品牌的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其主要的研究结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于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常虹在《关于我国企业品牌战略与对策的探讨》中指出“近十年来,有大批的知名品牌各领风骚两三年后就烟消云散不见踪影。”

李平在《企业品牌经营》中指出,企业品牌建设不仅需要卓越的产品质量、精细的产品设计、科学的管理和优质完善的服务,还需辅助战略的支持、配合,即高品位的品牌设计、优秀的包装设计、新颖独特的广告宣传等;最后还需要精心的品牌维护。

以上是国内有关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企业现代服务业的应对策略的研究。本文将借鉴这些优秀的品牌建设研究理论,分析常州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

二、品牌及品牌建设

(一)品牌的定义

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对品牌战略开发的定义,品牌是通过以上这些要素及一系列市场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结果所形成的一种形象认知度,感觉,品质认知,以及通过这些而表现出来的客户忠诚度。简言之,品牌就是心灵的烙印。烙印的深浅,决定着品牌的资产、品牌的力量及品牌的价值,一个好的品牌就会给商家带来很大的商品效益。

(二)品牌建设的重大作用

1、帮助消费者识别商品

品牌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能够帮助消费者识别不同厂家生产的商品,这是品牌的基本识别功能,品牌为各种促销活动提供了基础,对消费者的购买起着导向作用。如今消费品日趋同质化,消费者如何从众多同类商品中辨别出企业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品的品牌。品牌能够产生差异化效果,使企业的商品与同类商品区别开来,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

2、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不仅能使团队成员产生自豪感,增强员工对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使全体员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工作,产生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思想,使员工关注企业发展,为提升企业竞争力而奋斗。

3、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强化竞争力的一种文化力

这种文化力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企业实力、活力、潜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集中体现在竞争力上,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又同提高企业知名度密不可分。一个好的企业品牌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提高。这种提高不是来自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是靠“品牌”这种无形的文化力。

4、实现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双赢

品牌有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可以帮助企业获得额外的附加利润,还可通过授权生产或特许经营等形式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附加利益,从而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无形价值,使企业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品牌的导向功能,消费者购买自己偏好的品牌产品,以得到最大的满足。由于品牌附加值高,消费者不仅获得了商品,而且得到更多心理上的满足。

5、建立现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当代管理思想的一个新的境界,它揭示了管理的发展规律和真正内涵,解决了企业在发展中的内部矛盾。首先,品牌凝聚并代表了企业文化,实施品牌战略使企业管理联系实际,是建设企业文化最有效的切入点;其次,品牌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统一,品牌战略统一了企业的市场战略和内部管理,使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性得到保证;第三,品牌是企业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品牌战略的实施过程也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

三、常州服务业品牌建设现状——SWOT分析

品牌建设的核心就是让企业品牌的良好形象深深刻在消费者心里面去,提高品牌知名度。燕京啤酒集团总经理李福成这样说过:“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这句话里不仅包含了一个企业家对品牌建设价值的认识,更是表明了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现代服务业的品牌建设中。虽然品牌建设是迫在眉睫且十分重要的事,但是,认知往往和行为脱节,常州服务业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将本地区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的许多问题和缺陷暴露无遗。

(一)SO优势与机会分析

从总体上看,常州服务业发展近年来有质的飞跃,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对城市经济发展、就业等的贡献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优势领域明显,空间布局趋于优化,市场潜力广阔,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正在形成,逐步成为城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城市化加快推进,为常州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也为常州市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常州加速制造业现代化进程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并在某些领域超前发展的服务业作为先导产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升级为生活型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常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势为品牌建设提供了存在的基础和成长壮大的契机。

(二)TW弱势与威胁分析

常州市服务业知名品牌凤毛麟角,全市已注册的服务业品牌大多集中在旅游、餐饮、美容美发、物业管理、不动产中介等传统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会展、创意、信息服务、金融保险证券等新兴高端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品牌较少。服务业品牌缺失,品牌效应不突出,和常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势头不相匹配。目前,常州市较知名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和品牌仅有恐龙园、春秋淹城、天目湖、茅山、天宁寺等项目,而这些项目中能够走出国门,为国外客商和游客熟知的并不多,品牌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品牌建设形式有待加强和完善。具体表现有以下四点:

1、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意识淡漠 ,品牌定位模糊

品牌建设的意识薄弱,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服务行业即使已有自己的品牌,但都不能准确找出与其他企业有差异的目标市场,在进行品牌定位时,不能定位出个性化、差异化的品牌;并且在目前,我市有关领域的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对现代服务业品牌的相关认识水平与理论水平亟需加强和提高,对工业化尤其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长期性认识仍不足。诸如此类的观念导致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环境虽然在不断进步,但仍不够健全,社会资源仍偏向第二产业(汽车制造、医疗器械制造),造成了常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不足、竞争力弱,管理水平落后。导致其工作重心放在经营上,主要考虑产品质量的提高,忽略了品牌创立和经营。

2、缺乏品牌建设的管理人才

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像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综合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我市服务业人才比较短缺,尤其是管理型、复合型现代服务业人才数量无法支持常州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3、品牌建设缺乏创新

拥有了品牌,就好比有了“金子招牌”,市场知名度和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将会大大提升。但是,事实也并非如此,好品牌仍需要创新、丰富和开发。有了“金子招牌”的行业并非等于有了招财进宝的法宝。创新等于品牌的生命力。企业若想保持自己的品牌魅力,就必须在营销方式、产品、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宜家能不断赢得消费者,因为每年有3000个新款问世;金鹰国际地位不动摇,是因为增值服务的创新。若不注重品牌创新,品牌建设就注定以失败告终。

4、品牌建设方式单一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今时代,人们不得不重视这一点,没有强大传播力量,其它方面做得再好可能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广告传播成为品牌塑造的中坚力量。不置可否,但如果过高地依赖广告,甚至把广告当作建设品牌的唯一手段, 便是典型的品牌建设误区。就拿常州的旅游景点青果巷为例,青果巷是常州市区保存最为完好、最负盛名的古街巷,是常州历史风貌的精华所在。它不仅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部分历史遗迹,还保留有纯朴秀丽的传统建筑和名人故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的盛名不如常州中华恐龙园,和它单一而无新意的宣传方式有莫大的渊源。一个成功的品牌不仅需要一个响亮的名称,还需要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和自身的内涵,这样才能使品牌的核心价值得以体现。

四、常州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引导策略

(一)政府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指导力度

1、出台常州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政策,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有利环境。首先要完善品牌激励政策,政府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的引导资金,对符合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品牌建设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其次要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加强相关立法,对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以法律支持,调动现代服务行业创牌、维牌的主动性。

2、抓住现有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大力鼓励和扶持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政府应该借助常州处于长三角的优越地理位置,现代服务业需求市场大的机会,不断招商引资来促进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进而加强品牌建设;大力宣传本市的优秀资源如旅游、文化资源,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

(二)现代服务行业自身要加强品牌建设

1、增强服务业品牌建设意识,这是品牌建设的前提。时刻意识到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次要建立品牌保护意识,在发展初期,就要建立品牌发展维护计划,重视商标的注册及延展,这不仅适用于生产型企业,更是适合现代服务业的品牌建设。

2、形成服务品牌特色,正确定位市场。品牌作为产品的质量信号,能向顾客传递相关产品的质量信息。但是现代服务业作为一种提供非有形产品的特殊行业,顾客对服务质量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也就是客户满意度。因此要提高顾客的客户满意度,必须正确定位自己的市场,注意顾客体验的开发与设计,为顾客提供与众不同的优质服务内容与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品牌,达到品牌建设的目的。

3、培养品牌建设人才队伍。作为现代服务行业,需要的是标准与规范,需要的是执行,优秀的品牌来源于卓越的员工。“员工第一”才有“品牌第一”。人才的缺乏,是导致常州现代服务业的品牌建设无法推进的因素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按需培养、企业录用”的校企合作方式。发挥常州众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打造现代服务行业所需人才。像许多高校设立酒店管理等针对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培养专门的优秀人才;还可采用服务业内部员工“加深学习”,即采用培训的方式培养专业人才。现代服务业应通过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大批优秀的人才共同建设企业品牌,并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推进品牌的建设。

4、加强品牌建设的创新。对于像“常州银丝面”、“常州梳篦”等老品牌,要赋予老品牌新的内含,展现老品牌新的生机,将会使顾客从中感受到商家为满足其需求所付出的努力,进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提高品牌美誉度。在品牌产品的宣传、营销还有促销上,要做到既吸引顾客,又考虑到顾客的实际需要,充分调动顾客的消费积极性。在品牌建设中,不断地创新才能实现差异化,保持品牌形象的个性化,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服务业品牌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工作,应体现在忠诚度的建设和维护上,应将它建立在现代服务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上。品牌是让企业产品迈向国际市场的保证,若要适应市场需求,就必须走品牌建设经营化之路。

注释

①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对象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

参考文献:

[1]童晓云,吴凤明,浅谈我国中小企业品牌建设之路[J].中外管理导报,2007,11(6):28-52.

[2]冯巧云.关于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3(4):41.

[3]易正兰,新疆服务业品牌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A] 2008,03,26.

品牌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企业的品牌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名牌产品则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才得以升华。在以顾客为主打的市场,名牌产品成为企业吸引顾客、赚取高额利润的筹码。因此,通过创新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够成功塑造企业品牌。本文将根据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的内涵,深入分析在企业文化中的企业品牌建设。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建设

一、企业品牌的内涵

品牌是某种商品的标志,是企业提供给顾客消费的商品选择或服务选择,并且能很容易与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区分开来,是一个企业的象征,也是一个企业的面貌。因此,品牌最开始是针对商品的,是代表某一特定企业的商品品牌,而企业对品牌所进行的开发研究以及理论基础都是针对商品而言的,然后又经历了一个从商品品牌到企业品牌的逐步完善过程。

二、企业品牌的建设和研究

企业品牌作为一个新生词语,初期还不被企业家接受,但是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接受,由此企业家才开始了对品牌企业的建设跟研究。企业品牌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企业品牌的竞争,更是企业品牌综合实力的竞争。企业品牌的综合实力指的是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服务质量及管理制度经过抽象变化成的一种符号,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品牌包含了商品品牌,因此企业品牌的建设比商品品牌的建设复杂的多。商品的品牌虽然代表了企业,其成败决定了企业的利益,但是商品品牌具有暂时性,它的失败一般不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而企业品牌的建设则关乎一个企业的前途和未来,一旦失败,企业便很难东山再起,所以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来研究企业品牌的建设问题。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界定

企业文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美国引入我国以来,其含义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解和定位。对企业文化较为普遍的一种理解是: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企业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个性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物质形象等,包括价值观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象文化三个层次,其核心为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文化包含企业的宗旨、核心价值观、最高目标、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道德等;制度行为文化包含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风俗、行为规范等;物质形象文化包含企业的标志、产品、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传播网络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三个层次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价值观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实施的保障;物质形象文化则是企业文化展示传播的载体。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创新等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必然具有可建设性、可学习性、可继承性和可创新性。

(二)企业品牌的建设源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有着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企业品牌的建设也会反作用于企业文化。企业品牌是一个企业的象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它们都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决定企业的成败。企业文化涵盖范围广,影響企业的大局,而企业品牌则侧重于表达企业形象,是企业形象的象征,两者的关系很复杂,但在理解程度上简洁灵活: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全部,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包含了企业品牌的建设,而且对企业品牌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企业品牌建设是基于企业商品而言的,是企业文化的体现者,也是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目的。

四、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品牌建设

(一)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全面诊断

企业文化诊断是了解、控制、管理、变革企业文化的基础工作。企业应通过书面资料搜集、内外环境分析以及现场调查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文化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和剖析,检验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否一致,发现现有企业文化中的优势与不足。唯有如此,才能站在战略高度上对企业文化进行发扬和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品牌建设。

(二)基于企业价值观念文化确立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

1.明晰企业的愿景

企业愿景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理想与追求。在确立企业愿景时,立意要高,谋略要远,要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应担负的人类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体现出对未来的设想和定位。比如“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创建国际知名品牌”,“建设一流品牌,创造美好生活”等。这样可以使企业愿景与员工、消费者的个人目标以及国家发展目标相一致,拉近企业品牌与社会大众的距离,从而使消费者容易对企业品牌产生情感认同。

2.明确企业经营理念

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信念。它决定了企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利用、分享利益,寄托着社会大众的希望和期待。比如是“技术导向”还是“市场导向”,是“顾客第一”还是“股东第一”等。企业应该结合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在了解社会大众对企业的期望以及内部对企业的要求的基础上,准确提炼企业经营理念,以使企业品牌与社会大众的期望相一致。

3.树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念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判断是非的标准和态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企业核心价值观则是企业价值观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根本准则和价值标准。企业核心价值观一旦确立就不能轻易改变。企业应根据其发展愿景和使命,在分析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基础上,经过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反复讨论,逐渐形成自己的企业价值观,然后再从中总结提炼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基础和依据,必须保持其一致性才能保证消费者对企业品牌认知的统一。

五、结语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竞争已经转变为了品牌竞争,而品牌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这一观点已经被很多企业家所认同,这些企业也亮出了建设企业文化下的企业品牌的标语,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研究时间短、研究不够透彻、文化意识还不太高,企业往往会犯一些错误。只有在认清了企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搞好品牌建设,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戴上名牌企业的皇冠,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品牌建设研究是一段漫长的路,需要企业家进行更深入的研讨。

参考文献:

[1]赵金祥.从企业文化看品牌塑造[J].中国商贸,2011(17).

[2]朱国程.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影响的分析[J].行政管理,2014(5).

品牌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正确的市场定位是品牌成长和壮大的前提。寻求差异,寻求市场的隐蔽的空白,找准目标市场。

选择目标市场进行品牌定位

定位是企业品牌营销的基础工作。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惟一的选择就是差别化,而定位正是在战略上达到差别化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品牌进行战略设计,以使其能在目标消费者心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品牌定位明确、个性鲜明,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消费层。所以企业要加强市场调研,在竞争过程中不断进行市场调研,以求能准确了解产品的销售状况,掌握消费者具体的需求变化,及时发现市场缺口,及时调整竞争策略,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虎门的时尚服装品牌确定的“时尚休闲”风格是市场定位的成功案例。“时尚休闲”服装的市场定位是面向18~30岁的年轻人。18~30岁的年轻人是最个性化的消费群体,虽然这一年龄段的消费者消费能力不是最强的,但消费频率是最高的,他们通常更注重款式、质量以及品牌的感觉,他们正是中档或中档偏高的品牌服装消费的主力。因此,把时装的设计理念引入休闲装当中,在传统休闲装中加入时尚化元素,款式、色彩方面更新颖多变,则会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个性化消费习惯。在休闲服装中引入时尚因素既满足了年轻人崇尚时尚的消费偏好又适应了其有限购买力,从而能有效地吸引大量年轻顾客。时装是时尚的载体,多数消费者喜欢时装丰富的色彩和个性化的设计。但年轻消费者,以及普通的工薪阶层囿于时装价格高和款式前卫、夸张,在购买时都不得不忍痛割爱,通常看多买少,而时尚休闲则成功地填补该市场缺口。

正确的市场定位是品牌成长和壮大的前提。寻求差异,寻求市场隐蔽的空白,找准目标市场,针对目标顾客塑造企业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品牌走向个性化,发展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市场,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采用品牌授权,快速进入市场

品牌授权即品牌所有者与生产商或经销商间通过协议的形式取得某品牌的使用权。国外一些知名的品牌将自己的品牌以签约出让使用权的形式许可给某些类别的产品使用。在《财富》杂志所列500家大型企业中,1/3以上企业的业务与品牌授权有关。

鉴于虎门服装品牌发展现状,现阶段可通过专业化的品牌授权公司,根据企业服装产品的定位和需求,购买一个已经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成熟国际品牌,使用于自身的服装产品,以达到迅速扩大份额或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而需要支付给品牌所有者的,只是相对于进口商品成本低得多的权利金,即品牌许可使用费,从而发展适合中国市场的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在东莞,某服装企业老板说过:“做企业就是要追求利润,采用品牌授权,引进国外知名品牌进行生产,每年可以赚多少钱自己可以很清楚,工厂管理好了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管理费用低,效率高,产出也高。营销推广费用降低,自己搞品牌没有经验,花费大,风险也大。”所以可以清楚看到,服装企业在发展时引用品牌授权可以更加迅速的导人市场,并降低投资与风险。

借船出海,依托国外知名品牌的形象,借鉴其成功的经营理念和方式,走一条品牌运作的捷径,利用知名品牌已创造的效益和价值发展壮大自己,分享世界著名品牌的成功与市场。这样的营销模式主要适用于个别企业实力还没能壮大,打造自身品牌资金不足,本身企业知名度不高的情况下,使用这样的策略有利于企业的迅速发展。虎门早期也出现了很多类似的企业,但这些企业通过了发展增强了实力,重新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从而走上发展自己品牌的道路。

运用品牌管理,塑造品牌价值

虎门的服装企业对服装品牌需要有一个更深刻、更理性的关注,铸造服装品牌对企业来讲,是一个异常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虎门的服装品牌要想长久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需要走的路还十分漫长。市场环境的完善、消费者的逐渐觉醒,将作为一种外在压力,促使服装品牌的创建者进一步规范和理性地运作。

在品牌管理和塑造品牌价值上,虎门也有发展得较为好的例子,比如,全国著名品牌“韩菲斯HANFEISE”。1998年下半年,老客户再到虎门富民去批发“韩菲斯HANFEISE”时突然发现,整个富民商业大厦再也找不到“韩菲斯HANFEISE”了。在虎门,批发生意非常红火之时,“韩菲斯HANFEISE”转走专卖路线,当时这一决定十分令人不解。回忆当年的这一“反常”举动时,董事长马玲仙曾说,随着占有率的扩大及企业规模的发展,再采用以前的批发方式经营,显然已不适应当时的形势。管理层果断地作出决定:以特许经营的方式,走品牌专卖之路,打造出含金量更高的“韩菲斯HANFEISE”品牌,提高“韩菲斯HANFEISE”文化档次和品位。

加大服装研究设计投入力度

品牌能够用很快的速度将一个很好的服装产品介绍到市场上去。但是,服装产品本身不具有生命力的话,再怎么做品牌都没有用。要瞄准市场,跟着市场走,还要能预测市场,比市场早走一步,研究设计出时尚新款服装。

有创意的广告、公关和市场活动都能将消费者由衷的欣赏转换为购买服装产品的热情,虽然这种效果是单纯的技术无法做到的。但由杰出的艺术家为服装产品做出独一无二的设计,尽管花费颇巨,却常常能引来消费者会心的微笑。国际知名服装品牌能够在全世界都立得住脚,而且能够真正推广出去,就是因为它品牌背后的服装产品质量和它所具有的设计成分。

针对虎门的特色,虎门服装通过宣扬休闲时尚的服饰,以此作为其特色服装推向世界。悠闲而又不缺乏大方得体,是虎门服装设计的理念。近年来,虎门着力于培养设计人才,投入研发资金,以把有自己特色的休闲服装展示给消费者。正因为这样,很多服装品牌在虎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异军突起的“异乡人”、“韩菲斯HANFEISE”、“温绮”、“新虎威”等都是建立在休闲服装这个大环境下而突起来的服装品牌。所以,企业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必须对服装研究设计投入足够的力度与重视。

通过吸纳人才和引用相关营销模式,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克服在树立服装品牌初期资金、人才不足的障碍,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同时,只有吸纳更优秀的设计人才才能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具有可控制性、适应性和经济效益性。

增强品牌推广意识

首先,加强市场调研,及时调整企业的竞争策略。服装产业是典型的小批量、多品种的产业,因而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应不断进行市场调研,以求能准确了解产品的销售状况,掌握消费者具体的需求变化,及时发现市场缺口,使企业能根据从市场调研中掌握的材料,及时调整竞争策略,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其次,加强服装品牌的文化品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品牌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民族文化和商业文化,所以,品牌推广还要多打文化牌。先进的理念是品牌的精神支柱和灵魂。

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仅选购产品本身的使用功能,还越来越重视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们的企业营销要尽可能依托和体现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搞特色营销。针对初期虎门服装企业推广意识薄弱的特点,很多企业通过学习和吸收一批品牌推广的营销队伍。虎门服装企业只有做好品牌推广、品牌营销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把自己的品牌推出去,才能打造出有活力,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虎门服装这个品牌推向世界。

品牌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农业区域品牌建设已普遍成为各地各系统培植现代农业、打造魅力农村、提升农民收入以及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和抓手。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各地各系统各利益关联主体,围绕农业区域品牌建设而形成的权责安排与行为模式—农业区域品牌的“治理结构”,亟需进一步厘清与完善,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建立农业区域品牌集成先行示范,加速升级我国农业区域品牌建设。

一、当前我国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的主要治理结构模式

围绕“地理标志”农产品建设农业区域品牌,是我国各地各部门的通常做法。在此过程中,鉴于农业区域品牌的准公共物品属性、政策性与专业性,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户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利益关联主体,均被纳入农业区域品牌治理的主体范畴,形成“政府主导、合作经济组织运营、龙头企业参与”的基本关系,并逐步生成了现有的几类主要品牌治理结构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这是当下我国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的基本治理模式。主要特点是政府直接策划与规划,创建与培育农业区域品牌;通过政府部门的“服务、协调、监督、管理”,为农业区域品牌建设构造良好运作环境;通过政府营销与推广,实现农业区域品牌公共效力。

合作社模式:这一模式以山东为代表,其要点在于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农业建设平台效用。山东在2015年即提出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业区域品牌。当前,已成功培育出300多个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农业区域品牌,其中20個进入“2017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百强,数量居全国首位。

行业协会模式:西湖龙井、阳澄湖大闸蟹等都是行业协会主导运作下的农业区域品牌标杆。其基本内涵是在政府的引导与推动下,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具体展开农业区域品牌的定位、塑造、传播与保护等工作。例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对大闸蟹的营销定位与商业模式创新。

二、我国当下农业区域品牌治理结构运行的主要问题

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足。调研发现,多地政府对农业区域品牌打造的认识不足,不知从何下手或是用力过猛,政策扶持偏于“头疼医头”,全面性、长远性和有效引领性缺失;虎头蛇尾,品牌构建有始无终,包揽过多与引导滞后并存;过于强调区域品牌建设,忽视农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降低品牌农业的内生活力,从而增加了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脆弱性。

部门多头管控及作为不到位并存。从实践看,一方面“九龙治水”,诸如农业、质检、工商等多部门对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的介入与治理协同性不够,反造成政府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降低农业区域品牌的治理成效;另一方面,各部门对于农业区域品牌建设呈现逐步弱化的管控态势:产前“九龙治水”、产中“各取所需”、产后“无事不登门”—这种“前紧后松”,部门作为不到位,亦限制了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的长远发展与效能发挥。

品牌治理主体合力效能薄弱。我国的农业区域品牌建设多是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或农业大户牵头。但是,很多农业合作组织尚不完善、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行业协会权力虚化,加上地方特色农业产业链接的“散乱碎”特点—导致各农业生产主体关系松散,集聚向心力缺失,农业区域品牌合力难以形成;即使已经成型并且具备了一定影响的农业区域品牌,其市场认知度也不高、竞争力不强,难以发挥品牌引领下的特色农业集聚与区域升级发展目标。

品牌治理机制不够健全。各地非常重视商标注册或相关政府认证,但普遍存在对下一步的农业区域品牌策划、包装、广告与推广等“战略纵深规划”的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主要依靠政府营销,如举办或参加农展会、农博会等方式进行简单品牌推介,区域品牌效益缺乏纵深挖掘;市场运营不规范,农业区域品牌评价监管制度与退出机制缺乏,冒用、泛用与滥用区域品牌现象严重—以“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黑龙江五常大米为例,其年产量至多为105万吨,但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每年至少达1000万吨,假冒问题严重。

“搭便车”冲动制约农业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由于利益驱使,许多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热衷“搭便车”,以假乱真或以次充好,造成负外部效应,损伤区域品牌形象——如2012年的“烟台毒苹果”事件,起始于个别果农的违规行为,结果却导致整个烟台苹果产业严重受损,重大区域品牌株连危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多因缺失“危机公关能力”,结果往往造成一场危机,从而轻松“撂倒”一个区域品牌、“放倒”一个产业、甚至迟滞一个区域发展。随着区域品牌市场影响力下降,各利益相关主体对于区域品牌建设的投入意愿与投入行为也相应弱化,最终导致农业区域品牌建设难以为继。

三、农业区域品牌治理结构运行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政府作用发挥充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应强调与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区域品牌构建不同阶段的重大作用和引领空间。以中国第一茶叶区域品牌“安溪铁观音”为例。初创期,政府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成长期,政府通过制度规划、标准化建设、品牌宣传与维权打假等工作直接参与农业区域品牌打造;成熟期,政府代之以后台支持、体系推动与服务保障—如当前安溪政府明确未来将以“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为目标,推动其品牌茶业升级。

社会分工合理。法国专门提出并设计了“原产地命名控制体系(AOC)”运作模式,成功将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名牌战略相结合。荷兰拥有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农产品拍卖市场,其本质就是一种合作社组织,主要为农产品拍卖提供系统配套服务,保障农业生产者专心农业生产、精心农业生产。

技术标准严格与认证体系专业。法国葡萄酒享誉全球,覆盖全法国的十大葡萄酒产区既是地方品牌,又是国家品牌,更是世界知名品牌。这一长盛不衰、驰名全球的区域品牌形象就是得益于其对土地、葡萄品种、种植、管理、酿造、储存、标识、酒精含量等全过程、各环节严格的技术标准规程与认证体系。

专注“农业区域品牌”内涵建设。以日本对地理标志使用的内部规范与管理为例:首先严格产品定义,尤其是界定和明确产品来源地范围;其次对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过程实施严格监控和管理,构建可追溯体系;第三,将农产品区域品牌概念从生产、加工拓展到销售和流通环节,统一销售渠道。

有效实现农业区域品牌市场价值。美国“新奇士”合作社,有着全球农产品第一品牌之称,通过其一百多年的经营运作,为农业区域品牌市场价值实现提供了诸多经典理念与经验借鉴,如统一商标、统一区域品牌管理,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实施“合同制”利益分配机制等等。

四、厘清并完善治理结构,推动农业区域品牌建设升级政策建议

强化并优化政府主导作用。确立国家发改委战略规划和战略协同职能、农业农村部主导建设和引领发展职能。倡导各地方建立品牌农业成员单位联席制度,加强相关部门的协同力。优化农业品牌建设顶层设计;制定具有引领性的多层次农业区域品牌培育扶持政策;深化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品牌农业发展相融合;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农业区域品牌保护立法执法工作以及加强政府营销推介建设能力,尤其是国际市场发展体系建设。

打造并加强全国性品牌农业联盟建设。建议由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指导,将消费者、社会公众等一起纳入农业区域品牌治理结构,成立全国性品牌农业联盟。该联盟作为品牌农业发展的第三方社会机构,引领农业区域品牌的普惠性、共享性和社会性,强化社会大众和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度,增加公共力。建立全国范围的农业(区域)品牌动态目录;推进全国范围的农业(区域)品牌评选;构建农业(区域)品牌市场监管与退出机制;打造中国品牌农业发展信息平台;制定国内重大农业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加速中国农业品牌走出去。

规范并完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治理机制,制定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管理条例。建议在山东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业区域品牌先行试点。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产品行业协会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商标注册申请主体,明确和保护商标专有权人对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权与管理权。加快在政府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内部,增设农业区域品牌市场营销及推介事务专职机构;规范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治理机制,明确农业区域品牌涵盖地理范围,建立和完善农业区域品牌标准与认证体系;对产品生产流通过程实施可追溯的严格监控与管理;严格区域品牌使用许可制度,杜绝泛用滥用现象。引入社会资本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农业区域品牌建设规划与治理,重视市场配置功能和潜在风险,做好风险管理。

创新并升级金融支农服务模式。建议在沪宁舟地区开展品牌质押试点。现行银行政策没有抵押不贷款,似乎是条铁律。相较于“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农业区域品牌”拥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及其多元利益主体相关性,具备率先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瓶颈的优势,也是连通财税、金融互动支农,实现“政银保”结合的有效市场工具。深化创新并推进“农业区域品牌”价值显性化、率先开启“农业区域品牌”做抵押贷款的新型模式,深化并完善上海市2015年“互联网金融+品牌质押”贷款创新项目,加速推进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夯实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区域品牌”联动效能。建议在雄安—保定—廊坊地区开展“农业区域品牌”集群升级试点。各地各系统应重点考虑适应本地本系统农业种、养殖及加工品种,集中力量持续推动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加强技术创新与现代技术应用,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产业要素集聚平台,完善并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供应链体系,构建更为密切的农业集群利益联结关系,升级农业区域品牌价值集聚与联动效能。雄安—保定—廊坊地区优势及先行作用明显,加快推进非首都功能纾解,率先实现农业区域品牌集群联动升级。

创新并深化农业区域品牌市场,强化并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建议在“海丝”与“陆丝”核心区福建及新疆进行农业区域品牌国际化提升和特色优势农业国际化定制合作先行示范。做好“一带一路”农业核心品牌规划,发挥“海丝与陆丝”核心区自贸区辐射带动作用与大型口岸集结中心优势,加快区域品牌农业国际化示范建设,引领国内与国际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的链接与深度融合;强化丝路沿线国家农产品物流合作体系建设,率先统一福建、新疆两地农业区域品牌整体形象与包装设计、牵头制定品牌整合营销策略;组织农业区域品牌主体机构和企业参与各类具有影响的农业会议及展会,提高品牌影响力;构建“海絲”与“陆丝”区域农业品牌体系,加大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培育力度及规范管理,培育打造各具优势的区域公用品牌;将福建、新疆打造成“一带一路”农业区域品牌交易平台、名品农产品先行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品牌建设服务中心。◆

(胡正塬,国家发改委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首席经济学家。谢向英,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王敏娟,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晋艳云,河南农大机电学院讲师。王猛,国家发改委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课题助理。奚哲伟,复旦大学博士)

上一篇:经济技术论文下一篇:文化艺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