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媒产业政策范文

2024-02-23

文化传媒产业政策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的量化分析,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进行了理性反思和前瞻。我们发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范畴重宏观发展范畴、轻传媒产业研究;研究建构整体分布较为合理,但具体不同范畴的建构明显失衡,以“发展宏观分析”和“产业经济”为重点,大众传媒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领域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后续研究应本着理性态度进行学术思考,并在理论和实践的关联中找到研究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水准,彰显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大众传媒;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软实力”,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而言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和发展趋势最平稳的国家之一,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转型国家,在加强国家硬件建设的同时,努力使国家的“软实力”快速提升,将成为中国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从国家发展战略看,作为核心“软实力”之一的文化创意产业极受重视。再从世界产业发展变革大趋势和中国产业发展升级现实需求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极优选项。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总是相互激荡与促进的,因此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促动下,理论研究得以蓬勃开展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产业实践。

面对当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现状,本文力求从宏观视野上探讨其研究格局与脉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范畴、研究类型和对相关观点的理性反思。

一、研究问题

(一)概念界定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国内有众多不同的见解,很不统一。因此,在回顾研究之前,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界定,是本研究的基础。

首先,必须区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几个概念,即“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事业”等,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及其内涵。

“创意产业”,源自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提出的\"Creative Industry\",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文化产业”,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的定义把它阐释为“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

“文化事业”,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为:“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从事文化服务的事业。”

上述三个代表性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具有行业性、文化性和服务性,但在本质上三者截然不同。

首先,对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虽然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但这只是文化事业变革的过渡状态。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调整,一部分文化事业向企业化转型,使得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分离,两者开始有了清晰的界限,其中“经营性”成为区分的标志。

而“创意产业”则强调经由“创意”带来的财富和就业,其核心是“创意”,即“创造力”,包括物质实体和精神文化的创造力,如创造建筑属于物质实体创意,制作电影属于精神文化创意。本文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应为“精神文化”层面的文化。这样看来,“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一个由“文化”、“创意”、“产业”三者链接组合的概念,它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即要求在文化上有创意,而且这个创意是用来经营获利的。

据此,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借助科技和知识产权,并通过个人或群体的创造力将精神文化转化为商品或有偿服务的产业。”

(二)研究问题

根据目前掌握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大致情况,本文提出了如下研究问题:

一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范畴如何分布,主要分析相关论文文献涉及的研究内容及范畴。本文将研究范畴归纳为:大众传媒、政策法规、休闲娱乐、创意人才、创意设计、发展宏观分析、产业经济以及其他等8个大类。探讨这些研究范畴的总体分布情况,可以比较客观地了解各个方面研究的关注程度和深入程度,以此给予后续研究以比较合理的研究建议。

二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类型与建构状况如何。主要分析相关论文文献的类型属性,是理论(史论)研究还是应用(对策)研究,是全方位(概括)研究还是单一(具体)研究。分析的目的在于考察研究类型与建构状况是否合理。因为这是一个紧密联系产业实践的大课题,它应该更加侧重应用研究和单方面(具体)研究,以求对产业实践有更强的指导价值。

三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有哪些主要学术观点。此部分试图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纷繁的学术观点中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从中基本摸清目前学界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贡献,然后对这些基本观点给予反思。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样本

本研究的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论文文献。以“文化创意”为题名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266条文献记录,这些文献即是接下来进行分析的数据样本。

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分析,有一定代表性,也顾及全面性。它能够反映出学界围绕这一主题研究的基本面貌。至于围绕本主题的其他方面研究,如学术会议、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等并不涵盖在本研究的范围内。

(二)类目建构

本研究在尽可能弱化误差和保持严谨性的基础上,本着方便研究的原则,进行了如下类目建构。

1 研究时间:2006年9月前与2006年9月后

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正式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鉴于中国政府在产业实践和学术研究方面的重大引导作用,本文将2006年9月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分界点,学术研究在此前、后的研究状况应当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2 研究类型:理论(史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

理论(史论)研究包括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建构、历史研究以及中外比较理论研究等,应用(对策)研究包括产业实践中实际应用层面的具体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

3 研究建构:全方位(概括)研究与单方面(具体)研究

全方位(概括)研究,即围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这一主题从宏观层面上概括论述,是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全方面问题的思考;单方面(具体)研究,即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范畴出发探讨问题,相对比较具体。

4 研究范畴:

大众传媒(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新兴媒体、出版发行);

政策法规(政府作为、配套政策、法律法规);

休闲娱乐(动漫、娱乐、旅游);

创意人才(人才需求、培养教育、人才测评);

创意设计(产品设计、服务设计、广告设计、品牌

设计、公关策划);

产业经济(产业集群或园区、产业融资、产品营销);

发展宏观分析(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区域性发展战略研究);

其他(不包含在上述主要范畴的其他方面研究)。

(三)资料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对所有论文文献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分析方法主要采用频率分析和交叉表分析。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范畴、研究类型与建构直接进行量化分析,而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观点方面则是依据主要文献进行归纳分析。

三、研究发现

(一)研究范畴:重宏观发展范畴、轻传媒产业研

由表1可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范畴分布很不均匀,各个研究范畴在整个研究领域里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和研究热度差距较大。

研究范畴中的“发展宏观分析”占研究总量的40%,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最热门的主题,而研究范畴中的“大众传媒”却遭到冷遇,只占研究总量的3%。大众传媒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无论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产业布局中,还是在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占据突出的地位,理应受到重视,理应加以充分研究,但结果则相反。

对此,我们认为,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可以偏重对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分析的研究,以便于人们把握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趋向。但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大众传媒等关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揭示出这一研究领域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从而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并解决这一领域的相关问题,以增强研究的有效性。

(二)研究类型与建构

1 研究类型:重应用、轻理论(见表2)

由表2可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类型有着明显的“重应用、轻理论”的偏向。应用(对策)研究占了研究总量的绝大部分(86.1%),而理论(史论)研究仅占13.9%。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应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重在实用,实践指向明确,目的是推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理论(史论)的研究也有待于实践的丰富发展,为其提供充实的研究案例。尽管如此,理论研究也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因为它是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升华,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理应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呈上升之势。从2006年9月之后与之前的理论研究所占比例看,前者增加了约10个百分点,这是一个进步,但仍然远远不够,还需增强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2 研究建构:总体分布较合理(见表3)

由表3可见,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建构方面,“单方面(具体)研究”比“全方位(概括)研究”得到更多关注。“单方面(具体)研究”占研究总量的58.1%,“全方位(概括)研究”占41.9%,两者相差16.2个百分点。从总体看,分布还是比较合理的。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应用性强的特点,自然直接影响到研究建构偏重“单方面(具体)研究”,而在“全方位(概括)研究”方面相对较弱,这与研究类型的分析是比较匹配的。从2006年9月之后与之前的研究比较看,研究建构差异加大,这说明单方面(具体)研究在后期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越来越具体,有了更强的针对性。

(三)不同范畴之建构:以“发展宏观分析”和“产业经济”为重点(见表4、5)

由表4可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不同研究范畴的研究建构情况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全方位(概括)研究”建构以“发展宏观分析”为主,而“单方面(具体)研究”建构以“产业经济”为主,“大众传媒”等研究范畴在两种研究建构方面都是非常弱的。在“全方位(概括)研究”建构中,“大众传媒”、“政策法规”、“创意人才”等方面研究显示为零,与“发展宏观分析”范畴占绝大部分(87.9%)形成天壤之别。即使是在“单方面(具体)研究”建构中,“产业经济”范畴也占了近1/3(32.7%),而最弱的仍是“大众传媒”的研究(5.2%)。

这一发现或许跟研究范畴属性有直接关系,如“发展宏观分析”范畴更适合做宏观的全方位(概括)研究,而“产业经济”范畴因为涉及具体经济运作与针对性的经济策略,更适合于单方面(具体)研究。但是对于“大众传媒”这一重要领域的两种研究建构都明显不足,这非常值得注意。

再从不同研究范畴的研究类型统计表(表5)可以看出,“发展宏观分析”范畴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类型上仍然是一家独大。

由表5可知,“发展宏观分析”范畴中的“理论(史论)研究”占48.3%,“应用(对策)研究”占38.7%,而其他范畴均呈明显弱势。这个比例是让人吃惊的,这对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总体来说不太合理,它表明我们过去的大量研究只停留在宏观发展的务虚层面,而较少注意到具体研究范畴。由此可推断,我们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还未做到多维度的研究。

另外,在理论(史论)研究类型方面,“其他”范畴占据第2位,所占比例达到32.4%,这主要是因为它包含了众多关于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方面的研讨。在“应用(对策)研究”方面,“产业经济”范畴占据第2位(20.6%),也明显高于其他各个研究范畴,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层面受到社会的重视。

(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观点

文化创意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当代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研究领域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变迁、基本属性、研究范式、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等。现从理论研究文献中梳理出代表性的主要观点,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创意产业。

1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属性

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文化创意价值属性,特指文化创意产品所表达的人类精神活动内涵及其影响;二是经济价值属性,包含文化创意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总和。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具有双重质量标准,即物质形态的产品质量与非物质形态的内容质量评价;具有公共品的消费特征,即有某种程度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性及对知识产权的高度依赖性;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的空间集聚化等。

文化创意产业究其本质属性,完全可将其看做“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属性”、“创意属性”和“产业属性”三者的相互融合,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同时由此衍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其他非本质属性,如“产业属性”可衍生出“产业集聚化”和“高营利性”等非本质属性。

2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研究内容

有研究者归纳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文化创意产业特质的研究。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均由创意驱动,因此,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应着眼于整个产业链,通过整体来认识。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质,应厘清文化创意产业和

文化产业、传统产业的关系,并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来认识。

文化创意阶层的研究。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2002)提出了“3T模型”,即创意人才的培养、创意技术的培育和城市文化的包容。相关研究基本上围绕这个模型展开。

文化创意城市的研究。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相关,特别是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关,创意已是当今城市发展的大主题。有专家将创意城市分为四种类型:技术创新型、文化智力型、文化技术型和技术组织型。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创意产业集群是指以创意产业为主的多元文化生态和创意服务产业链的一个特定的区域。目前,国外关于此项研究较为成熟,国内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集中在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外部环境及个案的研究。

3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体系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体系可概括为三大体系: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知识产权与版权法保障体系,人才发展教育规划体系。创意产业最初是在英国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政策提出来的,英国政府当时专门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开始了极具历史开创性的工作。但在国内,涉及政策性的研究完全集中在创意产业集聚园区发展方面,其后果很可能催生的不是创意产业,而是房地产业的恶性膨胀。

在知识产权与版权法保障体系方面,众多研究对完善版权法体系都给予了一致肯定。人才教育发展规划体系在世界各国都被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中国也不例外。有研究提出分层次、分阶段地建立不同面向的文化创意人才教育体系。

4 关于大众传媒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

在高度媒介化的时代,人们面对的社会生存方式是一种媒介化生存,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几乎无处不在,传媒产业理应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的重点领域。有的研究倡议用文化创意来引领传媒产业,使传媒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之中,从而使传媒“产业经营向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靠拢”,而且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十分强大的调节组合作用,既可调节组合传媒产业,又可调节组合非传媒产业,比如农业和制造业。由于传媒创意产业传播的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案,这样就导致各行各业的操作方式、管理办法、经营策略等都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此外还要求冲破传统的产业模式,实现从产业链到产业丛的转变,推动传媒业与其他行业的互动融合。发掘传媒业中的创意因素并优化其配置,可从生产、流通、消费、劳动等方面分别定位传媒业发展创意的举措,进而将其具体化为管理程序和细节,实现传媒业的创意导向式发展。

与之相对应,有些研究对大众传媒创意产业进行了反思,如有学者提到党政喉舌、公共服务、商业运营三位一体的媒介现实使其不可能走上平衡调和之路。只有靠不断改革才有出路,改革的前提是要使传媒文化创意能够贯通于“传媒创业产业经营主体”和“传媒创意公共服务主体”的双主体,这样才能避免传媒创意产业发展的偏颇。

5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是非常有潜力的现代朝阳产业,而且将深刻影响现代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上,大多数研究能够从提升内容创意、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政策法规、强化产业运营等方面给予发展建议。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上,研究认为将朝着融合的趋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凭借自身很强的渗透力和广泛的融合性,与各行各业相互融合、渗透,尤其将技术、文化、制造和服务融为一体,从而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和空间的拓展。还有研究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策略在于民族的创新意识,应坚持鼓励创新,保护原创,鼓励竞争与融合”,“以本土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理念为引领,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此外,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宏观分析”、“产业经济”分析和“休闲娱乐”的研究在我国成为热点。相比之下,其他内容如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消费、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政策研究等较少涉及。如能兼顾主次分析所涵盖的各方面内容,就能对这个领域的全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解。

四、结论与讨论

以上分析,大致描摹出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脉络。总体看来,研究范畴重宏观发展,轻传媒产业研究;在研究建构方面,偏向“发展宏观分析”和“产业经济”研究,明显呈现出失衡状况。尤其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大众传媒,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这种状况亟须改变。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属性”、“创意属性”和“产业属性”三个本质属性的联合体,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知识产权与版权法的保障以及人才发展教育规划等三个支撑体系均需强化。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需要理论的观照,又需要能引领实践的系统研究。英国政府为推动“创新式文化”产业发展,于2001年作出《文化与创新:未来十年的规划》(绿皮书),我国是否也需要作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呢?

本研究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文化创意”为题名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献,基本反映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概貌,但也窥见相关研究领域的局限,这为进一步的讨论研究提供了可发展的空间。建议今后在如下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类别与模式研究;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法规政策与机制研究;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微观层面与创新研究;

第四,文化创意产业的大众传媒与突破研究;

第五,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环境与集群研究;

第六,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与保护研究;

第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向与多元研究;

第八,文化创意产业的学科交流与沟通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在发达国家正迅速成长为支柱型产业,理论研究也相对走在学术研究的前沿。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先进成果,结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加强跨学界、跨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真正做到能引领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彦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方兴未艾[EB/OL].http://www.cida.gov.en/news_page.asp?newid=1316.

[2]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理论:碰撞与交融[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魏鹏举.文化创意产品的属性与特征[J].文化月刊,2010,(8):51-53.

[5]黄志锋.创意产业理论研究综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3-47.

[6]喻国明,王斌.创意:传媒业的空间重构[J].新闻与写作,2007,(3):15-17.

[7]周鸿铎.积极构建传媒文化创意产业体系[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6):3.

[8]尹鸿,杨乘虎.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电视的三维空间[J].现代传播,2007,(1):61-65.

[9]厉无畏.发展创意产业是实现“蓝海”战略的一种手段[J].中国高新区,2008,(3):16.

[10]哈艳秋,桂清萍,张琳.中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传播,2007,(5):105-109.

[11]胡智锋,李继东.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问题[J].现代传播,2010,(6):62-64.

责任编辑 宋淑芳

文化传媒产业政策范文第2篇

摘 要 传媒行业作为中国一个新兴、发展中的产业,其较高的产值及增长率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传媒集团财务管理状况,探讨传媒集团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更好的促进中国传媒行业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 传媒行业 财务管理

一、传媒行业整体概况

依据相关数据分析,近年来,中国传媒行业的增长率高于全球传媒行业的平均水平,中国的传媒行业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

(一)行业发展概况

2005年以来,中国传媒行业取得巨大发展,根据《2013中国传媒发展报告/传媒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传媒行业产值2479.5亿元,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7600.5亿元,增长了2倍多,2012年全球传媒产业中,美国居首位,中国则超过德国仅次于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从2005年到2012年,我国传媒行业的增长率都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2005年以来,传统媒体发展较为缓慢,2009年占整个传媒行业产值的比重由2004年86%下降到59%。其中,期刊广告经营额和期刊发行收入2009年较2008年同期下降;而报纸等虽然每年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但由于增速比较缓慢,导致在总体产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广告收入五年间增长8.8倍,移动媒体产值增长6倍多,2009年移动媒体产值占整个传媒行业的1/3。

从传媒行业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冲击,但是在短期内并不会被取代,而是会与新媒体不断的融合、共存。而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因其盈利模式在不断创新,有些领域并不能保持稳定盈利状态,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传媒行业的三大结构性部分并不是完全“替代”关系,而是“交叉互补”关系。

(二)行业现状与特征

1、市场竞争机制已逐步建立,但是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竞争复杂。

传媒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大介质媒体之间的竞争。由于新型媒体的不断涌现,报刊业等传统媒体受到了剧烈冲击,必须不断与新型媒体进行融合。另一方面是传媒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化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传媒集团之间竞争的分析,本文采用市场集中度(CR4)指标分析。截止到2011年第三季度共有14家传媒集团上市,一般认为如果行业集中度CR4>30%,则该行业为寡头垄断市场。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知,我国的传媒行业一直处于一种寡头垄断的市场,这些大型传媒集团的决策建立在对竞争对手行为的猜测或者对竞争对手行为做出反应的基础上。

表1 2009年-2011年第三季度CR4值

指标 2009 2010 2011第三季度

CR4(营业收入) 60% 74% 64%

CR4(资产总额) 56% 63% 61%

数据来源:刘永红、罗安祺 《2009-2011年出版传媒行业分析报告》

2、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植。

国家对传媒行业的管理方式从1978年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引导和扶植政策,帮助传媒集团更好的进行市场化,提高传媒企业的综合实力。仅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部门就先后颁布了8部政策法规。

二、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发展变迁

(一)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传媒业作为信息产业的分支产业,其经营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传媒业经营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管理体制的特殊性,而其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财务管理体制的特殊。

第一,企业财务和事业财务的统一。传媒行业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合二为一的特点决定了其企业财务与事业财务兼有的特点,并且,这两种财务不是简单的叠加在一起,而是相互融合的财务管理体系。一方面,传媒集团享有一定程度的经营自主权,追求利益最大化,参与竞争,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具有“企业性”;另一方面,传媒集团都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全部所有,处于政府直接或间接的管制之下,其“喉舌”的功能决定了传媒集团又具有“公共性”。因此,传媒集团面临的政治法律因素对财务管理的挑战要高于一般企业或者集团公司。

第二,经济功能与“喉舌”功能的统一。传媒行业的财务管理还具有保证传媒企业“喉舌”功能实现的任务。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服务于经济,传媒行业“喉舌”功能是传媒业政治属性的具体表现。传媒业应该用成本-效益原则来实现其政治属性,以低成本、高效率经营传媒集团的各种活动,以现代企业的要求来规范传媒集团的经营活动。

第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传媒行业的财务管理必须既坚持经济效益原则,又兼顾社会效益原则。传媒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矛盾的,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经济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保证,缺一不可。

(二)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变迁

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变迁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事业型的财务管理阶段(1978年前)

事业型的管理模式是把各传媒实体纳入国家计划,不允许各传媒实体有自己的收入,如果有收入,必须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所需资金全部由国家支付。这种模式限制了财务职能的发挥,没有创新的权利。

2、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阶段(1978年-1988年)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1979年4月,又发文重申并在全国新闻媒体中推广“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此阶段,传媒实体的财务管理与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本质上是相同的;二是财务综合承包管理,这种财务管理模式适用于电台和电视台。在承包期内,采用“四包双挂钩”的财务管理办法,实行经营收入同上缴财政挂钩、同奖金免税限额挂钩。

3、独立自主、自负盈亏阶段(1988年-1996年)

在这个阶段,国家允许媒体多种经营,同时国家对新闻媒体的投入从最初的财务包干到逐年递减,最后到新闻媒体成为独立法人,经济上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企业化财务管理在原则上与《企业财务通则》接轨,在经济核算原则上,与《会计准则》接轨,实行成本核算。

4、步入市场化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自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之后,中国传媒行业开始了集团化之旅,先后经过了报业集团化、广电产业集团化、传媒集团进入资本市场、传媒集团进入公司治理阶段等进程。在传媒行业集团化的进程中,传媒集团的财务管理在不停的探索如何使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与我国传媒集团体制相融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传媒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三、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传媒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集团化作为其现有的普遍组织形式,传媒集团成为整合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影、唱片、互联网、广告等众多产业在内的超级信息传播集团,集团外部呈现形式的一体化,内部则体现在业务的多元化。同时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愈加突出,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的滞后与分散

传媒行业从财政全额拨款到现在的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市场化要落后于传媒集团化竞争的脚步。此外,部分传媒集团作为行政手段的产物,并非以资本为纽带而产生,行政力量下的传媒集团在财务管理中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导致诸多弊端。

(二)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我国相当多传媒企业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间不愿意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

(三)资金调度存在问题,导致预算控制未达到预期效果

集团总部和各分公司或者各分公司彼此间因资金流受阻,导致协调成本提升。因集团总部在对分公司的控制、约束力度方面的欠缺,分公司对其部署的资金调动及运作活动态度消极,导致集团资金流运转缓慢,一些分公司的资金闲置,一些分公司资金周转受阻,集团资金无法实现最佳配置。

(四)传媒行业的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

由于体制的限制,我国传媒的融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主要以内源性融资为主,外源性融资又以银行借贷为主。截止到2011年底,只有18家传媒集团上市,但是通过上市得到的融资在企业整体资金运用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四、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改进意见

(一)对传媒集团进行企业化改造

由于传媒行业的特殊性,其本身的企业属性并不像传统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自由进行市场的合作和投资。此外,由于传媒行业中产权分割现在仍然不清楚,要想实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产权清晰。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传媒集团的产权问题,将是决定传媒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传媒集团实行集中式的财务管理制度

集中财务管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实现集团财务统一核算、统一报表、统一管理制度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通过信息集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平台,实现集团集中监控和集团规模经济,使集团内各公司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集中财务管理”不等于“集权”管理。它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控制权”参数的设置,在集团不同层级上合理设置“控制权”,实现“集权”和“分权”的统一,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资金、人力、物力共享,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我国传媒集团发展的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银行信贷资金,使得传媒集团难以通过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的资金供给实现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传媒行业发展中要运用资本力量来推进传媒业的发展。传媒业作为一种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不断的探索新的资本运行模式,通过参股、控股、传媒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市等渠道,达到产业和资本的双向结合,提高传媒企业的硬实力,保持中国传媒业长久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报告.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新亮.我国传媒集团的财务管理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8.

[3]梁峰.论现阶段我国出版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福建:厦门大学.2006.

[4]刘娜.传媒行业加强财务管理研究.管理视野.2013(1).

[5]李晓宏.传媒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管理浅谈.时代金融.2012(10).

[6]刘则甫.浅谈传媒产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中国报业.2012(7).

[7]刘永红,罗安祺.2009-2011年出版传媒行业分析报告.会计师.2010(7).

[8]胡鹏,张波.传媒集团财务管理新模式——集中财务管理.知识经济.2009(11).

[9]方杰.论中国传媒业的现状、问题与进一步发展的路径.社会科学论坛年.2009(8).

[10]崔保国. 2013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传媒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1]黄升民,丁俊杰.中国广电传媒集团化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文化传媒产业政策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大众传媒同公共政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不完全相同。毛泽东的看法最直接、最明确,那就是前者无条件地为后者服务,传媒为政党和政府工作服务。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而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思的见解则不同,“马克思无疑地梦想报刊不受国家管制,而是作为人民的真正发言人。如果国家像预言的那样在革命以后就消亡了,他的梦想或许已成为事实。”

马克思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对于德国党想将无产阶级党报实行“报刊国家化”的计划极其反感。可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不得不重建国家机器,不得不面对管理国家的工具——政府同大众传媒关系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理想主义往往不得不让位于现实存在。在苏联,公众通讯工具只能成为“党的路线的发言人和国家的工具”,只能成为国家和党发布指示的工具。在苏联,公众通讯工具是同国家政权的其他工具及党的影响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众所周知,在西方国家,大众传媒同政府、政党则呈现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关系。拿美国来说,200多年来经历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变化过程。起初,人们千方百计地扶植传媒,试图造就一个强大的传媒去节制政府。而一旦传媒变得强大无比,或者由于商业因素的过度浸入致使某些传媒变得厚颜无耻的时候,人们又期待借重政府的力量去节制传媒,以防止传媒同各种社会势力同流合污。人们之所以选择政府而不是其他力量,主要是因为在当今的美国,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但人们借用政府力量去遏制传媒异化的计划实行起来是十分谨慎的,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他们对新闻自由的珍爱,害怕把砍杀自由之斧交到政府之手;二是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敬畏,正是那个神圣的法案使美国人民在非战争时期享受到较为广泛的新闻自由:三是对政府本身的不信任。历届政府对传媒以至对人民自由的侵害记录让人们心中无法忘怀。所以施拉姆在《大众传播的责任》一书中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并指出,借用政府力量节制传媒的计划执行起来必须慎之又慎:

“我们企盼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来对传播内容有所限制与管束时,务须谨慎其事。政府行动尚有助传播畅通,或使新的参加者获得某些方便,应该受到欢迎。”

“我们给予政府愈多的管制之权,我们愈不能信任大众传媒能正确公正地报道政府的动态。”

“由政府行使检肃媒体的权力,何以将带来危险?100年前,没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的媒体规模太大,又与大众相疏离,我们容易把它们的主要功能忘记,那便是节制政府。它仍应为大众所有,并且仍然保有这一种功能。因此,如果我们想由政府来检肃媒体,无异要一个机构来节制原曾对这机构进行节制者。”

“我们希望政府不要轻易干预人民的自由,除非不得已出此下策。”

“我们先应决定自己所相信的一切。我们还相信民主的政治哲学吗?如果我们不再相信,而改信某种形式的极权主义,我们当然可请政府来担任大众传播事业的看守者。本书立论与之适相反对。因此,我们应出诸以最大的谨慎与约制,切勿轻易鼓动政府来肩负起管制媒体的责任。”

进行了上述一系列思考、辨析和论述之后,施拉姆最后提出,要不要借用政府的力量,也即考量政府在何种情形下才可以出来对传媒行为进行干预,必须规定严格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已由大法官霍尔姆士提出,又得到由美国总统任命的公民权利委员会的赞成。这个原则就是:只有当对社会的福利产生明显而又即时的危险时,政府始可出面干预。也就是说,平时,人们不希望政府去干预大众传媒,但一旦大众传媒将对社会产生一种“明显而又即时的危险”的时候,政府方可干预大众传媒,对其进行管束和规制。

无论从施拉姆所考察的各个角度的问题,还是霍尔姆士提出的政府干预大众传媒的原则,人们都难以发现有类似毛泽东同志关于传媒对宣教政党政治的直接作用的论述。尽管事实上西方政治家都千方百计地接近和利用传媒,如美国建国以来50余届40多位总统都曾经通过设立新闻秘书、召开记者招待会或通过传媒发表讲话等渠道,试图利用传媒来宣传自己的政治意图。这种例子很多。首任总统华盛顿几乎订阅当时出版的所有报纸。肯尼迪总统在执政的3年时间里,发表过9次全国电视讲话。福特在尼克松下台后以副总统代行总统权力仅8个月时间,举行过52次新闻发布会,接受过85次正式记者访问,还多次同记者自由交谈。但哪一个总统都不会承认自己在利用传媒为自己的政策做事,都讳言传媒对政府制定与贯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

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堂发的博士后研究报告《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则完全以坦率、直接的理论胆略和学术智慧来研究大众传媒同公共政策的紧密关系。这应该是中国政治科学同新闻科学相结合的一种交叉学科回归真正的科学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作者在书中指出,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它涉及个人利益的选择,民主体制必须作为它的基本前提。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近几年来,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问题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中心话语: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支持和扩大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有效参与。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这些政策制定的科学主张要落到实处,更需要依赖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途径或制度设计,新闻传媒在可接近性、便捷性、时空的广泛性以及无参与资格限制等方面都是其中不可替代的一种途径。

该书通过大量的政策素材的媒体报道个案分析,提出了为相关话题的研究者所忽略的一种见解:在某种意义上,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政治生活的一种公共设施。新闻媒体作为我国政府政策行为的辅助手段,它在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实行民主与科学决策、增强政策效能方面,尤其在提高政策活动代表民意的深度与广度、决策的合理性程度、客观监督与评价政策效果的可信度等方面发挥着显著功能。具体而言,新闻媒体在政府政策问题与议程的建构、政策方案修正的论辩、政策执行行为的有效监督以及政策的实际效果评估等主要环节都能够或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该书的着力之处在于围绕媒体确立政策问题的主要方式及影响政策议程的经常性手段,媒体论辩与政策社会化、理性决策、公正价值落实问题,强化媒体论辩的非精英主义倾向与媒体组织论辩的角色,媒体监督之于改善政策执行效果、媒介化的政策评价所具有的优势与特点等内容展开具体论述。作者在这些问题上有较深程度的开掘。这种科学探索,不仅对深化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有积极作用,对我们更加深入地考察大众传媒在推进科学执政、提升公共政策的社会效益方面也有着实际价值。

我国特有的新闻事业管理体制使得新闻传媒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总体上是零散的、被动的,而且这些相当有限的作用有时还可以被某些狭隘的政策主体用足够的资源或手段抵消。尽管如此,在政策的微观层次和一个政策的某些细节,特别在地方政府的某些政策活动中,政策制定部门化,部门政策利益化现象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媒体的干预作用确实能够产生一定的实际作用。一般说来,目前新闻媒体在政策宣达环节、部分政策的执行环节所起的作用比较显著,而在其他环节如政策问题的确定、政策方案的设计与辩论、政策本身价值的评价、政策终止等环节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还不太明显,这些政策环节通过新闻媒体所体现的公共性、开放性确实有待加强。相信随着政府对公共政策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治理作用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对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意识的日益自觉,加上公民意识增长、知识分子公共性的推动,媒体的作用会日渐凸显出来。

该书作者对媒体政治功能的研究摆脱了大而化之的“民主”、“民意”表达的套路,采取了微观解剖的思路,跨学科的属性比较明显,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没有多少可以直接参考的成果。作者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分析诸多案例,考察媒体所呈现的微观性作用,这对于媒体政治功能研究的深化与细化、丰富媒体政治功能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以往也有极少数相关研究涉及这一问题,但没有该书所讨论的详细、深入和系统;二是虽然我国新闻媒体一直被当作“喉舌”功能予以强调,但从理论上对这一功能的“优化”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还比较缺乏,该书对此课题已有所涉及。

文化传媒产业政策范文第4篇

鹏博士总字[2011]002号

关于组建成都鹏博士电信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文化小组的通知

集团各部门、各分公司、子公司、事业部:

我公司作为业界的领军企业,是一家以新一代光纤网络技术为基础,主营电信增值服务、城市安防服务、文化传媒服务为主业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随着公司各项业务的高速发展,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适应企业发展新的需要。文化战略与公司发展战略同步,让文化变成行动,使鹏博士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得到全面创新和提升,提高鹏博士全员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促进鹏博士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起到“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树立形象”的作用。为实现“成为行业领先,综合竞争力优势明显,国内一流的大型企业集团,培养员工成为行业一流的人才,成为受尊重、有价值的公司”而努力。现拟组建鹏博士企业文化工作小组。

一、指导思想

2011年,我们继续坚持“诚信卓越、包容关怀、公平民主、责任忧患、创新合作”核心价值观,以鹏博士2011年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为努力成为行业内受人尊重和有价值的高科技企业而不断努力。继续发挥“踏实进取”的工作作风,“创新合作”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企业文化深入落实的多种有效途径,在工作中全面推进“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快乐文化,使全体员工成为符合鹏博士发展需要的一流的人才,为公司战略目标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给予精神动力;努力提升鹏博士内部管理科学化与规范化,为鹏博士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专业高效的管理基础;努力提高鹏博士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提升公司外部影响力,为公司业务拓展提供强大的品牌支持。

二、小组人员设置及职能

小组成员:

组长:仇卫民

副组长:范文强张光剑

组员:底素云及各分公司、子公司、事业部专员

拟组建时间:

2011年5月8日(各单位推荐人员名单要在5月16日结束)

小组成员要求

1、各分子公司安排1人负责企业文化实施和接口工作。

2、高度认同公司文化,喜欢企业文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具有基础摄影经验,具有一定美术功底的同事欢迎参加。

3、性格开朗,工作热情,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良好,执行能力强,能组织相关的活动。

工作职责:

在2011年,我们要加强各种活动的开展,为“三年规划”顺利推进提供文化支持。根据公司核心价值观开展各种主题性文娱活动、公益活动、营销活动、招聘活动等,在公司内部营造出激情活力的工作氛围,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以更好的工作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组建的企业文化队伍要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通过企业文化小组的宣传推进公司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结合公司愿景树立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使员工加强归属感,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是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途径。

工作内容:

1、每月15日前向企业文化小组投稿6-8篇左右,字数约4000-5000字左右,图片5-8张左右。其中反映公司内容的和原创类的各占50%。同时要组织自己所在公司或部门的领导和员工进行积极投稿。报道内容主要反映所在公司、部门的工作动态,每期杂志刊出的公司领导及员工(不含专职企业文化专员)撰写的稿件企业文化小组根据稿件质量给予相应的稿酬。每月杂志都会进行一个评比,届时在内刊、公司网站“企业文化”板块“员工风采”栏目进行表彰,对于表现突出者将给予相应的奖励。

2、通过内刊载体宣传公司的发展战略,就公司发展的前景及阶段性成果及时进行报道,强化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强化员工责任感和归属感。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报道优秀的市场先锋,技术专家、优秀创意、先进集体等,让感动在我们身边,让榜样成为力量的源泉。

3、加强日常文化宣传工作。通过内刊、网络平台、宣传展板、各种主题活动等形式,加强集团内部及基层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拉近公司与用户的距离,促进经营任务目标的完成。

4、注重加强公司人文关怀,不定期安排各种活动,以多种文体娱乐、主题活动等为载体,宣传公司的企业理念和发展战略,关心慰问员工。让员工真切感受和体验到“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快乐文化,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三、几点要求

1.领导重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软推动力,领导的重视是它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各分、子公司领导要亲自抓,各单位的高管、中层干部要起带头作用,认真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让文化工作落到实处。

2.机构健全。各分公司、子公司、事业部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组织机构,健全企业文化专、兼职宣传员制度,充分发挥文化队伍重要作用。

3.工作中思考。各分公司、子公司、事业部要根据自身工作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工作的新方法、新形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4.总结推广。各分公司、子公司、事业部要及时将企业文化实施中好的经验、好的思路进行总结并上报企业文化小组,经集团公司领导批准后在集团内进行推广。

5、请在2011年5月16日前将推荐人员发邮件至disuyun@btte.net(截止日期:2011年5月16日)

公司企业文化小组筹备组

附:企业文化专员推荐表

企业文化专员推荐表

文化传媒产业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当代传媒文化;问题研究

一、公域入侵私域现状分析

(一)公域和私域。哈贝马斯的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再版时,《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逐渐广为注目。

“依照哈贝马斯的看法,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中间的领域。一方面,‘公共领域’属于‘私’的范畴,是摆脱了‘公’的强制性、官方干预和其他一切教条权威的私人领域;另一方面,‘公共领域’在私人领域中又超越了家庭和个人日常生活,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会为了保护私人利益同公共权力机关相抗衡,它是具有批判性功能。

相对于公共领域的公共性,阿伦特将私人领域定位于私人性,私人领域因此是进入公共领域的前提和基础。可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私人领域逐渐公共化,导致其私人性的逐渐丧失,私人领域也因此失去了对于建构公共领域的重大意义。

(二) 传媒公域入侵私域现状。公域入侵私域的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报刊杂志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网络平台中,个人的隐私变成对大家最具吸引力的资源,当代传媒已然高度娱乐化,私人生活素材变成其内容产业的主要资源。在他们看来,越是奇特甚至耸人听闻的私人素材,越是具有传媒的商业价值。

在许多电视节目中,亦广泛存在这样的现象。主持人和观众津津乐道于他人的个人隐私的暴露。例如一些节目以保护弱者,为其解决问题或纠纷为由,在询问具体原由或主要问题时,不加限制地追问甚至在镁光灯下逼问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最终当事人在现场主持人和观众的逼迫之下不得已说出自身的隐私。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为了理清思绪,但倘若仔细分析,很多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只是为其节目效果制造噱头,以获得关注度,旁观者开始以一种道德至高者的姿态去审视和议论,反而对当事人个人生活造成困扰,引发道德和伦理的激烈讨论。最终使当事人沦为满足大众窥探欲的娱乐资源。

例如陈赫出轨事件,众人在网络平台对其进行声讨,评判其作风问题。最终陈赫公布离婚协议,闹剧方才收尾,但众人的窥探行为并未结束于此。不仅在之后陈赫的微博评论下大放阙词,更甚于频频介入其前妻许婧的生活,同情怜悯之词比比皆是。然而“键盘侠”们是否想过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隐私空间,不应该受到众人的窥探。这是严重混淆公共空间的公共话语和隐私话语的行为。

二、公共领域入侵私人领域的产生的威胁

一是传媒公共领域中公共话语与私人话语间的界限变得日趋模糊。例如在某电视综艺节目中,主持人为帮忙嘉宾解决问题,从基本的了解慢慢演变成对隐私的深挖。显然,这样的节目与其说是在保护弱者,毋宁说是在侵犯弱者。他们的个人信息的被暴露就是一种公域入侵私域的体现。

二是在互联网等公共空间缺乏必要的限制和严格的管理,某些来源不明的文件,例如视频,图片,音频等变成公共浏览的对象。因此,越来越多涉及这类对象的事件成为网络视频的热门浏览对象。其中不乏有人为了一己之利,不仅窥探他人隐私甚至上传网络变成公开浏览,有人通过造谣生事败坏他人名誉。如今对网络的管理日趋严格,但还是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可钻之空。这些都严重影响公共空间的纯粹。

三是许多网络空间成为曝出个人隐私,以博得高点击率的阵地。例如微博等网络空间成了各大明星的“晒场”,他们为了博得高关注度,吸引粉丝的眼球,纷纷主动展示自己的隐私和生活细节。传媒公共领域变成他们保持名气、增加名气的重要场所。使得公域和私域界限逐渐消失,这是不利于营造理性、客观、批判的传媒氛围,一定的尺度和界限是需要的。这种情况,严重扰乱了公众试听和公共领域的传播原则,大有猎奇和出风头的嫌疑。当今社会,收视率和点击率成为娱乐传媒成功的重要评判标准,因此许多媒体争相夺取个人隐私变成自身竞争的娱乐资源。

事实上,大众传媒肩负着神圣的新闻使命,不能成为媒体用来吸引眼球和谋利的手段。作为一个健康社会的传媒,应该以为公民发声,保护公民隐私为责,共同创造和谐社会文化环境。但如今的形势值得所有人警惕,不仅是传媒自身的走偏,也是传媒受众倾向的问题,长此以往,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对整个社会的风气产生恶劣影响。

三、解决传媒公域入侵私域的措施

(一)加强传媒文化的管理,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我国目前传媒行业相关法律的制约机制尚属法律空白,现行的准则主要作用于道德的规范宏观指导,而非实际操作。这就给了个人操守低下、道德意识薄弱的记者为获得独家传媒资源而去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机会。媒体不应以受众喜欢什么为主要考量因素,而要从整个社会需要什么为出发点,做好舆论的把关者,引导受众更加关注政治生活及整个社会的动态,重新唤醒受众的社会责任感,让个人隐私重新回到它该存在的世界。由于传媒的分散,导致其是难以管理的。由于报纸等媒介是传播公共舆论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关注传媒管理机制的创新问题。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保护公众的隐私权,加强传媒的监督,在高效传播信息的同时也能保障个人信息及隐私的安全。

(二) 加强积极健康的传媒主旋律的引导。当收视率成为各大媒体的生存法则时,大多数情况下传媒只考虑是否会触犯现有法律,往往漠视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约束。改善公众舆论引导,扭转传媒圈子内传播信息的偏差,积极传播正能量,不捕风捉影地奔波于公众人物的私生活,真正弘扬社会公德。培养高素质的公共舆论领袖。加强自身文化的积累,积极接受教育,还要创新公共舆论领袖的教育机构培训,通过创新媒介的运作和管理机制,为提高公共舆论领袖的产生打通通道。以预防为主加以规范,避免伦理伤害。

(三) 提高全民道德文化素质。通过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文化宣传,教育传媒受众不应以窥探他人隐私作为文化娱乐,而应通过对自身兴趣的探索丰富生活。也应教育部分隐私暴露者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而非在公众面前矫揉作秀,吸引媒体关注,这样无疑是在与道德和法律间游走,最终会受到应得的结果。

(四) 政府加强把关力度。媒体是国家和群众的喉舌,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媒体报道,不为收视率放弃自身的职业操守。鼓励媒体更多的讨论与公共领域相关的事情,重新把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公共领域上来。而非将工作重心放在报道个人隐私上。一些媒体侵入私人领域无视受害者的隐私保护,只顾社会轰动效应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行为,是在漠视道德伦理底线,并模糊传媒公域与私域界限,这样的行为应受到制约和惩罚,并需对其进行教育。(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哈尔贝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2]周宪、刘康.《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166、167

[3]曹卫东.《哈贝马斯在汉语世界的历史效果——以〈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为例》[J].《现代哲学》,2005(1):53

[4]尹宏伟.《传媒公域入侵私域带来的传媒伦理失范现象——以记者偷拍姚某某遗体事件为例》[J].《新闻世界》,2015(3):7-8

文化传媒产业政策范文第6篇

浙报传媒 600633 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公司以投资与经营现代传媒产业为核心业务,主要从事报刊杂志的广告、发行、印刷及新媒体业务。 湘财证券 增持

光大证券买入

中信证券增持

光线传媒 300251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和运营商之一。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电视节目和影视剧的投资制作和发行业务。电视栏目、演艺活动和影视剧是公司的三大传媒内容产品。 招商证券审慎推荐

中信证券 增持

招商证券 审慎推荐

盛通股份 2599 公司主要从事全彩出版物综合印刷服务,并定位于出版物和商业印刷的高端市场,主要承印大型高档全彩杂志、豪华都市报、大批量商业宣传资料等快速印品以及高档彩色精装图书。 暂无数据

中文传媒 600373 2009年8月公布重大资产重组:公司向出版集团非公开发行股票购买出版集团其所持有的出版、印刷、发行、影视制作、贸易、物流、投资以及文化地产等出版文化传媒类资产的方式进行重组,重组完成后,公司的主营业务将变更为出版文化传媒类业务。 国联证券 推荐申银万国增持

国联证券 推荐

天舟文化 300148 天舟文化主要从事图书发行服务和内容策划服务。发行方面,公司在湖南、北京、江苏等地拥有7家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拥有300多个合作经销网点。 国海证券中性

海通证券增持

信达证券 买入

中南传媒 601098 本公司是一家拥有“多介质、全流程”产业业态的大型出版传媒骨干企业集团。本公司拥有出版、印刷、发行、印刷物资供应等一套完整的出版业务产业链,还拥有报纸、网站、户外框架媒体等其他业务。 国海证券 增持

国海证券 增持

海通证券 增持

华策影视 300133 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有浙江金球影业有限公司、浙江金溪影视有限公司、杭州大策广告有限公司,是国内

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营影视企业之一,也是经国家商务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四部委批准的首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东莞证券 谨慎推荐

国都证券 推荐

申银万国 增持

省广股份 2400 公司是中国本土最优秀的大型综合性广告公司之

一、国家一级广告企业。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整合营销传播服务,具体包括品牌管理、媒介代理和自有媒体三大类业务。 银河证券 推荐

第一创业 审慎推荐

华泰证券推荐

华谊嘉信 300071 公司已成功为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销量方面提供了长期、稳定、优质的线下营销服务,其中包括惠普、微软、AMD、索尼爱立信、摩托罗拉、可口可乐、卡夫、吉百利、三星、飞利浦、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联想、伊利、王老吉、中粮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 国联证券 谨慎推荐

申银万国 增持

国联证券 谨慎推荐

蓝色光标 300058 公司主要业务和服务范围包括:公共关系策略咨询、公众传播、媒体关系、危机管理、投资者关系、企业形象管理、活动管理等。业务领域涵盖IT、电信、金融、医疗、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汽车、家电)、政府及非赢利组织。 中信证券 买入

中银国际 买入

国联证券 强烈推荐

中青宝 300052 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具有自主研发、运营能力、代理能力的专业化网络游戏公司。2008年,公司正式更名为“深圳市中青宝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完成股份制改造。 东北证券谨慎推荐

国联证券 观望

国联证券 谨慎推荐

皖新传媒 601801 拥有安徽新华图书音像连锁有限公司、安徽新华教育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安徽华仑新媒体传播有限公司和全省17个市级子公司及其所属63个县级分公司;拥有覆盖全省城乡、较为完整的图书音像等出版物的分销、零售终端网络和物流体系,在安徽省内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西南证券增持

国信证券 中性

湘财证券 买入

时代出版 600551 公司主要从事出版传媒、印刷复制、高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三大主业。重点开拓电子信息工程等高科技研发与应用,主要从事信息传播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电子信息类产品的研发与推广。 兴业证券推荐

西南证券 增持

国信证券 谨慎推荐

华谊兄弟 300027 在公司统一平台的整体运作下,电影、电视剧的制作、发行业务与艺人经纪业务形成了显著的协同效应。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剧,主要服务包括艺人经纪服务及相关服务。 东莞证券 谨慎推荐

西南证券 增持

国泰君安 增持

奥飞动漫 2292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动漫玩具企业,主营业务为动漫玩具和非动漫玩具的开发、生产与销售,下属子公司涉足动漫影视片制作、发行以及动漫图书业。 申银万国 增持

北京高华 买入

东莞证券 推荐

歌华有线 600037 公司是唯一一家负责北京地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开发、经营、管理和维护的网络运营商,公司从事广播电视节目收转传送和广播电视网络信息服务,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核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先后完成近、远郊区县有线电视网络的并购统一,现已形成覆盖全市18个区县、接入270万户的超大型有线电视光缆网络。 北京高华 买入

中银国际 持有

申银万国 增持

中视传媒 600088 公司主要从事影视拍摄基地开发、经营,影视拍摄、电视剧节目制作、高清晰度影视技术、宽带数字信息技术等相关业务。 第一创业 强烈推荐

银河证券 推荐

光大证券 买入

中卫国脉 600640 公司为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目前有以卫星固定通信、地面网络通信、移动通信、卫星电视广播业务及综合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五大业务体系。公司的IDEN网是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数字集群通信商业共网。垄断经营使得公司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国泰君安 增持

天相投顾 增持

爱建证券 中性

新华传媒 600825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后,公司主营业务变更为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文教用品的批发、零售业务。公司将积极推进网点布局,扩张其零售网络渠道,形成以大型书城为核心,社区书店为重点,连锁经营为特征的图书零售格局。 中银国际 持有

国金证券持有

中银国际 持有

广电网络 600831 秉承传播先进文化的企业理念,广电网络将以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为契机,以双向互动的广电网络平台为支撑,围绕建设城市信息化平台和家庭多媒体终端,积极扩展用户规模、大力拓展业务领域、全力打造传媒精品,以优质的服务回馈用户,以优异的业绩回报股东,以全面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平台为数字化新陕西贡献力量。 申银万国 增持

民生证券 谨慎推荐

国泰君安 增持

博瑞传播 600880 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之后,形成了从发行投递、印务、广告等完整报业服务的产业链。公司承印了成都市日均发行量达60万份的《成都商报》以及省内外二十余种报刊和各类印刷业务,同时拥有中国西部最大的专业投递网络,代理发行成都两大报商报和日报。此外,公司旗下广告公司拥有成都商报、成都日报和成都晚报的独家广告代理权。 海通证券 增持

招商证券 强烈推荐

申银万国 买入

出版传媒 601999 公司是由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企业和全国文化传媒行业第一家带有“编辑内容”上市的出版企业,目前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出版业务、出版物发行业务、票据印刷业务和印刷物资供应业务,其中出版业务拥有辽海社、辽美社等五家出版社,主要从事教育、专业和大众图书出版,发行业务主要包括批发、零售环节,同时公司还从事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及银行的票据代印服务。 国信证券 中性天相投顾 中性

中信证券 增持

ST传媒 504 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的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0504,股票简称:赛迪传媒),公司从事媒体出版、文化传播、高科技产品开发与分销、资产管理与投资等业务。赛迪传媒以《中国计算机报》、《和谐之旅》等强势媒体为依托,重点发展跨媒体、跨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 国泰君安 中性

华闻传媒 793 公司主营业务为传播与文化产业的投资、开发、管理及咨询服务,燃气开发、经营、管理及燃气设备销售等。 招商证券 审慎推荐

山西证券增持

国信证券 中性

电广传媒 917 公司是一家提供广告发布、代理﹑策划﹑制作,影视节目制作发行和有线电视网络信息传输服务的公司,兼营房地产、旅游﹑会展等业务。公司辖属广告﹑节目﹑网络三大分公司,依托中国湖南电视台七大媒体的资源优势,拥有中国数亿的电视受众群体和湖南省200多万有线电视用户。 民生证券 强烈推荐

中信证券 增持

联讯证券 增持

粤传媒 2181 公司是一家以经营建材业务为主的企业转变为以经营广告代理及制作、印刷、书刊零售为三大主业的报业服务性企业,主业定位为报业经营服务企业。 国联证券 谨慎推荐

第一创业 强烈推荐

光大证券 买入

天威视讯 2238 公司是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控股经营的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2亿元,是我国第一家建设经营有线电视网络的股份制企业。 申银万国 增持

第一创业 审慎推荐

上一篇:文化育人特色创建范文下一篇:外国奉献诗歌朗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