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的工作过程范文

2024-01-17

变压器的工作过程范文第1篇

(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

1、辅导对象:陈某

2、性别:男

3、年龄:14岁

4、年级:七年级

5、个案表现:陈某在校成绩较差,爱捣乱课堂纪律,行为不能自控。

二、问题行为表现:

1、学习成绩较差。从苏州转入我校后,数学成绩保持合格,语文不合格现象经常发生。

2、违反课堂纪律。课堂上有教师在时,陈某时有分心现象。教师不在时,违反课堂纪律。受批评后,屡教不改,带头影响全班自修。

3、作业完成欠佳。课堂作业马马虎虎,应付老师。家庭作业则不做或经常少做。

4、教育无效,反应剧烈。教师对其多次教育,虽能虚心接受,却屡教不改,无心学习,我行我素。家长教育后,也是不以为然。

三、背景资料调查:

1、家庭背景:

父母都在本地打工,父亲性格粗暴,对孩子已经打骂成习惯了,母亲性格懦弱,也不懂如何教育孩子,造成孩子有话不肯跟父母说的局面。

2、学校背景: (1)学校大环境

镇中学,学习风气还可以。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普遍重视,要求较高,学生间能相互尊重、团结友爱。

(2)班主任、同伴看陈某

班主任认为陈某转入本校后,常有作业不做现象,并屡教不改。同时,认为陈某喜爱表现自己。教师在教室上课时,表现出非常的配合。不在时,和同学争吵,甚至打架。经批评后,泪流满面。但却屡教不改。

四、辅导的对策和干预措施:

1、整体策略

根据陈某的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辅导对策。从陈某本人来说,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调整认知,指导行为。最主要是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其中争取学校班级的支持作为辅导的关键。

主要过程:建立关系——调整认知——助其行为转变——积极体验

2、辅导实施干预的策略

(1)与该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引导陈某倾诉自己的烦恼,从中了解到陈某大量情绪的认知困扰和心理矛盾。发现陈某对老师和同学过激的话语很在意,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说话间,我发觉陈某常常话语间歇,并伴有焦虑不安的情绪,由于时间关系,约定几天后再谈。以后连续两天运用机会找他谈天,问他喜欢什么活动,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等,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

(2)了解该生的有关情况,助其调整认知。

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后,我和陈某进行了第二次面谈,帮助陈某调整认知。 第一,父母工作忙与不爱他并不矛盾,应该体谅父母的苦衷,正是父母的辛苦工作才换来了他舒适的生活。

第二,同学不愿意和你交朋友,令人烦恼。出现此状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是自己经常跟同学打架闹意见造成的,也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

第三、老师批评教育你说明老师是很在乎你的。希望你能进步,同时,说明你确实存有不足,更加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3)抓住时机,助其转变行为。

当陈某进来时,告诉我,他已想通了,也在努力地改变。但跟同学闹意见的坏习惯改不掉。主要表现在:老是跟同学争吵,该怎么办?我和他定了一个“契约”。要求他根据契约要求做,并且提出改变途径。

第一,利用空闲时间,多找老师和爸爸妈妈沟通,倾述自己的内心,寻求他们的理解与帮助。

第二,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少违反课堂纪律,改变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印象。

五、心育结果与分析:

经过近一学年的心理教育与辅导,陈某的表现概述如下:(1)他对自己以往的不良行为已有认识,并正努力改正坏习惯,上课基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捣乱,能听老师讲课了,与同学能和睦相处,不再打架闹事了。(2)他愿意为班集体和同学做好事了,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期末还被评为了“劳动积极分子”。(3)学习方面也主动多了,上课时也能举手发言,复习比过去自觉,成绩有了很大进步。(4)父母也反映他开朗多了。

七、辅导小结和启示:

本个案总的来说辅导干预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主要还得感谢陈某的家人和其他老师的协助支持。本个案的研究结果也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了孩子出现个性偏差的现象。对这些孩子,我们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到“润物细无声”。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寻找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正面引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

(二)

辅导对象:王某 班级 八(4)

性别 男

年龄 15

辅导时间 2018.11 问题表现:

王某,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原因分析: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

2、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3、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现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辅导对策及过程:

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反思: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

(三)

一、基本情况

张某,在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十分内向、孤僻的孩子,父母是外地人,父亲自己开了一家店,母亲无工作。

二、主要问题

在同学们的心里他是一个什么事都干不好的人,用孩子们的话来说便是“一点都没有用!” 他的作业总是比别人做得慢,而且质量也不是很好,每次考试,尽管她加倍努力,但成绩还是远远地落后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而且,他平时也不太愿意主动与别人去玩,其他人也不会与她玩耍,做游戏。

张某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上的挫折,又由于同学们不喜欢和她一起玩,便产生了苦闷、忧郁的情绪,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出现了自卑心理。

三、分析原因

通过我的分析,我可以判断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自卑的现象,引起当前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屡遭挫折与失败

该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易走神,课后的预习、复习工作又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日积月累,学习成绩也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开始定的目标是85分到最后变成能考到及格就可以了,考试对他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挫折多了,失败多了,如果没有老师或家长的及时关注,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

2、家庭环境的影响,“先天”和“后天”的不足

由于母亲是家庭妇女,根本没能力辅导其学习,只靠父亲,但他又很忙,每天到家很晚,根本没时间辅导。这就让他感觉“低人一头,矮人一截”的想法,他们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及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家庭羞于启齿,这些原因也能使其产生自卑心理。

3、家长的期望值过高,造成学生压力过重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虽说他的父母的文化层次不高,但帮他买了很多课外书籍,过重的压力在他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四、辅导过程

1、激发学习内驱力,促进学习获得的成功。 学生对学科的认知内动力或兴趣,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从每篇课文的生字教学开始,让他不断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例如,由于它的思维较狭窄,于是,我在认知生字的音、形、义过程中,一改以往都是老师教的方法,在小组里先让她们自学,再请个别学生做小老师,通过学生间互相教、互相学,使他对认知的产生兴趣。进行大组交流时,请他做小老师,带领大家学生字,积累成功的学习经验。这样,成功的学习经验又会使他们期望在后继的学习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

2、激发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促进学习内部的动机。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尊重的自我提高的需要所派生出来的。

对于张某来说,平时的学业并不十分理想,导致其尊重的需要不能完全得到满足,所以他们身上的这种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就表现得不那么强烈。面对他,我注意有实效的表扬与批评,适当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动机。有时,即使是点滴之处,也要鼓励。例如:默生字词语,对于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来说,只要他及格了,就要适时进行表扬;上可能举手回答问题,我就给与表扬;作业正确率提高了,哪怕只比前一天多做对了一题,我也给与表扬„„但有时,他作业写得不认真,自己不端正,我也给予提出,因为教师中肯而又切合实际的批评也会成为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

对于此类学生教师要时时注意观察,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有关教育教学方法与对策,从而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

六、反省与思考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

古往今来,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在于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学生在失败挫折面前树立积极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你,只有你能改变自己。 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在在心底记下“我行,我能”等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于是便能想尽办法,不断前进,直至成功。

变压器的工作过程范文第2篇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一个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综合布线系统”课程教学设计为例,根据工作过程来构建4个学习情境,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任务中,融“教、学、做”于一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综合布线系统;项目驱动;产学结合

Research on Curriculum Reform of \"Generic Cabling System\"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XIE Xi-feng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Guangxi Hydraulic and Electric Polytechnic, Nanning 530023, China)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working process; generic cabling system projects driven;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nd study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建筑的不断发展,作为智能建筑基础的综合布线工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社会对综合布线人才急增,很多院校都纷纷开设了“综合布线系统”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能设计、能造价、能施工、能监理、能验收”的技能,但由于“综合布线系统”是一门工程型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采用“知识本位”模式,即“上课-复习上次课内容-引入新概念-知识-规律-应用-案例-作业-下课”,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问答、习题和练习是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手段,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一个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其以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为导向,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任务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职院校“综合布线系统”课程教学中,高职高专综合布线系统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开设“综合布线系统”的专业主要有两大专业:一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其课程定位偏电气控制技术;二是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应用专业专业,其课程定位偏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作为介于电气自动化与计算机网络的智能楼宇专业,应该明确定位,合理化改革和精细化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具有“能设计、能造价、能施工、能监理、能验收”的技能,从而达到学习综合布线技术的目的。

2)缺少实践锻炼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技术型课程,对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动手操作训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高专缺少适合的“综合布线系统”教学相应的实验设备,难以与实际工程应用密切结合,教学上主要还是通过理论的讲解来教授“综合布线系统”课程知识,这种缺乏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得高职高专培养的“综合布线系统”人才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3)缺少适合的教材

“综合布线系统”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形式等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加上“综合布线系统”技术往往和行业背景、人才知识结构、系统知识框架等紧密结合,而这些新技术日新月异,很难找到一套适用于高职高专在校学生与教师的系列教材,这给“综合布线系统”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4)缺少高技能的教学师资力量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工程应用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等的最新成果应用,而且发展迅速,当前很多高职高专的综合布线系统工作者都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都缺乏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和实践经验,在短期培训难以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技能,难以跟上新技术变革,因此出现教学内容陈旧,而且广度有限,深度不够的现象。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2.1课程建设思路

首先进行企业调研和多次专家论证会论证,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确定课程就业工作岗位,并完成相关工作“岗位分析”,从而确定岗位所需的具体工作技能,然后对归纳整理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引出对应的“行动领域”,结合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探讨归纳,并形成“学习领域”,最后,再根据“学习领域”设计出通俗易懂的“学习情境”,确定课程标准和学习单元设计,从而完成“学习工作任务”。课程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图1课程建设思路

2.2课程设计理念

在课程设计上,摒弃了传统课程以知识学习为目标的理念,确立了以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员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为重点,以“综合布线系统”工作过程为指导,以“理论实践一体化”为实现途径,借鉴德国课程改革模式,利用校企合作进行学习领域开发,教学内容以岗位需求为起点,真实项目为教学载体,按照综合布线现场的实际工作过程,并结合行业专家的意见,根据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构建了4个学习情境。在课程设计中,教学实施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工程现场为教学场景,教学组织以工程项目为主体,项目管理为组织模式,实践条件以工程需要为基础,生产设备为实训器材,教学评价以职业能力为标准,过程考核为评价方式;课程以学生熟悉的普通应用场所:办公室、办公楼、校园及智能小区为对象,设计了办公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办公楼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校园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智能大厦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4个学习情境。

2.3教学学内容的处理

现在“综合布线系统”的教材大多来自普通高校或培训机构,针对高职学校的课本比较少,而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普通高校及培训机构都不同,高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应“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即可,培训机构则重实用性,但却忽视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而本科侧重于理论研究,实用性不强,这2种教学内容都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因此,必须根据:“综合布线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处理,对整合内容取舍上,基础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工程应用的综合布线主流技术,力求简单实用。综合布线系统的工作流程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工程实施→系统测试→系统验收,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参见图2。

图2教学内容的组织

2.4教学过程设计

把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教学多采用现场教学方式,以项目为载体展开教学,学生以下达的工作任务为目标边学边做,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融入不同学习项目中,做到实践部分有理论支撑,理论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消化和理解,每一个学习项目均以下达任务的方法完成,教学组织按照下面流程进行:下达任务(教师进行项目描述及分析,说明完成任务所设计到的知识点,列出参考资料)→确定方案(学生将设计的方案上交给教师,共同方案进行讨论)→制定计划(学生进行方案制定出相关计划)→任务实施(根据计划进行任务实施)→任务检查(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对问题进行解答)→任务评价(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及在学习态度、协作精神、职业素养等作出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施如图3所示。

图3教学过程设计

3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摒弃了传统课程以知识学习为目标的理念,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精选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项目,使学生过程的完整性与学生职业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关系联系更紧密,培养学生具有认真细致、严谨规范、统筹兼顾、思路开阔、诚实守信、严守秘密、经济合理等素质。因此,在高职“综合布线系统“改革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对提高智能楼宇专业及建筑电气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冬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

[2]戴曰梅.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

[3]殷蔚.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与实施[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李付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水电站继电保护应用与设计”课程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5]徐飞跃.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汽车专业英语课程设计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变压器的工作过程范文第3篇

1“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1.1 课程开发的热情匮乏

在经历了“基于实践本位”、“基于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浪潮之后的教师, 面对“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开发浪潮, 热情大减, 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认为, 这只不过是课程开发的又一次浪潮, 之后还会有……, 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 加上各个高职院校缺乏有力的财力支持, 师资培训的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行为短期化, 没有形成长远的课程开发机制。因此, 相当一些教师迫于各个方面的压力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时,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流于形式, 走过场, 更谈不上重视, 由此开发出来的课程不可能达到课程开发的目标与要求。

1.2 课程开发的能力缺乏

当前, 高职院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缺乏, 教师的职业经验、职业经历与课程开发的要求差距明显, 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的能力十分低下, 还不能恰当地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于教学, 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此外教师的跨专业的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还很差。高职教师继续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重视学历教育忽视教师教育能力培训, 重视全日制教育轻视业余、短期培训, 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而且也制约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1.3 课程开发的精力不足

由于高校的扩招, 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 导致教师工作量加重, 60%以上的高职教师平均周课时量达到12节以上, 加上科研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党建工作等, 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均规定每年必须完成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量, 高职院校的教师面对如此沉重的工作压力, 其精力与体力已无暇顾及课程开发与改革。另外高职教师既要钻研专业知识, 又要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尽管多数教师心理上认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在各种考核压力的环境中, 教师们不得不忙于应付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党建等工作, 自然会忽略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却不是迫在眉睫的——课程开发。

1.4 课程开发的水平低下

目前课程开发基本上是以学校为单位, 由学校的若干教师承担, 各个学校相互不交叉、各自为政, 因此目前各职业院校之间的课程开发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的状态。因为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层面进行制度性的改革, 而不是某个高职院校学校所能解决的, 而我国课程开发与改革始终在学校的层面进行, 远远没有上升到行业、地区或国家等更高的层面。行业协会也没有真正参与到高校教育中来, 用人单位缺乏参与到教育中来的热情, 原因是政府在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没有明确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

2 加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对策研究

2.1 拓宽课程开发的渠道

要保证“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必须尽可能拓宽课程开发的渠道, 校企合作开发是拓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最佳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确定课程的排列顺序, 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的融合。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学习效率, 培养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2 激发课程开发的热情

为了激发教师课程开发的热情, 可以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从高职院校的层面, 唤起教师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 激发其对课程开发的内在需要;第二, 培养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工作本身的兴趣, 实行内在动力激励;第三, 设立恰当的目标, 分层次对教师在系级、院级、省级、国家级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激励。第四, 对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赋予更加重要的责任, 使其产生成就感;第五, 对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成绩的在不同层次的奖金发放、科研业绩考核、论文发表奖励、职称评定推荐等方面给予更大的肯定, 并且要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长期化。

2.3 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课程开发的能力, 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关键。首先, 要在教师中开展“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学习与研讨, 深刻理解“工作过程”、“学习情境”、“载体”的涵义, 为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打下理论基础;其次, 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培训, 为确定每个专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打下实践基础。第三,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与职教能力, 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第四, 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 才能在教学中指导学生, 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4 提升课程开发的层面

为了确保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必须提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层面。首先,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针对某个专业集中力量进行课程开发, 形成相对稳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 在此基础上进行试点、论证及推广。这样既可以保证课程开发的效率与质量, 又可以维护课程开发的权威性, 还可以减少课程开发的成本及避免低层次的重要开发。其次, 充分利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 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后, 形成标准, 其他院校的类似专业只要参照执行即可, 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实施。第三, 在对各个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时, 既要求真务实, 又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 确保“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质量, 真正把课程开发工作做好、做实。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建设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 不断创新, 不断完善, 不断总结,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工作深入下去, 其影响是长远的。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流。文章分析了当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现状,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变压器的工作过程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阐述了如何在分析企业工作流程及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并就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证书课程与核心课程以及课程教学实施体系作了探索。

关键词:课程建设;工作过程;岗位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改革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打破以学科系统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以企业真实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为根本,以任务驱动型课程为基本取向,重组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黄冈科技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具体成果如下。

一、企业生产工作过程及岗位能力

通过对湖北省及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十余家对产品进行数控加工的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企业的工作流程及相关岗位能力如表1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1.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由学院教学委员会牵头,在组织校内课程专家的基础上,聘请数控加工行业的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分析、归纳典型零件的设计与加工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工作岗位(群),共同设置各个环节、岗位层次的培养目标,明确所需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形成不同岗位层次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构成课程教学的目标。

2.以典型零件加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数控加工工作流程这条主线,把相应的各种岗位能力进行分解重构,以典型零件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三、基于职业岗位的证书课程与核心课程

围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建设证书课程,以企业所需人才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建设核心课程。课程建设始终坚持“学用一致,学工一体,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先进理念。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具体思路是和均英精密(苏州)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共建课程,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办法是通过分析数控编程与加工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归纳出其行动领域,再通过课程开发,设计出具体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学习领域),最后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课堂,学生通过在学校和企业的交替学习,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数控技术专业的证书课程与核心课程如表3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任务)的课程教学实施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年龄、专业、职称、学历结构合理,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结构、项目化教学团队。第二,构建一个“管教管导、导学导行”一体化的教学管理体系。第三,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实施教学过程。第四,建立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第五,营造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建立具有教学、讨论、训练多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教室(一体化教室)。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进行情境教学,仿照企业化管理组织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与评价,实现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高度融合。

五、总结

黄冈科技职业学院已完成了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07年以来,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获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中级资格证书比率达100%,获数控机床操作工中级资格证书比率达100%、高级资格证书比率达30%,获三等奖以上专业奖项——国家级3人次、省级26人次,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递增了4个百分点。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课程重构,提高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了学院课程改革的进程,同时也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6=9.

[2]曹根基.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冲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41-43.

变压器的工作过程范文第5篇

市场调研阶段。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其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 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

确定培养模式阶段。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 离开了企业就没有改革之源;同时, 学校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服务优势, 建立互惠的市场机制, 激活企业对“校企合作共建”的兴奋点, 使校企合作做到双赢。

课程开发阶段。课程开发是整个模式的核心部分, 这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阶段。要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情境的创新、课程的实施等问题。该阶段需要系统设计是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 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 要统筹规划, 处理好传承与扬弃、引进与借鉴的关系以及各任务间的逻辑关系, 制定出周密的课程改革实施步骤, 分步实施。

2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的突出优势

2.1 有利于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培养

职业竞争力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岗位操作能力;二是职业综合能力;三是职业发展能力;四是最高层面的职业创新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 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 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能力的训练。[1]培养这种能力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的本质与优势因为它不仅强调如何培养职业适应能力, 更着眼于培养职业竞争力。

2.2 有利于学生对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 存在两类知识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过程性知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 这两类知识都要涉及, 但重点应该放在“怎么做”和“怎么才能做得更好”上, 即工作过程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是指包含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随着现代社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人类逐渐意识到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关键在于解读契合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2]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工作过程知识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 是解决工作中书本知识与实际经验之间矛盾的关键。其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过程性知识获得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由此可见,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 特别有利于学生对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

3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的特征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本身是伴随大量的教育实验产生的, 是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更加关注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创造能力。

3.1 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所谓工作过程, 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3]由于现代企业和社会已经进入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都是综合性的, 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以整体化的职业分析为基础, 以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本素材, 主观上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 而不是具体分析那些“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

3.2 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按照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进行学习领域课程顺序的设计。该方法认为, 人的职业发展是按照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进行的。这个过程总共经历5个阶段, 即新手、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首先需要给学生逐步灌输专门职业技能, 然后再逐步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按照职业成长规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顺序, 从能力发展的角度对职业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化处理, 其课程的学习难度也逐渐加深。

3.3 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学习领域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理论与基于经验的学科系统化深入知识, 是通过对非结构化任务的观察而获得的, 要求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设计“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可以使学生将“在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进行整合,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4 职业与设计导向性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给出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必须体现该职业特有的知识和技能, 给出每一个学习领域与职业活动的表述及其与职业成长规律中能力发展阶段的4个学习范围难度间的关系。而职业分析中每一项典型工作任务总能体现出一定的设计需求, 使职业教育课程计划中的工作和学习内容就不再仅仅是现有职业实践的忠实再现。通过有目的设计工作内容, 工作任务具有了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1]因此, 设计的部分课程中, 学习内容一般是职业实践中没有固定答案的学习任务,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通过学习, 学生不但可以独立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尝试解决问题, 而且能够确定评估标准并进行评估, 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发展。

4 结语

在中国,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没有从事企业工作的经验, 很难教会学生做企业的实际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作为世界上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 其优势正是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而且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是否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程教学改革也值得研究, 因此在实施中, 不能完全照搬照抄, 必须进行本土化开发,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使用该方法,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者可以对现代职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体化的深入分析, 并将分析结果应用到教学设计中, 最终准确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领域、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从而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 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特别是职业竞争力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Felix Rauner.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Felix Rauner[著], 王岚[译].现代学徒制与课程设计[C].2007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 2007-07-20.

变压器的工作过程范文第6篇

1 电梯安装监督检验人员所具备的条件

电梯是一种能够快速升降的运输工具, 无论是运输人群, 还是运输货物, 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我国近几年的电梯安全事故频发, 给各大商场、小区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甚至是造成了安全隐患, 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电梯安装过程中, 监督检验人员要具备较多的技术条件, 才可以保证监督检验工作的可行性。首先, 所有的监督检验人员, 都必须具备相关的机械知识、电气知识、资质证书等等, 要保证自身有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其次, 电梯安装监督检验人员, 需经过相关的培训和进修, 拥有实践的能力。现阶段的监督检验工作获得了高度关注, 因此收入比较高。部分工作人员仅仅是理论上有所成就, 实际能力则不满足要求, 导致监督工作流于表面, 造成安全隐患。第三, 监督检验人员的经验要充足, 至少从事该项工作1年以上。电梯作为一种特殊的设备, 专业化的知识并不代表着一切, 有些细节上的工作, 还是要经验老道的人员才能完成, 否则容易在主观上有所忽视。

2 电梯安装过程的监督检验工作

2.1 合同的审查与开箱验收

随着小区、商场的人流量增加, 电梯在安装过程中, 针对监督检验工作也提出了较多的要求。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于, 应对电梯的合同进行审查, 实施开箱验收工作。首先, 电梯安装合同, 直接涉及到具体的工作内容和一系列的操作手段。倘若在合同当中存在不明确的条文, 将导致安装工作陷入困境, 双方都不愿意承担莫名的责任。所以, 在电梯安装之前, 要对合同的所有内容、责任划分、损失包赔等项目进行分析, 双方全部认可、同意后, 才能进行电梯的具体安装。其次, 要坚持实施电梯的开箱验收。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 电梯不可能频繁的更换, 想要一次性完成电梯的有效安装, 就必须对运送到达的货物进行验收, 如果发现破损、不足、缺失等问题, 绝对不能进行签收, 同时进行返货、退货处理, 减少安全隐患。

2.2 隐蔽工程的严格检查

电梯在安装过程中, 依附于不同的小区、商场、办公楼, 所以在监督检验工作中, 还要针对电梯安装的隐蔽工程进行严格的检查, 杜绝一切疏漏。首先, 要对电气安装的各种线路进行检查和分析。部分建筑虽然外表光鲜, 但内部已经是“千疮百孔”, 各种线路乱接, 很容易出现短路及断电的现象, 这对电梯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对隐蔽的线路、电路进行分析和检查, 能够明确电梯安装环境是否能够达到要求, 是否可以保持电梯的长久运行。其次, 需要对电梯本身的隐蔽工程进行检查。在一栋建筑中安装电梯, 需要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平面, 倘若这些条件不满足电梯要求, 则很容易出现安装故障。另外, 电梯是一种比较精密的产品, 除了内部的承载空间外, 其他的部分都具有较多的隐蔽电路、电板等等, 这些也是监督检查的重要部分, 要通过精密的仪器进行排查, 从而避免造成电梯的损坏现象。

2.3 电梯机房通风设备与环境温度的选择

电梯安装过程中, 倘若监督检验工作在前两项内容上完成较好, 则可以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那就是电梯机房的通风设备检查、环境温度的检查。我国对电梯安全的重视程度特别高, 每一次电梯事故都将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避免电梯事故的恶性循环, 必须要将电梯机房的通风设备充分检查,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由此来降低安全事故的概率, 尽最大的努力, 保护电梯内部的安全。目前, 国家电梯的安装标准与规范要求, 电梯机房一定要进行适当通风, 同时环境的温度必须维持在5-40℃间, 如果电梯的机房并未设置窗户或者是通风口, 就很可能导致机房的通风受阻, 致使环境温度升高, 从而造成电梯死机或者是热保护等多种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电梯运行故障的发生频率, 减低电梯部件的应用年限。因此, 一定要高度重视电梯机房通风设备的建立, 保持环境温度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确保电梯安全、稳定运行。

3 结语

本文对电梯安装过程的监督检验工作展开讨论, 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 多数地方的电梯检验工作比较健全, 体系和措施未出现严重的缺失现象, 整体上获得的成果较好。未来, 应对电梯安装工作深入研究, 从客观上、主观上入手, 推动监督检验工作的全面进步。

摘要:电梯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安装过程中, 绝对不能有任何的忽视情况, 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 根据实际需求来有效的安装, 保证电梯可以长久、稳定的运行。文章针对电梯安装过程的监督检验工作展开讨论,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电梯安装,监督,检验

参考文献

[1] 秦定林.电梯安装过程的监督检验[J].自动化应用, 2014, 06:8-9+23.

[2] 朱肖刚.电梯安装过程监督检验工作探究[J].机电信息, 2015, 03:150-151.

[3] 马广山.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5, 15:36+39.

[4] 杨华江.电梯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 2009, 11:440+400.

上一篇:八一文艺晚会策划范文下一篇:避孕药具知识指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