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2024-03-17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这方面,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台湾地区早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积

累支持工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腾飞。但是,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台湾农业在与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到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步入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国际农产品给农业带来巨大冲击,等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这样,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农业在台湾地区逐步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开始出现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使之成为既可让游客观赏美景,又能让游客采摘、品尝、购买新鲜水果的观光农园。随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菜园、花园、牧场、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80年后期,观光农园逐步向内容更加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经营形式包括自助农园、森林游乐区、乡村旅游、休闲农场等,能提供采摘、垂钓、露营、烤肉等多种休闲活动。90年代初,市民农园最先在台北出现,由农户提供土地供市民亲自耕种,将农业的生产、休闲、教育等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引导都市农业健康发展,1983年,台湾地区农政部门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农民开办观光农业园首先必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并由县政府及省农林厅协同实地考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草拟计划由省农林厅审核后编立年度计划,再由台湾“行政院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研讨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对休闲农业进行支持。1992年12月,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定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成片;必须有较多农民参加,且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供观赏;必须有丰富的农业经验可以让人体验等等。1994年,“农委会”又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积极辅导各地办理示范性的生活体验型市民农园。

其间,台湾积极推动“三生”农业政策,即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生产企业化要求每个农业生产单位有

一、二个主导产品,按照科技化、设施化、标准化、高效化、企业化的要求组织生产;生活现代化则要求农业生产单位提供一定的生活休闲设施,为市民度假旅游服务;生态自然化要求农业生产保持良性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台湾都市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台湾地区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假日花市、观光渔场、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园、屋顶农业等,各种形式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成熟度及政府扶持也有差异。

观光农园是由农民开放成熟期果园促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台湾地区共开放观光园1000多处,开放作物种类有柑橘、百香果、莲雾、杨桃、桃李、草莓、龙眼、茶叶、花卉等20多种,其中,仅台北市观光农园的面积就有300多公顷,共有300个农户参与观光农园的经营。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除休闲性农业活动外,休闲农场一般具有多种自然资源,如山溪、远山、水塘、多样化的景物景观、特有动物及昆虫等,因此可发展的休闲活动项目较其他类型的休闲农业更具多样性。游客在休闲农场内,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场一般由数个农民或多个农民团体联合兴办,规模比观光农园要大,面积一般在50公顷以上,经营的项目比较多元化。为使休闲农业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台湾“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都要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评估后进行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民俗文化、社会心理、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通过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方提供配套资金。

市民农园是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主要分布在城郊或都市化地区。从经营主体看,台北市均由农民将农地直接分块出租给市民,而中南部地区则大多由农会管理或由承租户

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从发展趋势看,有些市民农园与观光果园、花圃结合起来,向多元化经营迈进,承租人或体验、或品茗、或游赏、或教育、或休闲,皆可依个人兴趣而自由选择。

研究台湾的都市农业,对于**都市农业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首先,都市农业是一种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

业。从台湾的经验看,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功能外,还具有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发展空间相当广阔,并且休闲农业具有乡土性特点,是一种无法进口的产业,不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对于城市本身来说,随着人口的集中、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社会的出现,市民逐渐被钢筋水泥建筑所包围,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生活紧张、心理压力大等诸多问题,亟须在都市内部及周围保留足够的绿色空间,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显然,仅靠少量的城市公园式绿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美化城市居民的生活,减少心理疾患的发生。由此可见,都市农业这种集农产品生产与观光、休闲、度假、教育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加快发展。

其次,要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都市农业除了提供采摘、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自然、文化资源,可供游客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既可丰富游客游乐的内容,提升休闲农业的人文内涵,又可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观光、休闲农业的同时,注意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乡土文化、民俗古迹和自然景观,提升市民游玩的质量,增长游客的见识,充分体现休闲农业的特色。

第三,发展都市农业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都市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种强调城乡经济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达农业形态。都市农业使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生活品质,又满足了都市居民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进而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业当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过渡的新时期,我们应该借鉴台湾的经验,加快农业转型,大力发展观光、休闲等农业服务业,着力构建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第四,进一步加强两岸都市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台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近期的工作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派一批农业系统的干部,到台湾研修都市农业,对台湾的都市农业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了解;二是加大对台湾农业方面的招商引资力度,与台商合作开发市郊都市农业项目,特别是休闲农场;三是大力推进武湖海峡两岸农民农业创业园建设,尽力将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理念引过来,加快**都市农业的发展。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总体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南部,幅员面积1825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其中农村人口59.5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巴南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推进巴南区科学发展关键的一步,也是必然的选择。围绕主城大市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按照“围绕城市活农村、跳出农村富农民、借鉴工业抓农业”的思路。本文分析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及特点,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下对巴南区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思考,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与优势,为巴南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都市型农业概念与特点

1.都市型农业的概念。本文采用了孔祥智对都市农业的定义。孔祥智(2007)认为,都市型农业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和农村发展关系的反应,将农业和城市关系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城郊农业阶段。城市的发展,需要周边地区为其提供鲜活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农产品,城市郊区的农业就演变为城郊农业,郊区的大小,一般以城市的需要为标准。二是都市农业阶段。随着城市的发展,对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仅提供充足的鲜活农产品,还要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的场所。三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到了这一阶段,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工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有能力对农业进行反哺,以财政、金融、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支持体系日益完善,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大大上升。

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都市农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所包括的范围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不同于一般城郊型农业;(2)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首先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这种由城市需要决定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大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3)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并进而实现全功能性的大农业;(4)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地表现为高度的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并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二、巴南區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业生产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随着巴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与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崛起使得巴南区城市郊区耕地向非农业用途快速转化,农业生产发展依赖的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此外,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结构导致土地流转成本高,土地流转困难,加之土地资源禀赋的有限性,资源和环境对巴南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

2.农业的“三化”程度相对偏低。巴南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为主,农产品的质量、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及创新能力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此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加之长期困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在对接扩内需项目、争取各类政策扶持、获得银行贷款等方面的弱势依然明显。

3.农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依然较弱。农业经营风险大,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等制约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农业灾害性气候频繁发生,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价格剧烈波动,加之巴南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农业生产者处于不利的市场谈判地位,而这决定了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农业经营主体所处的金融环境并不宽松,农业政策性信贷、农业政策性保险等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4.农业劳动者观念落后。都市农业是以资本、信息、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其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等特点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巴南区现代都市农业既面临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有效供给大量减少的问题,又面临农户兼业化、留守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等短期难以克服的问题。此外,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一家一户分散性种植,土地流转难度大,规模经济难以形成,严重阻碍着都市农业的进程。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下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简要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概念上规定合作社的定义,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另一方面,从服务对象上规定了合作社的定义,即“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2.巴南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状况。2007年巴南区东温泉镇的种植大户联合成立了重庆东温泉五布柚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目前已有社员136人,种植面积1550亩。2010年,被评为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2010年巴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全年新成立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有36个,总数达到129个,比2009年增加38.7%,入社农户达5.15万户,带动农户5.35万户,分别比2009年增加41.6%和44.5%。 目前,巴南区有农业部部级示范社1个,重庆市市级示范社7个,区级示范社15个。仅仅在2010年就有6个合作社分别承担了中央和重庆市的农业建设项目。

3.农民专业合作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助推器。通过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概念与特点的分析,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需要从产业结构、种植规模、科技推广、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社会服务等队方面对传统农业、农村进行改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依托城市为核心发展,依靠城市资金、政府政策的扶持;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高度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业产业与城市其它产业相辅相成等。巴南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资源环境的约束、“三化”程度相对较低、应对风险能力较弱、劳动者观念落后等。通过发展巴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为解决巴南区都市农业建设提供新的思路。(1)建立政府与社员之间的桥梁,提供劳动者信息的获取与技能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将社员的各种信息和诉求收集整理后理性地传递给政府,并将政府的农业政策传达给社员。巴南区农业合作社2010年度培训成员数为31671人次,比2009 年(30145人次)增长了5.06%。

(2)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强化农民的社会分工和合作的意识。同时,也是把分散经营的小生产转化为社会化生产的尝试和进展,可以合理的解决都市农业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土地资源)。除此之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农村社区组织,它不仅为促进农村的社区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而且本身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分散的小农经营, 既不可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也不可能实行标准化生产,更不可能实现产品的安全供应。2010年巴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比2009年增加44个,增长幅度为36.17%。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是农村中先富带动后富的渠道,带动农民集体致富,解决都市农业发展中劳动者观念落后的问题。

(3)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农户统一供应种苗、农资和饲料等。统一农产品生产,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统一收购、包装和销售,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也使农民不断产生学习和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从而形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条件。通过注册商标,进行农产品和生产基地认定认证,可以提升农产品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在农产品统一销售与农业集中投入方面:2010年巴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30469万元,比2009年增长23112万元,增长幅度为31.83%。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11467万元,比2009年(9719万元)增长17.99%。

(4)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农业生产资金问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为缓解农村资金紧张,解决农民贷款难等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必然选择,而积极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奠定了极其重要的产业组织基础,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所谓都市农业,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都市的农业。其实都市农业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一些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已经成为现实。此次调研中信息化技术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武汉市家事易公司利用新一代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蔬菜网上销售的新模式,推出了“电子菜箱”。所谓“电子菜箱”就是网上订菜,商家将菜送到订户楼下的智能生鲜柜里的便捷模式。这种直供模式立足于家庭生鲜农产品供应,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以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产销直接对接,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由于减少了经营场所和经营环节的费用,网上菜价比超市至少便宜20%,赶上促销、团购等活动,价格还会更低。目前武汉市设立“电子菜箱”的小区突破600个,每天有5万多户家庭上网订购,服务区域基本覆盖武汉主城区的各大社区。“电子菜箱”不仅具有流通成本低、购物便利、减少城市垃圾等诸多优点,还凭借低廉的价格、放心的品质、方便的支付方式受到城市白领、家庭主妇甚至中老年人的青睐。

在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农业部门则从保障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创建了“小蚂蚁市民菜园”,实现“蔬菜产地可溯源”。即将互联网和郊区蔬菜种植结合起来,会员通过网络监测地里的蔬菜生长情况,从种植、采摘到配送均实现网络监测,工作人员定期送菜,确保市民吃到无公害、口感新鲜的本地蔬菜。此外,公司还将应季的蔬菜信息都上传到公司网站,市民可根据网上看到的蔬菜信息选择不同品种,网上订购,由公司配送。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崔永和(1942- ),男,河南清丰人,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生态哲学与环境伦理学。

摘 要:长期以来,消灭城乡差别就是中国人的理想目标,但是,城乡差别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存在。在扬弃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型期,坚持城乡同步发展将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二元;均衡;生态;城乡

哲学对于现实生活的关切与反思,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人的合理性存在提供辩护;另一方面,为人的不合理性存在提出批判性反思,并创设理想的“彼岸世界”。工业文明以来,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人的不合理性存在日益遮蔽人的合理性存在,哲学的反思批判功能日益凸显,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的审视,集中体现了哲学对实践的批判功能。反观和审视中国近些年来城市与乡村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呼吁城乡的均衡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话题。

一、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在历史上,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由来已久。为数不多的城市,其成因多半与人口的相对集中密切相关,而人口的集中又与政治中心及商业中心相关联,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国都大都兼具商埠特色。于是,城市又往往是信息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在生存方式上,城市居民较广大分散的农村居民要开放得多,他们拥有较高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

与城市不同,中国广大的农村则是另一番景象。农村居民世世代代生活于固定而狭小的地域,沿袭着稳定单一的生活方式,然而,他们却拥有自己独特的舒心与乐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就是农村宁静生活的写照。费孝通先生曾经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作出如下概括:“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1]

城乡差别主要表现在:城市远离土地和自然风貌,而农村则重土地且亲近自然;城市生活富有开放变动性,而农村生活则倾向于封闭保守;城市生活有赖于商品交换和社会产品的互通有无,而农民则满足于自己生产和消费自己的产品,自给自足;城市居民享有较充分的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资源,而农村的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设施欠缺,公共资源匮乏。在城市,与现代化生活方式相伴随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普遍下降,而具有草根文化传统的农村则自然资源丰厚,生态环境质量优于城市。鉴于城乡的上述差别,笼统地认为城市优于农村、城市生活优于农村生活,从而用城市化导向完全消解或同化农村的思想和做法,难免包含偏颇甚至会引发农村生态环境的退变。

城乡居民各自的生存方式和价值选择是历史上城乡差异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其生活的幸福指数与习惯风俗密切相连,很难说孰优孰劣。但是,近些年的国际经济一体化潮流迫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离开了自己的文化圈,从而导致城乡差别的扩大和人生意义的失落,当今中国的“城乡差别”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城市居民收入虽然高于农民,但是,生活质量却因受到多种社会矛盾和环境因素的困扰而呈下滑趋势:空气污浊、交通拥挤、噪声超标、人际冷漠、房价飞涨、消费畸形膨胀、“富裕中的贫困”现象滋生、现代城市病频发……最近媒体披露,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普遍采取“外延式”发展模式,忽视“内涵式”发展,因而出现了严重脱离实际的“贵族化”倾向。“一些城市热衷于表面繁荣、豪华的发展模式,忽视对百姓的服务功能,大楼越来越高,设施越来越洋,可普通百姓却感到生活不便、生存空间狭小。”“城市形象过度求新、求大、求洋,一些地方大拆大建。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许多并未达到使用寿命的建筑纷纷倒地,代之以更为壮观的摩天大楼和广场。这样大拆大建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还时常发生野蛮拆迁、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其主要原因,一是利益因素及其背后根深蒂固的GDP崇拜。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会长罗亚蒙认为,城市化中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农村流转土地的开发背后都有房地产和工业开发的身影。通过迅速开发土地,能够为地方政府换来可观的土地收益。二是和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不无关系。地方政府要展现城市化的成绩,除了统计数据上的城市化,最直观的展示方式就是建新城,而且城市之间出现攀比。[2]

城市建设中“贵族化”倾向背后的深层失误是严重忽视中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无视农村历史积淀的亲近土地、热爱自然的生存方式和传统文化,根本没有顾及到农村的土地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期以来,在一些决策者的心目中,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和象征,因而是必须加以彻底根除的历史赘瘤,必须用理想的“单一城市化的一元社会结构”取而代之。

二、中国城乡同步发展势在必行

工业文明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人口城市化,城市工业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城市的发展日趋功利化和非自然化,城市变得越来越脱离自然;由于人口的集中和工业的发展而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及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前,许多城市不从实际出发、求大求洋的城市化建设把农村挤压得奄奄一息。尤其是每年大量流失的耕地转化为市场开发的商品,在扩大城市地盘、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益的同时,透支了多代人的生存基础和土地资源,不仅给城市百姓带来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和生态困境,而且也严重蚕食了农民的生存空间。其结果,城市发展泡沫化与农村发展萎缩化同比加剧。

据专家预料,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前后,中国各大城市在目前严重缺氧、缺水的基础上,将陆续进入“缺鱼”、“无鱼”的时代——日益严重的陆地水系污染和海洋水体污染使鱼类将难以存活,即使有些鱼还能勉强生存,也将是根本不宜食用的“高污染鱼”或携带“放射性元素”的“变态鱼”。相比之下,偏远农村的环境优势日益显现,那里空气清新、环境宜人,生态质量明显优于城市。因此,尊重城乡差异,保留城乡差别的形式,改变城乡差别的内容,促使城乡建设同步发展,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中国广大农村,不一定在所有方面一律都要‘向城市看齐’,不一定非要走‘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不可。”[3]226-227

在中国,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同时并举的发展战略长期得不到落实,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存在着热衷于城市发展的情结,忽视农村发展。比如:前些年的教科书上就这样写道:“人口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逐渐转变为城市的过程。人口城市化是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日益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4]如此用城市化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至于它是否有度的限定、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很少有人作出进一步的思索和深究。

针对许多城市采取不切实际的“外延式”发展的严重弊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说:“在城市化过程中,建设新城、改善城市面貌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城市化简单地理解为盖房子、建广场,片面追求华丽的外表,就会带来很多弊端。”“要根据多数人的需要提供城市公共服务,大多数公共服务应该是开放式、公平、平等。应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需要,确定不同的公共服务内容,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2]与城市建设中普遍出现的“贵族化”倾向相伴随,大批农村的地盘步步紧缩;随着大量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失地农民与日俱增。针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加,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指出,进城农民不应该是身份上属于农民,职业上属于工人,也不应该是地域上属于城镇,职业上还是农民,更不应该是大规模、长期化、一代接一代的流动就业。在一些城市,对农民转化而来的“半市民”更是缺少足够的关怀和保障。随着城市化的潮流,每年有1000-1200万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他们生活在城市里,被统计在城市人口中,但他們以及他们的家庭并没有享受到城市的公共福利。而“城市化的完整含义应该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让进城就业的农民在城市定居,并享有城市居民享有的一切”[2]。

其实,城市人口的增加与农村人口的减少都有一个过程,其比例和限度需要科学论证,不可顾了城市而忘了农村,顾了工业而忘了农业。一方面,现代化城市离开了从农村进城的农民工不行;另一方面,农村没有足够的农民也不行。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发展农业始终是基础,始终需要适度合格劳动力的主体支撑,否则,农业的发展必然难以为继,甚至将遭受难以避免的挫折、创伤,以至于产业链断裂,使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发生紊乱。现今的许多农村除了老人和孩子以外,能够胜任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所剩无几。13亿人口之巨的大国所赖以生存的农业,究竟由多少人去支撑才算合适,这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却被普遍的“城市热”完全遮蔽了。1958年,大量农业劳动力被抽调去从事“大炼钢铁”等非农业劳动,由此而大伤农业元气的沉痛教训值得永远汲取。城市需要发展,农村也需要发展;工商企业需要发展,农业更需要发展。任何“单打一”式的对未来的憧憬,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都是难以实现的。

三、以生态化建设引领中国城乡同步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平等、均衡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不平等、不均衡则是绝对的、永恒存在的。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不平等或差异现象都是消极的和需要消除的,有些差异或不平等,比如人的能力、思维差异和价值追求的多样化差异,等等,多半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自身发展的积极动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力资源,鼓励发展“能人经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走共同富裕之路,其实质就是“差异趋同”的发展道路,是用积极高效的差异观代替消极低效的平等观。当今中国,不能用“刮风的办法”完全抹平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的一切差别,不能再用“大锅饭”的办法在农村发展“懒汉经济”,而是要在尊重人的能力差异、从而承认劳动收入适度差别的背景下,促进“经济-社会-人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运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驱动原则,实现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

鉴于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农村建设,都必须遵循生态化原则,实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兼顾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如果企图用城市建设吃掉农村建设,为一时的经济效益而赌上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那么,城市化难免成为海市蜃楼,经济效益也难免成为“一利万本”的负价值。“伴随人类社会沿着生态环境发展路径前进的历史推进,当今农民工进城打工的人口流动趋向,在不太遥远的将来可能会要发生‘逆转’,即发生城市人口向农村的流动、城里人到农村去打工的趋势。这种人口流动的逆转趋势,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发展与城市生产的普遍不足、人口畸形膨胀的同时并存。总之,中国作为东方农业大国,其发展远景与发展道路,决不会、也不应该走所谓的‘城镇化道路’,决不会被其他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所严格框定。”[3]228

沿着超越工业文明的生态化道路建设城市与乡村,我们不仅用不着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而烦恼,而且需要逐步懂得保留城乡差别的形式、改变城乡差别的内容对于走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的重要性。传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弊端在于,城市与乡村各自封闭,在经济、文化、信息、人才等方面基本没有相互流动、交流互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极端做法是指斥进城的农民为“弃农经商”的资本主义势力,是与社会主义的方向水火不容的。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城乡之间有了经济、文化、信息和人才的交流互补,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这是值得肯定的社会进步现象。但是,取代传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并非单质一元的同质社会,而是多元多维的异质社会:不仅城市与农村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而且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农业区域各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城市或同一个农业区域,也会有自己内部的多业并举和多样化选择。总之,用多元多维的异质社会取代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适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消灭三大差别”、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曾经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理想目标。通过走农村城镇化道路,逐步消灭“城乡差别”,不仅是我们多年来的理论导向,同时,在实践中也涌现出了类似于“中国十大名村”的范例。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涌动着一种强烈的“城市化期盼”:有朝一日,全中国都将建设成彼此无差别的都市化城镇,广大的农村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城市群落的大中国将拔地而起。这一导向的积极意义在于,期望中国广大农村发生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根本性变化,促使农业经济获得明显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为逐步消除城里人对农村人的人格、经济、政治、文化、伦理歧视创造条件;对于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经济互补、文化交流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这一导向的消极意义在于,用城市化一元社会结构取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既脱离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有失中国农业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化传统,又违背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力量竞争、多元经济互补的原则。事实上,无论城乡差别的内涵发生怎样的变化,城乡差别的形式将是永远存在的。

在新形势下,中国的城市建设需要以“内涵式”发展取代“外延式”发展,逐步优化城市的内在功能。完善城市的现代功能,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尽量为农村建设留出更多的空间。首先,要在城市进一步提倡节水节能、立体绿化、保护环境、废品回收利用,等等。其中,特别需要尽快改造现有城市的地下管道设施,利用先进技术集中回收城市居民的粪便排泄物,实施沼气加工,并为农业提供有机肥料,使人们取之于大地的能源再还给土地。与此同时,中国的农村建设急需保护耕地资源,尽力保证现有耕地资源不再流失。其次,需要认真实施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战略,用有机农业取代无机农业,用农家有机肥料取代化肥,用天然消灭病虫害的方法取代大量使用农药的方法,积极发展无公害的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再次,积极培育生态农业所需要的农村精英和技术人才,尽快扭转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的被动局面。最后,需要依据农村特点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探索建设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生态化道路。现在看来,农村一律建城镇化高楼的做法,既不经济,也不适用,又不环保。以上就是学术界近年来所极力呼吁的中国要走的“后现代农业道路”。

为有助于说明问题,本文谨在此引用澳大利亞国家级工程“绿色澳洲项目”主任、著名后现代农学家大卫•弗罗伊登博格的相关研究结果和建议:“虽然现代农业暂时解决了养活65亿人的问题。但是,现代农业没有解决土壤侵蚀、土壤盐化以及农村贫困问题。更有甚者,现代农业虽然支撑着现代城市和经济,它却依赖矿物能源(煤,气和油),因此其基础摇摇欲坠。……难道中国真的渴求发展与澳大利亚和美国相同的‘现代’农业吗?如果真的那样,那么,中国充分‘现代化’的农业只需要一千三百万农民(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充分‘现代化的’农业工业会让大约8亿人继续向业已拥挤的大城市大规模地迁移。这一迁移会迫使中国再建80个像北京上海那样能容纳1000万人的城市。正如人们所见,这在美国、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它是全球最城市化的大陆)是可行的。然而,中国需要80个巨型城市吗?或者说,是否存在着一种适于中国的后现代的未来?就像世界上很多地方一样,对于澳大利亚的很多地方来说,要挽回局面已为时太晚。森林已经消失,剩下的是贫瘠的土地和遭罪的农民。我目前在‘绿化澳大利亚’组织的工作就是帮助农民重新种植澳大利亚森林,以保持当地野生动物,恢复土壤肥力,改变河水质量。这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农业方法。现代农业不可能为澳大利亚提供将来。我们认为,中国别无选择,惟有发展一种独特的后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完全依赖矿物燃料,随后又要释放二氧化碳。它需要太多太多的人离开农村的家园,迁居到本就人满为患、遭到污染的大城市。现代农业是靠过去100年的发明创造发展起来的,它不可能以它现在的形式再持续100年了,更不消说1000年。必须发明一种后现代农业。”他果断地作出结论:“对于中国来说,挑战在于,要从自己过去和当前的那些高度污染能源和侵蚀土地的非持续性做法中吸取教训。挑战还在于,应创造一种后现代的‘务农文化’,其中有数百万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农民参加。而不应该是由少数人依靠矿物燃料、肥力枯竭的土地和大量的资金来经营一种‘务农商业’。要发展一种后现代的‘务农文化’,关键在于创造在社会方面公正、在生态方面健康的种种成套的方法,它们将把农场和城市、城市和农村人的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一个后现代社会是否可能,这取决于一种后现代农业。”[5]这些分析和建议都十分认真、严肃而贴近中国实际。

后现代农业是后工业时代的农业发展形态,它的首要目的是为人类提供绿色、安全、健康的食品和愉悦的服务。“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型’农村建设和后现代农业选择,在一方面是对西式现代无机农业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两型’农村建设必然是高于西式农村建设的后现代文明形式;后现代农业是扬弃工业化农业的生态农业。按照农村经济社会和农业生产同步推进的发展战略,我们将会逐步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民尊重型、社区繁荣型、审美欣赏型的后现代新农村,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生态化潮流、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和‘后现代农业’之路。”[6]只有走后现代农业道路,才可能实现中国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0-51.

[2]王炜.城市化不能“贵族化”——中国城市化观察:下[N].人民日报,2011-02-21.

[3]崔永和.思维差异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洪如林.人口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88.

[5]弗罗伊登博格.中国应走后现代农业之路[J].现代哲学,2009(1):68-71.

[6]崔永和.走向后现代的环境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4-245.

责任编辑:戴群英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正处于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的时期,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模式还不太成熟。结合当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完善和创新,需要发挥不同区域的禀赋优势、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对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注重多功能开发和拓展、吸引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以及加快科技创新的深度渗透。

[关键词] 都市农业 发展模式 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及功能优化研究”(2015BJJ071)。

[作者简介] 苗洁(1983 — ),女,河南开封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都市农业已成为服务城市多元功能诉求、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让城乡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非常重要和值得推广的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之路。

20世纪中期,都市农业率先兴起于欧美、日本等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基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在城市扩张和发展过程中,这些发达国家会有意识地保留都市圈内的部分农田用于种植或养殖。在欧洲,发展都市农业经济功能的基础上,更偏重于对农业的生活、社会、生态、环保等功能进行拓展和开发。如德国以生活社会功能为主的市民农园,市民可以从政府或土地私有者那里租赁土地,享受农业耕种、体验田园生活,只是,如果市民租赁的是政府的公有土地,其种养的农产品是不允许对外出售的;法国以生态环保功能为主的田园都市,主要是利用农业把高速公路、 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和居民分隔开来,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荷兰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厂化农业,在强调农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温室产业,并按照工业方式对农业生产环节、生长周期、销售管理等进行安排,使都市农业成为了出口创汇的主要基地。与资源和人口相对平衡的欧洲相比,地广人稀的美国在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更注重生产和经济效益,其主要模式是社区农园,即社区与农场、市民与农户之间共担成本和风险、共享收获和盈利,一方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一方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双方互助互惠互利,这与德国市民农园产品不得对外出售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在亚洲,都市农业发展最具代表性是日本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选择的是经济和生态兼顾的模式。具体而言,日本是分散的点片状庭院农业,也可以称之为被都市圈包围的农业;而“花园城市”新加坡则是高科技、高产值的产业化农业,主要发展的是集约型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和农业生物科技园。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始探索都市农业发展之路,进入新世纪后,中西部地区也逐渐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上日程。2015年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都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各地都市农业只有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找到适宜的发展模式才能够生存。当前,国内城市大多正处于传统城郊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的探索时期,其农业发展选择何种模式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并引领传统农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内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

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内一些城市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式主要有特色高效种养模式、市民农园模式、休闲观光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及高新技术模式等。

1. 特色高效种养模式。该模式体现的是都市现代农业的生产性功能,主要是以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为基础,向社会供应优质、安全和多样性的农副产品,以适应和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如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镇在蔬菜专业村的带动下,按照“市民缺什么就种什么、市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思路进行蔬菜种植,并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不断提升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河南省新郑市君丰农业科技生态园依托航空港经济区专门种植生产周期较短的无公害供港蔬菜;浙江嘉兴秀洲区则利用土壤资源禀赋开发富硒农产品,并积极发展稻田、藕田养殖生态水产品的立体共生种养业,大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和效益。

2. 市民农园模式。该模式提倡消费者积极参与其中,与生产者共建信任、分担风险,也可称为市民参与合作模式或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需求,采用原生态、有机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精品农业,并通过提供产品配送和土地租种等服务,在农场和社区居民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新型农产品贸易形式。北京海淀区的小毛驴市民农园是国内第一家社区支持农业农场,根据信用互助体系,在配送份额服务方面,消费者需要在种植之初预先支付份额费用,还可以不定期到农场参加劳动并参与监督,农场则负责生产出绿色有机蔬菜等各种农产品,定期配送给成员家庭;在劳动份额服务方面,市民除了承租农地,还可以参与小毛驴农园的建设和经营。河南新郑市的君源有机农场,除了利用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以及特色温室、立体种植方式,形成以需定产的现代设施高效农业运营模式,还为会员提供网络遥控种菜和实地种菜双重体验,是全国首家ICSA(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支持农业)全景互动生态农场。

3. 休闲观光模式。该模式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文化资源,在城市郊区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项目,以都市人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农村生活环境等为卖点,吸引游客前去采摘观赏、领略自然、住宿度假、享受田园,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观光的需要。成都是国内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的发源地,特别是温江、郫县、都江堰一带,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吸引了不少城市居民。目前,这些地区以观赏、品尝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正在转型升级,一些具有较高品位的乡村酒店和主题农庄不断兴起。从一些城市的发展来看,休闲观光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多功能开发趋势正在显现。如宁波市江北区的都市农业园区设有休闲植物园、瓜果采摘园、度假村、垂钓园、蝴蝶兰温室、学生实践基地等;秦皇岛集发农业观光园分为特种蔬菜种植示范区、名优花卉种植示范区、特种畜禽养殖示范区、休闲餐饮娱乐区四个区域;武汉市黄陂区的农耕年华风情园包含了农具博览游乐区、珍奇动物观赏区、农业科普示范区、农事农活体验区、运动健身活动区、生态湿地浏览区、木屋度假会务区等十多个功能区。

4. 产业化经营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基地、兴龙头等形式,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促进都市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从而加快推动都市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有的是产加销或产加销游一体化经营模式,比如重庆江津区,在生产上,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建设标准化富硒种植基地;在加工上,依托农产品加工园引进大型加工企业,开展鲜活农产品精深加工;在销售上,通过建设富硒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旅对接;在旅游上,利用北部休闲农业、南部生态旅游、中部高效农业资源,打造农业旅游园区。有的是总部农业经营模式,比如杭州市萧山区和台州市椒江区,在土地资源逐年减少、农业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下,选择了依托本地农业企业外建生产基地、外设销售窗口、外办农业企业、内留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的发展思路,通过与江西、安徽、福建等具有良好农业基础地区的资源互补,萧山区和椒江区实现了农业企业资本外移、产业外移和产品外移,实现了都市农业在有限区域的无限发展。

5. 高新技术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依靠城市在区位、科技、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集聚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产品及人才,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配套的技术服务或者运用高科技生产高产值的农产品。上海近年来应用高新技术构建设施农业,开展种苗工程、温室工程、生物疫苗、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研发和建设,如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通过自控温室、连栋温室、半工厂化水产育苗、无土栽培等农业设施、设备和技术,打破了“靠天吃饭”的束缚,种植的蔬菜年产量比一般传统农业种植方法要高出七八倍。北京在日光温室建设、灌溉技术和测土配方技术应用方面优势比较突出,一批以各农业科研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可以为农业科技园区及相关的涉农企业提供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工程施工、种植技术服务、农产品物流、种子种苗、农业资材销售、农业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

三、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各地都市农业发展实践来看,不同地区经济基础、社会水平、自然条件不同,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这些模式的选择总体上是符合当地实际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大多数城市正处于都市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实践模式还不太成熟,尚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1. 发展模式雷同,缺乏区域特色。目前国内发展速度较快的都市农业基本上都是旅游、观光、休闲型的,这其中又以观赏、品尝、采摘等活动为主的农家乐、乡村游居多。不少地区发展都市农业盲目跟风、简单效仿,未能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好自身资源和优势,没有形成清晰的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由于开发基础薄弱、产品形式单一,加上没有考虑市场容量以及缺乏品牌意识等因素,往往收效甚微,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甚至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2. 普遍偏重于经济功能,其他功能重视不够。纵观欧美、日本等国的发展模式,尽管各国对都市农业功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基于多元化功能的发展目标,因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虽然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在国内已成为共识,在实际发展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宁波、秦皇岛、武汉等地都市农业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整体上看,各地都市农业发展主要考虑的还是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功能拓展也主要体现在休闲体验方面,对改善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就业机会、传承农耕文化、发展社会公益等问题不够重视。

3. 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荷兰和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已充分表明,科学技术是都市农业强有力的依托和支撑。因此,不管是否定位于高科技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都不能忽视科技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总体偏低,生产设施和配套设备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良种繁育速度和质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向其他地区辐射、输出先进农艺、设施、科技的作用也很有限。

4. 现有模式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我国都市农业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依然常见,一方面,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导致城市土地和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另一方面,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框架逐渐拉大,各种资源加速向城市建设转移,都市农业的发展空间不断萎缩,土地、水、资金等资源瓶颈比较明显,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此外,对于以原生态、有机生产方式为特点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来说,在标准化的生产和检验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则是担心农业生产会受到城市、工业废水废气的污染,从而无法真正获得绿色健康的农产品。

四、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思路

结合都市农业当前发展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方面对都市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

1. 发挥不同区域的禀赋优势。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这些城市规模不一的地区所涵盖的农业都是属于都市农业范畴。而且,这些城市分布于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几大不同区域,其都市农业的发展基础、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发展模式也应体现自身实际和禀赋优势。对于城镇化水平较高、资金和技术等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可以发展节约土地的高附加值的外向开放型都市农业;对于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地区,可以发展“三不牺牲型”都市农业,即不牺牲农业与粮食、不牺牲生态与环境以及不牺牲农民利益;对于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西部地区,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型都市农业;对于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的东北地区,可探索高效设施型和特色精品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2. 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对接。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将都市农业发展作为城市建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城市远郊,以发展绿色生产、休闲旅游型都市农业为主;在城市中郊,以发展籽种繁育、设施高效、产品加工型都市农业为主;在城市近郊,以发展生态绿化、教育示范型都市农业为主;在市区,则可以积极探索适合于屋顶、阳台、庭院的微农业,并鼓励新建学校、小区的绿化与农业种植相结合。鉴于都市农业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空间距离比较短,可尝试发展短链农业、开发短链食品、建立生态直销店等,通过缩短产业链条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对于城市废气和垃圾带来的严重污染,可以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利用处理后的城市废气、废弃热能等为温室设备提供照明和能量。

3.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都市农业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把静态的农业部门转化为现代的、动态的农业部门的问题,而是要设法在与其他产业和部门一起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加速农业产出和生产率的增长。与传统农业主产区着力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不同,都市农业区应着重拓宽农业产业范围,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层次,促进农业景观与休闲旅游、健康餐饮、文化教育等产业结合,促进农业开发与创意设计、产品加工、金融投资、信息技术等产业结合,打造强集聚、强带动的农业总部经济,为市域、省域乃至全国农业提供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多样化的优质服务,形成一二三产的相关产业组织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

4. 注重多功能开发和拓展。都市农业除了提供产品、纤维等商品外,还具有与生态环境、农业景观、生存就业、食品质量卫生、粮食安全保障、农业文化遗产以及动物福利等非商品产出相关的功能。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和都市农业发展的深化,其功能也需不断拓展,今后应逐步加强农业景观、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断优化都市农业在食物保障、就业增收、出口创汇、生态保育、旅游休闲、体验参与、科普教育、健康养老、公益事业、文化传承、防御灾害等方面的多重效用,比如在农场开办幼儿园、福利院、养老院,设立动物保护基地,为退休人员、残疾人等提供就业和疗养机会等。通过挖掘、拓展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积极发展新的产业形态,赋予都市农业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生态价值,改变和摆脱传统农业弱质低效的局面。

5. 吸引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利用现代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和较高的比较利益,吸引、推动社会各方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关注和参与。一是基本的都市农业经营、投资主体。包括农户、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工商企业等。二是政府。都市农业的社会、生态、文化功能,使其具有难以替代的公共产品和社会公益的性质,这些非经济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三是城市居民、社区。通过市民或社区积极参与都市农业生产过程,形成城市与周边农村互动互助的氛围。四是农业职业经理人。依托都市农业显著的区位优势,吸纳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并热爱农业的高学历人才参与到都市农业的管理和生产中,为都市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无限活力。

6. 加快科技创新的深度渗透。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引领和示范,这就需要注重资金、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依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的技术实力,发挥大城市的人才优势,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都市农业的渗透、融合,推动农业生产、产品流通、营销手段、质量追溯、科技推广、管理决策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改造升级。可以预见,高科技渗透下的都市农业将不再是非标准的初级自动化控制的温室大棚,而是精准的高级智能化控制的现代温室和植物工厂,其显著特点是技术成套、设施完备、生产规范、产量稳定、质量安全,是具有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智慧农业体系。

总的来说,都市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模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发生改变,基本不存在一个通用且有效的都市农业实践模式。换言之,都市农业的发展没有标准模式,也没有最佳模式,只有合适模式,现实实践中,往往是几种不同模式交叉进行,共同构成都市农业发展的复合模式。可以预见,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融合的深度化、功能效用的多重化、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渗透的全面化,必将促使相关农业制度创新变得更加积极活跃,更能适合于都市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阎晓军.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25).

[2] 庄庆文,胡英强.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都市农业”生机勃勃.江苏农业网,http://www.jsagri.gov.cn/news/files/610535.asp,2014-12-04.

[3] 范子文.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实践与创新[N].旅游商报,2013-8-31.

[4] 江津区农委政策法规科.重庆江津“产加销游”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行[DB/EB].新农村商网,http://nc.mofcom.gov.cn/articlexw/xw/dsxw/201509/18925919_1.html,2015-9-17.

[5] 许庆.都市农业功能定位及开发思路[N].农民日报,2014-02-15.

[6] 蔡建明,杨振山.荷兰多功能都市农业发展见闻[DB/EB].中国国际都市农业网,http://www.cnruaf.com.cn/international/2012/0205/125.html,2012-02-13.

[7] 陈秋珍,John Sumelius.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7(3).

On Innov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Miao Jie

(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2 )

(收稿日期:2016-03-16 责任编辑:廖令鹏)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意义】通过探究台湾精致农业的成功经验,为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提供借鉴。【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明确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理念及特点。根据实地调查,探讨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中在积蓄科技与人才力量、贯彻落实环保理念、融合农业与休闲产业、构建特色品牌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并结合台湾精致农业做法,提出对策建议。【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存在农业科技与人才欠缺、有机农业覆盖面不高、休闲农业发展受限、农产品牌影响力小等问题,对此应当坚持科技与人才的引领、贯彻环保理念发展有机农业、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掘本土特色打造优质农产品牌。

关键词:台湾农业;精致农业;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

Enlightenment of the Quality Agriculture in Taiwa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Wangzuo Town,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WANG Y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100074, 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e in Taiwan; quality agriculture; Wangzuo Town;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1984年,我國台湾地区提出精致农业(Quality Agriculture)的概念。20世纪末,学术界针对精致农业的内涵展开研究,张颂安[1]认为精致农业是综合性的农业体系,涵盖了5方面内容,即设施、观光、农产加工、农产品质、新品开发;何文彪[2]将精致农业界定为科技含量、农产质量高,具有市场潜力且能维护生态环境的农业;王前忠[3]认为精致农业具有技术与资金密集的特点,强调提升农产品品质、挖掘农产品市场、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同时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张军[4]指出精致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限制,采用的是现代生产技术,实现了工厂化的生产,收益远超于传统农业。21世纪初,台湾精致农业发展初具成效,学术界开始探讨台湾精致农业的成功之处,为大陆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经验。刘芳[5]以两岸农业合作为重点,认为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建设有助于大陆农业发展,提出改善大陆农业投资环境的具体对策,旨在开拓大陆地区农业创新与扩展之路;戴友峰[6]基于台湾精致农业的细致化特点,提出大陆农业发展可以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加强品牌建设;李锦华[7]研究发现台湾有机农业提升品质与效益,品牌农业源自核心竞争力,休闲农业依靠产业特色,这是大陆地区农业发展的可行之道;林锦辉[8]以漳州市精致农业发展为例,明确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2009年5月7日,台湾通过“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将精致农业作为台湾省重点推进的新兴产业之一,围绕“卓越农业”“健康农业”“乐活农业”3方面展开,同时融入台湾特色文化创意资源,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综上,台湾精致农业已发展成为以高效生产高质农产品为目标,依托先进科学技术、深刻践行环保理念、强调多元产业融合、挖掘本土品牌优势的综合性农业体系。

王佐镇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是该区农业人口占比最大的一个乡镇,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完成了6个景区和10个农业生态园的建设。但是受到科技、人才、土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且目前对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很少。因此,本文结合台湾精致农业的成功经验,植根于王佐镇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探索适合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可行路径,提出如何创新构建具有示范作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理念

台湾农业发展历经“恢复、发展、停滞、转型”4个主要阶段。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农业逐渐恢复,迎来了农业发展的“黃金时代”[9]。20世纪60年代,台湾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向以工商业为主,导致农业发展速度放缓,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工商业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台湾农业就业人口的比重跌至40%,农村劳动力减少,耕地废耕问题严重,农业发展进入停滞阶段。1984年,为了解决农村生产与生活的困难,应对农村经济萧条、土地废耕等危机,促进农业转型与升级,台湾开创性地提出要“发展精致农业”,对此制定精致农业的具体计划与实施方案,明确要支持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1991年,在“照顾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方针的引导下,台湾确定了包含“生产、生活、生态”在内的“三生农业”发展理念。2009年,精致农业被纳入台湾当局重点推进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与技术、观光、绿能、健康、文创协同助推台湾产业融合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台湾精致农业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其依托精致农业发展理念,突破传统农业片面追求农业产量的限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业高效、环保、协同、特色发展的道路[10]。

2台湾精致农业的成功经验

2.1以科学技术为力量发展卓越农业

卓越农业是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研发优势,结合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以先进的农业技术与充足的人才保障,促进农、林、牧、渔、副转型与升级,提高生产效率的农业[11]。台湾当局认为没有卓越就难有直面市场竞争的实力,因此聚焦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卓越作为精致农业的发展追求,着力打造卓越农业科技岛。一方面,台湾提倡科技创新与发展,将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台湾农业科技投入占省内生产总值的10%;进入21世纪以后,台湾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超过60%[12]。尤其在台湾不断改良农业品种、提高农产加工技术、专注科学技术研究的背景下,精致农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实际上,台湾的精致农业始于农田厨房作业,即对农耕用地的精准配方、施肥、施药,但是相对于露天且分散化的耕地而言,难以做到完全精准的配方。对此,台湾转变农业发展思路,注重“西学东用”,主动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设施和种植技术,并迅速结合台湾当地特点进行适用性调整,出现了园艺业、畜牧业和渔业繁荣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台湾提倡“产、学、研”的融合,以人才为力量提高卓越农业的核心能力。1973年,台湾建立了“亚蔬中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研究精英汇聚于此,群策群力共同推进育种研发。同时,政府出资建立农业改良基地、农业科技研究院,联合众多不同级别的农学研究院,致力于对台湾地区蔬菜、水果、水产、花卉等农产品的改良与推广[13]。现如今,得益于持续性的科技研发与推广,台湾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农业人才培训体系,在使得台湾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基层农户的农业种植与生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加快了台湾农业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步伐,这是台湾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2.2以绿色理念为根基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以有机肥、饲料代替人工合成肥、农药、牲畜饲料添加剂等,在满足农作物和畜禽营养需求的同时,不危害生态环境的农业[11]。以绿色理念为指导的有机农业是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在无污染的生产环境下,以科学生产方式协调生产与生态发展,让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能够进入每家每户。一方面,台湾农业发展严格践行绿色理念。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台湾农业也曾陷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困境。20世纪70年代,原本耕地面积较少的台湾又面临农产价格高涨、农民对化肥与农药使用不当、耕地污染严峻等问题,制约了农业发展;80年代后期,台湾农产不合格率甚至超过30%。对此台湾积极制定并实施“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吉园圃安全蔬果、“Certified Agricultural Standards”优良农产品等计划,严格把控好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每一关。同时,台湾农业合作社与众多民间组织协同开展“三减一省”活动。通过“减农业用水、减农业化肥、减农药”,达到节省有效资源的目的,有利于缓解农民生产活动中滥用化肥与农药导致耕地污染的问题,减少了农地用肥总量,逐渐迈向有机农业轨道。另一方面,台湾积极举办有机产品展会,加深有机农业的渗透,并推进有机农业的相关规章制定工作。2019年5月,台湾正式施行所谓的“有机农业促进法”,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相应规章保障。同时,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建立试验农场,组织农耕技术专业服务团队,指导农户开展有机农场育种、栽培生产活动,并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贷款、有机肥等补助。如果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符合有机检验标准,还可依据土地面积获得相应的奖金,增加了台湾有机农业种植户的数量,扩大了台湾当地有机田的面积。在2020年5月10-13日所举办的台北有机产品博览会上,花莲县的西瓜、咖啡等无毒初级农产品、山苦瓜茶等深加工产品;云林县协同8家有机农场共同搭建的地瓜、鲜菜摊位;宜兰县的特色有机绿茶、有机竹笋等,都是台湾有机农业的优秀发展成果。来自台湾多个县市的农户积极展示有机生产方式,在“植物工厂”展区内,参会者能够清楚看到青菜如何在水和光照的共同作用下无污染生长。

2.3以产业融合为方向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兼具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生态保护在内,汇集饮食、出行、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11]。台湾休闲农业的重点并非硬件设施建设,而是以特色休闲项目、游客农耕体验作为着力点。一方面,台湾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相比于大陆地区0.09 hm2的人均耕地面积,台湾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27 hm2,但是台湾农民收入却远远高于大陆地区的农民平均收入[7]。耕地面积小并没有限制台湾农业的发展,正是由于台湾坚持的是精致农业道路,才能做到“小而精”。台湾现已建立了乡村花园、观光农园、休闲农场等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基地,如南投县清境创建了观光发展促进会,通过联盟经营方式,合理分配当地民俗资源,开展休闲农产的宣传与推广活动;台北金瓜石依托自然风景,推陈出新,重新规划冶金矿区土地,形成独特的旅游景观。作为典型的小农经济代表,台湾“以小取胜”,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大农场制度的现代农业之路。另一方面,台湾大力促进产业融合,助推农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1980年,台湾苗栗大湖最早开始经营观光果园,后来观光花园、菜园、茶园、瓜园等各式各样的休闲农园相继出现,任何季节都可以体验休闲田园之乐。经过多年的发展,台湾的台一、永龄、桃米生态村等已成为海内外闻名的休闲农场,兼备休闲娱乐、农业生产功能;阿里山在特色茶园的运营中,积极引入福建乌龙茶项目,形成了集观光休闲与产品经营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为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产品与服务,这些都是台湾农旅产业融合的标杆。截至2020年底,台湾休闲农业基地超过2000家,其建设与运营实现了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在精致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下,促使农业发展延伸至第三产业。

2.4以本土资源为优势发展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是指农业经营者通过农产品的营销与推广,获得一定的市场认知度,创造品牌价值的同时获取一定经济效益的农业[11]。品牌农业是农业市场发展、产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农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是农业转型与升级的必然选择。台湾积极树立优质农产品牌,不断扩大农产市场占有率,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其精致农业发展的风向标。一方面,台湾以传统文化嫁接营销,展示品牌特质。台湾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坚持使用繁体字本身就是坚守并传承传统文化的体现。从台湾农产品的营销实践中可以感受到,诸多极具创意的农产品都附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并根据农产品特点进行巧妙的结合。比如台湾摩天岭的特色脆甜柿,宣传语“柿业发达”“好柿将至”取自“事业发达”“好事将至”;芳容米厂紧握当地原生态资源,以古早味的传统风华奠定企业文化根基,围绕农产品服务的优化与升级,走宽了米厂合作之路[15]。在展示农产品品牌特质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营销。另一方面,台湾以传统故事打动人心,提升品牌价值。台湾注重对传统故事深层次的挖掘,聚焦本土文化与现代农业的结合,以讲故事的方式挖掘独特看点。如台湾合欢山赛德克高山茶系列,以传统赛德克族抗日民族英雄故事为背景,巧用传统故事“包装”现代茶业,仿佛让人们看到过往赛德克族人民英勇斗争的身影,品味悠远飘香的高山茶[16]。台湾的品牌农业是独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创意产业,其发挥本土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品牌农业之路,在现代农产品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孕育了众多享誉国内外的优秀农企。

3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实践3.1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王佐镇是北京市丰台区下辖镇,紧邻北京西六环,地处丰台区西南生态发展地带。截至2020年底,王佐镇辖区东西、南北最大距离分别为20 km、14 km,下辖南宫雅苑、南宫景苑、山语城、翡翠山4个社区及西庄店、沙锅、怪村、魏各庄等8个行政村,总面积为63.62 km2。王佐镇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种植和禽畜养殖种类多,同时依托千灵山、青龙湖等自然景点优势,其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利于旅游观光与农耕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王佐镇的现代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台湾的精致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为力量的卓越农业、以绿色理念为根基的有机农业、以产业融合为方向的休闲农业、以本土资源为优势的品牌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体系。因此,为借鉴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经验,本文结合王佐镇实际情况,依次从科技人才、环保理念、休闲产业、品牌特色4个方面,对王佐镇的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剖析现阶段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

3.2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2.1农业科技与人才现状农业发展需要有不断注入的科技与人才,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7月13日,丰台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全面合作[17]。此次合作惠及丰台区下辖王佐镇,有利于王佐镇发挥农业高等院校技术与人才优势、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推进产学研的结合,为王佐镇的农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2019年10月25日,丰台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正式落户王佐镇,与北京市十多家院校达成农业科普教育的实践合作,占地面积超过20 hm2,涵盖智能化温室、品种展示区、户外种植区等多种功能区,致力打造学农结合的北京市农业科普教育示范性基地[18]。

虽然王佐镇重视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但是王佐镇位于丰台河西地区,由于永定河的阻隔,经济总量、产业优势、基础设施建设等明显落后于丰台河东地区[19]。王佐镇的农业经营模式既有公司、集体组织、合作社也有个人认种认养等各种形式,整体呈现全面但零散的偏低端局面,科技与人才活力不足。且王佐镇农业人口众多,外来人口聚集,极易激发复杂的社会矛盾,制约了其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虽然王佐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但其普及度并不高,小农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并未得到明显的缓解,现代农业发展亟须转型与升级。

3.2.2环保理念的贯彻现状王佐镇与丰台区健康农业“三品一证”认证保持高度一致,高度重视农产品的绿色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积极开展执法检查,开展农户服务指导,多措并举从源头上保障绿色生产。同时,王佐镇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如成立于2004年的庄户绿山谷芽菜种植基地,总占地面积6.7 hm2,是全国唯一一家从事有机芽菜种植、加工、配送的企业,在17年的发展中先后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食品生产、有机产品生产与加工、标准化合格单位、北京市菜篮子工程优质基地等认证,业务覆盖育种、研发、实用技术推广等[20];如青龙湖旁的怪草园有机农业园,占地面积10 hm2,长期遵循生态健康、绿色循环的生产模式,建有22個阳光暖棚,种植各种有机蔬菜、水果等,坚持施农家肥、采取物理防虫,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满足人们对优质蔬菜、水果的需求。

环境的破坏会污染土壤、水源、空气,而这些自然因素都是有机农业发展的保障,因此环境污染会阻碍有机农业的持续发展。2017年8月,王佐镇米粮屯村西部的某石厂持续多日加工砂石料,产生大量粉尘,严重污染环境,对有机农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2019年3月,王佐镇屡次出现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2021年9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通报9月上旬全市范围内大气粗颗粒物浓度排名,丰台区王佐镇为倒数第八[21]。空气污染不仅影响着王佐镇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危害到有机农产品的质量。

3.2.3休闲产业的融合现状王佐镇是丰台区农业资源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依托依山傍水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出打造“国际化花园旅游小镇”的目标,现已建立多家农业生产园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王佐镇积极构建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以休闲观赏、旅游体验为主,重点开发农业公园、观赏基地等休闲农业。2021年上半年,王佐镇沙锅村丰阔农业采摘园协同丰台区南苑乡南苑村、卢沟桥乡郭庄等,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107.92万,同比增加97.40%;与此同时,采摘产量达到新高24310 kg,增速为186.12%;收入规模增加2664.62万元,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51.61%[22]。此外,西王佐村在牤牛河畔创建了科普农业文化体验园,园内设有河畔休闲区、市民体验区等,是开展农耕教育、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基地;金岗农业种植园开拓了“一分地”菜园,游客可以体验农耕乐趣;西庄店村依托千灵山风景资源,形成了休闲健身、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青龙湖畔的魏各庄村,紧靠青龙湖畔,在农业发展中提倡养生理念。

王佐镇位于北京西六环线上,属于北京近郊地带,京石高速、京广铁路、京原铁路都途径镇域。横纵交错的交通道路,以及地下所铺设的供水、供暖、供气管道,造成了王佐镇农用耕地的分散。集体土地应用效率不高,农村土地碎片化严重都是限制王佐镇发展休闲农业的问题。在农田和林地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停滞的后果。如何借北京近郊乡村旅游的“春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促进王佐镇休闲农业发展的必要考量。

3.2.4特色品牌的构建现状王佐镇聚焦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现有怪村油菜花海、中心村洛平精品果园等基地,以线下蔬菜、水果的采摘活动为主。同时,王佐镇以开放态度吸引优质品牌的入驻。2021年4月7日,王佐镇人民政府与丰台区商务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共同举办“品质赋能发展”活动,吸引了包括中粮集团、北京华联、龙湖天街、盒马生鲜等知名品牌走进王佐镇,推动丰台河西地区农业创新与进步,助力王佐镇现代农业的发展。

王佐镇的农业发展具有以农养农的特点,与其他省市地区的果品采摘活动相差不大,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受到投资规模的限制,区域内中小企业内生增长潜力有限,对于市场预测和把控的能力不高,内源融资面临困难;而农村中小企业通过债券、股票等方式进行直接外部融资的可行度也并不高。故而,王佐镇品牌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金不足的桎梏,其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此外,王佐镇整体是以村为单位进行品牌建设,各村之间的主导产业并未形成规模效应。而且各村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王佐镇的集体企业多集中在镇中心区域,产业用地集中在庄户村、怪村、沙锅村3个工业园内,造成镇内各个村域之间沟通不畅,农业生产合作活动难以开展,尚未形成强大的凝聚力[23]。王佐镇大部分乡村原本属于经济薄弱村,虽然近年来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主导产业,但缺乏稳定的根基,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并不突出,产业发展仍然大部分处于“输血”阶段。如果王佐镇不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改造,很难进一步推进困难村的转型与升级。

4台湾精致农业对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4.1坚持科技引领,注入专业人才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台湾精致农业以科技为发展动力、以人才为发展支撑。位于丰台河西地区的王佐镇,受到永定河的阻隔,现代农业发展偏低端,科技与人才活力不足。借鉴台湾精致农业中的卓越农业发展理念:(1)王佐镇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为现代化的农业提供强有力的力量。可以通过与京内、京外众多农业高校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以及农业科技平台的搭建,促进先进农业科研成果在王佐镇的落地。王佐镇可以借鉴台湾高雄永龄有机农场的“智”造工厂模式,通过农业微生物技术的运用、人工智能播种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管理系统的优化,以精准化的控制、自动化的播种、高效化的管理打造智慧农业。(2)王佐镇要广泛吸引人才,无论是应用技术人才、还是经济管理人才,都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坚固力量。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王佐镇要充分落实人才培养和人才下乡政策,引进各类高层次农业人才,鼓励农业企业采取“柔性”的方式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农业专家到一线进行技术指导。此外,王佐镇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当地外出乡贤回乡发展,充实乡村治理与乡村管理人才。

4.2贯彻环保理念,扩大有机农业广度

台湾精致农业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作为生产重任,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有机农业是台湾精致农业的重要指标,以健康绿色产品的种植、生产为导向,强调在无污染的环境下,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24]。王佐镇空气污染问题严峻,有机农业普及度不高,极易滋生食品安全隐患。借鉴台湾精致农业中的有机农业发展理念:(1)王佐镇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动摇的坚守,王佐镇紧靠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龙湖畔,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良好生态基础。台湾当局出台的所谓的“食品卫生管理法”“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等相关规定从法律层面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保障,有利于有机农产品的培育和生产。对于王佐镇而言,面对近年来北京雾霾的不良影响以及耕地污染问题,要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绿色农业发展体系,控制农药、化肥、饲料的滥用,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农业资源的养护工作,打赢农业污染攻坚战。(2)王佐镇要积极推广有机种植,加快有机农业的普及,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将食品安全放在农业生产的重要位置,做好有机产品的安全监管工作。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农产品的高品质与安全监管工作密不可分。王佐镇要积极打造农产品检测中心,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质量支撑。在全镇范围内普及有机农业的生产知识,通过全面技术培训与专业科普教育,引导更多农户投身于有机产品的培育与生产中。与此同时,要加强有机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控制好各个关键点,把好有机农产的产地质量关。

4.3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农旅产业融合

将农业与旅游业密切结合,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资源最大价值,构建“农业+旅游”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王佐镇农耕用地分散,土地利用率不高,限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借鉴台湾精致农业的三产融合经验:(1)农耕用地碎片化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加以缓解。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王佐镇应充分利用有限的农田和林地资源,合理优化空间布局,避免农用耕地的过度分散,以达成统筹联合的集体土地应用效果。台湾人均耕地面积虽小,但并不刻意追求农耕面积、规模,也不强制种植多少作物、收获多高产量,而是着力建设生态农庄,通过做精做透、提质增效,节约了自然资源、实现了持续发展[25]。王佐镇要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在不同村域之間开展统筹规划,依据交通主干线建设生态景观走廊,打造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力争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2)王佐镇当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紧靠国家森林公园、南宫温泉、千灵山、青龙湖等景点,可以依托现有自然景观、乡土文化等资源,以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农耕体验等为着力点,布局建设具有文化、历史、民族特色的农庄、民宿等[26];借北京近郊乡村旅游的“春风”,积极拟定休闲农业相关发展计划,促进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方案的落实,开拓自驾、露营、烧烤等户外运动项目,推出各种各样吸引人的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及服务,在开创新项目的同时,丰富现有的农村体验活动项目,实现业态开发与商业运营相结合,促进产业共融。

4.4挖掘本土特色,打造优质农产品牌

台湾精致农业以传统文化嫁接营销,以品牌故事打动人心,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牌。品牌是吸引投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更是提升自身影响力、打造优质农产品牌的关键所在。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以农养农、本土特色不突出,同时各村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借鉴台湾精致农业中打造品牌农业的经验(1)王佐镇要讲好自身的村庄故事。关于王佐镇的名字由来,在《丰台地方志》中有“手扶东西王佐,脚踩南北两宫”的记载,意为辅佐帝王;再追溯何为“王佐”,源于《岳飞传》中“王佐断臂”的故事。王佐镇亦有“泥锅造饭斗量柴”“龙凤争祥”等民间故事的传说,因此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民间故事,以讲述民间故事的方式,在发挥独特民间文化资源优势的同时,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打造农业品牌特色。此外,王佐镇怪村太平鼓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农业发展中结合历史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农业品牌的高附加值,扩大优质农产品牌的影响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优势。(2)强化各村龙头企业在打造特色品牌农业中的作用,如位于王佐镇魏各庄中心村的洛平精品果园以种植樱桃等果品为主;南宫恒欣园以立体种植、特色水产养殖为主,强化他们的优势主导产业作用,能够凝聚不同力量共同推进全镇农产升级。在加大龙头农产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多方资源的整合,如政府要发挥调控职能,规范民间资本融资市场,并且在发挥民间金融积极作用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台湾精致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其农业合作组织密不可分。目前台湾当地农会超过300个,通过统筹组织不同村域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产品的整个产销过程进行高效管理,产生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农户的经济获利也得以增加。王佐镇要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发挥合作社的分工细、规模大的优势,不断汇集地方特色优势,延伸产业链,打开特色农产品的销路,形成区域品牌优势。

参考文献:

[1]张颂安. 台湾精致农业剪影[J]. 台湾农业情况,1987(3):18-19,42.

[2]何文彪. 台湾省发展精致农业概况[J]. 广东农业科学,1989(5):4-5.

[3]王前忠. 台湾省的“精致农业”[J]. 世界农业,1993(6):53-54.

[4]张军. “精致农业”与“休闲农业”──台湾农业的发展动向[J]. 世界农业,1995(12):8-9.

[5]刘芳. 入世后两岸农业合作的新发展[J]. 海峡科技与产业,2002(3):14-15.

[6]戴友峰. 借鉴台湾“精致农业”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7):57-58.

[7]李锦华. 台湾精致农业探行[J]. 农村工作通讯,2017(10):21-24.

[8]林锦辉. 漳州发展精致农业的若干思考[J]. 福建热作科技,2020,45(1):65-67.

[9]叶春近,司嵬. 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及启示[J]. 世界农业,2017(10):216-220,225.

[10]湛礼珠. 台湾精致农业发展政策演变、成效及经验[J]. 世界农业,2019(6):39-45.

[11]秦中春. 台湾的精致农业之路[J]. 发展研究,2019(4):4-8.

[12]高云才. 農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 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N]. 人民日报,2021-01-07(01).

[13]王俊. 台湾创意农业的发展历程、政策特征及其启示[J]. 台海研究,2018(2):69-76,68.

[14]杨绪红,薛樵风,周寅康. 过去300年台湾省耕地面积时空变化重建[J].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8):2163-2178.

[15]翟媛,倪海波. 台湾乡村文创成功因素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 山西农经,2021(6):64-69.

[16]SAIDEKTEA. 茶品泡法與簡介-台湾赛德克高山茶坊系列茶品[EB/OL]. (2019-01-09)[2021-09-30].https://www.meipian.cn/1uq3zmuv.

[17]丁晓松.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J]. 北京农业,2012(23):27.

[18]田杰雄. 丰台区农业科普实践教育基地落户王佐[N/OL]. 新京报,(2019-10-27)[2021-09-30].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7215090414070.html.

[19]孙莉.丰台河西地区产业布局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1):212-213,225.

[20]马继武,王怀楠. 北京市丰台区农机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建设[J]. 农业工程,2019,9(11):123-125.

[21]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通报9月1日-9月15日街道(乡镇)大气粗颗粒物浓度排名[EB/OL]. (2021-09-24)[2021-09-30]. http://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109/t20210924_2500820.html.

[22]丰台区统计局.2021年上半年丰台区农业经济形势[EB/OL]. (2021-07-27)[2021-09-30]. http://www.bjft.gov.cn/ftq/fxbg/202107/3e19a9471fd24d908447284d9f1a2649.shtml.

[23]刘烁,段然. 北京市丰台区河西地区经济薄弱村发展情况调研[J]. 当代农村财经,2015(12):27-30.

[24]吴文炎. 台湾精致农业经验对家庭农场的启示以福建省上杭县为例[J]. 当代县域经济,2020(11):58-60.

[25]一诺. 台湾“农+旅”精致休闲农业巡礼[J]. 农家之友,2015(4):14-15.

[26]郑霞. 乡村振兴背景下台湾精致农业发展对福建省“圆梦村”建设的启示[J]. 武夷学院学报,2021,40(2):70-74.

上一篇:农业生态园民俗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