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论文范文

2024-03-17

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论文范文第1篇

1 物流概念历史演变的回顾

物流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叶的美国,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物流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1物流概念的孕育和萌芽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提法:一是美国市场营销学者阿奇•萧(Arch W. Shaw)于1915年从市场分销的角度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的物流概念。二是美国少校琼西•贝克(Chauncey B. Baker)于1905年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Logistics的物流概念。

前者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直译为“实体分配”或“分销物流”。它实际上就是指把企业的产品怎么样分送到客户手中的活动。而后者“Logistics”是后勤的意思,主要是指物资的供应保障、运输储存等。因此,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市场营销学和军事后勤孕育了物流学。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D)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及其盟军在战时供应中,提出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的概念,并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和全面管理,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物流理念在军事后勤中的运用为物流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2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分销物流学(PD)的概念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成为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50年代中期,美国的PD概念传到了日本并得到了承认和发扬光大,以后又逐渐传到了欧洲、北美,70年代末传到中国。

分销物流学的理念强调把物流看成是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加工(包括生产加工和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各种物流活动的总和,主要研究这些物流活动在分销领域的优化问题。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物流理论异军突起,如五六十年代日本丰田公司创造了准时化生产技术(Just In Time,JIT)和看板技术以及设施规划与工厂设计技术等,这些理论和技术的强劲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分销物流的概念显然不能包含它们,这使原来只关注分销物流的人们自然想到,仅使用分销物流(PD)的概念已经不太适宜了。特别是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物流活动的进一步集成化、一体化和信息化,改换物流概念的想法就更加强烈了,于是物流概念的发展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1.3现代物流学(Logistics)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物流概念的发展应该提到美国最具权威的物流管理协会(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LM),其前身是成立于1963年的全美实物分配管理协会(The 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NCPDM)。1985年,该协会给出的定义中正式将“PD”改为“Logistics”,中文翻译为区别两个概念的前后演变,将前者译为“传统物流”,而将后者译为“现代物流”。更名后的CLM给物流下了一个至今仍被普遍接受并堪称经典的定义:“物流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出地到消费地的流动和储存而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这一概念充分体现了现代物流的思想和理念。

1991年,CLM在修订的物流定义中把物流管理的理念从生产制造部门扩大到服务部门。2001年,CLM为适应企业物流运作向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变化,在再次修订后的定义是中明确指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从而给物流确定了一个明确而合理的位置,指出物流管理必须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物流系统从属于供应链系统。2005年1月CLM又正式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这次协会的更名体现了物流向供应链管理概念的转化,也标志着现代物流全面进入供应链时代的开始。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现代物流的核心价值,反映了美国物流界对物流认识的深入以及物流内含和外延的变化。

((这里需指出的是,这一阶段的物流概念Logistics虽然和第一阶段军事后勤学上的物流概念Logistics字面相同,但是意义已经不完全相同了,后者主要是指军队物资供应调度上的物流问题,而前者则是在各个专业物流全面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基于企业供、产、销等全范围、全方位物流问题,无论是广度、深度以及涵盖的领域、档次都有不可比拟的差别,它是一种适应新时期所有企业(包括军队、学校、事业单位)的集成化、信息化、一体化、协调化的物流学概念。))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涵义

传统物流是物品的储存、运输及其附属业务而形成的物流活动模式。由于通讯及信息技术的落后。物流作业间信息难以共享和沟通,物流运作只有一系列独立的功能性作业,比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且主要应用于流通领域

现代物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逆向物流、客户服务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其实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物流技术对传统物流流程进行变革、控制和创新。物流范围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即供应、加工、组装、销售及逆向物流,实行一体化物流管理,进而随着EDI、INTERNET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以及基于此的物流、信息网络的发展,扩大到供应链管理范围

3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比较分析

下面从物流功能、运作理念、价值实现和管理模式四个角度对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做一比较分析。

3.1 从物流功能上看,传统物流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和仓储,而现代物流则包括了除运输、仓储之外的物流配送、物流信息技术处理和物流服务等诸多功能,同时强调功能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本质区别之一。

3.2 从运作理念上看,传统物流理念是以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即产品生产为价值取向的,企业在向市场提供服务时,主要着眼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以自身的成本核算为服务价值取向,从而造成了比较淡薄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服务的被动性、波动性、短期性难以达到服务增值的目的。现代物流理念则是以企业的客户服务为价值中心取向,因而更加强调了物流运作的客户服务导向性。现代企业物流服务由传统的单项发展到综合,由一般化发展到个性化。

3.3 从价值实现上看,传统物流主要通过商流与物流的统一来实现物的使用价值的转换,从而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比较单一。现代物流强调以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为目标,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联合供应商和销售商,把战略、市场、研发、采购、生产、销售、运输、配送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商”、“物”分离,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特色和专业物流服务等来实现物流价值的增值,其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灵活多样。

3.4 从管理模式上看,传统物流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意识,物流各要素相互之间独立发展,基础设施和管理机构“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强调单项的物流管理,不能控制物流链,而且商流与物流网合一,以第

一、第二方物流为主等。在物流成本管理上,不是以降低物流总成本为目标,而是分别停留在降低运输成本和保管成本等个别环节上,结果只能是物流总成本的上升。现代物流的管理强调建立横向产业关联或系统集成的新机制,超越现有的组织界限由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而注重外部关系,将供应商、分销商以及用户等纳入物流管理的范围,并建立和发展具有网络组织特点的物流联盟,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始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

传统物流只提供一些标准服务,比如保管、库存控制、装卸、搬运、运输等,而现代物流能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比如货物追踪、自动订货、渠道设计、优化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单品管理、条码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物流效率、为客户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咨询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方案规划与选择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关键就是因为它作为一个崭新的行业从原来的工业生产和商业销售领域中独立出来,并赋予了物流以新的内涵和外延,并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4 现代物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是运用现代物流原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所形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它是在传统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使得现代物流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现代物流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4.1 物流合理化

现代物流理念特别注重合理化运作。物流合理化是通过优化管理,推动物流构成要素及其经营活动和谐一致、快速便捷,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物流过程。主要包括物流作业合理化、物流结构合理化和物流体制合理化。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物流合理化对于降低物

流费用、减少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资金周转;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改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物流系统化

现代物流的理念强调不再孤立地看待参与物流的各个环节,而是从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物流的各项功能——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物流系统作为一个涵盖范围广泛的开发系统,其有效运行,是通过具有独特功能的、相互关联的各个子系统有效运作和密切协调来实现的。

4.3 物流专业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物流行业也不例外。现代物流思想强调,物流专业化就是要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中,结合自我的优势和特点,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要面面俱到,要树立做专、做精、做大、做强的观念,形成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在物流供应链上他人不可取代的一个环节和链条。物流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企业中,物流管理部门作为企业一个专业部门独立地存在着并承担专门的职能,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的增加,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从企业中游离出去成为社会化的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二是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专业化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着各种不同的物流服务,并进一步演变成为服务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无论是哪一方面,现代物流都提倡“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的理念

4.4 物流信息化

随着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以现代电子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流,极大地加快了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使货物运输环节、运输方式科学化和最佳化,有效地减少了流动资金的占压,加速了资金周转,为客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物流信息化主要表现在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物流信息自身的商品化等。

4.5 物流标准化

没有物流的标准化就没有物流的现代化。物流标准化就是以物流作为标准目标系统,按照物流业的复合产业特征,充分考虑既有相关行业标准的现状,加强行业标准间的衔接和协调,对物流设施和工程、物流机械和器具、物流工作和服务等物流活动规定统一的标准,并实施该标准的过程。物流标准化主要包括:物流用语和物流计量的标准化、物流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标准化、物流作业的标准化、物流服务的标准化。物流标准化是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内容。物流标准化涉及面较为广泛,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6 物流绿色化

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因此,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

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转变。绿色物流主要指两方面的内容:即商品流通过程的绿色化和废弃物的物流过程的绿色化。因此,实现物流绿色化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二是要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物流绿色化强调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同时,绿色物流的理念着眼于物流发展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

4.7 物流全球化

物流全球化是以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物流。具体而言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把商品的采购、运输、仓储、加工、整理、配送、销售和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为消费者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物流全球化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全球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它代表现代物流发展的更高阶段。

1、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

2、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

3、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

4、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

5、传统物流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

6、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管理,现代物流是整体系统化的管理。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在物流技术上的比较

(1)物流硬技术材料技术:最新集装材料、包装材料的使用;

机械技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装卸机械、包装机械、运输机械等的使用:

设施:现代化的配送中心、物流中心、自动立方体仓库的使用及吞吐能力强大、功能先进、物流作业效率较高的车站、港口、码头、机场的使用。

(2)物流软技术物流系统规划技术;配送路线优化及物流设施选址技术;配装技术;库存控制模型等;限于成本计算的ABC计算方法等

现代物流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在管理方法方面有显著差别,

体现在:制造资源计划(MRPII)、配送资源计划(DRPⅡ)、物流资源计划(LRP)、企业资源计划(ERP)、快速反应(QR)、有效客户反应(ECR)、连续库存补充计划(CRP)、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

从现代物流的特征来看,现代物流比传统物流更具有:

1、反应快速化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间隔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2、功能集成化现代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

3、服务系列化除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现代物流服务在外延上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则提高了以上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4、作业规范化现代物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与考核的动作。

5、物流目标系统化现代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处理好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物流活动与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求单个活动的最优化,但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6、手段现代化现代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销售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标准的现代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大范围越广,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得到普遍应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系统运用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通讯、射频识别装置(RF)、机器人,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

7、组织网络化为了保证对产品促销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现代物流需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速、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分散的物流单体只有形成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生产与流通的需要。

8、物流经营市场化现代物流的具体经营采用市场机制,无论是企业自己组织物流,还是委托社会化物流企业承担物流任务,都以“服务-成本”的最佳配合为总目标。

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论文范文第2篇

1 传统文化与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含义

要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 我们应该先要理解一下何谓文化。对于文化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在现代意义上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爱德华·泰勒提出的“所谓文化或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言,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1) 在我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之中, 易经中记载:“文明以止, 人文也。关乎天文, 以察时变;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我国《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化而言的, 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两千多年中, 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 以宗法家庭为背景, 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 (3) 。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物质体现, 它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 凝结在企业的产品、服务以及环境中的、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 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 包括企业物质环境等, 这里我们所指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生产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三个方面 (4) 。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为目的而制定的、具有本企业文化特色的一系列政策法则、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和 (5) 。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6) 。

2 和谐思想与我国现代企业物质文化管理

追求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一思想对于企业如何处理好其自身的物质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儒家的“天人合一”, “天地人, 万物之本。天生之, 地养之, 人成之”, 道家老子的“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无不都告诉着我们, 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有着其本身运行的发展规律, 我们必须遵照客观规律, 以自然为法。也就是说, 一个企业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 必须要认识并遵守自然的规律, 而不能把企业与个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此外, 还需要把企业的环境、各个部门、人员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企业只有谋求了与自然的和谐, 达到“天人合一”, 才能拥有更好的生产环境与工作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再次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不只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且与社会环境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企业在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同时, 还要实现与社会、合作伙伴、员工的和谐发展。孔子主张“仁”、“爱人”, 企业作为一个主体也应怀有“仁爱”之心, 即:有社会责任感。儒家在“义”、“利”的问题上主张“先义后利”、“以义求利”, 企业在获取高额的利润及经济效益的同时, 要意识到社会对企业的帮助与支持, 能懂得回报社会, 把国家、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 实现自身、社会的协调发展。企业与社会的和谐是创造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前提与基础。

3 以人为本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文化管理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当今我国的现代企业在借鉴西方管理方式过程中, 都十分注重制度的建设, 但是, 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制度文化的有效着力点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目的, 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 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 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 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7) 。据查, “以人为本”最早是在《管子·霸言》中提出来的, “夫霸王之所使也, 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 本乱则国危。” (8) , 儒家认为“天生万物, 唯人为贵”;孟子更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可见我国自古就对人有着高度的重视, 尊重人的价值。对于当今我国的企业, 只有把关心人、尊重人真正的放在首位, 以员工为本, 才能更好的凝结团队的力量, 使员工领悟企业的精神, 自觉的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更好的发挥制度的作用, 进而建设更好的制度文化。

“以员工为本”是指企业要关心、尊重员工, 重视员工的价值与意义。首先要在生活上关爱员工, 不断满足和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 为员工解决实际的困难问题, 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其次, 要使得每位员工从事着与其能力与兴趣相符的岗位, 对于人才, 企业要做到任人唯贤, 充分的发挥员工们的才能与特长。再次, 要尊重、信任员工, 对员工适当的授权, 为员工创造能自由展现的平台, 充分的信任他们, 这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

4 诚信、创新、自强不息与我国现代企业精神文化管理

诚信是企业能否经营成功的关键。孔子说:“民无信不立”, 孟子认为“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前提, 是企业能否经营成功的关键。企业需要对合作伙伴诚信, 需要对员工诚信, 需要对顾客诚信。一个企业的良好信誉, 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经营绩效, 而且为企业增添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正确的人才观是企业竞争力的保障。兵家言:“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企业的竞争最终将要归于人才的竞争, 只有拥有人才这一强大的利器做后盾, 这个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 企业在为人才提供发展舞台的同时, 还要做到为人才服务, 满足人才的需求, 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力, 进而增进企业的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动力。庄子言:“人皆知有用之用, 确不知无用之用也”, 对于我们的启示就是, 我们不仅要看到事情有用的一面, 同时也要看到其无用的一面, 不能因循守旧, 而应创新求变, 力求发展。易学中的“革”, 法家的“事异则治变”, 佛家的“诸行无常”, 都主张变革、创新的思想。世间的事情总是处在变化之中, 企业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而在变革中有着创新的思想才能始终走在行业的最尖端。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进行思维、观念的创新, 那么这个企业才能持久不懈的向前发展。

5 结语

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发挥着不可质疑的作用, 但是由于文化是不同历史和时代的产物, 在关注其优点的同时也需看到其本身的局限性, 因此, 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 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特点, 正确的运用, 使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企业的发展。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其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管理哲学, 正确的对其运用将对我国现代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今企业的竞争, 关键是管理的竞争、文化的竞争, 积极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管理思想并结合企业本土的管理文化将会对丰富企业文化、进一步的推进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与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巨大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现代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刚, 陈国生, 王志章.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9) .

[2] 陈春花, 曹洲涛, 曾昊, 等.企业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6) .

[3] 郑质光, 林宏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及影响[J].现代财经, 1996 (5) :22~25.

[4] 李国英.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当代经济, 2007 (6) :46~47.

[5] 吕宛青, 赵书虹, 罗江波.旅游企业跨文化管理[M].天津: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0) .

[6] 华益梅, 陈跃.构建“以人为本”的旅游企业文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39~40.

[7] 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5 (4) :97~98.

[8] 肖峰.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2) .

[9] 张廷伟.国学中的管理智慧[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8 (4) .

[10] 谭力文.文化建设[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1 (7) .

[11] 曾中, 李晓涛. (美) 约翰.科特, (美) 詹姆斯.赫斯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3) .

[12] 李宝山, 于秀慧.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继承和发扬[J].软科学, 2006 (3) :125~128.

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概述了大众传媒下的民族文化艺术现状,分析了大众传媒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探讨了应对其负面影响的对策,认为只有一方面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深度发掘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用宽厚的文化底蕴接纳西方文明才是民族文化的正确出路。

【关键词】大众传媒 文化艺术 影响 对策

“文化”这一概念包罗万象,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起来大致包括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道德情感、礼仪风俗和文学艺术诸方面内容。艺术设计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艺术的前提下,关注社会的经济、市场以及人的需求,同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服务,可以说,艺术影响了我们的全部生活空间。艺术设计以文化为基准,要以人为核心。大众传媒渗透了当代民族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下的民族文化艺术现状

近代中国的文化艺术一直缺少一条“民族根”,处于无主流状态。五四运动推翻了封建文化专制和封建礼教,同时也瓦解了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文化大革命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一代人们中的印象淡化了,政治因素让马克思主义无限泛化。这样,中国民族文化在茫然地徘徊。在大众传媒的渗透下,“韩流韩潮”、日本“动漫”、美国大片在中国盛行,从而导致了民族文化的现状。

第一,“市场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化艺术传播原则。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先进科技手段为基础、大众传媒和现代市场合谋的时代。传媒、市场、科技,当代世界最强势的三大元素纠合于一体,交叉覆盖,形成了一个强大文化艺术传播平台。这个文化艺术传播平台造成了一种比“实态真实”还要强的“拟态真实”。文艺家和他们的作品如果不通过传媒,不构成传媒现象的一部分,不进入“拟态真实”,就很难与民众、社会见面。文艺的作者、传者和受者,都只有经由文化艺术传播平台的折射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大众传媒的拟态文化,会引发文艺生态和文艺的生产、传播、接受方式,大幅度的整合和构建。

文艺原有的传播手段,印刷出版、演出展览、影视发行,本来就是通过文化市场运作的,现在纷纷整合自身,搭载或纳入大众传播网络。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合谋,以各种策略制造一波波欣赏和营销的热点,用眼球机制亦即利益机制诱迫文艺家去写什么、怎样写、用什么样式写、迎合什么情趣,而改造整个文艺的生态。这样,就出现了一条文艺迎合传媒.传媒取悦市场,市场追逐利润的生态链。总的来看,大众传媒始终以“市场第一、艺术第二”为准绳来传播民族文化艺术。

第二,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盛行。大众文化是当代社会的主导文化。大众文化渗透了当代人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服装、旅游、服饰、广告、影视、音乐、舞蹈……,到处充斥着大众文化的身影。市民文化、消费文化、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共同构成了正在迅猛发展中的大众文化。大众传媒的扩张是大众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大众传媒的发展与20世纪科技成果的应用及交通通讯手段快速发展密不可分。铺天盖地的报刊杂志、无处不在的广告宣传、处于轰炸状态的通信网络、昼夜运转的广播电视、充斥于每一个角落的音像制品、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不断变换的社会焦点问题的宣传……构成了现代人五光十色的生活通俗文艺作品中的言情热、武侠热、侦探热、明星热、奥运热、足球热……左右着大众文化潮流的变化,产生出一个个新兴的大众文化产业,并正在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大众传媒还扮演着舆论导向的角色,甚至发展到控制并操纵着民众的生活与娱乐的地步。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体既成为现代人了解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成为公众娱乐和消遣的主要手段。文学在以往传统文化中的所具有的指导地位早已让位给大众媒体。大众媒体所特有的纪实性、复制性、同步性原则已使传统的严肃文学的市场越来越狭窄。西方文化中那些文化巨人与巨著们被文摘、晚报、明星生活之类快餐性文化所取代。大众文化时代是一个不需要、也产生不了文化巨人的时代。

消费文化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市场制度:另一个就是大众的、比较通俗的艺术及其趣味。在这样的环境中,更为精致的、具有深厚思想性的作品还可不可能出现?艺术如何能继续不断地将生活的意义揭示出来。消费文化就是鼓励消费,崇尚消费,而消费也是不断抛弃,不断淘汰,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消费文化中没有“永恒”的位置,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体现出平面化、碎片化、瞬间性的倾向。同时,有些艺术家一旦获得某种地位和名誉,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忙于不断复制自己的艺术,创新探索的脚步停顿了,自我的艺术潜力也就得不到更深地开发。就拿张艺谋和巩俐来说吧.电影《红高粱》能获世界奖,就是因为它突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而《黄金甲》除了能引起网友们讨论“女人胸部”外一无是处。由此可见,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之深、危害之大。

第三,娱乐化和媚俗化成为主导潮流。大众传媒的核心市场是“眼球”,核心价值观是利润,它必然催生以自娱为主体的大众文艺的强劲崛起。文艺取悦传媒和市场,有两大法宝,一是娱乐,一是造星。娱乐文艺、网络文艺、视听文艺、青春文艺、休闲文艺、喜剧文艺、“恶搞”文艺以及种种具有大众性和行动感的文艺盛行,而高雅的、思考的、悲剧感的、用于陶冶和积淀的文艺,则正在被边缘化。大众传媒使文艺对心灵美学的重视,转向倚重眼睛和耳朵的美学。大众审美的日常形象被夸张地视觉化、听觉化了,成为凌驾于心灵体验、精神追索之上的视听性存在。“美丽”不在心灵,而成为画在美女浓妆上的媚态:“诗意的栖居”也不再是精神的栖居,而成为别墅的代称。这种由视听表达与视听满足所构筑的美学现实,是对传统美学非功利要求的颠覆,也是在营造一种更具官能诱惑力的实用美学,以肯定追求感官享乐的合法化。

当代大众传媒还给文艺带来一些新的元素和质地,文化价值坐标大幅度转向媒体认同、眼球认同、市场认同。社会价值坐标由群体认同转向个体自足,审美价值坐标由仪态万方转向放浪形骸,例如“无厘头”、“戏说”、“恶搞”、“潜规则”。极个性和前卫的艺术,经由大众传媒的辐射宣扬,转化为“粉丝”族群乃至全社会的认同,大面积向市场铺盖。当下,对文化艺术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的炫示、做秀,远甚于对艺术成果、艺术质量的评断。大众传媒组织、导演了各式各样的热点、冰点、亮点、黑点、黄点、拐点,以及庞大的娱乐“哄客”群体。刚刚制造了偶像,转眼间,又以“呕像”取代偶像,以花脸取代花旦,以“愚乐”取代娱乐。每次炒作无不有丰厚的广告效应和经济回报。

现代市场使经济一体化,大众传媒则将精神一体化。于是,现代文艺的欣赏群体在生

活中常常组合成各种族类,引发各种文化思潮甚至社会行为.诸如“乙醚”、“玉米”之类的粉丝团,网虫e族和短信强迫症患者群之类。可以说,当代的民族文化艺术是由文艺与传媒、市场三方共同“谋杀”了。

二、大众传媒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

大众传媒和现代市场改造了民族文化艺术,并给民族文化艺术带来了深远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有时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对民族文化艺术来说主要还是消极的。

首先、大众传媒的自娱、互动功能和文化市场的选择功能.使民众能更加广泛深刻地参与到文化艺术中来。人民以传播市场和文化市场主体的身份,拥有了对文化艺术更大的发言和取舍权,而文化艺术也以产业和商品的身份更自觉更机智地去贴近大众、服务大众。文化艺术的人民性增添了传媒时代新的内涵新的特色,文化艺术民主也在市场的公平竞争中多了一重保障。但是,由于大众传媒的诱导和遮蔽,拟态真实有时并不真实,传达民意常有偏差,市场又诱使文化艺术只去关注利好的产品,对娱乐、消闲甚至庸俗趣味一边倒地迎合,这又潜伏着文化艺术偏离人民根本利益和基本价值坐标的危险。

其次、大众传播价值观对文化艺术的介入,会以各种内容和形式上的新异要求和相应的名利回报,来激发文化艺术的创新热情、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这为当代文化艺术发挥创造性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源。但是切要注意,传媒和市场对文化艺术创新的要求,常会流于新异、时尚、娱乐、做秀,这不仅容易使文化艺术泡沫化,陷入浮躁和浅薄,更会对国民精神和文化人格的深层构建起负面影响。

再次、传媒时代的文化市场,文化艺术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财力支持而强健起来,比这更重要的是,文化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本身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世界市场瞩目的朝阳产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稳步上升,正在为强国富民做出愈来愈大的贡献。文化艺术从未如此扬眉吐气。但是别忘了,利润无可阻遏的诱惑,拜金主义和唯物质、唯营销主义的腐蚀,给予文化艺术的负面影响。就像费瑟斯通说的,“具有崇高艺术规则的、有灵气的艺术,以及自命不凡的教养,都被‘折价转让’了。”这句话很好地描绘和显示了当代民族文化艺术的尴尬处境。

三、民族文化艺术应对大众传媒的策略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对人们的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深层次的观念形态文化,更是时时左右人们的言行。如何应对大众传媒对当代民族文化艺术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维护民族文化艺术不可回避的难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大众传媒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积极影响已是既定事实,我们应积极合理利用大众传媒。这是因为当代艺术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批评家很难设立什么批评标准去把握它,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状况迫使批评家不可能参照西方的艺术批评标准。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循序渐进地把西方现当代艺术按顺序演示一遍,而是同时借鉴不同时期各种流派的艺术。这种情况使艺术批评难免有所偏差。再说,由于艺术批评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为了满足展览、经营者和艺术家的某种目的。当代艺术需要广泛的传播.只有利用大众传媒才能获得最广大的欣赏者。每个人每天都不可避免地接触大众传媒,早上起来听到广播,睁开眼就看到无处不在的商业广告,随手翻开的是报刊杂志,打开电视或用电脑上网就能看到各种消息及有关文化艺术的报道和图片资料,这些都说明大众传媒终将影响现代人的视觉感受、审美意识、生活体验。当然,利用大众传媒并不是服从大众传媒,而是有效利用它。

另一方面,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深度发掘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用宽厚的文化底蕴接纳西方文明。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人的骄傲.这种特定的民族文化,它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及历史的发展做出贡献。不同地域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随着历史社会的演进,积淀起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这种特定的民族文化艺术对人的情感修养、素质培养、历史知识、爱国主义等等德育的范畴起着重大作用,影响着人的一生。因而,我们培养的专业设计人才,一定要在“专”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历史文化多方面知识的素养,懂得求真、求善、求美、自觉抵制和排除假、丑、恶的东西。

物质是有限的.精神却是无止境的,我们应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去寻找其根源,寻找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精神。一棵茂盛的大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可能成其树干、树枝、树叶,更不可能开花、结果。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政治的、军事的都会成为过眼云烟,唯一留下的只有历史和文化。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殿堂的伟大、雄厚,要靠我们去品味、去思考、去挖掘,去寻找我们的立身之本和灵魂。总之,现代艺术设计,还是应该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融会西方文化优秀先进的东西,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及历史的发展作贡献。

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红色宣传优势日益明显。若将东北地域红色资源——抗战精神运用到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中,其地方属性将使当地人有更多的亲近感和自豪感;其地域独特性会吸引外地人的眼球,有利于红色精神的宣传。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东北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强东北红色文创产品在材料和色彩等方面的创新,并使用恰当的营销方式,使东北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得到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东北 红色文创产品 设计方法

一、东北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的特点及重要性

(一)东北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特点

首先,东北红色创意文化产品最主要的特质之一便是其具有抗战红色文化的意蕴。它们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为基础提炼素材,在原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创造。红色文化创意產品也是在尊重红色文化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其使东北抗战时期的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其次,东北抗战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历史性,其是对抗战红色文化的再现。红色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经过历史沉淀而形成的,并在不同时期延续。这种红色文创产品是当代红色文化的一种展现方式,因此,抗战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是非常具有历史性的产品,这也是其与其他文化产品的区别之一。

(二)东北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首先,它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作用。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过去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似乎只存在于纸面上,红色景区对公众的吸引力远远不及自然美景甚至现代城市对人的吸引力。因此,通过红色文化创意产品,使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渗透到群众文化生活中,从而唤醒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红色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它具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动作用。红色文化可以表达特定历史时期的相关精神和原始风土人情。它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比拟和替代的魅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在品读这些文化时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这就是红色文化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红色文化是鼓励后来者追求理想信念的动力,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是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源泉。可见,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带动作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东北红色文化的历史重要性

东北地区不仅以灿烂辉煌的地域历史文化而出名,而且还以千辛万苦的抗日战争史而著名。其中令人铭记于心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无疑是东北地区无法抹去的黑色记忆。东北地区的红色文化之所以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具有重大影响,是由于东北地区的人民经历了时间长、反抗激烈的斗争。东北人民由于技术落后、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其艰苦,遭受到敌人的摧残,尽管如此,作为东北地区的抗战英雄仍然没有放弃,毅然决然地奋起反抗,杨靖宇、赵尚志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一直流传。东北人民对祖国母亲具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无疑是东北地区文化的展现。我们必须在以往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传承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的英雄事迹就是红色文化,而这种红色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

二、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及创新

(一)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

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应避免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应避免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体现为产品外观元素只是简单地叠加、复制革命中的人物形象,缺乏对红色文化深层次的研究与理解。对于产品的使用类型而言,目前,市场产品结构单一,且工艺粗糙,外观简陋,无法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兴趣。其次,应避免消费者的类型单一。红色文化的喜爱者,大多数局限于中老年消费群体,这是因为在老一辈的生活里,这些红色记忆是真实发生过的,这些事件承载着他们的回忆,因此,他们购买红色产品是出于一种情怀。而这种情怀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是缺少认同感的。再次,忽视了文创产品的包装。就文创产品的市场现状而言,大多数红色文创产品忽视了包装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地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当中,并没有对其外包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设计。这种只注重产品内在,外观设计简单直白,甚至忽视外在设计,而使外包装毫无美感可言,是导致红色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播的原因之一。最后,还应该避免红色文化一味地抄袭、复制,造成产品认知度和转化率低,背离了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初衷,弱化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导致其纪念价值不突出。

(二)东北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

首先,是材料的创新。由于材料是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在产品设计当中,选择不同的物质材料,可以促使文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具有质感,外观更加适宜,能够满足用户对外观的基本需要,还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就目前已有的文创产品而言,很少具有能够反映产品质感的物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说,市场中的文创产品存在质量低的问题。因此,对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创新需要将其选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选择碳纤维复合材料、热塑性树脂材料等新型材料,迎合“轻”“薄”“可回收”等环保现代生活理念,使产品既增加了现代感和时代感,又为人们注入了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其次,颜色搭配的创新。设计师对文创作品进行设计时,应首先思考作品的色彩搭配。这是由于良好的色彩搭配,不仅能够增强文创产品外观的吸引力,还能激发不特定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购买欲望。对颜色搭配的创新不仅能够帮助其外观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还能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感。红色往往被用作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色调,但在文物新说解放红色文创产品套装中的密码卡却打破了通常的颜色,其使用了黑色与灰色的颜色搭配,采用这种颜色的搭配会促使人们产生一种神秘和庄重的情感,也能够吸引不同的消费者。最后,也应注重营销手段的创新,加强对官方网址及数字新媒体的运用,增强受众的范畴,不再局限于青年人,向老年人与青少年群体扩展,从而促使不特定群体真正了解红色文化的发展过程。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东北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重塑和激活红色文化元素,理清产品核心内容。围绕产品的功能、体验、价值和用途,促进其发展,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多维度的文化创意产品。

三、结语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除具有与传统设计行业相同的基本功能以及大众审美要求的共同特征外,还要重视产品的创新,这种创新的核心内容主要在于文化产品意义的创新。这种意义创新打破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传统思维模式,并且以一种更加独特的设计思维和创新形式改变了消费者赋予产品的原有意义,对于消费者的期望而言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文创产品设计理念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不断总结提出的,是文创产业发展的源泉,更是其生命力的来源。

其次,東北红色文创产品是以东北地区特有的红色文化为支撑点的,其本质是向全国各地甚至世界传播东北红色文化。因此,设计师在创作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过程时,还应该考虑文创产品的策划、市场资源分析、市场环境分析等能够影响其传播的因素,不断更新可实施的策划方案。

最后,在发展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东北红色文化内容的渲染性、真实性、地域性,还要帮助本区域内以及全国各地消费者对东北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对东北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开拓其想象空间,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消费者勿忘历史、铭记历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东北红色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凯.红色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8,31(09):172.

[2]刘彦,王倩,刘俊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与文创产业下的创新[J].艺术科技,2017,30(12):77.

[3]韩丽雯.红色文化的渊源与价值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10):57-61.

[4]王倩,刘俊哲,刘彦.旅游文创产品的常见问题、价值构成与设计评价体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Z1):88-89.

[5]施佳露,郁舒兰.参与式设计理念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09):26-27.

[6]吴永红.红色旅游纺织类纪念品设计的地域性和时尚性[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01):81-84.

[7]于洁.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10):20+80.

[8]吴闻超.中国传统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2019(09):127-128.

[9]路柳.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一次十四省市区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4(12):88-92.

[10]任宏,苏阳,刘洋,杨猛,杨红.沈阳故宫文化衍生品创新设计策略与途径研究[J].包装工程,2017,38(04):1-6.

[11]郑茜.意义还原与价值传播——博物馆藏品实现沟通的两个向度[J].中国博物馆,2014(03):24-28.

[12]俞文君.纪念馆群体历史记忆建构的统一、矛盾与融合[J].中国博物馆,2013(03):19-25.

[13]雷鸣宇,黄明玉.从文物分类角度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03):45-48.

[14]唐忠毛.记忆理论视野中的文化传承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54(06):63-69+156.

(作者简介:李阳,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视觉艺术、平面设计)

(责任编辑 王瑞锋)

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追溯了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发展的历程,研究了企业文化与各管理环节的关系,探讨了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的思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管理

1 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工业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提出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科学管理理论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率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20世纪70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论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2 企业文化与各管理环节的关系

2.1 企业文化与现场生产管理

生产现场的有效管理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重视对企业操作层面的现场生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根基。企业文化是自成立就已经存在的一种行为方式、工作氛围及价值观,只要有企业就肯定有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劣势企业文化之分。企业文化的好坏对于现场生产管理的高效性同样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说企业的员工中对于生产管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与内心认同,生产管理现场的局面不可能会是整洁而有序。反过来如果企业里存在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从生产员工新入职就进行专业岗前培训与企业文化系统培训,让员工统一对企业远景、使命、价值观有所认识,了解自身岗位的重要性等,则无疑从根本上唤醒员工的企业主体意识,明确责权利的关系,同时也为有效导入5S等生产管理规范流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企业文化与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现在的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当中对企业质量管理均有表述,另外,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品牌的建树、营销管理的成败、成本管理的控制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3 企业文化与成本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同行业之间竞争到最后关头,无疑是形成了成本控制的竞争。因此许多生产性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特别重视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企业管理体制的文化导向,从统一员工认识上花功夫,强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激发员工爱企、爱岗的主人翁精神。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弥补制度建设中的不足,从“要我节约”的被动式成本管制管理转变为“我要节约”的主动型全员成本控制管理的良好管理氛围。

2.4 企业文化与环境管理

环境是人们对于一家公司最直接、最容易观察到的文化内容,建筑和办公环境设计可以反映出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及其深层次的假设。此外,在建筑和环境的其它安排方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家公司的文化,像体现员工福利待遇的员工餐厅、休息室、卫生间等的装饰安排,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在人性化方面的基本想法。所以如有条件,公司在搬迁新办公场所时就应考虑和企业文化理念相适合,在建筑和室内装饰方面充分体现价值观和基调,因为这些可以暗示文化所强调的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公司重视的是创新还是原则,工作中体现的是团队还是个人,员工是平等的还是有级别区分。

3 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的思路

3.1 分析内外因素,提炼企业核心价值观

首先,根据企业性质,判断企业文化的类型。像商场则可根据本身的经营特点提倡“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价值观;而工业企业可以从产品出发,树立“向社会提供最优产品”的价值观。其次,要考虑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每一个人在进入企业成为企业一员以前,大都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相融、互补,或是互斥,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观能否为每一个员工所接受。如果他们接受了企业的价值观,就可能带动一批员工,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接受的过程。再次,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内涵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3.2 把握企业形象,选择文化定位

第一层,理念文化定位。包含的要素一般有:企业的经营宗旨、价值观、企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经营哲学等深层次的无形因素,它是决定企业CI战略价值的基础。第二层,行为文化定位。主要包括两大类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一类是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活动,如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另一类是非生产经营活动,如员工的教育培训、文娱体育运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第三层,形象文化定位。形象文化呈现一种表层文化的特征,它主要通过企业的建筑物、工厂环境、品牌商标、图案标志、产品包装等有形的物质表现出来。

3.3 加强培训学习,让员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培训是促使文化塑造与变革的一个重要策略,在文化变革的实施计划安排就绪后,就要督促员工参与培训、学习,让全体员工接受培训。通过专门培训,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企业为何及如何实施文化塑造与变革,新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什么新的要求,认识企业现有文化状态与目标文化的差距。还可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如广播、闭路电视、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时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通过耳濡目染融入企业文化。

3.4 领导身体力行,信守维护价值观念

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首先,领导者要坚定信念。其次,要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价值观。再次,领导者要注意下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的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成员,就会取得他们信任。

3.5 建立激励机制,巩固强化企业文化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人们的合理的行为只有经过强化以肯定,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形成习惯稳定下来,从而使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因此,考评内容应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员工晋升时,要考虑他是否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对于那些没有好好工作,并难以和企业文化融合的人员,使其离开企业,让员工明白企业在鼓励什么,在反对什么。

3.6 选树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企业楷模

成功的企业总是十分重视发现企业的楷模,宣传企业楷模,鼓励和提倡人们向英雄人物学习,使他们不仅为员工所熟悉和称道,而且也为员工所效仿。在树立先进的过程中,一是所确立的企业先进典型必须和企业文化价值保持一致性;二是肯定英雄的价值,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先进人物进行肯定、宣传,求得员工的一致认同;三是尤其要重视从普通员工中发现并树立卓越不凡的先进人物;四是要注意经常地推出英雄形象。

3.7 创设特定情境,加深文化价值感受

一个内涵丰富、形象生动的场景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极其深刻,对人心灵的震动也更大。因此,成功的企业无不刻意创设特定的情境,通过启发员工对情境意义的领会,加深他们对于企业所强调的文化价值的感受。创设企业情境的做法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采取某些具有象征性和戏剧性的做法,明白无误地告诉全体员工该怎么做,达到强化员工的意识、促使其行动的目的。如我国海尔电冰箱厂,在创建初期生产出了一批有质量缺陷但并不影响使用的电冰箱。厂长把全厂员工集合在厂区,亲手把这些冰箱一台台砸烂、碾碎,换来的却是全厂上下对质量空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海尔电冰箱厂也由此走向成功。其二是举行礼仪和庆典活动,对企业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日本企业中,全体员工每天清晨都要在上岗前集体高诵厂训、高唱厂歌,重复和强化企业和工作的宗旨、规范,使企业文化观天长日久地植根在脑海中。

3.8 通过情感熏陶,使员工更加忠于企业

情感熏陶是指,通过多种形式直接影响员工的情感,从而影响员工的行为。通常,情感熏陶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种是通过员工之间相互交往来交流感情。例如,日本企业的领导人常常对员工的生育、生日、婚礼、晋升进行祝贺,送贺卡、鲜花、蛋糕等;员工遇到生病、家中有人亡故、意外灾害也会受到由衷的慰问。通过这些,员工在感情上把自己和企业放在一起,更加忠于企业。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开展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陶冶人们的性情、节操。日本企业常以柔道、插花、棒球等形式,引导人们的情趣,丰富人们的感情生活。国内企业也有较好的传统,如书法、绘画的交流,建立各种兴趣的人组成的协会,举行体育比赛、文艺汇演等都使员工的性情得到陶冶,而且文化活动本身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增进员工间相互了解的机会。

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同时,经济水平的上升带动了消费者艺术欣赏需求的发展,设计类行业因而获得了革命性的解放和发展。在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只有积极借鉴和学习传统文化元素才能够设计出更好的工艺美术作品。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设计的结合

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创意设计;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逐渐提高。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在艺术史发展、进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是艺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能够保证作品更具内涵和韵味。

一、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对于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而言,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二者是统一的整体。我国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更是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并在汉字、传统图形、民族符号、绘画以及传统手工艺等艺术形式当中表现出来。当前尽管我国的艺术设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不仅需要回归到传统化,也需要与当前的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世界接轨,这是我国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的总结与反思。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促进

我国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是有硬和软两种方法的,这两种方法中的硬其实就是在进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使用一些外在的工具,进而更好地辅助工艺美术设计,使用的主要工具有电脑、画笔等,这些是比较常见的,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3D打印、VR技术等新媒体技术也开始引入到工艺美术设计领域。而软的方法则是思想上的内容,比如新的设计理念、创意等。在硬和软两种方法中,软是最为重要的,在对现代工艺美术作品欣赏中,人们一般都是被设计理念吸引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作品中,设计理念是其灵魂与精神。硬的方法以软的方法为依托,只有实现了软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才能够更好地通过硬的方法表达出设计的作品。鉴别传统文化元素时,需要对创作的内在思维以及方法等进行科学的分析,我国古代作品创作时主要有三种方法,其一是“形”,这是长期的艺术史发展中一直有存在的创作方法和主题,其二是“意”,这是对图形内在的含义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这些内涵进行创作。其三就是“神”,也就是说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按照传神的方法进行,这在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是比较少见的,因此需要进行更好地学习。

三、丰富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意文化基因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传统工艺品的创意,为现代设计、工艺跨界的创意提供了更广阔的方向。在这样的设计和改革中,还可以参考国内外系列传统工艺美术的案例,如朝鲜族绘画、日本的陶俑等。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国着力发展的高端产业,也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丰富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意基因,对材料的选择应该适当改进。如,广州的牙雕原本是用珍贵的象牙雕刻,可是象牙在我国禁止销售,广州牙雕艺人改变了雕刻材料,使用质地较为相似的动物骨头,一方面解决了材料来源的问题,另一方面逐步提升了这一传统工艺的表现力,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不同款式的雕刻产品,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融入现代创意丰富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氛围,使工艺美术内部之间的交流和跨界更加融洽。培养扎实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当今,人才的培养是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重中之重。为了使传统工艺的运用能够更加广泛,要组建相关设计文化创意产业。为了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的相关结合,可以从模式改革、技术创意、人才强化几方面进行改革。

四、规范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融合的措施

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传统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广大相关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企业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从而不断改进产品的适应范围。规范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和设计,不仅能够促使企业进行积极主动的产品研发,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占领市场的销售份额。企业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可加大生产力度,对于保护和继承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文化知识产权,形成严谨的市场规范非常必要。

五、坚持进行适当的手工原创

传统工艺美术本质上是人们生活生产实践的产物,起到了美化生活的作用,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审美功能。一方面,传统工艺美术是生活的必需品,起到了生活工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实践物品也具有强大的装饰作用,为装饰家庭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辅助。传统工艺品要具有产品的文化性、历史性和情感性。传统文化的手工特点决定了它的独特性、创造性,同时它兼具了地域特点和人文特点。在普及机械化制造的今天,传统手工业被逐渐替代,手工创作的温情也逐渐消失。为了保护手工原创的设计,在时代发展的历程中,创作者应该不断加强创新,坚持适度的手工原创,守护手工艺术的独特发展,使其散发特有的魅力。

六、将传统工艺美术设计融入现代生活中

将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生活,并进行有效创造,才能保持原有的意味。在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创意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企业改革和创新的度非常重要,不能背离传统文化的本质精髓,从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上进行颠覆。创作者应取长补短,创造出适应现代生活的艺术之美。工艺美术是一门综合类造型艺术,将传统工艺美术设计融入生活需要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充分重视材料应用和技术创新。尤其是一些现代风格浓厚的家具设计、室内设计,要不断融入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运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进行各种样式的创新。

总之,将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充分体现出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象以及民族特点凸显出来,从而设计出更多高水准的作品。現代工艺美术设计师需要保持独特的眼光以及文化功底,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吸收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多好的工艺美术作品。

上一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实验教学下化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