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美术论文范文

2024-01-05

传统工艺美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融入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强烈的设计感和美工应用,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它重视物质本身的形态,并有所创新,对自然事物本身的尊重,还原本来的面目,也往往会在细微处告诉人们对生活的品味。和欧美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不同,中国的工艺美术是在启迪人们心灵上的升华和美化。本文就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和与对外合作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外合作

从远古时代,工艺美术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文化境界。它不仅包罗万象,而且发展历史悠久,它的技艺高超、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都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也正在不断的成长着,它印证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体现的是文明发展的意志。

一、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形成

现在中国的处境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多方面经济的合作交流是发展缓慢的,但是必然的趋势。当前中国的发展具有时代前期、当代、以及时代后期经济特点。知识、文化、科技技术、和农业工业的融合使得物质化的经济特征向非物质化的趋势发展①。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段时期内是以传统的文化、当代文化以及近年来新起的文化三者间的融合并存,作为我国文化发展战略和基本的国情的结构组成。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的主要形态是传统形式的加入工艺美术的元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以这种形式发展。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

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的经营和相应的加工制造产业,能以文化服务的形态进行文化的经济活动。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文化的实体性创造和制作作为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义,以不同的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程序来说,文化本身就是经济交流的行为,集创造和销售为一体,文化传播和繁衍为重任,同时把一切的生产活动和成品赋予文化的意义。当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切与生产文化产品有关的活动时,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就明显起来:知识经济发展带动整个全球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工业时代已经不是重要的时期,非物质的和符号性的交换消费模式已经远远超越国家的文化增长范围。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已经变成了文化方面的竞争。

1.工艺美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工艺美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内容,是一种可靠性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过程。集艺术性与经济行为为一体,可以说工艺美术是经济的产物,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服务着。作为一种生活上美的感受,经济已经成为了它主要的属性。工艺美术对于人们就像生活的调味品,不可缺乏,没有了它的经济属性就没有了它独立特行的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工艺美术的价值尺度,虽然这把尺子能给我们带来工艺美术品造物过程和实用性之间的关系,但是它却测量不出工艺美术品的价值。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向着世界先进化的模式发展。无论是外工艺设计、生产的规章、流动手段上都会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规律的限制。工艺美术的传播在于它有一定的感染性,带着本身就蕴含着的文化底蕴流向世界各国。

2.中国的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中国人早就在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停的完善发展的形态。从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到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一时代带来的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我国本着以把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理念,开拓了文化经济创新和协调发展的道路。使得我国在激烈的各国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壮大起来的,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有很多学者对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持着它必然会成为世界文化竞争的优势的看法②。

二、对外合作对于中国工艺美术产

业发展的作用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是拘泥于几个手工工作室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新的文化潮流冲击下,中国文化以自己独特的工艺美术占据优势。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被国家高度重视,这必将极大的促进工艺美术的发展加速。经济发展不断的向前,随着全球化合作的加深,我国对外开放和加入WTO的局势发展,在经济交流和文化产业的运行上,“走出去”比“做的好”更重要。近年来,我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在与国外合作的基础上不断的成长。对外合作发展的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在经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浪费严重的产业模式发展阶段,到轻工业对外贸易公司建立,我国进出口业务已初有成型。再到现在国家政府极力构建机会让工艺美术的生产和出口数量增多,因此工艺美术的发展带来了新力量。可以说对外合作交流是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走出去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井底观天往往看到的世界是非常渺小。工艺美术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就是发展中的助推剂,因为有了工艺美术,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快速的兴起,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传承必将是以实体性物质来实现的。在有限的资源整合下,工艺美术将给中国文化产业注入新的能源。

三、对外合作下的中国工艺美术产

业的发展前景

1.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归类得当,统一名称。我国因为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种类不少,各式各样的形式都有,一些出口国外的文化产品没有统一的命名归类,所以在这样的情境下,中国工艺美术往往会被归类为“其他”,这样就造成在统计中国出口的工艺美术品数量时数据不准确。另外产品的归类也有助于对原材料、做法、使用方式等的确定。

2.国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响应有关文化发展的政策方针。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品多数是来源自然形态的,不少税源和税基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国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响应有关文化发展的政策方针,例如,建立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基金④,多数会用于对海外推广中国的工艺美术文化。另外加强中国文化的品牌和标准的建设,推动文化向着国际化、标准化、美术化的方向发展。利用报刊、杂志、博览会等形式推广。

3.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要多融入海外文化与中国其它传统文化。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要多融入海外文化与中国其它传统文化。例如,在海外各国孔家学说的学习中加入中国工艺美术的内容⑤,与中国的明理哲学相呼应。接着是通过现场展览的形式让人们近距离的进行文化的交流,有效的推广工艺美术。

四、结语

建设和加快发展具有影响力广泛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建立一个文化强国是现阶段中国文明发展的主要国情。只有真正落实国家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方针、不能脱离基本国情,实事求是,才能在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把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变成竞争的优势,抓住机遇发展,扩大对外合作,塑造中国特有的文化产业。

注释:

①康兴洲.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对外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0(1):205

②杨亮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2(4):182

③张西昌.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3(3):707

④任涛.工艺品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和政府支持策略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2(6):397

⑤张建华.莆田工艺美术之古典家具和商业油画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与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2(10):75

传统工艺美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传统工艺思想的精微大义,寄蕴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宏大而整饬的思想体系中,并因此贯彻着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精神。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图景中,自然(天道)与人(人道)是一体的,都是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洪流(道)的显发;一切自然和文化现象皆以“道”为本体,皆遵循宇宙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宇宙观,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覆盖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奠定了中国人的认识基础和思维框架。中国古代有关工艺本体、工艺创造、工艺美学的见解,自然也在这种宇宙观的视野之内。

“道体器用”的本体观

中国传统哲学对道器、体用等范畴的认识,规范了传统工艺思想的本体观。

就世界的宏观结构而言,中國人认为工艺造物是宇宙本体的一种现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宇宙生命运动普遍规律的“道”,无形却表现于有形;其诉诸形质的显发便构成具体事物,这就是“器”。有如车室皿器之类的具体事物,一切工艺造物皆属于“器”。基于对宇宙本体和现象的宏观把握,传统体用论主张“道体器用”,即以道为体(本体),以器为用(现象)。对工艺造物,古人常以“器用”相称,便是把它理解为一种现象性的存在。

中国传统哲学一贯强调道器为一、体用不二,主张本体与现象是不可割裂的。因此在中国人看来,虽是现象性的“器用”,工艺造物却决然不是脱离宇宙生机系统的自为自在的东西。它被嵌定在一个生命机体的关系网络中,像其他社会事物一样,担负着体现包括自然和人文在内的宇宙之“道”的神圣使命。中国传统工艺思想主张顺乎自然、物以载道、器以象生,表现出重道体、讲关系、求和谐的倾向,都是这种宏观本体论的反映。

就世界的微观构成而言,中国人则把工艺造物的妙用视为宇宙大道的具体现身。在传统体用论看来,现实中具体事物的体用关系,表现为实体和作用的关系,即所谓“器体道用”。也就是说,“器”是具体事物的形质之体,而“道”则是扶持该形体的妙用之基。例如,以车为体,则以乘为用;以器为体,则以贮为用。这种意义上的“用”,并非一般地指事物的形、色、质、构等客观属性,而是‘其用必以人为依”的对人而言的作用或功用。显然,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的“道”,并不是那种大而无当的、抽象的存在,而是一种关队生的、切实而具体的功用。诚因如此,中国古代一位哲人直言:“百姓日用即道。”

传统哲学在具体事物上揭示的体用关系,正是中国传统工艺主张致用为本、重己役物的理论依据。所谓“开物成务”,所谓“备物致用”,所谓“立功成器”,都是要求工艺造物以其实际效用利益天下人生。这种重实践、贵人事、尚功用的本体,是中国传统工艺思想弥足珍贵的内涵。

应该指出的是,以人为依据的“用”,不尽然是便利实用的物质功能,还包括成就理想人格的教化作用。就造物对人的全面占有要求和文化本质的充分实现负有责任而言,这种物用论是深刻的。当然,这也可能出现过于强调教化之用的倾向。正如古代理学家所言:“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且置两只椅子,不正便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的一个侧面,对工艺本体的认识,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社会伦理色彩。

“合以求良”的创造观

有关工艺创造观的原则性阐述,可见中国最早的工艺典籍《考工记》。书中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意思是说:工艺创造,势必涉及时间节气、空间地理、材料物性和行工技艺四项因素。只有综合把握和利用它们,才能够获得精良的产品。

显然,这是对造物原则的阐明。那个要求综合时间、空间、原料和加工诸因素盱合”字,是造物活动的关键。体其精神,不妨把这_原则概括为:合以求良。

从终极理论依据和内深思想意蕴来说,“合以求良”无疑是“天人合一”精神的演绎和体现。它显示出一种全面把握、协调宇宙万物相互关系的高远意图。就技术内容而言,这一原则昭示了中国传统工艺创造观的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具体思想主张。

结合《考工记》书中对制弓工艺的具体论述,我们可以对“合以求良”作几方面的理解:其一,主张生产时空与自然时空顺应不悖,以求造物与造化沟通交流。例如,冬天宜剖析弓干,春天浸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成;弓材以燕地牛角、刑州的弓干为好;其二,主张行工技艺与物材性理顺应不障,以求人工与天工和谐统一。例如,剖析弓干务必顺其木理,剖析牛角则不要歪斜;弓的表里漆痕应该自然相合,如同人的手背过渡到手心的纹理。再则,要求器物文质与人格身心顺应不障,以求物理与人文配合无间。例如,弓制应各因使用者的体形、意志、血性气质而异。倘若这些方面都做到了,也就是“合”了,那么造物活动就能取得圆满的结果。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考工记》中的这段话,是涉及创造主体的经典之言。通常人们多从英雄创世论的角度去理解,以为强调百工的事业都是圣人开创的。其实还有一层深意,即靠智慧去开发物利、凭技巧去体现智慧的创意。工匠是世代以此为职的人。工匠要像创业的圣人那样,以智慧去创造,用技巧去体现,达至玎“知行合一”“得心应手”的境界。按古人的观点,创造性的智慧是能上知天时、下识地理、中尽物性,通照人事。而传说中的创物圣人,如始作八封的伏羲、发明耒耜的神农、开创丝织的嫘祖,都是富有创造性智慧的原始匠师。标树圣人意在标树智慧偶像和艺事楷模,希望工匠世代追摹,成为造物领域的圣人。

“合而为良”的审美观

寻绎中国传统工艺思想,如果可以将其创造观概括成“合以求良”的话,那么不妨将其审美观归纳为“合而为良”。

中国古代论工论艺,总强调“尽善尽美”“形神兼备”“文质彬彬”“得中合变”“质则人身,文象阴阳”“巧而得体,精而合宜”。从中反映出以“中庸”为度,以“合度”“合宜”为理想境界的工艺审美观。所谓“合度”“合宜”,乃是物质因素与人文因素、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外观形式与内涵意蕴、装饰纹理与质地结构、人工意匠与天然隋趣等关系,在器物上达到有机统一,和谐交融。显然,这种审美观与整个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是一致的。

尊奉“中庸”审美法度的中国人,历来反对走极端的艺事作风,鄙薄脱离实用、缺乏意蕴、悖反物理、刻意雕饰的品物。但凡合度、合宜的作品,则被赞作“造化之功”“天成之作”或“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勤勉睿智的中国工匠,始终遵循传统工艺思想,在造物实践上贯彻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创造了别具一格、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美术样式。总结中国传统工艺的历史创造,它表现出和谐性、象征性、灵动性、意趣性、工巧性等与特定工艺思想相关的美学个性。

中国传统工艺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合”“和”“宜”。对这种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传统工艺呈现高度的和谐性,它体现为外观物质形态与内在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和谐统一、感性关系与理性规范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和谐统一4个方面。

中国传统工艺思想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教育感化作用,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形制、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等喻示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统一,要求“得心应手”“栩栩如生”,促使创造主体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华传统工艺—直在造型和装饰E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一波三折”的结构范式,富有生机盎然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传统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之性。

中国传统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量料取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范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传统工艺造物多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意味和情致。

中国传统工艺思想还讲究和重视加工技艺。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具有的审美功效和社会意义,并着意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理想境界:一是顺天然去雕饰,一是尽精微穷奇绝。

传统工艺美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的智慧精华。民间美术更是以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为创作来源,反映了各民族人民淳朴的民风和精神审美。本文从民间美术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出发,分析民间美术在高等教育美术中的作用和发展,并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进行时代传承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校美术教育传承

中国的民间美术博大精深,蕴含丰富,包括民间的绘画、雕塑、服饰、建筑等,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互传承。民间美术是前人在历史的更迭中给后世留下的审美,经过生活和实践的检验而传承下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年轻一代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审美受到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的民间美术不再青睐,甚至轻视。但年轻一代是历史发展的传承者,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应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所以,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将民间美术与现代高等教育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来提高社会对其的关注度和青睐,从而达到保护和弘扬民间传统美术的作用,创新并发展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

民間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1.使用价值

民间美术来自于日常的生活,是实践中检验出来的美术,种类繁多,涉及范围涵盖了生活的各方面。民间美术在地域上是具有不同特征的,存在多样性,这就给美术的融合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发展空间。例如,北方的剪纸和窗花是在传统节日每家每户都会进行创作的一种风俗,这些剪纸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在室内装饰上推广使用,在建筑材料上也可以利用,还能适用于服饰和装饰品上。这些都是民间美术的使用价值,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使用价值的传承就是年轻一代的高校学习者吸收和获取这些传统的美术元素,并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将其赋予实践。

2.审美价值

民间美术是来自于人民生活的艺术,是历史检验的结晶。在高校美术教育当中,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的赏析和创作来进行民间美术审美观念的渗透和塑造,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接受度。学生在民间美术的激发下,强化对美术作品的内涵把握,将创作与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进行有效整合。此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陶冶了艺术情操,也提高了其审美能力。

3.德育价值

民间美术的价值还体现在道德教育方面。民间美术的来源是生产活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故事和审美艺术相互结合,产生了经典的民间美术作品。如陕北剪纸艺术当中就有丰富的故事,“二十四孝”剪纸作品就传承于各家各户,这其中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二十四孝”的故事还陶冶了人们的道德情操。高校在美术教育课程中对该剪纸文化进行课程介绍,然后给予学生体验创作的机会,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通过故事对学生进行孝道文化的道德教育。

4.智力价值

民间美术的智力价值主要是体现在培养高校学生的知识能力发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上。大家在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审美要求上不需要具备太多的知识储备,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就会获得民间美术带来的情感激发和价值认同。这种满足感和愉悦感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和好奇探究产生持续不断的推动力。所以,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对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智力价值。

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民间美术,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保护和传承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当务之急。高校开展民间美术教育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从民间美术的造型和特征入手,来丰富学生的民族審美。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1.民间美术可以丰富高校美术教育的内容

民间美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是其他专业的美术教育所欠缺的。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引入民间美术教育可以将美术教育的内容扩展到各民族的广度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民间美术作品就是这种源泉之力的结晶。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的介绍和学习,能丰富学生的艺术创作领域,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如学习民间皮影、剪纸、刺绣等传统艺术,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民间美术能有效促进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的完善

高校美术教育受到院校的专业性发展和社会适应目标培养的影响,普通高校的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院校的教育在教育水平、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普通高校在美术教育中应该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吸收当地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完善自身的美术教育体系,以弥补在美术专业程度上的不足,提高高校美术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发展与传承的思考

1.转变传统的审美教育理念

随着高校扩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压力逐渐升大。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也被提上日程,民间美术教育能够提升现代青年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推崇。而在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民间美术,首先要突破陈旧的美术教育观念,在教育理念上认可民间美术的价值。教育理念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理念,在现代化的全球浪潮中,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度不够,难以静下心来长期学习一门传统艺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度达不到其他科目的专业化程度,在西方和其他国外价值意识的侵袭下难以保持自主的民族热情,陷入追逐表面时尚的潮流之中;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倾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西方美学的推崇和对本土传统民间艺术的轻视,根本无法在教学中实现对我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学生也就更无从体会国画、剪纸等民间美术的博大精深和巨大的生命力。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要实现并发展民间美术的传承,就要转变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内的多方面对于高校美术的教育理念。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当前的美术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不强制推崇某种文化审美,也不刻意轻视某些民族文化审美,而是用更客观的教育态度,在做好知识的搬运工的同时,将审美意识在日常美术作品赏析和创作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开放式的美术教育理念是将民间美术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思想之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充分体现出对民间美术的亲和力,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更新学习观念,从多元的美术文化中去建立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

2.开阔教育思路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属于上层建筑的教育,艺术走下神坛深入学生的方式就是打开美术的教育思路,紧密结合到日常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当中去。在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中逐渐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以宽泛的教育思路去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目前,高校的美术教育注重更多的是对美术基础知识和技巧的培养,教育目的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输出能力,而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却是忽视的,如果審美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脱离,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在美术的历史传承和发扬中发挥作用呢?民间美術能够为高校美术教育带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而这些资源都可以运用到学生的日常审美当中,如剪纸是一门技艺也是一种生活情趣,学生在课堂接受关于剪纸的美术教育后,能够通过自身的剪纸体验去获取创作的满足,也能够将剪纸作品放在生活当中去欣赏,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民间美术的发扬带来更便捷的传承方式,在高校美术教育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辅助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和远程视频教学,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来让学生体验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发展历程。同时,民族公益广告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都可以成为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资源。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对学生审美的影响均可通过学生对民族类节目和民族服饰的喜爱体现出来。

3.创新教育模式

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现在正遭受着互联网的冲击,线上教育和课堂教育之间的攻击战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互联网带来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改变让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不得不深思当前的教育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而高校美术教育如果在教育模式上借鉴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也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创作兴趣为导向,进行社团式的教育,让学生利用充足的课余时间结合日常生活完成有关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也能够在美术教育中将民族文化传承。例如,河北地区的衡水内画,其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就可以被整合到高校的美术教育当中,作为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知识的一部分,并在课后组织学生社团进行衡水内画的创作和赏析。这样,民间美术既可以辅助高校的美术课堂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黄洋:《试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第15期。

[2]王玮:《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艺术科技》2014年第11期。

[3]高家明:《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高校美术教育》,《美术大观》2014年第7期。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

传统工艺美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中国工艺美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研究工艺美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工艺美术的规律,了解工艺美术的特性,充分发挥它的艺术特长,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工艺美学思想体系是以工艺的立美、审美为主干,以工艺造物论、工艺形象论、工艺鉴赏论为网络,融汇设计思想、技术思想、美学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为一体。工艺文化是工艺造物活动及其物质、精神成果文化内涵的总和。

关键词:工艺美术;工艺美学;工艺文化

文献标识码:A

工艺美学是建立在工艺学和美学的基础上,探讨工艺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工艺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这些生活日用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产生了朦胧的工艺美学思想。在工艺美术的学科领域里,应当开展对于美学的研究,可称之为“工艺美学”。工艺美学研究工艺美和生活美的关系,研究工艺美的法则和规律,研究工艺美术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以及材料美、结构美,研究社会发展的新工艺美等。

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想,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众所周知,中国工艺美术及造物文化的悠久、发达、辉煌、丰厚,无与伦比、举世公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学科。但是没有系统整理不能误解为没有系统的工艺美学思想存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传统工艺美学已经初步形成了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

一、工艺美学思想的发展

工艺美术至所以重要,是由于工艺美术的特性所决定的。不同种类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认识现实、反映生活的艺术手法,也具有不同的艺术作用和社会职能。工艺美术不同于绘画,由于它受实用性的制约,以及制作条件的限制,所以它往往不以直接描写具体事件为艺术手段,而是通过人们的精神世界,即通过人们的爱好、情趣、风尚等去把握现实,反映生活。这一点,它和音乐有某些共同之处。音乐也主要是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过音乐是以听觉的感受为基础的时间艺术,而工艺美术则是可视的空间艺术。工艺美术和建筑则是极为接近,就两者的性质来说,只有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差别。工艺美术总是注重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的方面,予以肯定、歌颂、充实,或是使不美的变为美,而很少去表现批判。总之,是为了创造工艺美。

从理论上讲,艺术的作用包括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也是互相联系的。但不同种类的艺术,根据它们的性质和用途,这三个方面又往往各有侧重。工艺美术的审美作用占有首要的地位,比之其它艺术是更为重要得多。工艺美术主要是通过审美作用而达到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因此,审美作用决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思想、意志等交溶在一起。人们的审美观,关系到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也关系到对社会的实践行为。崇高进步的社会活动,不仅会引起道德上的颂扬,同时也会产生审美的赞赏。真善美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曾说:“艺术,也是趣味。艺术家一切的制作,都是他们内心的反映,是对于房屋、家具……人类灵魂的微笑,是渗入一切供人使用的物品中的感情和思想的魔力。”工艺美术,也正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创造“人类灵魂的微笑”,又是用审美的手段,以发挥其对于“情感和思想的魔力”。它运用审美手段去表现生活,又通过审美作用来实现其社会职能。它是为了创造工艺美,并用工艺美服务于生活。

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在世界工艺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显然,古代和民间许多优秀的工艺品,是劳动者运用了工艺美学法则进行创造的。例如:原始社会的彩陶工艺,在装饰纹样上虚实的变化,黑白的交替,曲直的对比,都构成了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它运用双关的图案组织所产生的复杂的结构变化,注意从正视和侧视都能体现的完美的艺术效果,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庄重的造型,对称的装饰,具有神秘和威严感的饕餮纹,从工艺美学上成功实现了当时奴隶社会对于工艺美术的社会要求。西汉,是漆器工艺史上的发展和繁荣时期。装饰纹样的题材内容丰富,并采用线描、针刻、錾金、镶嵌等多种新技艺,使线条曲折萦回,流畅不滞,图案瑰丽。宋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与其说是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还不如说,在造型和釉色等美学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明式家具给我们创造出典雅优美的工艺形象。一点一线,赋予了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成为我们学习古代家具的典范。

在我国古代的工艺美学思想里,十分重视不同工艺种类的特性,从而以发挥各自的特点,以创造工艺美。材料是体现工艺美的物质条件,所以在古代许多有关工艺的著作中,把注意材料的性能和运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即所谓“工以理材为难”。所谓理材,就是利用材料和改造材料。各种不同种类的工艺,由于材料性能的不同,因而需要运用不同的理材过程,以体现工艺美的效果。陶瓷、染织、金工和木工、玉工、石工就各有区别。陶瓷和釉料和胎土,印染的配色,金工的合金,往往因为经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处理,而产生与原材料完全不同的新的艺术效果。

我国春秋末年的《考工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工艺学理论文献之一。它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朴素的工艺观,至今仍可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蕴含有丰富的工艺美学思想,明代黄大成的《髹饰录》,系统阐述漆艺的基本原理,制定“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三法则和“二戒”、“四失”、“三病”的工艺制作原则,已经接触到工艺美学的有关内容。虽然工艺美学思想的产生很早,但都是零散的,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形态。工艺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后半叶英国威廉·莫里斯和“艺术与工艺运动兴起”之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人研究。工艺美学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工艺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工艺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工艺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工艺创造的形式美的法则;工艺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工艺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工艺观念、流派、风格的兴替嬗变过程;鉴赏工艺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在工艺美学要求上,许多工艺论著大多强调一个“宜”字。例如:陶瓷的“各随其宜”,刺绣的“因其所宜”,(《绣谱》),园林布置的“精在体宜”(《园冶》),等等。所谓宜,就是和谐,就是适应,就是合理,这可以说也是工艺美的一种高度的境界。

古代的工艺美学观,对于工艺制作,注重“致用”,主张

“利人”。所谓“百工者以致用为本”,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用第一性,正是科学地反映了工艺的本质。墨子提出“利人谓之巧,不利人谓之拙”,是以利人作为巧拙的审美标准。明代《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主张“贵五谷而贱金玉”。都是出于同一的观点。这些观点显得十分可贵。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技术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一体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道与器、物与欲、文与质、技与艺、用与美等工艺美学基本范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或取譬引类,或直言阐述,连篇累牍,史不绝书。

工艺及工业历史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之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实际上工艺美学比传统美学更接近哲学。建立在实用理性、经验直觉、意象思维方式和讲究“经世致用”的传统哲学如《易·系辞》,更接近于广义的“营造学”。如果说《考工记》为传统工艺美学提供了基本的技术论,那么《易·系辞》为传统工艺学提供了基本范畴和方法论。两者构成了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

我国古代的工艺美学思想,尽管只是些零散的,但内容却是很丰富的。上面提到的一些,也只能是工艺界产生的形形色色的工艺思潮,对于我们都有正面或反面的参考作用。

在工艺美学领域里,外国还有不少关于形式法则的研究,其中包括实验美学的探讨,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形式主义而被拒之门外。例如:著名的“黄金分割律”,以及由此引伸的关于矩形、涡线、级数、律的研究;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三原形的研究,以及“桑齐原型”的组合,以三原形组成九个基本形,经过两个、三个、四个互相交替结合,而可获得几千个不同形体的成型;与此类似的“玛台尔型体”的组合,以方形为基础,运用曲线和直线两种线型组合的多种形体变化。六十年代以来流行的“欧普美术”,或称光效应美术,利用几何线形所产生的视幻觉的种种变化,等等。都是可以启发和开拓我们对于造型和装饰的设计意象的。

工艺美源于生活美,生活是工艺美的源泉。工艺美离开了现实生活,就会失去艺术生命力。一切古代的或外国的资料,都只能是我们的借鉴。历史在前进,生活在发展,工艺美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革新,不断提高,不断丰富。例如: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给我们提供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工艺形象资料,开拓了工艺美的更新的领域。

美是可知的,也是具体的。美不在幻想的太空,而是在现实的土地上。一句话,美并不神秘。人们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掌握,经常包含着审美因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着自己的美学观点,对于自己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美学要求。人们用自己的美学观,评价和对待自己周围的事物。

美学不应只是研究艺术美的科学,也应该研究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更为广阔的审美关系。美学应当从学院派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加强同人民生活的联系,使成为生活的美学,大众的美学,使人们感到生动、亲切。这一点,工艺美学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有些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往往把工艺美术排于艺术之外,也把工艺美排于美学之外,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生活需要的。

工艺美能够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性质,体现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美的创造智慧,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所以,工艺美不仅能使人们在美的陶冶中,提高审美趣味,加强美学修养,也能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建树优良的道德品质。它是塑造新的精神风貌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工艺文化的传承

传统工艺文化有自己独特造型理念、创造心态、视觉模式和构形规律。从形象发生学范畴讲求意、象、形三分,而不像西方“就形论形”或追求所谓科学的视象(如透视、光影等)。反映了中国造型哲学和艺术思维的独特性。首先形、象对举而有别:“视之则形也,察之则象也”。形是视而得之的客观形貌,偏重于客观性、空间性、静止性的一面;象是“心眼”观察思考得来的形象,与形的实体性相比,具有空灵性、意想性、象征性的明显特征,是对有形之物的超越。以象形取意、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突出“意”的主导地位,树立了“意象”和“意匠”的核心概念,奠定了传统艺术注重心理意象创造的基本特征,也决定了传统美学偏向伦理或社会美学的价值取向。制器的社会象征意义或祈福、纳吉等观念意蕴的表达,成为传统工艺美学显著的构形意识。

工艺文化是工艺造物活动及其物质、精神成果文化内涵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工艺文化观念、工艺历史衍变、工艺显型式样、工艺文化符号诸方面的复合整体。工艺美学思想体系是以工艺的立美、审美为主干,以工艺造物论、工艺形象论、工艺鉴赏论为网络,融汇设计思想、技术思想、美学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为一体,广泛涉及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建制的思想体系。这是一个由历史衍生、选择、建构和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就是这一理论大厦的基石。所谓工艺美术优秀传统,不是指保留至今的大量古代工艺美术珍品,也不是传统图案或某种风格式样,而是传统工艺文化一种内在的思想定势和定向发展的内趋力,其核心就是传承沿续不断发展的工艺美学思想。它的丰富内容和理论指导价值,正是传统工艺文化的精华所在。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传统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1、和谐性。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2、象征性。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

3、灵动性。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4、天趣性。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5、工巧性。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绘的工巧性。

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机生成论和时空一体化动态模式的宇宙观念,对于传统造物观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扬弃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传统工艺造物的多维、动态、有机的文化生态观念,是值得我们很好继承和发扬的。学习这些将对中国的设计思想得到本质的提高。

现代的中国工艺美术随历史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传统工艺虽然失去了原来的主流地位,但它仍然继承了以往的优秀传统,保持着中国工艺造物的一贯美学特征。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生长发展起来的现代工艺美术,不断在内涵与形式上反映新时代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审美样式和审美风范。单纯、简洁、明快、便利的现代工艺美术不仅现实地构成人们身边那些富有现代气息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工艺美学,研究工艺美学,把工艺美术当作业务学习的重要课题。我们探讨工艺美的规律,研究什么是工艺美,怎样才能创造出工艺美,以提高工艺美术的创作质量,使它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

传统工艺美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手工业;刺绣工艺;法律保护

1 背景引入

在全球化加速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文化多样性日益称为热门话题被广泛讨论,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一浪潮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文化的论述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高文化软实力。”刺绣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千年来民族情结和文化意识的沉淀,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1]。自贵州实施“锦绣计划”以来,刺绣工艺创造了超过60亿元的产值,成為贵州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刺绣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在今后的发展中,刺绣也会更加绽放光彩,在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必定会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对贵州著名刺绣——苗绣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国家以及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对刺绣工艺进行保护,但保护的力度远远不够。对刺绣等传统手工艺采取法律方式进行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不二选择,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权法等法律虽然也将民间手工艺作品作为保护的客体,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实践作用,书面上的“法”并没有对传统手工艺起到很好的保护作品。因此,完善法律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是大势所趋且势在必行,能更好地促进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2 贵州传统刺绣工艺的种类

贵州境内聚居着17个少数民族,“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贵州的多民族聚居状况。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各民族文化保持着和谐共处的局面。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性和图腾崇拜,不同民族的刺绣也风格各异。贵州的刺绣在中国文化史上都享有极高的荣誉,有着“南方的莫高窟”“无字的历史”等赞誉。其中苗族的苗绣、水族的马尾绣等民族刺绣更是独具特色。

苗族是一个古老且有着辉煌文化的民族,苗绣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苗族世代相传的一种传统艺术技艺,苗绣被赋予“当今世界最精美的刺绣艺术”的美誉。苗绣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体现了国家对于苗绣技艺的高度认可。此外,苗绣还走出国门,被国外品牌作为重要元素加之于本品牌的设计之中。苗绣被国外有的设计师称为“藏在深山里的高定”。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因此除了世代口口相传的故事、文化外,苗绣是体现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了解和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古时的苗族人民极其崇尚图腾。因此,苗族人民常常将绣于衣物上,表达对于长寿的祝愿,以及将图腾刺绣作为记录族群发展的工具。正因如此,苗绣又有“穿在身上的史诗”“穿在身上的图腾”之称。苗族刺绣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并未被人忘记,反而越加清晰地被人们铭记在脑海中。在政府的引领下,苗族人民积极求索创新,实现了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的宏伟目标,并将之打造为一个个产业,从而拉动经济脱贫。现在政府牵头很多企业和苗族的绣娘达成了合作的协议,助力拓宽苗绣的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使更多外国人了解、认识中国苗绣。此外,还通过多种方式吸纳当地的困难群众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如今,苗绣不仅带动苗族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更成为苗族人民做好乡村振兴、谋求更好生活的新起点。

水族马尾绣主要存在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被给予“中国最古老的刺绣艺术”的评价,更被广大民众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2]。马尾绣的特殊之处在于与其他用丝线作原材料不同,顾名思义,马尾是该项技艺的重要原材料,是当前最古老又最具生命力的刺绣艺术。和苗绣一样,马尾绣于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尾绣具备丰富的文化意义,是研究水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马尾绣不仅更具立体感,保存时间也比其他绣品长,因此广受青睐。

3 贵州传统刺绣工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刺绣工艺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遭受现代科技的冲击,手工刺绣的地位在下降,越来越多的机械制品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也乐于选择更实惠的工业刺绣。长此以往,手工刺绣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被淡化了,而专注于手工艺的工作者也由于现实因素而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以谋求生存,因而长期发展起来的刺绣手工艺的传承模式和发展形式被打破;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都在尽力开展各种活动对手工刺绣进行“抢救”,努力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借脱贫攻坚的背景,贵州政府以及妇联开展了“锦绣计划”“锦绣黔程”等活动,向民众宣传刺绣工艺,并用实际行动助力刺绣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贵州的刺绣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与苏绣、蜀绣等形成产业化不同,贵州的刺绣还处在低水平阶段,大多只是成立合作社或者小微企业,这一现状虽然较之前的“单打独斗”而言有了一定的进步,实现了单一渠道到多渠道的转变,但要想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3.1 本土品牌缺乏

缺乏本土品牌是当前刺绣行业的致命缺陷,现阶段贵州的刺绣行业取得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脱贫攻坚和政府等官方组织的推动取得的。依托脱贫攻坚的大背景,这确实要一条适宜的发展道路,但值得注意的是,依托国家政策不应常态化,更应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即要想刺绣工艺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加强本土品牌的培养,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刺绣发展之路。

3.2 法律保护意识不强

传统刺绣工艺的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保护刺绣的法律意识不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方面。当前对传统的手工业更多强调的是行政保护,缺乏专门的立法进行规范与治理。传统手工艺,尤其是刺绣工艺,本身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规对其进行保护,同时也要增强广大民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法律保护意识,更好地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3.3 专业人才不足

现代快餐文化冲击着刺绣文化,相对于静心学习刺绣而言,当代年轻人更愿意寻找其他更好的方式谋生,许多刺绣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人才是刺绣得以发展的重要载体,若年轻人不愿学刺绣,那么长此以往,随着懂得刺绣技艺的技师逐渐年老,某些技艺就会面临失传的地步。

4 对刺绣工艺的法律保护的建议

当前形势下,对传统刺绣工艺进行保护、开发刻不容缓,本文认为对传统手工刺绣进行保护、传承与开发不应仅仅在理论上进行探讨,更应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配套规章制度,并用这些制度规则指导传统刺绣工艺的开发与保护,使传统刺绣工艺在新时代焕发不一样的效益,以此带动更多的妇女用刺绣绣出美好生活,绣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4.1 加大法律对刺绣工艺的保护力度

通过法律形式保护传统的刺绣工艺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在现行法律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地方性乃至全国性的传统手工艺作品法律保护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主要目的在于用国家意志赋予传统手工艺相应的法律地位,在法律层面确认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普遍效力和强大决心。同时,通过立法向广大手工艺者展示国家对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视与保护的坚定立场,让广大传统手工艺者坚定信心,更好地潜心技艺,努力传承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在全社会养成尊重传统手工技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学习这一技艺,感悟其中的文化魅力。相对于行政保护而言,法律保护无疑是更有力的手段。纵观世界,日本可以说是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得最好的国家。早在明治时期,日本就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颁布专门的法律,在法律层面宣示国家对于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的态度,对日本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虽然国家早已发布振兴传统工艺的号令,并由多部门联合印发重要政策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但我们应当认识到,保护传统手工艺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在政策上的呼吁,而应该尽快在当前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法律保护力度。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不应当仅仅止于行政范畴,更应当结合法治手段,为传统手工艺织密织牢法治保护之网。

4.2 加大刺绣文化的宣传力度

宣传是让更多的人知晓专题手工艺、感受传统手工艺魅力的根本途径。在全社会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育宣传活动,达成尊重、保护诸如刺绣一样的传统手工艺的共识是传统手工艺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的前提。努力使学习、传承刺绣技艺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行动。让传统手工技艺在全社会“活起来”“动起来”。在大数据时代,要充分运用好数字技术,充分利用新媒体或者微信小程序等宣传传统手工艺文化,加深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应当鼓励传统电视媒体、网络平台以及自媒体用户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拍摄传统工艺纪录片、宣传片,在全社会宣传传统技艺、发扬工匠精神,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知识的传播、普及,促进各手工艺者的交流,并且方便普通民众通过便捷的方式了解、学习传统手工技艺。此外,要在各地开展宣传传统手工技艺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应在各大校园举办宣传和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动,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播下继承和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种子,只有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中国传统手工艺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得到新的发展。

4.3 打造本土品牌

打造本土品牌,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鲜血液是贵州传统手工艺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打造本土品牌,让更多的人知晓贵州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开拓市场。通过品牌效应让手工艺制品具有更明显的独特性和在市场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产品的内生活力,就算不依托国家的扶贫政策,也会有自己的市场。

4.4 加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关键,只有引导现代年轻人愿意学习、传承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并自觉加入传承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才能给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应当由国家组织专业人员展开对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和研究,在现有的高校中开设相关专业,吸引有兴趣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并开展相关技艺的理论研究,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同时,通过开展专业的学习,既能打破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偏见,又能缓解如今的就业压力。通过专业的学习,定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推动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

5 结语

中国传统手工艺凝聚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乡村振兴以及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我国传统手工艺,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让传统手工技艺在代代相传中被继承。贵州作为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的省份,在这一过程中更是责无旁贷,要加快对本土资源的培养,使手工艺脱离“土味”,引领新一轮潮流。

参考文献:

[1] 周耀林,黄川川,叶鹏.论中国刺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基于群体智慧的SMART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02):100-112.

[2] 張超,朱晓君,徐人平.水族马尾绣纹样视觉符号及其在包装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31(10):40-42,61.

[3] 陈刚.日本对传统造纸技术的保护及其启示[J].文化遗产,2012(04):69-78.

作者简介:杨彩(1996—),女,贵州沿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刑法。

上一篇:现代教育理论论文下一篇:思想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