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范文

2023-03-15

传统礼仪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公共礼仪;价值体现

所谓礼仪,是社会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交流感情或是表达心意的一种形式,礼仪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甚至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而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突显出的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礼仪运用到的现代公共礼仪中,可谓是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解读,非常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非常有利于促进现代公共礼仪发展。由此可见,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公共礼仪中的体现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礼仪价值分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中国坚持以礼为核心,体现的正是传统礼仪的丰富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礼仪不仅仅涉及到 政治、道德,还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道德方面,我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品质,而礼仪与道德的融合体现的正是我国传统礼仪最为突出的特点。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和根源上讲,就是一种道德文化,传统文化在具体培养人的品格时,就必须首先学习礼仪。古人曾经说过:“立于礼”是做一个善良人的基本条件,而“行于礼”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让于礼”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1]。

在社会方面,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礼仪,通过礼仪可以很好地调控整个社会关系。礼仪的应用,可以对人群和社会起到积极的指引和导向作用,所以礼仪同时也是约束人群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部凝聚力很强大的文化,它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和谐共处。同时,其内部所蕴含的各种道理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可以极大限度地满足当前社会对精神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转变社会风气、引导整个社会心态向善向好。

综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可以起到凝聚力量、经世致用及满足个人与社会精神发展需要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公共礼仪中的体现

当代社会中的礼仪更多的其实是“礼节”,指外在的表现形式,即内心的尊重要体现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其强调的是尊重对方,体现出内在的人格修养;当代礼仪是指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做到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获得他人的好感。但礼仪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与自身修养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修养与他的礼仪水平是成正比的。对中国而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也最容易被人们提起的是儒家思想。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其中“礼”就与当今谈论的“礼仪”相关,道德修养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学者将其渊源归于“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能够从他为人处事和生活态度中体现出来,将“礼”看做个人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形成的前提[2]。

(一)称谓礼仪

人与人正常交往中,通过称谓来表示彼此之间关系,合适的称呼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体现着对对方的尊重,礼貌的称谓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当然,处于不同情景,称谓礼仪也有着不同的规范。如果是在正式社交场合中,带有职务的称谓或者表明性别的称谓,在使用起来就显得较为合适。而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休闲娱乐的场合,直接称呼姓名,或者带有亲属性的称谓则非常常见。

而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从古至今对亲属的称谓有着非常重要的讲究,比如人们常说的“表亲”、“堂亲”,这对有些人来讲非常容易混淆。如果从传统文化角度理解,可以从堂上代表殿堂上,堂下代表宫殿,说明“堂”是一个家族非常重要的聚集地,所以有祖宗“祠堂”的说法,能够进入祠堂的指的就是家中男丁,所以,同祖父的亲属关系就是“堂亲”,而嫁出去的女儿是外人,则用“表”代替。

(二)服饰礼仪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仪容仪表以及服饰非常注重,正如《礼记·冠义》篇中提到的“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经济交流不断增多,正装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除了西装外,各国的民族服装也是正装服饰[3]。

例如,上海举办APEC会议时,参加会议的代表所穿着的服饰就是我国典型的唐装,在这种场合就属于一种正装。这不难看出,民族服装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交流中起到了一定影响。讲到服饰部分,还可以通过研究我国主民族服装发展历史,如汉服、旗袍、中山装、唐装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例如,汉服的产生,主要是汉族人在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

(三)宴饮礼仪

饮食礼仪作为礼仪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饮食礼制经过不断发展和继承,演变为现代用餐礼仪,在礼仪中也结合了一些国际惯例。例如,座次礼仪,尤其在中餐入席时对座次非常有讲究,多数宴会圆桌,代表着团团圆圆,并且餐桌上讲究主次之分等等,这些礼仪都是从古代尊卑观念演化而来[4]。但是在西餐礼仪中,一般情况下是长方形或椭圆形餐桌,在座次上也只是按照男女之分。在世界大融合的时代下,我中国在宴饮礼仪中也融合了新方式,比如人民大会堂的国宴,就充分运用了中餐西吃形式,可谓饮食上的“中西合璧”。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礼仪的指导价值

在当前的全新历史条件下,我们应道积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当前,可以重点发挥其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改善社会调控方面的作用。

(一)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本文第一部分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时时都同道德紧密结合、形影相随,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道德规范要求。在當前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刻,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虽然当前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其内涵与外延都与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有着巨大差异,但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及有益当代社会发展的道德准则,将对指导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起到巨大助力。比如我国最新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明礼诚信列为最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把文明礼貌做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这些都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同当代社会的现实和价值观有机融合的成功实践,也是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种新形式新探索。而在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就更有用武之处了。这是因为,其一,礼仪作为社会公德,其体现的是维护社会公共领域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要求,其主要作用是协调公共社会空间中的各类人际关系[5];其二,礼仪在职业道德中,则是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特定职业有特定的道德要求,但各个职业又有共同的道德准则,都是为了协调从业人员和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因而,我们应该对传统礼仪中的道德规范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和教育广大公民重礼貌、讲礼节,以礼待人,共建和谐人际关系;引导和教育各行各业人员爱岗敬业、尊重服务对象、遵守职业道德,进而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构建起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来改善社会调控方式。社会安定有序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要求。而各项制度是稳定社会秩序、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保障,广义而言,制度可以被划分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而礼仪就属于非正式制度范畴。从社会功能来看,正式制度采用强制性的调控方式,非正式制度则采用非直接强制性的调控方式。而从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角度来看,往往是通过约定俗成的文化认同和群体规范等来实现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调控方式,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务必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对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高度重视公共礼仪在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中的深刻意义,充分发挥好公共礼仪搭建人际交往的纽带、调和当代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以及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实际作用,不断促进社会和谐[6]。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承载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敬意和友善。在社会不断发展下,现代公共礼仪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我们应该传承、汲取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精髓部分,同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在不断丰富当前社会精神文化、促使我国现代公共礼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2006.11.

[2]苗利辉. 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功能探析——以《江村经济》为例[J]. 才智,2018,12(13):100-101.

[3]张玉凤. 传统礼仪文化的现实价值及其传承路径分析[J]. 芒种:下半月,2018,123(02):137-138.

[4]蓝艳华.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J]. 中国民族博览,2018,34(14):190-191.

[5]管丽莉. 中国传统文化的蕴意及现代价值[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2):111-112.

[6]张崇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J]. 秘书之友,2011,(2):9-12.

传统礼仪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德育视野下,以儒家礼仪文化为思想基础,对武术礼仪的功能进行思考,指出武术礼仪具有以下功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自觉;利于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飞加强;易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关键词:德育;武术礼仪;儒家礼仪;道德

一、相关概念厘析

1.礼仪。“礼仪”一词,很早就被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使用。在古代汉语中,“礼”主要包含三层意思:(1)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如《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2)表示尊敬和礼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执事不礼于寡君”。(3)礼物,即赠送的物品。《晋书·陆纳传》:“及受礼,为酒斗,鹿肉一桦”。“仪”既指的是容貌和外表,仪式[1]。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礼仪就是要求人们在各种人际交往中要有恭敬、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和愉悦。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公民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因此,礼仪是人们为表达某些专门礼节所使用的仪式,是在人类社会活动的演进中历史地形成,并且有一定固定形式和专门规定的行为规范。

2.武术礼仪。有研究者认为,武术礼仪指的是习武者在习武群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礼节和行为准则[2]。武术礼仪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人们在武术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所使用的一种仪式,是在长期的活动中演进形成的具有固定形式和专门规定的行为规范。

二、武术礼仪的思想基础——儒家“礼仪”文化

作为古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儒家礼仪文化,对武术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个人道德,还是社会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都是儒家礼仪文化所倡导的,也是一个人行为规范的起点。同时儒家礼仪文化倡导的传统礼仪讲究内涵而兼顾表形,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形态是儒家礼仪文化与体育礼仪文化的结合点。礼仪属于道德的范畴,也是儒学的核心内容,我国古代《礼记·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力争辩讼,非礼不决”。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人要实行道德仁义四事,不用礼是不行的。儒学伦理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而武术礼仪作为礼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也和儒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武术礼仪不仅以外在形式表现出了儒学的伦理内涵,同时也吸收了儒学礼仪的精华。

在孔子创立其儒家学派时基于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礼》、《乐》、《诗》、《书》、《易》、《春秋》列为教学内容,而且把这种以“礼”为核心的教育作为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接受礼仪教育是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须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德”成于中,“礼”形于外,“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生活中以礼“引”德,学习礼仪,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见贤思齐,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以礼“显”德,社会生活中把握礼仪的尺度,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以礼“保”德,在学习和运用礼仪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君子人格的最基本的内涵,人除了具备一般的道德素质外,君子以守礼为第一要义,而作为道德要求,其基本精神便是恭敬礼让。习武者必须恭敬而谨慎、虔诚,无论对待人生和社会,都必须严肃认真、谨小慎微。对己而言,正心需有诚意,对人而言,事父母须尊敬,事君须忠敬,与朋友交往须讲信用[3]。因此,在德育教育缺失的时代,武术作为一门体育课堂中的必修科目,对传承武术礼仪文化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对道德教育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武术礼仪的功能思考

1.唤醒主体的道德自觉。武术礼仪的本質应该属于道德范畴。在教学训练比赛活动中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实施礼仪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在加强道德修养,首先它可以造就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的文明公民,按规定着装,比赛过程中尊重裁判和服从裁判的判决,尊重对手理智对输赢,无不反映出一个人或团队的良好的道德修养水平。其次可以反映出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就武术礼仪中较为普遍的握拳鞠躬礼而言,其拳礼的涵义是:右手握拳表示团结一致,抚于左胸口表示、心中有师长、心中有裁判、心中有对手,鞠躬表示尊重、谦让。在无需言语的过程中就传达出了学习者的内在修养。因此,不论是比赛,课堂还是相关的活动中,长期的进行武术礼仪的规范,对学习主体道德意识的唤醒有一定的作用。

2.利于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的加强。“练武先习德、习德先习礼”这句武术谚语中的“德”就是指“武德”,“礼”就是指“武术礼仪”。对习武者进行规范的武术礼仪教育,可以引导他们自觉遵守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有序[5]。

道德修养的养成一方面就体现在具体的礼仪行为中。礼仪与道德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礼仪形式。如朋友见面要握手问好,早上见面道“早安”等等。在武术的日常教学生活中,这些课堂常规性礼仪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抱拳礼还是注目礼都很讲究。武术礼仪中内含的道德修为是很多的,在教学或者比赛中,对学习者进行武术礼仪教育,这种特定情景下的行为规范,对于其道德规范和修养的加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3.易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道德行为到道德素质,中间还需要一个环节就是道德习惯,它指的是人们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并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性?外在道德习惯的形成会大大简化道德选择?道德判断等活动过程,是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当某种道德行为不断积累,并形成一种道德习惯时,支配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中,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信念,并形成某种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一定的道德素质的形成标志着外在的道德要求已成为人们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对某种原则规范的外在认同变成了内在的自觉自愿的举动?这正是道德的落脚点和归宿点,也是道德价值实现的目的要求?

贾秀春在《将武术礼仪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师生间存在礼仪缺失。在一些高职院校,他们缺失的是师生间最基本的礼节。如有的学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内遇见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最基本的招呼和问好也很难见到。甚至一些传统的课堂礼节,如“起立问好”也成了稀奇事。这些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将其放回到武术礼仪中来看,在每一次课堂教学,或是训练比赛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运动员与裁判之间,都遵守武术的礼仪规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养成习惯。比如徒手礼中的鞠躬礼,在见到师长或领导时或是表演、比赛演练结束时使用,在每次课上、次次比赛或训练中都躬身践行,如此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就会养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性,在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辈时,虽然不用行之以鞠躬礼,但是这种稳定的道德习惯会支配人主动向长辈或师长打招呼,因为规范的武术礼仪已经将外在的礼仪举止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了,这对于道德习惯的养成是很好的推助剂。

参考文献:

[1]付雯,陈华国.關于加强高校体育师范生武术礼仪教育问题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5).

[2]毛海涛,姚幸葵.论现代武术礼仪教育的礼思想基础[J].中国市场,2008,(39).

[3]王龙.从《论语》探论孔子的礼学观[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8).

[4]黄寿军.体育礼仪教育及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3,(12).

[5]龙一平.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建设[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3).

作者简介:李芬(198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传统礼仪范文第3篇

我们的语文学科, 教授的是民族的语言文化, 是传授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我们要培养的是民族的栋梁, 是具有美好修养的人才, 而不是高智商的野蛮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礼仪教育, 将礼仪教育渗入语文教学。

如何将礼仪教育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礼仪知识, 水到渠成地教育学生

教材是死的, 教师是活的。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发现传统礼仪教育的模本。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点滴地补充礼仪知识。比如, 教学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时, 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识字, 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教师可以发挥, 告诉学生, 现在有很多人大学毕业了, 却不懂礼仪, 不会接人待物, 和别人相处时没有礼貌, 甚至出口成脏, 张口闭口就是国骂。这样的大学教育是失败的, 这样的大学生怎能成为我们国家的希望呢?课文中说:“没有心的教养, 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在讲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 我们分析林黛玉的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 可以告诉学生, 到别人家里做客要讲究礼仪, 不可太随意, 要有礼貌地和主人讲话。分析凤姐的放诞时, 可以告诉学生, 在客人面前, 不可粗俗无礼, 不可大叫大嚷。讲《拿来主义》, 分析鲁迅对“礼尚往来”的讽刺时, 可以拓展开来, 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讲究传统的礼仪习俗“礼尚往来”, 别人送给我们礼物时, 我们要表示感谢, 同时也要回赠, 以表示自己的友好往来。课文《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中认为, 麦当劳之所以在中国受到欢迎, 就餐环境及服务质量是很大的原因。他们的服务台明确地写着:“微笑”。我们在公共环境中也要以微笑的方式与人相处, 也要自律, 说话声调要低, 不可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这些课文对我们教育学生讲究礼貌, 懂得礼仪都有帮助, 老师应该在平时多多提及, 滴水可以成就大海。

2 充分利用包括名著在内的各种课外资源, 引导学生接受传统礼仪教育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阅读课外读物, 读书明礼。比如可以选讲古代著作《论语》。《论语》中有一个比较长的段落, 这在论语中是比较罕见的, 完整的段落叫做"侍坐"。文中写曾点回答老师的问题前“舍瑟而作”, 什么是“作”呢, 过去学生听老师讲课或者大家聊天, 在席子上古人都是这样跪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 那么老师发问, 要表示恭敬, 立起在自己的膝盖上, 这叫“作”。可见古人就很讲究尊敬老师了, 我们今天的学生也要向古人学习, 尊师爱校, 当然我们有现代的表达方式。老师还可以介绍当代比较有名望的大师于丹对《论语》的解读, 对传统礼仪的感受心得。还有古代的《弟子规》, 也可以作为很好的教育材料。据《黑龙江生活报》报道, 哈尔滨市中心小学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老师每天早上都和学生一起背诵《弟子规》, 该校将传统文化内容编成校本教材, 《国旗下学论语》、《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等成为学生每周必修的课程。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不错, 可以在中学继续推行。让我们的学生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又能形成温文儒雅的礼仪风貌。

3 在写作或表演中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周记或作文中写自己学习礼仪的心得, 或对社会上一些人没有教养的行为进行评论, 从而更好地锻炼自我。还可以表演关于礼仪方面的小品, 以风趣生动的形式向学生传达传统礼仪重要的理念。

4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春风化雨般地使学生耳濡目染

教师是学生崇拜的对象, 也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从某种角度上讲, 教师的行为对他们既是行为向导又是心理向导。我们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先做到, 凡是要学生做到的礼仪, 教师必须率先模范执行。例如, 在升旗仪式上, 当国歌响起时, 教师必须行注目礼, 不能东张西望, 更不能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虽是小事, 但现在很多老师却不能真正地做到, 又怎能让学生心服呢?当我们教育学生要着装大方整洁时, 自己是否也能做到不穿奇装异服?教师平时让学生做件小事, 要先说声“请”, 事后说声“谢谢”;课间不小心碰到学生, 同样记住说声“对不起!碰痛了没有?”;课堂上学生站起来发言后, 道声“请坐”, 对答得好的学生报以微笑、点头, 更不吝啬自己的赞语;路上遇到学生不端架子, 以亲切的语言和贴切的举止礼待他们, 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在夸奖学生的时候, 可以适当地用些有诗意的句子, 这样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模仿性强, 教师本人只有以身作则, 才能使言传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让学生在教师的举止形象中感受到道德准则的可信性, 从而激发他们积极行动。所以, 教师为表率不但推动了礼仪教育的深入发展, 也在双向交流中强化了学生的礼仪意识。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统礼仪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礼仪为当代教育服务。我们希望能培养出知书达理、卓尔不群的人才。每一个走出校门的学生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每一个走出国门的公民都能受到世界各国的好评与尊重。

摘要:《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定位于交际工具、文化载体, 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礼仪教育。

传统礼仪范文第4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古代时,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看到这里的人们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礼仪为美德,以至于人们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二、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 、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 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各个角度上看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 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三、礼仪的实质

在人们的礼仪交往中,礼仪最好的表达莫过于恭敬二字。礼物、礼貌、礼节,

都必须是出于敬意的。“不敬则礼不行” 。敬者,诚也。不论是一声询问,一次拜访,都要发自内心,体现真诚的爱心和善良的道德情感,而决不能口是心非。即使是一次真诚的注视,一席倾心的聆听,也都是致敬之礼。正因为对意诚情笃的推崇,我们的先人往往很看重“礼”的由来和方式,以“敬”的成分之多少分辨礼物之贵重与否。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礼仪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人类情感的结晶。礼仪受社会意识形态制约,它反映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社会主义礼仪的实质除了“敬”这一共性以外,还有它特定的内容,这就是:平等待人,尊重别人,言行文雅,表里一致。平等待人,就是和人来往相处时,既不以年长、位高而骄傲、自负,也不因年轻位低而自卑自惭;对外宾,也不管对方国家大小,身份高低,都应一律平等。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感情、愿望、爱好以及劳动成果和正当利益。言行文雅,就是和别人交往时,言谈举止高雅优美,彬彬有礼恰到好处。表里一致,就是要以诚待人,光明磊落,而不虚情假意。社会主义礼仪的这种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四、总结

传统礼仪范文第5篇

5、5*9厘米,艺术界人士另当别论,第二材料,一般比较专业的还是纸的,而且是再生纸的比较好。第三色彩,商务交往中一般色彩淡雅,要单色,不要花色,一般选择浅白色的、浅黄色的、浅灰色的、浅蓝色的。第三是图案,一般来讲不要有与本题无关的图案。商务人员名片上一般可以有企业标志、单位的所处位置、本企业的标志性建筑,主打产品。特别不主张印照片。第四字体,用标准的印刷体和楷体,中文和外文要两面印刷。再有就是不要印名人警句之类的。接下来说一下名片的内容。原则地讲,名片分为三种,第一种,企业名片,第二种私人名片,社交名片只印三个字(名字),第三种商用名片。基本内容三个三:第一个三:本人归属,企业标志、单位全称,归属。第

二、本人称为(姓名、行政职务、学术头衔),第三项内容,联络方式(地址、邮政编码、办公电话)。名片的交换问题。名片交换一般涉及三个问题,第

一、索取;第二接受;第

上一篇:贵族礼仪下一篇:殡葬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