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论文范文

2023-03-08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理应将中华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關键词:初中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作為一名数学老师,我一直在想如何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数学联系起来,在数学教育中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数学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教育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笔者在教学期间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教学中想要做到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老师首先要丰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当你想给别人一杯水的时候,首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才可以。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教师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又怎么能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呢?教师在私下的时间,可以多翻阅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或者可以针对数学中的一个章节,寻找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传统文化,将这些文化编入教学备案中。

另外,想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具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否则即便积累的知识再多,也会犹如茶壶煮饺子一般,有货倒不出。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是对数学老师的一个严峻考验。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1.利用显性素材,呈现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曲艺、建筑、诗词、绘画、武术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同时,这些传统文化也为数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老师在讲课中,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几何图形的特征”时,就可以将窗花作为教学素材进行几何的讲学。通过太极八卦图描述对圆的认识等等。

2.古今结合,感受传统数学的魅力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数学方面的专著,如《九章算术》《五曹算经》等。还有一些优秀的数学家,如祖冲之、墨子等。可以说,我国古代数学在某些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渗透这一点。例如在讲“圆”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就趁机告诉学生,在我国古代计算圆周率采用的都是割圆法。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墨子在《墨经上》对圆做了最早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这些知识的穿插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到中国人民在数学方面的智慧和才能。

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时候,传统文化教学才会变得更加容易。所以,让传统文化在数学中得到传承,就要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开展数学文化活动

山东一所小学的学生在开学典礼上,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拜师礼。笔者认为这就是对传统文化一个很好的传承。以此为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数学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业中放松身心,还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在“圆”的教学中,我曾建议学生翻阅一些古书籍,看一下中国古代是怎么计算圆的面积的。在讲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还专门引入了一些回文诗,如《万柳堤即景》: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回文诗,可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首轴对称的诗。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简单的小活动,由学生自己搜寻更多的回文诗进行比拼,同时还要结合数学轴对称的知识点对回文诗进行分析。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传承了传统文化,新颖的教学方式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将传统的数学故事渗透在数学教学中

不管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笔者还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语文老师讲故事。所以笔者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将心比心,同样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穿插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使学生在故事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乘除法”时,笔者就根据韩信点兵的故事进行教学。

3.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完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传统文化。例如轴对称图形可以用窗花的图案,幻灯片的背景可以融入民俗元素。在图形的讲解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中华文化色彩的图形进行举例。这些细节上的东西看似无用,却可以在无形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喜爱。

总之,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只是语文教学的责任,更是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责任。作为数学老师,同样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当做己任。

参考文献: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

编辑 任 壮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源远流长,在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其造型之美与制作之精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文章通过对传统建筑木雕艺术的功能和特色的分析,阐述了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

关键词:传统建筑;木雕;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根据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在这些木构件上进行美的加工,即产生了传统建筑术雕装饰艺术。

由于木结构本身存在着不足,其建筑功能方面的缺陷在当代建筑中已被钢材、水泥等建筑所替代。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改造,无数历史名城及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建筑遭受拆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传统建筑的许多木雕装饰物件和古色古香的木雕门窗正在被现代人以收藏的方式大量保存,以至新生出古旧建筑木雕专业市场并逐渐形成一项新的产业。对此关心的人们也期望着传统木雕艺术的回归。在现代装修需求中,许多现代建筑正在开发、利用传统木雕装饰艺术。这些,都促使着我们对建筑木雕装饰艺术作系统的研究。

1 传统建筑小木作木雕

1.1外檐木雕装饰结构与艺术特色

传统建筑木雕的起源很久,安阳殷墟出土的雕花木板说明中国2000年前就有了木雕艺术。秦汉时期木雕装饰艺术的运用就很酱遍,唐宋时期的建筑木雕呈现出朴素大方的风格,激发简朴。到了明清时期,木雕装饰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境界。

1.1.1隔扇,槛窗

在玻璃出现以前,传统木门窗是裱糊纸张或绫绢的,需要以棂条作骨架。唐宋时期的制作是垂直与水平条相交的格式,有棋盘格、书条川灯格等。宫式隔门的棂子式样最早出现在元代,一直沿用至明清。当玻璃出现后,窗棂变得更为繁琐,中心部分留出来安装玻璃,四周作裱糊,出现了八角景嵌、花结嵌、葵式嵌、冰纹嵌等多种格式,疏密有致,造型精美。到晚清发展为更为繁杂的纹样,诸如:海棠菱角式、回纹万字式、如意菱花式等等。

隔扇的抹头和裙板木雕依据不同的建筑规格,其内容和纹样也不同。宫廷装饰团龙纹、下抹头板芯饰翔龙纹、庙宇装饰卷草纹,居民以福、禄、寿、喜、万字回纹装饰。

1.1.2支摘窗,帘架,夹木窗

支摘窗在殿堂、庭院、民宅均有安装,木雕装饰纹样繁多。常见的有福、禄、寿。还有步步锦、盘肠纱、夹杆条玻璃等。

帘架用在明间隔扇的外面,以横批、眉子、腿子、风门组成,上下两端用莲花楹斗及荷叶墩安装。

夹门窗多用于居民,门在中间,两边砌墙,墙上安窗扇,都有木雕装饰。

1.1.3雕花栏杆

栏杆也是传统建筑的重要木构件,在楼层平台、回马廊、亭榭临边之际都有栏杆。除了安全防护功能外,栏杆还发挥着装饰功能,装饰纹样有龟纹云心、锦纹风轮、万字花心、荷叶卷草、富贵宝瓶、如意纹等。

短栏又称尺栏,装饰纹样有双环式、单环式、六方四联式、八块柴式,大多为几何纹样组合。

长栏含3~4个小单元图案,有灯景式、藤茎式、二仙传桃式、葵式、宫式等。

1.2内檐小木作装饰结构与艺术特色

内檐木雕装饰包括木隔断、罩、橱、博古架等,木雕装饰玲珑剔透,极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1.2.1碧纱橱,隔断墙

这些木构架的制作经过历史积累形成一整套做法,它们均有可以移动的特点,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调整空间布置,或者全部拆除。

碧纱橱的组成构件是隔扇,有6抹、5抹、4抹、2抹(落地明造)。扇心木雕有宫式、菱花心与棂条花心等种类,还有步步锦、龟背纹、冰裂纹等。

罩的种类很多,有落地罩、几腿罩、栏杆罩、炕罩等。落地罩的中心可以做成不同造型的门,如:园光罩正中心开正园门洞,旁处做冰裂纹。八角罩的门洞为八等边形,做万子回纹,其风格庄重大方,观赏性强。故宫西六宫体元殿内的硬木雕花落地罩,工艺精益求精,极其华贵,全部纹样为卷草纹与小动物纹,体现了木雕艺术的极高成就。

1.2.2板壁、太师壁、博古架

板壁是分隔室内空间的木板墙,大多置于进深的门问。为防止大面积木板变形还有的把木棂分成若干块,做成裙板绦环形式,施以绘画与雕刻。

太师壁多见于南方园林与公共建筑,是明堂后檐柱间的壁面装饰,形成视觉中心。

博古架既是装饰物件,又是陈设性家具。它的格架分割优美,比例多变,可称得上是文化品位高的陈设性装饰构件。

1.2.3天花、藻井

室内天花堪称装饰中的精华,明清时分为井口天花和海墁天花。

井口天花是高等级装修,由支条、天花板、帽梁组成,绘以团龙、翔龙、团鹤及花卉纹样。更高档次的天花板不做绘画而做木雕,如:故宫乐寿堂。

海墁天花俗称平天花,是用得最广泛的天花装饰手法。

1.3其他木雕装饰结构与艺术特色

传统建筑的其他部位,如:月梁、梁坊、柁墩、瓜柱与角背都不同程度地有木雕装饰。装饰纹样有荷叶、卷草、动植物等。功能不同的木构件,经过美化都具有装饰作用。

雀替的两面均有术雕,重要的建筑用龙纹,次要的建筑用卷革纹。牛腿表面积较大,供雕刻的地方很多,动物、植物、器物甚至人物都可以刻到牛腿上,装饰手法有浮雕、深雕、透雕等等,有的牛腿甚至是镂空的术雕工艺品。

2 木雕装饰内容与寓意

传统建筑装饰以三雕(术雕、砖雕、石雕)著称,而木雕艺术无论数量及质量都居首位。木雕经宋、元、明、清由简到繁的发展,至民国时逐步衰弱。

建筑构件上木雕的内容反映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是审美功能的体现,是传统文化价值的物化形式,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类别:

2.1审美

中华文明是5000年没有间断的文明,深深地渗透在民族意识和趣味爱好之中,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文化形态源自儒家的忠孝仁义,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神秘天国,成为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传统建筑木雕是人们在满足建筑的实用功能之后,追求精神满足的具体表现,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表现了崇尚永恒之美的审美观念。

2.2教化

传统建筑术雕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教化作用是明显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小说戏曲皆被赋予文化内涵,艺术纳入儒文化系统中,表现手法含蓄而不直白。如:二十四孝、和合二仙、连中三元、八仙过海、福禄寿喜分别表示孝道、仁和、进仕、吉祥之意。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2.3析福

传统建筑木雕中祈福内容占很大比例。如:求财、求子、求平安、求功名等,特点是含蓄委婉,常采取象征、谐音等手法。

2.3.1象征

龙、风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凤图案常见于规格较高的建筑。狮象征威严,麒麟象征吉祥,并蒂莲象征夫妻恩爱,梅兰竹菊象征气节,牡丹象征富贵,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象征品格坚贞。此外还有“榴开百子”、“松鹤延年”等等。

2.3.2谐音

鱼与“余”,荷与“和”,瓶与“平”,蝙与“福”,鹿与“禄”谐音,可以通过木雕来表达寓意。喜鹊与梅花组成“喜上眉梢”,枣与桂圆组成“早生贵子”,芙蓉谐音“富荣”,与牡丹组合为“荣华富贵”,蝙蝠与“福”、“富”谐音,其图案最为常见,寓意为“福从天降”,与鹿组合为“福禄双全”。

2.4风情

传统建筑木雕中有大量以反映乡土生活为题材的装饰雕刻,有渔樵耕牧、山水风光、琴棋书画、城廓田野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乡土生活的赞美。还有通过民间传说、戏曲情节,寓意勤劳善良、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2.5图案的模式化

木雕装饰常用的图案,随着年代的积淀、建筑形式和审美情趣的定型逐渐被概括提炼而模式化。如:竖琴、棋盘、画卷形成统一的格式图案,八仙的形象被简化为葫芦、花篮、宝剑等8件器物。

3 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在现代空间中的应用

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奇葩,其实用性和装饰性深得民众的喜爱,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传承和应用,是我们要探索的课题。

3.1木雕艺术进入现代居室

雕花板、格扇雕饰等艺术作品与现代居室空间融为一体。楼梯栏杆、壁挂、木隔断、窗帘盒、博古架都可以做术雕装饰。传统木雕装饰艺术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个性选择空间,可以体现民族文化品味。在现代居室里装饰传统木雕艺术,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风韵。

3.2木雕艺术进入公共场所

现在已有很多的宾馆饭店、车站礼堂等大型公共场所大量采用传统木雕艺术作为装饰,如:屏风、雕花板、门饰、回廊、画框等等,其装饰效果魅力十足。

在现在的公共场所,从天花板到空间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用木雕艺术来作装饰,能够产生传统艺术和现代装饰的和谐之美。

3.3木雕艺术进入新空间

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木雕艺术还会进入新的空间。人们呼唤着传统艺术的回归,期盼着木雕艺术在生活中更广泛地利用。这不仅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可割舍,更是经济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必然需求。传统艺术与现代装饰材料相结合,一定能创造出新的装饰天地。比如:不锈钢、荧光材料、塑胶材料等等,必将把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带向新的领域和空间。

4 结束语

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瑰宝,洋溢着中华技术与艺术璀璨纷繁的文化内涵。木雕装饰作为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传统装饰中相传已久,凝聚和积淀了世代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并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所继承,它还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审美观念,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和发展,对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及民俗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极点 重心 风与气

1.前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富起来了,习总书记提出名族复兴,文化复兴,文化自信,中国人开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开始重新认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新时代背景下,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放光芒,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在放光芒。“四书五经”中“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而《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孔子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易经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很多人简单的理解为算命的书。我们经常听到的五术,就是“山、医、命、相、卜”这五个学问就属于易经之中的术数,

风水知识属于“相”。在古时候叫堪舆学或者地理学,简单的理解就是给大地看“相”,通过分析自然界物质之间的阴阳五行及生克关系,寻找适合人们居住的环境,做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建筑风水学的发展

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科学,建筑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之一,是人类在长期的居住实践中积累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其知识的本质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根据自然发展变化规律,创造简单模型,研创简易图。《简易经》记载,“一雾水,二风水,三上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就是风水的原意。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所著述的《葬经》一书。葬也是藏的意思,《葬书》中说:"葬着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清人御史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这就是说,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可见风水之术在古代是一门关于“生气”的学问。而何为生气?《吕氏春秋-季春》曰:“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世界万物生长发育之源,是能够焕发生命活力的元气。风水始终把天、地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气”的来源,强调“感天地之气”。所以,在塑造人居环境时,传统建筑风水也重点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到现代,建筑风水知识已在其基础上发展为现代建筑风水学理论—即天文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地质水文学、环境学、生态学、建筑学、人体生命信息学、美学、伦理学、宗教、民俗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科学理论。随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传统的知识被现代科学所认证,人们对传统的风水理论也有了新的认知,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者均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现代风水理论。建筑风水学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灵魂,在中国建筑史上享有崇高地位。随着时代发展,建筑风水学由古代的朴素理论逐渐进入了系统化的现代阶段,融汇中外、现代与传统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更强的独特理论体系。如西方科学界在盛赞中国建筑风水学的同时,也在大力研究建筑风水学,在全球建筑科学界的努力下,西方人文科学也逐渐结合在现代风水理论之中。

3. 建筑的外形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即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而成。在平面群体组合方式上,古代建筑呈现出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封建伦理文化色彩浓厚,与中国人的崇中、从中、尊中的民族意识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及礼教制度密切相关。这种空间布局,也是区别于西方建筑的特征之一。在中国古代,不管是单体建筑还是单体组合建筑,其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用现在的数学语言表达就是都是规则图形。

现代建筑,由于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材料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原来的简单土木到现在材料的多种多样,受力性能也发生了变化,之前的都是小跨度机构,现在跨度可以几何倍数成长。在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现代现代建筑形式各样,百花齐放。这样就为用传统风水方法解决现代人的生活提出了心的课题。

4.给房屋找极点

给房屋找极点也叫立太极,通俗的讲就是找房屋的中心点,太极,在传统文化中认为是阴阳之母,是和谐之极限。“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图说》当阴阳无限趋近于无的时候,阴阳之间的演化,无限的趋近于阴阳的完美合一。用现代语言表示,房屋建筑的太极其实就是建筑的和谐,和谐代表阴阳处于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和谐具有不同强度的阶段性。万物之阴阳可分为不和谐、低度和谐、高度和谐、和谐的极限等不同阶段。所以,找极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房屋术数分析的第一步,不管是“八宅风水”“三元风水”“三合风水”还是其他风水流派,对立太极都相当重视,如果极点没有找准,后面怎么做都不会准确。

古时候的房子,前面已经阐述,外形都是规则图形,太极点比较好找,基本都是通过对折的形式来找中心点,本人通过采用现代几何方法很快就可以计算出来,并对古时候房屋极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极点并不是中心點,而是其几何重心。因为之前的房子没有图纸,现在验证风水时需要自己重新测量,测量时,应该按照一定比例准确绘制,切不可大概估算,以防止在使用罗盘确定座山朝向的时候发生误差,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如若采用现代激光技术,只要细心就可以达到精准无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中最常用的绘图软件AotoCAD完全可以满足精度要求,绘制已经不是问题了,而且可以通过软件自动找各种几何形状的重心。现代的房子,都是有图纸的,找重心就更简单了。

结束语

我国风水发展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从历代古建筑中不难看到风水学发展应用的痕迹。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天地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现代环境、空间、生态、心理等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的一些风水理论不谋而合,可见中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前已经对此有了认识,也通过自己的智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已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在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分析和总结,同时结合现代的科技技术手段,让它在新时代下再放光芒,更好的为人民的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其亨. 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08

【2】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04

【3】沈竹 清, 沈氏玄空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06

【4】胡京国 玄空风水学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2.10

【5】秦伦诗 风水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09

【6】杨筠松 地理点穴撼龙经 华龄出版社 ,2011.5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影壁作为传统建筑空间中的独特形态,承载着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内涵与价值。本文通过魏氏庄园影壁艺术基本特征的分析,阐述民居影壁艺术形态、色彩、空间中的人文精神,提出保护和传承影壁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魏氏庄园    影壁艺术    当代价值

影壁作为传统建筑空间中一种独特形态,承载着传统历史文化独特的内涵与价值。民居影壁无论是艺术造型、色彩表征,还是空间意象,都表现出独有的作用。唐宋以降,影壁在传统民居中被广泛应用,除实用价值以外,还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壁艺术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学上的概念,而是富有文化内涵、文化传承力、地域特色显著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一、影壁释义

影壁,民间俗称“影背墙”“迎门墙”。我国古代,影壁有多种称谓,如萧蔷、树、屏、塞门、罘罳等[1]。凡此种种,皆指设置在门内外特定位置的影壁,只是存在社会等级和所处位置的差异。《辞海》对影壁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墙壁上的浮雕;二是指正对大门起到遮蔽用作的照墙。

作为传统建筑空间中重要的单元或独立存在形态,影壁与屋宇、宅院、环境相辅相成,组合成一个有机建筑文化空间生态体系。影壁在物理功能上的作用主要是遮蔽、防卫、聚气、营造小生境,并且明确空间维度,界定空间秩序。在精神层面具有“意境栖留”的人文心性,表现为烘托宅院氛围,增强屋宇气度,传递出内敛含蓄的道德礼俗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象。影壁的形态与纹饰具有建筑学和人文学的双重意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魏氏庄园的建造环境及影壁的基本形态

1.魏氏庄园的人文历史环境。

魏氏庄园位于山东惠民县魏集镇魏集古村落,距黄河北岸十余里。惠民历史悠长、民风淳朴,地处齐鲁文化传播的核心区域,融汇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的特征。此地历代文化名流辈出,诸如孙武、展子虔、杜受田等。明清以降,魏集民间广泛流传着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惠民泥塑、惠民制鼓、手扎灯笼等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魏氏庄园建筑体系提供丰富的文化给养。

魏氏家族“耕读传家”的治家理念和“以义取利”“以德经商”的儒商精神,使之成为鲁西北一带的名门望族。魏氏庄园古建筑群落由树德堂、福寿堂、徙义堂三部分组成。树德堂城堡建于清光绪十六至十九年,建造者魏肇庆集官宦、地主、商人、文士于一身。庄园建筑由宫廷营造师设计,又体现在鲁西北、晋中地区和江南阁楼建筑的巧妙融合。城垣吸纳了宫城建筑的“雉垛”形态。魏氏庄园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集民居建筑文化、军事兵学文化、儒商文化、民俗文化、庄园文化等多元文化特征,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魏氏影壁的基本形态。

庄园三组建筑群中有6幢影壁,型态有两种:一字型和靠山型,皆以硬山式建筑为仿样。树德堂现有4幢影壁,分别是城堡外桥侧依墙影壁、城堡内迎门一字壁、客厅院东厢房南墙靠山壁及城墙碉堡上的圆形壁。

城堡外桥侧依墙影壁,下碱与台明石衔接,“壁顶”即当护栏墙,柱式边框起线,青砖砌成“十字锦”壁芯,素雅古朴,集装饰与实用于一体。

城堡内迎门相对“一字壁”,壁顶青瓦起脊,筒瓦密檐,挑出铺首瓦当,檐椽下置,排列有序。须弥座壁基,其下部台明石雕刻“朵云纹”;壁身“缠枝纹”岔角,壁心一尺二见方的“炕面子”(即大青砖)45度磨砖对缝干摆拼砌;壁芯盒子为高浮雕“花开富贵”图。此幢影壁应对城门内开阔的大院,体量高大、形态阔绰。

客厅院东厢房(私塾)南墙影壁为靠山影壁,与宅门相對,形成与门楼建筑空间的“共体关系”。影壁下碱与墙基互为一体,距地坪约0.50米;线纺子雕嵌一周208粒连珠串饰;“炕面子”一尺见方,45度斜拼干摆,青身素面、简洁大方;壁顶合瓦花脊,檩、椽、瓦当等构件与壁身形成疏密对比关系。

城墙碉堡上的圆形壁是一处极为罕见的特例。形制与一般“靠山影壁”并无多大区别。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巧妙地附嵌于圆形碉堡墙身,更具有视觉上的张力,冲破“壁框”的限定。在空间对位上,与城堡院内“花开富贵”一字壁又形成上下呼应、方圆匹配的关系。在心性上隐喻“以圆比天、以方喻地”“天地人和”的理想。

徙义堂大宅门内设一幢体型较高大的“一字壁”。壁顶筒瓦覆盖,砖椽托起挑檐,砖柱子边框内砖雕“线纺子”两道,其中一周“连珠”纹饰。“炕面子”斜角拼砌、壁芯盒子为浮雕“三多有象”浮雕。“三多有象”图为大象背驼桃子、佛手、石榴、葡萄、柿子,寓意幸福长寿、人丁兴旺、景象繁荣;下碱为须弥座、青石雕作。与“三多有象”影壁相仿的东院影壁,壁芯盒子雕饰有“蝠在眼前”图案,同样寓意着现实主义色彩。

三、魏氏庄园影壁的艺术特征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成为魏氏庄园影壁艺术的显性符号,也是庄园主人的文化心性表达。由于家族的社会地位、社会阅历与理想诉求,决定了庄园影壁艺术的文化特质。魏氏影壁艺术特色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地域特色的综合性。

一是突出鲁西北民居建筑艺术的典型性,将民间实用美术与技艺充分展现。二是兼具江南的秀雅精致、晋中的华丽丰满和鲁西北民间艺术的豪放舒展,融合多地壁雕艺术的特质。

2.内涵丰实,寓意深厚。

庄园影壁内容和形式上满足了主人对文化生活的审美需求。影壁内容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审美的寓意是由艺术化的主题纹饰和雕塑形式表达出来的,如“花开富贵”“三多有象”“蝠在眼前”等,表达了生活愿景的寓意。

3.雅俗共融、粉饰门第的文化心理。

“贵精不贵丽、朴素而典雅”是影壁建造的指导原则。宫廷营造师的设计理念、魏氏的裕富、风雅与民间艺术共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另外,“筑城堡、仓廪实”设计思想折射出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历史形态,同时反映出官、商、地主阶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的心性特征。为树立“富贵显赫”的社会形象,利用影壁巧妙地喻示“门当户对”的世俗,为子女联姻豪门、步入仕途垫石铺路。

四、魏氏影壁艺术形态、色彩、空间的人文精神

林语堂说,中国人在本性上是道家,文化上是儒家。魏氏家族因复杂的历史社会阅历和儒商的心性特征,使影壁艺术在形态、色彩与空间上具有多重性人文精神。

1.庄园影壁在形态上表现出“中规中矩”的“中和”之道,“方正”和“圆通”是其基本形态。“方正”的本意为“堂堂正正”。树德堂“迎门一字壁”位于前大院东西中轴线的中心位置上,“堂堂正正”的形态注入了“礼、义、信”的内核。“圆通”(圆形壁)形态寄予了主人“以智创业,以义取利,以德经商”[2]的儒商文化。

2.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魏氏家族以“正色”之“礼”,维系着他们的心灵德行和行为标准。影壁色彩的处理上丝毫没有僭越“青赤黄白黑”五色之“正”,反而以“见素抱朴”的自然“本色”演绎砖石影壁的“大美”之道。老庄的色彩观为“知白守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素淡—黑白之色“以柔为盛”被赋予视觉形象的观念象征,还原朴素之美。“黑+白”派生出“道”的一切色彩。道家色彩思想直接影响民居建筑的色彩价值趋向,并奠定“灰色系”在魏氏影壁艺术中的核心地位。

3.魏氏影壁在位置上的设定并非只是占有某一特定空间,实际上开启一个“有意味”的理想境域,起到“遮蔽—解蔽”二重性作用。表面上看,魏氏影壁在多个空间位置上与大门、院落之间的关系上属于物理层面的隐蔽化和秩序,具有组织空间、遮蔽视线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其空间组织路径:影壁(外)—宅门—影壁(内)—庭院—厅堂的有机组织,体现出庄园整体空间“遮—解”转换、互动通连的和谐关系。在文化层面影壁空间“解蔽”了伦理秩序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魏氏家族以影壁为伦理标识,将院落空间区分外院、内院和后院,视为“三纲五常”的外化存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为营建适宜人居的文化生态境域。“凡入门处,必有小曲,忌太直”“直来直往损人丁”。影壁空间位置的设定起到“曲则有情”的功用。符合老子“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的空间论。

另外,魏氏影壁空间位置、朝向的设定,是一种“有意味”的“真实空间”的存在。如“东厢房(私塾)南墙影壁”“它是把一种自由之境聚集在自身周围。此种自由之域允诺各个物以一种诗意的栖留,允诺在物中间的人以一种诗意的栖居”[3]。这一点映印了魏氏家族“书香门第承天地灵光”的理想境域。

影壁艺术形态、色彩的本真性存在于真实空间,这个“真实空间”其实就是生活空间、生活体验及情感驻留。影壁艺术内涵脱离了“真实空间”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影壁的人文精神回归到“真实空间”才能发挥其存在的艺术本性。

五、乡村影壁艺术的当代价值

村落中影壁的存在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范式。作为优秀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维系着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民间智慧。面对行将消失的“乡村记忆”,当代人有责任积极地保护和传承,并在新农村文化景观建设中发挥独有的魅力。这些价值可以在魏氏影壁中得到有益启迪。

1.影壁艺术是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

影壁不仅是建筑空间的构成形式,还是民间文化重要载体之一。一方面,汲取民间艺术创作智慧,融合皮影、剪纸、雕刻、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集民间技艺和创新思想于一体,是传承乡村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承载民俗文化、民间信仰和伦理价值,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内涵,表现出乡村社会憧憬美好生活的人文思想。

2.美化乡村文化生态环境。

影壁在物质形态上归属于乡村基础设施、生活空间环境建设等内容,同时属于“文化场域”的范畴。如同“二重性存在的真理”的“空间化”作用,是为实现乡村文化生态整體构建服务的。影壁的本质是营造和谐淳朴人文景观,美化乡村文化生态环境。这一“文化场域”内容包含农耕文化、孝善文化、乡贤文化、家风文化等文化生态要素,以此实现良好民风民俗教化功能。

3.发展乡村影壁文化产业。

乡村影壁具有物质和文化形态的双重属性,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影壁文化具有浓厚的市井、乡土气息,深受广大百姓喜爱,社会需求空间巨大。但当前这一古老建造技艺却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以往师徒相授的方式不仅使之发展缓慢,而且工艺流程复杂、耗时长,加之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即便各地相继出现以影壁设计制作为主的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依然无法满足乡村社会需求。究其原因,一是除乡村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外,尚未形成以市场化、创新驱动为主导的产业机制;二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尚未引起各级主管部门足够重视,缺乏相关保护性发展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三是缺乏创新模式的专门人才培育机制。

面对乡村文化产品的广泛需求,传统影壁首先要实施技艺创新。要从优秀传统技艺“基因库”中汲取智慧,将民间传统“工匠精神”与当代高新技术相结合,以适应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需求。其次,要适应新时代乡村人文精神的需求。用传统的影壁形式演绎当代先进文化和审美价值的主题。结合乡土特色、地域特色,丰富“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满足人们追忆“乡愁”的需求。再次,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民俗特色,发展乡村影壁文化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新旧动能转换的一种方式,创新产业模式,发展新产能,提高乡民收入,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总之,乡村影壁艺术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它的发展要紧随时代节奏和当代审美价值取向,从内容与形式上寻找适合影壁艺术发展的方向。“一影一风景、一壁一世界”,影壁艺术作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可以赋予平实无华的村容村貌以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一种“文化场域”可以使传统聚落“扮靓美丽乡居、永驻乡愁记忆”,营造出诗意的栖居地。

参考文献:

[1]荣斌.影壁考[J].东南文化,1988(Z1):107-108.

[2]张建国.魏氏庄园文化的奥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08):07.

[3]赖贤宗.论《艺术与空间》的造型艺术美学及其对老庄思想的发挥[J].兰州学刊,2015(01):07.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上的需求,还满足了人们精神的寄托,满足人们对美的欣赏。特别是在经济、文化、政治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建筑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建筑自身最具实质性的内容,就是材料和建筑工艺。传统建筑材料维系着人们的历史情节,在延续建筑文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再生将大力的推动建筑和建筑文化的发展。传统建筑材料的特点是传统、经典、自然、亲切,在建筑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传统建筑所散发的魅力值得现代的建筑师们去挖掘与丰富。

【关键词】传统建筑材料;现代建筑;创新理念;创新领域

引言:建筑承载并且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物的主要元素,不同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属性,它们为人类的创作提供了广阔前景。材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在材料自身的自然属性上又加上了社会属性,人们对建筑材料的依赖,不仅在物质上,还有在精神上的依赖。那么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探究。

一、简述传统建筑材料

1.1历史背景

建筑是城市肌理和文脉的片段痕迹,它具有社会属性。传统材料记录了建筑的历史,它自身带着文脉的认同感、在某种程度上留下印记,带来影响和心理暗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传统材料的亲切、自然,是最直接的对传统的认同。

1.2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发展迅速。传统的建筑材料在现代技术的熏陶下,在发生了很大的改革,在新的理念、工艺的推动下,传统建筑材料被给予了新的含义,它的表现手法也极大的扩张了。传统建筑材料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使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扩展与丰富,使美学质量得到了提高,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当代建筑师们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把现代地域的建筑融入地方情感的建筑材料,同时再独具特色的和现代技术相融合,显示出对传统建筑材料、技术的延续性。这种现代建筑融入传统建筑材料不仅体现了对当地人文自然的尊重,也体现出对人的关怀。让人们既感受到强烈的现代化气息,也体会到建筑传统文化的存在。

1.3研究传统建筑材料的意义和内涵

所谓传统建筑材料是指传统土木建筑结构所有材料的总称。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沙石、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等。以下我们将以木、石头、砖、竹子这些典型的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进行实例的介绍。本文采用比较、分类的分析方法,对现代建筑师们采用传统建筑材料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简述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下,所体现的建筑魅力,使传统建筑材料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二、传统建筑材料的新理念

在政治、文化、经济多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和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会交织在一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当地的传统建筑材料,为了更好的发展与生存,我们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对于外来的信息与资源要积极吸收。对与现代地域性的建筑既要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材料,又要同传统技术材料相结合,实现创新运用,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目前高新技术工艺的发展,为传统建筑材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2.1传统建筑材料同当代新材料的结合

传统建筑材料的存在方式不仅是单一的材料,通过和当代新材料的结合,赋予传统建筑材料艺术的气息。根据传统材料的不同特性和新型材料相互结合,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给现代建筑带来强烈的传统艺术情感,同时也弥补了传统材料的不足。

在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下,钢节点的采用很好的弥补了木质结构的强度弱的问题,而当代把钢木结合起来作为新的建筑材料,也成为了当代木构的主要特征。如Tarnow小礼拜堂,它位于波兰中部维斯瓦河岸边一个小村庄里,由私人投资修建(这在波兰来说非常罕见)。该教堂是作为地方社区一个冥想和祷告的地方而建,完全由木材搭建,除了有一堵玻璃墙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窗户,这堵玻璃幕墙是祭坛的背景,在教堂内部,你可以通过遥望河流和遥远的地平线达到安宁。木构件通过井字状的钢节点把竖向设计得非常精致、巧妙的支撑构件和斜方向的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就好像木构件只是简单的靠在一起一样,同时和木柱周围的数目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非常轻盈、迷人。这些新旧材料相互交织在一起,是时间和历史划过的印记,是新旧时代变换的象征,象征着勃勃生机。

2.2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新技术相结合

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虽然使得各种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但是同时也推动的传统建筑材料的进化。每一次的技术改革,都使得建筑形式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与结合,使二者又撞击出了新的灿烂的火花。新技术与传统材料的结合,赋予了传统建筑材料新的生命,使得传统建筑材料的性能得到了改善,使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领域更加广泛,传统材料不再是传统文化的符号,更是现代建筑塑造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传统建筑材料和新技术的结合,赋予了传统材料的节能塔形,这是传统材料的延续与发展的体现。在芝贝欧文华中心设计中,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对当地的棚屋的建造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从中提取出了\"编制\"这一构筑模式,他把封闭的屋顶面向天空敞开,把外侧的木肋弯曲向上延伸收束,高低起伏变化,并且获得了较抽象的\"容器\"意向图。它的外形是由计算出的流体力学模拟气流空洞试验决定的,同时达到了自然通风和减少风载荷的目的。最经典的是,有木条编制成的贝壳状的棚屋,依据不同的风速和方向,通过调节百叶和不同方向百叶的配合来控制室内的气流,从而实现完全被动式的自然通风。并且每当有风从百叶的缝隙吹过的时候,都会响起美妙的音符,这是传统材料同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从而实现现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2.3傳统建筑材料与新加工工艺结合

材料自身不是永不改变的,传统材料自身只有经过进化、改革、变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新型的加工工艺让传统的建筑材料的质感、重量等性能发生变化,使得传统建筑材料的色彩、色泽、光泽、文理,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在当代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

著名建筑师阿道夫·鲁斯,把各式各样的石材运用现代机械经过切割、加工形成面纱的感觉。使其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具自由行和轻薄感。密斯·凡德罗在巴塞罗那展览馆中见证了薄石表面的可能性。他那介于真实表面和反射表面之间的空间(水池、抛光玛瑙石、大理石、浮动的玻璃和层层叠叠的石灰石隔板),给人以梦幻般的室内空间。同时密斯采用石结构在光、反射和强表面之间,在玻璃的透明性和石板的不透明性之间各种变换。在密斯的作品中石材的颜色和比例都给人呈现出迷人的感觉。石材的使用使建筑自身增加了不少的色彩,令人更加着迷。

结论:建筑材料的使用体现了建筑师的个性追求,现代建筑师的思想多元化,技术手段多种多样。建筑师的构想方法、造型手法以及对工艺、材料的喜好都直接反映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中。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要与当代城市的形象、文化、内涵想适应,将传统建筑材料运用到环境的创作当中,使当代建筑更具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使建筑的塑造不仅仅是人类肉体的庇护所,也是人类灵魂的归宿。

参考文献:

[1]陈林. 闽南红砖厝传统建筑材料艺术表现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2]王淼. 传统建筑技术在现代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06.

[3]李宇. 建筑的材料表现力[D].同济大学,2007.

[4]姚侃. 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运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7.

[5]彭艺. 湘中传统建筑\"被动式技术\"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建筑装修论文下一篇:建筑中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