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下的体育论文范文

2023-10-24

体育课程下的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大体育”教学观下的体育课堂教学, 有利于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激发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使学生在自主学练的过程中, 树立正确的体育与健康意识, 掌握体育锻炼方法,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1“大体育”教学观需要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大体育”教学观首先要从全面培养学生, 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 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光是免于疾病和衰弱, 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 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 才能实现自身“健康”, 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2“大体育”教学观需要树立整体意识, 发挥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体育教学自身的存在、发展和培养人的过程是不可孤立的, 体育同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 它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属性, 体现了体育与其他学科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 就要充分认识这一整体性, 必须站在教育整体高度上来研究和教材, 分析学生和开展教学活动。否则, 不但会制约教学的效果, 甚至有可能使我们误入片面施教和主观失误的歧途。只有加强体育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做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共同发展, 做到让体育为各学科服务, 让各学科为体育服务, 才会使体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挖掘体育教学的潜在魅力, 开辟体育教学的新格局, 在教学中, 我们应多设计和开展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练习活动, 如大家所熟悉的游戏活动之一——美化我们的校园。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 学生必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 这样, 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并且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从而充分发挥了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3“大体育”教学观需要遵循科学规律, 建立“大体育”教学观的方法体系

“大体育”教学观也应体现在方法上, 在过去的实践与研究中, 笔者积累了较多的科学方法, 这些方法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在研究这些方法时, 笔者一般只是孤立地去进行,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不可能单纯地利用某一方法来开展全过程的教学, 无论这种方法有多前卫, 就像我们不能只用筷子而不用碗来吃饭一样, 最终是无法解决体育教学的“温饱需要”的。因此,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强科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又要把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来研究和论证, 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和方法体系。此外, 根据不同的情况, 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体系, 使这些科学的方法根据我们的需要, 产生“化合效应”, 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工作。

4“大体育”教学观需要强化“内外”结合, 拓展体育教学的“时空”

“大体育”教学观还应体现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一堂较为成功的体育课, 我们可以教会学生一些技术动作, 并能组织和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并提高动作技术, 当然还会使学生得品质的锻炼和情操的陶冶。但要使学生的技能、体质和健康水平马上得到提高, 是不可能的。体育的精神贵在一个“恒”, 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 不懈的追求, 才能真正享受体育所带来的益处和乐趣。“课内外结合, 拓展体育的教学时空”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延伸的必要途径。因而, 笔者认为:我们的“下课”不应是结束, 不应是放弃, 而应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只有这样, 我们有限的体育课才得以拓展。怎么办呢?唯有走与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家庭相结合的道路, 使体育课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课外, 延续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我们必须结合社会、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 更重要的是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迎合学生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需要, 这是使“体育”跟随学生走向课外, 走向社会, 走向家庭的动力之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生、分析学生, 认真研究教材、改进教材, 提高体育教学的生命力。此外, 还应建立学校与家庭, 学校与社会,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及时了解学生各个时期的动态, 解决学生在各个时期遇到的困难, 引导他们走健康发展的体育之路,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使课内开的“花”, 在课外继续汲取丰富的营养, 结出丰硕的“果实”。

总之,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大体育”教学观, 不仅增强了师生情感交融, 发挥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调节了教学关系和相互作用, 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还加强了学生与情境的交互影响, 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实践能力都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在实际教学当中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要想使体育教学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 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 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解放我们的头脑, 高瞻远瞩, 树立“大体育”教学观, 从而开辟体育教学的新途径。本文笔者依据自身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教学实践, 对新课程下的初中“大体育”教学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大体育”教学观

参考文献

[1] 徐武汉.反思能力: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必备素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0) .

[2] 李洋洋, 王晓春.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职业能力认同情况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26.

[3] 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体育课程下的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当前,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体育课程开发应用, 多数局限于体育理论教学层面, 对如何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 仍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依据现代网络技术教学应用的研究成果, 从体育教学实践的客观要求出发, 提出基于网络环境下体育课程开发的方法与策略, 旨在探寻体育课程实施的新方式和新手段, 使之成为富有分析处理功能、学生能够自主参与控制教学活动进展的课程, 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奠定体育终身的发展基础。

1 网络环境下体育课程开发的依据

1.1 时代、社会和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最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 在高校各课程中已经普遍应用。然而体育课程因教学实施的特殊性要求, 却徘徊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上, 已经不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客观需要, 只有以先进的课程模式和手段, 才能紧跟上高校学科发展的步伐,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 学会健康运动,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体育的能力。

1.2 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体育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1.2.1 奥苏贝尔教学理论是网络环境下体育课程内容优化的理论基础

奥苏贝尔认为, “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如果学生的学习要有价值的话, 应尽可能地有意义, 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 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 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没有与当前新学习内容相似的原有观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曾明确指出, 高校体育课程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 注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 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因此将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摒弃传统的以专项技能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模式, 成为高校体育新课程内容设计的必然要求。

1.2.2 建构主义是网络环境下体育课程开发以学生中心教学结构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 (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 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 而且学生之间也相互协作和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 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这正是网络环境下体育课程开发的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以上分析表明, 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在体育课程开发中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两种理论的有机结合, 才能科学开发网络环境下的体育课程, 设计适合高校学生的体育网络课件, 这充分体现了这两种理论对体育课程开发的指导价值。

1.2.3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的高校校园网络为体育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力保证

高校比较健全的网络设施, 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队伍, 为高校体育课程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保证。体育课程在服务器运行上, 以课件网页形式作为教学实施的手段和方式, 学生通过浏览器访问, 根据其自身的学习水平, 选择有意义而又感兴趣的学习, 同时, 智能化体育网络课件提供的友好的界面, 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化学习设计, 实现双向互动, 使教学趋真实化, 提升了学习者的地位,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网络环境下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2.1 以促进学生学习和运动为根本原则

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 体育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因此, 体育课程开发必须根据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文化层次较高的优势, 充分分析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运动锻炼的需求, 把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运动作为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

2.2 突出体育课程的特点

体育课程特点在于它的运动性和实践性。体育教学活动, 无论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 最终轨迹在身体运动实践, 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 它必须有多样化的实施手段, 既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 又要有动作录象、动画和动作分析等视频资料, 也要有相应的师生交互环节, 只有这样, 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 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实现自主的运动实践活动。

2.3 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地整合体育课程, 使之成为能够体现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势的网络课程。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课程内容及其编制关注的是学生及其学习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用技术手段创设学生能够自主运动学习的环境条件。

3 网络环境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发策略

3.1 课程学习模式灵活化

网络环境下体育课程学习, 将打破传统体育以“讲解—示范—模拟练习”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运用网络交互平台所支持的协作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以及个别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 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中图像和动画的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闪烁、色彩变化等, 配以同步解说手段, 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的技术动作细节, 随时随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提高了课程学习的效果。

3.2 教学设计系统化

网络环境下体育课程开发设计工作, 不是书本内容、传统课程的搬家, 或者仅仅是传统课程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 而是运用学校体育学、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 分析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 进行系统化设计的过程, 其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的主要之处, 是课程学习内容的划分、教学媒体素材的选取和设计、超链接和提示信息的设计等。

3.2.1 课程学习内容的划分

网络环境下的体育课程是由许多网页 (WEB页面) 组合在一起的, 它依据教学的目标要求或者学习内容的性质, 将学习内容划分成一个个的WEB页面。

3.2.2 教学媒体素材的选取和设计

教学媒体素材是指用于传递教学信息的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录像等内容, 其选取必须紧扣教学大纲,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生个体差异, 考虑学生的兴趣、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所学内容将涉及的相关知识和运动技能等, 体现针对性和层次性, 在此基础上, 设计和构思为表达运动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各种素材, 如在哪里使用文本、图像、声音和动画等, 努力使课程上的每一个媒体素材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当然, 教学媒体素材作为学生直接的和主要的学习途径, 一定要丰富, 必须充分提供有用的相关信息, 对问题解释和动作的演示要非常具体和详细, 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

3.2.3 超链接和提示信息的设计

超链接是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 它将学习内容按照人脑的联想方式非线性地组织起来, 有利于学习者进行理解和记忆。超链接的设计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好体育课程的组织结构, 使之条理清楚、结构严谨。除章节目录内容设计超链接之外, 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或图片也可设计为超链接, 同时在超链接对象上还可以设计提示信息。这样, 当鼠标移动到超链接对象上时, 能够显示提示信息的内容。

3.3 课程学习交互化

交互化是网络环境下体育课程设计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交互便成了学生有效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 交互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体现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育课程开发要考虑的交互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1) 导航功能的设计。这是实现高效交互的一种重要手段, 学生通过按钮、超链接等交互元素选择内容和查询信息, 避免在学习中迷失方向。

(2) 交互的动画演示。把教师要表达的问题以及学生可能面临的学习问题, 设计成交互动画, 对学生学习和领悟动作有积极的意义。

(3) 反馈设计。体育课程的学习最显著的特点, 在于通过在运动场地上的具体的运动实践, 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运动, 它是体育课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所以, 高校体育课程开发要充分考虑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设计,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遇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 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机会, 对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总结和改进学习方法更有积极的意义。

(4) 在线交流。目前交流的常用工具有聊天室、博客、BBS方式, 通过这些交互平台,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发布在网上, 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 然后各取所长, 有助于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实现资源共享。

3.4 表现形式web化

根据网络环境下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用网页即web方式作为课程表现的形式。web方式具有超链接功能, 可以使学生实现多种方式探究和学习, 又基于其实现的认知灵活性, 能够最大程度地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别化学习。

4 结语与展望

网络环境下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策略是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 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中, 使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 让学生在与自我、与同学、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 充分体验体育学习的乐趣。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 不仅有力促进了新型体育课程模式的转变, 也十分有利于奠定终生体育发展的基础, 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网络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化, 以及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体育课程网络化必将迎来它的高速发展时代。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 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本文重点研究了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的依据和原则, 阐述了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策略。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开发有利于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策略,交互

参考文献

[1] 陈金龙.现代远程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9.

[2] 李康.网络教学模式构成要素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 2003, 3.

[3] 陈阿旗.高等院校网络体育教室建设探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9.

[4] 张治库.网络化教育时代的观念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 2001, 4.

体育课程下的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已深入推行多年,并以方兴未艾之势指导中学篮球教学。目前,中学体育教学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已取得不少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本文将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体参与模式、终身体育思想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这四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篮球教学 探讨

在体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背景下,中学篮球教学更加体现人文关怀,贴近学生实际,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要求的体现。篮球作为普及较广的体育运动之一,更应发动全体师生的力量探索教学方式和内容,改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篮球教学成为一线篮球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新课改的实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中学生的篮球兴趣的关键就是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学篮球教学也如此。如何提高篮球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1.展示魅力法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各种激烈的NBA篮球比赛画面或者视频片段,让学生在专业篮球运动员们运动气氛的感染下,对篮球运动逐渐产生兴趣,并体会到体育道德与篮球活动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竞争观念提高学生的篮球学习欲望。

2.艺术激励法

教师注重语言、手势和动作方面的艺术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例如,在投篮示范动作上,标准而优美的篮球动作能够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运用合理的练习方法和手段,可以让学生在篮球课堂中获得乐趣,进而产生较高的学习意识。

二 利用主体参与模式丰富中学篮球课堂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传统的“拴羊式”教学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才是必经之路。中学篮球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主动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进程,做好思想的引导与教学工作。鉴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差异性教学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并找到合适学习方法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差异性的特点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形式。

2.建立良好的篮球教学环境

学生在良好的篮球教学环境中会产生运动欲望,所以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可以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得到激发。比如团体投篮比赛、投篮接力等等,学生在競赛形式中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可以把学生个人与集体联系在一起,有效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参与性和教学实效性上得到提高,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体育精神。

三 重视终身体育的道德教育

终身体育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意志品质、个性发展、锻炼习惯的培养与教育,要求转变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现状。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意识相对淡漠,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完全的凸显出来,明显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针对此,学校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体育道德教育。(1)重视篮球教育的长期性,拓宽篮球教学的内容,增加学校篮球器材的更新与补充,为重视终身体育教育做足准备。(2)还要落实中学篮球课堂的道德教育,积极宣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赛出风格,赛出有益”等体育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体育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理解。(3)教师还需要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在浓厚的道德氛围中进行体育学习。

四 坚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丰富多彩的课外练习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对篮球的喜爱之情,实际教学中,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认可。实践证明,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结合起来,学生在拥有了相互配合、齐头并进的经历之后,便能在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的有机结合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因此,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对于篮球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要想让学生充分消化大量的练习,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于课外体育。这就要求教师在重视课堂技术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固定的器材和场地,抓紧学生的课外练习。

总之,篮球运动作为普及较广的运动,既简单又实用,而且兼顾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五方面的内容,最适合在中学开展。在新课标背景下的篮球教学实践中,以吸引学生对篮球学习产生兴趣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篮球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宏亮.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篮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搏击(体育论坛),2012(11)

[2]施卫国.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3)

[3]陈永英、杨绅.初中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1(3)

〔责任编辑:高照〕

体育课程下的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体育教学评价教育就是对体育学习者在接受评价前,所进行的关于评价系统的认知、方法、态度与情感方面的指导活动。研究从体育教学评价发展的“钟摆现象”、实然与应然的反思中揭示体育教学评价教育的内涵,涉及体育教学评价的本体、价值与目的、方法等教育内容。期望为吸引学生体育课程参与及提升教学效能另辟蹊径。

关键词

体育教学评价教育 实然与应然 教育内涵 教学环境

美国最佳教师雷夫在谈“如何对待学生成绩”及“为什么学习”等教育问题时曾说:“我会告诉学生不是为考试而学,学习的东西终身受用。考不好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的变化,不会因为考不好而下地狱,你们的妈妈和我依然爱你们。”这样的回答与我们在教学评价中“考不好不许出去,考不好会挂科,拿不到奖学金,甚至影响未来的生活……”等言语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在教学评价教育上的误导。而这种反差与误导会造成学习者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对于体育课程而言,当广大教师为强化学生课程参与兴趣竭尽所能时,当前教育评价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却背道而驰。面对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局面,体育教学评价教育将大有可为。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现实反思

1.体育学习评价发展中的“钟摆现象”

李卫东教授在《体育学刊》发表“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钟摆现象分析”[1]一文,提及我国体育学习评价发展存在以下现象:(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当体育学习评价改革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时,社会本位价值突出。当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时,则个体本位价值突出。(2)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当体育学习评价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时,科学主义倾向明显;当运动关注学习者态度、情意与合作表现时,人文评价价值明显。(3)体系单一与多元,上世纪50年代体育评价内容强调以体能、技能和身体素质等量化、终结性和绝对性评价。2011年课改则倡导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的多元化。(4)模仿与本土化改造,从上世纪50年代我国体育评价模仿前苏联体育锻炼标准,再到2001、2011年实施多元评价体系,我国体育学习评价经历模仿——本土化——模仿循环道路。“钟摆现象”催促我国体育评价改革不断在演变、纠偏、寻度中前行,是体育学习评价中的基本规律。理想评价与现实间的差距,是我们“过于强调”“矫枉过正”偏离轨道使然,评价改革是在不断地、积极寻求折中方式来实现不同价值取向的整合。

2.体育教学评价的“实然”与“应然”

教学评价的“实然”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学习变化状态及时地、准确地反馈给他们,为他们改善学习状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目前体育课程评价并没有呈现体育教学评价选拨、甄别、发展、激励的目的,对学生成长、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师生关系的维护等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从教学评价结构四要素“为什么评”、“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即可窥视今天体育教学评价中的诸多问题。(1)教师评价是唯一评价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其功利性、缺乏客观性和可靠性在实际教学评价中鲜有使用,仅存在于教学大纲的条目而已。虽然各校均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但作用却只体现在衡量教师的奖金、课时费多少的概念上,教师只需通过“考试易过”或“给学生一个满意的高分”即可收获好评。教师自身对学生这种依据“课程通过难易程度”、“分数高低”的评教标准也深有意见。在中国这种权威式的教育下,受教者本着“尊重权威”、“和平共处”的思想行驶非权力对等式的评教权力。(2)从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来看,影响教学评价的因素有:客观因素(技能水平、课程参与及态度)、主观因素(师生关系、学生品行与形象)、环境因素(社会关系、家庭与父母的影响)等。调查发现,多数教师秉持“太过客观难免伤害弱势群体的情感,过分主观又会造成不够公平、公正的印象”这样的评价思想。对学生评价主要考虑因素依次为技能水平、参与情形与态度、师生关系、学生形象(教师印象)。部分教师坦言师生关系和参与态度因素有时候会超越学生技能表现。教师全部采用以量化技能测试为主的评价方式,85.7%的教师会考虑学生出勤(参与)和态度因素,对待运动弱势的学生,会考虑依据学生态度和参与情形会适当调整分数。仅有2.54%教师会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并以此作为评分准则。

二、教师是责任的主体

1.课程价值取向选择的单一引起教学评价的偏离

教师课程价值取向是对课程发展目标的一种选择、信念或态度。会受到社会价值体系和个人价值观两个远端因素,及个人与情境两个近端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包含教师教育背景、教学经验、性别和职称等因素;情境因素则包括学习者、教材内容、社会与环境四个要素。课程价值取向会影响教师课程目标的选择、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学者Jewett在其著作《体育课程设计》一书中,介绍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包括学科精熟、学习历程、自我实现、社会重建与生态整合等五种价值取向(如下图)。学科精熟取向,以学科内容为优先考量,教师期望学生表现精熟技巧和规范动作;自我实现取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社会重建取向,以社会需求为优先;学习历程,兼顾学科与学习者;生态整合取向,则试图平衡学科、学习者与社会需求参与者之需求,属于一种理想型的课程价值取向。每一种价值取向主张优先顺序是对体育教学评价思想的反映,每个教师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其教学评价的内容与侧重点有所差异。教育目标应是综合各种取向、强化学习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的多功能共同发展。

2.教学环境营造的疏忽

面对“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体育课正削减学生的参与兴趣”这种尴尬两难的境地,体育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环境者亦应有所反思,我们所创造的上课情境更多视为一种所谓表现或自我涉入取向气氛为主的教学环境,强调同学间的社会性竞争与相互比较。在此类型情境下学习,学生会有较低的动机水平、归因失败和缺乏能力。在此教学情境中,学生会倾向产生较大的满足感,增加自我的内在动机,会产生较高程度的自我能力知觉。面对更高难度工作时,会更加坚持,对体育课具有较高的正面态度。体育的本源是游戏,而游戏是自愿的行为,是自由的表现,追求的是自然、自发的竞争性。这种竞争是个人成长和体育发展的良性竞争,更多是来自自我评价的结果,虽然自我评价中也存有优劣之分,但没有同伴攀比压力,没有划线式的,可能带有“嘲讽”、“被轻视”的自卑感和害怕心理。当人为附加体育学习的标准及考制,便赋予被迫性的竞争,无形中造成学生心理上“不敢弱后”的压力和“划分等级”的心理束缚,严重伤害学生的身体自尊。这时候学生很难对体育教学存有好感和积极性,表现在情绪和行为上就是“厌恶”、“不情愿”、“抵触”。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就是最直接的“表白”,而这也违背了体育的本质。

三、体育教学评价教育的内涵

1.体育教学评价教育的概念

在评价改革尚不能扭转乾坤之时,体育评价教育就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彰显人性关怀、让体育回归自然的康庄大道。何为教学评价教育?所谓教学评价教育是指教育者基于教学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关于教学评价的相应教育,从而达到增强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具体说来,教学评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全面了解教学评价的知识教育、积极应对教学评价的态度教育和正确使用教学评价的方法教育等。良好的教学评价教育有助于发挥教学评价的正能量,消除教学评价的负效应,将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2]。体育教学评价教育就是为体育学习者接受评价前,所进行的关于评价系统的认知、方法、态度与情感上指导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消除评价的负面影响,让学习者形成良好、正确的教学效果评价的态度(知轻重),掌握评价的方法,以激发学习者参与热情,还体育之本貌。

2.体育教学评价教育的时机、原则与内容

(1)教育的时机

教学评价教育的时机不是在授课前与评价前,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是学生会比较关注课程评价方式,若放在评价前,学生会一直纠缠此事询问任课教师,造成不必要的沟通障碍;二是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好的成就,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知晓评价内容,会增加学习者学习认知和课后练习的机会;三是便于学生掌握教材重点和师生共同商讨制定评价准则。教师要以清楚及明确的解释方式,让学生清楚了解教师所期望的课程学习目标,以及所选择的活动对学生的意义,并阐明练习活动的单元目标,让学生关注个人进步及努力方向的自我评量。

(2)教育的原则

①适度原则。教育的尺度既要缓解评价所带来的压力,又不能削弱课程的重要程度。

②共同参与原则。教学评价教育的目的是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教学评价里的弊端,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学生有权提出自己的意见。

③正面教育原则。教学评价教育多以正面鼓励性,慎用批评性,鼓励学生评价中以取得好成就为荣,而非以挂科等言语予以威胁。

(3)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主要涉及体育教学评价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即教学评价的本体、价值与目的等教育问题。

①态度教育。教学评价意图之一在于为了教学工作的改善,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和发展自我,而不是为分类划等、奖优罚劣。体育教学评价的对象是体育教和学的过程与结果,而非对学习者个人价值的判断。体育教学中因学生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兴趣爱好等先天差异,有的学生无师自通,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无论如何努力,运动成绩终不能及格。因此体育作为评奖学金、升学等形式的门槛是不恰当的,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体育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对身体自尊的自我保护心理,注意体育教学评价的负面影响。应始终抱有对教学评价的批判与反思,如评价信息是否反映教学的价值?评价的手段、方法和工具是否符合科学的要求等。

②方法教育。教师采用人性化评价方法,评价的方法要公平、公正、公开。可采取教学评价分段制,学生能及时与教学评价结果对照,可以发现自己的差距,使学生有努力赶超和纠正的机会,更多了解自己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基础。

教师向学生阐明评价的手段与获得好评的方法。针对学生表现给予个人化回馈,避免比较回馈(同学间、班级间),强调努力与进步为主形成性评价,鼓励个人对课程的贡献。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制定,对于他们的体育成绩如何评分能表达意见,以及评分的比重等。

③容许过错教育。教师提醒学生体育教学中个体差异性较大,要学会良性和恰当的比较,关注自身比较,抱有“不是最好,却是唯一”的合理自信。教育学生练习过程中犯错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提供学生纠错或补考的机会,给予学生宽泛、区间式的评量时间,由学生自行决定何时准备好再进行评量。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钟摆现象”分析[J].体育学刊,2014(2).

[2] 李如密.教学评价教育:大有可为的教育评价新课题[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卷首语.

[3] 解永红.浅谈“鼓励”强化、调节”功能在教学中的运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

[4] 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特回答中国教师的16个困惑,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9c2d890101f23n.html

[5] 佟铸,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J].体育学刊,2003(3).

[6] 刘惠芳.从美日两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看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2).

[7] Jewett,A.E.;Bain,LL.&Ennis,C.D.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1995(2nd ed.).

[8] 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教育性视角解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9] 刘盈君,林琮智.多元智能理论介绍及其在体育教学之应用[J].屏东教大体育,10.

[10] 姚蕾,闻勇.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

[作者:张朋(1982-),男,山东寿光人,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体育课程下的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推动了高中体育教学的进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体育在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作为体育教学基础的田径项目广泛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欢迎。本文主要对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进行探索,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入,促进体育运动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田径教学

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在培养知识型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年,也对教学水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与其他高中教学课程的改革相比,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由于受传统教育与高考压力的双重影响,仍然没有受到很大重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项目是教学的基础,对于锻炼学生的体能与身体协调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体育改革的滞后性使得田径项目丧失了该有的生命力,因此加快对新课改背景下田径教学新思路、新方式的探索对促使体育教学焕发新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高中田径教学要实现新课改下竞技体育与趣味性体育的结合,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逐步减少以竞技为目的的田径教学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放在首位,以新颖有趣的田径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体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在进行田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向他们提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而不只是单纯的掌握田径运动技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學生可以全面理解体育教学的价值,更好地理解健康含义,并且借助田径运动的发展自己的个性,有效提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努力提高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水平

体育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体育教师。要想胜任本职工作,体育教师就必须精通本专业知识,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体育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外,还应熟悉掌握与体育学科紧密联系的学科体系,不断在体育领域中渗透其他学科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即使场地器材和设备条件不充裕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完成体育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在体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体育教师要注意在加强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能力,从而赢得社会、学校及学生家长的认可,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另外,体育教师要增强职业自信心,这是体育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从学校角度讲,一些限制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的不合理规定应适时废除,学校应当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激起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育教学中,为田径体育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三、优化组织形式,增加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

传统枯燥的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解动作要领,导致领悟能力不同的学生获得的效果差异很大。但事实上,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是一门非常适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程。体育课堂可以通过穿插多样的课堂游戏,将技术动作巧妙地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游戏中进行练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

此外,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内容标准规定比较宽松,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增加多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就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及学习目标进行选择。在内容的设计中,除考虑学生兴趣外,还应考虑到该项目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及终身体育来锻炼,如在田径教学内容中可以添加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和户外定向运动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加大对普通学校的硬件投资力度,改善田径教学环境

当地政府和学校应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适度的财力及物力方面的支持,采取得力的管理措施,提供后勤保障等,切实解决目前体育教师教学、学生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局限等实际困难。学校在招收田径尖子生时,可以放宽对合格学科学习方面的限制,以选拔更有实力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田径教学环境。

五、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也应与其他学科并驾齐驱,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与时俱进,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而作为决定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高中体育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职业自信心,不断以创新的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设定有趣新颖的教学课程,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谈立斌.高中体育田经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2,(11): 22-23

[2]黄龙嘎.柳州市高中田径教学现状调查及建议[J]. 广西教育, 2013,(6):9

体育课程下的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即使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象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可以帮助我们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世界各国的和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景观亮点、美丽动感的画面等都可以通过投影、电视录像、课件制作等生动有趣地展现给同学们,让他们坐在教室能看到世界,了解世界。另外,一些常规教学中的难点,可以通过“Flash”简化它的难度,让学生深入浅出。如世界地理中的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对于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学生由平时的生活容易理解;但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学生由于立体感差,很难建立多维的空间,教学难点难以突破。如果采用“Flash”教学,通过立体的旋转画面学生观看以后经过思考很快就明白了。

二、传统板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虽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传统教学仍不容忽视,因为学生是情感的个体,他佩服的是老师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襟以及驾御和使用教材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技巧。上课讲地理知识能迅速、漂亮地构画出对应的地图和物图,学生会由衷地赞叹和佩服老师。再说,老师描好轮廓图后学生通过听讲、填图更易形成长久记忆,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的意思。比如讲中国地形时,黑板上描绘出中国版图再边介绍边填注出主要山脉和地形区,通过山脉的位置和地形区的海拔特征很自然地导入我国地势的特征和理解三级阶梯的界限及西高东低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 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如讲《保护环境》一节时,一上课,老师第一句话“今天先讲个故事”。全班鸦雀无声。“有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 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从1955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这是什么病呢? 仅1963--19777年就死了不少人。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原来,在这个地方一条河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工厂废水中含镉。工厂的废水流进河流,用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 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的悲剧。”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巨大的疑问,激发着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呀!”教师板书:保护环境。故事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们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传统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下。而读、议、展、点、练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一)读,即预习。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自我质疑、思疑、解疑。

(二)议,即讨论。对“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议论、讨论,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博采众长。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讨论,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讨论中,学生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边巡视边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差生可以特别照顾。如遇困难,教师应启发并正确引导,让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寓能力培养于无形之中。

(三)展,即展示。同学们根据“读”、“议”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点,即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给予归纳和补充。学生的知识面比较浅,有些深层次的东西,他们挖掘不出来,这时候教师的点评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应抓住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练,即练习。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能应用。

五、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乡情教育、法制教育及人地关系教育。拿国情教育来说吧,国情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 。以日渐发达和强盛的新中国作为背景去正确评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即从消极的事实中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彻底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

例如我在讲“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育学生,使他们知道我国人口12亿,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 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一多,衣、食、住、行都紧张了,年青人升学、就业也困难了 。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 唯一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讲的都是身边的事,无半点娇柔造作,丝丝入扣,入情入理 ,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并且回家后能积极向亲戚朋友作进一步的宣传

六、开展第二课堂

地理学习的知识内容极其广泛,许多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的,所以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农村的田间地头、工厂的机房生产,大自然的流水植被等都是他们涉猎的内容,这样使地理贴近了社会、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实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

总之,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将是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本着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

上一篇:语文课堂理想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独立学院后勤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