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艺术审美论文范文

2023-09-16

网络艺术审美论文范文第1篇

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以及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又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在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定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3.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园林在起源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起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特征的不同发展趋向。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所谓“苑囿”,就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供人类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山林川泽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强化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园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布局。它还常与诗、画等相结合,楹联碑刻、雕梁画栋,给人以情景交融、遐想无穷之趣。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将山、水、植物、建筑用绘画的法则进行设计布局,给人以含蓄典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相处的关系。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或“药圃”。为了农事的便利,将一块长方形平地划成若干方格,将蔬菜、药草等整整齐齐地种植于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并在此基础上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西方园林的雏形。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本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他们喜欢一些具体的事实,并将所见所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喷泉等构景要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显示出园林整体的人工图案美,从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关系,其特点是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空间开朗,给人以宏伟华丽的艺术感。

网络艺术审美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舞蹈 艺术 审美 标准

在人类文化起源之时艺术已经形成,而艺术所产生的作用已经远超于人类将其作为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作用,艺术是人类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自然产物,而舞蹈则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第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自舞蹈出现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舞蹈作为一种准确体现现实生活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已经逐渐向着更高审美的方式演变。艺术审美属于价值分析的一种,即被分析的主体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价值联系,而审美价值的本质在于在审美实践中将客体主体化,而客体实际是对主体效能以及功用的具体说明。舞蹈审美的价值是为了满足社会群体以及个体自我创造的基本需求,最终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 舞蹈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舞蹈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舞蹈作为一种由现实生活衍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舞蹈内涵以及精髓得到了继承,到明清时期舞蹈已经作为一种独立艺术表现形式与戏曲割裂开来,表演者只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就可以表现出民众的现实生活,从而准确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情感寄托。我国当前的舞蹈表演都属于专业性的舞蹈作品,辅以我国多元化文化形式的融入,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舞蹈的专业性和可观赏性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大量专业性舞蹈教育机构已经出现。经历了千年发展之后,舞蹈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舞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 以生活为基础形成的独特艺术表现方式

一是对表演者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可以借助舞蹈艺术表演的各种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准确表现出来。舞蹈在实际表现过程中所使用的舞姿、具体动作以及步伐等都经过了特意编订和挑选,使表现出来的舞蹈具有一定的美感,最终实现人类内心真实情感和精神寄托的展现。现实中的舞蹈动作往往来自于自然,而舞蹈动作也往往是对动物或者植物的模仿。舞蹈表演要求具有动作性的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此同时,对于舞蹈动作的生动性、规范性以及准确性都具有较强的要求。除此之外,舞蹈还能够借助动作以及肢体语言传递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人类情感。

二是通过舞蹈艺术的物质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舞蹈的具体表现特征为舞蹈的艺术性。当前来看,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使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通过一连套的舞蹈动作,展现出舞蹈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寄托,而伴随着舞蹈动作的变化展现出故事情节的变化,最终展现出人类情感情绪的变化,但是上述各种情感的表现都必须由舞蹈者的肢体语言加以展现。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动”是舞蹈的精髓和基本外在表现。

2 极强的抒情效果

进行舞蹈表演的目的在于准确表达人类的感情寄托,因此进行舞蹈艺术审美时其所能表达的抒情性也是重要的考核因素。舞蹈动作不是简单的语言和舞蹈动作的结合,而是借舞蹈实现情感交流,而舞蹈艺术也已然成为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舞蹈动作并不是单纯的人类动作,更不是单纯的人类语言分析,而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展现,这也是舞蹈和体育运动以及其他人类动作形成差别的本质所在。

3 極强的节奏性和动作性

因为舞蹈和音乐都具有极强的节奏性,但是两者在欣赏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其极强的节奏性是难以通过直观感受实现的。但是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艺术,其能够通过直观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极强的节奏感,而舞蹈动作的快慢变化则形成了多种节奏的舞蹈。

有人曾将古典芭蕾舞称作从台座上走下来的活的雕像,根据当前舞蹈所塑造的艺术造型分析,该种比喻极为适合。舞蹈者将自己的舞蹈能力和技能转化为各种肢体语言,虽然不同舞蹈动作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都含有极强的韵律,而舞蹈动作所形成的节奏美感能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韵律节奏是人体各种肢体语言得以展现的基础,而在音乐尚未出现之前就已经有节奏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借助舞蹈艺术所展现出的节奏性和动作都是通过舞蹈的人体韵律实现的,其中蕴含了极强的个人感情。受到个人内在感情以及思想变化的影响,在进行舞蹈安排时会自然形成多种类型的肢体语言,保证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准确感受到舞蹈者的思想内涵。而该种感情节奏和动作的需求必须经过生活积累才能实现,当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缺乏感情时,舞蹈动作就会显得生硬,从而使舞蹈丧失本质意义。

舞蹈是一种动作表演艺术,对于个人内在情感的表现则是借助人体的肢体动作以及节奏变化实现的,而情感和舞蹈动作的完美融合则是舞蹈艺术成功的基础。在舞蹈表演艺术中,无论人物的感情变化和个人形象都必须借助舞蹈动作具体表达,无论舞蹈种类,只要和动作脱离则不可能称之为舞蹈。而就西方舞蹈表演来说,其舞蹈动作通常会呈现出放射性,即在舞蹈表演中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身躯美,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芭蕾舞。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实际艺术表现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相互融合,随着西方舞蹈和我国舞蹈的融合,我国的舞蹈艺术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而西方社会也吸收了大量东方舞蹈艺术表演的精髓,最终实现了中西方舞蹈的互相融合。这种加强相互学习,不局限于最初的艺术表演形式,促进了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 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

1 舞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舞蹈都是对生活的真实展现,也是对人类思想感情的形象表现,在文化传承方面舞蹈有着载体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也发生了时尚性的转变和创新,然而舞蹈的创新需要尊重它的历史渊源,一切创新都要以史料为依据。另外,舞蹈除了能够反映其自身的艺术性外,还是社会生活状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舞蹈都能够直观表现出世界各国以及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人文伦理、宗教信仰和风俗等。人们利用舞蹈而实现了对社会现象、人文素养等生活的多方面的了解和认知,这一过程就是舞蹈所具有的认识功能。如藏舞《牛背摇篮》,从舞蹈中的造型和动作就能够感受到藏民、牦牛和大自然所构筑的相互依存的幸福画面,其中独有的藏族特色和鲜活的生活韵味是对西藏牦牛文化的概括。而在马背上生活着的蒙古族人民,其舞蹈中就展现着他们的民族气质。由于草原是蒙古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他们对山川、雄鹰的崇拜诚恳而真切,舞蹈就自然会对游牧生活的各方面有所表现,如骑马、射箭等动作就在蒙古舞蹈中普遍存在。

2 舞蹈应当迎合大众化的审美标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政策的实施,各行各业都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情况诱发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要求。处在当今这个时代,由于经济追求高效率,生活形成快节奏,每个人的身心都倍感疲惫,从而使得放松人们的身心、舒缓烦躁情绪的体育活动成为社会需求。而舞蹈这种活动,除能表现人们思想形态、生活喜好、审美标准外,还具有愉悦心情、强身健体、展现自我的作用,同时也完成了宣传教育的社会价值。人们在工作之余通过舞蹈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体验了热血沸腾的生命活力与激情,使烦恼情绪得到了有效蒸发,这也是舞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如众所周知的央视春晚节目,舞蹈《千手观音》,一群聋哑人在无声的世界里用完美的舞蹈演绎着他们的人生,诉说着他们对音乐的认知。也正是通过舞蹈使他们找回了失去的自信心,激发了所有观众的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快节奏的社会现状给大众积累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长期积累势必造成人们身心的崩溃,而舞蹈则刚好迎合了人们的需求,起着宣泄压力的作用,它能在人们进行审美的同时宣泄烦躁。在舞蹈的种类中,民间舞蹈主要是为满足大众受用的精神需求而打造的,但以快节奏著称的劲舞、霹雳舞等均是为迎合现代人生活节奏需求以及对现代舞蹈的审美需求而设计的。

3 加快舞蹈艺术的自身发展

人类的舞蹈审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舞蹈表演过程中积累获得的。在舞蹈审美的同时,能够极大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促进个人艺术的沉淀,提升舞蹈审美的趣味性,促进广大受众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大范围的舞蹈审美对于提升舞蹈表演的艺术性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南京军区的歌舞作品《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就是在我国观众对现代舞蹈审美能力提升之后,促进现代舞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重要体现。在民族舞表演过程中应当促进虚拟写意和现代舞表演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舞蹈表演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当代现实意识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我国军人高尚品质中蕴含的人性美和情感美。在舞蹈的实际表现过程中实现肢体表现和内涵表现的双重美感,充分揭示舞蹈中蕴含的人物性格,为以后的军事题材舞蹈创作和表演提供可以借鉴经验。

4 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在舞蹈审美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个人认识,增加个人社交和消费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作用。首先,舞蹈审美对于文化产生经济价值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舞蹈比赛和门票收入方面,其对于文化传播和后期发展所形成的帮助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伴随舞蹈艺术的广泛传播所出现的舞蹈培训机构和服装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帮助作用也难以忽视。随着舞蹈审美的全民化,其对于社会就业率的提升也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其次,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实现艺术表现的,根据舞蹈所展现出的表现力和张力实现不同情感的呈现,促使观众将舞蹈作者的个人思想和当前的社会精神联系在一起,实现对民众的再教育。舞蹈《天边的红云》赞美了一群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勇于斗争,在重重困难面前依然选择前进,最终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可爱战士们。观众在欣赏该部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丽以及生命的珍貴,更懂得了现代幸福生活需要我们去珍惜。基于此,社会大众应当认可舞蹈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甚至可以在其他教育中将舞蹈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扩大,或者使舞蹈成为学校日常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 结语

作为人类长期发展的重要产物,舞蹈是人类的精神象征,受到文化观念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广大受众的舞蹈审美水准也在不断提升,对相关作品进行评判的意愿更加强烈,而随着民族之间融合的加快,各民族之间存在的审美差异也在逐渐缩小。基于此,在舞蹈审美价值交流中能够促进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更能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舞蹈审美过程中,广大受众应当根据自己对美感的认识实现舞蹈审美理念的构筑,以丰富舞蹈审美形式。

参考文献:

[1] 杨盼盼:《论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审美特征》,《黄河之声》,2015年第3期。

[2] 巩丽美:《舞蹈作品审美现代性的呈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3] 郭静凤:《浅谈歌舞艺术的审美特征》,《戏剧之家》,2015年第15期。

[4] 仝妍:《生活·直觉·艺术——兼论舞蹈审美的世俗性》,《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相宁,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网络艺术审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音乐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过程中,音乐课程的教育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緩解学习压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音乐艺术;审美;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音乐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而音乐的艺术特征主要就是通过创造音乐,来表达创造者自身的内心变化和思想变化,让听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出创作者当时的内心变化,理解创作者所表达出的情感。而在高校中主要是提升音乐艺术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标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同时在高等院校中设立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这对于学生日后的进步和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还能够促进我国音乐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双发展。

一、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之感性特征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艺术培养过程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音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对于情感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让学生在进行音乐艺术审美培养之前进行充分的情感培养,才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情感变得更加敏感,从而提升高等院校学生的审美水平。在我国古代最开始要求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和培养时,提倡“六艺”,认为了解音乐的具体作用,能够帮助人们陶冶情操,教化人们;而在西方国家进行音乐艺术特征培养前,必须要进行情感的培养,西方学者和音乐先哲们都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深入到人们心中,促进人们提升品德的非常重要的情感,所以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时,首先就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丰富自身的情感,又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从而达到提升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作用。

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道路中,音乐因为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特殊的表达方式,使得音乐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这就给音乐蒙上了一层非常神秘的面纱,让人们对于音乐的具体内容和艺术审美特征都不能很好的掌握,不管是在很久以前还是在现在,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创造出的音乐都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们的基本需求,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音乐,不管是喊麦、还是抒情歌曲都是为了满足不同人们、不同心情的不同需求,所以,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要在感性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情感,提升学生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在我国社会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人类文字的进步和发展,也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由最初的象形文字到小篆、宋体等等,直到现在的文字,中间经历了许多的变化。音乐也是这样,在经历任何一个过程中,都需要不断满足人们情感的需求,这样才能够使人们的思想和思维能力时刻在进步,最后能够形成独立的意识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人类的感性思维也正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二、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之理性特征

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从最开始艺术的产生,到人们进入人类社会,音乐艺术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人们的生活,感受着人类社会艺术的变化,对于我国的社会、政治和人们的道德思想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音乐艺术也对于我国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都产生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人们在了解音乐审美特征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刻了解艺术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音乐艺术的内在理性特征充分地发挥出来,提升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标准,从而达到音乐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音乐审美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从音乐艺术审美特征培养的角度来看,音乐艺术的感性特征与理性特征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统一的,二者之间缺一不可。在我国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们都认为音乐是感性的,是一种通过人类的听觉满足人们自身的情感需求,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出自身的情感和理性思维,这样才能够让听者以一个理性的角度去发现、去思考、去感悟,这样才能够帮助人们用感性的思维去感受理性,用理性增加感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想良好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还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维和灵感,帮助人们能够更好的创新,将人们的生活变得充满激情,更加美好。在人们寻找艺术和追寻艺术的道路中,需要通过感性的思维去寻找灵感,并且通过理性的思维完成创新创作,所以在人们的创新和生活中,都需要不断地摆脱现状,用一种创新的姿态去创造人们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在音乐艺术审美的培养上,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将这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对于艺术审美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音乐审美的新发展

近些年来,音乐艺术的特征已经不只单单表现在听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了思想和哲学方面,这在根本上就已经违背了音乐的最初特征和艺术特征,所以,在现在音乐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单单的听觉感受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情感需求,还需要加入一定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这样才能够充分地满足人类情感对于音乐的需求,让人们通过耳朵和心灵共同去发现音乐的内在审美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音乐艺术思想、种类和理论日益繁多,在二十世纪末和后现代的音乐作品中,人们不难发现,现代音乐的理论已经逐步拓宽了音乐的思想和思维能力,丰富了音乐的素材,越来越多、日新月异的音乐灵感给更多的作曲家和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而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满足人们感性思维对于音乐的要求,而不是通过理性思维去寻找。如果音乐艺术就是为让人们获得思想、哲学和心理学等,那么音乐的艺术特征就会完全丧失,更不用去谈及音乐艺术的审美问题,所以从未来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发展来看,更加需要引导人们用一个感性的思维去享受音乐,而不是去获取一些思想,这样才能够理解音乐艺术创作的初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让学生能够抱着一种欣赏享受的心态去了解音乐,而不是想要通过音乐去获取什么,但是也不要完全沉浸在感性思维中,丧失理性思维,必须要将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兆金.艺术鉴赏学导论[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

[2]冲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15.

[3]朱光潜.美学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网络艺术审美论文范文第4篇

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表达的艺术,观众在欣赏过程中需要建立在实象基础上并获得快感刺激,才可以衍生出虚象的美感,这也充分说明了实象与虚象、快感与美感之间是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客观关系。本文主要以传统舞蹈艺术为研究对象,从传统舞蹈艺术范畴入手,探寻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及审美差异,并分析传统舞蹈艺术中的美感生成及传统舞蹈艺术中快感与美感之间的关联,希望可以帮助大众深入理解传统舞蹈艺术,进而助推传统舞蹈美学发展。

一、传统舞蹈艺术范畴

舞蹈艺术涉猎广泛,在西方舞蹈历史中,包含了现代舞、芭蕾舞、后现代舞、当代舞。而在中国近代舞蹈艺术发展中,又呈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当代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多种形式。虽然中西方舞种不同,但从舞种的风格看,可以找出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对舞蹈艺术的深远影响。比如,享誉世界的芭蕾舞,分析其身体语言不难发现,当中流露的正是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具体表现,所以芭蕾舞的审美标准主要以“开、绷、直、立”为原则。相比之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等思想,讲究的是“圆”“曲”等,从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言不难看出,正是受到这些文化思想的影响,舞蹈表现出的身体语言凸显“圆、曲、拧、倾”的审美规范。“传统舞蹈艺术”一词并非拘泥于某一个舞蹈种类,应该归属于一批舞蹈种类的统称。所以说,无论是西方的现代舞、芭蕾舞还是中国的民族民间舞、当代舞、现代舞,都归属于传统舞蹈艺术,通过不同舞种特有的身体语言风格,表达着故事情节、内容意义,从而使得虚象与实象相互融合,散发出了传统舞蹈艺术的魅力。

二、快感和美感的区别及审美差异

(一)本质区别

绝大多数美学家将美感定义为一種情景交融、超功利,属于精神层面获得的愉悦享受,因为存在这样的美感,才使得人在主观意识下由内而外产生一种审美意象。“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所表达的“美”正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协同、抑制,“彰”则属于生成与产生“美”的过程。不同的人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由此使得美感体现了不确定性、差异性。相比之下,快感则属于一种实实在在的实体美。客体本身的形式、质料不同,会带给人较为直观的感受。严格意义上讲,属于一种生理层面的体验,不同于主体获得的美感体验,实体美会直接带给观众一种约定俗成的审美意义。

罗斯金曾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朱光潜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英国姑娘的“美”与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明显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将只能引起快感的和只能引起美感的同日而语,显然不合理。罗斯金的错误就是将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当作评价“美”的标准,而后去衡量一件艺术作品。事实上,艺术领域中并不存在对实际人生的引诱。因此,罗斯金认为比不上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由此不难看出美感与快感本质上的差异,进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美感应当归属于精神、心理层面的一种意象审美,快感则属于真实肉体、生理层面上实实在在获得的刺激。

(二)审美差异

根据上文所述,美感和快感虽然本质上表现出了巨大差异性,但在审美特质上并不是固化的,而是充满了变数。还是以上文的英国姑娘和希腊女神雕像为例,英国姑娘被赋予了快感美的同时是否体现了美感美?难道英国姑娘的“美”仅仅局限于生理刺激吗?同样的,希腊女神雕像正是因为使用了泥、石膏等材料,塑造了身体形状后才展现出了美感美,但泥、石膏这些本身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这些材料本身及塑造的身体形状,难道一点都不会对观众的生理产生刺激?以本文的研究视角看,朱光潜对快感与美感的差异定义过于绝对。美感和快感之间的差异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柳宗元的“因人而彰”才真正道出了美感与快感差异的关键。所以说,美感、快感的本质区别因人而论,无论怎样的感受,都受到了观众欣赏程度的影响。故此,针对美感与快感之间的探讨不能单一限制在两者本质差异之中,应当融入主体参与客体过程中的影响,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辨明两者区别。这样,它们的区别才能得到全面解释。

三、传统舞蹈艺术快感与美感之间的关联

(一)传统舞蹈艺术中的美感

在舞蹈艺术中,情节和内容所呈现的意义也就是虚象,一直是学者反复研究的话题,想要从传统舞蹈艺术中提炼意义,必须深入探究、细致剖析。在《中国舞蹈美学》中,袁禾认为,无论是“虚”还是“实”,在舞蹈表现中,最终都是以“象”作最终呈现。舞蹈本身就属于一种动态视觉意象,是一种实象与虚象相互融合的状态。例如,舞蹈表演者展示舞蹈动作时处于一种动态造型,这就是“实”,分析舞蹈动作传达的情感符号则属于一种“虚”。但对于舞蹈本身而言,其艺术展现的主要方式就是借助动作姿态来传递人类情感、揭示精神世界,所以舞蹈所创造的视觉意象属于一种虚象、幻象。若是单独赏析舞蹈肢体动作,可以直接按照实象去理解,这一过程并没有任何含义,属于一种抽象的表达形式,并非约定俗成的肢体语言。虚象的出现则是一种添加了情感的肢体动作,具有表演性,也正是因为这个情感元素,才赋予了舞蹈表演具象化意义,使得主体产生美感。

在《艺术问题》一书中,美国符号学家、美学家苏珊·朗格阐述了虚象的生成。她认为舞蹈演员表现出来的舞蹈本身就发挥了身体力的形象,属于一种动态意象美,经由舞蹈演员的肢体表现,为观众呈现了真实的物象。但观众所看到的是虚的实体,其中的“虚”主要是因为在舞蹈展现过程中涉及了人体、肌肉力、肌肉控制,此外还有辅助设备,如舞台、灯光、道具、音响等,但是舞蹈表演过程中观众并没有真实看到这一切,所以是一种虚象。事实上,一个完美的舞蹈,人们所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实质上都属于虚的实体。

(二)传统舞蹈艺术中的快感

欣赏传统舞蹈艺术可以激发观众情绪,让其感到兴奋,如整齐的动作、激昂的舞蹈气势、灵活的舞蹈表现技术技巧等。身体语言所传递出来的表现风格特征同样可以促使观众情绪发生变化,如上文所说的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等。以中国当代舞蹈为例,要想表现军旅题材作品的气势,如《穿越》《士兵与枪》《较量》等,舞蹈演员必须保证身体具备较强的身体能量。在表演过程中,群舞队形变化要整齐划一,再配合高超技术技巧等,从而在视觉上带给观众一种刺激,进而使其产生兴奋情绪。在现代舞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衔接,可以使得观众产生刺激。观赏中国古典舞不难发现,舞蹈演员通过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的“劲儿”可以让人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刺激,如《扇舞丹青》《秦俑魂》《爱莲说》等作品中的动作表现。此外,还有芭蕾舞中的优雅舞姿,如《胡桃夹子》《仙女》《天鹅湖》《吉赛尔》等作品,舞蹈演员借助舞蹈动作造型,带给观众一种审美上的快感。

舞蹈表演过程中还包含其他舞台元素,如精美的舞蹈服装、绚丽的舞台灯光等,再配合生动的舞台布景与道具等,这些都可以刺激观众的感官。这些元素观众看得见也可以触摸,是通过身体能够感知的实在物体,所以其本身就可以对观众产生一种刺激,进而带给观众实在的体验。但是,不同类型的快感对观众产生的刺激和体验也是不同的。比如,有的观众更加侧重感受舞蹈中身体表现出来的节奏变化,有的观众则更加容易因为舞蹈高超的动作而产生快感,当然,也确实存在部分观众身体反应较为敏感,即便是一个简单动作也会产生反应。由此可见,并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定义快感,因为观众本身存在的差异并没有普遍性可言。

(三)快感向美感的审美转化

综合上文所述,美感的生成与快感的刺激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具体来说,想要生成美感,必须建立在可以产生快感的实体基础上。前文研究了“美感虚象”与“快感实象”在传统舞蹈艺术中生成的过程,从中不难发现,实象与虚象之间存在矛盾。简单来说,观众欣赏传统舞蹈艺术的过程中,多种多样的舞台符号元素属于实象,通过相互作用后表现出的属于“美感虚象”,观众可以通过动作实体符号获得感官刺激。例如,在某电视舞蹈大赛上,舞蹈表演者表演当代舞《那场雪》后,主持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你认为,舞蹈表演中,技术技巧体现的是什么?”舞蹈表演者答道:“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对于舞蹈表演来说,技术技巧并非全部,无论是服务于舞蹈情节还是人物情感,技术技巧都是促进舞蹈整体动作、舞台符号元素表达的重要方式,它们会带给观众感官刺激,进而融入整体美感之中。与此同时,这种感受会发生转化,从而呈现出舞蹈背后延伸出的一种情节意义与虚象。

在人们固有認知中,传统舞蹈艺术的快感和美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由发生快感逐步向美感转化的过程。深入分析,可以按照四个阶段理解:

初级阶段,美感产生,主要指物质材料、客观事物等。它刺激观众大脑,进而初步在观众大脑皮层形成一种潜意识上的快感,在这一过程中,快感的产生是短暂的,但也为下一步阶段的形象深入奠定了基础。

中级阶段,观众初步接收到刺激后会进一步理解美感,属于观众感知艺术形象、情节意义、故事内容等的一种过程。这一阶段主要是消化、理解,进而为后续的虚象升华做好基础准备。

高级阶段,此时观众的大脑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理解步骤,观众通过虚象生成,并将自身的身体、心灵与舞蹈艺术作品融合,得到升华,最终获得一个意象共鸣的审美世界。所以说,美感生成的高级阶段属于与艺术形象、意义、内容产生约定俗成的高潮。

升华阶段,主要指多元、差异、不确定的过程,这与观众自身存在直接关联。不同的观众,成长环境、文化水平、工作经历等存在较大差异,当达到美感高级阶段升华后,这些观众又生成一些言外之意的虚象,这一过程中便是虚象的转化阶段。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传统舞蹈艺术快感与美感的审美差异与转化的研究和分析不难发现,在传统舞蹈艺术中,快感、美感之间的差异没有固定的定义,快感、美感之间既相互对立也可以相互转化,正如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一说法。而站在传统舞蹈艺术观赏者的视角,观众在成长环境、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自身存在一定心理变化,正是这一变化影响了他们对舞蹈作品的审美。美感生成的第四阶段足以说明美感与快感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快感向美感转化过程中所体现的审美特点。因此,在深层次的欣赏传统舞蹈艺术过程中,观众不能片面欣赏,而要多层次、多维度解析,希望此次分析可以助推传统舞蹈美学进一步发展。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张媛艳(1982—),女,江西宜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教育。

网络艺术审美论文范文第5篇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是荆楚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态,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鄂州民间剪纸艺术的内涵、装饰语言、艺术形式,论述鄂州民间剪纸的民俗文化及其产生和根植于爱的审美活动,阐明剪纸的应用、造型观念和美学内涵,详尽展示剪纸艺术的符号及其作品的文化价值。

剪纸艺术在鄂州民间生根开花,已成为民间文化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态,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因此它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而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本原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荆楚儿女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而且也创造出了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州剪纸艺术

鄂州剪纸是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记录着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承续着历代艺术精华,荟萃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犹如剪纸艺术的历史长廊;它融合南北艺术之精髓而自成一体,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它植根社会、取材民间,题材广泛,内容朴实,表现手法奇特,各种流派和风格迥异的作品争奇斗艳,堪称珍贵的民间艺术宝库。当今更是赋予美感的造型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使剪纸作品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表达出朗朗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

鄂州民间剪纸审美特色

鄂州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其超越自身民族背景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无论它用于何种场合,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灌注着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它,也就有了存在过程的审美价值。对于鄂州民间剪纸艺术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地方,返璞归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需要我们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主观意象创作

主观意象是按照人的构想进行剪纸作品的创作,不受自然形态的左右。鄂州民间艺术剪纸艺人感情浓烈,从朴素中流露出真情实感,是直接流露的主观自我表现,也是心灵深处情感体现。鄂州民间剪纸艺术在构成中不受任何物象间真实存在的束缚,自由随意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象进行安排。南京金陵神剪的第四代传人张方林的剪紙作品“富贵鼠”、吉林张春颖的剪纸作品“鸿运当头”等,都是经过了作者主观性处理的优秀作品。前者作品中用各色的牡丹花围绕着可爱的老鼠,寓意深刻;后者作品中用黑底配红色莲花,凸显了画面中间九条重复出现的鱼儿。它们头顶红球,首尾相续,将“连年有余”的传统题材和现代艺术理念有机融合,体现出深厚的荆楚文化意蕴。

2.独特装饰风格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朴实而夸张,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功底,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达到雅俗共赏、工艺传神的独特境界。经过时代的发展,如今已经实现了剪纸的实用性、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的有机融合。综观琳琅满目的剪纸世界,轻盈的纸制品折射出丰富的平面视觉效果,传达出美妙完整的艺术构思和章法,展现了人们热爱生活、向往吉祥、喜气盎然的景象。鄂州剪纸艺术以其夸张和变形艺术形式围绕着表现主题内容,有效地增强画面的装饰性和趣味性。

3.精深制作技巧

由于剪纸材料、工具的特点和具典型,鄂州剪纸艺人在长期的创造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技巧。剪纸的制作需要把线条的粗细、疏密、虚实等安排得当,而且要根据剪纸的特点,尽量发挥它的长处,同时要充分地考虑镂空技艺的精湛。镂空的艺术技法,可以通过对作品的细部作有效地深入刻画来增强剪纸的艺术表现力。随着镂空技术的使用,对剪纸结构要紧密相连的要求也提出来了,因为剪纸要剪刻镂空,拿取粘贴,如果没有很好的整体性,就不便于制作和使用。剪纸艺人在构图时必须设法让所有的表现对象都巧妙相连,不出现断连现象,达到较强的视觉效果。

4.浓郁乡土气息

鄂州的民间剪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十分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图像、花卉禽兽。风格粗犷、淳朴;表现手法简练、夸张,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鄂州剪纸分为两类,一是单色,一是彩色。单色,是用一种颜色的纸剪成,朴素、大方、明快,表现力强。彩色,则绚丽多彩,色泽丰富,表现力强。它大多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如“五谷丰登”、“五福临门”、“鹤鹿同春”等。鄂州民间剪纸特别讲究对称,成双成对,这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外在反映。

5.多维造型艺术

鄂州剪纸艺术有自己独特的造型方法和表现形式。在构成上,剪纸要求所表现的实物通过一个平面展开,造型高度简练并且外轮廓要高度概括,艺术语言夸张变形。鄂州民间剪纸艺术产生和流传非常广泛,为表现某一丰富的主题采用多维立体的创作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抓住抓住特征入手,概括提炼出最能体现物象本质特征和情感色彩的特定外在形态,通过抓外轮廓的方法,对物象进行传神的刻画,把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鄂州剪纸艺术的风格粗犷、简化、浪漫,轮廓和形状坚实而清晰,纹样生动有趣。鄂州剪纸艺术作为民俗活动的载体,传承着民俗文化,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承传性、固定性。加之剪纸手法、纹样的规定性,所以就形成了鄂州民间剪纸相对稳定的特殊造型艺术。

鄂州民间剪纸文化价值

鄂州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其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它所表现出的形式特点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和几千年来历史积淀的产物,是我国大地上以人为本,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审美理想和哲学观念,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造型特征、形式美感和率真的感受等,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丰富多彩、博大深厚的文化基因库。剪纸艺术具有强烈而鲜活的生命力,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形式。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朵最灿烂、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品种。它凝聚著我们祖先深厚的感情和心理意识,是民族文化艺术的源泉和灵魂。鄂州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它的大部分都是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剪纸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情民风,融入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善恶判断。鄂州民间剪纸是我国民俗文化的物质表现,这是人类最重要的亟待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文化遗产之一。

鄂州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

鄂州民间剪纸的形式和风格应该多样化,艺术劳动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不断创造和创新。同样,鄂州民间剪纸艺术一直在是与时俱进中传承的,已不是单纯的指传统的民间剪纸类型,更多的是指那些立足于传统民间剪纸形式美的变化法则的基础之上,开创出具有新内容新变化思维的中国现代创意性剪纸。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生存价值观的变化影响了鄂州民间剪纸的传习,民间传统文化在教育上的长期缺失,使年青一代对剪纸传统淡化甚至陌生,这是中国民间剪纸传承的最不利因素。

基于对鄂州民间剪纸艺术形式的学习与研究的深入思考,反映了时代文化的剪纸艺术,生活需求的依托已使民间剪纸的存在边缘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多学科专业的交叉学习与借鉴。创新是民间剪纸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但整个过程是一个艰辛研学的劳动过程,至少要掌握民间剪纸的基本造型规律和其承载着的深厚的文化与艺术的语言符号等本质的东西,更要解决造型造意的问题。鄂州剪纸艺术做为服务于人的吉祥文化意识的艺术形式,对内塑造了人的精神情感世界,对外引导了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鄂州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是让最真实的生活情感激励我们去创意,让中国的剪纸艺术走向世界,成为当代一道充满魅力的艺术风景线。

结语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要想在艺术之林中永固长存,除了依靠外界的关注和支持外,还要借助剪纸本身的特殊形式和艺术质量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对现有成果加以选择、取舍,保留精髓——蕴含其间的,为民众世代传承的独特审美情感和不朽的民族精神。鄂州民间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这是因为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和审美性,是因为它那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也是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今天我们对鄂州民间剪纸艺术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探寻原始文化之根,也有助于完善和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内容,更可以让人们了解鄂州剪纸艺术这一民间文化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有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肖巍(198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网络艺术审美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针对广西高职美育现状,分析广西高职教育中加强美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广西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摆正美育的位置,同时积极改善实施美育的软硬条件,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高职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广西 高职 美育 现状 对策

美育,指通过各种审美活动,利用一切美的事物或现象使人受到感染和陶冶,进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美育的任务,同其他类教育活动一样,根本目的在于育人。通过美育,可以使大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思想获得升华、品格获得提升、身心获得和谐发展,从而成为一个人格完整、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美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广西高职美育存在诸多缺位,表现为认识上存在偏差、实施美育的软硬条件不足以及高职学生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的低下等。为此,本文试针对广西高职美育现状,分析广西高职教育中加强美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广西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摆正美育的位置,同时积极改善实施美育的软硬条件,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高职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

一、广西高职美育现状

笔者通过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广西若干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广西高职院校的美育状况堪忧,存在诸多缺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存在偏差。高职教育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生命线。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美育的实施状况不是国家和社会评价高校的重要指标,加上美育的效果显现往往比较慢,这些原因导致很多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招生和就业上。为了扩大学校的利益,他们注重招进大批量的学生,为了学生的顺利就业,他们非常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美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还有一种现象,一些领导和工作者把美育与德育混同了或是把美育简单地当成艺术教育,这些都是认识上的偏误。

(二)实施美育的软硬条件不足。具体如下:

1.政策及制度的缺乏。高职美育的良好发展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具体制度的指导,但是经过调查,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针对美育而专门制定有政策或制度的学校寥寥无几。

2.接受过系统训练的美育教师的缺乏。美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学科,合格的美育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素质和实践功底,然而,这样的教师也是学校普遍缺乏的。

3.课程建设的不足。一些高职院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美育课程,一些学校即便开设有美育课程也存在较多问题,比如课程设置不恰当、不完整,开设的美育课程脱离高职学生的成长实际,或是开设的美育课程没有规范的课程大纲,没有相应的美育教材,没有标准的美育考核评估机制等,这些都是课程建设方面显示出的不足。

4.经费投入的不足。很多高职院校都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教学楼、校舍、实验室和实训场所的建设上,用于购买设备设施,而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环境、引进高雅艺术、引进美育教师的投入很少。实际上,良好的环境、高雅的艺术对于育人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小觑的。

(三)部分高职学生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低下。高职美育实施的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些学校的学生的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方面反映出来。美育实施得好,其效果必然相对好,那么培育出来的高职学生的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必然也是良好的,他们拥有正确的审美观,拥有健康高雅的审美趣味以及良好的感知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但从现实来看,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表现出审美趣味庸俗化、感性化、功利化以及审美能力低下的一面。这些学生感情冷漠,对美的东西反应麻木和迟钝,而对一些怪异的、庸俗的甚至低俗的东西却情有独钟。他们热衷于追求感官享受,过于注重物欲、情欲的宣泄,而对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却很少涉足。其次,在这些学生中还出现一些“畸趣”现象。所谓“畸趣”,是指一种病态的趣味,其主要特征是美丑倒置,以丑为美。这些年,在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盲目追求时尚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里“畸趣”现象比比皆是。此外,还有一些学生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甚至人格分裂,等等,这些现象都表明广西高职教育中的美育还做得不够到位。

二、广西高职教育中加强美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10年,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因此,广西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美育,促进美育的良好发展,这首先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另外,对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结果诸多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在审美趣味及人文修养方面则相应失重,这对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加强美育对高职教育来说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这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如果实施得当,美育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将尤为明显。

(一)净化心灵。通过美育可有效净化高职学生的心灵。美和善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康德曾说过美是道德的象征,别林斯基也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美的东西不仅使人们在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对人的精神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经验证明,以美趋善,使人在美的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心灵净化,这是非常有效的,因为美的事物、美的现象或美的理想所激起的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感常常是一致的。审美活动会使人的心灵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自觉地去厌恶趋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生硬的理性说教或强制规定往往见效甚微,而通过美育,寓教于乐,通过生动鲜明的美的形象来打动他们,使他们在美的享受和愉悦中受到感染和感动,在这感动中洗涤自己的心灵,接受道德的教化,作用相对要明显得多。

(二)健全情感。情感是一种对外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愿望和观念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和内心体验,它时刻伴随着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通过美育的方式,通过各种审美活动,不但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还可以帮助人们宣泄、抑制和克服消极、邪恶的情感,使人们的情感高尚化。美可以激发人的情感。一些高职学生冷漠无比,感觉生活、人生都没有意义,通过美育,可以引导他们建立健康高雅的审美趣味,让他们把没有萌发的情感激发出来,把冷淡的情感复燃起来,从而使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其次,可以宣泄人的情感。高职学生的受挫力和自制力往往也比较差,产生了痛苦和消极情绪经常不知道怎么宣泄。通过美育,在审美活动特别是在高级趣味的审美活动中,则会使痛苦的情感得到引导、疏通,使之无害地释放。再次,可以净化升华人的情感。前文提到一些高职学生的审美趣味表现出庸俗化、感性化和功利化特点,而通过美育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美育可以引导他们建立健康高雅的趣味,能够升华那些低下的、带有生物性的情欲,使其充满理性和社会性,把个体本能的冲动引导到高尚的轨道上来。

(三)激发志向。一些高职学生缺乏理想和目标,成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通过美育,能够帮助他们改变这种状态,促使他们树立相应的理想目标。理想和目标是人类前进的重要精神支柱,人不能没有理想和目标。在审美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常常让人从中受到无穷的启迪,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可以使人在审美超越中重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丰富意义,体悟到做人的高贵,进而促使人们在心灵自由里面设想到理想的生活状态,激励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因此,通过美育,通过崇高的体验与观照,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树立理想目标。另外,美的生活、美的理想和美的人生是联系在一起的,积极的情感能促使一个人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创新,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乐于迎战任何艰难困苦,坚毅不拔地去攻关破隘,满怀信心地去夺取胜利。

(四)提高境界。人生境界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每个人的境界不尽相同,层次有高有低。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的高低与人的境界有着紧密联系,对提高个体的人生境界有着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判断。通过美育,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趣味,可以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修养,提高其生命境界。针对高职学生审美趣味低下以及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情况,广西高职教育应大力加强美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在审美超越中不断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努力去追求一种具有高尚的情趣、宏阔的视野、崇高和自由的精神境界。

三、广西高职教育中加强美育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观念,摆正美育的位置。具体如下:

1.转变不重视美育的观念。美育的实施情况虽然不是国家和社会评价高校的重要指标,并且美育的效果显现不是那么快速明显,但是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广西高职教育的领导和工作者必须改变不重视美育的观念,在培育学生素质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和改进美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纠正对于美育的偏误理解。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和工作者比较重视美育,但由于对美育的理解存在偏误,结果也影响了美育的具体实施,影响了美育的效果。美育不是简单的美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德育和艺术教育,虽然这些都和美育有着很大的联系。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起到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美育离不开对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情感体验,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情感体念,那美感就不会存在,美育也不会有效果了。因此,广西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对于美育的概念、性质以及功能要认识到位,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位了,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开展美育,促进美育的良好发展。

(二)积极改善美育的软硬条件。具体如下:

1.制定相关的美育政策及制度。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具体制度的指导,任何活动都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美育也一样。广西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及工作者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从政策上支持美育的开展;同时应该制定完善的美育制度指导具体的实践,具体包括美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度、美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制度、美育效果的考核评估制度以及美育经费的投入预算制度等。

2.加强美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广西高职院校美育教师的缺乏,与整个广西的美育环境乃至全国的美育大环境有关,从整个广西乃至全国的高校来看,专业的美育教师都非常缺乏。广西高职院校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可以从其他的学校或教育部门引进美育教师,二是通过美育专家的引领指导,高职院校自己培养专职的美育教师。

3.加强美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广西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性,设定恰当的美育目标,制定出标准的课程大纲,并以此选择或组织专家编写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美育教材。高职院校选择的美育教材不能脱离高职学生的成长实际,要突出其职业性质,应加强专业与美的融合,普通的美育教材不一定就是适合高职教育的。在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应该制定一套较为规范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考核与评价学生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应该切实可行,并且考核与评价应该以审美趣味以及审美能力的高低为主而不是以美学知识为主。

当然,以上的这些工作,无论是制定相关的美育政策及制度还是加强美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或是加强美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必要的资金投入是不可少的。广西高职教育应该适当增加美育的经费投入比率。高职院校的建设不能只注重教学楼、校舍、实验室和实训场所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环境、引进高雅艺术、引进名师专家这些方面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注重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具体如下:

1.拥抱艺术,引导高职学生从艺术鉴赏过程中提高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训练培养逐渐形成和提高的。引导高职学生从艺术鉴赏过程中提高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艺术是一个范围很大的组成,包括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诸多门类。在众多的高职学生中,他们的审美偏好和审美能力常常不尽相同,而且不同的学生对于各种艺术美的感受常常也是不同的。人都有寻求新颖与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对于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艺术都有可能接受,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所以在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时,应该全方位、多渠道地拓展审美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让他们从鉴赏、对比过程中来提高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

2.走进自然,引导高职学生从自然美的体味中提高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自然界是美的世界,它蕴藏了自然的法则和宇宙的奥妙,它充满玄机又显示迷人魅力,常常让人心动不止而又心叹不已。游览风景名胜,体味自然之美,不仅可以拓展眼界、增长知识,还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进而提高我们的审美境界乃至人生境界,当然这里边就包括了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对于愉悦身心,自然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因为自然美的魅力在于它处处充满生机,为人们的审美心理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当人在顺境中,观赏这些景色,就更能与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发生交流,产生共鸣,感觉力将更加敏锐,也更能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乐趣,陶冶出欢快乐观的性格气质。就是处于逆境中,大自然也能成为排遣忧思、消除烦恼的绝好桃源,心里的忧愁也将逐渐远离而去。自然界中无限多样的美使得人的情感得到极大丰富,使人在观赏这些景物的同时,情感性情也不知不觉地受到陶冶。因此,在高职的美育过程中,美育者应该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引导他们从自然美的体味中培养出一种高尚的人格、坚贞的节操、豁达的心胸、舒美的情怀。通过自然美的陶冶,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境界得到超越和提高,而在这过程中,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境界也常常会相应地随着变化和提高,因此从自然美的体味中也是提高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3.体味生活,引导高职学生从社会美的感悟中提高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引导高职学生从社会美的感悟中提高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也是一条重要途径。社会生活中也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而人按照美的规律对社会的改造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美。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世世代代的劳动者以其巨大的智慧和能力,构造了一幅幅生动的美的画卷,留下了一个个优美壮丽的传说。在社会生活中,进步与落后之间的斗争、真挚的情谊、纯洁的爱情、全心地为人们服务、刻苦钻研以及各种文化设施,诸如戏剧院、文化宫、博物馆等,各种景观诸如公园、动物园、植物园、风景名胜等等,无不体现着人的情感和智慧,给人巨大的美感。事实上,社会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具有美育的功能,问题在于能否从审美方面加以挖掘和体念。生活中许多美的东西,光用眼去看是不够的,还要用心去体会,这样才会迸发更多的灵感,散发出美妙的光辉来。在对高职学生实施美育的过程中,美育者要帮助他们培养更加敏锐的感受社会美的能力,培养一些超脱的精神,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美感,受到更多的感染、陶冶和教育。通过美育,通过感受各种社会美,推动高职学生最终会分清什么是真善美的东西,哪些是虚假丑恶的东西,并且对于真善美的东西,他们能积极去称颂弘扬,对于虚假丑恶的东西,他们能勇于去揭露批判。在这弘扬和批判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美的认识将更加的丰富和完善,而他们的情感也会得到充分的陶冶,他们的人格和节操会锻炼得更加高尚,他们的审美趣味及审美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广西高职教育中应该切实加强美育,引导高职学生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趣味,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感知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杨柳.论美育对高职教育的现实意义[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2]邓福田.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贡献、问题与改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1)

[3]朱立元.美育与人生[J].美育学刊,2012(1)

【作者简介】姚敦泽(1985— ),男,广西百色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老师。

(责编 何田田)

上一篇:作文创新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酒店运营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