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输技术论文范文

2024-01-29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在本篇文章当中,笔者首先就OTN传输技术的含义和特征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在移动网络当中,OTN传输技术的使用。笔者希望凭借针对该技术的研究成果,给予从事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带来一定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OTN传输技术 含义特征 应用分析

伴随着我国人均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对于移动网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移动网络公司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彰显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便开始在移动网络当中大规模的进行OTN传输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这一举措有效拓宽了移动网络的涵盖业务面积。所以,在我国范围内,增强针对OTN传输技术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国人最大程度对移动网络进行使用。

一、OTN传输技术的含义特征

OTN传输技术是使用波分技术作为该技术的使用基础,在光层进行传送网的网络构建,在当前世界范围内,针对光线的波长进行变化的技术发展并不成熟,OTN传输技术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当下世界范围内光电技术最为主要的传送网络组成技术。简单的说,OTN的位置在子网的边界处时,针对光电开展综合性处理;OTN 的位置在子网的内部时,该技术则需要对全网络进行处理,尽管如此,二者却有一样的目的,都是进行全光组网,就其技术特性来讲,OTN传输技术是通往全光网络传输的中间过渡。OTN传输技术的组成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环节,分别是:光输送端层、光通道层和光复用端层。OTN传输技术,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推广普及的一项高新技术,它是构建在原有的组网技术的基础上,并开展针对组网的创新和整合。其特征主要彰显在以下的几个部分。首先是可以完成多个不同类型移动网络使用者所发出的信号的封装和传送,再有就是OTN技术的涵盖面较广,能够满足多种移动网络传输协议、大颗粒宽带重复使用等。并且因为该技术自身的特性,所以在使用OTN技术时,能够很轻松的进行自身业务的拓展。最后就是因为该技术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可以进行快速的纠错,以求增强组网的性能,因此,把OTN传输技术使用在移动网络当中,不但能够迅速将网络的整体性能进行增强,还能够更好的满足使用者越发多样化的使用需求。由此可见,在不远的将来,OTN传输技术在我国会得到更大范围的使用与推广。

二、移动网络构成中,OTN传输技术的使用实例分析

1、按照实际状况,进行网络组网框架的组建。当下,在我国进行移动网络构建的过程之中,使用OTN传输技术的组网整体构架有诸多的形式,主要涵盖有省际、省内和城镇网络信息传送三个部分,将上述三个部分进行合理的整合,组建成网络组网构架。可以全方位的、整体性的将移动网络覆盖到每一个城市当中的每一个角落,给使用者创造一个共同信息的网络咨询运输平台。并且,在开展建设的过程之中,因为城镇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有较大的差距,所以管理者在进行移动网络构建的过程之中,不能够单纯的进行移动网络覆盖的框架化,而是需要根据当地城镇的具体发展状况,以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组建适合于当地经济环境的网络构成框架。依靠这样的办法,不但可以有效增强信息在进行网络传输过程之中的透明度,还可以兼具移动网络业务的多样化发展要求,由此真正实现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2、把省会城市建成移动网络的中心,构建OTN组网模型。对于省与省之间的信息传送网络模型的组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拓扑模型,省与省之间的网络信息传输主要包括有两个出口方向,其信息传送速度和效率比较低。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结合光缆网路拓扑,组建网络式的OTN信息传送网络,涉及外省的网络业务需要由环网进行信息的接入,由此实现信息传输的目的。在互联网进行运行的过程之中,其中一个节点需要进行多个部分的传输任务接受,它的波道传送需要按照在业务中所产生的流量和信息流向方向等众多元素进行判定。若在一条线路当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方向波道,就需要开展对其两者或多者的整合操作,从而杜绝外部所产生的影响,从而真正实现通道之间的连接目的。对于省内的OTN组网构建,需要先把省会城市当中的网络节点作为中心,由此进行组网的构建。之后,把省会城市作为中心的网络节点开展连接,以此进行光缆网的组建,依靠这种办法在进行移动网络的构建,在该省会城市当中便会展现出多维度的形态,在一般状态的地级市之中,移动网络则会保持两维度的形態。

3、城镇进行合理组网。尽管同省会城市进行比较,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是同样也是移动网络构建的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在针对城镇网络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使用OTN传输技术时,需要就城镇移动网络的整体规模大小进行充分的考虑。在组网拓扑选择过程之中,需要建立在网络整体,进行适当的节点选择,力求最大程度的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要求。

结束语:OTN传输技术作为在我国正在进行推广普及的新型技术,同传统传输技术相比,确实有很多优点,因此非常适合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进行使用。但是进行推广普及的技术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就该技术的优势进行了解和掌握,以便于该技术在我国能够更好的被使用。

参 考 文 献

[1]吴宏伟.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5,06:87-88.

[2]黄蓉.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4,08:252.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数字有线电视是一种将电视信号转换成模拟电视信号的一种转换设备。随着我国电视广播的全面数字化,将与传统的电视文化,媒体技术,功能信息逐渐相融合,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庞大的、高科技的数字网络电视产业。

1 数字有线电视的网络传输基本理论概念

1.1 數字电视广播的标准

目前,全球性的数字电视标准可以大体划分为三种不同模式。美国ATSC;欧洲DVB;日本ISDB。而其中,DVB模式的数字网络相对于其他两种模式更为先进,DVB数字广播系统通过卫星,有线,地面等方式进行信号的传输。DVB数字广播系统有包括了DVB-S;DVB-T;DVB-C等传输模式。我国根据不同型号的标准,属于DVB-C模式,而这种行业标准,也有助于各国有线电视事业的推进。

1.2 数字电视机顶盒

机顶盒是一种将数字网络信号转变成模拟信号的一种变换设备。从有线电视的发展史上来讲,以前的模拟电视到现在的数字电视,是一种跨越式的转变,可以说相互无法兼容,也就是说,就目前发展形势来讲,模拟电视几乎不可继续使用,所以想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就这种情况,全球采用了一种过渡式的办法——既数字电视顶盒。使用了机顶盒之后,可以将数字传输信号转变成模拟电视可识别的信号显示信息,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和损耗。使人们收看信息的质量得到了充分地保证。电视接收信号的质量也得到的很大限度的提升。但是这种措施只是一个过渡,与理论的高清数字电视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3 数字有线电视网络传输的结构

① 前端系统。前端系统是指有线网络电视的信号源,分配中心,其地位不言而喻,现今社会数字有线电视前端系统包括内容广泛。而前端系统一般划分为四个部分,即信号的输入、处理、发送、管理部分。

输入部分主要通过卫星,有线等方式,接受信号,把信号送入处理部分。处理信号是数字有线电视前段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用来对所有信号进行解析,截取,复用等处理。信号发送部分主要工作是在信号处理之后将信号转变成可以适用于网络传输的信号格式,主要信号格式为64QAM调制解调器用于有线电视传输。系统管理部分的主要工种为完成用户信息的管理与计费工作,对一些信息进行保密处理,完成各种信号之间的信息传递及交换工作。

各部分通过自己的职责功能,最终完成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任务工作。

② 网络部分。数字有线电视的网络结构一般由星型结构、树型结构、星树混合型结构、以及双星型结构组成。目前,国内国际通常采用双星型结构,它是由总前端和分前端用两条广链进行信号的发送。实验证明,无论是哪一种网络结构,都可以进行数字有线电视信号的传播,但双星型的网络结构,其拓展性、网络性、可靠性更高。它可以有效的克服各种因相互交换信号所引起的各类问题。给网络信号传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传输环境。

③ 用户终端。所谓的用户终端,其实指的就是数字电视机顶盒,它不仅是用户终端,也是整个网络的终端,它利用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接收模拟电视信号,用户通过电视机进行接收,使用户享受数字电视,广播信息等全方位立体化的高质量服务。

2 数字有线电视的建设与发展

数字电视作为一个新的服务项目,已经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内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面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时代刚刚到来的时候,有专家学者曾经说过:“宽带的核心是内容”,现如今宽带早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而对于数字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来讲,发展市场的重点仍然是“内容”。这是数字网络传输时代必须受到高度重视的建设点。

数字电视内容的内容包含十分广泛,除了大家了解的电视节目信号以外,还有广播、信息速递、电子商务等各类信息的直接接受与应用。面对现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数字电视一定要有自己行业的规划意识,做好有效的建设措施。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3 提高网络传输性的稳定

为了给用户一个舒适的收拾环境,维护客户相关的合法权益。感受来自数字电视的高清享受,有关部门要保证网络传输的稳定性,通过用网络设备检测系统、噪声实时检测系统、防干扰系统等、对网络传输进行实时监控。另外,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一直受当地供电系统的影响,因此要结合各种办法,尽可能地避免供电系统对网络传输进行影响。

4 数字电视开通前的网络调试

网络调试经常会用到的仪器有码流分析仪,数字场强仪。利用专业仪器对网络的各个参数进行分析,检测,测算各项数字电视技术指标。根据终端信号状况可以直接反应出网络传输过程中是否有问题的存在,查找关键段,对网络进行排查处理,找出故障所在。

5 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的网络传输与调试的几点区分

数字电视与传统的模拟电视有许多不同之处。包括理论支持,先进概念,需要我们的网络调试人员加以区分,以便可以快捷的进行数字电视的网络维护与调试。

1)数字电视所观看的频道不等同于模拟电视的节目。模拟电视是用一个8MHz带宽传送一个节目,所以我们把这样一个节目当时是一个频道,但是数字电视的一个8MHz带宽可以传送N个节目,使一个频道往往可以呈现N个节目,所以,在数字网络传输过程中,如果出现传输信号问题,往往会影响几个节目的正常观看。

2)影响数字电视网络传输质量往往是由几个问题所导致,热噪干扰、非线性干扰、相位干扰以及脉冲干扰。数字网络传输对此类问题相当敏感,因此为了保障传输质量,数字网络传输通常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甚至采用不同的设备进行信号传输。

3)数字电视传输过程中的问题所导致的效果主要表现于:电视出现马赛克,节目中断卡屏。而没有传统模拟电视中所遇见的雪花,雨刷等现象。因此,非专业的技术人员往往通过电视画面不可能准确的区分问题所在。

4)网络回波反射对传输信号的影响。实验证明,因网络回波反射造成的队传输信号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此类问题往往不被有关人员注意,必须足够重视。在网络传输问题始终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应该考虑此类问题,而产生网络回波反射的问题就是不匹配。在数字电视转换模拟电视之前,必须对当地信号网络进行调整,防止此类问题批量发生。

6 总结

世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引发整个通讯产业链的大变革,而数字电视网络的建设与应用,是这一时代最先进的科技产物。它可以更加快速的、多元化的提供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而数字电视的网络传输与调试是保障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彭明全、刘洪敏、李充等,有线电视技术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2]施国强、黄吴明、张万书,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李鉴增、焦方性,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杜锦胜,城区有线电视系统网络改造设计及实施[J].中国有线电视,2006(8):762-764.

[5]杜百川、王蓓、王效杰,广播影视数字化普及读本[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该文首先阐述了加密技术的概念及其分类,并分析了加密技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从签名与信息传递、网站保密、虚拟专用网站三个方面,分析了加密技术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对提高计算机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加密技术;虚拟网络;信息传递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运用计算机在各自的领域里进行各种各样的工作及娱乐。发达的网络遍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其网络信息的泄露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企业里的秘密文件、个人的私密信息等重要的信息时刻面临着被窃取的危险,计算机的安全技术显得的尤为重要。为了全力的维护计算机的的安全性,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PKI技术等计算机安全技术被人们不断的开发出来。本文就对计算机加密技术进行全面的阐述,并对其在新时代信息环境下如何保护信息安全进行探究。

1 计算机加密技术概述

1.1 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概念

在对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概念阐述前,首先要对网络的运行机制和原理进行分析。我们所运用的网络是通过把一些单独的信息节点以及电脑主机用网线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数据网络。而要实现各个工作站能够进行安全有效的沟通交流,就需要构建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网络信息传递的基础条件,通过构建网络协议,将信息传递中需要的代码、传递速度以及传递步骤等进行统一的规定和约束。

计算机加密技术是网络信息传递中一项有效保护信息安全的技术。在网络信息的运输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是以电子数据为载体来实现传递的,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密就是将原始的明文信息以一些固定的算法和习惯进行处理,最终将其变成不能明眼看出来的密文,在信息数据传递的终点再对这些数据进行解码和翻译,把这些密文再次显示为原来的明文。当明文和密文两者需要进行互相转换时运用的算法叫做“密钥”,要想正常的阅读加密过的信息,就必须要使用密钥来进行解密,以此通过限制信息浏览者的身份来保护信息的安全。在计算机加密技术的运用之后,只有信息接收方完成了双方已知的密钥才能获取信息,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拦截和盗取的危险,有效地保护了信息的安全。

1.2 计算机加密技术方法的分类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有很多种,计算机加密技术属于灵活度高的一类技术,对于网络中信息安全而言,计算机加密技术更加适用于保护传递的信息。网络中传递的信息存在的风险主要来自黑客技术的主动攻击以及病毒软件的被动攻击。当网络传递的信息被主动攻击时,能够有效的检测,而运用计算机加密技术之后,就能够有效的防止被动攻击。根据计算机加密技术的特性,我们将其划出连个类型,对称的加密技术以及非对称的加密技术。以下就两种加密技术进行阐述:

1) 对称的加密技术

对称的加密技术经常被人们在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中运用。此类加密的技术方法在信息运送的起点和终点使用的密钥是相同的,也就是信息两投的密钥对称。对于这类技术而言,此种加密技术在实践的时候操作简单却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从而使得对称式的加密技术被更多人用来保护信息。例如,在美国政府的网络信息保护技术中所运用到的DES~D密就是较为符合的对称式加密特性的技术。独立而唯一的密钥在无限制的网络中运输和保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充分的确保密钥的隐蔽性以及可控性,对称式的加密技术才能有效的保证网络中传递的信息的安全达到目的地。在信息传递的起点或是过程中,如果密钥出现泄漏的情况,在信息被拦截之后窃取者就能够快速的获取信息,对称式的加密技术就成为了无效的保护措施。由此,在运用对称式的加密技术时,对密钥的传递和保存必须制定一套严格的程序,进行多层的信息保护,确保此技术的有效性。

2) 非对称式加密方法

与对称式的加密技术不一样的另一种信息加密技术就是非对称的加密技术,这两种技术的差别主要就在于信息传递中使用的密钥不同。非对称式的加密技术在运用时有两个分别独立的密钥,即在信息的发出端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密有一个单独的密钥,而在信息接收者的目的地对信息进行解密时的密钥又是另一个不同的独立而唯一的密钥。简单来说,非对称式的加密技术在运用时需要一个公钥以及一个私钥,两个各自独立的密钥共同组成,且在解密的过程中,必须要两种密钥配对使用才能顺利的对加密过的信息数据进行解密。公钥通常来说是可以公开运用的,而私钥却只能由私人进行保管,私钥保管的严密性直接决定着非对称式加密技术的可靠性。相对于对称式的加密技术而言,非对称式的加密技术的密钥可以不在网络中同信息一起传递,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密钥在网络中丢失或被破解的情况。与此同时,它也有缺点,非对称式的加密技术在对相同的信息进行加密以及解密时所耗费的时间要长一些,其速度较对称式的也要慢一些,使用者可能会觉得不够方便。

1.3 运用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必要性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木马病毒、熊猫病毒、宏病毒、脚本病毒以及后门病毒等越来越多的病毒出现在网络世界中,黑客技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网络信息安全性的问题有着复杂性、多元性、隐秘性以及更新快等多种特点。根据以上特点,网络信息的泄露问题不能进行彻底的根治。只要有网络存在的地方,多种多样的网络病毒以及信息窃取技术就会如影随形的跟着存在。为了尽量的保护网络传递信息安全,计算机加密技术成为了一个较优的选择。当我们在运用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时,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来说,信息被窃取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因此,为信息数据进行加密,能够有效的制止信息被网络上的病毒程序盗取的情况,计算机加密技术在网络中运用的必要性就尤为凸显。

2 计算机加密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加密技术日益被人们所了解,更多的人们希望以此来提高信息传递的私密性以及可控性。在人们的广泛运用中,主要分为:电子签名及信息传递、网站保密传输以及虚拟专用网络三个方面。

2.1 电子签名及信息传递方面的运用

根据计算机加密技术的特性,可以将其运用在电子签名及信息传递上。也就是当使用者通过邮件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时,可以依靠计算机加密技术,对电子签名进行加密,以此来判定使用者是否为真实的信息创建者,而当进行信息传递时,对信息进行加密,以保证信息传递过程的安全。在这方面的技术常常被众多的企业及部分个人在通过邮件来进行交流时运用。

在具体的运用中,企业往往会设立一个信息总部,以此来对邮件信息进行高效的管理。通常来说,大部分人使用邮件时往往没有对传递的信息通过电子签名以及加密程序来保护信息,当目标对象收到邮件时,我们就能够知道信息的编辑者的相关信息。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可以根据邮件来认定信息的发布者就是看到的那个。基于此,人们就可以轻易编制虚假信息,并通过邮件的方式来传递,而自己的真实信息却毫不透漏。因此,大部分的企业、单位,在对一些涉及企业利益的合同、内部信息以及档案由邮件的方式来进行传递时,为了保障邮件明文的信息安全到达目的地,就要运用计算机加密技术来对其进行加密,在邮件中添加电子签名以及数据加密以此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2.2 网站保密传递方面的运用

对大部分人而言,我们日常浏览的网站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明文形式来完成的。各大网站、论坛、贴吧等多种网站都需要进行账号身份的认证,浏览者才能进行一些信息的浏览或者与网上信息进行交流。例如,当你在某网站创建账号时,通常会跳出一条提示信息“您的信息可能会被别的网友浏览,是否继续?”,而在注册一些门户网站的邮箱时,会出现类似“是否需要增强账号安全性”以及“您的密码安全等级太低”等提示的信息。网站的交互信息以明文的形式存在,而当使用者涉及到一些银行卡账号、身份证信息等重要信息时就非常的危险。基于此,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网站为了防止信息泄露,使用者就需要增添加密信息,也就是SSL技术的运用。

SSL技术的原理就是通过计算机加密技术中密钥的运用来实现对信息安全性的保障,此技术也通常被人们称为“安全插座”。SSL技术通过电子签名的表现形式来对使用者进行校验,以此来确保使用者能够与网站进行加密的信息交流。利用这项技术,企业在建立自己的网站时,可以通过SSL与服务器建立对话,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信息以及市场消费信息等重要信息都可以进行保密密钥的安全交流。

2.3 虚拟专用网络方面的运用

虚拟专用网络同样是基于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原理,构建一个网络信息专用的传递渠道的技术。虚拟也就是不用网线或路由器等物理器物,而是单纯的网络。而专用则指出了此项技术的保密特性,也就通过加密技术。总的来说,虚拟专用空间可以实现在不同空间和时间里的使用者信息保密,就如同在共处的一各独立的空间里,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外界的信息干扰,同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安全不外泄。在一些大企业里,可能在多个地方设立办公点,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就可以运用虚拟专用网络来实现网络信息交流的安全性。例如,依据计算机加密技术,来构建的虚拟专用网络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物资信息交流的运用,可以实现信息的加密,在一个专用的网络中进行便捷的沟通和交流。

在实践的运用中,根据信息传递过程中加密节点的不同,可以将计算机加密技术分为:在线加密、节点加密、端到端加密,三种加密技术适用于具有各自特性的信息安全需求。在一些重要的网络信息的传递和保管方面上,为信息加密,通过密钥来实现传递的信息在任何一个节点上都是安全的。

3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的加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传递信息的安全性,然而随着病毒程序以及黑客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计算机的加密技术同样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充分扩展此项技术的效能,积极开发其运用的范围,并最大限度的降低 此技术的运行成本,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运用此技术,为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宇平. 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分析[J]. 信息通讯, 2012(11).

[2] 宴国勋. 加密技术下的信息安全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3(8).

[3] 谢林光. 浅谈加密技术的概念、加密方法以及应用[J]. 中国科技信息, 2009(10).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提要】构建网络文化与发展网络文化已然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文章在对云南省多家网络媒体数次调研的基础上,以云南网络媒体为考察对象,在剖析云南网络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云南省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成效与不足。同时就云南网络文化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对策与建议,认为打造优质的网络文化团队,坚持人才引进与自身造血并重;调动各级网络文化组织的积极性,加强网络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齐抓,是当下云南省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的重要路径。文章力图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网络文化   网络媒体

前言

网络文化(关于什么是网络文化,目前并没有定论。一般来说,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包括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及文化观念等的集合。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文化,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产生着巨大的渗透力和冲击力。网络文化不仅改變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毫无疑问,构建网络文化、监管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热点所在。如何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同样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命题。

云南省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大省,其网络文化的发展刻不容缓。如何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视野、更有效的措施,推动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为加快推进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周边国家的辐射中心提供更为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是目前云南网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本文正是在对云南省多家网络媒体的数次调研的基础上,探索西部非发达省份网络文化的发展路径,以期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云南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作为网络文化发展的主持者与管理者,云南省委省政府能够从宏观上为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及政策性的支持,注重网络文化建设阵地和网络文化建设平台的打造。各市地州的网络媒体有效形成合力,在正面宣传、引导舆论、服务云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云南省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较好地贯彻“互联网+”,加快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创作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如云南省成立的“玉溪双创中心启迪众创园”,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形成知识、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共有共享的创新空间。其中,该众创园中的2-5号楼以网络安全、信息产业为主,重点引入如奇虎360集团、中航信息、启迪数字学院、美亚柏科等成熟企业入驻,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园区运营”为中心构建一体化解决方案,从品牌建设、服务质量及入驻体验等方面,打造信息安全园区的典范,建立省级网络安全培训示范基地。与此同时,云南省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网络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

此外,云南网络媒体有意识参与并构建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高水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公共文化产品。灵活运用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H5微刊、网络微电影、网络表情包、数据新闻等传播网络文化,强调优质内容的生产与前沿技术的更新。总的来说,云南省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相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较快。

二、云南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云南省在推动网络文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系列举措,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网络文化节大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

目前云南省已经成功举办过数次“昆明网络文化节”。该文化节由昆明市委宣传部、昆明市委网信办指导,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主办。网络文化节以繁荣网络文化为契机,通过举办一系列网络活动,对精品网络文艺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通过推行网络文学大赛,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此前,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主办的“滇云网络文学大赛”曾入选全国首批网络社会组织品牌项目;而由掌上春城手机客户端承办的首届昆明网络文化节之“文明城市·我为昆明代言”活动,也曾获得“年度传播力奖”;第四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利用互联网平台挖掘和培养文学新人,催生原创网络文学精品,打造具有昆滇特色的网络文学,为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①。

第二,在网络文化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方面重点抓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作为网络世界的中坚力量,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云南网络媒体针对这一年轻群体的特点,开展精彩的网络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机制,甚至邀请网络红人现身说法,对青少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曾开展“网络游戏类”的“好网民”主题课堂宣讲活动。早几年“蓝鲸”(Blue Whale)死亡游戏通过互联网在青少年中传播的时候,云南有关部门就第一时间通过加强预警处置方案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些均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文化素养,从而推进整个网络文化空间的治理。

第三,把繁荣网络文化与城市信息交流等有机结合。

云南网络媒体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主线,深挖云南自然秉赋、人文特色,聚集昆明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接地气、网民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网络品牌活动。而玉溪高古楼网站定位明确,其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打造“专业、实用、真实、温暖”的网上玉溪城市信息交流平台。与此同时,高古楼网站还与玉溪红塔分局合作开设了“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高古楼网站警务室”。此外,还有“古楼交警”“古楼消防”等诸多合作板块,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2017年,为配合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城市形象宣传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系列活动,如举办了“爱我昆明,大家e起来”为主题的网络文化活动;针对“脱贫攻坚”工作组织策划了“互联网+扶贫”系列活动等。事实证明,网络媒体在提升自身专业性、实用性的同时,必须强调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文化建设。

云南省网络文化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其发展的不足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

第一,网络文化空间良莠不齐,网络意识形态的把控有待加强。

推动网络文化多元化是繁荣和发展网络文化的应有之义。互联网语境下信息发布的便捷性在带来多元化可能的同时,也使得网络文化空间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云南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低俗化现象,涉及色情、欺诈、暴力等不良有害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扩散,对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利益等产生消极影响。部分网络文化作品存在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有待加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把好信息发布的政治关、政策关、导向关、事实关,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云南网络媒体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第二,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网络技术相对滞后。

尽管部分网络媒体具有差异化发展意识,如“无线昆明”专注走视频化直播道路。但总的来说,云南网络媒体同质化倾向仍比较严重。尽管有意识关注网络技术前沿,但受制于网络技术人才匮乏等因素,当下云南网络媒体在技术层面仍相对滞后,尤其是可视化技术开发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仍有待提高。仍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事违反法律及有悖道德的网络不法活动。

除却创新乏力外,部分网络媒体管理者和从业者对互联网思维更多止步于口头认识层面,互联网的实践应用技能仍有待提升;网络文化作品更多时候处于单向度传播状态,与网民互动意识不够,互动效果欠佳,互动技巧有待加强等。

三、云南网络文化发展路径探寻

不管是云南网络文化的发展,还是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乃至全国网络文化的发展,都要以新时代的眼光、战略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一新媒体语境下的全民话题。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绝不可因噎废食、坐失良机。

第一,打造优质的网络文化团队,坚持人才引进与自身造血并重。

这首先涉及的是队伍建设问题。发展网络文化,离不开网络文化从业者媒介素养的提升。云南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非发达省份,相比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人才引进问题尤为严峻。当下云南网络文化人才短缺现象较为严重,既有创意、懂技术又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优质团队的打造既要依靠引进人才,又要注重对原有从业者的培训与充电,强调从业者自身的造血功能。此外,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得有经验、有水平的高端网络人才,乐意投身并持之以恒地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

第二,调动各级网络文化组织的积极性,加强网络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一个非政府性的行业组织,以便更好地落实行业规范、制定行业守则,引导各从事网络文化信息服务的运营机构和服务机构。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自成立以来,在整合全市乃至全省网络文化建设力量和网络资源,繁荣网络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各级网络文化协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仍有待提高,网络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仍有待加强。

通过网络文化组织的桥梁作用,团结和组织在滇网络媒体、网络文化企业及网络知名人士,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网络文化活动,有效整合网络文化资源,搭建会员间互惠共赢的平台,不断增强吸引力,拓展参与面,为全省网络文化凝聚正能量。

第三,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齐抓。

建管并举是发展和繁荣网络文化的重要举措。中央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四个坚持”的重要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方向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无论是新闻网站、政府网站, 还是商业网站、专业文化类网站等,都应该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使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云南网络媒体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主流网络媒体如云南网等的监管,加强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对私营网络媒体公司如“猪八戒网”等的監管也不能松懈。协调中央驻滇媒体、省级媒体、城市新闻媒体网站联盟等众多资源,在复杂多元的网络传播语境和格局中,认真研究网络时代文化工作的新常态,做到坚守和创新并举。

毫无疑问,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人们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反映最明显、最集中的领域。借助互联网, 文化可以实现裂变式的高速传播, 极大地拓展影响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才能更好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结语

网络文化在观念、方式、手段等各个方面给新媒体语境下的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壮大、文化消费的拓展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我们不仅要增强创新意识、变革意识,还要调动和发挥互联网思维, 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提供优质便捷的网络文化服务。通过打造影响广泛的网络文化平台,催生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生态,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正视民族地区当下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服务网民为中心,大力提升网络文化作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让网络空间始终充满正能量。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事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投身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各民族地区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善于借鉴其他省份,尤其是互联网发达省份的网络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大力建设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参与和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之中。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了2019年度云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资助】

注释:

①林进桃.民族地区网络正面宣传路径探析——基于云南省网络媒体的思考[J].新闻论坛,2019(01):68-71.

参考文献:

[1]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新华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版.

[3]徐强.增强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J].红旗文稿,2018(01):24-26.

[4]胡钰.提升网络文化品位的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8(02):129-130.

[5]张泽一.低俗文化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6(01):96-102.

[6]丁柏铨.心态文化引导:新闻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使命[J].新闻与写作,2017(02):59-63.

[7]胡正荣.共享共责的网络传播:新时代、新格局、新责任[J].新闻与写作,2018(01):33-35.

[8]林进桃.民族地区网络正面宣传路径探析——基于云南省网络媒体的思考[J].新闻论坛,2019(01):68-71.

(本文的调研受到云南省委网信办社会工作处领导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林进桃,博士,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云南大学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编辑:孟凌霄

网络传输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网络舆情作为一种重要的舆情形式,以网络为平台反应了民众对社会形势和社会事件的态度和意见。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网络舆情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网络舆情方面的应用,以某一社会热点事件为例,进行了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了舆情信息并提出了舆情管理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民众;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概念由英国人类学家布朗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研究社会结构时首次提出,从此社会网络分析法逐渐发展起来[1]。社会网络分析法主要是通过研究由行动者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网络,得出关于这个网络属性和特点的结论。经过70多年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法走向成熟。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成果。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网络舆情中,行为者即网民也构成了社会网络,互联网上的交流取代传统的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成为连接行为者的纽带。因此,社会网络分析也可以用于网络舆情的研究。

在Web 2.0时代,网上信息源已经不单单是大众传媒和各类官方网站,普通网民在网上不再是简单地作为信息受众通过浏览器阅读信息,他们同时也是发布信息的信息源。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计算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2]。借助移动终端和个人计算机,网民通过博客、微博和社交网站可以更加简便、自由、随时随地在网上发布各种消息,并发表个人的言论、情感、意见等等,网络舆情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3]。网民不但通过互联网曝光一些热点事件,为加强对政府的舆论监督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网民通过互联网造谣传谣,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分析至关重要。

1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1.1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舆情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3],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传播载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舆情的重要窗口,网络舆情的特点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息息相关。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生在网络空间内,带有深刻的网络技术特性,发生快、扩散快、强度大,多数人倾向于在网络中表达内隐在心中的情绪,偏激的声音容易占据主导地位;

(2)网络群体围绕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并因此而出现的社会矛盾、突发事件、恶意煽动、个人情绪等是网络舆情生成;

(3)网络舆情是网民流露出来的态度,而不是有形的文字、声音、符号,对网络舆情更重要的是对态度和取向的分析,要关注整体而非特例。

(4)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另外,网络舆情与国家安全也紧密相关。网络在提供了下情上达的便捷方式的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二是传统的政治斗争手段,在网上将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利用网络串联、造谣、煽动将比在现实中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三是通过网络,西方的观念、生活方式可以便捷地渗透进来。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的研究和管理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1.2.1社会网络分析及其特点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一般是研究组织中诸如咨询、信任、友谊、情报、沟通和工作流程等关系的网络, 以解释组织内部的决策、沟通和组织冲突等问题。在社会科学中,以社会行为者之间信息互动为基础的社会性研究方法被称为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个体及将个体联系起来的关系,力求揭示这些关系的模式,并通过对关系模式的分析来获得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及群体的结构、功能和内涵。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社会结构研究的一种独特方法,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5]:

(1)它关注于对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分析,而不是根据这些单位的内在属性(或本质)对其进行归类。

(2)它把结构看作是网络间的网络,这些网络可以归属于具体的群体。也可不属于具体群体。它并不假定有严格界限的群体一定是形成结构的阻碍。

(3)其分析方法直接涉及的是一定的社会结构的关系性质,目的在于补充——有时甚至是取代——主流的统计方法,这类方法要求的是独立的分析单位。

1.2.2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方向

社会网络分析一般分为3个研究方向:

(1)动态分级。研究社会网络的动态变化,并根据结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网络中的结点进行动态的等级划分。

(2)角色评价。依据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网络中的每个结点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评价就是着重研究网络中的结点对网络的结构、动态变化等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3)专家和社群的发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社会网络中结点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潜在的“意见领袖”和社区。“意见领袖”是在社会网络中占有核心位置的结点,他能够影响网络中的其他结点对事件的看法,社群则是有相互联系紧密的结点组成。

1.2.3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概念

社会网络分析着眼于对关系和联系的考察。它的基本研究要素包括点和线,“点”代表社会网络中的行为者,“线”代表社会网络中行为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分析,必须要满足两个要素,一是存在参与主体,二是参与主体之间存在联系,即要求必然存在某种现实的需求引导参与主体之间发生联系。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相关概念[6]:

(1)无向图与有向图:无向图是指节点之间的连线是没有方向的,连线仅仅表示节点之间联系的有无;有向图中,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节点关系的方向性,如网络论坛中网民之间的回复关系、组织结构中的任务指派和汇报关系等等。

(2)无权图与有权图:权重表示的是节点之间连线强度,根据图中是否考虑各条边的权重,可以将它分为有权图和无权图。如果将有权图的各边权值都设为1,有权图就称为无权图,无权图中权值仅表示节点之间连线是否存在。

1.3社会网络分析在网络舆情方面的应用

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研究,发现重要舆情内容;二是对网络中结点构成的网络结构进行研究,发现该网络的特征。因此,如果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网络舆情研究领域,将有助于实现系统化分析,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得到网络舆情分析结论,进而有效地协助相关部门监控、管理互联网用户的上网行为、维护互联网舆论氛围的健康,及时地控制和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2方法及步骤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研究,其通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一般为:选择研究对象、收集数据、数据分析、评估改善。在数据分析时一般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进行定量计算,结合定性分析来提出评估改善措施。根据社会网络分析和网络舆情的特点,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实证研究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为: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如图1所示。

2.1数据采集

本文的网络舆情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网络中的行为者,因此需要从互联网获取关于行为者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信息作为关系数据。主要方法是选定某一社会热门事件或话题,从微博、博客、网络论坛中获取相关的博文、主题帖等等,根据网民之间通过发言和回复形成的交流关系,建立关于行为者之间的关系数据。行为者之间每交流一次,则权值为“1”,交流次数越多则权值越高。这样行为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可以用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每个节点代表了行为者即网民,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网民之间的交流关系,连线的权值表示网民之间交流的次数。

2.2数据存储

按照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数据录入方式将关系数据进行存储。根据网民之间互相交流的情况,建立关系矩阵A(i,j)。矩阵元素ai,j代表的是第i个节点与第j个节点的连线即行为者i与行为者j的关系,ai,j的值即连线权值表示两个行为者之间的交流次数,值为0则表示这两个行为者之间没有交流,值为1表示有过一次交流。然后将节点的编号和关系矩阵保存为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存储格式。多数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均能对矩阵进行处理,如Ucinet和Pajek。例如Pajek可以通过特定的数据格式将关系数据存储为文本文档。

2.3数据分析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社会网络分析指标以得到所研究网络的特征,通过软件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掘网络舆情信息,提出舆情研究建议。本文所选取的分析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7]:

2.3.1度

度是复杂网络节点的属性中最简单但也是最重要的性质。一个节点i的度k定义为与它相连的节点的数目,对于有向图,一个节点的度可分为入度和出度两类。节点i的入度定义为指向节点i的节点的数目,出度为被节点i指向的节点的数目。出度和入度之和即位该节点的总的度。因此,从直观上来看,一个节点的度越大就意味着这个节点越重要,在社会网络中意味着这个节点所代表的行为者与其他行为者的联系比较多。

2.3.2密度

密度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常用指标,在无向网络中,指的是网络节点间实际连线的数量与可能存在的连线最大数量之间的比值,表达式为2l/[n(n-1)],其中,l为实际存在的连线数量,n为节点数量。在有向网络中的表达式为l/[n(n-1)]。密度越大,表明网络中节点之间连线越多,行为者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信息交流更为流畅;密度越低,则表明节点之间连线较少,行为者联系不多,情感支持少。

2.3.3聚类系数

网络中的一个节点i有k条边将它和其它节点相连,这ki个节点就是节点i的邻居。显然,在这ki个节点之间最多可能有ki(ki-1)/2条边。而这ki个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边数和总的可能存在的边数E(i)和总的可能存在的边数ki(ki-1)/2之比就定义为节点i的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s)CC1(i),即:

整个网络的聚类系数CC就是所有节点i的聚类系数的平均值。即

其中,N为整个网络的节点数。很明显,CC1≤1。当且仅当网络是全局耦合的时候,即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都直接相连时,CC1=1。

2.3.4直径

网络中两个节点i和j之间的距离dij定义为连接着两个节点的最短路径上的边数,而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叫做复杂网络的直径D。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直径较短的网络,行为者之间易建立联系,舆情传播较快。

选定分析指标后,具体的数据分析工作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来实现。近年来,由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快速发展,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也在不断升级,如Ucinet、Pajek、NetMiner等软件,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良好的可视化效果,极大地便利了分析工作。其中,Ucinet、Pajek是最常用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

2.4分析结论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计算出以上指标的数值后,能够得到所研究的舆情网络的信息,从而明确应对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舆情管理手段对数据来源网站进行管理。

3实证研究及分析——从人社部拟延迟退休事件谈起网络论坛是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平台,网民通过在论坛中的发帖与回复能够建立联系,随着留言网民的不断增加,关系网络逐渐形成,网民之间的关系的发展便能够反映网络舆情的发展。

2012年上半年,关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研究延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再次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该话题在多个网络论坛中受到网民热议。本文选取了某网络社区中题为“延迟退休你怎么看”的主题帖及其相关回复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主题帖发表的2012年6月11日至2012年6月14日,共有35人参与留言回复,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进行分析。

3.1数据收集与存储

首先对所有参与该主题帖的35名网民按照Pajek数据格式进行编号,并建立关系矩阵。为最大程度保证网民隐私,将网民的论坛昵称更改。网民编号如表1所示:表1网民编号

1…………将数据输入Pajek软件绘制关系网络图,可以直观的表达关系矩阵和关系数据,如图2所示。11图1Pajek绘制的关系网络图11

所有节点中,度值最高的是“小熊猫”和“秋水伊人”,度值分别为24和17。这说明,这两个人在整个网络中是最为活跃的,他们的发言内容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关注和评论,在整个网络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需要舆情管理者重点关注。

3.2.2网络密度分析

通过Pajek中Info/Network/General命令,可以计算出网络的密度。整个网络密度为0.05,表明网络中网民之间的关系处于十分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但是,整个事态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事件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参与的网民数量会不断增大,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网民之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密切,网民可能会掀起讨论热潮。这需要舆情管理者密切关注舆情发展动态,加强监督管理。

3.2.3聚类系数分析

利用Pajek中的Net/Vector/Clustering Coefficients/CC1菜单命令,计算出了网络中的各节点聚类系数的数值,如表3所示:

经过计算得到,整个网络的聚类系数为0.256,属于偏低水平。说明网络中行为者交流对象之间的交流较少,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联系,这与密度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在主题帖发表初期,参与者相互之间交流不会很多,随着事件发展和时间推移,参与者针对该主题进行广泛交流后,网络的聚类系数可能变大。

从表3可知,“tse09”、“sjj”、“deldas”的聚类系数达到了最大值1,在这3个行为者及其交流对象形成的局部网络中,相互之间的意见交流比较多。他们之间联系紧密,有更多直接的交流,对网络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引导舆情走向,需要舆情管理者重点关注。

3.2.4直径分析

利用Pajek中的Net/Paths between 2 vertices/Distribution of Distances/From All Vertices的菜单命令,计算得到网络的平均直径为2.68,数值较小,说明行为者之间建立关系比较容易,舆情易在整个网络中传播。管理者需要快速、合理地对网络进行管理,防止事态扩大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3.3分析结论

经过对研究对象“延迟退休你怎么看”的主题帖及其相关回复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该网络中,“小熊猫”与“秋水伊人”是网络中的舆情意见领袖,他们的言论获得较多的评论回复。由于处于主题帖发布初期,参与评论回复的行为者较少,相互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聚类系数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但是,由于事件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相应的网络舆情也会不断发展,参与到该主题帖中的行为者之间联系会越来越密切,舆情会加速传播,因此需要管理者密切关注,防止发生影响社会安定的网络事件发生。

4结束语

本文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实证研究进行的探讨,并以某网络社区中题为“延迟退休你怎么看”的主题帖及其相关回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以度、密度、聚类系数和直径作为分析指标,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研究对象所构成的社会网络,从中发掘出网络的特点和网络中重要的行为者;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了舆情管理的建议,有助于正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从而科学合理地引导、管理各种网络舆情传播平台,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工作的开展。

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及分析能发现,社会网络分析不仅可以应用于网络舆情研究,还可以应用于图书情报学科的其他领域:如文献引用分析、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人际网络等方面。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定量计算,结合图书情报学的定性分析,能够推动有效地推动图书情报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裴雷,马费成.社会网络分析在情报学中的应用和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6,26(6):40-45.

[2]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D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7/t2012071932230.html,2011-07-19.

[3]董亚倩,邓尚民.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主体挖掘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6):45-49.

[4]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7-49.

[5]社会网络分析——MBA智库百科[DB/OL].http:∥wiki.mbalib.com/wiki/%E7%A4%BE%E4%BC%9A%E7%BD%91%E7%BB%9C%E5%88%86%E6%9E%90.

[6]李长岭,纪雪梅,支岭.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企业内部知识传播效率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0):56-61.

[7]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7-39.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上一篇:编码技术论文下一篇:融合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