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范文

2024-03-25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范文第1篇

6、7岁儿童逐渐了解小学校园的环境,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有节奏的学习生活中来。正因为小学的教学和幼儿园相比,有更严格的课堂秩序要求,同时绝大部分学校都安排有课外作业,使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生活从此少了一些无拘无束。可以说,

6、7岁儿童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逐渐分化成各种行为表现的群体。有些家长会不理解,为什么会分化成各种群体呢?这里恰是由于同龄孩子心理表现不同导致的。

心理特点一:大部分儿童的秩序感较差,缺乏纪律意识,需要重点加强培养

在幼儿园阶段,由于课堂教学不涉及到期末考试,孩子们没有学业负担,老师也不会严格要求孩子们端坐静听。但是进入小学后,由于开始系统学习课本知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要坐好,不得随意乱动,否则会被视为问题学生。结果问题随之而来,很多在幼儿园阶段没有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孩子,根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秩序感,也不懂何为纪律,更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结果就会表现出上课爱动,注意力保持时间过短的现象。

秩序感差还体现在

6、7岁儿童在队列纪律方面,如果你站在校园门口看孩子们上体育课,或者放学时孩子们在校园里站队往校门走的过程,你会发现队伍秩序非常糟糕,需要老师不停地喊,不停地把个别总往队伍外面跑的孩子给弄到里面去。有些乘座公交车回家的孩子也会像小鸟一样,在公交车里随意说笑,打打闹闹,直把车箱里弄的乌烟瘴气。在参加公共场合的活动时,孩子们也大都不顾及秩序的安静,有说有笑,这动动,那摸摸,完全不会顾及周围人怎么看,甚至会不会影响他人的心情。在家里呢,常会看到孩子该吃饭时仍在玩儿,或者吃饭时边吃边玩儿,在起床时磨磨蹭蹭,在写作业时不催促不到书桌边等。

由于绝大部分家长不懂家庭教育,甚至自身尚且没有良好的秩序感,根本不会在幼儿园阶段就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孩子秩序感上面来。结果,当接到小学老师反应孩子上课爱动,不遵守纪律的反映时,才开始着急,试着寻找解决的办法。那么如何解决类似问题呢?我给大家一些小办法。

一是要从好孩子意识灌输入手,简明扼要地把好孩子应该做到的要求列出来(不详细列举,我以前的文章中没少讲过)。二是要培养孩子时间意识,结合家里制定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尝试自主支配时间(以前的文章也讲过)。三是要从家里做注意力保持训练,不断增强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四是从平时生活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站姿,让孩子手脚有地方放,让孩子眼睛有目标地关注事情,既而逐渐静下来。五是要教给孩子一些队列知识,比如站队时,要眼睛盯着前面同学的后脑勺(再往前看,看不到更前面同学的后背)。

心理特点二:大部分

6、7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强烈,反抗意识明显

正因为孩子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前凡事都对大人言听计从的现象开始有明显的改变。比如常有家长反应,说自己的孩子开始学会顶嘴了,越让干什么越不干。其实,孩子拥有自我意识本身并不是坏事,就看家长用什么样的观念去看待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这件事了。如果能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时反而能了解孩子,合理调整做事的顺序,比如有些家长在孩子放学回家后,必须要先完成作业,但孩子却非要想看动画片,或者用电脑游戏,或者做户外活动,这时你如果不同意,非要坚持写完作业才能做其他的事,会看到孩子尽管听从你的安排,但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常会边写边玩儿,或者磨磨蹭蹭,直让你恼羞成怒。

在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让孩子听话仿佛成了不变的法则,如果把这条法则拿来应对

6、7岁儿童的话,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给孩子养成很多坏毛病,坏习惯。而有些家长却全然不知,总以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错都是孩子的。当我说这些话的时候,你恐怕会不爱听了吧?比如培养孩子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如果你强迫孩子必须要听你的话,必须要按你的指令做事时,一旦孩子不去执行怎么办?当亲子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时你又怎么办?这时我建议你回头学习心理特点一中的内容,再补充上几点。一是给孩子自事的权利,明确告诉孩子,好孩子如果每天总让大人指挥着做事,多被动啊,为何不自己主动安排事做呢?这样一来,即使你不会做某事,可以寻求爸爸和妈妈的帮助啊。二是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事给孩子有步骤地做演示,然后让孩子做,你旁观,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事后做总结。三是要尊重孩子,千万别总认为你是对的,因为孩子做事时常会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如果你的观点和做法是错的,你还要继续坚持,孩子反对你时,谁对谁错呢?

心理特点三:玩伴儿时期来临,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赖逐渐减少 随着孩子对空间对环境的不断了解和熟悉,家里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孩子玩耍的要求,这时孩子就会把目光放在家庭以外的空间。如果你身为父母不了解这些,整天在孩子放学后,仍然把孩子关在家里,可能孩子很快对单人游戏(独自玩玩具,或者看动画片,或者用电脑游戏),或者双人游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游戏)逐渐不感兴趣了,因为此时孩子对同伴的关注更加强烈。有很多父母常忽略儿童人际关系培养,而孩子们恰是通过与玩伴儿建立关系的基础之上,获得了人际关系最初的印象。一个没有玩伴儿的

6、7岁儿童,他(她)的童年是缺乏色彩的,因为孩子们之间的游戏玩耍,不仅表现在游戏本身,更有相互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带有模仿的性质。我经常观察孩子们在户外玩耍时的情景,发现即便玩儿时,孩子们也会有游戏规则,也会彼此互相教游戏的方法,有时甚至还探讨一些自然和科学类的话题,这种互动的氛围是家里完全看不到的,因为是同龄小伙伴之间的自然沟通和交流,不带有强迫性。孩子们完全是带着浓厚兴趣,带有强烈的好奇心进行的,自然学的特别专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孩子们在一起玩儿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注意力保持时间呢。

随着安全教育的深入,孩子对室内外活动时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你是理性的父母,一定要学会壮着胆去逐渐放开对孩子的束缚,一点点扩大孩子活动的区域,在放手的过程中去教孩子如何做好自我安全保护。放飞的过程,既是对孩子的信任,也是对身为父母的您的挑战,如果你放不开手,你必然会过度保护,而

6、7岁儿童对这种过度保护恰是最反感的,一旦发现你不停地紧盯着他(她),就会想着办法躲开你,这样反而不利于安全保护。通过我对大量家长的观察发现,绝大部分对孩子过度保护的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的素质,自己本身就缺乏自信心,更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由于过度担心已经强烈要求自由的孩子,常会让很多家长内心不安加剧。这种心理一旦占据你的内心,可能会更加放不开手,对孩子的心理依赖反而更明显,看看,矛盾凸显出来了吧?本来孩子由于渴望和玩伴儿无拘无束地玩耍,对你的心理依赖逐渐降低,而你却怕孩子出现意外而增强对了孩子的心理依赖,这种矛盾常常让亲子关系蒙上阴影。

心理特点四:

6、7岁儿童是非判断能力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加强培养

很多7岁儿童由于自我意识比较强,又受玩伴儿的吸引,同时自控能力较弱,常会受到同伴的影响,不管其他孩子做对的,还是做错的,统统都会模仿。这种模仿一旦不加分辩,很容易让孩子从同伴身上学会坏习惯,时间久了,对孩子的人格品质培养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常听一些家长谈论哪些孩子品质非常差,而自己的孩子却又经常和这个孩子一起玩耍,这样下去的话,自己孩子学坏怎么办?面对这种心态,我要告诉家长们,你完全可以逆反思维,把孩子玩伴儿身上的坏习惯当成反而教材来引导孩子,可能效果会更好。只有让孩子亲眼目睹什么是坏习惯,坏行为,坏品质,然后加以正面引导,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哪些事咱不能做,如果你做了,你也会成为坏孩子,坏孩子可是大家都不喜欢的,你愿意做人人喜欢的好孩子呢?还是心甘情愿去模仿别人身上的坏习惯,成为坏孩子让大家都讨厌你呢?

是非判断能力并不难培养,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社会,很多生活细节随手可得,只要你成为你心的父母,不管陪伴孩子走到哪,都可以用心去观察,只要发现一些是非对错的情景,都可以拿来做例子,做教材,通过分辩和引导,让孩子也有目标去观察那些错的人和事,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是非分辩,不断增强是非判断能力,既然自觉按正确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当然,这需要强大的内心自信来坦然面对孩子的成长,千万别目光短视,否则,你的患得患失很容易失去自信,更无法用良好的心态去启发和引导孩子。但很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是非判断意识非常淡薄,常把一些潜规则,不良风气当成是很自然的事,不仅自己难于从其中抽身而出不去参与,反而也盲目从众,这样你焉能做个性的自我?出色的自我,又焉能教育孩子从小就养成极敏锐的是非判断能力呢?

我在教育和培养自己儿子小路的过程中,在这方面感触非常深刻,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做最出色的自己,坚持久了,非旦没有让孩子学会别人身上的坏习惯和坏品质,反而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做自我,不轻易受周围玩伴儿坏行为的影响。当然,光教孩子学会是非判断和分辩还不行,还要结合礼礼貌、感恩、孝心、友善、宽容、接纳、助人、挫折等方面的情感习惯加以教育和培养,才能让孩子成长的落落大方,人见人爱。

心理特点五:

6、7岁儿童认知理解能力虽然增强,但课堂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孩子成长需要

我从大量的实践案例中发现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就是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最初受口语发展的影响。在很多家庭里,由于家长不懂家庭教育,或者没有更多时间做亲子陪伴,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培养孩子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机。一个口语发展相对滞后的孩子,必然会使认知和理解能力跟不上。口语发展落后,反馈到课堂学习中来,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孩子听力跟不上,思维能力跟不上,其结果是孩子学习效率比较低,成绩不理想。很多学习产生困难和障碍的7岁儿童,还受制于父母的亲子沟通方式,比如有些父母常爱灌输式教孩子如何做事,这种只注重口头说教的方式很难形成双向的沟通,时间久了,会发现在家里只有大人说,孩子听的份,这可是非常糟糕的事,你不让孩子说话,那不等于人为扼杀孩子表达的欲望了吗?如果孩子不大量说话,口语发展怎能跟得上呢?

如果有必要,请你认真观察家人与孩子交流的情况,看看有没有上述我所说的情况,如果有的话,我建议你做如下改变,一是不要随便打断孩子正说的话,只要孩子在说,不管有没有道理,说的是对是错,一定要让孩子完整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二是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眼睛看着孩子的脸或者眼睛,必要时弯下腰,或者蹲下来,如果孩子和你对话时,手脚不老实,目光游离四处观望,或者总是跑来跑去,你必须要告诉孩子,好孩子应该怎样和别人说话。必要时,可以教孩子如何保持正确的沟通姿态,沟通距离,这些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写过。三是要允许孩子参与家务事的交流,既然锻炼孩子口语发展,又增强孩子家庭责任感,何乐而不为?四是要提醒脾气急的大人,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放慢语速,尽可能不要频繁催促孩子做事,一旦你经常这样做,处于反抗期的孩子可就明知而故意为之,你越让他快点做,他就越把你的话当做耳旁风。

如果你想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必须要重视孩子的识字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可以结合孩子感兴趣的书籍或者杂志进行。只有孩子感兴趣了他(她)才会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但是我观察过很多家长,常把一些教辅材料当成课外阅读的资料,这可是很糟糕的事,这些东西并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建议你选择接近孩子生活的阅读素材,像自然类和科学类的杂志或者读物,都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时,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悄然间就把知识吸纳了。当孩子口语发展得到重视和培养,当孩子阅读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时,就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很轻松地听懂学会。

结束语:

6、7岁儿童的心理发展非常快,有很多在

6、7岁时表现来的认知、行为、习惯问题,如果你能结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去加以教育和培养,在下一年度会发现问题明显减少。但如果孩子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你必须要认真做自我评价和分析了,看看是你的育儿能力跟不上?还是你的家庭教育环境需要改善?因为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与环境密切联系的。像隔代教育、夫妻教育观念分歧、家校结合不好、过度关注成绩本身而忽略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等现象,都会造成教育的缺失,甚至是错误的教育,你越想教育好孩子,其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范文第2篇

1 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发展特点及表现

1.1 认知能力较强, 但容易出现偏差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同学的好帮手, 经常组织或参与各项有益活动, 知识经验丰富, 阅历广泛。因此, 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相对普通学生要强。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以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均已达到相对成熟的水平。虽然学生干部的认知能力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然而, 由于学生中“佼佼者”这一特殊身份, 又容易使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或自负, 加之他们辩证逻辑思维的基础毕竟还不深厚, 不够稳定, 因而在观察、分析、判别事物特别是新时期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往往有失客观、全面和公正, 难免会出现某些片面性和主观性的偏差现象, 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加以积极的教育和引导。

1.2 个性发展渐趋成熟, 可塑性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经验的丰富和思想的深刻, 高校学生干部的个性发展也渐趋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及反省能力。身为学生干部, 他们比普通学生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应在学生中起着模范表率作用, 这使他们更加注重对自我的认识和反省。他们十分关注和评价自己的内心世界、思想状况和个性品质, 并凭借这些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但由于自我意识水平还不够稳定, 对自我的评价也会出现片面性、情绪性或波动性。例如, 有些学生干部因为一次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 对自己失去信心, 不能悦纳自我, 也不了解自己的志趣所在, 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从而一蹶不振, 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这个时候, 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及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使其重拾信心, 尽快步入到学习的正轨。这说明, 尽管高校学生干部的人格发展已相对成熟,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可塑性。所以,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抓住学生干部这一人格可塑性的关键时刻, 促进学生干部良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1.3 情绪情感丰富复杂, 波动起伏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学生干部, 其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缤纷斑斓的生活必然也会给学生干部带来丰富复杂的情绪情感体验。有些学生干部为了赢得老师的好感和同学的青睐, 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 工作上急功近利, 表现出冲动急躁情绪;有些学生干部是因为学习和工作压力大, 表现出焦虑紧张情绪;有些学生干部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表现出无聊烦躁情绪;有些学生干部是因为感情上的失意, 表现出失落郁闷情绪;有些学生干部是因为一次赛事失利, 表现出痛苦悲伤情绪。可见, 高校学生干部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丰富、强烈和复杂的, 高兴时欢歌雀舞, 悲伤时痛哭流涕, 情绪波动大, 亟需正确的疏导, 否则容易形成心理失衡, 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1.4 意志发展不稳定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者,他们综合素质高,思想品质好,工作能力强,意志力坚强,其行为有较强的自觉性和果断性。因为优秀,学生干部对自己要求更高,好胜心和自尊心都比较强,比较敏感,无论做什么事,都不甘落后,正是这种强烈的自尊和敏感往往又使他们最容易受到伤害,承受不起任何的挫折和打击。加上他们还处于心理发展时期,意志品质尚未完全定型,意志行动易受情绪情感的影响,因而其意志发展仍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一旦他们遭遇挫折,很容易由先前的坚强变得脆弱,由以往的踌躇满志变得意志消沉。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位学生干部。他是一班之长,学习认真刻苦,工作积极主动,经常向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汇报工作,及时反映班上同学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但一次期考一门课程的挂科却改变了他,从此工作、学习也没有热情了,也不汇报工作了,整个人也显得很没精神,甚至有了辞职的想法。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身为班长,没把成绩搞好,甚至还挂科了,自己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这让他觉得自己很没面子,抬不起头来。考试的失败刺激了他自尊而敏感的心,使他从此变得苦闷消沉,自暴自弃,无心向学。还有些学生干部意志薄弱,经不起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诱惑,而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以上情况在高校学生干部中是比较常见的,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2 针对学生干部心理发展特点, 进行正确引导的对策研究

2.1 加强德育建设, 提升道德认知能力

国家教委在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德育任务, 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引导和帮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人才培养应以德育为先。学生干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骨干力量, 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提高政治素质, 提升道德认知能力, 是高校有效开展德育建设的重要保障, 也是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学生干部, 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 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 正确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 分析、识别和判断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等新时期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思想上, 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工作上, 应吃苦耐劳, 任劳任怨, 积极肯干, 以大局为重, 不计个人得失, 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以自己优秀的道德品质来感召周围的同学。

2.2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高校教育者应加强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普及心理学知识, 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健康宣传月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活动, 如举办心理情景剧、心理手抄报比赛、心理演讲赛和心理讲座等, 以活动为载体, 加深学生干部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和心理知识的掌握。其次, 对学生干部定期进行心理健康培训, 让他们系统地了解心理知识和原理,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让学生干部学会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 认识心理异常现象等。再者, 就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干部心情愉快,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 师生间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日常生活中, 老师应多给学生干部以人文关怀, 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及时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之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3 优化个性心理品质, 塑造健全人格

有学者认为健全人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自我意识, 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人格品质相对稳定等。[2]这里将正确的自我意识排在首位, 显示着自我认知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性。高校学生干部应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清楚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应选择和发扬某些如自信、开朗、热情、勤奋、正直等优良人格品质作为自己奋斗的方向, 摒弃和淘汰那些如自卑、冷漠、懒散、胆怯、急躁等人格上的缺陷和弱点。只有这样, 才能对人格的优劣及时自觉地进行扬弃, 才能进一步悦纳自我, 战胜自我, 超越自我, 从而使人格发展更加健全、完美。

2.4 注重意志品质培养,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古今中外, 大凡有成就的人, 无不都是意志坚强, 性格坚毅的人。然而笔者根据多年的高校学生工作经验和调研, 却发现如今不少学生干部意志脆弱,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遭受一点点挫折就心灰意冷, 停止不前。这给我们一个警示, 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干部意志品质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耐挫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否则, 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干部的心理发展。没有理想, 就没有动力, 没有信念, 就没有毅力。所以, 我们应该首先帮助学生干部树立一个崇高的理想, 有了目标, 就有了拼搏的方向, 有了方向, 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有了动力, 就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学生干部应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兴旺发达中去, 并且为之付诸实际行动,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此外, 应正确对待挫折, 要在艰难困苦中磨练意志。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3]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给人带来打击和痛苦, 也能磨练和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因此, 学生干部应正视挫折, 树立信心, 在困难中顽强拼搏, 这样, 才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 只有充分了解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及时加强德育建设、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优化其个性心理品质, 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才能帮助学生干部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发展特点及表现, 并根据这些特点进行针对性地分析, 提出了相关的引导对策, 促进高校学生干部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发展特点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5-11-23.

[2] 薛德均, 田晓红.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42~143.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范文第3篇

1 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

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脑功能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 他们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 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 加上延续着幼儿时期的一些特征, 他们会很喜欢做游戏, 与同学的交往更多在游戏中发展, 这就导致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 老师在教学时就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 尽量将学习控制在20~30分钟内, 其余时间以游戏或其他轻松愉悦的方式穿插。不仅如此, 该学龄段的学生也不易做强度太大、时间太久的体育运动, 在训练写字时, 注意其动作的规范性。因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他们总会拼命地讲自己想说的话, 却不大关心对方所讲的内容。他们的思维有时显得很散, 回答问题常会答非所问, 或者说许多不相关的话,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情况会逐渐好转, 并从口头语言渐渐向书面语言过渡。此时, 教师可利用学生对老师的依恋和信任感, 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让他们学会倾听和与人沟通交流, 这是适应社会的要求, 也是消除可能出现的逆反心理的关键, 让学生学会用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一些事情, 努力改善自我, 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这个时期老师的影响力会远远大于家长, 因此, 建立平等深厚的师生情会有助于教育培养学生, 当然, 教师本身一定要恪尽职守, 随时随地为学生树立榜样, 做到言传身教。

2 小学中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各项生理、心理指标都比低段学生有所提高, 最为明显的表现是他们的心理活动更趋稳定, 上课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听课,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高, 但还是会伴有说话不明的情况, 逻辑思维能力逐步体现, 大脑对主次、对错、好坏、是非等原则性的概念有了模糊的认识, 并渐渐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态度和判断, 他们不再不加思索地听老师的话,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 他们会做出摆脱父母、教师约束的尝试, 开始有一点叛逆, 不喜欢大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 这时会表现出不听话, 甚至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针对学生心理上的这种变化, 老师必须了解这只是情感方面的波动, 在进行教育指导时, 要重点关注他们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不能企图通过教师的权威来镇压, 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另外, 此时必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把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告知家长, 并提醒他们千万不能使用暴力来改变, 只能以柔克刚, 循序渐进, 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 形成教育合力, 引导学生主动表达个人意见, 对他人不同观点保持正确心态, 甚至乐于接受别人不同意见。而对学生正确合理的见解应予以肯定, 并鼓励其继续努力, 扩散自己的思维, 有更多创造性的建议。在与这一阶段学生相处过程中, 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 这是一切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 唯有如此才能将班级管理得更好。

3 小学高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

高段学生随着身体的快速成长, 各项生理特征趋于成熟。他们对知识技能有了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需求, 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新鲜感, 带着开放、探究的心态显示出他们广泛的爱好。在心理方面, 除智力有了很大发展, 逻辑思维开始在思维中占优势, 创造思维也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 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缺陷也渐渐表现了出来, 比如敏感、叛逆、自卑、失落、嫉妒、孤独等等, 反应在生活学习中就是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焦虑、自责倾向和易产生挫折感。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 老师一定要分析原因, 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譬如学生感到自卑和孤独, 究竟是因为生理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 还是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对此类学生, 教师要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长处, 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高段学生由于开始步入青春期, 多了许多来自性别意识上的困惑, 比如他们更关注个人形象, 开始关注男女之间的差异, 对来自社会林林总总的诱惑, 他们会模棱两可, 甚至误入歧途, 比如错把脱离实际的幻想当作将来的人生目标, 盲目追星等等。对这类学生, 因其思想意识有着极强的可塑性, 教师必须在他们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加以引导和纠正, 使他们的双脚踏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从而完成健全的人格发展。这一时期, 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可多给他们一些做事的机会, 以此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

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 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 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学校是训练学生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因而学校需要为学生们提供有效的教育, 这其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它是健全学生个体人格的保证, 也是使学生展现智慧的根本。良好的心理状态比高分数高技能更为重要。所以, 对小学不同学龄段的学生, 我们教师要根据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给予适时地引导和纠正, 让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拥有优秀的心理品质, 为其人生的高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地基。为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应在固定时间设立心理健康课, 设立心理咨询室, 为有心理障碍的同学提供帮助, 并不定期地邀请心理专家开讲座, 举案例, 教给学生一些缓解个人情绪的方式方法, 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受到高度重视。

摘要:长期以来, 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 让成绩成了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 而忽视了对塑造人格至关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极易导致心理疾病的敏感时期。本文就小学低、中、高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探索如何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发展,教育,特征

参考文献

[1] 易慧娟, 马学刚.浅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教育研究.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范文第4篇

小班幼儿的一个显著进步,就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学习按指令行动。在成人的指导下,他们形成了许多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活动时所必需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会自己用勺进餐,会自己穿衣裤、会解会扣较容易操作的扣子,会穿不用系鞋带的鞋子,会自己洗手等,这表明小班幼儿已开始能适应集体生活了。

二、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

小班幼儿的行为受情绪支配作用大,他们的情绪仍然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常会为了一件小事大哭大闹。但是较之3岁儿童,他们已开始产生调节情绪的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上尚不能真正控制。

小班幼儿仍然十分依恋父母和老师,尤其需要得到亲近成人的微笑、拥抱、拍拍、摸摸等肌肤相亲的爱抚动作。在幼儿园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程度,会说:“x老师喜欢我,x老师不喜欢我。”愿意和喜爱的教师接近,在喜爱的教师身边,往往情绪愉快,行动积极。

三、对他人的情感反应敏感性增强

小班幼儿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能站住他人的立场上感受情境,理解他人的感情。看见生病的同伴、摔跤的弟妹.会表示同情,在老师启发下,会作出安慰、关心、帮助等关切他人的行为。

小班幼儿对别人的意见、别人感情的反应敏感性增强,当做错事受到成人批评时,会感到害羞、难为情。在羞耻感的体验和发现上.女孩比男孩更为明显。羞耻感的出现,为儿童遵守集体规则提供了动力基础。

四、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与教师

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从家庭成员扩大到老师。他们会经常主动地拉拉老师的衣服.以动作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对老师的亲近和与老师交往的意愿。他们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但并不太在意同伴间的协作,往往只是各玩各的。只有在宽松的户外活动时,才会相顽追逐、奔跑、喊叫,以动作活动的方式开展有联系的交往。小班后期,孩子与同伴共同玩的意识加强。逐步学会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此期儿童也爱管同伴的事,经常把同伴的事告诉成人。

五、动作的协调性增强

小班幼儿喜欢跑、跳和踏小轮车等大动作,动作开始协调,逐步学会自然地有节奏地行走,但还无法控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某—动作.我们在户外活动中发现孩子们的动作协调了,喜欢追跑.喜欢和老师一起参加简单的体育活动.小班幼儿手部小肌肉发展相对较迟缓,但双手协调技能有了较大发展,他们会折纸,会用蜡笔画画,电会使用剪刀有控制地沿线剪直条,动作逐步精细化了。

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腰,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此时儿童开始能以认真的态度对侍成人所教之事,并有动手尝试的愿望。比如,拿到新玩具时,既喜欢操作摆弄,同时也能认真看、听成人讲解,并试着改变玩法。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探索其中的奥秘。

七、已形成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概念

小班幼儿行动自如,认知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但此时儿童的概念很具体,只是特指某项事物,例如猫就是专指自己家中的那只猫。在操作摆弄物品时,儿童逐渐认识了一些事物的属性,如大小、长短、多少、简单形状等。会10以内口头数数,但不能做到口手一致。

八、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行动

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

小班幼儿的思维大多由行动引起,一般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不会思考好以后再做。他们的认识具体,只能根据外部特征来认识与区别事物,思维缺乏可逆性与相对性,因此不能理解反话。

九、模仿性强

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喜欢模仿妈妈打电话的样子、烧饭的动作等.还喜欢学问伴的样。游戏时喜欢与问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在游戏中常常出现许多“妈妈”在烧饭,对此.他们感到很满足,并未感到不合理。

十一、能用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与需要

现在的孩子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他们基本掌握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但在实际说话时发音还不够准确。同时他们的词汇虽增加也很快,尤其是实词增长更为迅速。儿童已能用简单的言语与成人、同伴交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还叙述生活中的事,只是在独白时很不流畅.带有很大的情景性。这时的儿童特别爱听故事,常常缠着父母在空闲时间讲,还喜欢一边听,—边学故事中小动物有趣的动作和叫声。

十二、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愿望

3岁左右的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由涂鸦期进入到象征期。他们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意愿,会把线条、图形加以简单地组合来表现事物的大致特征,但是他们能表达的图形很少,所以一形多义是儿童作品的主要特征,相似的图形在儿童不同的作品中可能表现为许多物体。他们作画时.常常边画边用语言来补充画画内容。

这—阶段的儿童在绘画、构造活动中,愿意尝试各种新材料,表达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如:一条直线旁边加上两根短线就是“一架飞机”。他们偏爱鲜艳、饱和的色彩。

十三、喜欢音乐表现,能唱简单歌曲

小班幼儿喜欢学唱歌,尤其会对那些富有戏剧色彩的、情绪热烈的歌曲产生很大的兴趣,会反复地跟着唱。他们也会试着用l一2种打击乐器打出不同节奏,虽然节奏并不准确合拍,但是表明他们已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动作进行表达。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范文第5篇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

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幼儿期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知识与能力,生理年龄与心里年龄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第

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幼儿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面对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

因此,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我国幼儿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十分必要的紧迫的任务。

我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 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现象也愈来愈复杂多样,复杂的现实也对幼儿产

生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幼儿心理呈现出复杂现象,有些是健康的、纯洁的,而有些是不良的、不端正的。如何才能发现幼儿这些心理现象,并对其健康的加以激励,对其不良的加以矫治呢?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幼教工作者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教师心理知识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工作的。

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二、 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关系条件下形成其思想、感情、行为和作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环境影响人的一般表述。由于幼儿年纪小,可塑性大,他们的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环境的影响。因此,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是作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

1、树立一个良好的班风、园风,以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班集体或园集体,是幼儿生活的一个主要环境。这个环境建设得好与不好,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如果班风、园风不正,幼儿的心理就会被扭曲,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冲击。相反如果具有一个积极向上、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且富有同情心的班风、园风,幼儿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要使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就要着力树立一个良好的班风、园风,这也应该是不争之论了。

2、教师要端正对幼儿的态度、行为。人与人互为环境,对幼儿来说

教师就是其环境。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一些幼儿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幼儿心理抹上了一层灰色。如我班上有一位小朋友,他有香港脚,小便总撒在身上,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说:“走开、走开,你又脏又臭。”这样就会在他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孩子从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不能借“严师出高徒”为口实惩罚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气氛,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比如,谩骂、侮辱、指责、压制、强迫、威胁、挖苦、无情的惩罚等等。

3、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

三、创造爱的气氛,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

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的关心太少所至。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

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就要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为此我们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如关切的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一生。因此,教师平常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四、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

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这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呢?除了上述所说的健康环境的影响外,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通过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来培植。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也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儿童入幼儿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

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等得以纠正。

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小孩。这里的“问题家庭”指的是父母中一方亡故或父母不和或父母离婚的家庭。这类家庭的小孩,心灵上都受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关心,让其在幼儿园里得到家里本应得到的那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一代人的成长。愿每位幼教工作者(也包括家长在内),都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愿每个幼儿的心理都能健康地成长!

参考资料:

1、 王积葵.略论幼儿心理卫生教育.幼儿教育,1999年,第2期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范文第6篇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概括地说,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们在进行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总要和客观事物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并对它们产生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又以带有独特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考试取得好成绩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失去亲人则令人悲哀、痛苦,遭人打骂会感到愤怒、敌意,处境危急时则感到焦虑、恐惧。这些喜、怒、悲、惧等等,都是带有独特色彩的态度体验,是由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决定的。

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要看它是否符合和满足人的需要。与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不会引起任何细微的情绪体验;只有那些与人的需要紧密相联的事物,才能令人产生种种情绪和情感体验。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的事物,就使人产生肯定的态度,引起积极的体验,如愉快、喜悦、满意、爱慕、尊敬等;反之,凡是不符合需要或与意愿相违背的事物,则会使人产生否定的态度,引起消极的体验,如不愉快、愤怒、憎恨、恐惧、悲哀、羞耻等等。

有时,即使是同一件事物,由于不同人的需求不一样,也可能引起不同的内心体验。如同是一轮圆月,恋爱中的情侣看到它时,体会到愉悦、爱慕的美好情感,而独在异乡的游子却被勾起无尽的思乡愁绪。此外,由于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的复杂性,一件事物可以其不同的方面与人的需要同时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因而产生诸如百感交集、悲喜交加等复杂甚至矛盾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人的情绪状态是复杂多样的,按照持续时间长短、强弱程度和影响深浅,可将其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

情感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和人的社会观念及评价体系密不可分,反映了个体和社会的一定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风貌。情感主要可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二、大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

人们的情绪和情感都有着从简单到丰富、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进程,每个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婴幼儿(1~3岁)在出生后不久基本上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情绪,渐渐会形成愉快、害怕、发怒、害羞等情绪,和母亲产生感情依恋;童年期(3~14岁)各种情绪继续丰富发展,同时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产生并逐渐发展;青年期(14~25岁)的人情感丰富复杂且体验深刻,情绪的波动起伏大,易冲动;到了壮年期(25~45岁),情绪和情感则渐趋稳定成熟,能够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此时社会责任感强烈;中老年期(45岁以后)情绪基本是平静、恬淡,顺乎自然,但受更年期、疾病衰老、家庭生活变故等影响,易出现忧郁悲观、孤独寂寞、多疑易怒等消极情绪。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具有青年人共有的情绪和情感特征,情感丰富、复杂、不稳定。青年人对人、事、社会现象十分敏感、关注,对友谊、美、爱情、正义等的追求十分执著,爱思考、辩论,甚至于以行动来维护心目中的真善美;他们的情感体验深刻、强烈,感情容易外露,喜怒哀乐常形于表面,在外界刺激下容易冲动、凭感情用事,过后又懊悔不已;情绪起伏波动较大,呈两极趋势,有时兴奋激动如火山爆发,有时消沉忧郁,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此外,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生理状况,使得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鲜明的特点:

1.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素养,加上社会和自我的高要求、高期望,因而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一般能用理智约束冲动,对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适,从总体上看来,大学生情绪和情感是比较稳定的。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仍有不稳定因素存在,突出表现在,情绪和情感经常在两极之间起伏、动荡: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时而外显,时而内隐,呈现出波动性的特征。这种波动性是由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三方面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由于性成熟和性激素分泌旺盛,使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之间出现暂时的不平衡,易产生情绪波动。另外,从人体生物节律来看,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有周期性的变化,处在高潮期时,人感到体力充沛、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处在低潮期时则正好相反,人会觉得疲劳乏力、心情沮丧、思维迟钝,也呈波动的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产生各种内心矛盾并不断冲突,如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闭锁与开放等等,这些内心矛盾和冲突常会打破大学生的心理平衡状态,引起情绪和情感的波动起伏。

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尚未成熟,虽然他们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务极为敏感、活跃,但是人生观的不稳定、认识上的不成熟往往使他们不能对社会现实和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容易以偏概全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跌到悲观失望的谷底,难以自拔。

总之,由于大学生自身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上的不平衡,使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呈现出忽高忽低、激烈多变的两极波动,并与稳定性共存,形成稳中有动的特点。

2.丰富性和复杂性并存

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丰富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极为丰富,不论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还是从事社会活动时,无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大学生在自我情感体验方面敏感丰富,注重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和好胜心;在学习活动中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热爱科学和真理,憎恨迷信和谬误;大学生对祖国、社会和集体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义务感,嫉恶如仇,喜恶分明,正义感鲜明;大学生对纯洁的友谊和爱情十分向往,还积极地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体验到美的感受等等。

其次,这些丰富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复杂多样,呈现出外显和闭锁、克制和冲动交错的特征。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迅速、敏感,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是一致的,呈现出明显的外显性特点,例如为比赛胜利欢呼雀跃,因考试失败而垂头丧气。然而,在一些特定场景和事件上,大学生的情绪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往往并不一致,有时会把内心真实的情绪和情感隐藏起来,显得冷淡、无所谓,如当大学生感受到不友好、不公正的对待和压制时,在得不到理解和尊重的场合中,在对立紧张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把心扉紧闭起来,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时,还会采用文饰、反向的办法来掩饰内心情感,就像伊索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或说自己从来就不爱吃,也不想吃。这就是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闭锁性的特点,它与情绪的外显性是交错共存的,只要有适当的场合和理解、关心的对象,大学生就会敞开心扉,表露真实情感。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他们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在外界刺激下极易产生冲动性情绪和行为,尤其是在感受到挑衅和敌意时,容易情绪失控,呈现出冲动性的特点。大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一定的自制力,多数情况下都能用理智克制冲动,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因而冲动性和克制性并存。

3.阶段性和层次性并存

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不同年级阶段的大学生各有特点,另一方面,同一年级的大学生由于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又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情绪和情感特点,二者交织共存。

(1)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特点。低年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特点:刚刚跨人大学校园的新生,心中涌动着成为一名大学生的自豪感,对校园中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体验到走出“黑色七月”的轻松和愉快;同时,由于没有考上更好的专业和学校或在新班级中失去原有的中心位臵,以及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等原因,许多大学生感到强烈的失望、迷惘和自卑。激烈的竞争、繁重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在短暂的轻松感后很快便感到压力和紧迫感;陌生的环境和人、生活上的不适应,使得低年级大学生产生恋旧感,深深地思念父母家人和旧日同学。因而,一年级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现出自豪感和自卑感交织、轻松感和压力感交织、新鲜感和恋旧感交织的特点。

中年级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特点:二三年级的大学生经过一年的调整后,已逐渐融人大学生活和学习之中,适应性情感增强,表现在:专业思想渐趋稳定,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对自我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独立感、自尊感和自信心得到发展。此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增多,与班级同学的感情较为密切,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一些大学生还开始了对爱情的追求。中年级大学生爱好广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审美活动等,社会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和美感进一步发展并成熟。情绪和情感总体看来较为平稳。

高年级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特点:经过近4年时间的大学学习,高年级学生即将告别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此时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社会性情感日趋丰富,主要表现为更多地关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倾向。毕业在即,高年级学生大多面临毕业考试、论文答辩、求职择业、恋人去向等诸多抉择和压力,因此紧迫感和忧虑感十分明显,同时对母校和班级、同学产生惜别留恋之情,依依不舍。但也有个别大学生,因学习或择业中遭到挫折,产生愤怒、焦虑、紧张情绪,在冲动中做出毁坏公物、打架斗殴等恶劣行为,需要引起注意,并加以教育和引导。

(2)不同层次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特点。按在校学习成绩、表现及能力,可将大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与后进生三个层次,现就优秀生和后进生的情绪和情感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优秀生的情绪和情感特点:优秀生的独立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情绪大多积极、愉快、乐观,他们的求知欲极强,学习兴趣浓厚,能体验到获取知识和有所创造时的快乐,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较强。

后进生的情绪和情感特点:后进生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们想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甩掉落后帽子,另一方面又常因缺乏毅力和恒心,半途而废,徘徊不前,因而内心常常感到苦恼、痛苦、自责,他们既有强烈的自卑感,又有一定的自尊心,最忌别人揭短,怕人瞧不起。

上一篇:一二三产业发展布局范文下一篇:幼儿篮球兴趣班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