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论文范文

2024-05-03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大学通识选修课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存在课堂枯燥乏味、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等问题。为提高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检验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教学平台是否能对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起到积极影响,本文以贵州大学通识选修课“中华茶道和茶文化双语课程建设”为例,开展了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的课堂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课堂使用满意度较高,普遍认为该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师生交流渠道,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智慧教学;选修课;课堂满意度;大学生

G423.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2.018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运用已深入各领域。与此同时,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互联网和教育相结合的智慧教学实践越来越多,并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待开发。“雨课堂”作为一种智能终端连接媒介,是学堂在线以及清华大学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开发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具有突出的智能性特征[1],是智能教学平台的典型代表。通过“雨课堂”这一微信公众平台,在课堂上,学生可用移动设备扫码登录智慧教学平台并进行课堂学习,包括教学内容实时呈现、课堂问题实时点评、弹幕师生互动等,而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后台的大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的考勤、答题等互动情况。

大学选修课与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同构成了大学课程体系[2]。随着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选修课已成为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补充学生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等重要作用。然而,相较于专业课,选修课的课时设置较少,课程要求较低,考核方式较随意,学生对待选修课的态度不够严谨认真,个别甚至会出现逃课现象。因此,选修课的课堂授课模式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选修课出现的上述问题,贵州大学通识选修课“中华茶道和茶文化双语课程建设”尝试使用了“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进行教学。“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一款集微信与演示文稿软件(Power Point)于一体的网络智能教学终端[3],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该智慧教学平台的扫码签到、限时答题、随机点名、弹幕互动等功能来完成教学目标。经过一个学期的使用,为检验智慧教学的新型授课模式是否能对大学通识选修课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为了发现使用智慧教学平台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及访谈调查,对已完成该选修课的同学开展了满意度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改进建议。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贵州大学本科通识选修课“中华茶道和茶文化双语课程建设”的选修学生,学生分别来自20个不同的专业,如金融学、法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共计96人。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以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两种方法进行。第一步,针对教师在该选修课堂使用 “雨課堂”智慧教学平台进行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课堂满意度调查;第二步,随机挑选8名学生进行当面访谈,从课程设置、课堂组织和学习效率等方面了解学生在选修课上使用智慧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直观感受,从而对问卷结果进行补充。

(三)问卷设计

由表1 可知,本调查采用的问卷内容主要包含6个板块,分别是对课程设计、课堂组织、“雨课堂”使用功能、课堂参与情况、学生学习效果和整体使用感受的满意度,每个板块的题目数量为5~7道题,全卷共33道选择题。为确保客观,问卷调查匿名进行,数据收集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进行。在问卷发放之前,为确保问卷的信度,用SPSS 17分别对问卷的6个板块进行信度分析,由表1可知该问卷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985。学者De Vellis认为,一份信度系数好的量表或问卷,最好在0.80以上,越接近1,信度越高,由此可以看出此份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4]。

(四)访谈设计

从选修课的96名学生中随机抽取8人参与访谈。访谈形式为当面访谈,由研究者进行录音和笔录。主要访谈的内容是学生使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进行的授课模式、学习效果以及软件使用体验等方面的主观感受。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96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0份。将所有问卷结果输入SPSS 17.0,可以得出各题项的平均值以及标准方差,经过数据分析后,整理出每个板块中满意度最高和满意度最低的题项,统计结果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 可知,大学生对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所开展的茶文化选修课课程设计满意度较高,认为该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可以提高选修课的课堂活跃度,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负担;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其中弹幕互动功能很受学生欢迎,与传统选修课的授课形式相比,学生对结合了“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新型授课方式满意度较高。

由表3可知,相较于其他题项,学生认为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设计组织方式不能完全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习者课堂学习兴趣方面也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此类课堂教学模式的丰富度不能完全符合学生需求,对此类智慧教学模式在大学选修课程的推广应用表示不能完全支持。

总体看来,大学生对选修课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的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较高。调查显示:57.14%的大学生非常同意通过此类智慧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选修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31.43%的大学生同意这一说法,只有2.86%的大学生不同意智慧教学平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由此可见,“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在大学选修课中的应用可以对学生的选修课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大部分学生对此类智慧教学在选修课中的使用满意度较高。

访谈结果显示:几乎全部受访学生认为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大学选修课来说,使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十分新颖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活跃度。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随着微信的使用和限时提问作答而有所提高,学习资料在PPT与手机上实时同步,让教室各个位置的同学都可以轻松掌握课堂内容,课堂组织看似随意,实际上全程都是由教师把控,教师以启发式的教学推动学生自行思考,所以,最后取得的学习效果比一般选修课要好,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与学习,无形当中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利用“雨课堂”授课的交互环节中,能将传统的传递知识真正改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5]。不足之处在于,移动网络的网速是否通畅、学生手机电量是否充足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并且该智慧教学平台的部分使用功能也存在漏洞。比如,手机扫码签到功能在一定距离内,学生可以利用课堂扫码暗号在教室以外的地方完成签到登录,这也是造成个别学生不到课堂上课的原因之一。

(二)启示与建议

1.加强学习资料的合理性设置

选修课程的出发点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但选修课相较于专业课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学生对待选修课的学习态度不够认真,而“雨课堂”智慧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了微信的使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能吸引学生自动参与课堂学习,并保持着一定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在选修课中的学习动力,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课堂设计,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通过教室投影和手机上的微信平台,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该平台掌握教学内容。但在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善于使用多种工具和软件来呈现学习内容,包括视频、音频及板书等形式,加强学习资源的多样化设置,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不同感官,提高学习者的课堂学习效果,最好能够实现师生共建学习资料的目标,保证学习资源多样性设置。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选修课知识点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满足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同时,还应考虑知识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实现选修课的高效、高质教学。

2.保持学习者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选修课的应用性和兴趣性是学生选择的主要原因,一旦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单一就会造成课程枯燥,学生在课堂上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雨课堂”智慧教学的授课模式能让师生在课堂上使用微信实时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开放弹幕等功能拓宽师生交流互动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此外,该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方式,紧跟当下互联网发展的潮流,符合大学生新的学习需求与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学习成为了合理的现象,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尤其是弹幕功能让害怕发言的学生也增加了与教师互动的机会。正是这一大特点,致使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从而影响了课堂学习质量,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当在软件后台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实现实时监控;另一方面应完善教学环节,使得教学步骤层层紧扣,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紧跟教学步骤,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集中的注意力。

3.完善教學环境与硬件支持

“雨课堂”除了有更加良好的互动性及实时反馈的特点外,其便捷的数据搜集功能以及更加丰富的可用教学资源是其突出的优点[6]。“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将师生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内化能力,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与学校电子设备、移动互联网和手机设备的联系紧密相关,缺一不可,这就限制了该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发展,对无法满足这些条件的学校和学生来说,在选修课上使用智慧教学手段仍存在困难。同时,智慧教学平台在手机的使用操作上也存在漏洞,比如学生可以远程扫码签到,教师无法实现课堂后台实时监控等,可能会让手机的使用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因此,校方应该将此类课程的教室安排在离宿舍区较远的地点,并完善教室的电子教学设备,保障教室内的移动互联网网速时刻畅通;而教师应与软件开发者多沟通反馈,更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智慧教学软件的不同功能,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现高效教学。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选修课已经成为大学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弥补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不足[7]。大学选修课的存在,顺应了当今时代对“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符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各个行业都需要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选修课程的设置对整个大学课程来说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就大学生学习实践而言,微信平台的学习时间占大学生整体学习时间的比重越来越高……通过科学高效的移动教学工具,并且结合技术实现网路课程构建,能够有效提升当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有利于促进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升[1]。研究显示,不同于以往的通识选修课,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课堂交流并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雨课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将课前、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用微信终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式新颖、独特[8]。但这一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和突出其教学优点,尽量预防和规避其教学短板,在不断的磨合与修正中实现智慧教学平台的灵活运用,让智慧教学模式对大学选修课起到更好的教学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玉娥.基于雨课堂的移动学习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J].现代交际,2018(7):9-10.

[2]陈华.论大学选修课追求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模式[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11-114.

[3]臧晶晶,郭丽文.滴水成雨——走进雨课堂[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8):235-236.

[4]齐石玉.中学生对英语翻转课堂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海外英语,2017(3):59-60.

[5]孙笑微.“互联网+”时代下“雨课堂”在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8,36(1):92-96.

[6]邓娟,吴菁,崔静,等.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2):152-154.

[7]林萱,车德福,刘婉婷,等.浅析大学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47):212-214.

[8]李鹏,易淑明,郑晓妮,等.“雨课堂”在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导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8,32(2):560-563.

In-class Satisfaction Survey on Elective Course under the Mode of Smart Teaching: a Case Study of “Bilingual Cours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and Tea Culture” in Guizhou University

JIN Kejian, REN Li

(Colleges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hzou, China, 550025)

Elective curriculum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but there are problems: the class is dull, and the students rar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 so on and so forth. To improve the in-class teaching of elective courses, and to test whether the smart teaching platform represented by “Rain Clas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class teaching of elective courses, this paper studies into the general elective course of Guizhou University “Bilingual Course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and Tea Culture”, carries out an in-class satisfaction survey based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Rain Class” smart teaching platform.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are relatively satisfi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mart teaching platform.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is teaching mode helps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broaden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elective courses.

Key words:

smart teaching; elective courses; in-class satisfaction; college students

(責任编辑:蒲应秋)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音乐鉴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的现状,阐述了大学音乐鉴赏课的功能,介绍了音乐鉴赏课的改革实践,提出了更新观念,优化内容等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职 音乐鉴赏 改革实践 素质教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音乐鉴赏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众所周知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是大相径庭的。非专业性音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音教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文艺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教育对象主要为选修学生和艺术特长生,选课学生的专业不同,音乐基础更是参差不齐。非专业性音教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音乐鉴赏课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计划。目前,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音乐鉴赏课的功能

(一)音乐鉴赏课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

音乐欣赏具有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培养人的真、善、美等品质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大学音乐教学不能单纯理解为教学生唱歌,而是应当向学生们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让学生学会用音乐的语言去学习和欣赏音乐,并培养学生主动追求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音乐鉴赏具有益智的功能

法国大文豪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力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乐。”前者已经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实施。但音乐仍处在人们的逐步认识过程当中。作为选修课程的音乐鉴赏课其教学目标是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背景、思想情感和精神,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鉴别美丑的能力,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全面素质。欣赏的过程实质上是再创造的过程,它要求欣赏者通过大脑想象再创造,去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而这种再创造的过程由欣赏者主观控制。因此,在音乐的世界里,作曲家属于创造,演唱(奏)者演绎,欣赏者则是“再现”。欣赏者综合已有的知识对音乐进行重组并加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音乐形象。这一过程能明显促进左右半脑的均衡发展,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科学的发明创造,特别对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开启创新精神的钥匙。因此,科学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乐感,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大脑的功能全面发展。

(三)音乐鉴赏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最擅长展示人的心灵世界,表现人们内在的最丰富和细腻的情感。它通过人们的听觉直接述说人的情感和心灵,影响人的精神。当我们向学生展示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是通过音乐这个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过程,使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熏陶,接受文化的洗礼,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们完善人格、完善自我,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四)音乐鉴赏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汗牛充栋,灿若群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仅仅依靠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音乐欣赏教学,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有选择地欣赏人类音乐艺术瑰宝。全面了解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其次,音乐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结晶。音乐艺术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与地理、历史、文学、戏剧、舞蹈、社会生活各方面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多元的文化背景与多维的视角,能通过音乐所表达的内涵识别不同文化的音乐之美,欣赏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下的音乐特色,神游于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世界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全面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的现状和课堂教学实践

(一)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迫切需求得不到满足

音乐天生就有一种亲和力,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喜欢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年龄层次的人们。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13级的学生进校开始就实行学分制。虽然面向大一、大二的全部学生开设了音乐鉴赏选修课,但由于师资的短缺,使得很多学生想选择这门课程但却选不上。

2.大学生对音乐鉴赏课没有明确的认识

大多数学生对于音乐鉴赏没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他们注重的是音乐的娱乐功能。所以在选择音乐鉴赏上只对合乎自己口味的音乐有兴趣。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对古典、民族音乐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加之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较差,所以没有得到学生们思想上的广泛重视。

3.师资和教材欠缺

高职院校现任教师队伍本身就严重不足,而音乐课教师更多的是兼职教师担任,超负荷的工作使得教师难以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科研当中去,更不用说师资素质的提升了。而教材情况更不容乐观,一般都没有专门固定的教材,授课内容也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擅长点或经验或者是个人喜好来自主安排,这使得音乐鉴赏的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在申报学院“音乐鉴赏”这门选修课时,曾经担心学生对音乐鉴赏课不感兴趣, 有可能达不到学院规定的选修人数最低30人才能开班的规定。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共有120多名来自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选修了这门课, 远远超出了笔者心中期盼的人数。更让人惊喜的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时常发现有一些因为人数限制未能选上的学生主动到教室旁听。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对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技能提高的渴望。极大提高了我上好这门课程的信心,促使我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有序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方面下功夫,主要做了以下的尝试。

1.了解学生需求,突出重点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开课前,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出了100份问卷,回收问卷95份,有效问卷90份。通过分析问卷,发现学生对音乐课程的需求大体集中在乐理知识、音乐品鉴,学习舞蹈和文艺活动组织等几个方面。这对于我了解学生需求,有目的地组织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由浅人深、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而不面面俱到, 起到了重要作用,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环。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优化教学方法

音乐是塑造美好心灵的艺术,音乐教学的效果应当以心灵的感悟效果为主,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笔者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教学标准的确立上适当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掌握音乐作品的标准上有所差异,既要区别于音乐专业的学生,也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比如,乐理课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重点,应当安排36学时的教学。但针对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选修课高职学生的现状,笔者大胆压缩了乐理课教学课时,只用4学时让学生了解概况,力图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 让学生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而在歌曲演唱教学环节,则针对这些学生喜爱唱歌的特点,一是有针对性地选择合唱作品和独唱作品, 二是在讲解和欣赏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唱好这些作品,使他们在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特点。又比如,针对学生们提出要欣赏时下流行的“街舞”并要求学习交谊舞的情况。笔者也采用了区别对待的策略,把街舞的重点放在介绍上,让学生观看播放舞蹈录像, 从旁讲解介绍,而把交谊舞的重点放在学习和实践上,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三、改进高职音乐鉴赏课的意见及措施

(一)教学理念上—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近年来,开设音乐课程的高职院校逐年增加,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理念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形势,应当改变传统教学的灌输式、一言堂的强制或僵化的教育,建立“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综合其他学科,传承多元化”的理念,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提倡内容的多元化

音乐是多元文化的,它本身就综合了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音乐鉴赏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世界各国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为主体,这对于学生们欣赏到多种风格的音乐,丰富自己的音乐感受力,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学校采用的音乐欣赏教材普遍存在着时代感不强、教学内容单一、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强等方面的不足。为此,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拓展和更新是很有必要的。对于高职院校的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首要的是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从文化理解的角度来进行音乐欣赏,共享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此外,也要适度注重对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结合本土民歌以及一些优秀的采用本土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熟悉和热爱本土民族音乐。同时,还应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加大对于民族音乐的欣赏力度,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指导学生们去欣赏和学习,真正将这些宝贵资源变为我们所特有的精神财富。

(三)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音乐教师应自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强调学生参与的教与学形式,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但改革也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而是应当在适当保留并完善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扬弃实现由单一知识传授向多元立体化教学方法的转变,逐步达到融技能、鉴赏、现场展示为一体的多元立体教学。因此,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可以尝试研究性教学,为学生自主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创造条件。为此可以采取综合化的教学形式,优选教学内容。Jerome J Hausman在他的《Arts and the Schools 》中谈到:“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教学形式的综合,能调动学生的多种认知方式,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各种音像、图画、文字等资源组合起来,也可以用布置小论文的形式指导学生到图书馆、internet 上去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上来讨论;或是利用校园网络中教师的网站为学生进行课后的知识巩固、延伸和拓展。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以及运用掌握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对高职院校当前的音乐教学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怎样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开展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功能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如何把握好时代脉搏,设计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傅征.浅谈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

[2]郭旭.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改革[J].飞天,2012,(10).

[3]徐皖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08,(02).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以通识选修课程《物理与人类文明》教学为例,挖掘该通识选修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分析在该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实现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并对上课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该课程中融入部分思政元素是必要的、有用的。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课程思政  物理

【项目支持】2019年北方民族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科技类通识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讨——以《物理与人类文明》为例(编号:2019JYTS01)。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为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将思政教育元素,如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及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一定的影响。任课老师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深远,所有的课程要有育人的要素和责任,要做到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所有课程都应充分发挥课堂上的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国家认同感等[2],培养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整全的人”,最终的目标在于人格养成,主要抓手是通识课程教学,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不仅具有较好的科学人文素养,而且具有开阔的视野、审美的眼光、健康的体魄等。通识教育在促进课程思政发展中的作用显著,有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系统设计、队伍协同及成效检验[3]。物理类课程从事课程思政具有很多优势,如受益学生广泛,课程目标有利于实施课程思政,课程内容容易与思政内容衔接等[4]。《物理与人类文明》作为通识课面向对象是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学生层次高低不齐,在讲述过程中不能介绍过多的公式定理,要着重介绍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想和科学家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思政元素举例

1.物理学家的光辉事迹

在讲授科学发展中,介绍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等物理学家们一系列光辉事迹,以及历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故事及主要成就,是他们敢于在失败中挑战多年来不变的准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伟大的科学成就。他们在失败面前从不低头,敢于面对科学研究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他们崇尚科学,不盲目迷信前所未有的权威,才承担起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介绍过程中着重介绍具有重大贡献的华人,以此提升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如吴健雄、李政道、高锟、钱学森、丁肇中、崔琦等。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光辉事迹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希望同学们以他们为榜样,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正是一代一代科学家的创举,一次次的成功,让我们对下一次更艰难的挑战更加期待,伟大的科学家们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向他们学习,不畏艰难,敢于向前。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短暂的困难不能阻止科学的进步,我们要始终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2.科学客观的世界观

物理学家在建立质点、刚体等模型的时候不仅在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在分析问题时采用哲学上的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研究方法,在这部分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不能仅从表面上看待问题,要看到问题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物理学家虽然采用了归纳推理的分析方法,但是需要告知学生我们在采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谎言永远都是谎言,不管有多少人去重复它仍然是谎言,告诫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明确自己的立场,不能轻信谣言,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不唯书,不唯师,唯真理。不能轻信各种广告的宣传标语,处理问题要严谨。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任何想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尝试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历年来很多人想发明的不消耗能量但又可以做功的永动机就是无法实现的。通过这个事例可以教导学生做任何事情要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能轻易相信,否则容易上当受骗。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逆的本质,无序增加的本质认识过程,也是我们对自然界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当然,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逆性也告诫我们时间也是不可逆的,要珍惜当下,岁月不待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创新理念

托马斯·杨在推广自己光的波动说过程中,受到牛顿所支持的微粒说的压制,但托马斯·杨没有因为牛顿当时显赫的地位而放弃自己的学说,他和菲涅尔携手用科学的实验数据,使光的波动说最后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波动说对微粒说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继承正确的,否定错误的,在否定中继承,在否定中创新。科学的发展都伴随着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授课中要鼓励学生不畏权势,要有批判精神。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要一味地模仿,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不断的发展,才能有我们现在重大的科技突破。比如“天眼”射电望远镜,“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球背面,高速磁悬浮列车,“墨子號”量子通讯卫星,“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5G”技术等。

4.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及人文理念

在讲述电磁学的发展中,将法拉第的生平着重介绍,出身贫困但为了能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写信给皇家学会遭到拒绝后并没有放弃,而是将戴维教授的4个小时的演讲整理出一本精致的《戴维爵士演讲录》,用它作为敲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在工作中他井井有条,不因为别人对他的羞辱而斤斤计较,一心投身于科研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发现,成名之后,拒绝为英国政府研制毒气,乐于对公众做科普讲座,是一个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者。讲至此时,希望我们的学生要时刻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选择,做好本职工作,不被外界环境困扰,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践踏实地干好工作。讲述至居里夫妇发现镭的放射性时,介绍夫妇俩没有因为镭的发现而致富,是因为放射性对癌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他们希望能减轻成千上万癌症患者的痛苦,因此没有为镭的发现申请专利,以致后来甚至买不起自己发现的镭,这是何等的思想境界,何等的人道主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环保意识

讲至电磁波谱时,可以讲述南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空洞,紫外线等高能射线长时间照射皮肤引起的各种疾病。呼吁同学们保护环境,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破坏臭氧层气体的排放,温度微小变化能够引起温室效应,通过讲解温室效应的危害及人类面对温度改变时的脆弱,使学生能从内心认识到减碳、低碳理念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热量的自发传递具有方向性,系统从有序向无序是自发的,可以通过此引出环境的污染,污水排入干净的河流中使整条河流污染的过程可以自发完成,但要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环境保护要预防为主,作为青年大学生要时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珍爱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要有大局观,就像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提到的我们要尊重自然、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建立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结果调查

课程结束,为了检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参加本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參与调查的同学总共251人,其中文科的99人,占比39.44%,理工科152人,占60.56%。年级分布大一学生45人,占17.93%,大二居多144人,占57.37%,大三58人,占23.11%,大四4人,占1.59%。在这些同学中,对课程思政了解的同学占61.35%,部分不了解的同学可能是由于课堂上老师没有专门介绍,只是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内容中,学生没有过多的考虑是否为课程思政,但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引入了思政元素。

对于课程思政能否用于工程类通识课程教学中,只有7人觉得不可以,占所有人数的2.79%,其余同学中认为可以或某些地方可以。对于《物理与人类文明》通识课程结合思政教育内容是否合适,有93.63%的同学倾向于比较合适。当然在调查中同学们提到,目前我校学生在其他通识课程中引用思政元素的课程有但不是很多,专业课中引入思政教学的更少一些。

对《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调查,大部分同学认为有帮助,只有1.2%的同学认为没有任何帮助,对这几位同学重新回访发现,他们对本门课程的态度是认为该门课程是通识课,没有什么重要性,只需要拿上学分就行。参加调查的同学们认为,从长期效果来看,课程思政的引入对他们来说肯定具有一定的帮助,希望能够在更多的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

在调查问卷中设置有主观题:《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思政元素中您学到了什么?这道题中同学们提到这些思政元素体现了追求真理的科学观,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学术诚信,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生态意识等,培养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意识,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可以让他们传递正能量,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在授课方法上,大家倾向于老师为主导的讲授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专题式教学方式,大家也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微信推送、社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等形式比较感兴趣。

大家给的建议中,同学们提到首先要从学校和教师层面重视课程思政教育,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总结汇报,上课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多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还应该结合更多的时事,融入更多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通过课程思政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可以结合相关视频以便同学们更多的进行领悟,应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对《物理与人类文明》通识选修课程中思想政治元素进行探讨,在课程中秉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育人理念,符合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结合物理学发展中著名物理学家的先进事迹,物理学研究方法及物理理论中蕴含的道理等,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其中。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物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对上课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在该门课程中引入的思政元素符合课程需要,在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思政内容考核,如何将实践育人更好地融入课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问题驱动、教师引领、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探讨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考虑如何将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更近一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精心设计思政元素展现形式,吸引更多学生选修此门课程,让更多同学受益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葛晨光,高校理工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途径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半月),2008(7):70-71.

[3]张威.通识教育: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6-37.

[4]夏雄平,曹雪丽等.“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2018(34):113-114

作者简介:

杨翠(1989年7月-),女,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讲师,从事工作:大学物理及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研究方向:物理教学研究。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是现代大学物理教学的新领域,科学有效地进行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虚拟仿真; 教学

近年来,计算机仿真技术被逐步引入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该技术不仅能够促进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丰富教学过程,也是我国科学建设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针对大学物理仿真实验进行相关教学分析,希望能够为优化仿真实验,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借鉴。

一、分析教学特点,实现教学任务

在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中,首先应该将实验室的教学力量和学生的规模进行分类筛选。一般而言,仿真实验课程不会受到实验课程学时的限制,只要借助仿真实验的服务器就可以在多网络和多计算机设备下完成。这种教学方式可操作性强,且可以反复使用。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校园网络的构建,大学物理仿真实验也在不断优化和进步,和仿真实验相配合的软件实现了自主设计和设备选取,满足了各项基础实验操作。且这种设计性实验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间,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仿真实验还能够提供大量的实验数据接口,相关使用人员如教师、学生都能得到实时数据反馈,这对于优化物理实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提升教学内容和效果有着积极意义。

二、剖析教学现状,制定教学策略

分析仿真实验教学现状,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取,结合江南大学《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内容,分别开设了分光计、迈克尔逊干涉、牛顿环、示波器的调节与应用、光电效应、杨氏模量、转动惯量等仿真实验。这些实验涉及力学、光学、近代物理等范畴,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服务器稳定性的问题,我校现在处于试点阶段,仿真课程多开设在学生的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该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较重,且社团的活动多,学生参与仿真实验的时间段较为集中,在期末经常出现仿真实验系统服务器瘫痪的现象,虽然实验室就此现象进行了升级维护,但是学生往往都拖到期末来进行实验,最后造成了实验结果不尽人意。对此,建议开设课程一定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及时完成仿真实验,不要出现期末扎堆赶作业的行为。此外,也建议进行分时段登陆限制,这样能够提升仿真实验系统的稳定性。

再者,软件的安全性问题较多,很多学生反映在进入仿真实验处理页面时候,存在信息泄露和密码更改的现象。由于仿真实验系统的使用往往是通用化,一个班级都是用的同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因此在后期会出现密码失效的现象,且教师需要对密码进行复位操作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较为复杂且机械化。此外,软件在运行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软件在升级时容易出现黑客攻击和病毒干扰等。这些都需要相关人员加强管理,维护软件的质量和安全性。

最后,相关教师要建立一种注重过程性的评价,由于仿真实验主要是用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因此很多学生并不热衷,甚至排斥。对此,建议建立相应的在线实验预习课程及评价机制。通过预习,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建立了一个直观的思路。通过评价考核,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其掌握学习要点,更能体现过程性。

三、改变教学方式,做好创新改革

在仿真实验教学中,教师多次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先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对实验室内的课程进行预习和操作,让实验课程能够模拟理论课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和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此外,一些院校还开设网上虚拟实验室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课外实践,进行一些特殊的物理实验操作,这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积极性。针对物理课程的特殊性,仿真软件的引入结合实验操作的实践性,能够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统一化,这对于优化教学,加強物理课程实验有着积极意义。

四、展望教学未来,优化物理课程

对于大学课程而言,仿真实验课程有着特殊的功能和特点,能在物理实验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也成为优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随着仿真实验教学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采用仿真实验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优化教学空间和环境,为广大的教师带来了便利。但是分析仿真实验的特点,其毕竟是一个模拟性的教学辅助工具,不能够真正替代物理实验的现实情况。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引导其规范学习各项实验操作,以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带动规范性教学。

结合现阶段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建议教师应当注重创新教学,尽量将教学科研成果和教学环境相结合,将“以科研促教学”的观念引入到基础教学中来,这对优化院校的物理仿真实验教学,优化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分析现阶段我校仿真实验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仿真实验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应用技能,对于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十分重要,建议大学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多注重仿真实验的教学特点,以学生的素养能力为主,最终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萱.高校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3)

[2]王思涵.大学物理实验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8(34)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为配合我校学分制改革的需要,根据《上海杉达学院学分制管理试行办法》和《上海杉达学院学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推行学分制改革的实际情况,特制订《上海杉达学院本科生公共选修课选课指南》(以下称《指南》)。

第一条:本《指南》所指的公共选修课是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除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各类实践环节)和限定选修课以外的课程,学生毕业前应按要求修读并取得学分。公共选修课包括跨学科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第二条:课程性质和学分。教务处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都设定了课程性质,即跨学科选修课或任意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可能会因所属学科专业的原因使一些专业的学生禁选。学生修读的课程学分根据课程性质计入相应的选修课总学分。按照2008版《教学一览》规定,跨学科选修课为8学分,任意选修课为8学分,共计16学分。各专业对学生选课学分的规定可能因为专业特点有所调整。学生应遵照专业要求修读相应学分的公共选修课。

第三条:修读时间。原则上,学生须在第三学期至第七学期完成公共选修课的修读任务,并取得相应课程学分;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可以申请延长学籍,并在相应时间内取得学分。在专业指定的学习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必须根据每学期必修课的开课情况和自身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有计划地选修。

第四条:修读原则。学生可以根据兴趣、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修读公共选修课。体育类公共选修课每个学生最多只能修读一门。原则上,学生每学期修读的课程学分总数最高不得多于32学分,不得少于15学分(

一、二年级学生不得少于20学分)。学生每学期修读的公共选修课不得超过2门。

第五条:重新学习或换修。学生修读公共选修课,可以参加正常考试和补考,补考不及格者,可以申请缴费重新学习该门课程或者换修另外一门课程。换修和重新学习缴费标准相同。

第六条:选课办法。教务处每学期安排一次公共选修课,安排在1至9周和10至18周,每门课2学分36学时,4学时/周。学生可以根据教务处的安排登陆到202.121.168.25“上海杉达学院正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选课。选课分为正选和补选。第一阶段的正选,学生可以选修任何一门课程(列为禁选的课程除外),此时学生可以退选或改选。第二阶段的补选,未参加正选或正选未成功的学生可以补选,已完成正选但因选修课程人数太少不能开班的学生可以补选,其他学生不能补选。所有课程均不能重选。

第七条:开班人数。原则上,公共选修课开班选课人数不能少于20人。

第八条:考勤与考核。公共选修课实行严格考勤。任课教师负责对学生出勤等情况进行登记。学生缺勤1/3学时以上,不能参加课程考核,只能重新学习或换修。选修课考核方式原则上为考查。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学生进行过程考核,应以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以及学习兴趣和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

第九条: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2007级(含)以后的本科学生。未尽事宜,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上海杉达学院教务处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1 公选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开课总量不足

近年来, 随着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日渐深入, 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 公选课开课数量与学生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尽管学校一直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 但大部分教师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必修课”中, 较少关注“公选课”, 导致公选课总量相对不足, 难以满足学生选课需求。部分课程“因人设课、人走课停”, 缺乏相对稳定性。

1.2 课程结构不均衡

学校自2001年开始设立公选课以来,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 逐渐形成了由校内公选课和学院路教学共同体校际公选课组成, 涵盖经济法律、社会科学、外语、文学艺术、信息技术和自然科学等六大领域的公选课课程体系, 基本满足了学生选课的需求。但随着学生选课需求的日渐多元化, 公选课课程建设地相对滞后, 课程结构显露出一些问题。在所开设的公选课中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多, 自然科学类课程相对较少, 难以体现理工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优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选课的积极性。

1.3 考核随意性大

公选课每门课程都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显然不太现实, 所以往往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取闭卷、开卷、撰写论文等考核方式。但大多数教师图省事、便利, 将考核方式设为考查, 学生提交一篇论文即可完成课程考核任务, 教师批改试卷也不像必修课那样严格。这样一来为混学分, 凑学分的同学提供了便捷条件, 达不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开课目的。

2 原因探析

2.1 教师方面

(1) 开课积极性不够高。公选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和管理, 学院一般较少关注公选课的建设。申报公选课的教师也多为课程较少者, 加之公选课一般安排在晚上和周末上课, 很多教师并不愿意晚间或周末在家庭和学校间来回奔波上课, 致使教师申报的积极性普遍较低。部分高水平教师由于科研项目繁重, 社会兼职较多, 无力在公选课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这势必影响了公选课的开课数量和质量。

(2) 教学投入力度不够。任课教师不够重视公选课, 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简单地将必修课改头换面为公选课, 机械式灌输知识, 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部分教师为了吸引更多学生选课,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过度迎合学生, 向学生展示各种新鲜有趣的视频、电影等内容, 使教学内容过于肤浅、庸俗化, 在课程考核上也“手下留情”, 有形式化倾向。

2.2 学生方面

(1) 选课具有盲目性。公选课开设课程门类有限, 学生选课余地不大, 加之学生对公选课的课程内容又不够了解, 缺乏自我选择能力, 大部分学生只根据课程名称和教师职称来选择课程, 选课不认真。另外, 在选不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时, 单纯为了混学分、凑学分[2], 往往选修学分较高, 相对易学的课程。

(2)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大多数学生把公选课当作一种消遣课程对待, 到课率不高。公选课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难免与许多课外活动发生冲突, 这使得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课报个到, 最后一次课去参加考试, 只选不修现象严重, 应修而未修情况时常发生。即便是到课学生, 也不认真听讲, 听歌、看课外书、玩游戏等现象屡见不鲜。对课程考核的论文也置若罔闻, 随便交三五百字东西就敷衍了事。

2.3 管理方面

(1) 教学质量监控不完善。公选课涉及不同院系的任课教师, 教师间授课水平和教学设计也存在很大差异, 教学管理部门很难对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做出规范性要求。另外, 因教学资源有限, 公选课往往安排在周末和晚上授课, 很难安排工作人员采用随堂听课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查。

(2) 考勤制度不完善。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 每门课程选修人数一般都在100~300人之间, 这样很难要求任课教师每节课点名。另一方面, 作为公选课任课教师, 其教学效果的好坏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往往从选课人数的多少间接体现。因此, 任课教师存在担心要求过严, 会影响学生下次选课热情的顾虑, 对课堂考勤不严格, 课堂要求过低。

3 加强公选课建设的对策

3.1 扩大师资队伍, 提高审批门槛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增强公选课教学效果的前提。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开课、开新课、开好课。鼓励教授尤其是学科带头人新开设一些创新性、有前瞻性的公选课, 推动公选课的良性发展。同时, 教学管理部门在审批新开课程时不应只求开课数量, 更应注重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合理规划和组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不同领域课程, 使整个公选课设置体现出学科交融、文理工渗透特点。

3.2 扭转认识偏差, 端正教学态度

公选课不是必修课的简单改版, 其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综合素质。因此, 任课教师应扭转认识偏差, 消除重“必修课”轻“公选课”的意识, 端正教学态度;应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准备, 针对不同专业, 不同层次的学生, 开设不同特色的课程;要注重课堂技巧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用精彩的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认真地教学态度感染每一位学生。同时, 为激发教师开课积极性, 提高公选课教师地位, 学校应制定激励机制, 除公选课教师的课时酬金外, 增加公选课教学基本功比赛, 精品课程评选等激励手段。

3.3 加强对学生的选修指导, 避免选课盲目性

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制定选课手册, 向学生全面、细致地介绍有关选课信息, 包括课程介绍、教师简介、选课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使学生心中有数, 避免选课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应注重日常宣传, 利用校报、宣传橱窗等媒介,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公选课影响。另一方面, 加强对选课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 引导学生提高对学校开设公选课目的及意义的认识, 端正态度, 克服轻“公选课”重“必修课”, “混学分”, “凑学分”的想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4 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 根据公选课的特点制定课程评价指标, 组织督导组专家、学生、院系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评价打分, 对那些教学效果良好, 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以保证优秀课程的开设稳定性。相反, 对连续几次评估分数低、学生意见大的课程应坚决予以取消。其次, 应当健全考核机制。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公选课考核方式多种多样, 但不应全设定为考查课, 应既有考试课又有考查课。即便是考查课, 任课教师也应严格要求学生, 严格阅卷。再次, 任课教师对学生必须严肃管理, 严格考勤。由于公选课班级的临时性和复杂性, 任课教师可以临时任命几个班委负责点名, 也可以通过随堂布置作业来抽查, 对缺旷课超过教学时数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应给与该课程学分。

公选课是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多种技能、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课程。只有提高认识, 重视公选课教学, 加强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才能使公选课教学和管理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摘要:公共选修课是普通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和管理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教学,对策,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 赵燕.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改革初探[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6, 15 (6) .

[2] 况晓慢.综合性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和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4) .

[3] 王作权, 等.公选课建设与素质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4 (6) .

上一篇:残障人士终身特殊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科学管理建筑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