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23-01-23

第一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第二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多场花卉展、书画展、摄影展等专题展览,并且在每年的春节举办广州园林博览会,在国庆黄金周举办“与游客同乐”大型文艺演出等。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健全,服务能力快速提高。现将近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经验介绍如下:

一、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游客喜爱的生态公园

针对不同游客的文化活动需求,公园近几年兴建了多个文化亭廊、表演场和小舞台,在踏趣园、鲤鱼头、老人山增设了文体活动设施,并重点维护好韩国园、成语寓言园等专题文化园,为游客打造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

另外,园内设有有三大游乐场及两大游艇部,包括金印游乐场、东秀儿童乐园、北秀游乐场以及东秀北秀游艇部,大大满足了不同游客玩乐的需求。

二、着力提升公园文化内涵,为广大游客奉献精品大餐 公园每年都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多项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层面广,让广大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公园的文化气息。

(一)展览方面,近几年来,公园举办了“哥德堡号扇艺展”、“南雪金石书画作品展”、“越秀墨韵书画展”、“迎亚运书画展”、“叶建强跑街摄影展”、“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越秀图片展”、“鸟语花香,给力羊城摄影展”、“新加坡陶艺家烧陶个展”等展览。

(二)演出方面,公园以往每年邀请专业演出团队于春节或国庆黄金周期间为游客奉上精彩的演出节目,有歌舞表演、魔术表演、变脸表演,还有杂技表演等。现在,公园更创新形式,与园内游客合作,邀请常在公园表演的多个游客团体同乐演出,举办了多场“越秀公园与游客同乐演唱会”,更是广州公园首次举办此类活动,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

(三)兰文化方面,围绕兰花的生长特性,结合春节、五

一、国庆、元旦公共假期举办特色兰花专题展览。并积极开展兰文化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灿烂悠久的兰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兰花名品,让广大游客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兰花以及兰文化。在兰圃的兰文化知识长廊内有各式各类、内容丰富的兰文化和兰花知识介绍,使人们在观赏兰花的同时,亦进一步加深对兰花的了解。

(四)文化科学方面。不定期举办花卉专业知识讲座,吸引了大批花卉爱好者前来听课。

三、抓重点,求突破,积极开展示范性文化品牌建设

(一)传承广州园林博览会这一知名品牌,不但举办艺术园圃、大型公共景点、植物造景、艺术插花、元宵灯会等园林艺术精品展览,还精心打造了多姿多彩的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游客的节日生活。尤其是第十六届园博会,在公园免费开放、收入递减的情况下,为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我园识大体,顾大局,不讲价钱,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上下齐心,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园博会的工作,为公园免费开放后最受市民关注的第十六届园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结合科技活动周,认真组织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集中精力,利用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等资源,重点打造扁颅蝠保护区,桫椤保护区等区域。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一方面以公共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园实际、符合文化发展特点和公园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原有人员文化知识构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有特色、业务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今后我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公园党委、全体干部职工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目前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不够、经费缺乏等。今后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人才建设、体制建设,着力提升人员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越秀公园自身特色的高精尖服务队伍。

今年,我园将结合建党90周年以及辛亥革命100周年契机,举办相关的历史图片展览等。选定兰圃几处层次丰富,品种多样、较有特色的植物区作为科普植物区,详细介绍该区的品种和搭配特色,并增加科普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认树种、摄影、绘画场地。

下一步,我园将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挖掘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组织好群众文艺精品展演、客家山歌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繁荣发展的局面,丰富广大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文明广州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的起源、形成与内涵

(一)起源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中国生效 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年1月3日开始生效。

1997年10月27日,中国政府签署该公约

2001年2月28日,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该公约,在中国生效。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文化权利” 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

人人有权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分享发展成果”)

人人有权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用享受被保护的权利(知识产权保护)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国家义务” 缔约国为充分实现上述权利采取必要的步骤(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与文化)

-最大能力采取措施义务 -非歧视性权利保障义务 -男女平等享有权利义务 -合理限制和克减义务 -发展中国家特殊义务

(二)形成

“十六大”报告(2002.11)

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9) 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中央“两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8)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东部及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 “十七大”报告(2007.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的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2010.4)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在社会事业特别是涉及基本民生方面,包括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都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会事业涉及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普遍公共利益,公益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一旦受到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就得不到保障 ,社会就会失去起码的公平和正义

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的讲话(2010.7) 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调整资源配置,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市设施建设,继续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10) “十二五”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3)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10)

专题研究文化改革与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 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决定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 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 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 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 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 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 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 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 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2)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梳理与总结

2002年开始:《经社文公约》生效-尊重和保障文化权利-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

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

是基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的资源配置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应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1、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的权利;

2、获取文化信息的权利;

3、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

4、参与公共文化事务及活动的权利;

5、文化选择的权利;

6、文化传播的权利;

7、文化创造与表达的权利;

8、文化监督的权利。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行使的基本职能

一是制订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二是监管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三是通过投资保证基本公共 文化产品供应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四是直接生产或提供某些公共文化服务;五是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和规范地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主要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内容有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以及运行管理系统和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

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公共文化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 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公益性,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是低于成本、收费 很少的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体现对人的关怀,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 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每个公民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 和服务过程的公平。它所强调的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

基本性,就是政府提供的是基本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

便利性,就是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方便群众获得和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文化民生和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着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伟大复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

怎样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 公共资金支持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 全社会参与

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农村为重点 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目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 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创建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调动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 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与法律保障

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保障

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 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证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体系

二、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制度建设 《南京市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意见》(2011.8)

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2011.12)

《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实施意见》(2011.12)

(二)、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我市建有市级群众艺术馆、面积28000平方米,金陵图书馆新馆、面积25000平方米;建有区级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市、区两级14个公共图书馆和9个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全市建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56座,藏品50余万件。全市100个街镇全部建有文化站,1253个社区(村)全部建有文化活动室,建有552家“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街镇及社区(村)全覆盖。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已实现城区全覆盖,农村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目前,全市一个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间,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2012年,高淳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

2013年,建邺区文化馆、图书馆新馆以及栖霞区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成,并完成江宁区图书馆、高淳区文化馆以及六合区第二图书馆的改造,开工建设浦口区桥北文化艺术中心和市民文化中心(含图书馆、文化馆)、六合区第二文化馆新馆;

2014年,鼓楼区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六合区青奥文化城“一城五馆”(含文化馆、图书馆)将建成开放,并将开工建设秦淮区文化艺术中心、溧水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区级文化艺术中心。未来2-3年我市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面貌将整体改观。

五星文化站、示范文化站与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创建 2011年,为解决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市政府拿出500万元用于支持、奖励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市开展了镇街“示范文化站”和村(社区)“示范文化活动室”的创建工作,在全市形成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潮。全市已建成41个示范文化站,582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达到示范点标准。

全市已命名示范文化站名单 2011年

红山街道文化站、光华路街道文化站、中华门街道文化站、双闸街道文化站、江东街道文化站、宝塔桥街道文化站、西岗街道文化站、西善桥街道文化站、秣陵街道文化站、江浦街道文化站、冶山镇文化站、白马镇文化站、石湫镇文化站、桠溪镇文化站

2012年

玄武湖街道文化站、洪武路街道文化站、秦虹街道文化站、沙洲街道文化站、宁海路街道文化站、小市街道文化站、栖霞街道文化站、铁心桥街道文化站、汤山街道文化站、星甸街道文化站、龙袍街道文化站、雄州街道文化站、永阳镇文化站、淳溪镇文化站

2013年

孝林卫街道文化站、大光路街道文化站、双塘街道文化站、莫愁湖街道文化站、挹江门街道文化站、幕府山街道文化站、八卦洲街道文化站、梅山街道文化站、横溪街道文化站、永宁镇文化站、葛塘街道文化站、东屏镇文化站、东坝镇文化站

示范文化广场和社区特色文化广场打造

2012年,市政府提出,在全市打造14个“示范文化广场”和86个“社区特色文化广场”的任务,市、区两级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添置音响、照明设备,搭建活动舞台,并组织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文艺团队与文化广场挂钩,定期到广场为群众举行公益演出,实现了“广场天天演,剧场连连看”的喜人景象,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示范文化广场名单

(三)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2008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投入2670万元,用于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目前,全市建有金陵图书馆等市、区支中心13个,10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我市把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重点放在社区,与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共建共享。2013年,全市实现社区(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全覆盖。各基层服务点通过VPN方式连至金陵图书馆市支中心,共享达48TB的各类影视资源、讲座资源、科普知识、电子图书、南京地方文献等,街镇、社区的公共数字化服务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2013年,对90个街镇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服务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总分馆制和通借通还“一卡通”建设

在全市推进市、区、街(镇)、村(社区)四级图书馆(室)通借通还的“一卡通”服务。以金陵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图书馆为骨干馆,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通过更新管理系统和网络连通方式,实现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图书馆服务联网。目前已实现市、区两级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下一步我们将街镇、社区分馆建设作为重点,使图书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村。金陵图书馆和各区图书馆还开展了建立社区分馆、流动图书车、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机等方便快捷的馆外流通服务,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阵地和服务功能,方便了市民借阅。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四)、服务品质提升 免费开放

2011年起,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本服务项目实行免费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各公共文化场所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增强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规范服务标准

拟定《南京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南京市文化馆服务规范》等公共文化场所服务规范,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优质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五)、文化惠民

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联合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市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活动为龙头,带动各区演出上千场,实现全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万场。

市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金图讲坛(1981年)

“金图讲坛”是南京地区乃至在省内外图书馆界被公认的是面向社会大众创办最早的公益性文化讲坛。 “金图讲坛”邀请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王蒙先生,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少将,凤凰卫视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闾丘露薇等知名人士为市民献上免费讲座,听众累计十余万人次,多次获得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表彰,并于2010年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奖。

金陵合唱节(1990年)

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已举办七届,2008年获江苏省“五星工程优秀服务奖”,2010年获得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 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2007年)

以文化广场为载体,组织艺术院团和群文团队走进广场、走进社区,每年为老百姓提供100场免费的文艺演出。七年活动主题分别为:“欢乐和谐”、“收获幸福”、“共享华诞”、“感受欢歌”、“享受阳光”、“放飞愉悦”、“点燃梦想”。市财政投入上千万元,为群众免费演出了近千场。

公益交响音乐会(2009年)

每月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一场,市民凭身份证免费领取音乐会门票。公益交响音乐会已连续举办6年,70多场演出,财政投入400多万元,扶持了南京市本地的南京爱乐乐团,也让老百姓不花钱就可以欣赏到高雅音乐。

公益合唱音乐会(2011年)

把南京地区数百支合唱团和国内外优秀合唱团请到文化艺术中心,每月举办一场合唱音乐会。

金陵群文大讲堂(2011年)

每年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10期,通过开展讲座,进行业务技能交流。大课堂开设以来,先后邀请文化部专家、著名音乐家何占豪,著名指挥家杨鸿年,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等一批中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

520音乐厅(2013年)

“0场租”、低票价、一年52周、周周有演出。繁荣全市音乐演出市场。

各区公共文化建设情况

建邺区《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意见》; 江宁区《关于促进和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的意见》; 浦口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秦淮区提出“文化发展争第一”目标并出台相关细则;高淳区、溧水区还把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列入文化惠民工作考核之中。

各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玄武之春”系列文化活动、“惠民小剧场”公益演出活动、“秦淮之夏”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彩365 快乐每一天”系列文化活动、“幸福鼓楼”社区文化艺术节、“春满滨江”系列文化活动、中国南京“金秋栖霞”艺术节、“多彩雨花” 系列文化活动、“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浦口区艺术节”系列文化活动、“六合同春”系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宣传月”系列文化活动、“唱响古戏台”系列活动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实行了三项举措。

一是菜单服务,“选得上,你来演”。年初市文广新局把参演单位申报的剧节目公布出来,发到社区,由各区组织让群众挑选,根据群众的意见,将得票多的节目排入各区当年的演出计划,面向全市公布。

二是政府买单,“你来演,我来补”。每年市、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近千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评选奖励,“演得好,有奖励”。群众既是观众,又当评委。演出结束后请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节目,年底全市评出受群众欢迎的演出团体和剧节目再给予表彰奖励。

据统计,仅2012年,全市各类文化活动达到22990多场,群众文艺团队达2360多支,参与人数达1000万以上。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主要成效

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能。“百千万行动计划”吸引和凝聚各方资源共同参与,统筹计划,统一实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各级财政对文化惠民活动经费投入,从2007年的100多万元到2012年的1000多万元,活动场次由1700多场达到22000多场。

满足了市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百千万行动计划”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问需于民,由群众评判。文化建设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促进了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为业余文艺团队搭建了展示才艺的舞台,激活了业余团队的发展活力,引导广大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在参与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融洽了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培育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三、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部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对支持公共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出现一些偏差,各区也不平衡。在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区划调整和撤乡并镇中,个别区文化馆无馆址、无等级。个别文化站被无偿占用或挪作他用,造成基层文化机构没有服务阵地。二是部分公共文化设施产权问题有待进一步理顺。

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全市文化事业建设的总体投入逐年提高,2011年全市文化事业总投入6.07亿元,与2010年的4.1亿元相比,增幅48.05%。市财政把重点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服务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市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市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市内各区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基层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受人员编制等因素制约,区级文化馆、街镇文化站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市100个街镇文化站,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43人,其中30岁以下57人占16.6%,30-50岁214人占62.4%,50岁以上72人占21%,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60人,占17%。基层文化队伍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

今后努力方向

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重点推进南京市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及“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2年申报创建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3年4月8日,陈刚副市长代表南京市进行现场陈述。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

2013年8月,市文广新局刁仁昌局长在文化部进行陈述。2013年10月,经审核,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

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进一步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到“十二五”期末,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改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整体面貌,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全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全面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加大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惠民活动的投入。各级财政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的正常运转。

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活动

以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促进群众参与文化热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区、街(镇)、村(社区)四级图书馆(室)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

第四篇: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总结

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县加强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投资和关注,通过置换、购置和改扩建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农村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改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应有重视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自治

区、地区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充分考虑、科学规划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政府投入、资产置换、资源整合等办法,新建、改建和扩建公益性文化设施。三是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健全监控网络,开展经常性的巡查活动,加强对农村文艺活动的监管,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各乡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借助县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乡镇文广站建设的投入和“农家书屋”建设的扶持力度。1月12日下午,县文体局“农家书屋”揭牌仪式在叶尔特斯村隆重举行,此次全县共开设两家“农家书屋”,捐赠图书1500余册。乡

镇文广站和“农家书屋”成为了农民群众休闲娱乐、文艺活动和汲取农业科技知识的好去处,有效解决了农村实用科技图书少、致富信息匮乏的难题,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撑。

三、农村主体文化活动影响不断扩大 一是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图书配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按照“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仅就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80多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三是从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出发,开展好送戏、送图书、送电影的“三送”活动,精心编排形式活泼、贴近实际的节目,让农民群众在欣赏、娱乐的过程中懂政策、受教育、学知识,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县文化部门共组织县艺术团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开展“送戏”演出230场次。立足服务“三农”和群众

脱贫致富,与地区、县相关部门一同累计送科普书籍、实用技术图书?余册。开展进社区、下乡村、到学校“送电影”356场次。四是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得到加强。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在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合理有度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优秀民

间文化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继承优良的传统美德。 全面部署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举办多期培训班,聘请自治区、地区有关专家讲课。经全面普查,全县各乡共查明民间艺术30多项,经甄别后整理上报3项,纳吾尔孜节,转场,花毡子制做。这些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制作手法,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广泛流传。

四、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发展和管理情况 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始建于1992年4月,股级事业单位,核编人员3人,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随着法规的进一步健全,管理和执法职能逐步明确,原办公室的具体职能得到调整,到了5月,我县又增设了文化市场稽查队,配大队长1人,与文管办合属办公,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也同样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发

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求文思乐的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方针,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经过近十六年的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镇乡延伸,经营项目日臻多样化、现代化,已基本形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网络以及出版物在内的八大门类的综合性市场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监督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一是以建章立制为重点,规范文化市场执法行为;二是以明确审批程序和加强证照管理为切入点,规范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准入行为;三是以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为重点,严厉查处文化市场违法行为。到目前为止,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共出动500多人次,对娱乐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进行了重点整治,共查缴非法音像

制品1000片,查处盗版图书70册,取缔非法经营游戏厅1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文化经营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我县文化市场。

五、农村文化队伍情况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乡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是关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一是队伍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农村文化队伍专兼职人员;二严把文化人员进入关,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全,学历高、专业齐、职称有、素质好,使

进入文化专业队伍的人员都能独立的高标准的从事业务工作。三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以及乡镇文化站人员对广大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进行辅导,聘请地区专业人士对全县各乡镇、村文化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促进文化专业队伍整体素质快速提升。同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农民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全县乡镇文化专兼职干部达到18名,其中大学以上学历8人,涌现出民间艺人45名。

六、农村文化机构提供文化服务情况 几年来,县图书馆在阵地服务基础上,面向乡镇、村两级开展图书借阅、住处咨询等服务;文化馆、文化站根据实际不断拓展社会教育职能,面向农民开展文化知识培训,针对农村文化人才匮乏、文化资源短缺的现状况,县立足实际,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加大了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将文化人才培训列入

“十一五”规划,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紧紧依托各类教育基地和农民夜校等教育阵地,采取长期学习和短期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课堂教授与现场操作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法,定时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农村文化文艺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各类农村文艺人才600多人次。县文化团体立足这些人才资源,县上广泛开展了送文化下乡和文化对口帮扶活动。近三年共组织送文艺下乡450场,送图书下乡2万余册。成立了文化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帮扶方案,确定了帮扶人员,深入乡村传输先进文化。全县共确定文化对口帮扶对象20个,下派20余名干部进村入社开展文化帮扶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时我县涌现出一批农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文艺节目有85个。

第五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经过历时五天的调查,分别到万州区高峰镇、百安街道的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社区)书屋、万州体育场施工现场和区博物馆实地察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我对重庆市万州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将走访和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全区上下一张“网”。这张网,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网。如今,万州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机构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区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并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区图书馆、区博物馆为国家三级馆。全区所有镇乡(街道)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均达到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制定的建设标准;已发展村社文化中心户510户,逐步实现“点多面广”的目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万州支中心和13个镇乡服务站、354个村级服务点相继建成。三峡移民纪念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现已征集各类展品

1.4万余件,其中实物展品4201件,照片及视频资料1万余张;展陈形式设计第10稿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完善中。三峡文化艺术中心即将开工建设。全区已建成大型城市广场7个、镇乡广场10个,人均广场面积达到0.46平方米以上,其中“心连心”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全面覆盖。万州52个镇乡(街道)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均配备了电脑、书架、阅览座席、图书等基本设备,并配备了3—5名专职人员。全区已全面建成448个村级“农家书屋”,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均常年免费提供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万州支中心每年接待读者2万多人次,镇乡、街道、村及社区基层服务点接待读者8万余人次。

(二)居民天天享“大餐”。对万州区的居民来说,只要你愿意,天天都有丰富而且免费的文化“大餐”供你享用。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区博物馆于2009年1月15日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免费开放,并主动与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联系,将博物馆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普教育基地,接待观众41万余人次。2008年以来,区图书馆接待读者118万余人次,借阅图书157.5万余册,免费开放后,每周开放时间达到64小时。区文化馆各活动室每周对公众服务的时间在56小时以上,并派出专业人员对各类群众文艺爱好者进行专业培训,近年来,举办群众文化活动200多场(次),培训群文骨干万余人次。

各种文化惠民活动层出不穷。万州积极组织动员城市文化资源服务农村,常年开展电影、图书、故事、戏剧、展览“五下乡”活动。2008年以来,放映农村惠民电影35088场,惠及农民群众、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750万余人次。实现了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农村中小学观影率达到100%;健全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每年组织农村镇乡图书、文博巡展4次;2008年以来,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深入镇乡送戏下乡239场。

(三)城乡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成绩显著。近几年来,全区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唱读讲传”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我区的文艺创作多次获奖,成绩斐然:大型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分别获得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第五届重庆文学艺术奖、重庆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广播剧《背着婆婆去打工》、《城里人、乡下人》、歌曲《爱在万州》获得重庆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杂技《鼓韵》获法

国“舞台之火”国际杂技大赛特别大奖;万州竹琴《赞三峡》、评书《江姐闯关》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群众文化队伍蓬勃发展,广场文化保持了“天天有、周周演、月月赛”的良好氛围。全区现有群众业余文化队伍330余支,行业协会会员1268名。其中,响水农民艺术团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人们的精气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近几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从我调查中了解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仍显滞后。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面积狭小,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还有部分镇乡综合文化服务站和村农家书屋阵地建设未改善,新建的镇乡综合文化服务站设备设施还缺乏。

2、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仍显不足。虽然我区近几年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多种原因,仍不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新建的综合文化服务站,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如高峰镇新建的综合文化服务站,上级投资25万元,现到位15万元,设备设施也未到位,文化服务站的功能也不能发挥。农家书屋补充书籍的资金难以保证。

3、专业人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尽管近几年来增加了区属文化单位招录人员编制,但区属文化团体和单位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缺乏,年龄结构比较老化。基层文化服务站和村活动室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有的村活动室没有专人管理,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文化阵地利用率不高。

三、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为把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推动万州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现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决定》要求,对图书馆、工人文化宫等设施要抓紧规划;对已规划的三峡科技馆、三峡会展中心、三峡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要加快实施;对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体育场、万州游泳馆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项目建设。

2、要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各镇乡(街道)和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状况的监管。坚决防止和杜绝公共文化设施闲置现象,提高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3、

2012年2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骨干教师三年培训总结下一篇:国防教育报告会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