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客户流失论文范文

2023-09-23

关于客户流失论文范文第1篇

在营销手段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的客户仍然是一个很不稳定的群体,因为他们的市场利益驱动杠杆还是偏向于人、情、理的。如何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是现代企业营销人一直在研讨的问题。客户流失已成为很多企业所面临的尴尬,他们大多也都知道失去一个老客户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这些损失需要企业至少再开发十个新客户才能予以弥补。客户的变动,往往意味着一个市场的变更和调整,一不小心甚至会对局部(区域)市场带来致命的打击。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必须在关键时刻擦亮眼睛,以免客户在不经意间流失,给公司的市场运作带来不利影响。

一、客户流失原因分析

1、企业内部员工流动导致客户流失。这是企业客户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企业由于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不够细腻、规范,导致企业员工跳槽,带走了大量客户,此时,业务员的桥梁作用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企业自身对客户影响相对乏力,一旦业务人员跳槽,老客户就随之而去。与此带来的是竞争对手实力的增强。

2、客户遭遇新的诱惑。任何一个行业,客户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优秀的客户,更是弥足珍稀的,20%的优质客户能够给一个企业带来 80%的销售业绩,这是个恒定的法则。所以往往优秀的客户会成为各大厂家争夺的对象。市场竞争激烈,为能够迅速在市场上获得有利地位,竞争对手往往会不惜代价以优厚条件来吸引那些资源丰厚的客户。"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客户"变节"便也不是什么奇怪现象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尤其要注意竞争对手对你的大客户采取的措施及给予的好处,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防止自己的客户被竞争对手给挖走。

3、市场监控不力,销售渠道不畅。某食品企业在进行山西市场开发时,对 1

经销商投入了较高的营销费用,而在相邻的河南三门峡这个老市场企业营销费用的投入却较低,结果山西市场的营销经理与当地经销商串通,向三门峡市场肆意窜货。三门峡市场经销商无利可图,只好"忍痛割爱",放弃了该企业产品的经营。这个例子表明,企业在进行投资前以及投资后,都要持续不断地监控市场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减少企业的损失。

4、缺乏诚信。客户最担心的是和没有诚信的企业合作,但是却有些销售经理喜欢向客户随意承诺,结果又不能及时兑现,或者返利、奖励等不能及时兑现给客户。客户最担心和没有诚信的企业合作。一旦企业出现诚信问题,哪怕仅是很小的问题,客户往往也会选择离开。为了争取客户,就随意承诺,结果又因为某些原因,承诺无法实现,使得自己辛苦培育的客户掉头转向竞争对手。这无疑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5、细节的疏忽使客户离去。客户与厂家的利益关系纽带是牵在一起的,但情感也是一条很重要的纽带,一些细节的疏忽,往往也会导致客户的流失。某企业老板比较吝啬,其一代理商上午汇款50万并亲自来进货,中午企业却没安排人接待,只叫他去食堂吃了一个盒饭。代理商觉得很委屈,回去后就调整经营策略做起了别的品牌。

6、没有做好市场调查,不能及时了解市场状况。有些企业只一味生产某种产品,并且保持很高的质量。但他们的产品销量却一直上不去,主要就在于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及时得到更新。而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客户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因此,当企业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时,客户就会将其注意力转向其他企业。无疑,这一客户的流失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而损失。

7、企业自身问题。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对于其产品和服务的管理和监管不当,使产品和服务环节出现缺陷,导致企业无法实现客户要求,使得客户转向其他企业。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升级换代,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体发生改变,而使得之前的客户不能再与之合作,从而导致客户流失。此时,客户就必须再去寻找和开发新客户。

8、企业内部服务意识淡薄。员工傲慢、客户提出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咨询无人理睬、投诉没人处理、服务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等等,也是导致客户流失的重要因素。例如,某用户用的都是A牌电器,很少出现故障,不料前几天空

调坏了,电话好不容易接通,结果企业的销售部门与服务部门相互推委,一来二去,耽误了时间,事情也没得到解决。最后该用户决定再也不用A牌电器了。

9、营销策略组合不当。这主要有: (1) 产品定价不合理, 即产品价格的确定是否有相应的细分市场为基础, 或者由于产品成本控制较差, 导致价格无法较低。(2) 营销中间环节即销售渠道过长, 致使客户得不到应有的技术指导从而导致客户的流失。( 3)产品的功能过于复杂, 从而影响到其最主要功能的推荐,并因此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从而增加消费者的负担。( 4)产品的品牌认知度不高, 企业必须在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 或是产品的包装出了问题, 如与营销市场的文化习俗冲突, 未能体现产品和本企业的特色。企业需根据以上分析重新做出相应营销决策。

10、其他原因。隐瞒产品的注意事项、频繁改变交易方式令客户反感、不回电或回复邮件以确认相关方面的信息、企业或者客户搬迁、破产,等等。

二、客户流失的防范措施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客户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客户流失现象也愈加频繁。国外的一组经验数据显示:

1、客户忠诚度如果下降5%,则企业利润下降25%;

2、向新客户推销产品的成功率是15%,向现有客户推销产品的成功率是50%;

3、若将每年的客户关系保持率增加5个百分点,利润增长将达25%-85%;

4、向新客户进行推销的费用是向现有客户推销费用的6倍以上;

5、60%的新客户来自现有客户的推荐;

6、一个对服务不满的客户会将他的不满经历告诉其他8~10个客户;

7、发展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持老客户的3-5倍之多等。由次可见维持客户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和防范客户流失,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得最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讲,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防范客户流失:

1、实施全面质量营销。顾客追求的是较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我们不能给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终端顾客就不会对他们的上游供应者满意,更不会建立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因此,企业应实施全面质量营销,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和企业赢利方面形成密切关系。

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机构,树立“客户至上”服务意识。拥有忠诚客户的巨大经济效益让许多企业深刻地认识到,与客户互动的最终目标并不

是交易,建立持久忠诚的客户关系才是最终目的。在这种观念下,不能仅仅把营销部门看成是唯一的对客户负责的部门,而企业的其他部门则各行其是,关系营销要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应以客户为中心,企业的所有工作都应建立在让客户满意的基础上,为客户增加价值,让客户达到长期满意。

3、深入与客户进行沟通,防止出现误解。一方面企业应及时将企业经营战略与策略的变化信息传递给客户,便于客户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把客户对企业产品、服务及其他方面的意见、建议收集上来,将其融入企业各项工作的改进之中。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客户的了解,经常进行客户满意度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客户的不满意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赢得客户满意,防止老客户的流失。

4、突出差异服务、提升客户价值。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 即核心价值、期望价值和附加价值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通过改进产品、服务、人员和形象,提高产品的总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改善服务和促销网络系统,减少客户购买产品的时间、体力和精力的消耗,以降低货币和非货币成本。从而来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和双方深入合作的可能性。

5、采取创新产品策略, 以特色吸引顾客。企业应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相对有形产品来说, 服务产品更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因此, 产品不断创新是培养顾客忠诚、保持客户的关键。如,中国移动针对学生生活特点推出的校园卡、动感地带等, 深受学生欢迎。此外,企业还应重视品牌效应, 提高品牌认知度。同时借助有形展示,使顾客切实感受到服务所带来的利益。

6、加强市场监控力度,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善于倾听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客户与企业间是一种平等的交易关系,在双方获利的同时,企业还应尊重客户,认真对待客户提出的各种意见及抱怨,并真正重视起来,才能得到有效改进。二是分析客户流失的原因及客户流失所带来的成本,部分的企业员工会认为,客户流失了就流失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流失一个客户,企业要损失多少。一个企业如果每年降低5%的客户流失率,利润每年可增加25%——85%,因此对客户进行 成本分析是必要的。

7、建立投诉和建议制度。95%的不满意客户是不会投诉的,仅仅是停止购买,最好的方法是要方便客户投诉。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应为其客户投诉和提建议提供方便。许多饭店和旅馆都备有不同的表格,请客人诉说他们的喜忧。

宝洁、通用电器、惠而浦等很多著名企业,都开设了免费电话热线。很多企业还增加了网站和电子信箱,以方便双向沟通。这些信息流为企业带来了大量好创意,使它们能更快地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三、客户流失的挽回策略

1、访问流失的客户,争取把流失的客户找回来。具体包括: : (1) 设法记住流失的顾客的名字和地址。(2) 在最短的时间用电话联系,或直接访问。访问时,应诚恳地表示歉意,送上鲜花或小礼品,并虚心听取他们的看法和要求。(3) 在不愉快和不满消除后,记录他们的意见,与其共商满足其要求的方案。(4) 满足其要求,尽量挽回流失的顾客。(5) 制定措施,改进企业工作中的缺陷,预防再次发生。

(6) 想方设法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多、更快、更好一些。

2、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形象。即企业通过加强内部自身管理和外部客户管理,来赢得更多的客户与市场,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管理是现代企业前进的两大车轮之一,管理也是生产力。通过有效地管理,在客户和社会公众中树立、维持和提升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既可以创造顾客消费需求,增强企业筹资能力,又可以改善企业现状,开拓企业未来。

3、严把产品质量关,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产品质量是企业为客户提供有利保障的关键武器。没有好的质量依托,企业长足发展就是个很遥远的问题。企业应提供令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识别自己的客户,调查客户的现实和潜在的要求,客户购买的动机、行为、能力,从而确定产品的开发方向与生产数量,进而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来满足或超越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使其满意。

4、不断进行创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面对个性化、多样化的顾客需求,面对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企业唯有不断地创新、创新、再创新,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并持续地发展与壮大。公司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吸引和留住各方面的人才,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公司的产品一旦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调整与创新,就会落于市场的后尘,分销商利益也就可能会受到重大影响,客户流失机率将大大增加;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基础,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拥有是公司未来竞争致胜的法宝;而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是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最佳经营目标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创

新本身就是在实践经营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公司具备内在发展的驱动力、产品和服务有广泛的市场基础,就一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5、加强与客户的信息联系与沟通。企业在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与客户沟通,给客户提供与企业有关的产品和服务信息,让客户对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充足的了解,从而做出他们的决定。

6、实行快速响应客户的战略。企业要想持续地保持客户,那么在与客户合作时,对于客户提出的要求、问题、意见或建议等,都应及时地做出回应,在合理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客户需求。即使无法达到客户要求,也应及时地给予客户答复,而不应让客户长时间等待。

四、总结

任何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对于客户流失问题,企业应重点关注。企业应时刻关注市场动向,经常与客户沟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范客户流失,从而保持老客户。同时还应采取措施引进新的客户,不断建立企业在客户心中的良好形象,同时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保持自己的优势,并长期地立足于市场。

参考文献

1.《客户流失的原因分析和防范》 李竞明 尹柳营 华南理工大学 2005年5月

2.《顾客流失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吴鸣 蒋波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2008年7月

3.《解读客户流失的八种原因》 佚名 《今日财富》 2008年4月

关于客户流失论文范文第2篇

因公司工艺质检室需要,拟对公司员工陈岳同志岗位做出调整,六个月的新岗位试用合格,现将正式调整。调整内容如下:

陈岳从记录员岗位调整至工艺员岗位(由工5岗调整至工6岗);

可否,请领导批示。

郴州永旺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关于客户流失论文范文第3篇

一、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

( 一) 薄弱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 主动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 我国目前对中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较薄弱。长久以来, 我国古老文明的智慧与结晶, 中医药应该受到国人的重要保护, 应该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但是, 当前我国研究中药知识产权还不够深入, 保护力度欠佳, 造成中药知识被流失与占据, 中药知识产权被别国主动申请专利,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 这也引起了中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 需要加强对中药知识产权的积极保护[1]。

( 二) 对中药知识产权的概念认识不清

近些年来, 关于中药知识产权的概念问题争论不一。有些人是从产业观点的角度出发, 认为中药知识产权的概念不应该仅仅局限在重要领域, 对中药产业方面全部知识产权类型都应涵盖在内。而作为中药产业来说, 包括方方面面的产业类型, 如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以及中药知识经济产业等。因此, 这就需要政府积极考虑中药产业的发展前景, 积极构建中药产业的合理发展方略, 提高对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视, 从而促进人们对中药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三) 中药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但是在中药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制定还不太完善。首先, 对于大部分的中药新药都是复方配置, 而我国的知识产权只能对中药配方与配方剂量进行保护, 不能对配方用途、加减等进行合理保护; 其次, 当前中药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文与国际方面不接轨[2]。关于中药配方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 在出口过程中就会保密配方标示, 但是一些国家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不符合分析结果的现象就不能通过关卡; 另外, 对相关新药品法规的熟悉程度不够, 中药相关法规的观念比较淡薄; 最后, 相关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组织机构相对缺乏, 这就会造成中药知识产权对人们与企业的参考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 四)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与效益认识不够

当前, 我国唯一拥有知识产权的药物就是中药, 因此关于它的核心竞争力也比较强。我国目前中成药就有35 大类, 5000 多种中成药、43 种剂型, 而且在诸多方面都优于西方国家, 而且我国的中成药在国外的研究也比较突出, 已经在解决癌症、艾滋病等方面取得一定进步。因此, 作为国内企业应该积极抓住这个中药产业市场, 而如果想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就需要积极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专利, 才能有效获得一定的收益与利润。

二、我国中药产权流失的主要形式

( 一) 知识产权通过不正当手段向国外企业流失

目前有很多国外公司在中国都成立了自己的子公司或办事处, 这些分公司就会通过一定渠道借助贸易手段来获取中药的科研成果, 而且率先获得专利; 另外, 还存在通过国际研讨会、交流会的举办, 外国机构抓住了我国研究人员保密意识不强的弱点, 对中医药的研究技术情报进行探知;其次, 还有我国研究中药的技术人员与科研专家赴境外考察, 进行交流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取一定的情报; 还有一些针对留学生以及国内专家对资金待遇的抵制力不强进行获取; 最后, 针对我国在资金与技术方面的需求, 国外公司通过不公平方式得到中药研究成果等[3]。

( 二) 针对我国中药秘方保护意识薄弱的特点来获取

首先, 中医药人员在对外宾的接待过程中, 积极向外宾介绍经验, 无意中将中药的配成与剂量等泄露出去; 其次, 中药医学的科研体制不太健全, 对中药秘方的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关于医学职称的评定上不会将对中药科研成果的保护得到纳入进来, 从而造成科研人员对中药秘方的保护力度不够, 而且在发表的论文中将中药秘方交代的一清二楚, 从而造成泄密; 另外, 在我国的民间存在着大量的中药祖传秘方, 而一些外商人员会通过较低价格获取民间秘方, 并带出境外, 这都造成中药秘方的泄露。

( 三) 通过人才流动致使中药知识产权的流失

当前企业中一些掌握中药技术与商业机密的管理人员存在着大量向外企流失的现象, 这也是造成中药企业知识产权流失的主要形式。作为一些外企与三资企业喜欢招聘国内的科技人员与高管人士, 其中人才的能力的经验是一方面, 而最重要的是对他们手中的研究成果感兴趣, 而国内的科技人员由于高薪待遇的诱惑能够贡献出中药医学研究成果, 这也让人们感到惋惜。因此, 需要加强对人才流动方面知识产权流失的控制。

三、对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研究

( 一) 提升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当前面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不受重视的现状, 应该加强对高科技、贸易经济部门各级领导与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首先, 应该对科研领域中中外合作的重要课题与项目中, 加强成果的保护; 而且使大中型中药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起来, 并且积极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促进专利申请、商标注册水平的提升, 还要积极办理诉讼方面的程序工作; 其次, 应该在普遍中医药学院中设置知识产权保护课程, 积极增强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最后, 还要加强对企业中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将人才的道德素质与职业精神纳入到人才的评价体系中, 从而有效加强人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二) 促进中药企业知识产权评估体系的建立

要想有效防止中药知识产权的外流现象, 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一定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通过知识产权评估体系的建立, 一方面能够在贸易过程中评估转让与许可, 而且对知识产权价格的确定也能够进行一定的评估; 另一方面, 如果发生企业合并现象, 或者出现合资企业的建立情况, 对知识产权出资方式进行合理评估; 第三, 对于企业中知识产权的资本化进行评估, 例如企业的合并、破产清偿以及股份制改造等; 第四, 还可以对知识产权的设质进行评估; 最后, 关于诉讼中与经济权利赔偿相关的案件中, 应该进行对其评估等, 从而有效加强对中药知识产权的积极保护。

( 三) 企业中关于人才竞业禁止的规定

所谓竞业禁止, 也就是不竞争条款, 是劳动用工合同中的项目条款之一。在发达国家中这种条款成为约束员工的有效方式。这种条款主要在劳动关系建立之前进行签订, 而且也属于雇佣合同的一部分。这种条款一旦生效就意味着, 员工有侵犯雇主权益行为的出现。因此, 我国的企业可以积极借鉴这样条款的形式, 约束员工对企业自身权益的侵犯行为。另外, 也应该在选拔员工与人才的标准中积极将人才的职业素质与道德水平纳入进来, 为防止企业知识产权的流失给予一定的保障, 避免中药知识产权的流失现象发生。

四、结论

总而言之,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并且为我国德尔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 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义不容辞。这就需要国家积极完善相关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 企业积极制定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在努力提升企业高管人员与领导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 积极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促进中药产业的积极健康发展。

摘要:我国的中药产业已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中药知识产权外漏现象比较严重, 这不得不引起国内科研人员与学者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企业中中药知识产权向国外流失, 已经为我国的企业与国家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 在分析中药知识产权的流失方式的基础上, 提出如何保护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的具体策略, 从而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保障。

关键词:中药,知识产权,流失,保护

参考文献

[1] 张蒙.生物剽窃的国际法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 2012.

[2] 江茹.我国中药企业专利保护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关于客户流失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人才;人才流失;危机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企业竞争的焦点也随着企业战略性资源的转移而转移,即从资金、产品等物化资源的竞争转为智力资源——人才的竞争。 在人才竞争中,人才流失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才为什么会流失?如何避免人才流失?这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吸引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人才流失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而且还会给留下来的员工造成心理上的影响。企业为获取人才,对人才进行招募、选拔、录用、安置、定向培训等一系列过程中需要支出很大的费用,为弥补人才流失造成的职位空缺,企业要再次支付大量的招聘、培训费用,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些都会使企业的成本大幅度地增加。甚至有的企业还发生这种情况,一位跳槽者带走一批人,到另一家企业去,或者这一批人另立门户,很快就成为原企业的市场竞争对手,特别是当流失的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或因流出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时,留在岗位上的人才就会人心思动,甚至以前从未考虑过离职的人才也会准备寻找新工作,从而刺激更大范围的人才流失。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离职,企业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导致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这势必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为减少企业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必须对人才流失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和应付策略。

二、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一)没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在人才调配上存在问题

只有放到最适合的职位上,人才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潜能。在人才入职时如果没有作到人事相宜,工作缺乏挑战性,工作内容枯燥单调,往往形成人事错位、人才闲置现象。同时,人才与职位或工作内容的最佳配合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动态的、变化的。当人才的能力提升、个人兴趣转移、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变化时,可能产生对既有工作的不满足甚至于厌倦情绪。如果这时未及时对人才进行适当调配,不仅影响人才才能提升和发挥,甚至会产生怀才不遇式的人才流失。

(二)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或不完善,企业不能提供合理、有竞争力的薪酬

员工的薪酬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与活动空间,决定了他们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关系到他们的所有一切。薪酬更是代表了企业对人才价值的评价。每个员工都渴望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工作成果得到企业的肯定和承认,当员工对物质的追求和人身价值得不到体现的时候,就会选择到能支付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能实现自己价值的企业中去。

(三)个人发展前景也会导致企业人才流失

单纯的物质利益并不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唯一手段,很多企业高薪留不住人才,现代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更加重视他们个人的成就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希望得到晋升。没有人喜欢平庸,尤其对于那些年纪轻、干劲足的员工来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成功的满足感,比实际拿多少薪水更重要。如果企业不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他们就会离开企业去寻找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以实现其个人价值和人生追求。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自然会选择离开。

(四)工作环境氛围较差

好的工作氛围能调动每一个成员的激情,并使整个工作群体协调配合而形成出色的团队。很多企业不注重关心员工,沟通与协调存在很多的问题,工作交流少,相互合作少,从而使员工感觉自己好像很孤立,好像和这个企业没有什么关系一样。由于自己或企业的原因不能融入企业这个大集体当中,整个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良好文化风气,长此以往,不但使员工工作效率下降,并最终将导致员工另谋高就。

(五)其他方面的因素

员工流动与其自身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有关,有些人喜欢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有些人不喜欢单调而稳定的生活方式,喜欢多变,对生活方式的偏好很可能造成员工对他所在的城市或社区不满,从而选择流动;另外,员工流动还可能是因为家庭因素,例如,由于照顾父母的生活、子女的学习或配偶的工作而造成的流动;员工流动也可能是因为各方面的生活保障没有得到落实等等。

上述原因在企业中具有共性,这也是目前企业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未来的十年里,面对市场开放的局面和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流失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桎梏。减少人才流失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的对策

(一)合理地使用、配置、培训、选拔人才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计划,必须系统、科学、合理地开展人才招聘、选择、引进工作,做到“因事择人”、“知事识人”、“任人唯贤”、“知人善用”,以发展和动态的视角形成合理的企业人才结构。人无完人,企业应该用人所长,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不同的人才管理策略。

(二)建立以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福利制度为核心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

企业应该根据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制定在行业内有竞争力、对人才有激励性的薪酬。要合理拉开薪酬差距,要保证薪酬有提升的空间。可以尝试用股票期权等方式奖励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核心人才。薪酬制度的设计要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以增强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和员工的参与感。

(三)通过培训留住人才

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很大关系。企业通过对员工培训,不仅提高了员工的技能和素质,还使他们感受到了企业对他们的重视,从而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通过学习和培训,使员工看见企业的未来、自己的未来,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为此,企业要创造条件让员工学习和培训。员工的培训要建立机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发展目标和人才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要制定计划,突出重点,做到优秀人才优先培训,急需人才加快培养,关键人才重点培训,骨干人才提前培训;要拓宽渠道,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要把人才的教育培训与升迁制度结合起来,将人才培训后获得的能力作为晋升的重要依据;要教育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人才在职进修,提高素质。

(四)企业还要给员工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人们常说“中国并不缺少人才,而是缺乏激活人才的机制”。若真正地留住人才,并让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创建行之有效的激励人才机制。职务晋升是一种最重要的激励方式。企业应该摒弃“论资排辈”的陈旧管理,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员工的晋升以绩效来衡量,晋升过程中要保持管理系统的精干高效,要把能力、业绩、水平作为提升的主要标准,要建立公平客观的晋升考核制度,要高度重视组织内部人才的提拔和使用,这就为渴望成长、希望承担更大责任的青年提供了绝好的事业平台,让他们在大风大浪中锻炼自己。

(五)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与员工沟通

企业要给员工提供一个安全、清洁、舒适的环境,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愉悦、舒适的感觉,保持良好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要经常关心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帮助员工排忧解难。特别是在当前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人的心理需要层次在提高,对人际环境的要求也更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上的需要,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制订包括住房、劳保福利、子女就学等优惠政策,使员工在轻松、和谐、向上的环境中工作。还应该努力增加员工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动力,使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关心,使企业呈现融洽的气氛。

(六)建立人才约束机制,完善企业保障体系

要留住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失,除了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外,在现有条件下,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对人员流动的管理。进一步说,为规避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风险,并把由于高素质人才流失给企业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还应当建立技术保密、违约赔偿和培训赔偿等有形约束机制,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约束员工行为,保障企业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使人才流动有法可依,减少人才流失对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

进入21世纪,面对汹涌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已迫在眉睫。必须从战略高度去重新认识和梳理过去对人才问题的认识、想法、规定乃至政策,实施富有竞争力的人才战略,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既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掌握主动的必然选择。

总之,人才是未来市场角逐成败的关键,企业应当百倍珍惜本单位的人才资本,努力做到人得其所,才尽其用,构建完善人才危机管理机制,作好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采取积极的措施留住人才,避免或降低人才流失,从而实现企业人才管理机制健全和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周亚.危机管理[J].企业经济,2002(6).

2、吴元平.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探讨[D].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2007(4).

3、李晓雪.如何解决企业人才流失问题[J].管理科学文摘, 2005(3).

4、姜荣国.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解析[EB/OL].博锐管理在线,2006-2-15.

5、李业昆.企业人力资源状态评价方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1).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

关于客户流失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 “中国制造”产品虽说在世界商业市场还占有相当比重, 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时下的“中国制造”还处在生产链条的“中低端”, 并非意味着“高品质”, 技术含量缺乏、设计理念落后等成为一个重要的产品质量钳制力, 一方面不利于我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另一方面也无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需求。相反, 一些高端优质合用且具备一定价格优势的国外制造品却受到我国民众青睐, 不断涌入我国市场、涌现居民生活, 国人出境到国外“扫货”或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海外“淘购”成为一种新型消费逆潮, 国民消费呈现流失境外并趋于增涨态势。

一、国民消费流失境外呈增涨态势

所谓国民消费流失境外, 俗称“海外扫货”, 对我国而言, 主要是指我国内地居民通过驱身旅游、网上淘购等方式, 大规模购置由美、英、德、日、法、意、韩、港、澳、台等发达地区生产的日常所需用品的一种消费行为。

最为典型的国民消费流失境外案例莫过于2015年春节期间的“马桶盖”事件了。有媒体报道, 2015年春节前后10天, 45万中国游客在日本花了近60亿元人民币用于购物, “马桶盖”这一平凡无奇的家居用品竟成为一大热门淘购对象, 几乎被洗劫而断货。一时间, “马桶盖”事件成为那年春节期间头条热点, 坊间对此评论纷纷, 媒体也频频发声, 褒贬不一。对此,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在2015年两会界别小组讨论会上直言, 这对于中国不是一个好现象, 企业要在经济新常态发展中转变思路, 让产品更个性化、让服务更人性化, 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品牌走到国外去, 而把顾客留到国内。

近年来, 我国居民消费流失境外呈增长态势。2017年11月,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中国旅游市场发展论坛”在伦敦召开并发布了《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 (2018) 》。报告发布代表罗杰·卡特 (英) 指出, 中国游客无论在数量上, 还是在特性上都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日本、韩国等中国邻国都见证了中国游客数量的显著增长, 欧洲正在迎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 未来中国游客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中国游客在旅游中最显著的习惯之一就是购物, 喜欢去往有“大品牌”的地方。另外, 据《国家旅游局关于2015年春节旅游情况的报告》称, 春节假日期间, 中国游客出境游人数高达518.2万人次, 中国游客的全球扫货之旅声势浩大。《中国公民出境 (城市) 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2016~2017) 》也指出, 2016年中国出境游达1.22亿人次 (如图1) , 占世界出境游总消费的20%, 其中近90%的游客选择了购物 (如图2) 。疯狂境外消费, 值得关注和深思。

二、产品质量是造成国民消费流失境外的根本原因

大规模境外消费, 不禁催人反思。有人要问, 我国钢铁产量能够造就世界第一, 高铁速度能够造就世界第一, 但是为何小小圆珠笔的笔珠乃至平常百姓家的马桶盖还青睐进口, 为什么原本可以在国内实现的消费却流失到了海外?我们不难发现, 国民消费流失境外, 除了国人挥之不去的原产地情结、境内外价差产生的便宜心理、出境旅游快速增长带热境外消费等外在诱因外, 还与产品背后的客观质量支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质量决定品牌, 而品牌则取决于工匠精神的浸入。海尔总裁张瑞敏曾指出:“名牌也应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是一个名牌, 一定有丰富的文化含量, 因为一个名牌是名牌创造者素质的外化, 或者说名牌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素质的外化。员工的素质高, 才能够创造出名牌。”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 创新能力不够强。事实也表明, 在过去一段时间乃至现在还有一部分的中国产业, 在竭尽全力追逐经济利益的动机驱使之下, 并未把重点放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等环节上, 而是尽可能地追求在最短时间内、最小成本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我们也不妨反思, 为什么德、日等国家在制造领域能够不断走向精密、走向高端, 从马桶盖到电饭煲, 从奶粉到大米, 难道是中国企业、中国工人制造不出来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之所以国内民众青睐日德等国的产品, 这在一定程度上映衬出, 民众对饱含了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敢于超越为核心意涵的工匠精神的国外品牌产品的认可。有人做过调查, 截至2012年, 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 日本有3146家, 为全球最多, 德国有837家企业长寿的秘诀是他们都在传承“工匠精神”。现实也告诉我们, 德、日等国家之所以能够将产品打造得淋漓尽致, 离不开将工匠精神的灵魂践履在整个生产链条之中并将之发挥运用到极致之境, 以至于其产品的精密性能不可轻易地被复制、被取代, 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 成为真正的“被消费国”、“被淘购国”。

对比方知, 中国制造业之所以一直处于世界制造业生产链条中的中下游位置, 除了急功近利, 忽视了质量发展, 还缺失了应有的工匠精神。缺乏工匠精神, 被认为是现在和未来中国发展智慧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最大的障碍所在。

三、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实工匠精神

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 是不是如有的专家学者所言, 时下的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过程, 仍旧是在承接发达国家制造技术的转移扩散后, 再依赖后发优势, 在引进资金、管理、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改进的技术进步呢?对此, 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毋庸置疑地是曾经的中国因种种客观条件限制, 这种引进再加工的制造模式的确对中国制造业的基础发展及其向高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制造业如今正处在一个发展“瓶颈期”, 规模较大但竞争不强、依赖进口而自创不强、数量效应显现而品牌效应茫然, 不足以支撑现阶段制造转型升级的要求, 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 尤其是互联网平台的日益推广, 以及人民对生活质量的热切追求, 单靠在引进再加工的制造模式下生产出的产品弊端日益呈现, 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人民需要。

第一, 产品竞争, 需要坚实质量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全国上下立大局、抓根本, 认清情势、遵循规律, 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 不单以GDP论英雄, 不为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做出理性判断,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在国民消费流失境外的局面扭转中占据优势,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制造强国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实现, 不能长期寄望于对外国高端优质产品的引进和消费青睐, 不能也不允许我们的制造行业总是处在跟跑阶段, 要有与走在前列的制造强国并跑甚至领跑的决心和勇气, 不能在“智能制造”话语体系中没有话语权, 不能缺位于世界优质制造产业大军群体, 而需大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第二, 质量强国, 需要做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 根本上离不开一大批德高技湛、务实创新的大国工匠的坚守和奋进。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 形成了内涵深厚、外延广袤的中国精神。其中, 勤劳创造、智慧勇敢的“工匠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的价值符号, 在生产方式的递进变革与积淀下, 成了中国精神的核心意涵要素和中国文明的重要显现。要想在当前西方话语主导且竞争激烈的“智能制造”时代有所作为甚至争取主动作为, 需在本土与国际、传统与现代、匠道与匠器的磨合碰撞中寻求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断代工程应对之策。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那样, 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这不仅仅是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 更是新时代的中国领导高层向14亿中国人民发出的传承和践行工匠精神的最强音。

摘要:近年来, 国民消费流失境外且呈增涨趋势, 值得深思。要从根本上扭转国民消费流失境外的局面, 中国制造业需立足高质量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将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全过程, 打造出精品、铸造出品牌。

关键词:国民消费流失境外,高质量发展,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瑞敏.靠持续创新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J].求是, 2005 (20) .

[2] 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J].决策探索.2016 (3) .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关于客户流失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税收成为支撑我国国家职能和保障国家安全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然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税法正在完善中,加之部分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个人所得税的流失现象。针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流失,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完善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合理界定和扩展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加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收入规范制度,中央和地方积极合作,制定和颁布明细的税收征收管理办法等,进一步防止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流失。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税收流失; 征收管理; 税制改革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流失现象严重,据有关部门的权威统计,每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额在50%以上。个人所得税的流失,不但严重影响到了政府的收入,而且也影响到了税收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状况分析及其表现方面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状况分析

2012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达5 820.24亿元,较2011年下降3.9个百分点,比2011年增速下降29.1%。2012年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的5.8%,见图1。

但换个角度看,这个数字并不乐观。2001年全国税收总共达15 000亿元,个人所得税仅占全部收入的6.6%,印度在1992年就达到了7.68%,发达国家平均为30%,而中国如果能达到15%的话就是2 250亿元,目前还少一千多个亿。2000年个人所得税还是400多亿元时,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焦建国曾测算过个人所得税的实际总量,认为流失税款在500亿元左右,而2011年他认为流失税款应该在1 000亿元左右,真正应征税额远远大于实际征收的数额,两者的差额仍在两倍以上。可见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2002年6月,由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700余位居民的访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中除23%的受访居民表明自己不在纳税人范围外,24.7%的受访居民宣称自己按时按量完全缴纳个人所得税,与此同时分别有33.4%、18.2%的受访居民承认只缴纳部分个人所得税或完全未缴纳个人所得税,两者合计51.6%,是完全缴税者的2.1倍。由此可见,我国的逃漏税现象严重,人们纳税意识不强。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世界各个国家,个人所得税占GDP以及税收总收入的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总税收占国民收入比重以及个税占国民收入比重均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加之我国个税流失严重,个税对国民收入GDP的贡献率就更低了。

(二)个人所得税流失表现方面

1.居民个人收入隐性化非常严重

在我国目前居民个人的收入中,灰色收入甚至是黑色收入占较大一部分。2002年在我国8万多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有2万亿元左右属于公款私存和各种形式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由于个人在取得这些收入时根本就不进行纳税申报或申报不实,税务部门无法如实掌握居民个人的收入来源和收入状况,也就谈不上对其征税。

2.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单位没有依法履行代扣代缴的职责

浙江省某市税务部门在进行个税的专项调查中发现,该市电力厂高级技术人员的月工资在一万元到五万元之间,管理人员的月收入也在千元以上,而单位却没有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职责,使得这些应纳税人员都没有缴纳个人所得税,导致了税收流失。

3.纳税人或代扣代缴人采用化零为整、虚报冒领的手段逃避个税

这主要是利用我国个人所得税对一些应税所得项目的起征点、扣除费用等宽免规定,将收入化整为零,分散成多次收入领取,或者是以多个姓名虚报冒领本属一个人的收入等手段来逃避交纳个人所得税。

二、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

个人所得税的流失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包括主观方面也包括客观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课税模式具有弊端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模式,目前世界上最普遍的分类标准为三类,即混合所得课税模式、综合所得课税模式、分类所得课税模式。而我国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模式上方式不唯一,有的按次征收;有的按月汇缴,年终做汇算清缴;有的按月征收。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混乱,无统一的形式,容易造成避税现象。纳税人往往通过转移课税类型,分解应纳税收入,从而造成纳税人能够刻意地虚增费用,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降低相应级别的税率,达到纳税人避税的目的。课税模式上的分项扣缴也导致了税源的不真实,一些纳税人正是利用了课税模式上的弊端达到少纳税的目的,造成了个人所得税的流失。

(二)税收征管环节存在漏洞

我国在税收征管环节存在纳税人信息资料没有达到共享化的程度问题,征管手段较为落后。由于个人所得税具有零星和分散化的特点,这就要求相关的税收管理部门要建立起敏感和灵活机动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但是,目前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征管缺少现代化的能够使各省相互达成信息共享的网络化平台,同时加之我国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个人所得税申报法规和有效的个人财产登记和稽核制度,这样就使得税务征管部门在个人所得税征缴方面存在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的漏洞,造成个人所得税的流失。

(三)公民纳税意识淡薄

公民的纳税意识在征缴个人所得税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民纳税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税务机关纳税成本的高低和纳税机制运行效率的高低。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缴纳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低素质的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漏税现象十分严重。纳税人纳税金额申报不实,瞒报、虚报现象极其普遍。公民纳税意识淡薄体现在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刻意隐瞒收入渠道和各种逃税、偷税行为。

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的根源在于公民对纳税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税收的一大作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个人所得税将高收入者手中的税收用到科学教育研究、国防军队建设,保障了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而很大一部分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只看到了“取之于民”的那部分,而没有意识到“用之于民”的重要性。公民纳税意识淡薄,没有看到个人所得税款作为维持国家机器本身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提供公共产品、维持社会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利己主义思想在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他们只看到了个人利益的流失,没有看到自己从缴纳税款中得到的利益补偿,造成纳税不主动、纳税不真实的情况,导致个人所得税的严重流失。

(四)居民收入难以有效确定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公民取得收入的渠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许多人的收入途径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收入形式,而是存在各种收入并存的现象。居民个人收入难以有效确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个人收入的隐性化,并且个人收入的隐性化成为了我国居民拉开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原因。税务征收机关目前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缴范围中的工资、薪金所得有着相对完整的规范化程序和监督机制,但是对于公民其他形式的个人收入却很难做到监督得力,有效征收,特别是对于一些灰色收入部分和一些不易有效发现的收入形式较难发现和监督,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严重流失现象。

对于一些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大户,存在个人收入来源不明晰,税务部分对其的现金管理难以有效控制和监督,个人收入难以确定的现象。特别是单位为职工提供的变相工资形式,例如向员工发放代币购物券、电话福利、住房福利等,税务征收部门都无法对其一一有效地确定和征缴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形式的多样化和单位提供的变相工资多样化都不利于税务征收部门对个人所得税的有效征缴,造成个人所得税的流失。

银行对个人收入的现金管理不到位,制度体系不健全,也加大了税收征管部门对居民收入确定的难度。商业银行对于大客户的现金管理制度很宽松,可变性很强,使得大客户进行现金的套现非常容易,对于客户利用现金进行交易取得的现金收入形式,银行很难进行有效的跟踪和反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税务征缴部门对个人所得税征缴的难度,使得部分人利用现金体制外循环取得的收入逃过了税务征管部门的税收监控范围,导致个人所得税的流失。

(五)具体征收管理办法不完善

目前我国税务征收的管理部门主要为国家各地市的税务机关,包括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下级执行单位为税务分局及税务所和税务稽查局,分别负责税务管理、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工作。目前我国的税务管理办法实行以国地税系统为主体,征管相查互相分离的税务管理办法。这种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容易造成税权划分的统一性不协调、规则不稳定的情况。我国税收征管过程中出现了地方与中央税务部门相互之间的“博弈”。在税收的权控方面,容易出现中央集权严重、地方越权严重的现象。而部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恰恰利用了中央与地方这种征管办法中的矛盾,少缴或偷逃税款。地方税务征管机关越权减税免税,甚至实行税收承包,造成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

由于我国在实行个人所得税过程中出现了对不同的纳税个体采取分别对待的税收政策,即对于不同类型的纳税人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缴纳不同金额的个人所得税,因而导致了许多非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个人收入凭据或账目造假现象严重,企图逃避税务机关的征缴。个体、私营老板存在大量的账外收入,使税务机关难以对个人所得税征缴额很好地把握和控制。而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很少能对透漏个人所得税的行为依法查处,造成很多人能够侥幸蒙混过关,进一步助长了偷漏税的行为,给国家带来损失。

三、应对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对策

(一)完善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合理界定和扩展税基

针对我国复杂的个人所得税征缴情况,分类所得税课税模式完全摒弃不太现实,在短时间内容易造成税源混乱、税收失控和税源流失的现象。因此,结合国际上现行的通常做法和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缴国情,我国适宜采用以综合所得税课税模式为主,以分类课税模式为辅的课税模式,避免单一课税模式带来的弊端和造成的个人所得税的流失现象。

目前国际上普遍的做法是“宽税基,低税率”,而我国目前的情况通常是“窄税基,高税率”的税收征收制度。而这种“窄税基,高税率”的税收征收制度极易导致不同纳税主体之间纳税的不平衡和不公平现象。因此,应该对现行的课税模式加以完善,合理界定和扩展税基,明确个人所得税交税项目之间的区分度与适用的不同办法。只有这样,税收征管部门才能更好地防止个人所得税的流失。

(二)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优化个人所得税纳税模型

完善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征管方式,从纳税人自觉性的监督方面,应该建立双向交叉纳税的稽核制度。双向交叉纳税制度是指税务征管部门不仅要要求税务的依法纳税人个人向税务主管机关申报缴税,而且代扣代缴义务人也应该同时向税务机关递交关于纳税义务人与纳税有关的凭据、资料和文件。只有建立双向的纳税申报制度,才能防止纳税个体单方面纳税存在的刻意隐瞒、欺骗和虚报纳税的违法行为,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税收及时有效地征缴。

根据个人所得税七级累进征税级别表,如表2所示,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纳税模型。

设某人某月工资为X元,则当月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模型为:

表3为不同级别收入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情况。

(三)加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1.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观念的转变

政府部门在规范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方面力求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规范各项财政支出,应对广大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个体将每个开支项目公布于众,让广大的个人所得税主体对于税收的去向和用途了然于心,这样既能使纳税人增强纳税意识,也能使他们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纳税工作。

2.税务部门应建立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信息共享机制

税务部门要加大个人所得税法宣传的力度,采取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个人所得税法宣传活动。加大税法宣传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宣传平台和有效的新闻媒介向广大公民宣传“纳税光荣”的纳税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纳税人税收的流失,保障国家税收的合理性。

3.公民加强纳税意识

广大个人所得税纳税个人要“从我做起”,增强纳税意识,积极纳税,自觉纳税,不刻意隐瞒和欺骗申报个人收入。此外,也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周围的人依法纳税,以自己的纳税实际行动验证“纳税光荣”的口号。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要在纳税方面与政府达成共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纳税的良好风气。

4.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统计规范制度

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虚报情况,要建立税务号码标识系统,以身份证作为唯一纳税号码的标识,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收入和相应缴纳的税款情况都要一一登记在税务号码标识系统中,以便于税收征管部门的税收核实和对纳税人个人收入情况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建立个人财产的收入统计财产登记制度,对于个人在从事各项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报酬收入或是其他收入要登记在有关部门的实名登记录里。同时对于个人的高档奢侈品消费、金融资产、房屋拥有情况也要登记在实名备忘录里。这样有利于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把握个人所得税应征额的多少,有利于避免个人所得税的流失。

5.中央和地方积极合作,制定和颁布明细的税收征收管理办法

建立全面有效的税法公示制度,中央和地方要积极配合,互相推进。国家税务总局要颁布个人所得税的税务行政规章制度和个人所得税的规范性文件。地方税务局要颁布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指南和提供相关的纳税法律手册。只有中央和地方在纳税办法的制度制定方面互相合作,才有利于最大化地避免纳税个人在纳税过程中的偷漏税行为。

此外,发展中央和地方的税务代理制度也有利于避免中央和地方的“博弈”矛盾,保障个人所得税税源的不流失。积极建立税务代理的中介企业,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性意见,同时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缴纳税款服务。在中央和地方税务机关的有效监督下,既避免了中央和地方的税务边缘地带的争议,也有利于保障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税源不流失,防止个人所得税的流失现象。

四、结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征税过程中出现的个人所得税流失,不但会严重影响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入,而且也是公民违法行为的表现。只有找出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并相应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完善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合理界定和扩展税基;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加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统计规范制度;加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统计规范制度;中央和地方积极合作,制定和颁布明细的税收征收管理办法),才能更好地防止个人所得税的流失,才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注入资金支持和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奕佚.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治理探讨[J].世界经济情况,2010(8).

[2] 高培勇.收入分配:经济学界如是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 王惠殊.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4] Young,H Peyton.Progressive and Sacrifice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253-266.

[5] 耿军会,刘莉,李巧莎.效用最大化模型与中国个人所得税的治理[J].经济与管理,2008(4).

[6] Saez, E. Using elasticities to derive optimal tax rat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1,68:205-229.

[7] 李一花,董■,罗强.个人所得税收入能力与税收流失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评论,2010(2).

[8] Heady, C. Optimal taxation as a guideto tax policy[J].Fiscal Studies, 1993,14:15-41.

[9] 刘荣.强化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功能的研究——基于对天津市城镇居民收入数据的分析[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C].2011.

上一篇:asp网上购物系统论文范文下一篇:黑龙江省教育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