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银行业务发展论文范文

2024-03-15

网络银行业务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由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得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碳金融便是低碳经济的主要表现之一,碳金融包括以温室气体为标的的股票交易和以温室气体排放权为标的的期权交易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活动。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碳金融市场广阔而且潜力巨大,但由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碳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因此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依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从碳金融的发展历程入手,结合PEST分析法,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科技(Techonological)等方面着重分析近几十年碳金融在我国的进程及影响,指出碳金融是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我国国情依然存在发展限制,并就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PEST分析法;碳排放权期权化

1 引言

碳金融概念最早来源于两大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其具体含义是指由《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而引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我国当前碳金融的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张伟(2005)[1]提出碳金融是我国实现金融发展和经济模式创新的双赢途径。邓莹(2010)[2]指出发展碳金融需要大力开发相关金融产品。张传国,陈晓庆(2011)[3]更进一步地指出我国应通过建立功能完善的碳交易所、规范发展碳交易市场等来提高人们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从而间接构建中国碳金融体系。王遥,刘倩(2010)[4]指出我国应从资金技术和国内碳金融市场布局两方面入手,争取将我国从碳信用供给国发展成为全球碳金融中心。涂永前(2012)[5]则从国际公法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已初步具有完备的碳金融市场,因此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应加快推进碳金融国际公法的形成。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逐步建立,不少学者也发现了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曹原(2014)[6]指出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缺乏“自上而下”的监管制度,同时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完善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另外,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杜莉,王利等(2014)[7]提出碳交易市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常见资产交易风险,因此我国金融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双管齐下,共同对碳交易市场进行管理和规制。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诸多学者对碳金融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其重点主要集中于碳金融具体的发展措施上,而忽视了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未来前景及潜力,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上,从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方面着手,具体分析碳金融发展的局限性和可持续性。

2 碳金融的PEST分析

碳金融的PEST分析法是指从我国的政治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环境(Social)和科技水平(Techonological)分析我国当前发展碳金融的优势和劣势。其主要是从碳金融发展的宏观层面着手,分别从政治政策,经济宏观发展态势,社会观念变迁以及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科技水平的飞速进步四大方面来剖析作为世界上目前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拥有广阔碳金融发展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把握好碳金融全球性走势,结合我国自身特色大力发展碳金融,活跃碳金融期权交易市场,将我国的碳金融可持续的发展下去。目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表现为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赤道原则”下的绿色信贷以及在七大交易所进行的碳排放量期权交易。受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限制,目前银行业的低碳金融业务发展缓慢,但七大交易所的碳排放量期权交易发展较快。此外,由于我国政府对碳金融政策的大力倾斜以及我国实体经济实力的雄厚,因此碳金融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 从政治角度分析碳金融的可持续性

自2005年《京都协议书》生效以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行并逐步被认可,我国作为《京都协议书》的签署国之一,在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表率性作用。在党的基本路线中关于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表述被“又好又快”的论断所取代便是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刻体现,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开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追求高耗能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实我国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早在2008年就有所体现,具体表现为我国自2008年起便制定出关于我国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限额规定,鼓励企业发展清洁能源,改善技术促使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负的外部性特征,因此,我国政府深刻认识到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后续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从而可以得知,虽然当前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存在阻力,但我国政府对碳金融的态度是正面的。在兴业银行提出“赤道原则”后,中国人民银行便大力鼓励各大银行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并给与优惠政策和优惠利率,与此同时,碳排放量期权化在7大证券交易所的上升并快速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作为世界大国承担着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因此,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2 从经济角度分析碳金融的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迅猛发展,当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有着发展碳金融的雄厚经济基础,图1和图2分别为1992年至2013年我国GDP总值以及增长趋势图。

图1 1992—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2 1992—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

从图1与图2中,我们可以直观的观察到,1992年至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大部分时候保持在10%以上,这说明我国经济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经济基础已经牢固。因此我国有着支撑碳减排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大量的资金,从而为碳减排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与国际合作。另外,我国的经济改革正在深化,经济结构正在逐步调整,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正在大力发展,并且,我国的期权期货以及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完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步伐紧跟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碳金融热潮的时候,我国作为第二大碳金融交易大国,碳排放权期权化在国内迅速发展,各大交易所碳排放交易量迅速攀升,我国碳金融发展势头良好。因此,从经济背景分析,碳金融在我国具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2.3 从社会背景分析碳金融的可持续性

低碳金融的理念中贯穿的便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我国自古便有顺应万物规律而作业的绿色发展观念。尽管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作为代价的,但伴随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低碳发展尤其是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碳金融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之一,在我国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低碳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各个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也开发出越来越多的绿色信贷品种,在选择贷款对象时除了注重企业的环保程度,更将企业是否可持续性造福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标准。与此同时,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绿色消费,因此碳金融作为绿色经济的代表,必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碳金融的发展有着合适的社会环境以及广泛的社会支持,其可持续发展有着充足的动力保障。

2.4 从科技进步角度分析碳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的最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科技的广泛使用。绿色经济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那时发展碳金融的手段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的层面,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生产工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后来,随着计算机开始走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证券市场也开始引进并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以此为标志,碳金融的发展进入全新时期。自《京都协议书》签订后,碳交易以及碳排放权期权化凭借技术优势在传统证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交易量连连攀升,给经济带来巨大收益。此外,不少金融机构也开始利用计算机开发出不同的碳金融产品,这给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可以说,技术的进步是碳金融能够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在碳金融发展上的应用更加趋向平民化,普遍化,人们可以更加便捷的借用技术的力量参与到碳金融的交易中来,也可以更加高效的享受到碳交易所带来环境改善的利处。另外,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这就意味着碳金融依托科技进步必然会更加快速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各类碳金融产品组合出现以及碳交易市场更加完善健全。因此,技术的进步是碳金融可以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3 碳金融当前在我国发展的局限性

3.1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当然,尽管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但还基本处于自我发展状态,政府并未明确出台保障碳金融发展的相关有力措施。虽然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受长期经济发展模式定式思维的影响,也就是先发展后治理以及能源消耗的唯GDP论。这导致我国政府还未充分认识到碳金融发展的强大潜力和重要性,从而造成碳金融在我国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在此之前,我国政府关于发展绿色经济的着力点也主要集中于发展低能耗工业企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鉴于着力点过于狭隘以及涉及的面太单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力度相当有限。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权大国,但一直也没有在世界范围内起到碳金融发展的主导性作用,这其中关键原因之一便是我国政府对碳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3.2 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依然有待完善

我国当前的证券交易场所主要是上交、深交等七大交易所,在七大交易所内关于碳金融的碳交易以及碳排放权交易虽然存在但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我国当前证券交易市场体系不完善所导致的。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我国的期权期货市场以及基金交易市场发展依旧相当缓慢,而碳金融中的碳交易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却主要集中在基金市场以及期权交易市场,不完善的证券交易市场必然会大大限制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从而进一步限制到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进程。

3.3 我国碳金融市场法律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法律体系中关于低碳经济乃至碳金融的规定性条例还不充分,法律保障缺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限制了碳金融的发展。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必然导致碳金融市场各项制度实施的力度不到位,从而引起碳金融产品或者碳金融交易市场存在寻租行为进而引起碳金融的不健康发展。再者,因我国法律制度改革和完善的限制,使得在近期内将无法迅速改善对碳金融规范不彻底的这一弊端,据此,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证。

3.4 低碳生活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偏向于快速发展而不注重发展的质量,在这一大环境下,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对节约环保乃至低碳生活存在观念模糊的情况,即便这种情况已经受到低碳环保理念的巨大冲击而有所改善,但总体而言依然不容乐观。因此,虽然低碳经济或者说碳金融的发展在我国已有十余年,其所带来的收益也相当可观,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未能形成很大规模,至今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而言,以“绿色信贷”为代表的银行低碳金融服务的放贷规模十分有限且发展速度缓慢,得到贷放的企业数目不多,而在七大交易所中,碳交易量和碳排放权交易的规模也十分有限,即使我国有着广阔的碳金融发展前景,但在社会整体低碳观念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得到充分发展。

3.5 碳金融相关产品不丰富

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目前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产品开发的热情也不高,像前文所述,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产品除“绿色信贷”以外,还没有开发出相关的理财产品,而在保险行业中关于碳金融的保险产品和业务还没有出现,金融机构中除证券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较快以外,其他两大行业如银行业及保险业的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还有待提高。不够丰富的碳金融产品再加上金融机构重视和宣传力度的有限性,这直接导致了碳金融在我国居民生活中不够深入以及发展缓慢的现状,这样状况都不利于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3.6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限制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时始终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桎梏,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所谓经济发展模式的限制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型,但出口产品都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换来GDP的提高是以消耗本国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所以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不少地区出现能源枯竭等现象。此外,尽管我国也在加快转型,但这些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直到今日也没能完全改变,而低耗能低污染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十分有限,未能带来可观的规模效应,这也导致相关碳金融业务难以开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十分迫切。

4 政策建议

4.1 政府应加大对碳金融的支持力度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我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碳金融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碳金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结合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大国的现实,制定出鼓励碳金融发展的措施。具体可以包括,加大对碳金融交易市场的资金投入,对低碳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予积极实施“绿色信贷”及开发碳金融产品的商业银行利率优惠等。通过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必然可以使得碳金融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

4.2 逐步完善碳金融交易市场

由于我国碳金融交易主要集中在基金,期货,期权市场,但我国这三大市场目前的发展依旧不够完善,以期货市场为例,我国国内目前可以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所数量非常有限且种类不够丰富,因此,要想使得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逐步完善我国的基金,期货以及期权市场,这些市场的完善将给碳金融交易市场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对碳金融的后续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3 健全碳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

现代社会的持续有效发展始终离不开健全的法制,对于碳金融的发展也是如此。法律规范的不健全所引起的交易秩序混乱,低碳企业发展得不到法律保护以及碳金融领域中的纠纷无法可依,这些势必会制约碳金融的发展,因此,法制部门应尽快根据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制定出完善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从而为碳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

4.4 加大低碳生活理念的普及力度

人们的消费习惯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与引领性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居民非常重视对低碳环保商品的消费,那么这个国家的低碳经济一定发展的非常好。依据此,政府以及民间团体应当通过各类媒体包括电视网络等加大对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理念的引导。只要低碳理念被居民广泛接受,那么碳金融相关活动及碳金融产品的市场便可以开拓出来,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增加居民收入,由此可见,低碳消费理念的传递对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4.5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品种齐全的碳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品种相当有限,有关碳金融的理财产品还处于零的状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对我国碳金融发展潜力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商业银行开发碳金融产品的经验不足。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有关碳金融的保险产品几乎不存在,这也是由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不足所导致的。基于此,我国应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给予碳金融发展以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出碳金融产品。有需求就会引致有市场,当我国居民碳金融消费需求出现后,后续的产品必须要多样化且能充分满足这些消费需求,这样才能有力的促进我国碳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4.6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已经造成了诸多严重的后果,并且资源浪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利于我国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当前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当然也包括碳金融的发展。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着力点应在于由高耗能的经济发展转向清洁低碳的发展模式,这也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革新生产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将我国产品由资源输出型大国转变为技术输出型大国才是碳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只有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了,相关的碳金融业务以及企业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发展碳金融也很重要。

5 结语

碳金融在我国目前的发展虽然仍有许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随着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日益重视,环保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以及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都势必会给碳金融的发展带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再加之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也会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完善的交易市场,另外法律规范的不断健全使得碳金融的后续发展有了法律的保障。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在未来碳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对发展质量的要求,充分开发我国广阔的碳金融发展市场,将我国从碳排放权提供国转变成为资金中转国,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碳金融必将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促进我国实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在结合上述分析以及PEST分析法的基础上,我们从经济、政治、社会、经济的角度充分剖析了碳金融当前在我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总结而言,可以认为碳金融发展的局限性是暂时的,其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张伟. 论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及创新[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5.

[2] 邓莹. 低碳环济的兴起及我国环境金融的构建[J]. 经济问题, 2010,(9).

[3] 张传国,陈晓庆. 国外碳金融研究的新进展[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1,(5):104-112.

[4] 刘倩,王遥. 碳金融全球布局及中国对策[J]. 中国人口·环境资源, 2010,(8):64-69.

[5] 涂永前. 碳金融的法律再造[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3):95-113.

[6] 曹原. 我国碳市场体系的现状及展望[J]. 江西社会科学, 2014,(9): 64-68.

[7] 杜莉,王利,张云. 碳交易风险:度量及防控[J]. 经济管理2014,(4):106-116.

(责任编辑:张 萌)

A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nance in China:Based on PEST Analysis

LUO Guofeng1,HUA Ligeng1,ZHANG Tonglian2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ortheast University , Shenyang 110004;

2. Institute of Finance,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00)

网络银行业务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认真研究网上银行业务中非法交易的方式和特点,防范非法交易通过网上银行滋生和蔓延,促进网上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银行柜台单一的、面对面的服务方式,网上银行业务由此应运而生。

对商业银行而言,发展网上银行业务,不仅可以缓解柜面压力、降低营运成本,还可以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弥补因“物理网点”有限带来的不足。

因此,近年来,网上银行业务蓬勃发展,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之间争夺客户的重要竞争手段。

据赛迪顾问统计,2007年开始,中国网上银行业务交易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全年交易量高达245.8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幅达163.1%。

2008年,尽管受到金融风暴影响,但网上银行开户用户数增长仍然超过了5000万,增幅为44.8%。网银活跃用户数量为5800万。网上银行的交易量有44.01%的增长,达354万亿元人民币,占整个银行业务总额的22%,大有与柜台服务平分秋色之势。

全国各大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网上业务交易量,普遍超过总业务的20%;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的网上业务占比更是达到了40%以上。目前,除了现金业务等少数业务,大多数传统业务都能通过网上银行实现。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近几年来,网上银行已经成为犯罪分子甚至地下钱庄从事非法交易的重要工具,认真研究网上银行业务中非法交易的方式和特点,防范非法交易通过网上银行滋生和蔓延,促进网上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非法交易更易发生

由于网上银行业务具有隐匿、便捷、低成本等特点,犯罪分子甚至地下钱庄通过网上银行进行非法交易的情况也逐渐增多。

地下钱庄从事的都是“地下交易”,最大的需求就是隐蔽匿名、不被发现,网上银行极大地满足了地下钱庄经营者这方面的需求。

网上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一样,都要求实名开户,同时,大多数银行规定,除查询和小额转账等小部分业务,客户开通其他网上银行功能都必须到银行柜台当面签约。但从侦破的案件看,钱庄通过借用他人身份证、注册空壳公司开户的情况很普遍。

如2008年侦破的“12·28”深圳钟氏特大地下钱庄案,钱庄就利用其控制的27个公司账户和58个个人账户,通过网上银行进行非法交易,一年累计交易量达到近百亿元之巨。

这些公司大多是没有具体业务的空壳公司,个人账户除一部分是钱庄人员用自己身份证开户,大多数是借用他人身份证明开户。地下钱庄为了逃避监控,还经常成批注销、更换账户。

网上交易也更为隐蔽。传统支付交易的办理,客户需到银行柜台填写相关单据,并签名确认;大额交易还需出示身份证明,一笔交易需要经过经办、复核等环节才能办理,大额、频繁的非正常交易很容易被银行柜台人员发现。

网上银行业务除了开户,后续交易再无须到银行柜台办理。采用密钥、数字证书等确定交易身份,交易资料、身份审查等不经过银行柜台人员,增加了发现和分辨可疑交易的难度,降低了钱庄人员被发现的风险。

另一方面,网上银行的出现,使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银行服务成为可能。通过网上银行方便快捷的服务,可以帮助地下钱庄实现多种目的。

首先是提高交易效率。网上银行给资金流转的方式带来了空前的自由度,也为地下钱庄非法交易打开了方便之门。通过网上银行,免除了柜台排队等候时间,而且操作便捷,不受银行营业时间的限制,交易效率较之传统汇款方式有了极大提高。

其次,模糊交易痕迹。大多数钱庄都会通过不同账户之间频繁的转账,掩盖资金流转路线,模糊交易痕迹,达到逃避监管的目的。通过网上银行,这些操作更加容易。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地下钱庄通过网银操作,从其控制的某公司账户将5000万元人民币分几十笔转往异地的几十个不同账户,当天又从这几十个不同账户将资金转回另一公司账户。如果通过传统的银行柜台办理,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方便提现。通过网上银行提供的从企业结算账户到个人账户的批量转账功能,可以方便地下钱庄提取大量现金。比如,某地下钱庄就曾通过网银操作,将近千万元的大额资金分散转移到几十个个人账户上,随后全部提取了现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规定,“银行为客户办理电子支付,单位客户从其银行结算账户支付给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款项,其单笔金额不得超过5万元人民币,但银行与客户通过协议约定,能够事先提供有效付款依据的除外”,由于对“有效付款依据”没有明确界定,实践中这条规定的执行不是很严格,为地下钱庄套取现金提供了方便。

另外,网上银行交易较传统银行服务收费低,如建设银行的柜台汇款收费是按汇款额的0.5%收取,单笔最高收费50元,而网上银行汇款按汇款额的0.25%收取,单笔最高收费25元,有些银行甚至对网银汇款不收手续费。对于交易量庞大的地下钱庄来说,通过网上银行操作能够节约不少成本。

网银监管困难重重

由于网络银行的特点,在现实中,要对借助网络银行进行的非法交易进行监管和打击,也是困难重重。

首先,“了解你的客户”难以落实。

“了解你的客户”是反洗钱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发现非法交易的基础,但网上银行业务中,这一原则很难落实。

虽然中国《反洗钱法》规定了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但是,由于网上银行业务除了开立账户,其余操作均通过网络远程进行,银行只能在开户环节识别客户身份,以后的各种交易客户无须到柜台,进行交易的人与开立账户的人很可能不是同一个人。

就算是开户环节,由于中国信用制度尚不完善,借用他人身份证、注册空壳公司开户的违规成本很低。地下钱庄完全可以按照银行要求提供资料、签订协议,而不违反相关规定。银行只能审核客户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很难真正做到了解客户。

其次,网络银行识别非法交易难度大。

目前,中国大额和可疑交易的报告制度已经建立。据了解,银行提取可疑交易数据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将部分人民银行规定的可疑交易情形量化,通过监测系统可以自动提取符合标准的数据;二是经办人员在具体业务处理中发现可疑交易情形。

由于可量化的可疑交易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的可疑交易还需要从日常经办业务中发现。但是,网上银行业务基本不需要经过人工处理,从发出指令到交易完成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使银行失去了通过经办人员在具体业务中发现可疑交易的机会,加大了识别非法交易的难度。

另一方面,从反洗钱的角度来讲,对资金流的监测更加困难。由于PayPal等在在线支付中充当着中介的角色,真实的交易对方和交易背景难以掌控。网上兑换使得资金流更加复杂,加大了反洗钱监测的难度。

第三,银行重视程度不够。

从发展态势看,网上银行功能越来越强大,易用性和安全性都有大幅提高,大有取代传统业务的趋势。积极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拓展业务的主要方向。

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的相关法规仅要求银行按规定履行大额和可疑交易的报送义务,银行主动发现可疑交易的动力不足。因而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时,银行更注重客户体验和控制操作风险,对如何防范非法交易重视不够。

第四,本外币兑换监管困难。

目前不少网站打着“PayPal代汇款业务”或“电子货币兑换”的旗号,进行非法的货币兑换买卖。个人将人民币汇入网站的境内银行账号,该网站会通过PayPal账号划入美元。

以加中网(www.163.ca)为例,该网站上公开标明可以进行人民币与加元和美元的兑换:客户国内给付人民币,该网站按1∶8.5兑换成美元。客户卡内如果存储的是人民币,也可以通过诸如“PayPal兑换网”将其换成外汇划入PayPal账户。

第五,对账号充值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目前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平台都由公司提供。以PayPal为例,通过账号充值,该公司集聚了大量的资金。虽然其业务事实上已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但PayPal并非银行,由于不属于金融业的范畴,传统金融法律已不能适应对其监管与控制,对由此引起的商业风险也缺乏防范的措施。

监管防范六建议

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依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的普及,网上支付平台已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国内已有几十家在线支付平台,如快钱、首信易等发展较快的支付平台,在技术上也已经实现了国际化。今后,网上支付平台的国际化将不断加快,网上贸易形式愈趋多变,对网上资金流的管理也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基于此,防范网上银行非法交易,需要从多方面着力。

第一,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根据网上交易的特点,防范网上银行非法交易,必需严把开户关,真正落实实名制开户,而这必须有赖于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目前最关键的就是通过各种数据联网共享,建立关于个人和机构完善的信用记录。 其次,要将信用记录运用于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失信行为的违规成本。只有这样,出借身份证明和注册空壳公司等失信行为才有可能得到遏制,网上银行非法交易也会大大减少。

第二,进一步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由于网上银行业务的办理不用经过银行柜台,发现非法交易只有通过对可疑交易情形的量化,总结数量特征来筛选交易记录。这需要监管部门从工作中不断总结发现非法交易的特征,及时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可疑交易报告指引,引导商业银行等发现和上报可疑交易。

通过对近几年侦破的地下钱庄案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非法买卖外汇交易还是有迹可循的。由于钱庄都是通过各类账户进行转账交易,交易量庞大,但仅是单纯的资金划转,没有对应的经济内容,因此账户交易量与账户所有人的实际情况明显不符,且账户留存资金极少。

如外汇管理局查处的“12·28”钟氏地下钱庄案,钱庄控制的多个个人账户年交易额都上亿,且每日余额都是几千元,明显可疑。

第三,对高风险账户限制交易。

在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基础上,针对网上银行业务便捷、低成本的特点,对存在可疑交易的高风险账户限制交易。应要求高风险账户持有人对交易情况进行说明,没有合理解释或拒绝说明的,对其账户的网上银行操作权限进行控制。其他措施设定较低的网上银行转账限额、大额转账必须到银行柜台办理、限制企业结算账户向个人账户的划转、提高网上银行业务收费标准等。

第四,深入研究因在线支付引起的外汇问题,全面掌握网络跨国交易情况。

在网络规模逐步扩大和网上交易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就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一、“在线支付平台”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如使用人数、跨国交易量、交易国家等;二、如何真实体现实际交易跨境资金流,如何在国际收支申报中准确反映网上跨国交易;三、如何对网上商务和“网络金融服务”现象进行法律监管等。

第五,健全电子商务监管体系,加大网上资金流的监管力度。

建议指定专门部门对公司提供的网上支付平台进行监管。一方面,对在线交易者的身份进行核实,对网上资金的流向进行掌握和监控;另一方面,严厉打击网络货币兑换的行为,切实取缔、查封提供电子货币兑换的网站和个人,杜绝“网络黑市”。

第六,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政策规定,加强对个人外汇收支流动的跟踪监测。

在外汇出入境的管理上,改进不完善或不可行的监管措施,便于全面的监测和管理。同时,加强对因私涉外收支中交易对方涉及网上支付的公司的资金进行监测。

目前,由于缺乏对个人外汇资金进行动态监测的手段,对个人外汇收支的监管也是难点,为此,建议加快中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将其外汇资金活动纳入个人征信范围,同时完善人民币大额交易报告监测系统,实现对个人资金流动的本外币的监测。■

作者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省分局高级经济师

网络银行业务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一场金融业革命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逼近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經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一场金融业革命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逼近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經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数据显示,互联网银行业务连续三年呈增长态势,已有68%的用户使用网上银行替代了一半以上的柜台业务,部分银行网银替代率甚至超过85%。

互联网金融正由单纯的渠道經营向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深度整合的方向发展,银行在經营模式及业务流程上正面临深层次变革。

阿里金融的崛起,更是让传统银行开始“颤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银行除了政策庇护外,己无多少优势可言。

以淘宝为例,其凭借自身拥有的海量的网络信用数据,构建起完整的信用评价体系和数据库,辅之以对贷款风险的控制机制,正在打造一条可怕的“贷款流水线”,其贷款车间每天以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名副其实的小贷工厂。

这些互联网机构,运用网络技术、客户资源和信用数据库,轻而易举跨过了金融“玻璃门”,传统银行的金融业务正受到互联网技术的洗牌。

银行的反击

互联网金融的魅力已經显露无疑。就在阿里巴巴大肆进军金融领域的时候,传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悄然做起了电子商务业务。

最典型的莫过于建设银行,其在2011年4月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失败后,2012年6月就推出了电商平台“善融商务”,运营半年实现交易金额30多亿兀。

除建行外,交通银行的“交博汇”、中国银行的“云购物”等银行系电商也陆续上线。据记者了解,有志于打造电商平台的不仅上述几家银行,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都已經在筹备或测试自建的电商平台。

银行业遭遇金融脱媒已成大势,原本竞争白热化的电商能否为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寻得另一个出口?招商银行副行长丁伟的解释更切中银行人士的真正意图,“银行做电商业务,关键要把银行的客户锁定住”。

抓住互联网

招商银行正是因把握住互联网发展的初潮,凭借“一卡通”发展成中国第六大银行。眼下,许多银行已經意识到了银行业的IT属性,尤其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双重压力下,面对再一次到来的网络金融新机遇,银行不想再错过发展机会。

2012年6月28日,建设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推出了“善融商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为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产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支付结算、分期付款、融资贷款、资金托管、房地产交易等服务。

这是建行在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失败后做出的快速反应。在建行看来,互联网金融市场已經实实在在摆在眼前,如不作为必将被传统电商瓜分。

建行副行长庞秀生在近期的推介会上指出,电商客户不仅需要静态的资金支持,更需要商流、信息流和物流对接的金融服务支持。建行除了为单个客户进行金融支持外,还要为其所在的客户网和客户链提供服务,正是基于此,建行搭建了善融商务平台。

据悉,在电商服务方面,善融商务提供B2B和B2C客户操作模式,涵盖商品批发、商品零售、房屋交易等领域;在金融服务方面,为客户提供从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服务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建行的目的在于,利用善融商务平台的资金流、结算、信贷、支付等功能,增强客户粘度和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并对传统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创新。

不仅仅是建设银行进入电商领域,包括招商银行、交行等等均开始布局电商业务。

招商银行已經在上海成立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除了运作差旅业务之外,下一步将计划推出出售奢侈品的电商平台。丁伟向本刊记者指出,招行并不是想通过电商赚钱,目的在于稳定客户、黏合客户、服务客户,只对招行的客户提供电商服务。

另外,中信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指出,中信银行成立了全新的网络银行部,正在打造一个金融类商城,已經进行内部测试。等金融类商城发展到一定阶段,银行也积累了做电商的經验之后,再去做普通产品的网上商城。

同样,光大银行的一个战略是打造网上光大银行,即重点突出网上营业厅。这个网上营业厅不仅可以买贵金属、各类商品、理财产品以及商旅等产品,更主要是想通过网上营业厅打通各个业务条线的联系。

但银行并未意图再打造一个淘宝或者京东。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认为,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企业和个人触网都在加深,整个银行的用户和互联网的用户是有高度重合度的,因此,银行有动力去拓展电商业务。

银行电商优势

电商的影响力已經有目共睹,尤其在2012年双十一的抢购中,电商的魅力更是令人惊叹,淘宝当天的交易额就达到了191亿元。

相比于传统电商,上线半年之久的建行善融商务,累计注册会员50万户,己认证上线企业客户数量近万户,但全部交易金额仅30多亿元。另外融资规模也不到10亿元。

银行从传统的金融领域转战新兴的互联网电商领域优势何在?

中信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經理陈树军认为,商业银行有很多对公客户,这些对公客户有一大部分是制造企业,这就决定银行有足够量的货源。另外,商业银行有大量的个人客户,可以作为买家,拥有的大量的买家资源。

同时,电商是个烧钱的行业。目前国内的电商大多有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对投资回报的要求是很高的,很多电商受制于此,随时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这方面,陈树军认为,商业银行财务实力雄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谈到进入电商初衷,建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正是瞄准了电子商务流程中金融服务的缺失。在交易管理、资金管理、安全与便利性方面,针对电商的金融服务难免不足,尤其在信贷方面的支持更是接近于空白,银行是责无旁贷需要进入的。

“我们不是再建一个淘宝。”招行信用卡中心总經理刘加隆指出,在已成熟的电商领域里,规模經济和配送都非常重要。招行要做的都是标准产品,配送都是非常便捷。

不可避免,银行开展电商也有其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银行缺少电商人才。陈树军认为,商业银行有传统的金融人才,但缺少懂电商的人才。另外,商业银行内控比较严谨,流程比较长,而电商是短平快的业务,要求快速反应,这方面容易产生冲突。同时,银行与电商相比服务意识更差一些。

此外,仓储、物流等因素也是银行电商的短板,但实际上银行做电商的目的和传统电商并不相同。对于银行电商来说,无论是B2C还是B2B,在其整体业务中搭载更多的金融服务才是其发展重点。

盈利之虞

不同于纯电商平台盈利模式,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在电商服务上对客户充分让利。如为支持商户发展壮大,建行提供免店铺租金、免交易佣金、免服务费、减免交易手续费等一系列金融服务。

张萌认为,银行的主要诉求是对传统业务的延展。银行的电商与传统电商的利润率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银行自身的金融利润率是比较高的,但不是从做互联网业务获取的,而是通过做互联网业务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从而将线下的金融业务延展到线上。再有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更低成本和更有效地获取小企业的贷款融资业务。

短期而言,目前银行还是以投入为主,用户的活跃度不够高,交易量也不及传统电商的千分之一。

建行电子银行部总經理徐捷表示,善融商务平台上线以来,B2C的成交量好于B2B,目前该电子商务平台主要还是专注于客户体验、产品布局等一些基础方面的运营。

易观国际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是银行通过自身打造电商平台,还是更多与已有电商的合作,这取决于银行在寻求最终目标的路径的选择,这个路径是不确定的,但未来银行更多的朝着互联网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网络银行业务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需要为数以亿计的购买者和销售者提供在线支付服务。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的电子商务平台支付手段的研究,系统介绍了电子支付的发展阶段、电子支付的安全协议、电子支付概念和特点,以及电子支付工具的使用方法。

关键词:电子支付;网络交易;电子支票;网上银行;电子支付安全协议

一、前言

所谓电子支付,是指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通过信息网络,使用安全的信息传输手段,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电子支付的要求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电子支付形式主要由三大类组成。第一类是由五大商业银行主宰的网关支付服务。第二类是依托大型B2C、C2C网站的支付工具。第三类是以快钱为代表的、具有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多种支付手段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作为目前电子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整个电子支付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方支付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资金“中间平台”,是在银行监管下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独立机构。目前国内第三方网上支付的模式可分为支付网关模式和平台账户模式两种。

二、电子支付工具

电子现金(E-Cash)又称为数字现金,是一种表示现金的加密序列数,它可以用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它是一种以数据形式流通的,通过网络支付时使用的现金。电子现金具有货币价值、可交换性、可存储性、不可重复性的属性;电子现金具有协议性、对软件依赖性、灵活性、可鉴别性的特点;电子现金存在的问题包括:目前的使用量小、成本较高、存在货币兑换问题。

目前,基于银行卡的支付有四种类型:无安全措施的银行卡支付、简单银行卡加密、SET银行卡方式、通过第三方代理人的支付。

电子支票(ElectronicCheck)是一种借鉴纸张支票转移支付的优点,利用数字传递将钱款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的电子付款形式。

电子钱包((Ewallet)是电子商务活动中购物顾客常用的一种支付工具,是小额购物或购买小商品时常用的新式“钱包”。电子钱包就象生活中随身携带的钱包一样。持卡人将这种电子钱包安装在自己的微机上,在进行网上安全电子交易时使用。

三、电子支付安全协议

SSL协议是一种保护WEB通讯的工业标准,是基于强公钥加密技术以及RSA的专用密钥序列密码,能够对信用卡和个人信息、电子商务提供较强的加密保护。SSL协议的整个概念可以被总结为:一个保证任何安装了安全套接层的客户和服务器间事务安全的协议,它涉及所有TCP/IP应用程序。目前我国开发的电子支付系统,无论是中国银行的长城卡电子支付系统,还是上海长途电信局的网上支付系统,均没有采用SSL协议。主要原因就是无法保证客户资金的安全性。

安全电子交易是基于因特网的卡基支付,是授权业务信息传输的安全标准,它采用RSA公开密钥体系对通信双方进行认证。利用DES、RC4或任何标准对称加密方法进行信息的加密传输,并用HASH算法来鉴别消息真伪,有无篡改。

四、网络银行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WWW技术,通过建立自己的INTERNET站点和Web主页,对客户提供开/销户、查询、跨行转帐、信贷、对帐、行内转帐、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安全便捷地管理活/定期存款、信用卡和个人投资、支票等。

网上银行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后迅速蔓延到Internet所覆盖的各个国家。网络银行的特点:全面实现无纸化交易。原来的纸币被电子货币,即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信用卡所代替;以前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大部分被电子支票、电子汇票和电子收据所代替;原来纸质文件的邮寄变为通过数据通讯网进行传送;经营成本低廉;简单易用,使用网上银行的服务不需要特别的软件,甚至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培训;服务方便、快捷、高效、可靠。

网络银行的基本业务,网上银行可以在网上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实时服务,包括:商业银行传统服务、商业银行新增业务、在线支付、新的业务领域等。网上银行模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指网上银行的运行机制,另一个是指网上银行的业务模式。根据网络银行的构成及运行方式,从技术和业务的角度分析,网络银行面临的这些新的风险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

网络银行的监管,要有效控制网络银行带来的新风险,必须针对各种风险的特征建立起国家、行业、企业三层次的网络银行监管系统,互相支持,互为补充,达到对风险强有力的预测、控制、化解的作用。

五、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是一种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是指参与交易的双方为了得到所需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移动终端(手机、PDA等)和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交易的一种现代化手段。移动支付作为通信技术和金融服务结合的服务方式,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移动增值业务的新亮点。

移动支付系统为每个手机用户建立了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用户通过手机即可进行现金的划转和支付。移动支付处理中心是整个支付处理系统中的核心,它负责联系系统中的其它实体,提供支付处理服务。同时,移动支付处理中心还维护用于认证的用户信息及认证服务。

移动支付应用——手机钱包:“手机钱包”是中国移动、中国银联联合各大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同推出的一项全新的移动电子支付通道服务。“手机钱包”通过把客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等支付账户进行绑定,随时随地为拥有中国移动手机的客户提供移动支付通道服务。“手机钱包”签约商户负责提供客户购买的各项产品或服务,“手机钱包”移动支付平台负责处理支付信息。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支付的基本概念、特点,接着重点讲述了电子支付工具——电子现金、电子钱包、信用卡、电子钱包,介绍了电子支付安全协议SET协议和SSL协议,对网络银行的概念、特点、基本业务类型和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状况做以阐述。通过本文,让客户对电子支付和网络银行有了全面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张刚.企业组织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刘宪恩.形成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N].光明日报,2002.

(编辑:GF)

网络银行业务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网络信息技术在近些年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这一产业应运而生,一些非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平台也在迅猛发展,对传统商业模式和实体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网络银行的产生,更是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此,本文以电子商务时代为切入点,通过对该时代背景下网络银行概念和环境问题的分析,研究了推动网银发展的具体战略手段。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银行;战略手段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66

0 引 言

随着通信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商务系统与人民群众的消费观也由此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网络来推行自己開发的一些新型的商务活动,人们也开始习惯于在网络上购物和消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子商务的产生提供了极大的机会,为其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而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银行的出现营造出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其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因此,对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和战略手段展开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有效手段。

1 网络银行的概念

具体来讲,网络银行可以被划定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其中,狭义的网络银行又被称之为“纯粹的网络银行”,指的是那些本身没有分支银行或者属于自己的自动柜员机,只是以网络作为唯一交易媒介,可以提供至少一种金融服务的网上金融机构。广义的网络银行不仅包括纯粹网银,还包括远程银行和电子分行。其中电子分行指的是同时拥有实体机构的银行中,只从事网络银行经营业务的分支银行机构。而远程银行则是同时拥有电话、ATM机、纯网络银行和家用计算机软件的金融机构。

2 网络银行环境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形成完善的盈利机制

虽然网络银行当前的发展势头比较迅猛,但由于上网总人数同网络总消费量没有形成正比,所以,企业与个人间电子商务总交易量的水平相对较低,网络金融交易规模相对较少,在总金融交易两种占据的比例较低。与此同时,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层面相对较为狭窄,总人数量较少,而网络银行平均成本又比较高,所以,此种银行模式目前无法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由于现阶段的网络银行只能够提供简单、便捷的支付服务,所以,其无法获得较多的中间业务收入。此外,网络银行本身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较强,但放贷能力却比较弱,使其自身无法依靠存贷款间存在的利益差获得长远的发展能力。

2.2 银行内基础系统较为薄弱

作为建设网络银行的基础,银行内部存在的基础系统对于促进网络银行的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部分银行还没有形成集中的综合业务和数据处理系统,使各个应用系统间缺乏具有统一性和较强拓展性的平台来进行链接,导致不同系统间信息共享性与工作协调性相对较差。此外,银行的后台处理系统仍旧无法为网络银行的运行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务,只能够支撑网络银行在某些地区展开。

2.3 金融监管工作难度较大

虽然我国相关部门的网络银行的监管政策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但同网络银行的发展速度相比,仍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此同时,各地区自行建立的有关网络银行认证中心,相互间的关系和具体认证流程还不是十分明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立标准化的网络银行和金融监管机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4 缺乏健全的信用机制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重要的过渡阶段,信用机制只是初具模型,本身对于监管企业和个人信用的力度并不大,这使我国银行贷款的呆账与坏账比例要远远高于西方经济发展的国家。此外,我国人民群众的信用意识相对来讲也较为淡薄。毁约、违约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现实社会都是如此,更遑论网络这种完全虚拟的社会环境了,其信用机制也还没被完全建立起来。

3 促进网络银行发展的战略手段

3.1 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网络银行来讲,市场环境是否良好,是决定其能否顺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经济大环境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制约,使网络银行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阻碍,维系其发展的市场环境具有一定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和拥有网银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着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一是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同网银业务相关,有利于网银业务运作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二是市场监管机构要加大对网银的监管力度;三是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自身的网络建设,提高内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四是建立健全的国家网络信用管控体系;五是创建完善的网络交易安全保障机制。

3.2 建立新的网银经营理念

同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的客户总量相对较少、类型较为单一,所以,其在经营的发展过程中,无法掌握规模经济具有的市场优势,盈利较低。而自加入到WTO之后,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和改革深度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因此,银行业要想更好地适应WTO组织对我国银行业提出的相关要求,不仅需要促进自身制度的更新,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和业务形式,还应当转变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结合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结合数字经济时代的特点,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营理念的基础上,为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3.3 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就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其要想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机遇,提升自身的经营水平,就应当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与目标。因此,对于大银行来讲,无论是开展属于自己的网络银行业务,还是去收购一些已经成型的网络银行,都是一个较好的发展战略。而对于中小型银行来讲,其在推出网银这一业务时,应当先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网银服务战略,以此来确保自己选定的目标客户其本身具有较高的可鉴别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巩固属于自己的客户群体,从而在同大银行竞争的过程中,确保自己能够有一席之地。

3.4 制定合适的网银发展模式

从外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形式来看,其主要有传统银行网络化和新型纯网络银行这两种。但需要承认的是,无论是哪一种,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例如:单纯借助传统银行来构建网络银行,其在创建网银金融体系时会遇到一定的阻碍;而仅依靠高新技术开展的金融服务,也是缺乏对市场和客户的号召力,本身品牌性较差。因此,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可以采用将传统银行同高新技术相融合的发展手段,通过二者的优势互补和扬长避短,营造出一個“双赢”的局面,这也是网络银行未来在我国的主要发展趋势,即传统银行的网络创新。

3.5 加大对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力度

从网络银行业务的角度出发,其业务模式和种类是否合理、业务能够顺利展开等,都会受到相关人才的影响。因此,我国银行要想在短时间内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银行业务,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十分必要。首先,银行管理者可以扩大招聘规模、提升人才招聘标准,尽可能多地在社会上招收到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相关工作经验和网络技术能力的人才,提升自身人才储备量。其次,管理者应当定期对内部员工展开技术培训教育,鼓励其积极参加相关知识讲座,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为日后网银业务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6 加强网银业务的创新

伴随着网络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深入服务也形成了个性化和标准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即一种是在对客户信息进深入分析后,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另一种是以较低的价格,大批量提供具有标准化特色的传统金融服务。基于此,我国传统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大量的信息技术对客户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大对银行中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从而进一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而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也开始转入混业经营模式中。对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在不违反我国现行监管法规的基础上,组建金融集团,借助金融集团的作用,指导集团下属的保险、银行、证券等公司展开跨行业经营,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对于不同金融产品业务和服务的需要,从而提升国内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性。

4 结 语

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和网银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网络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而相关企业机构要想进一步深化网银服务体系,提高其整体服务质量,就应当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分析目标客户群体和客户需求,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个性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确保自身的理财业务、咨询业务进一步完善,确保业务设计更加合理,从而提升客户参与度,促进网络银行长远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晓林,周建华.影响企业电子商务采纳的关键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

[2]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课题组,张金星.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市场进入战略与策略研究[J].武汉金融,2013(2).

[3]本刊编辑部.把握电子商务趋势紧抓未来发展机遇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拓展电子商务市场纪实[J].中国城市金融,2011(3).

[4]耿建新,洪图.会计原始凭证无纸化问题探讨——基于电子商务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1(8).

[5]刘颖.电子银行法律风险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

网络银行业务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用,不仅提高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打破了传统人工管理的管理模式。然而,计算机的使用,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此,本文针对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对策,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对策

On Bank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and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Measures

Zhou Junze

(Zigong City Commercial Bank,Zigong643000,China)

一、银行系统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用,不仅提高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加强了银行的管理。然而,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仍面临着相关的安全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体遭受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体是指网络中的关键设备,包括各类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存放数据的媒体、传输线路、供配电系统以及防雷系统和抗电磁干扰系统等。这些设备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网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二)病毒进行攻击。计算机病毒,不仅导致银行计算机系统面临瘫痪,同时还对其程序造成严重的破坏,使其无法正常的运行或工作。此外,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不仅破坏了储户的资金信息,同时还更改了银行计算机系统的工作程序,从而使储户的资金受到严重的威胁。例如:计算机病毒“熊猫烧香”,则严重破坏了计算机的运行程序,从而对其造成严重的威胁。

(三)黑客随时入侵。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往往遭受着网络黑客的威胁。网络黑客的入侵,不仅使计算机中的数据大量外漏,同时还破坏了计算机的运行程序,使其无法正常运行。其次,黑客入侵,还会造成储户大量信息的外漏,不仅严重损害了储户的相关信息,同时还损害了银行的市场信誉。

(四)内部人员作案。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银行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抵挡利益的诱惑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主要表现在:首先,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位的方便,在工作的过程中,肆意更改储户的信息,使其资金进行非法转移,从而达到其盗取、挪用的目的。其次,有的银行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预先设置相应的“后门”,而这些“后门”往往是网络黑客入侵的突破口。由此,不仅严重损害了储户的利益,同时还损害了银行的市场信誉。

二、保障银行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途径

综上所述,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不仅关系着储户的基本礼仪,同时还关系着银行的市场信誉及今后的发展。因此在银行管理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银行能对其加强,而在加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加强安全制度的建立与落实。首先,银行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将相关的领导责任以及管理标准等以制度的形式制定出来,并以此来规范银行员工的见算计操作。其次,将制定的规章制度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同时,在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对其解决并追究其相关责任人。最后,银行还应适时的组织其工作人员,加强其法制常识,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及价值观。同时还应注重其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熟练的操作,以此来保障银行的信息安全。

(二)构造全方位的防御机制。在银行计算机网络构建的过程中,首先应保证其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其体系的安全。而在其数据保障的过程中,首先,应确保银行各个计算机之间的相关数据不能被非法提取或盗用;其次,在建立的过程中,还应建立相应的身份识别系统,从而保障计算机的安全使用。最后,对于相关重要数据还应实行加密控制,从而进一步的保障信息的安全。

(三)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要构造上述的防御机制,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还要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目前主要采用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有以下四种: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通过对网络作拓扑结构和服务类型上的隔离来加强网络安全的一种手段,它是电脑网络之间的一种特殊装置,主要用来接收数据,确认其来源及去处,检查数据的格式及内容,并依照用户的规则传送或阻止数据。2.加密型网络安全技术。这一类技术的特征是利用现代的数据加密技术来保护网络系统中包括用户数据在内的所有数据流,只有指定的用户或网络设备才能够解译加密数据,从而在不对网络环境作特殊要求的前提下从根本上保证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3.漏洞扫描技术。漏洞扫描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脆弱点的技术,通过执行一些脚本文件对系统进行攻击并记录它的反应,从而发现其中的漏洞。它查询TCP/IP端口,并记录目标的响应,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如正在进行的服务,拥有这些服务的用户,可以用来为审计收集初步的数据。4.入侵检测(IDS)技术。入侵检测(IDS)可被定义为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上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响应的处理过程。它不仅检测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同时也检测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还能发现合法用户滥用特权,提供追究入侵者法律责任的有效证据。

三、总结

综上所述,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不仅关系着广大储户的财产安全,同时还关系着银行相关信息的泄露。因此就需要银行能够从各个方面加强其安全措施,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建立严密的防范体系,此外,还应加强银行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从根本上加强银行的网络安全,为广大储户的资金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友明.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甘肃金融,2002,12

[2]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及对策研究[J].金融论坛,2005,4

[3]王永刚,刘永清,刘虹邑.浅析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

上一篇:企业信用担保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生产班组绩效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