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范文

2023-09-23

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范文第1篇

1 视听资料建设和服务的重要性

1.1 视听资料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学校的性质和需求, 发挥有利资源采集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 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编与保管;以便配合学校的教学与科研, 同时积极的开展各种服务工作等。而视听资料作为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 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导向性、激励性, 已经为现代化图书馆的重要文献形式之一。

1.2 视听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综合服务的重要体现

如何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源为教学与科研发挥其最大功效, 是高校图书馆的最终职能体现。由于立足于高校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本校研究特色的馆藏资源, 不仅起着存储与传播知识的基础职能, 同时, 还为广大师生研究与学习创建便捷的信息通道, 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而视听资料的功能发挥和利用更是需要优质的服务和条件设施。因此, 搞好视听服务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综合服务的重要体现。

2 视听资料的优势和特点

2.1 调动读者积极性, 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试听资料是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 对学习者形成感官刺激, 对提高其听、说能力起着特有作用。正因为具有听、说、看三方面的结合的优越性, 使其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根据实验证明, 当用三种方式识记10张同种画片时, 结果视觉识记保持70%, 听觉识记保持60%, 视听结合识记则保持86.3%。研究还证明记忆与材料的性质也有关, 直观材料优于词的视觉材料, 词的视觉材料又优于听觉材料。因此, 语言材料和视觉形象联系起来, 是记忆大量信息的基础。

2.2 保存方便, 内容广泛

视听资料其主要载体形式有录音带、录像带、V C D、D V D、C D—R O N、磁盘及胶片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视听文献的品种日益增多, 它的优势也日益显现出来.具有不受时空限制, 信息容量大, 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易复制的优点。

2.3 功能灵活多样

高校图书馆视听室不仅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探讨的学习场所, 也可以是休闲娱乐的放松场所。在这里可以学习外语, 观摩经典的原版片, 欣赏艺术作品, 了解时事政治、社会状况、地理历史、乡村风俗、城市面貌、民族习惯、文化教育、经济市场、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知识, 具有教学辅助、学术交流、时政教育、娱乐休闲之四大功能。

3 视听馆藏的建设

视听馆藏是图书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相对配套的硬件设施的建立和完善是开展服务的基础。而在我国图书馆 (尤其是高校图书馆) , 视听馆藏的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根据笔者目前的调查;拥有十所高校的广州大学城, 是国家一流的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 这十所高校图书馆目前却只有两所高校图书馆建立并开设了视听馆藏的服务, 有些高校在建馆的时候本身就已经设立了视听区, 却一直没有开展起来。由此可见, 视听馆藏得建设与服务并没有完全被重视起来。

华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培育体系完善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是一所建筑雄伟、设施先进、管理科学、服务优质的大型高校图书馆, 目前视听区现有视听室5间, 多媒体视听课室2间, 阅览沙发40个, 各配套有液晶彩色电视机、蓝光DVD机和耳机。现投入使用不到一年的时间, 虽然其效果初见成效, 但是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

3.1 硬件设备的实用性

视听设备是视听服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质量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服务的效果。我馆在视听区硬件设备上基本都是以档次高、功能全、质量好的要求来构建, 从配置设备方面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并不是那么理想。比如;我馆在2009年选择了高级配置的蓝光DVD, 声效和视觉效果都是一流的效果水平, 但是这样的高效果D V D选碟性太强, 有很多不符合配置的光碟不能读碟, 甚至不能播放VCD, 视听资料种类繁多, 如果设备不能相对兼容将严重影响到实用性。同样还有价格较高, 效果不错的耳机却不能在耳机上调音量, 每调一次音量还要取下耳机, 走到扩音器面前试调, 如此反复即损耗机器, 又极其不方便。由此可见, 问题不是出在设备本身, 而是没有充分考虑到设备的实用性。建议高校在新建视听区初期认真做好市场调查。最好能够组建一个公开透明的调查小组, 对本校的资源需求做好充分调查研究, 针对本校实际需要和实际条件来进行建设, 协调好环境、设备、功能建设的统一匹配, 避免在新建视听区时不顾及兼容性, 防止出现盲目购买高档次, 全功能, 超质量一步到位的思想, 不应重档次轻实用, 重价格轻实效。

3.2 设备保养和维护

视听区任何设备都有寿命期, 为了设备能够更长时间的有效利用, 我们就需要做好保养和维护。很多人认为保养和维护就是定期对设备进行修理和清洗,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要做到真正保养和维护你会发现, 如何正确的使用视听设备, 如何将机器摆放到最佳位置以及碟片存放的方法都是保养和维护的重要部分。我馆视听区服务开展不到一年的时间, 就出现多处损坏。如;光碟的磨损, 耳机线路的脱落, DVD机的卡碟等。由此可见, 做好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笔者认为, 应该重视管理员这方面的素质培养, 统一组织操作和学习, 对设备的了解和正确使用以及认真和耐心的引导服务是关键, 还要注意环境气候对设备的影响。一些比较常用的重要的视听资料可以拷贝副本, 防止磨损和老化。对于一些有价值的磁带式的模拟视听资料, 为了便于保存和更加广泛地利用, 有必要将这些原始模拟视听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转换。

3.3 设备更新和投入

视听技术和视听资料在不断发展, 其载体也从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几个种类, 增加到各种影碟、唱片等差不多l0个种类。针对不同的视听资料媒体, 图书馆视听资料阅览室的设备和功能设置也要适时更新。同时, 视听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也会出现更新换代的问题。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经费主要来源是依靠国家投资, 相对视听设备的更换问题势必会出现不及时的现象。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条件相对做好硬件和软件的互补, 现在, 很多学校和图书馆都运用VOD (Video Oil Demand) 视频点播系统来实现在线播放节目, 就是将视听资料的不同媒体的不同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 存储于电脑系统的硬盘或服务器中, 再提供给读者查阅。这种方式既解决一些视听媒体的资料由于播放的设备老化不能使用而影响资料的播放问题。也解决了不同媒介的节目需要用不同的机器设备来播放的问题。而且, 同一节目资源可以提供给几个读者同时进行阅览, 避免了对资料的损坏, 也节省了工作人员到库房中存取资料的工作。还可以购买对相对利用率比较高的数据库丰富资源。

4 视听馆藏服务

4.1 基本服务方式

我馆视听服务方式目前分为两种, 一种是随书光碟的借阅, 一种是视听区光碟的阅览。前者采用的是网络技术进行借阅服务, 书在入库之前, 为了保护光碟不被损坏把光碟和书分开存放, 然后再根据需要建立数据库并逐步把光碟数据上传, 读者找到自己需要的书通过索书号, 可以直接在我馆自己建立的博文非书资料系统下载光盘数据。后者采用的是视听区的视听资料阅览服务, 建立视听区域提供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进行免费阅览服务, 目前的服务项目包括:个人视听:在视听区分隔卡座可以进行个人视听阅览;集体视听:每个分隔卡座可以容纳8人一起阅览;专题讲座:设有2间可以容纳20和40人的多媒体视听室, 全校师生可以通过预约免费使用。虽然目前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14小时的开放时间一定程度的满足了全校师生的需求, 但是两种服务方式还是各有利弊, 随书光碟的借阅过于程序化, 如需阅览就必须通过申请, 而不能根据需要马上在馆内进行阅览。而视听区光碟的阅览虽然可以免费马上在馆内进行阅览, 但确不能进行借阅。由此可见, 视听资料的阅览和借阅应该同步进行服务, 最好根据需要把读者喜欢和常用的视听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转换, 并上传到网络数据库中供读者使用, 而且应该对部分光碟提供拷贝服务。让读者不管是在馆内或馆外都可以充分利用到图书馆的视听资源。

4.2 宣传与服务并举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宝库和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信息元之一, 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 是科研工作的原料基地, 是社会信息的汇集地。它虽然不能直接生产产品, 但是它所收集的文献资料通过图书馆管理者的加工、开发和利用, 就能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生产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缺乏社会宣传意识, 致使图书馆工作一直默默无闻, 仍未被整个社会所了解和支持。由此可见, 宣传与服务并举的重要性。我馆在开展视听服务以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增加其效果也得到了可观的改变, 如表1。

上表是我馆视听区服务开展以来2010年上半年的阅览数据, 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视听区阅览量上升的速度随着我们宣传的力度加大不断上升, 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做好宣传工作。读者对视听区从不知道到知道, 从不了解到了解, 从较少利用到充分利用的过程都和图书馆宣传服务有着重要的关系。

4.3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化

视听文献的收集是资料建设的基础。要在保证广泛、系统和及时性的同时, 特别注意其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收藏特点, 力争做到“特色化”。高校图书馆能够抓住本校特色, 深入收集, 及时开发读者需要的有特色的视听文献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有限的采购经费, 做好资料的积累工作, 还可以逐渐形成自己唯有的特色, 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校园历史文化, 地域特色文化, 科研成果来收集特色文献。不但可以系统的保存本校特有的文献资料, 还可以让读者更多方面的了解本校的特色文化。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爱心”中转站高校图书馆因为经费的问题, 对视听室的投入有限, 有许多学生会自己购买急用的音像资料。可是一旦使用完后, 这些音像资料就变成了“废物”, 有的压在箱底, 失去了资料的作用;我们可以再视听室建立一个音像资料“爱心”中转站,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向学生募集他们不用的音像资料, 这种“爱心”传递活动非常有意义。首先让捐献文献资料的学生感受到了奉献“爱心”的自豪, 也培养了他们“物尽其用”的观念, 同时也为需要这些资料的同学提供了帮助。

5 结语

鉴于视听盒多媒体资源为满足高校教育、信息传播和娱乐休闲等需求做出的贡献, 高校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应不断拓展视听盒多媒体的功能。加强服务创新, 建立优良的视听服务平台, 提供新颖高效的资源服务, 为建立综合性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努力。

摘要:阐述了视听资源在高校图书馆馆藏及服务的重要作用, 对高校图书馆视听馆藏的建设与服务进行了探讨, 结合实际工作对高校图书馆的视听馆藏建设与服务提出了若干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视听馆藏建设,视听服务,特色化

参考文献

[1] 盖玲, 邓胜利.国际图联原则对图书馆视听和多媒体服务的指导[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1) :8~10.

[2] 李若云.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视听工作新探[J].图书馆学刊, 2005 (5) :61~62.

[3] 张亮华.高校图书馆视听室建设与服务变革[J].中国图书馆情报科学, 2004 (9) :53~54.

[4] 吴瑾.高校图书馆视听服务的多样性和有效性[J].图书馆学刊, 2006 (1) :102~103.

[5] 胡舒莉.论高校图书馆视听环境的营造[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1) :153~156.

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范文第2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的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去北师大的培训心得。这次培训从7月30日到8月5日,为期一个星期。7月30号报到,8月5号返程,说是一个星期,实际上也就五天,虽说时间短,学习的内容不多,但是我的收获却颇丰。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次学习的内容以及我的学习的收获吧

这次总共开了十节课,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第二个是关于师生交流的艺术,第三个是关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第四个是教师情绪压力管理与自我关爱。

好,我先讲第一个方面。作为老师,我想问一下,你们最关注的是学生的什么?毫无疑问,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我们肯定最关注学生的成绩,也就是我们的教学质量,那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时俊卿、周新林、伍新春这几位教授分别给我们上了别开生面的一课。

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提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正是时俊卿报告的精髓所在。

其实静下心来回想, 权威式、主导灌输式的传统师生观使语文教师们很注重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努力地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所掌握的语文技能苦口婆心地传授、灌输给学生。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过分重视语文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其他学科和语文学科的关联;教学重视选拔尖子生,忽视面向全体;教学模式单一,有的语文课则单纯地变成讲授课,语文课上学生除了读还是读;忽视学生智能的差异和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

周新林教授讲了《脑认知对教育的启示》,这节课中他讲授了脑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在这节课中我了解到分散学习益处大于集中学习。分散学习(又称间隔学习、分布学习),指学习时间间隔的学习。集中学习,指在较长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反复学习。分散学习的记忆效果高于集中学习,主要原因是:由于集中学习时,多次重复同一学习材料,致使单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而且,学习的时间越长、越集中,它的抑制作用也越大。相反,在分散学习的情况下,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因而学习效果高。

除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因素,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呢?伍新春教授给我们做了解答:

一、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这种必要性和迫切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并且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己掌握的逻辑思维、思想方法,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这样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威力和应用的乐趣,从而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尤为强烈,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攀登,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所谓“成功的喜悦”是指学生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认真态度和一定的期待性,特别是鼓励,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教师含笑点头,学生会因此信心倍增,这种信心可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学习困难生,他们也有一种“不能比别人差”或“要胜过别人”的心理,更应善于发掘他们的闪亮点,那怕是很微小进步,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容易的,应及时予以鼓励。这些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促进作用。

四、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给予适当的评定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在学习中,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也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发动作用。当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时,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又可通过反馈的作用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并激发起上进心。 如何进行反馈呢?我们可以通过考试、问卷调查、做习题等

第二个方面关于师生交流的艺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真正的教育应是心灵的对话,教师要自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学会善待和宽容,体验自信和成功。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策略和途径。

1.师生沟通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

教师与学生因年龄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2.在沟通中时刻保持倾听的状态 倾听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了解学生,关键是教师要倾听学生。教师能否有效倾听,不仅对师生间的沟通,甚至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良好课堂气氛的创造,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知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如果能够以一种“倾听”的状态去对待,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发言的尊重和欣赏,还能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与欣赏他人。另外,倾听学生还能够取得“增加对学生了解的信息和知识;减少你与学生的误会和冲突;增加实现你及你的学生各自愿望的机会;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加深与学生的关系”的好处。

3.在沟通中适当的给与学生赞美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别人的赞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运用恰当的方式给予学生适度的赞美,要有欣喜的激情, 切勿冷面严肃和虚夸乱赞, 防止助长个人骄傲自满情绪。对处于受教育阶段青少年,要采用“表扬+批评+表扬”的方式,既让他们知道自身的长处和优点而受到表扬和赞美,当然他们明确存在的缺点错误需要改正,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重树信心,逐渐完善自我。

第三个方面关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学习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的价值体系的制约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貌、社会习俗等深层文化方面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习惯.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的人,来谈传统文化,总有一点班门弄斧的感觉。。尽管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还有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擅开拓在近代历史上让中华民族饱受苦难,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对我们生命的点点滴滴影响的太多太多,我们的思维方式里有它,我们的行为准则里有它,甚至我们的衣食住行里都充满了它。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神州这块神奇的土地,换句话讲,它是中国人的身份证。

既然这样,只要我们怀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初衷,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把其发展成为自己的文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必定会更加顽强,民族的前途也会因此更加光明。

作为老师,我们最多的在诗歌中接触传统文化,周云磊教授说诗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可以采用诵﹑吟﹑歌﹑唱,学习诗歌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场所.可以诗词吟唱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感受语文教学的乐趣。大家如果对诗词有兴趣,可以加入公众号微信号:跟我学诗词。

提到诗歌,我们不得不说,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的第一首诗是《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历来这首诗从内容上说它是爱情诗,其实不然,北师大中文系文学博士李山说它是一首典礼诗,依据有两点:一是人称形式不对。淑女、君子,都是第三人称;二是篇中的器物不对,有钟鼓,是贵族典礼场合采用的,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能光凭字面意义推测它,要从文中的历史典籍,历史传统,相关的习惯来推测。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诗经》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加入公众微信号:桃李国学堂

第四个方面关于教师情绪压力管理与自我关

通过学习北师大王东升的《教师情绪压力管理与自我关爱》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如何去面对压力,从而缓解压力。

现在的教师压力太重,杂事太多,甚至有时觉得自己都不知到底是干什么的?心理很矛盾,因此有不少教师患有心理疾患,出现睡眠障碍和心理障碍。所以当我们面对重压力时,一定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1、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样你才能在工作中体会快乐,若把工作当做一种任务,那么在工作中就是一种煎熬。

2、要学会放松自己。可外出旅游,饱览大好河山,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松弛。

3、找朋友倾诉内心不悦,一吐为快,倾诉过后,倍感轻松。

4、觉察并疏导自己的情绪,接受负面情绪,用平常心看待一切。

5、转移法:当你为一件事闷闷不乐时,你可以把精力放在干别的事情上。

6、淡忘法:不要老揪住过去不愉快的事情,这样会使你一直伤心、难过,过去的事情就让它永远过去。

二、学会调控情绪,化压力为动力。

1、提高自我认识。要全面的认识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与人为善,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3、接纳自己。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我们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心理,一颗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爱孩子的心,还要有渊博的知识。

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范文第3篇

——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自己感觉非常幸运,刚刚参加完新教师培训,又有机会和东营区各个学校的多科老师一起到北京进行培训交流;能够和诸多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听他们的经验、研究、总结;能够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感觉收获很多。

认清脚上的脚镣

——形势篇

首先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当今教育的新形势。陈锁明教授深入浅出的剖析了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的新困境。现在,教育已经上升到了国计民生的高度。“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义务教育的本质,是要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等等。在讲到“中国孩子的幸福指数世界最低”,“没有幸福的老师,哪里有幸福的学生”的时候,我想到了曹校长经常说的我们区一中的学校文化中的“保持阳光心态”。 自己整天在学校里,对于教育的新形势知之甚少,感觉有道理的东西如果没有身临其境也没有切实的体会,但是北京一行让我意识到教师面临的形势,在了解大的背景下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其实你没那么重要”

——心态篇

在心态这一篇里,我感受最深的首先是认清自己。古希腊阿波罗神殿上曾刻着这样一句箴言: “人啊,认识你自己!”古语也有云“画眉麻雀不同噪,金鸡乌鸡不同窝”。所以,人首先要认清自己。可事实是,人认识自己是很难的,既不容易认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难以认清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还有就是难以认清自己内心的渴望。一般来说,人们看待其他人的缺点与不足是清楚的,而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则是模糊的;找别人的毛病相对容易,有时甚至是主动的,找自己的毛病却不容易做到,而且往往是被动的。这就像一个人挑着箩筐,看待缺点和不足时,别人是前面的箩筐,自己是后面的箩筐,眼睛只盯着前面那只而忽略后面那只;看待成绩和贡献时,自己又变成了前面的箩筐,别人则成了后面的箩筐。

再者就是认清环境。有时候,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主要是因为没有认清周围的环境,忽略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忽略了领导和周围同志为自己提供有利条件包括热情关心、大力支持的事实。一个人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单位建设做出了贡献,事业取得了成功,这固然是他自己不懈追求、拼搏奋斗的结果,但任何孤立的个人,失去奋斗的“场”,没有成才的“境”,缺乏进取的“势”,脱离系统的“网”,都将一事无成。这个 “场”、 “境”、 “势”和“联系之网”,就是主观以外的客观因素。应该记住马克思的教导:“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王晓春教授讲的主要问题是问题学生。他总结,对于问题学生,有些你真的可以改变,但是有些你真

的改变不了,对于改变不了的,你用力管还不如不管。所以,想清楚其实你没那么重要,把心态摆好。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更多的精力,更高的效率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我还要说的关于心态的问题是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心态,认清自己的角色,这样才能够把这种好的心态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乐趣。

如何走好当前这一步

——行动篇

认清了形势,把握好了心态,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了。 王文丽老师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你能行

2、有人说你行

3、说你行的人得行

4、健康的身体”。我感觉特别有道理。当然为什么把“你能行”放到第一位?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是前提,是基础。如果你不行,那么再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再行,你的身体在健康,也没有意义。“你能行”是基础。基础打得不好上面的高楼设计的再好,也盖不起来。

首先我感触最多也是最深的就是,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真的是无一例外的,都是在用心做教育,用心做事。最开始,每个人都在统一起跑线上,为什么后来有的人就脱颖而出有的人仍然是默默无闻?

任校长的亲身经历一直都存留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次参观北京灯市口小学时候,何老师的奋斗史也和任校长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何老师刚刚工作的时候只是一名代课教师,半年后转正,数年来,她每天晚上

7、8点之前没有休息过,一直在搞业务,现在的她已经是一名教科研主任,而她和她的师傅每周末还要自动加班。王文丽老师说的“俯仰皆是学习”只要你用心。哪怕是没有哪怕和别人聊个天,她都能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学习。高金英老师,不仅学科知识丰富,而且多才多艺,会说段子,变魔术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她用心学习的结果……

好多老师都是讲了他们的亲身经历,这么活生生的例子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也深深的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用心,才能做把事做好。教师是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职业,但是只要热爱这个职业把它当成事业来做,用心做,那么我相信“累并快乐着”。对于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记得上次新教师培训是5天没有上课,等到培训结束我们班的同学看到我的时候,都很高兴,黄世豪是我们班的很调皮的一个小男孩,他很兴奋的说“王老师我想你了”,当时我真的想,只要孩子们认可,我就算累也幸福着,快乐着。这次培训回来,中午上班正好碰到我们班的孩子,他们都抱着我不让我走了,到班里吆喝“王老师回来了!”,我真的很感动,好多学生给我画了画送给我。虽然很幼稚,可是我的心里开心着呢。

一直以来都是理论学的不少,行动落实不了。我想过很多原因,有时候找到的原因很大,像是“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缺少实践;有时候行动很空像是不断学习,不断研究等等。但是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了把理论落实到行动上的关键之处。首先人要有职业规划,这个规划不是自己故意说给别人听的,相反是自己要时刻铭记的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规划越具体越好。然后,就是用心的做事。胸怀大爱做“小”事,心有责任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把身边的事,自己现在做的事做好。就像每天备好每一节课,克制自己少

上一会儿网,多看点书,把自己的值班任务,值日生任务做好……用心做好每件事,用心对待每个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是用心从事着自己的事业。

不虚此行,这次培训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不仅是知识,做事的经验方法,还有很多做人的道理。自己还很年轻,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人生初期,别拒绝学习,因为诸事蒙昧,难免摸索。人性的拒绝学习就是冒险,因为赌的是后来的人生,自己也失去了改变的可能。”现在想来,这句话比那些空洞的将要终身学习要有感染力的多。

让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机会

——理想篇

学生们还小,求学期间不懂事,他们“在路上”,需要老师来指导,将他们导向正确的人生方向。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像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的,我们老师要让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平等的起跑线上,这就是我的理想。

初为人师,我还“在路上”,前方的路还很长,路上有很多的分岔口,面对坎坷与平坦我们都要坦然。

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呼喊那属于自己的辛苦并快乐着的经历;

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为了那些和我一起成长的孩子们完善自己做好引路人与指明灯;

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一定要充实自己的生命,完善自己的人生,走好远方的路;

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亲朋好友的叮嘱,学生的爱戴等等都犹如夏日里的清风一般凉爽,冬日的阳光一般温暖人心。为了所以关心我帮助过我的人,我一定要好好表现。

刚刚走上教师这条路,在路上,还有很多东西要弯腰捡起来;在路上,还有很多风景要看;在路上,才有远方可以望;在路上,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范文第4篇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三峡》。我制作的《三峡》课件发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上,我执教的《三峡》荣获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当代文坛巨匠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借助课件,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过余秋雨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余秋雨先生回答说:“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首先,我让学生在“长江之歌”的音乐中去欣赏“三峡风光”。同时,在课件首页的下方有长江三峡的简单介绍。

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学生可以点击“作家作品”页面自己去学习。

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打开“《三峡》”的页面,伴随着“高山流水”的音乐,我首先给学生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结合本页下方的“朗读时注意句间停顿”和“生字注音”页面进行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3、质疑问难,研读课文。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第一步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课文,积累词汇。

让学生打开“词语释义”页面,用鼠标点击加点的字,查看字意。然后,小组合作翻译句子。

第二步 精读课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理解内容。

首先,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其次,分析景物特点,讨论:

①文中描写的三峡两岸的山势有哪些特点?

②夏天三峡江水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③文章写了春冬之时三峡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④文章是如何描写秋景的?

然后,通过“实践探究”讨论:

(1)文章主要描写三峡中的哪一个峡。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第三步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初步鉴赏,熟读成诵。

结合“影视资料”,体会“两岸连山、重岩叠嶂”、“清荣峻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第四步 课文小结,情感熏陶。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美不胜收。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赞美,让学生结合“相关诗词”,去再一次领略三峡的美。

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一边读,一边想”,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2.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并初步学习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方法。 3.学习用“如果……就……”造句。

教学重点1.“一边读,一边想”,通过阅读,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认识数字和比较说明的方法,做好词语、句子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这一小段有一处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哪里?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打比方就是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另一个事物来对这一个进行说明,课文表现在用走路和飞机的飞行来说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有多远。比如:教学楼外面的大树有两层楼高。姚明很高,有一扇门这么高。但是打比方与举实例的说明方法不同,人并没有真走到太阳上去,飞机也没有往太阳飞过,所以这不是“实例”,只是一个比方。再者,打比方和比喻也不同,比喻是修辞手法,打比方是说明方法。比喻是用鲜明生动的文字修饰语言表达方面的事,打比方是如何用浅显易懂的事物表述另一个事物的事。比如说:这棵树很高。比喻使用是:这颗树好高好大,就好像巨人一样。而打比方是:这棵树非常高大,它有两层楼高。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做课堂练习,用课堂讨论形式说几句话。要求上句末尾和下句开头使用同一个词语。出示第一句:“走进公园大门,迎面是一个圆形的花坛……”,接下去,要求学生用“花坛”开头说出第二句。如“花坛里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花朵围绕着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喷出清亮的水珠”,“水珠映着阳光,闪着七色光彩”。

(如有同学问起这种说法叫什么,可以说明是“顶针”辞格。主要用于整齐句子结构,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8.读第6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9.读第

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10.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

(当然、理所当然)

三、通读课文,结合板书总结: 《太阳》这篇说明文,通过阅读、分析,我们获得了有关太阳的特征的知识,明确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课文两大段在内容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距离我们又很远,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通过课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数字”和“比较”的说明事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说明问题,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会背最后自然段。

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范文第6篇

找质数教案1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准备

] 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动手拼长方形,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为什么?”

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从概念出发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二、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判断:2、8、9、13、51、37、91、52 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归纳方法:

只要找到一个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如果除了1 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三、探索活动:

第1题:

用“筛法”找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观察和交流,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介绍这种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提出的研究质数的方法,称为“筛法”。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编成程序让计算机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

第(1)、(2)题,学生会发现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列,为什么?

引导观察:因为2,4,6列除2外,其他数都是2的倍数,这些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2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列的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3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题理由:用6除一个大于6的自然数,如果余数是0、2、4,这个数肯定是2的倍数;如果余数是3,这个数肯定是3的倍数。

[板书设计]

找质数

拼长方形表格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一个数只有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找质数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 先复习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的分类。

2、 教师引入: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质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 汇报,教师填表(投影出示下表)

小正方形个数(n) 拼成的长方形种数 n的因数

(1)让学生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教师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1、在1 4 7 10 11 15 17 18 21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完成课件练一练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五、作业。

优化作业找质数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第5节“找质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3,5的倍数特征以及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奠定基础。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结合具体活动,认识、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并能运用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通过教材提供具体的操作材料,实现了学生活动式课堂的学习生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有利于教师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以合作学习为学习形式,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感受探索的过程。

学情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做了一个前测,调查问卷是这样的:下面的数学名词,按你知道的程度画符号。结果显示: 10人根本没听说过“质数”这个词,15人听说过,但不是很明白。其余16人认为自己已经知道质数是怎么回事了,9人认为自己非常理解。所以在质数合数概念呈现之后,我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问题,给出1~20个数,让学生重新认识这些数,并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这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时空,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实现自己的学习过程,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在辨析中,明确概念、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2、过程和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对比、归纳。

?、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使学学生会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质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找质数教案】相关文章:

1.《找质数》的数学教学反思

2.《找质数》教学反思范文

3.《质数和合数》教案范文

4.《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的教案

5.《找春天》教案

6.找春天教案实录

7.《找相同》教案

8.《找春天》小学教案

上一篇:不能告诉你音乐教案范文下一篇:半年度工作量化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