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案范文

2023-06-29

北师大版教案范文第1篇

楼丹静

教学目标:

1、 感受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学生在买文具活动中认识人民币,认识元、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购物情境学习计算购物的钱数、掌握付钱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能自觉应用数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面额人民币(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在过年的时候跟着爸爸妈妈去亲戚长辈家拜年,他们通常会给你们什么? 生:好吃的、压岁钱……

师:那你们是怎么来用的压岁钱的呢? 生:存起来、买衣服、买书、买文具……

师:很好!每个小朋友的压岁钱都有不同的用法。那么我们中国的钱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齐声回答):人民币。 板书:人民币

师: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六一儿童节快到了,美羊羊文具店开展了特惠活动:铅笔盒原价9元9角,现只售6元5角;水彩笔原价12元,现只售9元8角。小朋友你们想买吗? 生:想。

二、 出示学习目标

师: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看看喜羊羊给我们布置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 感受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人民币,认识圆、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结合购物情境学习计算购物的钱数、掌握付钱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师:村长说只有小朋友顺利闯关,才能到达美羊羊文具店购买你们喜欢的文具。

1、 第一关:认识小面额人民币。(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5元(新旧版)、2元、1元、5角、2角、1角、1分、2分、5分。 逐一认识认识。

师:小朋友们真棒,已经顺利闯过第一关。接下来我们一起去闯第二关。

2、 第二关:人民币的分类。(课件出示) 第一种:分成长方形的纸币和圆形的硬币两种。 第二种:按单位分成---圆、角、分。

师:恭喜你们成功闯过第二关,接下来是最后一关,只要你们闯过这一关,你们就能成功到达美羊羊文具店了。加油!

3、 第三关;探究圆、角、分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 (1)、元、角之间的关系。

师:小朋友们请用不同的方法在你们的桌上摆出1元。

A、学生独立完成

B、指生汇报

C、师总结归纳。 生:a.一张1元. b.2张5 角 c.10张1角

d.1张5角+5张1角……

师:通过刚才极为小朋友的回答,你们知道1元和10角的关系了吗? 师小结:1元=10角

10角=1元

(2)、角、分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1分的硬币

师:谁能帮老师把1角换成分币?(摆一摆) 生:a.2张5分

b.1个5分+2个2分+1个1分….. 师小结:1角=10分

10分=1角 延伸:比较1元、1 角、1分的大小。 师:恭喜你们成功过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美羊羊的文具店把。

4、 文具店购物.(摆一摆)

师:刚才美羊羊已经告诉我们铅笔盒和水彩笔都在减价出手,你们想买吗? 生:想。

师:请想买文具盒的小朋友在桌子上摆出6元5角。 A、 生动手,师巡视。

B、指生上讲台摆

师:恭喜你摆对了,那我就替美羊羊把文具盒卖给你把。 师;喜羊羊有1元钱,它能买那些东西。

完成练习P71 师生核对答案。

5、当堂检测

数学书第71页---填一填

6、课堂小结

北师大版教案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 利用工具书和搜集资料等多种渠道认识书本上的农具和其他的农具,了解它们在农业劳动中的用途。

2. 复习古诗,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一些诗句中的农业生产和什么农具有关。

3. 以古诗《归田园居》(其三)和《诗经·豳风·七月》为例,在阅读积累中了解中国古代劳动者的生活场景。

二、学情分析

对于城市中的大多数六年级学生而言,农业劳动远离他们的生活,对于农具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所以课前预习时布置了充分的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认识、了解农具,复习、查找与农业与劳动有关的诗句。

三、重点难点

1. 利用工具书和搜集资料认识一些农具,知道它们在农业劳动中的作用。

2.复习古诗,在阅读理解中了解中国古代劳动者的生活场景,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一些诗句中的农业生产和什么农具有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一、谈话导入

教师谈话:“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大家都知道,从古至今,千千万万个农民就是利用他们手中那些简单的工具辛苦劳作,耕种粮食的。这节课让我们通过练习2的 《语文与生活》,去认识和了解这些农具。(板题、读题)----认真农具

【活动】

二、认识农具,了解农具的用途(板书) (一)认识农具

谈话:首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认读这些农具的名称。

1.(出示农具的名称)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课件去掉农具名称的拼音)去掉拼音还会读吗?指名认读。课前,同学们做了充分预习,能不能图文对应找出这些农具?请在电脑上连线试试,教师巡视指名上白板连线。 (二)了解农具的用途

1.谈话: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这些农具,这些农具在农业劳动到底是做什么的,你们知道吗?我们先来了解书本上的五种农具的用途。(出示农具及其名称),你知道哪种农具的用途呢?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交流,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课件)。

3.同学们,除了书上的这些农具,你们一定还了解了其他农具的用途,谁来介绍给大家听听。

(生展示卡片,师贴于黑板上,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板书:工具书、上网、阅读、询问、参观了解等搜集信息的方法) 4.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农具,谁知道这些农具的名称及用途? 教师课件出示一些农具,请同学说出他们的名字,并相应出示农具名称。

(三)观看视频,了解传统农具

1.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认识了这么多种农具,并了解了它们的用途,真了不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农业博物馆,去认识和了解更多的传统农具。(播放视频) 2.从视频中,你又认识哪些农具,知道它的用途吗?(学生交流) 活动3【活动】

三、复习、学习古诗,联系生活实际学语文 (一)复习诗句,了解诗中的劳动生活

过渡:我们智慧的祖先不但创造了丰富的农具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还用诗句把这些劳动的场景记录了下来。

1. 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诗句,先回忆一下这些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并和同桌说说诗句意思,再去判断加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计时开始

同桌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2. 你能说出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并说说加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相机出示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提问:这是那首诗中的句子?(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一),你可以背诵整首诗吗?指名背,齐诵。加点词“耘田”和什么农具有关?(锄头)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是出自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一,这句诗的意思是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所以这里要使用的农具是木犁。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出自李绅的《悯农》(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正午时分,农民还在为禾苗除草,汗水不断的滴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壤里。带点词语和出头有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悯农》(二),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与加点词语“种”有关的农具时耧,与加点词语“收”有关的农具是镰刀。 (学生边交流,教师边出示) 3.我们来做个游戏,看看你能不能找到诗句里所用到的农具呢? 4. 同学们有没有搜集课外的与农具有关的诗句呢? (学生交流) 5.教师也搜集了一些诗句,(出示诗句)先请同学读一读,再来判断与哪种农具有关? (二)阅读积累古诗,感受诗中的劳动场景

1.谈话:东晋的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创作了《归田园居》,此诗共五首,今天我们来读读第三首。(出示) 《归田园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hè)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指名读,齐读。

(3)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学生有困难时可以出示图片帮助其理解古诗。 (4)诗文中的农业劳动与哪种农具有关? (5)再次齐读古诗,感受作者农田生活的之乐。 活动4【作业】

四、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节课我们通过“语文与生活”充分感受到了!有人说,生活即语文,是呀,只要我们用心发现,就会有收获。今天老师留给同学们两项作业。(出示) 1. 整理手中的资料,做一份关于农具发展的手抄报。 2. 按要求写出与下列农具有关的诗句?

1、镰刀:

2、耧:

3、锄头

活动5【活动】板书设计

语文与生活

认识农具

北师大版教案范文第3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

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6题:

北师大版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一边读,一边想”,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2.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并初步学习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方法。 3.学习用“如果……就……”造句。

教学重点1.“一边读,一边想”,通过阅读,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认识数字和比较说明的方法,做好词语、句子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这一小段有一处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哪里?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打比方就是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另一个事物来对这一个进行说明,课文表现在用走路和飞机的飞行来说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有多远。比如:教学楼外面的大树有两层楼高。姚明很高,有一扇门这么高。但是打比方与举实例的说明方法不同,人并没有真走到太阳上去,飞机也没有往太阳飞过,所以这不是“实例”,只是一个比方。再者,打比方和比喻也不同,比喻是修辞手法,打比方是说明方法。比喻是用鲜明生动的文字修饰语言表达方面的事,打比方是如何用浅显易懂的事物表述另一个事物的事。比如说:这棵树很高。比喻使用是:这颗树好高好大,就好像巨人一样。而打比方是:这棵树非常高大,它有两层楼高。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做课堂练习,用课堂讨论形式说几句话。要求上句末尾和下句开头使用同一个词语。出示第一句:“走进公园大门,迎面是一个圆形的花坛……”,接下去,要求学生用“花坛”开头说出第二句。如“花坛里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花朵围绕着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喷出清亮的水珠”,“水珠映着阳光,闪着七色光彩”。

(如有同学问起这种说法叫什么,可以说明是“顶针”辞格。主要用于整齐句子结构,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8.读第6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9.读第

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10.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

(当然、理所当然)

三、通读课文,结合板书总结: 《太阳》这篇说明文,通过阅读、分析,我们获得了有关太阳的特征的知识,明确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课文两大段在内容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距离我们又很远,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通过课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数字”和“比较”的说明事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说明问题,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会背最后自然段。

北师大版教案范文第5篇

前黄坝头中心小学 庄月平

教学目标:

1.懂得本课与本单元其他两篇叙事文章的命题、内容的异同。

2.抓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概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揣摩事件的表达顺序。 3.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4.懂得提示词在不同位置的表达作用,懂得在习作中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起到不同的效果。

教学重点:

从小夜莺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他的机智勇敢。 教学流程:

一、

揭题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在古今中外战争中,侵略者总是没有好下场的,因为正义永远能够战胜邪恶。请同学们看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小英雄雨来》《夜莺之歌》《狼牙山五壮士》,能联系课文内容再来比较它们的课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吗? 预设:文章都是写战争中保卫祖国的英雄人物的;“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这两个题目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作者对他们的评价,一个是英雄,另一个是壮士,而“夜莺之歌”这个题目仅从字面上来看好像没有特别之处,似乎不如上面那两个题目来得直截了当。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拟定题目可是学问,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我们学习课文后一定能得到明确的答案。(课件出示课题:齐读)

二、预习检查反馈:

师:老师检查了同学们交上来的预习笔记,发现有一个比较难写,较多同学自检时写错了,这个字是“蔑”,哪位同学有什么好办法与大家分享一上,以免一错再错。 一生上台介绍。 师:同学们在预习是留意到课本82页的小资料了吗?

师:是呀,别小看这些小字,既然它们在课本上呈现出来,一定对于我们学习文章是非常有帮助的。

请看屏幕,大家迅速浏览一下,看看能从里头提炼出什么重要信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奋起抗击。)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与大家共享一下。(课件出示图片) 一起读读图片下方的小字:

师:还记得《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同样是在二战中,伯瑙德夫人与两个孩子机智地保护了情报,在祖国蒙受灾难的时候,“祖国至上”就是人民心底最强烈的声音。

师:预习时朗读课文了吧?读了几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都能读得通顺吗?

师:不错,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挺扎实的,下面进行检测: 课件出示: 预习检测:

2.请读好下面的句子:(略) 3.文章几处提到夜莺的歌声?

三、初读课文,概述情节。

(一)自学提示:

1.速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表格怎样填,在书上做标记: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夜莺之歌》 故事的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标题 歌声引敌 歌声传讯 战斗打响 歼灭敌人

2.根据表格概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学习时间:3——5分钟

(二)讨论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边画情节曲线

尾声

歌声又

小结:

这是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中的一个故事。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被夜莺的歌声吸引,便过来盘问他。后来小男孩把他们带入游击队的埋伏区,用歌声传递了情报。结果这小队德国兵被歼灭了。

过渡: 看来,游击队之所以能把这一小队德国兵歼灭,这与小夜莺的歌声是密不可分,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全文,它是本文的线索。

下面,我们把镜头对准1941年苏联境内的这个小村庄,近距离地接近小夜莺。下面我们看看文章中哪一部分作者花了较多的笔墨对小夜莺进行描写?(第一部分)

好的,我们就来关注课文的第一部分,请看屏幕:

四、小组合作学习(1——19)小节,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一)自学提示:

1. 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夜莺?

2.你从第一部分的哪些描写体会到的,做上批注。 3.小组内交流 3.时间:4—6分钟 师强调:

小组合作学习注意事项:

1.小组长:自学后安排发言顺序,根据同学表现进行评价,确定汇报的发言人。

2.声控员:提醒注意倾听,有人插话及时制止。 3.记录员:简要记录各成员发言情况。

(二)交流汇报:

看看在作者的笔下小夜莺的形象是怎样一步一步清晰起来的? 师: “聆听夜莺的歌声。那是一场激烈的阻击战结束后„„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师朗读第

一、二小节。

夜莺的歌声响起来了,他的歌声吸引了德军,故事的发生这一部分主要通过什么描写反映小夜莺的品质的?下面请各小组“发言人”汇报。 (师:再次强调声控员继续做好工作,保证小组成员认真聆听、简要记录。) 预设: A.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小夜莺和德军的对话描写反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 师:能结合具体的语言内容来说一说吗?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夜莺叫呢?”

“怎么会只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师:找得真准,这一部分关于小夜莺和德国军官的对话描写最有特色。 师:“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说到了这个句式,我们马上联想到另一种句式——陈述句,你们试着改一改,再读一读,看看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吗?哪个小组代表来说一说?

生:

师:大家一齐读一读这个句子。再观察一下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句末是感叹号,如果改为句号呢?试着读一读

表达的效果有变化吗?(语气增强了,小夜莺多灵活呀,这样表现出小夜莺的天真、稚气、活泼,把德军蒙在鼓里了。)

还有谁要补充?(这里能体会到夜莺故意岔开话题,答非所问。) 小结:阅读时,我们不仅要关注作者写的内容,还得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就都跑了。”

(——这个句子的提示语放在中间,更能体现小夜莺的镇定、坦然。 而且这句话还一语双关,巧妙地戏弄了敌军,骂敌军是野兽。)

师:现在请两个同学来分角色读一读文中小夜莺与德军的对话好吗?咱们现在把提示语放在心中,只读对话的内容。

生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再请一个小组来汇报。 预设: B.抓住 小夜莺的动作来体会。

小结:(把小刀放到衣袋里,抖了抖,走到,掏出等,这一系列的行为给德军感觉他就是一个贪玩的、稚气未脱的孩子。)

C.小夜莺的神态。 (快活的蓝眼睛、)

师:小夜莺恨德军吗?但是他表现得很快活,好像很贪玩,周围的一切他全然没有放在心上,实际上他心里应该是充满仇恨,但是一个小小的孩子能做到如果,太不容易了。

(不慌不忙、)很有信心地回答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德国军官呀?(阴沉的脸露出一丝冷笑,轻蔑地冷笑,多可怕呀,但是面对他,小夜莺没有丝毫畏惧,能够做到“不慌不忙”地回答,真的是令人敬佩。

D.德国军官的神态、语言等也能反衬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小结:人物的语言是有自己的特点的,语言描写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个性化,作者抓住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把小夜莺写活了,我们通过品味,知道这是一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同时我们也在作者的笔下,看到了一个阴险、狡诈、没有人性的德国军官。

五、作业:

1.把自己认为易错的生字词写三遍。

上一篇:幼儿手工教案下一篇:七年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