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范文

2024-01-12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范文第1篇

《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反思

巴南区木洞镇中心小学校 杨波

2016年4月7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在大江小学举办的巴南区“扬帆起航”共同体学校数学“解决问题”的赛课。赛课效果很好,个人觉得在以下方面做的不错。

一、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探讨学习的作用。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小组内完成了最重要的两个操作:一是将不规则的橡皮泥捏成比较规则的形状,然后测量出橡皮泥的的数据进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二是利用量杯、水等,采用上升、下降、溢出等排水法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另外我还安排了在小组内交流:用排水法测量物体体积该怎么操作?可以说,本节课最重要的学习过程都是在小组探究中完成的。

二、高度重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课中,测量橡皮泥和土豆的体积都是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求出来的,在操作过程中,橡皮泥需要捏变形然后测量、土豆体积需要几种方法测量出来,都是十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

三、积极启发了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

以往教学中,往往是按照某种程序机械的解答出来,这种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本课中,我就注重了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用排水法测量土豆体积,我就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用排水法测量,我本以为学生只能想出上升法(先加水,然后放入土豆,水面上升,上升部分就是土豆体积)、下降法(先把土豆和水都放入量杯中,然后取出土豆,水面下降,下降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但没想到学生居然想出了溢出法(先将量杯加满水,然后放入土豆,水就溢出,溢出部分的水就是土豆的体积),看来学生的指挥是无穷无尽的呀!

四、有效揭示了转化思想具体应用的规律。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范文第2篇

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会积极一些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量杯、水、土豆、橡皮泥、苹果、梨、乒乓球等。

四、教学过程

课前

大家来听一首儿歌 ,放松一下

学生边观看《乌鸦喝水》视频边听儿歌。

(一)看图片,谈话导入

师:乌鸦投入瓶中的石子,形状大小一样吗,老师让你们计算石子的体积,会吗?

师指出:在生活中有许多像石子这样的物体,形状是不规则的,教师出示西红柿、梨、橡皮泥、苹果、石子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 出示例6: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

思考:橡皮泥和梨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相比有什么特点? ⑴探究橡皮泥的体积

教师出示橡皮泥,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求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汇报:可以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小组合作先捏,再测,最后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指名小组汇报。(学生说数据,教师展示学生的橡皮泥)

小结:这种办法,我们称为变形法。我们把橡皮泥转化成了——(长方体、正方体)。转化后,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板书:V土豆转化、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相等) ⑵ 研究土豆的体积

师:橡皮泥可以通过变形求出体积,土豆、犁可以用这种方法求体积吗?为什么?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它们的体积? (排水法) ①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操作。

师: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求出自己准备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提醒学生做实验时要小组合作,每个组分工合作:1号同学操作实验, 2号同学观察,3号同学记录,4号同学指挥协助并汇报。记录员要记录数据。 ②学生小组完成实验。教师巡视。

③小组汇报交流。说出是怎样得到被测物体的体积:

先在量杯里倒入一定数量的水,注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记录好水的体积,再把物体放进去,然后观察水和物体的体积,最后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师:为了检查大家是否掌握了这个知识,现在我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④课件动态演示求一个苹果的体积,边演示,边提问,适时板书。

求西红柿的体积实际上是求的什么?(上升部分水的体积)这个时候,西红柿的体积就转化成了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板书:V物体 = V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⑤教师拿起学生的实验杯子,让学生观察水位的高度,然后把杯子里的不规则物体拿出来,再让学生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得出结论:水面降低了。

师:少了的体积实际上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V物体=V下降部分水的体积) ⑥考考你:如果量杯里如果量杯里装满了水,放入物体会怎样?(水会溢出)溢出的水的体积与土豆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物体=V溢出部分水的体积) 阅读与理解

⑦小结出:V物体= V物体和水- V水

师:像这种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求上升、下降或者溢出部分水的体积的方法,数学称之为排水法。(板书:排水法) 2..回顾与反思 :

(1)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记录哪些数据?(依次引导出学生回答出三种方法所需要的数据:水的体积,放入物体后水和物体的总体积) (2)用排水法可以求出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要求学生说出原因,然后教师用乒乓球验证,最后课件出示答案。 (不能用排水法测量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因为兵乓球没有沉入水中而冰块又与水融合在一起了。)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出:V物体= 底面积×上升高度,教师板书。

2.前面这道题是二星级难度,下面是三星级难度的题,有没有信心完成?

在一个底面长3m、宽2m的长方体水池底部有一些鹅卵石,取出鹅卵石之后,水位高度从5 m降到3 m,取出的鹅卵石体积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最后小结出V物体= 底面积×下降高度,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小结出这两个公式可以统一为:V物体= 底面积×两次高度之差

四、拓展提高

一个长100cm,宽80cm的长方体水槽中,放入一个长方体铁块。铁块完全浸入水中时,水面上升了4cm。如果铁块的长是40cm,宽是20cm,那么它的高是多少cm?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两种方法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转化就是把不熟悉的转化成熟悉的,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例如变形法是把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排水法是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物体体积。这个思想在我们数学上运用广泛,同学们以后还会遇到,希望它能带给大家更多地帮助,解决同学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变形法

V橡皮泥 = V长方体、正方体

转化

V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排水法

V物体= V下降部分水的体积

=V溢出部分水的体积

物体体积= 水和物体的体积 - 水的体积

= 底面积× 上升高度

= 底面积× 下降高度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范文第3篇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6及练习九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量杯、水、橡皮泥、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怎么换算?

以前我们知道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因为小石子占了瓶子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今天我们用这个实验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橡皮泥和梨。

1.怎样求出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测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是求出橡皮泥的体积。

2.梨不能改变形状,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怎样求出梨的体积呢?

同学们讨论,把梨放入水中,计算出它的体积。分组实验,每组有量杯、水和一个梨。学生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名说出方法和结果。

先在量杯中倒入一些水,并记录水的体积(200

mL),然后把梨放入水中,记录这时水和梨的体积(450

cm3)。把两次记录的结果相减就可以求出梨的体积了。

450-200=250(cm3)

小结:这种计算梨的体积的方法就是排水法,梨排除水的体积,正好是梨的体积。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九第7题。(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独立解答,指名说说是怎样解答的)

五、拓展提升

如图,一个封闭水箱的长、宽、高分别是80

cm、60

cm、30

cm,内部装水的高度为24

cm,如果把这个水箱立起来放置,水深多少厘米?

80×60×24÷(60×30)=64(cm)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九第8、9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已有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经验,可以想到把它变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板书设计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再引入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讨论并动手实验,求橡皮泥的体积时,可以把橡皮泥转化成规则的立体图形,求出它的体积,就是橡皮泥的体积。用“排水法”求出梨的体积,这样学生理解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不足之处:求解橡皮泥的体积时,没有给出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的时间。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范文第4篇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39页的例6及第41页练习九的第7~13题)。

第 11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具运用

一个雪花梨,一个量杯,一块橡皮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填空

6.7m3=()dm3=()cm3

2L=()mL3450mL=()L

0.82L=()mL=()dm3

提问:单位换算你是怎样想的?

2.判断

(1)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2)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的,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3)一个量杯能装水10mL,我们就说量杯的容积是10mL。

(4)一个量杯最多能装水100mL,我们就说量杯的容积是100mL。

(5)一个纸盒体积是60cm3,它的容积也是60cm3。

通过判断的练习,要让学生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39页教学例题6。

(1)出示一块橡皮泥。

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宽、高,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2)出示一个雪花梨。

提问:你能求出这个雪花梨的体积吗?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

最优方法:把它扔到水里求体积。

?(3)给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雪花梨,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

?(4)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雪花梨,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把雪花梨放入量杯,要让其完全浸没再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就是雪花梨的体积。

即:450-200=250(mL)=250(cm3)

(5)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雪花梨的体积?学生展开讨论后并回答。

(6)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注意什么?要记录哪些数据?(要注意把物体完全浸入到水中,要记录没有浸入之前的刻度和完全浸入之后的刻度)

(7)想一想,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把它们完全浸入水中。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41页练习九第7~13题。

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根据已知条件算出水深是13cm时水和土豆合在一起形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放入土豆后高是13cm,根据“底面积×高”的公式,可以求出放入土豆后的体积,再从中减去5L水,就得出土豆的体积。

第13题:一个大圆球加一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12mL,一个大圆球加四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这样可知3个小圆球共排出的水是24-12=12(mL),由此可得出3个小圆球的体积是12cm3,则1个小圆球的体积为4cm3,所以大圆球的体积为12-4=8(cm3)

第16题:这是个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弄清图意,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反馈时,可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计算中要多加小心。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2)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排水法

把物体扔到水里,两次的体积差则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范文第5篇

《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反思

巴南区木洞镇中心小学校 杨波

2016年4月7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在大江小学举办的巴南区“扬帆起航”共同体学校数学“解决问题”的赛课。赛课效果很好,个人觉得在以下方面做的不错。

一、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探讨学习的作用。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小组内完成了最重要的两个操作:一是将不规则的橡皮泥捏成比较规则的形状,然后测量出橡皮泥的的数据进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二是利用量杯、水等,采用上升、下降、溢出等排水法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另外我还安排了在小组内交流:用排水法测量物体体积该怎么操作?可以说,本节课最重要的学习过程都是在小组探究中完成的。

二、高度重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课中,测量橡皮泥和土豆的体积都是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求出来的,在操作过程中,橡皮泥需要捏变形然后测量、土豆体积需要几种方法测量出来,都是十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

三、积极启发了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

以往教学中,往往是按照某种程序机械的解答出来,这种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本课中,我就注重了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用排水法测量土豆体积,我就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用排水法测量,我本以为学生只能想出上升法(先加水,然后放入土豆,水面上升,上升部分就是土豆体积)、下降法(先把土豆和水都放入量杯中,然后取出土豆,水面下降,下降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但没想到学生居然想出了溢出法(先将量杯加满水,然后放入土豆,水就溢出,溢出部分的水就是土豆的体积),看来学生的指挥是无穷无尽的呀!

四、有效揭示了转化思想具体应用的规律。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范文第6篇

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为了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我采用启发---掌握模式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实物比较、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微观世界中,探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阿佛加德罗定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启发---掌握模式的核心是启发,教师“启”得越成功,学生“发”得越主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越活泼,学生的掌握就越成功。为此我尽量做到启发的语言有严密的逻辑性、明确的指向性、一定的情趣性和可接受性,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并发展学生感知的敏锐性和目的性,记忆的选择性和持久性,思维的逻辑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求,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通过恰当的提问、实物投影、多媒体运用、形象比喻和对比分析等教学手段,启迪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鼓励,层层深入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学生个体的特点,使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计算、观看投影和媒体、讨论等手段,让学生进行探究,就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充分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分层次地启发,精讲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时点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最后选择适量有针对性、有梯度的题目,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评价,启发学生思维,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强化、巩固新知识。

上一篇:办公网络管理暂行办法范文下一篇: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