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范文

2024-03-05

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范文第1篇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摘 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供应趋于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电力企业的经营形势变得不容乐观。许多电力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与现代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开始以绩效考核为突破口,开展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然而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绩效考核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惑。本文主要研究电力企业绩效管理如何应用的问题,针对电力行业在开展绩效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绩效管理的流程环节方面探讨电力企业如何针对行业特点开展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

引言

电力行业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属于国有企业,同时又是垄断行业,身在垄断行业的员工缺乏危机感,“大锅饭”、“平均主义”的观念普遍存在。如何整合人力资源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个重要举措。其中,绩效管理更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部分,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点。电力企业都开始以绩效考核为突破口,开展绩效管理。

1 电力行业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绩效管理遇到了很多问题,使得大部份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1 对绩效管理认识存在偏差。

电力行业的绩效管理一般都是由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布置,推行时间紧,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绩效考核也缺乏考虑和重视,只是作为一项工作任务交人力资源部进行落实,容易产生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了解不深、照搬执行等方面的问题,而企业员工则认为绩效考核与以往的常规工作考核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无非是找员工的错误进行惩罚,员工对此反感。

1.2 绩效管理考核标准设定不合理。

绩效考核标准的设定是整个绩效管理的关键,标准设定是否合适,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引导员工的行为。而很多电力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绩效考核的标准设定过于简单,指标选择上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量化指标少,考核主观随意性大,缺乏公正性。

1.3 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规划上,整体设计方案简单,缺乏全面和可操作性,从而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缺乏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

1.4 绩效管理结果运用单一。

很多电力企业在开展绩效考核后,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绩效考核的结果只用于薪酬方面,作为奖金发放的依据,而没有充分应用,没有体现出绩效管理的优越性。

2 对电力行业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对于目前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个方面,一般从以下几点展开分析:

2.1 从思想认识方面分析

由于电力企业属垄断经营,收入相对稳定,企业经营者危机意识不强,同时,企业管理一直以安全生产为导向,造成企业领导的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也不重视程度绩效管理。因此,企业绩效管理成功的根本点在于领导高度重视和所有员工的思想统一,让全体员工认识到绩效管理是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2.2 从企业文化方面分析

企业文化倡导的是企业追求理念和员工行为标准,这也是绩效管理运行的基本指导思想,但大部分电力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以业绩导向的理念有冲突,存在着明显的脱节,造成企业文化不能支持绩效管理,从而影响了绩效管理持续性。

2.3 从企业目标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处于缺电状况,电力企业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电力企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完成电力建设规划和保障电力安全稳定的生产,企业的工作重心均是围绕着规划投资计划、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展开,导致企业经营者经营理念和意识淡薄,企业经营目标不明确,没有系统观念,从而使得企业绩效管理的目标不明确,影响了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2.4 从企业组织体系分析

绩效管理的实施是以科学的组织机构设置和有效的工作分析为基础的,是一次流程再造的过程。现在许多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考核职责一般都由人力资源部承担,而没有进行科学的组织机构设置,没有划分明确的职责,从而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流程的支持,从而影响绩效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3 电力行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为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国资委2009年专门发文明确要求央企全面开展全员业绩考核的规定,强调绩效管理。电力企业要提升企业的绩效,不仅要改变绩效考核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将单一的绩效考核转向有效的绩效管理提升,建立起科学、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按照绩效管理的理论,绩效管理系统体系建设,一般从程序上可以分为绩效目标、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改进四个环节。

3.1 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的设计要注意对各项指标之间的综合平衡,国资委发文中比较推崇的是平衡记分卡(BSC)、关键指标法(KPI)。基于电力企业的特点,运用平衡记分卡的四个角度以及融合电力企业传统的“三项责任制”考核,可建立起电力企业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如①财务角度:利润始终是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可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②客户角度:可用客户数量、客户满意度等指标;③内部营运角度:故障抢修及时率、故障率、安全指数、电压稳定性等是考核电力企业内部流程的重要指标;④学习与成长角度:职工技能培训率、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失率、企业文化建设等指标;⑤“三项责任制”指标: “党风廉政建设指标”、“安全生产指标”、“资产经营指标”都是上级考核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指标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

通过平衡记分卡原理将企业级绩效指标进行分解后,再运用鱼刺图方法,根据部门职责,将企业级绩效指标分解至部门级,将指标交给应该负责的部门,然后再从“关键绩效指标”、“本部门重点工作”、“配合完成工作”等三个方面进行部门级指标的规划和设计。

部门级指标确定后,再根据部门职责、业务管理流程、岗位描述等,按照SMART原则的分解各个员工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从而将部门考核指标落实到个人指标,最后以《绩效合同》方式确定。

3.2 绩效实施和辅导

绩效实施和辅导阶段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耗时最长,这个过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绩效管理的成败。

3.3 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则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上级管理者根据第一阶段确立的指标和辅导阶段所收集的数据,对员工在考核期取得的绩效进行对比,并做出量化评价的过程。在评价中上级管理者应根据员工不同的工作特点和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常见的评价方式主要有每日评成记录法、关键事件记录评价法、目标管理法(MBO)。评价方法的选择则根据员工具体的工作特征、工作性质、企业的文化氛围、管理思想等决定。根据具体实践,对电力企业无法量化的生产过程,可将日常工作、任务在劳动定额、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评价的尺度折算成分数,达到量化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工分制”考评法。

3.4 绩效改进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员工和组织的绩效。上级管理者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价后,必须与员工进行面谈沟通,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列入下一个绩效计划。为保证面谈的效果,上级管理者和员工都必须充分准备,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材料准备。关于绩效改进中面谈,电力企业能真正开展的比较少,最多的形式只是给一个书面的评语,可能与中国人不善于当面提批评的性格有关,但西方企业非常喜欢运用这一环节,注重与员工交流。绩效面谈是一项非常具有技巧性的工作,很有学问,这方面,管理大师加里·德斯勒有四个秘诀:1.谈话要直接具体2.不要直接指责雇员3.鼓励雇员多说话4.不要饶弯子,做到这四点面谈就能取得效果。面谈结束后,双方要将达成共识的结论性意见或经双方都确认的关键事项、数据,予以记录、整理,对提到的问题就是希望员工在下一个考核期需要重点注意和提高的地方,从而形成了下一期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

3.5 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最后关键的一步就是加大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应用不仅仅是体现在薪酬激励上,更而应该在劳动合同管理、岗位交流、人员配置、职业生涯发展、培训教育和开发、评优评先等方面,只有这样,绩效管理对员工业绩和能力提升发挥激励作用。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电力行业在开展绩效管理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绩效管理的流程环节方面探讨电力企业如何针对行业特点开展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提出运用基于平衡记分卡(BSC)绩效管理理论来提炼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对于电力行业的生产、营销、服务类班组等没有具体指标、难以量化的岗位,则采用“工分制”考核进行绩效考核,为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蔡红薇。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电力职工教育,2010年21期。

[2] 李秀媛。电力企业战略绩效指标体系的分解研究[J].中国电力职工教育,2009年总第145期。

[3] 王亮。企业绩效管理中的KPI的分析与应用[J].中国电力职工教育,2010年28期。

[4] 郭强。浅析小型供电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设计[J].中国电力职工教育,2010年35期。

[5] 涂方根,章登庆。 [M].电力企业管理变革之道。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4月。

[6] 倪光明,陈萍。绩效管理考核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J].陕西电力,2007(10)。

[7] 周雪梅,梁栾庆。 [M].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9月。

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范文第2篇

一、现代企业预算管理情况分析

预算管理对于每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都十分熟悉, 预算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对企业的资产资金如何使用所进行的一种规划活动, 旨在提升资金和资产的使用价值, 利用优先资金资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而且现代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预算管理, 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管理内容, 同时也影响到整个财务管理体系的运作秩序。因此, 预算管理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活动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能看到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虽然有了管理制度的依托, 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却并未发挥出较强的管理作用。第一, 许多企业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就存在诸多不科学不积极的地方, 一部分企业领导人不重视预算管理, 人为预算管理在内的诸多财务管理工作无法为企业在短期内带来实际经济收益, 而他们更习惯于将管理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乃至服务与销售环节, 这种错误认识直接导致预算管理成了一种形式和过场, 毫无管理价值可言。另一种情况, 企业管理者对预算管理具有一定重视和管控力度, 但由于未能正确看待预算管理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科学地位, 而把预算管理变成了一种单纯的“限制”与“束缚”, 并以简单粗暴的形式对业务部门以及其他管理部门施以压力, 从而造成预算管理的执行多是迫于被动, 在制度被执行过程中也不会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造成预算管理的机械与呆板, 难以真正体现现代企业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与管理优越性。第二, 想要做好预算管理, 不仅仅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同时还需要有具体可行的管理方法。好的管理方法能够在管理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目前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方法仍然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例如预算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窗口部门, 未能将预算管理放眼于更高的角度, 未能实现对整个企业的预算管理, 从而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理盲区, 影响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与全面性。此外, 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需要依靠积极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 只有一个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发展与管理因素的完整的预算编制方法, 才能指导更加科学的预算管理工作。而目前许多企业仍然沿用着以历史为基础的预算编制方法, 立足于历史预决算数据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持主营业务及项目稳定推进的作用, 但十分不利于新兴业务部门的发展壮大, 这对于需要提升市场应对能力的企业将会造成严重的阻碍。

二、管理会计之于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会计有别于传统的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侧重于通过管理与协调来提升企业的总体管理质量, 而不仅仅是专注于财务报表等实务操作层面的初级化工作。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许多个年头, 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在管理会计领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应用方法。而管理会计在中国仍然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2017年9月29日, 我国财政部印发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 这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化建设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已经初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管理体系。而管理会计对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 管理会计以企业全局管理的高度来对预算管理进行指导, 能够有效摆脱过去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局限性, 能够将其从简单的收支管理、资金资产简单分配上升到有利于企业全面发展的新高度上。同时, 管理会计在预算管理的方法研究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能够通过对企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求分析, 综合考量预算管理方法及管理流程, 从而取得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成果。而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预算管理工作, 能够将预算管理从一个独立的甚至孤立的管理环境中解放出来, 使其融入整个财务管理体系乃至整个企业管理体系当中, 从而在预算管理方面为推动企业的管理质量全面升级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管理会计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一) 管理会计指引预算管理意识重塑

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作用在于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现代预算管理同样应当具有这些方面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在管理会计职能和管理理念的指引下进行预算管理意识的重塑。现代企业预算管理应当立足于整个企业的发展需求, 尤其是当前发展需求, 来对现有资源资产以及资金等进行合理化科学配置, 从而实现对当前经营管理的支持与控制, 为未来发展做好铺垫。

(二) 管理会计指引预算管理制度建设

立足于管理会计的管理理念, 预算管理应当摆脱过去相对孤立的管理状态, 积极与财务管理乃至业务部门进行更多联系的建立。企业管理者应当充分重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进行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新秩序确立, 同时将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有机结合, 构建一个资金资产以及资源管理的闭合圈, 最大限度避免资源浪费和使用无序。

(三) 管理会计在预算管理中的工具选择

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应当起到一个充分保障以及合理调整的作用, 充分保障传统部门以及新兴部门对预算资金的需求, 同时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弹性与缓冲, 避免突发事件给企业的正常管理秩序造成影响和冲击。因此笔者认为应当积极应用“零基预算”与“弹性预算”这两个管理会计在预算管理方面的先进工具。零基预算与传统预算编制不同, 它立足于企业当前需求、立足于对业务拓展的全力支持的态度。零基预算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固有的部门贫富不均、突击花钱等固有遗留问题, 同时也能给予新兴业务部门以更多的预算支持, 提升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与竞争能力。而弹性预算同样适用于市场变化剧烈、企业业务拓展以及生产销售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局面, 通过弹性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 能够更好地提供给企业一个科学且灵活的预算规划, 同时也能够维持企业预算管理的基本稳定性, 实现两者的充分兼顾, 最大限度发挥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管理会计虽然在现在许多时候仍然与财务会计并行, 同样隶属于财务管理部门。但是从管理会计的管理原理和作用来看, 管理会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 成为协调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一环。预算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生产经营而言十分重要, 管理会计对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指导也具有突出意义。而如何有效选择与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则决定着预算管理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管理成效。管理会计工具是伴随着管理会计的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因此管理会计工具从出现以来也在数量和功能上不断发生着变化。企业只有立足于自身的管理需求不断研究与思考, 才能实现管理会计工具的正确选择与应用, 才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管理成效。

摘要:现代社会, 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市场对于企业的挑选也日趋严格。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挑选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不仅需要依靠产品与服务这些外部条件, 同时更需要将管理经营的重点放在内部管理这一重要领域, 尤其是如何做好预算管理, 这决定了一个企业可能展现出什么样的能力与实力。管理会计自出现以来, 在企业管理工作方面提供了许多可行的参考与方法, 我国在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步, 而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工具与方法成为企业在竞争与挑选中获得胜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管理会计应用指引,预算管理,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 林秀香.管理会计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作用及运用[J].新理财, 2018 (10) .

[2] 许宜弟.浅析工程预算的施工企业管理会计应用[J].财会学习, 2018 (9) .

[3] 代炜戈.浅析管理会计工具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 2018 (9) .

[4] 刘要军, 邱延敏, 刘炳茹.企业预算系统建设——基于管理会计[J].科技经济导刊, 2018 (9) .

[5] 朱胜庄.试析管理会计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8 (7) .

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范文第3篇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发展, 管理会计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所发掘, 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工作水平及工作质量, 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企业纷纷加强了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及应用, 然而, 在实践应用当中, 其依然面临着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2 企业管理会计应用问题

2.1 管理会计理论的缺乏

管理会计对于我国企业来讲是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岗位, 由于长期以来, 其一直被应用于国外的发达企业, 因此, 在我国的社会企业当中, 广泛存在着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认识不足的现状。一方面, 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当中, 并没有对其建立起相对具体的理论知识体系, 因此, 导致其在应用的过程当中, 无法充分地发挥其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 在实践当中, 部分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经营需求来对其加以应用, 进一步降低了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

2.2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够健全

如上所说, 由于我国企业对相关的管理会计理论比较匮乏, 因此, 在实际的应用当中, 亦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从而导致管理会计工作无法得到更为准确的引导及规范, 甚至有部分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 直接照搬国外某些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 从而严重降低了管理会计的应用质量。事实上, 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通过对其加以利用, 可以为企业经营成本的预决算以及企业财务资产的核算、财务风险的规避等提供重要的帮助, 因此, 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2.3 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企业的管理体制是保障企业得以实现经营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 同时也是确保企业管理会计得以正常发挥其应用价值的基本条件。然而, 在实践当中, 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进一步阻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及实施, 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必然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从而给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带来不利的影响。此外, 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及管理会计工作的不够重视, 也是影响管理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

2.4 管理会计专业能力问题

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高低。由于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比较匮乏, 且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知不够深入。因此, 导致相关的管理会计专业人才也比较紧缺。同时, 由于财务领域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及行为准则往往都更新得很快, 而企业在实践当中, 没有对相关的管理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及指导, 也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管理会计工作质量。

3 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对策

3.1 强化管理会计理论

要想更好的发挥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 就要首先加强对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视及强化。一方面, 相关的政府部门及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我国财务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的研究及完善, 从而进一步规范我国的企业管理会计工作, 为管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及实施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 企业要加强建立起相关的理论体系, 并制定相应的管理会计规范, 以更好地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专业理论认识, 为管理会计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3.2 结合实际、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企业在强化管理会计理论, 建立起相关的理论体系的同时, 一定要注重结合实际, 从而进一步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缺乏, 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在建立起理论体系的过程当中, 通常都会借鉴及参考国外企业的理论体系。然而, 我国的国情及企业管理发展需求必然与国外的企业大部相同, 因此, 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定及完善自身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时候, 要充分地考虑到自身的财务管理现状及财务管理需求, 从而使得相关的理论体系能够更加的适应及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发展需求, 进而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

3.3 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

为进一步确保企业管理会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企业还应当逐步健全自身的内部管理体制。一方面, 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不断的改进及创新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及管理方法, 尤其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内部控制监督体制的实时更新及完善, 以确保其管理体制的时效性;另一方面, 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强明确企业管理会计的重要地位, 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度, 从而为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

3.4 提高管理会计专业素质

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是确保企业管理会计质量的基础。因此, 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 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会计专业水平, 以更好地发挥其工作职能。同时, 还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 进一步明确其工作职责, 进而全面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所服务。

4 结语

管理会计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当前, 社会经济市场竞争正在不断地加剧, 企业要想更好的实现经营发展目标, 就要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及应用, 在经营管理当中, 要提高对管理会计理论的专业认识及重要性认识, 并健全及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体制及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加强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建设,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应用价值。

摘要: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重要核心, 其管理会计的应用对提高企业财务工作质量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当中的应用时间相对较晚, 因而, 企业对其的相关认知度也比较的匮乏, 从而导致其在应用当中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便对其应用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1] 冯巧根.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探索[J].会计研究, 2015 (10) .

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范文第4篇

摘要: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路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缩短企业的生产周期,应对市场的迅速变化。文章通过表征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应然取向,解析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实然状况,探寻解决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出现应用问题的策略,以期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财务管理;应用策略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换代,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响应市场竞争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同样需要迎合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变化,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于财务管理的过程之中,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一、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应然取向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全面实现网络财务的推广及会计电算化,为财务核算、控制、分析、监督与决策等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手段提供网络化的平台,实现财务管理的数字化及管理模式的信息化。一般而言,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应用中最重要的表现,这种信息化经历了单机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及企业内外流程应用层次一体化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与挑战下,财务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首先,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要满足企业多元化的业务需求。通常情况下,企业的业务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可能会涉及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不同内容,并且各个业务板块的管理模式、企业特点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个企业有着自身的一套管理制度与体系,因此,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必须要满足不同业务的不同需求;其次,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要适应企业的整体规划与发展。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部分,财务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要确保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与企业中其他的IT规划相互适应,要能够与其他部分形成整体化、网络化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最后,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系统中要与市场环境的要求相吻合。财务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要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剧烈变化,能够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之间进行自我优化与升级,例如在执行方面上,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要能够依据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制度体系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梳理与优化;在操作层面上,需要对信息的处理及人员的培训进行优化。

二、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现实状况

(一)企业财务基础薄弱

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基础决定着财务管理在运行过程中的效率与质量,薄弱的财务基础会阻碍企业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并会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从目前企业的财务基础来看,企业的财务基础比较薄弱,存在着较多的缺陷,主要表现的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没有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很难实现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二是企业自身设计的产品编码不规范,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产品编码;三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较为落后,不能够提供准确完整的实物信息;四是企业缺乏财务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很难实现企业自身的自主开发。

(二)软件行业发展滞后

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立需要具有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的支撑。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软件的能力,没有专门为企业财务管理开发统一软件的专门技术人才,大多数企业仍然使用的是国外的企业财务管理软件,但这些软件的费用较高,并且会出现不适合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使用标准的现象,从而造成企业资金的浪费、成本的提高及资源的闲置。目前,我国的软件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小、开发能力较弱的特点,不能够适应其他企业对于财务软件的需求,造成企业在财务管理软件方面的空缺。

(三)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从国内外企业的管理体制来看,国外企业的管理主要采取的是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总分公司体制,主要为扁平式的组织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及资金的合理配置。在国内,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实行的都是多及法人制的管理制度,很多大企业下面都有无数个子公司,这就造成了企业管理在财务与资产两个方面的风险,不利于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四)信息化管理未跟进

目前,由于传统财务管理已经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我国大多数企业仍旧采用这种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但是,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在目标、方法与体系上与财务信息化的管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按照传统财务管理的方式来开展信息化管理的开发与建设,只会造成企业财务管理速度与质量的降低,导致企业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的断层与剥离,不利于信息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策略探寻

(一)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作为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加快,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很多企业的经营者认为信息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就是要实现企业职能部门的电算化,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电算化核算物流或者加快企业办公自动化的步伐,但是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运行中发现,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并没有带来企业成本的节约、信息的畅通及财务管理的高效,反而导致物力、人力与财力的大量浪费。因此,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的理念,充分认识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条件、内容及效果,提高企业中经营者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与企业的信息化相结合,依靠企业的硬件准备、软件开发及现金的网络技术,促进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防止信息孤岛的出现,避免资金的闲置与浪费。

(二)企业财务制度的完善

企业财务制度的完善是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重要保障,财务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会造成财务工作的脆弱性、快速操作性及不辨字迹性等缺点,威胁着财务管理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因此,企业要完善财务制度,从内部人员的控制与网络安全的管理来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在内部人员控制方面,信息化技术在应用于财务管理后,企业要对内部人员进行重新的调整与分配,制定岗位特定责任制度,确保每一个岗位都有专门的负责人,避免出现责任分散与相互推诿等现象,如信息系统的维护与信息系统的操作需要不同的人员进行管理与控制,并且需要配置专门的人员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地审核。系统维护人员要对硬件与软件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主要硬件、软件出现的故障进行排除与调试;系统操作人员则是要依据具体的系统操作手册,处理各种财务业务,对财务中的审核、报表编制、凭证录入等相关工作进行处理。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价值链的构建

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不仅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还需要现代管理理念的支撑,一方面在企业内部从价值链的增值活动出发,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实现以财务为先导,将价值成本作为核心来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得企业在采购、生产与销售等价值链流程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能够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在企业外部,按照资金流、信息流与其他的企业建立联盟,达成共同的目标,通过信息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共同分享先进的成果,凭借供应链的最有力的的优势来战胜共同的竞争对手。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价值链的构建,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信息化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财务管理要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从而促进企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正焱.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

[2]许洪贵.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构建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06).

[3]赵志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2).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

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范文第5篇

摘 要:制造业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的财务人员面临转型,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制造企业要想健康持续地发展,需利用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的生产运营决策。本文简单概述制造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制造企业推广管理会计遇到的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足、业财融合度低、信息化系统有待完善以及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应用策略,以期对相关从业者有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应用管理会计;制造业;财务管理

现阶段会计管理被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应用,因为会计管理对企业内部业务的各项决策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能够使企业实现合理绩效、有效控制、科学规划等方面的改善与提升。为保证管理会计在制造业的应用,企业管理者要分析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强化管理会计的方法以及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途径。

一、制造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一)为企业提供有效、有价值会计信息

制造企业在日常业务活动环节会涉及到各方面信息记录,这些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后期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融资方向的选择。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处于传统记录数据信息,反映基本数据情况的阶段,比如企业整体利润盈亏、成本信息、财务成果等,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相比较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可以运用系统的方法,把原本财务会计管理数据与业务部门管理数据信息大融合,实现信息交融。通过信息交融,可以更容易找到数据之间的关联,深層次分析数据规律,然后以此为依据对企业业务活动作出科学合理规划,对于隐形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案,尽可能早的解决企业风险问题。这些深层次数据分析也可以为企业管理层投资、做出重大经营决策时提供有力数据支撑,使决策更加真实、有理有据。

(二)约束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日常工作行为,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企业管理会计可以管理会计可以约束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日常工作行为,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能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应收管理、库存管理及项目投资等环节,不仅可以在业务活动进行时对其财务数据进行监管,也可以在活动前根据已有信息对其进行准确预判,以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经营管理与战略规划保持一致;二是在管理会计处理综合信息时,通过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数据之间的关联,尽可能发现隐藏的业务活动风险、财务风险,规范工作人员日常工作行为,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如果企业应收账款涉及金额较大,就说明企业目前可能存在着回款周期长、现金流不足的问题,财务管理会计应该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并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改善,比如自行催款、委托第三方机构帮忙催款、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要回款项;也可以把应收账款金额、周转率纳入销售人员绩效考核。

(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合理分配资源是制造业企业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战略发展目标、获得最大利润的有效途径。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对企业盈利数据、预算管理执行结果、成本管理、量化指标分析等方法,探究、监管、控制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并进行评价。对企业采用量化指标评估,可以对企业预先设计的资源配置方案所得效益进行比较,然后从里面选择最佳资源配置方案,保障企业业务活动质量的同时,为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值。管理会计也可以在企业业务活动中对资源实际使用情况与预期对比,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对于资源分配不足的情况尽快弥补,对于资源过多,可能浪费的情况及时调整分配方案,避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二、制造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存在的难点

(一)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多数制造业企业内部对管理会计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过程中,对于一些重大项目的开展依然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决策,几乎不考虑管理会计的影响,企业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形成借助管理会计解决重大难题的思维模式。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有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也有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不当责任。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责主要就是财务报表、账簿记录和简单财务数据分析,这些过程都是在业务活动完全结束之后进行的,只是数据的简单记录、审核,对业务活动前期预算、方案制定、业务开展及过程控制等前中期过程完全没有参与,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依旧停留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上,这样的财务管理对现代企业发展并没有任何益处。再者,企业管理层人员一般都是从内部业务活动经理逐渐提拔上来的,他们对于财务管理内容并没有接受过系统性、专业性的教育经历。以至于企业管理者在实际经营企业过程中对业务活动涉及的产品研发、产品质量维护、产品售后、生产品质保障等都比较关注,对财务管理方面并没有投入过多精力、财力、人力,总归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会计对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发展的重要性。管理层对管理会计不够重视,员工对此就更加懈怠,所以最终管理会计并不能很好的融入到业务活动前期,也不能得到其他部门员工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积极配合,使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不高。

(二)当前制造业企业业财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

现阶段企业管理会计与业务部门并没有实现完美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以至于仅仅成本管理会考虑管理会计,其他业务活动并不会考虑管理会计具体情况。当下,很多制造企业对各部门间职权划分比较明确了,比如财务部门、市场营销部、生产制造部、质量部、人事部等。但是这种并没有把管理会计在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中涉及的职权划分清楚,所以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更容易形成业务信息只由业务部门负责、财务信息只由财务部门负责的业财分离局面。

(三)现阶段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应用程度低

制造业涉及的生产流程多,关键生产数据信息也多,这些数据的管理也较为繁琐复杂,再加上企业内部数据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并不完善,财务部门数据与业务部门数据库之间也没有建立适当的数据接口,所以信息无法达到快速传递、交融,很多数据的记录,审核仍然靠大量人工完成,既浪费时间,又无法保证其准确度。要实现数据系统的高效、准确管理,就需要强大的信息化系统支持。

(四)综合性人才的匮乏

制造业由于行业的性质,使其本身需要的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人员要求也高于其他企业,对于企业内部业务活动流程的进行和管理也要根据制造业本身产品特点进行设计,这就对管理会计人员有很高的要求,也就是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对数据敏锐的洞察力。但是现阶段来看,我国整体市场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量在逐渐增加,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较大。虽然管理会计人才是在传统会计人才基础上进行培养的,但是传统财务人员与现代管理会计仍然有较大差别,以至于现在我国管理会计人员整体专业性知识薄弱。再者我国管理会计起步比较晚,其管理会计意识还不够完善,在制造业的实操经验太少。

三、提升制造业企业应用会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员工对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现代制造企业也面临着重大改革,尤其在管理会计方面,重视企业管理会计部门,首先要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加强工作人员借助管理会计进行日常工作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发展提供适宜环境,逐渐形成管理会计企业内部文化,这样能够更加调动财务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积极性,激励员工做好会计管理工作。企业中高层领导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执行效果的好坏,所以制造企业加强会计管理应该从领导层着手,让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企业内部风险把控、成本管控、存货风险和应收账款风险等方面的意义。企业绝大多数话语权都是管理层掌握的,所以管理层领导足够重视,才能形成整个企业重视管理会计的氛围。

(二)科学选择管理会计工具

企业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工具,帮助企业归集分配各项资源与成本,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制造企业科学整合与分配成本,可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比如材料采购是制造企业生产运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采购不合理,不仅会造成库存积压与资源浪费,还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的严重情况。选用具体的管理会计工具时需结合企业所处环境、自身优劣势,以及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在使用作业成本法时,一定要注意作业的识别与确定、作业成本的整合及成本库的建立与分析等,其中成本的整合与成本库的建立非常重要;对成本归集时,要对各项作业所需资源产生的成本科学分析,并合理分配现有的计量指标,如通过某环节加工作业消耗材料的成本,预评相应职能部门所需成本;通过合理的分配,合理界定企业的资源投入与产出,保证成本最优。

(二)加强业财融合

所有财务数据信息如果不考虑业务活动方面数据,实用价值方面必然存在缺陷。管理会计当前在企业中并没有完全融合了财务和业务管理,充分体现二者互相融合的作用,所以企业应该为二者融合搭建平台。首先企业财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及隐藏的作用,尽可能给予管理会计人员积极参与业务活动的权利,保障管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多注意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加强业财融合方式;其次,管理会计人员要改变传统单一的会计核算思维,要对企业业务活动流程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把控财务管理,运用业财融合思想处理问题。比如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方式。

(三)加强制造业管理会计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管理会计的良好实施与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紧密相关。管理会计数据的整合、分析、核算、校验等环节都涉及大量数据信息,如果不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很难在短时间内最好数据处理分析工作。比如引入ERP信息化系统,把涉及业务活动的生产、销售、应收账款、库存管理、客户信息、供应商评估等各方面内容融于系统中,这样可以极大的节省人工整合数据、审核、校对、核算时间,并且能够保障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也可在信息收集过程,构建云计算系统。云计算系统能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如果能科学合理利用云计算系统,可以实现对大量信息的整理并分类,同时再结合其他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很快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四)提高管理会计专业能力

管理会计能充分发挥效用的重要前提是企业管理会计专业能力过关。管理会计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日常工作行为,并且不断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为企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首先,制造业企业可以为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提供专业课程培训活动,以此来帮助管理会计人员学习理论性知识、提升自我专业技能,并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运用,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可以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如鼓励财务部门的管理者及其他有能力、有目标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员工考取相关管理会计方面证书,并且企业可以对取得证书等级的员工发放资格证书补贴。新时代管理会计人员要精通会计方面理论知识,养成经常关注最新财会政策的习惯,全面了解企业的外部环境、产品特点、行业地位等,形成全局思维,不断提高其专业处理能力。其次,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及时做好招聘人才的工作,制定严格的招聘标准,加强人才的审核工作。保证招聘的人才都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进入岗位后,在最短时间适应工作,为企业节省精力。如此才能保证管理会计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制造企业应用管理会计要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求发展、生存,就要意识到管理会计在公司運营的重要作用,科学选择管理会计工具,加强业财融合,提升管理会计的专业能力,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曲金川.制造业企业管理会计应用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9,000(019):133-134.

[2]李艳梅.制造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纳税,2020(23).

[3]赖敏红.浅谈制造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J].纳税,2020,v.14;No.262(10):39-40.

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范文第6篇

中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引入5S理念,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6S、7S理论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9S理论是由早期的5S、6S、7S等渐渐引申而来,9S理论与架构的出现,标志着该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并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现场管理的主要趋势。

企业推行9S管理关键是所做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有效开展9S管理活动,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整体素质,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前沿阵地。所以,提高企业现场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意义重大。

在目前可查阅的文献中,研究5S管理的论文居多,涉及9S管理的则相对较少。9S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医院管理、高校管理等方面,针对企业现场管理的文献较少。有鉴于此,本文结合企业现场9S管理的推行实践经验,通过梳理9S管理的实施流程,总结相关的实施技巧,为企业推行9S管理提供新的管理思路。

2 9S管理概述

2.1 9S管理的构成要素

9S管理是在5S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拓展和重构升华。结合现场管理的实际经验,提炼出有别于常见9S管理的构成要素,常见9S管理的要素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节约、安全、服务、满意和素养。而本文中的9S管理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安全(Safety)、节能(Saving Energy)、学习(Study)、永续(Sustainability)、素养(Shitsuke)。以上9个要素中,学习和永续体现企业持续打造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目标,节能体现绿色生产、构建节能环保企业的社会责任,素养是开展其他要素活动的基础。9S管理各要素的实施原则和实施要领,如表1所示。

2.2 9S管理的目的

现场管理是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

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大目标是提高营业额,创造利润,与员工共同发展,让企业得到永续经营。9S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管理,9S管理为质量、效率、成本、交货期、技术和人力等要素提供基础保障,最终增强企业团队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图1所示)。9S管理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企业管理者对现场管理认识的高低,也决定了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

3现场9S管理的流程

企业应建立公司级9S管理委员会和9S管理实施小组。9S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9S管理的统筹工作,9S管理实施小组负责9S管理的具体现场实施。

现场9S管理过程可参照PDCA的原则,主要包括班组计划(P)、现场实施(D)、审核评价(C)及沟通改进(A)四个步骤的循环流程,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9S管理实施小组负责该流程具体实施,公司9S管理委员会负责总体的绩效评估。

3.1班组计划

为了保证9S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确保实施效果。需要制订班组实施计划。各班组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公司的9S管理制度,班组计划需对周期性的工作内容做出规划。为保证班组计划和9S管理的实施,提高班组员工的9S管理技能,需要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班组9S培训的形式有室内培训、现场示范和经验交流等。

3.2具体实施

全面实施9S管理前进行各班组的责任区划分,划分原则为根据“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责任区内借给其他部门或承包商使用的区域,9S管理工作由其他部门或承包商具体负责,由责任区部门监督并及时提醒对方实施9S管理。责任区的边界责任由相邻责任区共同管理。对划分的责任区设计并制作区域9S挂牌,包括责任区名称、范围、区域9S标准、责任班组、评估人、评估考核结果挂牌和一张标准的该区域9S照片。责任区确定责任班组和责任岗位,通常由责任区划分表和分布图组成。

3.3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对班组9S管理的效果进行检查、纠正和落实。通过及时的审核评估,及时发现9S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并予以解决和改善,不断强化9S管理的效果。评估周期可分为每日、每周、每月和每年,评估对象可分为个人、班组、各责任区和公司等不同级别。组织形式可以有员工自我点检、9S管理小组、作业现场9S管理推行小组和公司9S管理委员会等。根据公司9S实施小组组织的现场检查和审核的结果,进行各班组责任区的9S绩效评估。

3.4沟通改进

将9S管理的公司级评比进行公示,员工对评比结果无异议后,应对优秀班组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奖励,推广学习其优秀的9S管理经验,指导其他部门和个人完善自身9S管理。各班组之间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分享9S管理技巧和经验,并将好的做法固化做进一步推广。在整改过程中,各班组9S小组应当对问题的整改工作进行跟踪,记录问题点的整改情况,督促所有问题得到全面改善。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隐患,应根据问题整改难度确定整改期限。

4现场9S管理的实施技巧

4.1“定点”摄影

“定点”摄影是指在同样的位置、同样的高度、同样的方向,对同一现场或物品改善前和改善后进行图片拍摄,便于员工了解9S管理的改善成果,直观体现改善前后的现场对比。“定点”摄影可运用于9S管理其他要素的实施环节,作为实施前后对比或阶段对比。开展“定点”摄影时,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拍摄前对员工进行教育,必须征得被拍摄者的同意。拍摄时,拍摄者应尽量站在同一位置、同一高度、同一方向,针对同一物体。如果要变焦,应使用同一焦距。定点拍摄的照片建议印上或记录好日期,以保证一手资料的客观性和严谨性。

4.2“三定”原则

“三定”原则指定位(场所标志)、定品(品名标志)和定量(数量标志)。该方法主要用于9S管理实施的整理、整顿阶段。确定“三定”标准及原则,应结合“油漆”作战实施。定位是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和便利性,决定物品的摆放位置。使用频率越低的物品,应放置在距离工作场地越远的地方。通过对物品进行定位,能够保持现场物品整齐,知道物在何方。定品是让所有人甚至是新员工一眼就能看出存放的物品是什么,明白此为何物。定量是让员工能一眼看出物品的库存量,提高员工拿取物品数量的准确性,做到心中有数。

4.3目视化管理

目视化是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作业,达到提高效率的一种管理手段,是实现透明化管理的有效方法。目视化管理是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通过“三现”(现场、现实、现物)来开展9S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

(1)责任区标志每个责任区应竖立相应责任区标示牌,包括责任区域名称、范围、布局图、区域9S执行标准、责任人、检查日期,以及9S标志张贴区域和图片展示区域。

(2)各类安全标志安全标志包括各类安全设备警示标志,公司内各类通道的标志,工艺工装设备的颜色标志,公司内流体管道标志和工作场所区域线、定位线等。

(3)管理看板包括9S管理宣传看板(海报或标语等)、月度评比板,以及9S管理看板(包括部门组织架构、月度工作主题、三级安全检查、月度计划、点检计划和改善情况等)。

4.4红牌作战

红牌作战是将必需品贴上红牌,通过现场红牌,能让其他人迅速、准确判断必需品并加以区分。为保证红牌计划能顺利的实施,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成立红牌专案、决定红牌对象、设定红牌标准、制作红牌(包括名称、数量和理由)、贴红牌和处理评价红牌。在实施红牌作战以前,务必让所有的员工都明白,红牌作战是为了将有问题的地方清晰地标识出来,便于现场9S管理改善,全体员工应树立正确的认识,并予以积极的配合。在挂红牌时一定要有确凿的证据和充分的理由,挂红牌的频率不宜过高,建议一般每月一次,最多每周一次。

4.5“专员”活动

“专员”活动是指在9S管理实施过程中,采取各区域、机器设备由专人负责的管理方式。为保证专员活动的有效开展,需制定相关的活动方案,主要包括依据现场划分责任区域,确定责任人,明确责任人的相应职责。将具体划分的区域和责任人上报至公司9S管理委员会。由公司9S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制作相应的看板,对责任区域和责任人进行公示。对于现场9S管理整改问题进行跟踪关闭,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存档工作。

5结语

9S管理是一个企业现场管理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色管理文化,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生产现场对方法、材料、机器和人员等各个生产要素所开展的合理有效管理,夯实现场持续改善的基础,不断提高员工的个人素养,9S管理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文章梳理出9S管理的意义和目的,结合节能环保和组织学习的理念,对现有9S管理要素进行优化和重构,系统分解各要素的实施要点,形成一种创新性的企业现场9S管理模式。在分析现场9S管理实施流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现场管理的实际经验,给出9S管理的相关实施技巧。

关键词:9S管理,作业现场,流程控制

参考文献

[1] 马长昊.浅谈现代企业的“9S”管理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02):198-200.

[2] 徐耀群,郑浩.9S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2,3(10):201-206.

[3] 姜静,曲淑德,周宇.浅谈如何在企业推行9S管理[J].2012,(4):20.

上一篇:期中考试自我分析范文下一篇:亲子读书计划免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