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游范文

2023-09-17

香港导游范文第1篇

摘要:乡镇改革涉及到乡镇建制、职能转变与机构精简、乡镇管理体制与治理模式等问题,在党中央的部署下,乡镇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改革后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总结乡镇改革已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乡镇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改革; 管理体制

近年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乡镇改革已经取得不少成效。但由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使得乡镇改革颇为关注和备受争议。目前,我国乡镇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乡镇体制的改革成为解决“三农问题”,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格局,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如果不作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动,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成果不能巩固和持久,在这种形势下,乡镇体制与治理模式创新被提升到关乎国家命运的高度。为此,笔者对现阶段乡镇改革的成果作出总结,并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 国内外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国内外研究地方行政体制问题的成果很多。奥斯特罗姆等在《美国地方政府》中对美国地方政府改革进行了描述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许平在《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19世纪-20世纪初》研究了法国的农村变革;吴寄南在《新世纪日本的行政改革》中研究了日本行政改革对中国的启示;Kalchheim,余斌等在《民主制中的以色列地方权力:the case of Israel》中介绍了以色列;郑维川在《新加坡治国之道》中阐述了新加坡的行政思想;夏书章在《香港行政管理》中介绍了香港的行政管理体制;周志忍的《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罗伟雄,刘宗贤的《发达国家农村基层行政管理制度》和宋世明的《美国行政改革研究》则将中国和外国作了系统和比较全面的比较;瞿同祖,忠信等的《清代地方政府》、金德群在《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题》和赵秀玲的《中国乡里制度》则从历史纵向的角度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综合以上成果,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有以下几条:一是通过出售的方式将原来的由政府承担的职能直接交由私人的承担;二是地方政府将所要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通过公开竞争或委托的方式承包出去;三是将一部分地方政府职能交由自治的、非政府组织承担;四是设立最基层的、实质性的邻里和社区机构,将地方政府的部分职能下放给他们;五是各国都重视地方政府绩效的评价;六是一些国家尤其是英联邦成员国家都将合并地方行政区划作为地方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七是除英国外,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间关系呈现一种分权趋势,目标是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决策权。北欧国家的“自由城市试验”、法国和日本地方政权法的颁布和实施,都体现了加强地方政府权威的制度性安排;八是加强地方民主政治建设。在过去的地方政府改革中,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把加强地方民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二) 地方政府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一是改革的发起者在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中不相同。前者,地方政府改革大多由中央政府发起:后者通常是由地方政府自身发起;二是改革的进度以渐进改革战略为主;三是改革的视角从地方政府转向地方治理。政府更多的是推助者和协调者而不是指挥者和控制者,是服务的供应者而不必是生产者;四是从私营部门的经营之道中寻求公共部门问题解决的灵感和办法。把关注从程序规则转向结果,地方治理强调目标管理,公共产品与服务应尽可能地引入竞争机制,使消费者受益更多;五是重视地方政府立法,推进地方政府改革。

(三) 地方政府改革取得的经验

这些经验包括:一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应放到地方治理的广阔背景下去思考。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取决于政府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政府和各种非营利性组织、私人、企业的关系;二是地方政府需要在代议、政治角色和管理、服务角色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三是合并地方政府和扩大其规模并不是解决公共事务问题的最佳办法;四是地方政府改革应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战略;五是地方政府改革不应过多地寄希望于组织结构的变革。

二、 我国乡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机构按区域划分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中三、四级并存,乡镇人民政府是县以下的基层国家行政机关,是现行地方政府中的基层组织,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乡镇政府负责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议和命令,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经济、文化建设和民政、公安等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各项任务都要靠乡镇基层组织去贯彻执行。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经济发展,乡镇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 乡镇机构庞大,人员臃肿

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对全国1020个有代表性乡镇的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达290余人,严重超编。现在一个中等乡镇的工作人员就超过了20世纪50年代一个普通县的编制人数。从总体上看,全国4.5万个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和教师,但不包括不在编人员)达到1280万人,其中约200万为离退休人员;在职人员中,党政干部约140万人,平均每一乡镇近35人;乡村教师近700万人,占人员总数的65%以上;其余200余万为事业机构人员,此外还有380万名村干部。平均每40个农民就供养一名干部。

(二) 乡镇基层党政分设,领导职数过多

在理论上乡镇党政职能可以泾渭分明,但实际工作中却很难分开,因为乡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都与乡镇的具体实际情况密切联系,我们不可能离开这些实际情况去空谈贯彻执行党和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不可能脱离具体工作去宏观决策,因此乡镇党委和政府职能都同样具有执行性,具体性,党政分开,很容易造成三种结局,要么党政职能各自分割一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职能分开,要么党委职实政府职虚,要么党委职虚政府职实。此外,领导职数过多。岗位升格,不利于工作协调,乡镇党委书记一般一正两副,镇长一正三副,专职人大(主席团)主席,人武部长、组、纪、宣委员为副乡级,除县以上部门下派的科技副乡(镇)长、乡(镇)长助理(副乡级)外,乡镇正常设置的副乡级以上岗位就达成11个之多。要统一指挥,一把手的协调工作量也大大增加。领导岗位多,就相应减少、挤占了工作人员的岗位,岗位升格,就容易增设具体办事人员岗位,因此就产生自用编外人员相应增加。加之乡镇用人上的随意性,“全凭关系”导致乡镇人员过剩。

(三)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主要是指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它主要有二种表现。一是一些乡镇政府的管理和政治职能失调,某些基层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始终跳不出“左”或者右的圈子,在实际工作中还不能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力与行使政府政治职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职能转变滞后的第二种也是更为突出的表现。是一些地区的乡镇政府没有根据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转变职能。我们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各级政府在农村的职能转变主要表现为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没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乃至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这种运行机制的弊端便日益显露。同时还应该看到,由于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上,其中有些原来潜在的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尖锐和越来越突出,如乡镇政府过分直接地介入农村经济的微观运作层次,相对忽略了公共管理的职能;乡镇政府成为具有自身利益的一个经济行为主体,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忽略、扭曲,或者放弃了公共管理方面的职能;地方政府的行为中带有过分明显和直接的地方利益动机,从而在不同程度上与其他方面的利益和整体的利益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所有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对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更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四) 乡镇政府条块分割,职能不全

十多年的分权让利改革虽使乡镇政府拥有了较大的管理权,调动了乡镇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积极性。但下放给乡镇的权力又受到条块分割的严重制约,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县市及上级部门在乡村派出机构的名称不同,数量不一,但通常在20个以上,有的高达30个,其机构和人员数量远远超过乡镇政府。县市及上级各部门不仅常常以加强管理的名义在乡镇和农村基层设立自己的派出机构,争着挤着向基层“插一脚”,造成“七站八所”及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多,也借助上级部门的权势对乡镇下达各项任务要求,并要求乡镇政府设置相关的部门。确定专门的人员以配合部门工作,迫使乡镇政府不断增加部门和人员,在人员不够的情况下,各乡镇也只能是一人数职,穷于应付,以至于基层牌子“泛滥成灾”。

三、 当前乡镇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党和政府与20世纪末推行了乡镇机构改革。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撤并乡镇;二是机构精简、理顺关系,在淡化部门利益的基础上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三是党政领导交叉任职;三是分流人员,精简编制,定岗定员,减少财政供养的干部。三是事业单位作企业化分立,财政养事不养人。例如: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撤销了乡镇政府直管的所有站所,整体转制为民营性经济实体,其原有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乡镇政府新设立的经济发展办公室或社会事务办公室,它们原先生产的公共品则由乡镇政府向社会“公开招标”,实行“合同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从而实现了从“养人、养机构”到“养事”的彻底转变。这项改革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一是撤销站所,组建经营性服务公司;二是置换人员身份,转变政府职能。通过改革,咸安区共撤销了137个乡镇站所,涉及805名原有站所干部职工。根据这些乡镇改革的成果,我们总结出当前乡镇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于:

(一) 建立和规范新的乡镇机构编制体系

建立和规范新的乡镇机构编制体系的内容:一是拆“庙”。从根子上挖除增加农民负担和财政负担的根源。乡镇统一设置工作机构,每个乡镇只设立“三办一所”,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一个直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财政所,并分别规范各自职能。乡镇人武部、法庭、公安派出所、法所、工商所、税务所、交通管理站、林业管理站等县(市、区)延伸、派驻机构原则上实行区域性设置。其中,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按照乡镇总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设置条件;工商所、税务所按经济区域和经济指标综合平衡,确定设置条件;林业管理站主要按照森林覆盖率、林面积等指标确定设置条件。对于其他各类事业单位,通过职能整合,将公益性、非经营性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并入乡镇“三办一所”后,全部面向市场转换机制,分别转为企业、中介组织或实行企业化管理。二是定编定职数。按照“精干、高效”则核定人员编制并控制乡镇领导职数。行政编制的配备,按照地域面积、管辖人口、财政收入等因素,科学确定乡镇类别,不同类别乡镇分别配备行政编制不同人数。三是财政所(含经营管理站)的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其定编标准综合考虑定编基数、管理辐度、征收额度和农业户数四项因素,分平原、丘陵和山区三类地区,分别确定不同的编制数。四是教育事业编制由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和财政部门按师生比例从紧核定,每两年核定一次。卫生事业人员、血防人员、动物防疫人员、林业管理站人员、交通管理站人员,由省编办制定具体编制标准从紧核定。五是县(市、区)法院、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专项编制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实行总量控制。这些编制经过分类测定后,还必须与已经下达给各市州县的财政供养人员系数控制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全省财政供养人员系数不超过2%。同时,严格控制乡镇领导职数,每个乡镇党委设党委委员7~9名,实行党政领导班子交叉任职。

(二) 分流人员

拆庙减编后,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重点是要解决分流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对分流人员可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同时,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险办法,让分流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使其老有所养。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再就业。分流人员自谋职业的,纳入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范围,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的,政府在经营场地、地方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积极引导、鼓励分流人员组建公司,及时向分流人员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实现再就业。

(三) 创新和完善乡镇管理体制与制度

创新和完善乡镇管理体制与制度:一是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事业机制。首先,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引导乡镇直属事业单位面向市场转换机制。除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外,乡镇其他直属事业单位将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分别并入“三办一所”,逐步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走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二是规范乡镇干部职务消费行为。对干部公务交通、通讯、接待等职务消费项目,实行限额管理或货币化管理。三是严肃纪律,强化监督机制。一是在改革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人员的进退去留,必须实行政策、标准、程序、结果“四公开”。严禁暗箱操作和任人唯亲是加强对乡镇干部职务消费改革的监督,对转嫁消费、弄虚作假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要强化对乡镇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凡涉及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或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乡镇党委和政府必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建立和完善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述职、评议制度,实行党员代表、人大代表分别对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评议,井将评议结果作为考核使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强化机构管理和编制管理监督。编制管理要求定编定岗到人,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建立机构编制监督管理信息网,将有关机构、编制、财政供养人员等信息在网上公布,使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公开透明。

四、 完善我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 取消乡级财政,对于乡级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制度创新

一是将乡级政府改变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即改设为乡公所或办事处,不具有独立的财权和事权,只负责完成县级政府委托的基层农村的公共管理事务;二是乡公所或办事处不实行首长制,只设“督政”、“督学”两大员,其他如司法、农(林)政、水政、土地行政、治安等,由县级相应部门派出;三是取消乡级财政后,原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全部裁减,原由乡级政府承担的事务全部由县级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安排,所需经费由县财政预算列支;四是取消乡级财政后,农村的所有政府收入统一体现到县财政,派员和派出机构的一切费用以及公共品的支出也由县财政提供,由此形成的县级财政预算缺口,由中央和省级等各级转移支付解决;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而存在的巨大预算缺口,也可考虑允许由省级财政发行教育公债来弥补;五是政府对于乡域,只负责提供地方公共物品——政治稳定、司法.治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六是地方公共物品统一由县政府规划并由县政府各部门具体提供,比如各乡道路,由县交通局统一规划并组织修建;(7)负责提供地方公共物品具体事务的是县政

府各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督政”和“督学”只负责从政治和政策上指导、监督以及收集和传递政治信息。

香港导游范文第2篇

摘 要: 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以下几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1加强方言词汇描写的系统性; 2深化方言词汇比较和方言特征词研究; 3深化特定词汇类型与表义手段的研究; 4加强方言外来词及方言对普通话词汇渗透过程的研究。

关键词: 汉语方言; 方言词汇; 方言特征词

近年来,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标志是李荣先生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1](下文简称“大词典”)分卷本、综合本和陈章太、李行健主编《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下文简称“词汇集”)的相继问世,以及其他大型方言词典和方言调查报告的出版。此外,在考求方言本字、方言特征词研究、方言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也发表了不少重要的成果。同时,方言词汇的系统描写和词义结构分析,方言词汇和词义的比较,方言熟语(如口头成语、歇后语、惯用语),方言外来词,方言词汇对共同语的渗透过程诸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择其要者,谈谈笔者的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 加强方言词汇描写的系统性

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符号系统。系统性是语言的本质特点之一。尽管与语音、语法相比,词汇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其系统性也是毋庸置疑的。[2,3]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语音、词汇、语法的系统性自不待言。老一辈语言学家非常注重词汇的这一特性,并在调查研究中贯彻了系统的思想。如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制的《方言调查词汇手册》,尽管只有329条词语,而且排除了“全国通行一致只有语音上差别的词”[4],但所选词条仍构成了完整的小系统。如亲属称谓共选择了下列28条词:

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兄,弟,姊,妹,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外祖父,外祖母,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舅,舅母,姑,姨,弟兄(总称),姊妹,夫,妻,(男子)娶媳妇,(女子)出嫁

这些词条两两对称,囊括了方言中最基本的亲属称谓词,体现了很强的系统观念。

2. 从一些方言调查报告来看,还存在系统性观念比较缺乏的现象。具体表现有两个方面。

(1) 选择词条的系统性不够。少数方言调查报告(包括方言志和方言研究,下同)分类词表的条目缺乏系统的考虑和比较意识。比如,有的方言词表对方言特殊词语搜罗净尽,却将一些使用频率极高的基本词语排除在外。如某一部方言研究,“天文”类中关于各种“雨”的说法搜集得很全,却没有“下雨”一条;本地应当下雪,却没有“雪、下雪、雪化了”等词条;有“冰溜”却无“冻冰”的说法。再如,个别方言词表的“亲属称谓”中有“连襟”无“妯娌”,或有“妯娌”无“连襟”等。有“大舅子”无“小舅子”、有“大伯子”无“小叔子”的现象也偶有所见。这样,当我们要利用这类词表进行方言词汇比较的时候,就无法判断分类词表没有收录的词条是否跟共同语或大多数方言相同,何况不少词语在共同语中就有两种以上的说法,连猜都猜不出来。而且,实事求是的研究者是不会把自己的结论建立在对材料进行猜测的基础上的。这样,词表的学术价值就打了折扣。

由此我们认识到,在进行方言词汇调查和研究时,选择、编制词汇调查表是多么重要。就目前的条件看,小型、初步的调查当以《方言调查词汇手册》为基础,中型调查可以《汉语方言词汇》[5]为基础,大型调查当以《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6]作为调查表。为了突出本方言词汇的特点,抛开现有的方言词汇调查表另起炉灶,或者对方言调查词表随意删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词义分析不够。词义分析是词汇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方言词汇研究的必要途径。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有些方言调查报告详于词条的列举而略于词义的具体分析,如义项、词义结构、适用对象的分析。具体表现有三:第一,对明显的方言词不作解释。比如,有方言词表“大娘”、“大妈”间隔出条,应当不是同义词,但未作解释。可能在编著者心目中,这些词语的意义非常简单,用不着解释,但对于读者和其他研究者,这些词语的意思并不明了,因此需要解释,有的可能还需要举例说明。尤其是那些与共同语或其他方言形同实异的词语,或者容易引起歧解的词语,更是必须解释的。第二,有的词义解释不注意词性,释义与词性不对应。第三,对多义词语不作细致的义项分析,笼统地注明共同语的对应词语,将多义词解释成单义词。上述三点总括起来,说明编著者在作分类词表的时候,还缺乏明确的研究、比较意识,而仅以罗列方言词语为满足,因此导致一些分类词表篇幅不小,利用率却不高。

其实,恰当的词义分析,正是深入挖掘方言词汇特点和开展方言词汇比较的首要条件,没有清晰、准确的释义,方言词表的价值就只能停留在一个“词表”的水平上,就不能作为词汇比较和深入考察方言词汇的理想材料。总之,没有微观的词义分析,宏观的词义比较必定是粗疏的,其结论也是不可靠的。

二、 深化方言词汇的比较和方言特征词的研究

在方言与共同语之间,不同方言之间,新老派之间,进行词项、词义、词语使用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方言之间的关系,补充方言分类和分区标准,深化造词理据和词源研究,深化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

1. 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最重要的是具有系统观念和比较的共同基础。《大词典》的条目和释义,就集中体现了李荣先生在方言词汇调查研究中的系统观点和推动全国范围内方言词汇比较的战略思想。根据张振兴先生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上的报告,李荣先生的学术思路是:在继续方言语音研究的同时,把方言研究向词汇和语法方面推进。重要的是把词汇的研究做好,注意方言之间词汇的共同性和分歧性,注意研究方言的特征性词语。编纂42种分地方言词典、综合本《大词典》都是为了落实这个思想的。[7]

《大词典》的词条中,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其中有不少必选词条是极其基本的、可能是大多数方言一致的。然而,正是这些最基本的词语,才构成了现代汉语共同语和方言词汇的骨架,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词汇系统的基础。《大词典》为我们提供了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42个方言参照点,建立了一个方言词汇比较的平台,成为今后开展方言词汇比较的基本框架。采用这个框架,无论是从某方言出发在本方言区作内部比较,还是与其他大方言作外部比较,或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型比较,都可以避免条目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弊端。在这一方面,《汉语方言词汇》的价值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 陈章太、李如龙[8,9]在讨论闽方言的一致性和内部差异及其分区时,将最常用词汇和语法的比较跟语音比较并列,从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证明了闽方言应该成为一个大方言区,内部应当划分为闽南、闽东、闽中、闽北、莆仙5个次方言区,是运用语音、词汇、语法条件讨论方言分区问题的成功之作。

李如龙曾讨论过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指出汉语方言词汇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源流差异、造词差异、构词差异、词义差异和价值差异。[10]陈章太在主编《词汇集》的基础上,对北方方言的基本词汇进行了宏观比较,使我们对普通话基础方言内部的词汇差异有了初步的认识,为词汇学研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11]随着《大词典》、《词汇集》等的出版,开展较大范围词汇比较的条件正在逐渐成熟起来。如果我们仅仅把《大词典》、《词汇集》当成了解方言词时查阅的对象,就大大误解了主编者的初衷。

3. 在方言词汇差异中,词义差异的情况最为复杂。词义差异是反映不同方言区人民之间文化、心理、历史差异的镜子,也是考察词汇发展、词义演变规律的绝好对象。词义差异类型十分复杂,远不是用“同词异义”可概括的。较为典型的是下面一些:

(1) 词面相同,义项多寡不同。如“石油”在陕北神木话中指“煤油”和“原油”,大部分北方方言只指原油;关中话的“馍”包括其他不少方言的“馍(馒头)”和“烧饼”甚至“饺子”(煮馍)。陕西和内蒙古晋语的“甜”既指食物中“糖多”,也指“盐少”,包括普通话的“甜”和“淡”;多数陕西方言的“稠”既指汤、稀饭等“不稀”,又指庄稼等“不稀”,包括普通话的“稠”和“密”。大部分北方方言的“儿”只指“儿子”,陕北话的“儿”则除了这个名词性的义项外,还指蛮横、不讲理,如“这人可儿嘞”,“儿人”。北方方言的“盆”,广州话分别叫“盆”和“篼”[tu55],两者形状相同,用途不同,前者是食物容器,后者是洗濯用具。[12]

(2) 词面相同,词义不同,但互不包含。如普通话的“饺子”指水饺,陕北话的“饺子”一般指蒸饺,水饺用“扁食”;陕北话“锅头”指炕头,关中话的“锅头”则指灶火。“忙乱”在普通话是形容词,指“事情繁忙而没有条理”,而内蒙古晋语则是动词,指:①努力办成某一个事情。如丰镇话:“伢[nia54]人家孩子考得不好,他爹硬给忙乱上去了。”②帮忙。“打闹”在普通话指“一群人嘻嘻哈哈地玩儿”,内蒙古、陕北晋语则指“尽力搞到……”,如“打闹两个钱。

(3) 词面相同,词义交叉,即甲乙方言之间意义部分重合。如陕北话、内蒙古晋语、山西北部晋语的“灰”意义有同有异,相同点是各方言都有“介于黑和白之间的颜色”的意思。不同的是,陕北话的“灰”有傻的意思,内蒙古晋语、山西雁北话的“灰”不指傻,而是指坏。如陕北话的“灰人”指傻子,内蒙古晋语等的“灰人”指坏人、恶人。神木话有“灰婆姨”、“灰后生”、“灰和尚”、“灰姑子”等词组,内蒙古晋语等则有“发灰”、“灰猴、“灰货”、“灰鬼”、“灰倯”等词语,“灰”均指“坏”。只有内蒙古晋语的“灰隔胞[xuei31k54ph31]”詈语:本指隔代胞弟,现一般指私生子一词渗透到了陕北北部。“抬”在陕北、关中方言中有三个义项:①共同用手或肩膀搬东西;②放,添加:如~盐,~醋;③藏起:~得寻不上了。内蒙古晋语没有义项③,但有修理、搞等多个义项。

(4) 词面和词义互相参差。如普通话的“公羊”,陕北神木话须分说成“羯子”和“圪羝”,但方言的“羯子”相当于普通话的“公山羊”和“公绵羊”(已骟),“圪羝”也相当于普通话的“公山羊”和“公绵羊”(未骟)。当方言既要说明山羊或绵羊,又要说明已骟或未骟时,必须说“山羊羯子/山羊圪羝”,“绵羊羯子/绵羊圪羝”。另外用“骚胡”指配种的公羊,“母子”指骟过后育肥的母羊,“栈羊”指圈养育肥的“羯子”和“母子”。

(5) 字面相同,但在各自方言中的语音层次、词汇层次不同,或在语义场中的地位不同。这种差异有时甚至反映在同一方言内部。如神木话“娘娘”的白读音[nyo2 nyo0]指祖母,读音可以追溯到唐宋西北方音,文读音[nia2 nia0]指女性的神仙,“娘”的文读音[nia2]用于母亲的叙称;不少关中话“娘娘”的白读音[nia2 nia0]指祖母,与陕北话相同,文读音[nia2 nia0]则指姑姑或婶婶。神木城关话“婆婆”读[phuo21phuo24]指外祖母,读[phuo44phuo21]是丈夫之母的叙称,高家堡话则用[phuo44phuo21]兼指外祖母和丈夫之母的叙称。陕南商州谢塬话用“妈”[ma24]指母亲,“妈妈”[ma53ma0]指伯母,“娘”[nia24]指婶婶,方言内部用变音、变换语素等方式区别相互联系的意义,与其他方言存在复杂的对应关系。[13]

通过不同方言词义异同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词义的系统性和词汇的系统性,认识作为语言符号的内容的词义和符号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之间的本质区别,更加充分地理解索绪尔强调语言符号在语言系统中的“价值”的深刻含义。

4. 在方言词汇宏观比较的基础上开展方言特征词研究。李荣先生十分重视方言特征性词语的研究,他指出:每个方言都有特征性词语,用特征性词语把两个或若干个方言区别开来。方言越大,特征性词语越少;方言越小,特征性词语越多。要研究南北方言的差别;要研究方言的词汇,尤其要研究特征性词语。[7]

关于方言特征词,学界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分歧主要是在方言特征词的性质和范围上。方言特征词研究在理论、实践上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需要强调的是,特征词研究的基础是方言词汇的宏观比较,特征词的提取不能依据对某一范围内方言词汇分布的印象,而应在基本统一的框架下,以扎实的方言词汇调查、比较为前提。如果暂时不具备对大方言的特征词进行研究的条件,不妨在较小范围内,考察某一片、小片方言的特征词,逐步深入,循序渐进。[14-17]

三、 深化特定词汇类型与表义手段的研究

1. 汉语方言中存在丰富的表达某一类特定意义的词汇。比如“人物” 一般的方言分类词汇表叫做“人品”类,《广州方言研究》叫做“人物”类,更为贴切,故从之。类词语就是饶有趣味的词汇类型之一。这类词语造词、构词方式独特,表义丰富多彩,不同方言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体现了汉人在思维方式上的一致性,又体现了不同方言在取譬状物方面的独特个性,是地域文化特征在方言词汇中的集中反映。

人物类词语可分为几个小类,以神木话为例:表示职业称谓,如“老娘婆、讨吃的叫花子、媒婆”;表示有某种生理缺陷的人,如“疤子麻子脸、背锅儿驼背”;詈词,如“坏倯、死皮、挨枪货”;表示具有某一特点的人,如“干龙干瘦的人、牙圪杈性格太泼辣的女孩儿”。其中最后一种的内容、理据最为丰富多采。

人物类词语可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语音形式上,有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等,以三音节为主,这是由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决定的。构词上,集中体现了不同方言的特点。以晋语为例:多用重叠式,有丰富的专表人物类词语的后缀、类后缀,常用“皮、鬼、货、猴、佬、倯、脑、毛”等后缀或准后缀构成詈词[19],[20]298-306,且不同后缀可以通用。如内蒙古丰镇话“枪崩鬼、枪崩猴、枪崩货”,“挨刀鬼、挨刀猴、挨刀货、挨刀脖子(支配+附加)”,陕北神木话“瞎松、瞎货、瞎毛”。其中陕北晋语和山西、内蒙古晋语之间又略有差异,如陕北话常用“脑”(憋脑、缺脑、绿脑:吝啬鬼),“皮”(灰皮、黑皮、爬皮、死皮:赖皮),山西、内蒙古晋语常用“货、猴、佬”。再如,湖南方言常用“婆”构成带贬义的女性称谓,如“乡里婆、煤炭婆肤色黑的女人、半路婆二婚的女人、巴肚婆孕妇、厉害婆、走脚婆爱串门的女人、学舌婆爱传话的女人”等。[21]139广州话常用意义泛化的“佬”、“友”:如“高佬高个子、肥佬胖子、大只佬壮汉、四眼佬戴眼镜的人、番鬼佬外国佬、鬼佬同上、泥水佬泥瓦匠”,“西装友穿西装的人、发烧友对某事极其热心的人、殃祸友惹祸、闹出麻烦的人、炒友搞倒买倒卖的人,倒爷、荷包友掏钱包的小偷”[22]296-307。造词上,惯用转指、比喻、夸张等手法,转指如神木话的“多接嘴好插嘴的人、攒财财特别节俭的人、吃少少饭量很小的人”。比喻如“单爪爪独生子女、死抠抠办事十分死板的人、帽帽鸡儿动不动就发火的人、驴山神身材高大但不周正的人、神棍棍特别爱生气的人、楦楦匠喜欢吹牛的人”。取譬对象也极有方言特点,如神木话的“石雹、兔子、毛猴儿、圪叉树杈”等。湖南话的

“(冲)牯子脾气暴躁的小伙子、(爆)脑壳脾气暴躁的人、(一)铳(硝)性情暴躁、极易发作的人、(骚)鸡公风骚的男人”等[21]140-143。广州话的“(霸王)鸡蛮横的女人、二奶仔受歧视的人、(死)蛇(烂)蟮懒人、砂褒(兄弟)一起混日子的亲密朋友”[22]296-307。形象色彩极为丰富。从感情色彩来看,以贬称占绝大多数,表示对指称对象的厌恶、嘲讽、贬损、戏谑、同情等,不一而足。人物类词语既是方言区人民的无限想象力和语言创造力的成果,又是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承载者。其构词、造词、表义、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还有待于更加深入的考察。

2. 方言的造词法和构词法的丰富性,伴随着表义方式的丰富性。方言词汇系统中存在复杂的同义表达手段。不同的表义手段是如何共处于同一方言中?是互补关系,还是竞争关系?是平分秋色,还是此消彼长?它们的语音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作细致的考察才能深化认识。

在各种构词法与表义方式中,目前描写比较充分的是小称形式。有些方言的小称形式在语音上发生了诸多变化。比如,南部吴语的小称形式上主要有五种类型:儿缀型,鼻尾型,鼻化型,变调型,混合型。[23]135-136这些小称形式经历了复杂、有趣的发展历程:“小称调尤其是单一型的小称调形成以后,它成为该方言声调系统中的特殊成员,即一种语义化的声调。这种声调可以被人们当作一种表义手段广泛使用,而不仅仅局限于原来属于鼻尾型、鼻化型小称的那些词。所以,儿缀词可以坐享其成地套用本方言发展出来的小称调;本音为鼻尾韵或鼻化韵的音节难以通过韵母自身的变化来实现小称,但有了小称调以后,就可以只变化自己的声调来达到表示小称的目的;在其他场合,例如人名、称谓词语,只要有需要,也可以随时加上小称调。因此,小称调是一种十分方便、十分有效的小称手段。”[23]158像这样对方言中某些表义手段的变化、消长的描写和探讨,在方言词汇研究中还比较少见。山西、陕北、内蒙古晋语中,前缀“圪”、重叠、儿化等是常见的小称形式。沈明对山西方言小称的考察结果是:“山西方言表示小称的基本方式有四种:一,重叠;二,前缀‘圪’;三,儿缀;四,小称音。这四种方式还可以叠加使用。儿缀在山西方言里是表示动植物、衣物和家用器具、农具等的类称,在有些方言里也表示小称,这种参差和地域有关。与表示衣物和家用器具、农具等类称相对的小称用重叠……;其他的小称用前缀‘圪’……。也就是说,重叠和前缀‘圪’表小的语义范围大体上是互补的。……重叠是山西方言表示小称的最主要的方式;前缀‘圪’表小是名词性分音词指小这一功能重新分析的结果;儿缀表小的功能可能是后起的。”[24],笔者曾对神木话重叠名词和儿化名词作过考察,发现它们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而具有一系列区别。从它们在神木话词汇系统中的地位来看,重叠式名词属于开放类,有不少词只能用重叠形式,更有大量的名词只在表义、语用需要的时候才重叠,从而使重叠名词的指小、表爱的意味显得特别明显、强烈。儿化名词属于封闭类,儿化、非儿化两读的词很少,有的儿化词已经不含小称义。儿化名词与重叠式名词基本上处于一种互补状态。两者经过长期的竞争、整合,叠置在神木方言的词汇系统之中。[20]298-306在内蒙古丰镇方言中,AA式、AA儿式、A 子式名词之间形成了比较严整的对立、互补关系。AA式名词的词根一般不能独立,也没有相对应的A子式,语素义和词义存在较大差别,属于封闭类。如“牛牛乳房、胡胡二胡、豆豆、糊糊、珠珠圆球儿、鸬鸬鸽子”。AA儿式的语素义和词义相同,属于开放类。如“刀刀儿、袋袋儿、盆盆儿、顶顶儿、虫虫儿、兜兜儿口袋”。小称义十分明显而强烈,与A子式在结构形式、语义色彩上均构成平行的对立关系。AA式尽管也都指称小的东西,但小称义却不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语义上的对立项,另一方面是由于AA式是一种构词方式,AA儿式则是一种表义方式,两者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从形成来看,恐怕也属于不同的历史层次。

在西北官话中,广泛存在A子式、AA式、AA儿式、AA子式名词,其中有些又有“形容词化”用法。对词根相同、形式不同的名词、形容词之间构词能力的差异,表义色彩的区别,语音形式的变化,还须作全面、深入、动态的考察。[25,26]

四、 加强方言外来词及方言对普通话词汇的渗透过程研究

1. 外来词的借入通道、借入方式和词义、词形规范,是词汇学和词汇规范化的重要问题。口语中的外来词大多是通过某些方言进入共同语和其他方言的。有的外来词,由于有多种借入通道,用不同的方音来转读,所以具有不同的词形,造成异形外来词,如“巧克力/朱古力”,“色拉/沙律”,“三明治/三文治”等。在北方地区,由于借入地不同而造成的地名异形更是比比皆是,如蒙古语地名“高勒/?郭勒”,“敖包/?阿包/?脑包”,“巴音/?巴彦”,“柴达木/?采当”,“锡林/?石梨”等。

方言学者考察外来词时,一般多注意本方言吸收的词,而较少注意其他方言借入的同一个词。而词汇学者则大多只注意共同语已经吸收的部分,较少关注它们借入汉语的初期——方言外来词阶段,只考察借词的结果,较少注意借入的过程。两个领域各管一段,研究有所脱节。其实,外来词读音的特点,词形(字形)的选择,意义和使用环境的确定等,都跟最早借入的方言有关,是受该方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制约的。如“唛”(mark,广州音[mk55])、“的士”(taxi,广州音[tek55i35])、“T恤”(shirt,广州音[et55)、“菲林”(film,广州音[fei53lm35])、“镭射”(laser,广州音[ley1122])等外来词,其读音、用字都带有粤语的痕迹,比较一下laser的早期译名“莱塞”和时下流行的“镭射”,这一点就会一目了然。如果不是从粤语借入,“taxi”恐怕就不会翻译作“的士”,而可能翻译作“达士”、“踏士”之类。再如“cookie[ku:ki]译作‘曲奇’,符合广州话音系,‘曲’音[khut7],‘奇’音[kei2],与英语原音相合。‘曲奇’上海话读作[thy7 di2],与英语原音大相径庭。又如英语sofa[soufa]译作‘沙发’,符合上海音系,‘沙’音[so1],与英语原词第一音节相合。此字广州音作[sa1],与英语原音相差悬殊。”[27]19忽略了这类词作为方言外来词的阶段,就难以对其竟委穷源,探寻外来词借入的一般规律。不了解外来词的方言背景,有时还可能对其规范问题提出草率的意见。

有的外来词,整体并未进入普通话,但其一部分却非常流行。据邹嘉彦、游汝杰的统计,“的士”在北京话中的使用频率只有0.9%,上海只有2.86%,都相当低,但“打的”、“的哥”、“的姐”却是妇孺皆用,“的[ti35]”已经成为一个外来语素。“巴士”在北京的使用频率只有2.12%,可是“中巴”一词却随着其指称对象流行了很长时间,甚至一度成为北京市和其他北方大城市公共交通秩序的老大难问题之一。还有的外来词,恐怕只是在书面或市面上流行,而未必能在口语中通行开来,如西安市面上常见“不准泊车”的告示,可是大多数人连此处的“泊”读什么音都感到为难,因为口语中都是说“停车”的。

总之,只有对方言口语中的外来词加以调查、分析,才能加深对其特点、规律、流行趋势的认识,对外来词的规范化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意见来。

2. 方言词汇是普通话词汇丰富、发展的不竭源泉之一。[28]1-13方言词语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大都是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对语言词汇系统提出了某种要求,方言词恰好能够满足这种要求。普通话词汇通过对方言词的吸收,不断调整着内部词语之间、词义之间的关系,使自身系统达到动态的平衡,这是词汇系统性的最好体现。加强方言词汇对普通话词汇渗透的原因、方式、过程的考察,可以使我们具体入微地观察到普通话词汇“进行中的变化”,加深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动性关系的认识。

大多数现代汉语教科书所说的方言词汇,都是指已经进入普通话的方言来源的词。其实,正在进行中的方言词语对普通话的渗透,是发生在大量的方言区群众所说的“普通话”中。方言区人使用普通话的水平参差不齐,所带方言成分的轻重比例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程度地掌握、使用普通话的人,通过他们对普通话的使用,把方言词输入到“地方普通话”中,再通过带有地方色彩的“普通话”对标准的普通话发生影响。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课题:调查研究发生在各地的方言词汇对普通话的渗透过程。同时对研究方法提出了要求:不仅要静态地分析已经完成的结果,更要动态地观察正在发生的变化。具体的调查工作,则需要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某一城市、乡村中,方言高频词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等人群的“普通话”中的使用情况。至于通过书面语材料进行方言词对普通话词汇的渗透的研究,邹嘉彦、游汝杰的《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趋向和地区竞争》具有典型意义。他们利用“各地中文共时语料库”对海内外汉语新词进行的研究,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语料库和信息处理技术,通过考察当代有代表性的受欢迎的综合性报章,选择42组157个新外来词,5组23个带方言特征的词语,对外来词、方言词、新造词在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上海、北京等地区中的渗透程度等进行了考察。[27]我们也可以以某一方言为对象,以一定的时间跨度为界限,从地方性报刊、戏曲、说唱艺术等用词情况的前后变化,来观察当地方言词语进入书面语的具体进程,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词语的消长,动态地考察方言词语对普通话词汇的渗透过程。从而对汉语词汇发展的状况得出具体的结论,对词汇规范化问题提出可行的指导意见。

3. 目前,网络词汇对日常语言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词汇和方言的关系,比任何其他种类的特殊词汇都密切,不论是数字代替、字母词,还是“通假词”(笔者的杜撰)、新音译词,都值得从方言的角度加以考察。如“偶—我(粤)”、“哩抖、Lido—这里(粤)”、“虾米—什么(台湾)”、“抹油—没有(关中)”、“撒—语气词(西南)”等。再如“1314—一生一世(三、生音近,四、世音近)”,“530—我想你(我、五音近,三、想音近,n、l 不分)”,其中的方言信息非常丰富。通过对网络词汇的分析,可以窥见不同方言对年轻一代语言生活的影响力,普通话与方言词汇之间的互动过程。与其抽象地发表评论,不如先对其来源做一番切实的考察。

上述调查研究,对拓展方言学、词汇学研究的视野,对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都是很有意义的[29]。方言词汇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系统,词的语音、形体、意义、指称对象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在不同方言的词汇之间进行比较,尤其是考察词义的差异,提取方言特征词,动态地观察方言词汇对普通话的渗透和方言词汇之间的互相渗透,既需要有宏观的、整体的眼光,又需要做微观、细致的考察。这样,我们对方言词汇的认识就可能逐步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就能够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香港导游范文第3篇

游香港作文400字 篇1

星期一,我和妈妈一起去海洋公园。一进门就看见一个展馆,叫做海洋奇观。我们先摸到了已经孵化过的鲨鱼卵,鲨鱼卵差不多有一个鸵鸟蛋那么大,摸上去硬硬的。我们还看到了会发光的鱼,它们的光是从眼睛里发出来的,它们的眼睛里有发光的细胞。接下来是狮子鱼,它们的身上长了许多毒刺,它们长得也比我想象中的大。它们也并不是我想象的红色,它们的颜色是白色加黑色。我们在后面还见到了一个很大的鱼缸,里面有世界上最大的鳐鱼,它的颜色是保护色,我们很难察觉它。

看完海洋奇观的展馆后,我们坐海洋列车上了山,我们先到山上的南极奇观。我一进去就感到非常的寒冷,因为里面全都是企鹅,有王企鹅还有跳岩企鹅等。它们在水下很敏捷,它们潜水的速度很快。它们有时候还会跟你打招呼,样子很可爱。

我接下来去水母望花筒。我们看了水母的生长过程,水母的卵非常小,几乎看不见,而小水母也就像一个小点,之后它就会快速生长到成年水母般大小。我在观察水母中发现月水母的顶部像一朵“桃花”,在灯光的照射下,“桃花”也变得五彩缤纷。在这个水母馆里,最大,最吓人的是太平洋海刺水母。它的.顶部差不多有一个盘子那么大,而且它有一米长,并且还长着长长的毒刺,一看就不好惹。

我们看完了水母馆,准备去鲨鱼馆。

游香港作文400字 篇2

今天,我们来到了我认为最好玩的香港海洋公园。我们先是乘时光阶梯--自动扶梯上山,比我们上海的自动扶梯要长多了。来到海洋馆,我们观看了海豚、海狮表演顶球、人工呼吸、跳高等,真是精彩极了,没想到它们被训练得这么听话。我还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双头鲨,还有各种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的热带鱼。

接着我玩了两个非常刺激,非常惊险的项目。

第一个是‘极速之旅’,又称‘堕楼机’。我坐在椅子上,系好安全带,感觉非常紧张,在参加此项目的人里,没有比我年龄更小的孩子了,看来我还算是胆子大的呢!我们先被慢慢地升到10层楼那么高,突然就掉了下来。我以为自己要死了呢,但并没有那么吓人,睁开眼睛一看,我平安无事。

第二个是‘疯狂过山车’。我一开始就和爸爸说:“不要坐在第一排,太危险了!”我们坐上去后,那疯狂的过山车就像着了魔似的转了起来,一个环转完,紧接着又转了一个环,速度之快、之刺激真是难以形容,转得我头晕眼花,下来后路也不会走了。

最后我们乘缆车下山。在山下,我还过了回卡丁车的瘾。开卡丁车的感觉真爽,特别是在超越别人时的那种自豪感。

晚上我们回到了深圳,住进了高尔夫会所。这个会所的设施真棒,有游泳池,有高尔夫球场,环境特别优雅。为了庆祝新年,我和爸爸还放了烟火,这是我长这么大在异乡过的第一个新年。

游香港作文400字 篇3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香港迪士尼乐园玩。

迪士尼乐园好玩的地方可多呢,我们玩了大部分的游乐项目。现在让我为你们讲一讲其中几个特别的游戏吧!

一开始,我们先去游玩《明日世界》的“飞越太空山”和“巴斯光年星际历险”两个游戏。“飞越太空山”就是在黑暗中速度惊人的过山车,过山车不断扭动、转弯和急坠,非常刺激、兴奋,又有点恐惧,当我从过山车上下来时,脚都软了。“巴斯光年星际历险”就是奔赴一趟漫无边际的互动式探险旅程,帮助巴斯光年拯救宇宙。这个游戏既刺激又辛苦,看来拯救宇宙可真不容易啊!

接着,我们又去了《幻想世界》的“疯帽子旋转杯”。在这个游戏中,我们扭动上面的方向盘,杯子跟着旋转起来,就像一个转个不停的茶会,美丽极了!

后来,我们还去玩了一趟《探险世界》的“森林河流之旅”。在旅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逼真的假动物,大象还朝人们喷水呢!时而遇到熊熊大火,四周又喷起了水,没有去路,幸亏喷出来的水,扑灭了大火,我们得以安全通过……整个旅程充满惊险和笑声!

香港导游范文第4篇

作为一名影视领域的传媒高校教师, 我深知实践是对专业最好的把握和认识, 同时在这个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视频需求飞速增长, 视听信息逐渐成为主流。我在调研学习中了解到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 尽管于2016年1月才刚刚成立, 但它其实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是由有100年余久历史的大公报和近70年风雨文汇报两家大报整合组建而成的。通过在集团报业发展的展厅参观浏览, 我发现两家报纸都坚持客观正义和爱国爱港的信念, 也正因如此他们成为连接香港与内地新闻讯息的重要渠道。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通过大公报和文汇报两大重要报纸的整合, 优势互补, 创新实践, 不仅有普通的网站微博客户端等, 同步传统纸媒信息。同时也不断发力, 研发出一系列的新媒体产品。在前些年新媒体到来时, 香港报业的未来令人无比堪忧, 而文汇报不断克服困难, 迎接挑战,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 巩固自己已有的香港文汇网站, 研发出一系列移动阅读客户端平台, 形成“单点采集, 多平台发布”的特点, 不仅有效嫁接了新媒体移动平台, 同时扩大了阅读量, 提升了影响力, 成为香港新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先声。在调研学习中, 通过对“橙新闻”、“点新闻”等成功的新媒体产品的了解学习, 也对香港的新媒体发展和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见解。

二、新媒体下的香港传媒之路

我们可以从美国历史上总统大选的竞选方式管窥媒体的变动发展, 从1933年的“广播总统”罗斯福到1960年的“电视总统”肯尼迪, 从2008年的网络总统“奥巴马”再到2016年的“社交网络总统”特朗普, 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的时代已定, 未来不断发展, 也许会走向超媒体。当我们回看香港的新媒体发展时, 不难发现, 香港的互联网起步很早, 但是内地用新媒体盈利的今天, 而香港更多的是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政治斗争, 即媒体政治化。香港的新媒体发展已成为舆论引导的主要阵地、选战的重要战场、政治动员的重要平台和培育政治素人的孵化器。所以, 香港互联网起步和基础很强大, 但目前发展较为缓慢。

从1994年开始香港的新媒体开始起步, 各家传统媒体将办网视为有益补充、赶时髦, 而上文中讲到的文汇网早已走在前列, 开之先河。对于调研时学习了解到的香港新媒体发展, 我也总结思考了如下几点:

(一) 视听为大

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是移动化、社交化、视听化和个性化。精致的小视频作为新媒体下的重要传播形式, 其消息内容生产无疑以视频为中心。通过视听, 个性的生产, 再到移动、社交的传播。由此可见视频、影视行业也正是当今新媒体环境下极为重要的一环。当今信息爆炸以及新媒体环境下, 对于新闻、讯息的传播, 精致的短视频成为主流和热点。能拍片就不出图, 能出图就不写文字, 以行动才是新闻为核心, 形式有网络直播、微拍、在线访谈等。

在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调研时, 我还参观了一整套Ross Video的自动化制作控制系统, 在最先进的摄影拍摄硬件的条件下, 也使得在全媒体的平台下, 视频水准更上一个台阶, 画面制作更加精良。

(二) 有温度的交互新媒体

“精致的短视频”要做到如何精致?其实这是传播的分众化导致的, 新媒体下互联网精确到分众传播, 从而平台从“大而全”走向“小而精”。

社交网络是有温度和性别的。从自己的兴趣范围, 再到普通新闻的互动, 例如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旗下的“点新闻”, 在视频图片下面加上选择的点揀, 带有文字的新闻图, 有趣的电影改图、创意改图、懒人包、搞笑系列等等都增加其互动性和亲近感。受众互动感的内容增加, 从而让受众一目了然的得到信息获取和信息吸引。

(三) 香港新媒体的未来

对于新媒体, 依然要坚持融合媒介的融合, 受众与产品的融合, 其次是对于香港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建设, 我了解到香港使用facebook账户约450万, 10岁到40岁的用户占了315万, 所以平台建设不容忽视。在我看来, 对于从业人员而言, 一方面是新媒体青年人才的短缺, 另一方面是中央厨房的减员增效, 单兵作战能力要求增强。最后一直要坚持的就是产品研发的创新, 体现在创新机制、创新内容、渠道创新、战术创新等。

三、香港新媒体教育

在此次调研中, 我还深入走访了香港浸会大学。据介绍, 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都开设了新媒体及相关专业。以这次调研的香港浸会大学为例, 其传理学院下设电影与媒体艺术, 新闻主修, 组织传播主修, 公关及广告主修等。值得一提的是, 在校学生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 相关专业的知识都有所涉及, 广泛的专业领域学习使得“一人多能”, 这在新媒体环境下是极为渴求的。这种理念值得我们在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中借鉴和完善。我也相信对于香港新媒体的未来, 这种教育模式会为其传媒事业输送更多新鲜的血液。

四、结语

总之, 当前媒介融合大环境下,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更像是一个标杆和引路人, 有悠久的历史, 有年轻的活力, 带动着香港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在这次调研中, 无论是从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的新媒体产品, 还是从香港浸会大学的新媒体的培养教育, 我们都看到了香港新媒体更好的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纵观香港互联网发展呈现着起步早、基础好、发展慢的特点, 与内地互联网发展有所不同。文汇报作为香港新媒体融合发展开端之斧, 在新媒体开始就有了先见之察直到今日, 和大公报组成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 从报业的历史, 或是现状发展, 还是新媒体产品, 都能或多或少窥见媒介融合下的香港新媒体发展

香港导游范文第5篇

2、我参与起草“复关”申请书

3、“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四次访华

4、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和谐高中历史课堂新探讨

5、想用武力解决香港问题 但权衡利弊后放弃了这种想法

6、英国殖民时期香港的中西文化交融研究评述

7、香港教育去殖民化问题研究

8、香港回归问题上的中英较量

9、“钢”与“铁”的碰撞交锋

10、从香港“八达通”的泄密事件看预付卡发展的隐私保护问题

11、中国驻英大使:把香港问题说透

12、中国领导人在香港问题上的战略远见

13、大陆:钱不是问题;香港:就这么简单

14、立宪者邓小平对1982年宪法的贡献

15、关于中国电影问题——答香港中国电影学会问

16、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氛围的营造

17、香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18、香港问题本质上是一场家庭争执

19、103岁的柯华:创下五个“第一”的外交巨子

20、香港立法会的演变历程及面临的问题

21、内地与香港在民商事司法协助中的调查取证问题研究

22、香港过半家长担忧子女不能独自解决问题

23、用合作发展纾解香港政治社会问题

24、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歌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6、CEPA下内地与香港服务业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27、张幼云:闲云野鹤,精彩一生

28、解决当前香港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回到法治轨道

29、改革开放前的香港问题

30、香港地区的汉语拼音教学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维系香港文化认同面临的主要问题

32、论邓小平解决香港问题战略思想的整体性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33、浅探《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香港特区的适用问题

34、澳门特首:香港局面对澳门是警示

35、中国官媒中的“铁娘子”

36、香港码头处理费问题的困扰及其出路

37、浅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

38、首位中国籍国际法院院长史久镛

39、疫情转折年的中美关系不轻松

40、香港138亿洗钱大案内幕:“问题富豪”的问题钱谁黑了

41、对香港问题乱表态惹怒邓小平

42、香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与发展路径研究

43、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44、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45、习仲勋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建

46、张晓明:香港的主要问题是政治问题

47、法律文件简称的法定化探析

48、回应中美、香港、索赔滥诉等尖锐问题 特殊之年的特殊两会

49、参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四任香港总督

香港导游范文第6篇

上一篇:小学生进步之星事迹材料范文下一篇:大一英语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