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与中学语文论文范文

2023-09-24

文言文教学与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记,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乐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长时间,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教学反思《中学文言文教学反思》。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文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文言文教学与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况,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从培养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自主 创新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課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那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以往,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讲、问,老师繁琐的讲解和文言文阅读资料的详细注释使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在文言文教学中力求做到: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读、多思、多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题,相机诱导,把立足点转移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上,从而使主导和主体结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看似是一个新的话题,但其问题的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则是与教育改革的发展与要求一脉相承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受益,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因此值得所有教育的参与者特别关注。

下面就切实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主体意识

文言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地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处。

笔者认为,让学生自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把“预习提高”作为入门的向导,借此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他们以注释为无声老师,借此去理解词句,扫清文字障碍,并且养成了运用工具书的习惯。每学一篇文言文,他们必先看提示,再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偶遇不解的问题,便做上记号,听讲解时也就更加专注,老师稍加点拨,即有“柳暗花明”之感。他们由此获得了学文言文的乐趣,如此成效是满堂灌的陈旧教法无法比拟的。

如果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去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落实的角度看,通过诵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钱梦龙先生也说应重视学生的:“自得、自悟和语感的培养。”当一种语言在学习者的记忆中成为一种习惯,我想,其他的一切都会容易起来的。

二、激趣导入,抓住要点,精讲精析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的动态思维,通过设置“兴趣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有效促进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积累,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很有实用价值。内在动机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在的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动的东西。学习动机便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发现”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爱,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使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化,从而使内部动机成为进一步探究知识与问题的动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哩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这话不仅适合白话文教学、也适合文言文教学。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既夯实双基,又培养能力,还能愉悦情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其中的三个要素。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里,这三个方面的整合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要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能力。”

在让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我吃透学情,讲解就有了针对性:凡学生已懂的一概不讲,尚有模糊含混之处略讲,深奥难懂之处重点讲,努力使学生开窍,并根据课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讲求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

1.补充性讲法。对历史背景略作勾勒,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或简介作者的生平及思想倾向,使学生正确认识文章的有关主张和见解;或对注释略作增补,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

2.点拨式讲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加以指点,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在学生的认知易出偏差之处,精心点拨,避免陷入思维误区。

3.解惑性讲法。对学生困惑不解的问题,着力启发、讲解,努力使学生茅塞顿开。

三、注重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让学习者掌握教材最好的方法是“发现学习”。他认为单纯传递教材知识不可取,重要的问题是培养学习者学习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教育中单纯的传递教材知识的情况比比皆是,学生独立探究能力奇缺。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教学的探究性。

过去,由于搞“滿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而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教学《鸿门宴》如从设计关联作文《浅谈项羽失败的必然性》入手,从分析双方八个人物的言行入手。以呈现开放性的特点,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析文中语言细究大有味的文字。突现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不断提高。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新的感受新的认识自然不断生成。在对项羽必然性分析涉及的因素自然越来越多,历史的现实、客观的、主观的、社会的、个人的……对细节的品味自然不断深入、字词理解不断加深,使学生深切体会作品的价值。也可使单纯的文言字词掌握融于文言语境中,将文言语句理解置于文学作品鉴赏分析当中。再如《陈情表》如引导“本文所陈之情以什么为主?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表忠还是表孝心?还是忠孝兼长?“讨论时要求学生引用课文语句,发表自己看法。答案不求唯一,允许有不同理解,教师由此引向作品的客观效果,应该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拳拳亲情,是亲情的温暖对权势的冷酷的征服。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因为从中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语文学习本身应该是生活化的,充满创造力的;词汇日新月异,语句无限生成,语文运用在实际中灵活多变。因此,语文教学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将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明显的收获。

如果我们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来强化学生的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通过对求异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话,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将会得到充分的提高。

另外,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提高个人素养,通过阅读研究,听课学习,实践揣摩等方式,增加自己的教学机智,拓展、深化对学科内容的理解;通过提高个人素养,树立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感召,多与学生交流,从言谈、作业中了解学生,从而提高对课堂的引导能力,更好地利用学生的质疑推进教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与教学方法,依据教师本人特长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充分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的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美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应该飞出教科书的狭小区域,为学生设置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同身边的母语联系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母语世界之中,只有这样,承载着教学内容的母语才会鲜活起来,学生的心灵才会神思飞扬。

总之,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体现引导者的作用,以启发点拔和方法指导,力促文言文教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以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去解读作品,不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方青稚主编.《教学的革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

3.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0(5):26

4.崔允漷.《教学研究新进展:一种范式观》,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赵丽敏.论学生参与.中国教育学刊.2002(4):26

6.启泉,崔允漷,吴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第三中学

文言文教学与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1 增强趣味性

由于文言文的语言晦涩难懂, 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 而单纯地串讲字句, 更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而,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可以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具体的做法可如下: (1) 表演故事。初中的文言文大多是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课文的“故事性”内容, 并加以合理的想象, 改编成哑剧或小品, 在课堂上表演给大家看, 以“故事性”来展示文章的生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 情节起起落落, 不止一次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 很适合表演。因此在具体教学这篇文章时, 可以让学生以课文为剧本进行表演, 要求除旁白外, 演员必须熟记台词。其他同学带着两个问题观看:一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二是邹忌的这一次进谏为何能成功?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表演结束后再趁热打铁, 就表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 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这样做,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学得有趣, 又理解了文言词句, 加深了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很短的时间内, 就基本上解决了所有的疑难问题, 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2) 演示情景。在学习《活板》一文时, 介绍活板的制作和使用过程的那段文字, 教师讲起来感到费劲, 学生听起来也索然无味。为了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一些,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找一些粉笔头做成“字模”, 用硬纸板当“铁板”, 用硬纸条做成“铁范”, 拿胶水或浆糊当作“松脂”, 在课堂上对照课文演示活板的制作和使用过程。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特别有趣, 就会力求弄懂每个词句, 以避免因理解错误而演示得不准。一段教起来难度相当大的文字, 也就很轻易地解决了。

2 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 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 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 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 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 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 必备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初一时教学《童趣》这一课, 作者沈复在文章中描绘的是孩提时的闲情、童趣。想像中的帐里化蚊为鹤, 现实中的两虫相斗, 都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 学生极易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 他们与之类似的童年生活既帮助他们理解了课文, 又促使他们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学之中。当时学生畅所欲言,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效率也很高。后来有学生说:“现在我才知道学文言文也可以这么有趣。”所以只有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 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 以个性理解为切入点, 才能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 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3 提倡“回译”

所谓“回译”, 就是把课文译成现代文后, 再把现代文译回文言文, 这是一种双向可逆的学习过程。当我们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后, 先要求学生根据现代文的意思复原成文言句, 再把其中关键的现代汉语词汇复原成文言词汇。虽然从文言而现代文, 又从现代文而文言, 看上去像是费了一些时间, 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考虑白话中的每一个词复原到文言文中该用哪个词, 还会因为找不到一一对应关系而深究那些无对应关系的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文言词汇、文言句式的积累, 而且能使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的薄弱环节, 然后有针对性的加以点拨, 这样学生就能切实地掌握文言词的意思, 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掌握一些规律。如《愚公移山》中“其如何土石何”的“其”, 在文言文中有语气副词的用法, 在句中的作用是加强反问语气, 可在翻译后的现代文中是找不到相对应的词的, 学生在回译时常常把这个“其”字漏掉。这时, 教师就要适当点拨, 讲这个词的用法, 让学生将这一句同前文愚公妻子说的“如太行、王屋何”一句加以区别, 学生就会辨出两句话不同的情味来。这样,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积累, 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当然, 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很多, 方法也很多, 但我们只要本着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的宗旨, 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益方面做好“文章”, 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文言文并不是枯燥乏味的, 其中也充满了乐趣。“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 我会不断思考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 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

摘要:文言文的教学既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情感体验的调动,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重视诵读, 形成查找资料等方面的自学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文言文教学与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记,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乐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长时间,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教学反思《中学文言文教学反思》。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文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文言文教学与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文言文距离今天学生的生活时空较远,要让学生喜欢读,能读懂文言文,我们必须首先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美的熏陶。课堂上,运用声情并貌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文章有关的影视剧、歌曲等,都可以营造一个浓厚的走进文章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阅读和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隆中对》导课时,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接着课件展示概括诸葛亮功绩的对联“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并请学生对应说出它的内涵,来了解诸葛亮对蜀汉所做的丰功伟绩,进而引出诸葛亮是如何出山的,由此导入新课。学生们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那段历史情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先主刘备的礼贤下士、思贤若渴,我还让学生观看了影视剧的相关片段,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如此这般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文章学习的兴趣。

二、自查注解,提高能力。

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文言文预习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都更为重要。而预习的关键就是结合注释,借助于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于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由兴趣小组或教师及时帮助释疑,从而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建立起自信。

课标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点在文言文课堂上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时,教师不必一字一句的讲解,只需引导学生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如果置注释于不顾,上课一门心思地串讲,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积极性越高,学生记得被动性越强,学习的过程也就越苦闷,成绩当然也就提不高。假如学生真正学会了利用注释、工具书,势必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更能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连读注释、查工具书这种最起码的学习能力都不具备,那何谈探究学习?

三、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古时,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间的私塾,在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吟诵”字。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也包含着我国古代教育的精髓。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诵读的合理运用。

诵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四、调动积累大胆“猜译”

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必要环节。这一环节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因此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其中“猜译”便是我们常见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猜译”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猜译”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阅读实践活动,因为“猜译”不仅涉及到文言知识,还涉及到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联系。学生进行“猜译”,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五、内外兼顾拓展阅读

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文言文,还应在学会课内知识的基础上主动阅读课外文言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扩展阅读面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引导,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延伸相关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言文教学与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中学文言文一直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怎么让学生读懂、读通文言文,学好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探索的重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理论,实施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认真研究中学文言文特点,分析学生学习难点,找到适合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互联网时代;教学新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时代互联网代表的教育改革之下,中学文言文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发生改革。基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特点,需要学生深刻把握文章背景,理解文章深意,深化中心思想。将互联网技术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融合,为传授文言文教学开展提供技术与便利。

在互联网时代,中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自信,要鼓励学生勤于了解文言阐释,明确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全面、系统地掌握文言文知识。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在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学习难点、重点,提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新实践,以现代技术与传统理论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效率。

一、传统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在中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些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当传授学生什么知识。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一般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再根据注释将文章翻译一遍,对实词、虚词讲解一下,最后概括中心思想,让学生背诵全文,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迫复制知识内容的教师手段,不仅偏离文言文学习目的,且对学生学好文言文帮助不大。

2.学习方法不对。在文言文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师方法陈旧。一方面,过分解读文言文字词句的解释。首先,教师将课文翻译一遍,让学生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再对文章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含义作出解释与强调。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将原本富有情趣与性灵的文言文变得支离破碎,缺乏美感;另一个方面,重视背景解释,忽略阅读训练。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教学,大部分将精力放在背景介绍、书内情感述求这类考试内容之上,或者就是课后安排学生背诵,忽略引导学生富有情感的阅读训练。

3.对于学好文言文定义不准确。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便利,大部分在讲解注释之后,主要是看学生能否翻译全文和背诵全文,对于文章理解把握不足,评判学生学习能力效果不佳,给学生造成,文言文只需要翻译和背诵就算学好了,这样的错误思想。

二、互联网时代带给中学文言文教学变革的必要性

1.丰富教学手段。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对文章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将有利学生更全面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教学资源,广泛查询相关资料,实施网上资源共享。在互联网模式下,网上可以很轻松找寻到我们所需要的历史资源或作者资料,利用网络信息,解决学生疑问,从而促进教学质量。

2.改革教学方法。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理论相结合,创造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方法,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学习经验,促进自身修养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网络上有用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明确教学目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再单纯传授学生知识,而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针对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引用优秀讲课视频,学习优秀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地学习目标,为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思路,从而明确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三、中学文言文教学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实践

1.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进行变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中学文言文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帮助学生克服面对文言文苦涩难懂词句地恐惧心理,让学生变得愿学、爱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学生学习心态,将“要我学”心态转变成为“我要学”心态。教师要唤醒学生课堂参与度,首先就必须了解学生心理,以生动的引导开场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播放与文言文背景要符合的歌曲、影视片段等,拉近古今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利用优秀朗读音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要掌握文言文深层次含义,就必须多阅读文章,但是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重视文言文阅读断句与停顿的重要性,学生基本属于没有感情的阅读文章。而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文言文的含义,除了需要学生反复阅读与体味之外,更需要把握文言文语感,把握文言文句式特点。我们可以向学生播放此篇文章优秀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去学习与模仿,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表达方式,促进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气与重音的变化。

3.转变思想观念,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挑战与机遇,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利用现时代技术,科学合理的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时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目前教学中借助网络工具——教学助手。教师在教授文言文之前,通过教学助手发布导学单,让学生提前做好充分预习;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预习情况作为引导,刺激学生回忆预习内容,并帮助学生补充预习不到位、预习错位等情况;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助手查看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并线上进行批改,指出学生不足。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助手向学生共享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很好的吸收知识。以现代科技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多方位刺激学生学习能力。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针对学生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多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充满自信,变得愿学、爱学文言文。

参考文献

[1]胡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踐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13-14.

[2]刘艳艳.“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变革[J].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1.

上一篇: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测绘技术自动化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