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范文

2023-11-08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一是教学目标单一。把古汉语语言学、语用学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这种状况, 钱梦龙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过:“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有‘言’而无‘文’。”“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感情的‘文’, 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 无论‘韩海’、‘苏潮’, 一到语文课上, 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 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 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 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

二是教学方法呆板。多少年来, 始终是一种基本模式: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然后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 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 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忙着记笔记, 课后再死记硬背, 应对考试。久而久之, 学生对文言文就失掉了兴趣。

三是照本宣科, “就事论事”, 缺少迁移。教师从字、词、句的解释着手, 再到段落、全文, 以理解词句的意义和用法为基本目的, 认为课文讲完了, 词语会解释了, 句子会翻译了, 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造成了教师教了“一”, 学生只知其“一”, 却不知“反三”的结果。学生只知晓这篇文章中这个词、这个句子的意思, 在其他句子或文章中出现就不知道、不理解, 没有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从点上来看, 基于文言文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病, 一些老师重视文章文化的渗透, 把文字层面的疏通、理解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处理, 代之以大量的拓展延伸, 大谈文学品味、技巧分析……有人将这种现象叫做“文言趋白”。我认为, 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文言文教学, 亟待解决。

一是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把握问题。文言文教学, 到底应该重“言”还是重“文”?如何处理“言”和“文”的关系?这是长期以来语文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钱梦龙先生曾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 首先是‘文’, 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 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 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 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 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 (文字) 及里 (内容) 、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 读文言文也不例外。”“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 是一个活的整体, 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 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 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 那叫‘买椟还珠’, 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 (它本来就是文章) 来教, 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 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 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 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浙江师范大学童志斌老师则认为“文言文教学岂可轻视文言?”“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文言 (语言) 教学, 也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 对“目前, 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无视文言教学的个性, 干脆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 淡化甚至‘省略’掉了文言实词虚词的学习积累, ‘节省’了句法语法的训练, 抹杀了文言文学习中疏通词句、去除阅读障碍任务的特殊性”的现象进行了批判。诸如这样, 各抒己见, 见仁见智。

二是对文言文教材的驾御能力问题。文言文历经千年, 年代久远, 各个不同朝代的文言文又有各自的语言风格和语法特点, 蕴藏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知识, 这给现代人学习文言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较之现代文, 教师驾驭文言文的能力要差得多。相当多的教师对现行教材中的文言文把握不住。在教学时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材的注释和教学用书, 照本宣科, 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限, 必然会影响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考查问题。

高考语文试卷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 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师的语文教学。语文高考考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语文中考怎么考, 教师就怎么教。因此, 考查文言文知识, 还是考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何来考查学生的阅读文言文能力?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 考查的是学生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即“言”和“文”两个方面。作为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与考的关系, 但教育考试部门不能不正视考试的指挥功能, 毕竟是一考定乾坤, 一考评优劣。要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的引导、评估功能, 离开了这一点谈文言文教学的模式、方法意义不大。

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 只要不存成见, 不忘实际, 从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课程标准, 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际方法来的。”“言”与“文”的和谐, 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但如何让文言、文学和文化的和谐统一, 似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思考, 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渐次解决。我们期待着文言文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春”。

摘要:学生们说:语文学习, 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鲁迅文。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 而这种畏惧与无助同样也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 广大语文教师从宏观到微观, 几乎是对语文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作了广泛而积极的改革, 但文言文教学基本上还是“波澜不惊”, 没掀起多少波澜, 本文从“目标的把握、教材的驾御能力、学生文言文能力”的考查几个方面总结了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范文第2篇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从认识上看,学生害怕、教师不爱,文言文成了语文教学一块难啃又不得不啃的“硬骨头”;从理念上看,有言无文,即师生眼中无文章、文化和文学;从教法上看,“串讲式”一统天下,课型单一,面孔古板,是学生三怕之一;从学法上看,死记硬背古文和词义译文;从能力发展上看,考完后大脑自动“清零”,学生学过之后犹如入宝山而空返。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方面内容。文言是根基,落实基本文言字词句的用法是基础,是学生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保障;文章是主干,学习文言文的义理、考据和词章,既能理清作者思路、吸纳文章的观点,又能借鉴文章写法,是写作的模板;文学是花朵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学养,濡养气质;文化是果实,使自己具有文化品格,如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襟、勇敢的担当、善良的美德、健全的人格、思辨的智慧。但单强调这四个方面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让这四者在教学中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机地统一。

文言文教学怎么教

首先,学生要熟读成诵。教师首先要示范朗读,第一次朗读通过对文中分号和句号的处理,巧妙地分析结构层次。第二次朗读,引导学生侧重情感的把握,读出“雄壮”和“悲壮”,通过对语调和重音的处理,引导学生逐步体味作品的情感。

重视文言知识积累。包括通假字,重要实词、虚词,时间性词语,表人称的词语等,采取“归纳基本义项+例句佐证”的方法,打通课文,前后连结,积累重要句子。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者也”结构)、疑问句。积累成语,写成语的出处(句子)、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掌握重点句子,而不是全文翻译。“字字落实,灵活变通,遵循“信、达、雅”原则,即准确完整、通顺、优美的原则去翻译句子。“字字落实”,就是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要解释清楚,不可遗漏;“灵活变通”就是按照 “补(成分)、调(语序)、留(时间、地点、人名、官职名)、删(赘余而无实际意义的词语)”的原则去处理句子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创新教法。眼中除了有“言”,还要有“文”,也就是文章、文学、文化,然后便是课型的创新。笔者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尝试了两种课型:一是说读课,在学生读课文明白大意后,先让学生说译文、复述情节,再根据话题精读课文;二是写读课,在学生朗读精心梳理情节后,让学生改写,进而深入解读文本。最后是课中活动的创新。特级教师于漪在执教《核舟记》一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按顺序画一幅核舟图,发展了形象思维,比一般性阅读有更真切的理解。

文言文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摆正言和文的位置,眼中有言,心中有文。告别“串讲式”,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传承古代文化精神,古为今用,把文言文教学课上活,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能。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范文第3篇

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 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此, 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生动、全面地参与学习,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

1激发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孔子说得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仔细分析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 一是教师的教法僵化,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功夫。

1.1 活化教法

要想让十几岁的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应变的办法难以奏效。教师应本着让学生全面参与的原则, 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抒己见;可让学生绘出雁荡山地形图以考查他们对课文的认知能力。这样,“活”则生趣,趣则生爱。

1.2 导引新知

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至今仍在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的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若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难忘。譬如成语,大多是从古代走到现代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讲到词类活用时,可列举“袖手旁观”的“袖”,名作动;提及特殊句式,可联系“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前置;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引出“赴汤蹈火”的“汤”,古为“热水、开水”,今为“菜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并不陌生的内容经老师一点拨,学生便会倍感新鲜、亲切, 自然有了参与学习的热情。

2鼓励质疑,培养参与勇气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 而教师的繁琐讲解和文言文助读资料的详细注释更使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学生阅读中遇到困难便手足无措,丧失信心,课堂提问时便敛声屏气,生怕老师“请”到自己。于是,学文言文便越学越没劲,文言文教学课堂便一片沉寂。因此,要使学生大胆参与,并保持其主动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教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授之以渔,培养参与意识

当前许多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以致许多学生只知死记硬背文言知识,在自渎时却无从下手,障碍重重。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西方也有句名言:掌握了正确优良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得益。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两方面:

3.1 教会积累知识的方法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 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一位教师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 , 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 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 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3.2 培养推断语意的能力

参与文言文的学习,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意思,培养其推断能力。此外,古文还有反义词连用、上下对句等特点,把握其中的规律,大胆猜测,然后查工具书验证,及时总结,便会提高推断语意的能力,。

4提供阵地,强化参与意识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因此,提供参与阵地, 实质上就是促成学习实效, 使学生不断地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能力,强化参与学习的意识。提供参与阵地有以下三条途径:

4.1 在课堂中演练

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参与教学全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诵读、翻译、质疑、评析、小结、迁移训练等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演练,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4.2 在生活中求发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让学生本着“处处留心皆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寻访古迹、考察民俗、收集整理楹联灯谜等各种途径, 在生活中拓展学习古文化知识的空间。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范文第4篇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深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文学与现代文一脉相承,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在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正是消除文言文与学生距离感的好方法之一。另外文言文都与历史人物相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与应该与历史学科紧密联系。比如说在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诸子散文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历史书上的“百家争鸣”进行讲解。

二、 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觉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得是引导的作用,所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让学生课前预习就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自主翻译课文、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等,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做的是辅导、纠正、补充、总结。

三、 重视课文听读、朗读、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首先,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范读课文,声情并茂,让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其次,熟读课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诵读是提高语感最传统也是最好的办法。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的朗读,为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四、 做好背诵、默写、温习,提高学习质量。

让全体学生背诵,分小组背诵比赛,不定时抽查背诵,让学生默写难解字,重要句子和关键段落。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段落让学生翻译,最后让学生自己模拟考试题,出一些试题,把好的题拿出来学生解答讨论,以达到牢固知识和提高自学力又不至于枯燥的效果。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范文第5篇

联系电话:83257536

文言文是必须学习的,因为今天的语文体(即白话文)是在文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不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就不能学好现代语文体.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从中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受到文化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那么教师如何教授文言文呢?方法多种多样,这主要取决于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识.许多教师的教法仅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疏通文字,或大讲特讲文章,或两者兼顾.而没有顾及到主体对象――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是起主导作用而已,应该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而这也是新课改下的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我认为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从课堂教学的模式上进行改革,文言文教学要贯彻落实读、译、疏、说、备、查、拓七个环节,只有这样,这种现状才能得到真正改革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一、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首先,我做示范朗读,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接着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在教师范读后需提醒学生注意:1、破音异读的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读(yuè)等。

2、古音异读的字,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可汗问所欲”(《木兰诗》)“可汗”就读(kè

hán)等。

3、读清句读(dòu)。不要读破、读断了句子。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一犬”不能连读成一个词,应读“其一/犬坐于前”。长句的句中停顿,要辨明语意和结构。文中有些虚词常放在句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全篇的,如夫、盖、若夫等,诵读时要作必要停顿,否则没有读懂文意。

4、读出语气。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表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此,音正了,句读明了,语调语速定了,再通过学生的范读、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分别读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意会文意,形成敏锐的语感。另外,学生要对照提示,注解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以便质疑交流。此时学生阅读课文的愿望也就更强烈了,于是教师就可以落实第二个环节了。

二、译。学生借助《现代汉语词典》、课下注释等分组翻译课文.能力强的,允许口译;能力差的,要笔译.通过翻译,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训练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学生发现的疑难问题或疑难句子的翻译,或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课堂讨论解决。在学生译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那些翻译有困难的学生。翻译时,给学生介绍“留、删、补、换、调、变”的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之”是语尾助词,不译。

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

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操作要领,文言翻译就不会困难了。

三、疏。每组选一两名学生朗读并翻译课文,对于翻译不准确的地方,找学生更正,或教师明确答案,当然在交流释疑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盛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以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关键的词语句子,典型而精炼,对新旧知识联系处巧加指点,开拓新知,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常识,了解社会历史知识,消除时代隔阂。比如:简介有关史实和典故,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整体感,促使他们对课文内容及其人物形象的更好把握.

四、说。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的落实上,还要充分认识一篇文言文主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价值。如理解思考内容,学习表现形式,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我鼓励学生说出它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委婉劝说,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这就将课文内容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五、背。文言文光读不行,一定要背。背诵能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能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指导学生明确思路,有条理的进行背诵,并且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不管是短文章还是长文章,不管是课后要求背的还是未作要求的,每学完一篇文章,都要求背诵,在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背诵氛围。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是在对一篇篇文章的背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再者背诵又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手段

六、查。学习完课文应趁热打铁,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小结,着重抓好双基。这主要是针对学习文言文诗词应特别注意的地方和考纲的要求,其作用是强化记忆,巩固知识,训练的项目有: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培养能力和技巧,进行发展思维的训练,可以选择以锻炼能力为目的的课外题。

七、拓。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练习,仅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是不够的。所以要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难易适度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训练学生。同时要注意补充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如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姓名字号等,并且还要学生加强古今对比,注意归纳整理,多多积累,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范文第6篇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众所周知,文言文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如同“老虎吃天,无法下爪”。针对这一现象,我鼓励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寻找突破口,具体做法如下:①勤查《古汉语字典》、《初中古诗文注释》等工具书。②对照翻译书理解课文。现在的学生手中的资料很多,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其自学,接触得多了,自然就熟悉了。③鼓励学生讨论疑难点,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④质疑。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肯定有不懂的地方,让学生质疑,教师予以解答,这样就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讲授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一篇文言文,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质疑,能把握它的大体意思,但对具体的知识点未必能把握的透,例如,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哪几种,如何判断它活用了,教师要讲清道理,讲解请判断方法,如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范增数.

目霸王”中,“军”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当驻军讲;“目”名.

词,眼睛,这里用作动词使眼色的意思。那么,我们怎么知道那个名词是用作动词呢?以下四点可以作为判断的条件。

(1)从整个句子的意思上去考虑,从它前后有哪些词和它组成怎样的语法关系上去考虑。如“军字带有补语“霸上”,名词不能带补语。

(2)一般情况,代词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因为代词不做名词的修饰。

(3)同一名词叠用,其中一个常用作动词。如“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后一“将”字用作动词,表示率领的意思。

(4)名词、形容词前有“所”字,那么这个名词或形容词就用做动词。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重视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学习每一篇文言文,学生都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对于这些文言知识,一定要重视整理,每一课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这五类加以整理,或按单元加以整理。总之,要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准备一个专用的读书笔记本,把几年来所学的文言知识点整理在一起,便于查找,记忆。

上一篇:秋天感悟人生哲理句子范文下一篇:企业愿景使命与价值观范文